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2.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询问学生假期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并说一说当地的景观都有什么不同。(PPT上同时播放四张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图片,很直观)。
环节二:新课教学
1.陆地自然带
【教师】PPT展示图5.6《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我国南方炎热而北方温凉呢?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学生】因为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多,所以气候炎热、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
【教师】我们如果坐火车从中山出发到北京,一路上会依次看到什么自然带的景观呢?
【师生总结】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带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大致与纬线方向分布一致,即作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纬向地域分异规律。也就是由赤道到两极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2.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热量为主导因素
【教师】同学们再仔细读图:看看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的自然带也具有这样的分布规律呢?
【学生】如非洲大陆、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东部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大致也具有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师生总结】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不同的热量条件又会引起水分条件的变化。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3.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水分为主导因素
活动: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结合上述分析将课本两幅景观图5.7、5.8粘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教师】同学们再看我国的情况,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而内陆地区干旱,自然带又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这是为什么呢??
【师生总结】因为我国东部靠大海(太平洋)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
【活动】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结合上述分析将课本两幅景观图5.9、5.10两幅景观图粘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环节三:巩固提高
请同学们以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讨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与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差异,并完成表格。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大家都会看到哪些自然景观呢?请同学们课下自由交流,互相讨论。
四、板书设计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二地理教案:《中国的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6课讲中国的人口迁移
一 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及考查要点:本讲讲述第一单元第六节——中国人口迁移
1.了解中国历史上、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及迁移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2.比较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
(二)学习指导
1知识结构:
2知识要点: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封闭的封建农业经济时代)
始于:秦汉时期
1.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2.从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
3.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4.唐安史之乱,中国人口分布中心首次有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八十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封闭的社会主义经济时代)
(一)特点:
人口迁移规模较小,频率较低,流动数量少。
1.活跃时期:1954—1960年,建国初期的活跃经济。
2.低潮时期:1961—1976年,文革期间的严格管理。
3.回升时期:1977—1984年,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
(二)人口迁移方向:
人口净迁出地区——辽宁、山东、上海、四川
迁出和迁入持平地区——西藏
人口净迁入地区——其他地区
(三)迁移人员类型(目的):
安置失业、闲散劳力
支援新工业区
移民支边
高校搬迁、招生、分配
水利设施移民
压缩城市人口
自发迁移
三、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开放的社会主义经济时代)
(一)特点:
1.规模趋大,流动人口猛增
2.原因:改革开放
3.迁移目的:自发性务工、经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二)流动方向:
1.农村到城市
2.内地到沿海
迁出、迁入格局发生了变化,如上海变为净迁入区
3教材分析:
一、本课主要讲述了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首先,教材对历史上我国人口的迁移作了简要介绍;其次,教材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我国的人口迁移;最后,教材简单介绍了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本课有所了解就可以。
二、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教材介绍了该时期的几种人口迁移,这实际上是在按地理范围和迁移方向划分方法之外,划分的人口迁移类别。 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这部分内容,实际主要讲了流动人口的情况。按照人口迁移的定义,我国的这些流动人口,其中的大部分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人口迁移,因为他们的居住地一般不会发生“永久性”或者“长期”的改变。但由于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很多(大大超过随“户籍”变动的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极大,而且也有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也确实“长期”地落脚他乡。所以对8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迁移的研究,主要侧重在流动人口方面,这是符合现实情况的。
三、教材在讲述我国80年代以来流动人口内容时,只从数量上和流动方向上进行了简要地介绍。阅读材料只是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量的流动人口。农村到城市是我国主要的人口流动形势,对城市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影响为1流动人口给城市提供了大量价格低廉的劳动力,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的劳动力供求矛盾。2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做出了贡献。3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收入。4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鱼、副业的发展。5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方便城市居民的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6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4重点: 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8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目的。
二、网上训练
(一)选择题
1.以下人口迁移,属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的为
A.支边开荒,建设新城 B.大量的自发迁移
C.务工、经商 D.高校招生、搬迁、分配的人口迁移
2.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最直接的原因是
A.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B.政府采取措施强制移民
C.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化 D.海外的就业条件好
3.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叙还正确的是:
A.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B.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国家组织的
C.流动人口数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D.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形成的
(二)综合题.
读图11—4“1984年到1995 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动图”,完成下列要求:
(1)从图中看出这一时期,流动人口数量呈———、的趋势。
(2)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
①————————————
②————————————
(3)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性的,迁移和流动的目的主要是———和———
(4)这一时期原为人口净迁出的———省和———市,开始变为净———省市。
答案:
(一)AD A ACD
(二)
(1)逐年增加 (2)①从农村到城市; ②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3)自发;务工;经商 (4)山东;上海;迁人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二地理教案:《公众参与》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学习目标】
1. 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2.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知识链接】
一、民间环境保护组织
1.公众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需要全人类在生产、生活、①____________等方面都发生根本的变革。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只有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②____________意识,使环境保护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③________和使命,树立人与自然④________共处的新型文化观念,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协助⑤________推动环境保护的发展,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2.民间环境保护组织(NGO)
(1)优势:拥有⑥________的知识、技术及调查能力,拥有更加单纯的⑦____________和充沛的创造力,引起了更广泛的基层团体的⑧________和支持。
(2)作用(工作方向):环境和生态的教育与⑨________;协助政府执行环境⑩________;监督企业的行为,与企业合作开发环保?________及服务。
(3)“自然之友”:我国政府批准成立的第一个较大的群众性民间环保团体,它以开展?______________环境教育、倡导?________文明、建立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文化、促进中国的环保事业为宗旨。
二、个人环境道德修养
1.环境伦理是指人与自然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它可以帮助人们全面地、科学地?________和?________人与自然的关系。
2.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有的态度与责任:尊重自然和其他?_______存在的权利。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稳定。尊重和保护?________ (克服短期行为)等。
3.环境道德主要行为准则
“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属于绿色消费环境伦理观;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自然,万物共存”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观。
4.青年环保运动
【学习过程】
一、公众参与
1.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义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意义
原因
公众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
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对于环境、经济、社会三者之间关系处理方法和行动方式的变革,体现人类追求效率与公平、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只有广大人民的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保护法的制定和完善,与公众参与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真正治理好环境问题,不仅要靠政府的高效率和国民的高素质,更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推动环境保护的法则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没有公众参与就没有环境保护运动
公众参与使环境保护决策更加科学
公众参与的主要目的在于制约政府的自由裁量权,确保政府公正、合理地行使行政权力。可使环境影响评价制定的环保措施更加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增加环保审批的透明度,能充分体现公正、公开、科学、民主的精神
2.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方式
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包括三个方面,相应地体现了公众参与的不同程度(层次)。
第一层面是公众参与环境宣传教育。参与环境文化建设,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努力提高公众的环境道德水平,形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风气。
第二层面上升到公众自身的环境友善行为。积极参加环境建设,努力净化、绿化、美化环境;坚持做好本职工作中的环境保护,为保护环境尽职尽责;改变消费观念,做绿色消费者。
第三层面是鼓励公众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公众、团体和组织既要参与有关环境与发展的决策过程,也要对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的执法进行监督。保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杜绝以权代法、以言代法和以权谋私。特别是参与那些可能影响到他们生活和工作的社区决策以及对决策执行的监督。
【典例 1】读环境问题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备选答案的代号填入相关的空格内。
A.气候恶化 B.水旱灾害增加 C.农业减产
D.土地肥力下降 E.威胁人类生存 F.全球变暖
①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 ,
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
(2)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要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必须走__________________。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公众参与是一个重要方面,下列哪些行动符合这一要求?__________(多选)。
A.实行垃圾分类存放 B.充分享受生活,购买象牙雕刻的工艺品,用野生鸟类羽毛装饰房间
C.逢年过节,给亲朋好友寄送贺卡 D.出门乘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
E.购物时,自备布袋或篮子 F.建议家人购买小汽车,提高消费档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环境问题中各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和参与措施。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的生存。要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公众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成功的关键。
【答案】(1)①B ②D ③A ④F ⑤C ⑥E
(2)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ADE
二、民间环境保护组织
【典例 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2 年 9 月 2 日,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约翰内斯堡正式开幕,包括 104 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 192个国家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全球未来可持续发展大计。
材料二:1998 年特大洪灾肆虐神州大地,2001 年春漫天的沙尘暴席卷北京城……大自然的报复让我们触目惊心,同时也唤醒了我们沉睡的环保意识。从 1994 年第一个环保组织成立以来,全国的环保社团已经发展到 2 000 多个,200 多所高校设立环境资源专业。
材料三: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从“水养鱼”到“鱼养水”,政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台了行政法规30 多件,环保法律 20 多件,缔结和加入了国际公约 30 余项;资金投入从 1981 年的 25 亿元到 2001 年的 1 106 亿元。
(1)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
(2)我国政府为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做了哪些工作?
(3)近年来,国际上民间环境保护组织发展迅速,它们的优势及作用是什么?我国的环保 NGO 发展也非常快,它们在哪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解析】第(1)题,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的召开,归根结底,是各国共同利益的要求,符合联合国的宗旨,也符合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第(2)题,在于强调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注意坚持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治国策略,从国家机关的角度看.又是在履行相关环境管理职能。第(3)题。主要考查了民间环境保护组织的优势和作用,以及我国民间环境保护组织的工作。
【答案】(1)①坚持可持续发展符合联合国成员的共同利益,符合联合国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的宗旨;②有利于世界各国经济及社会的全面发展,从而维护世界和平。
(2)①发展了环保社团,200 多所高校设立了环境资源专业;②出台行政法规、环保法律,缔结国际公约,体现了依法治理环境和保护资源;③通过投资治理生态环境,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3)优势:拥有专业的知识、技术及调查能力;拥有更加单纯的社会责任感和充沛的创造力;引起了更广泛的基层团体的参与和支持。作用:环境和生态的教育与研究;协助政府执行环境政策;监督企业的行为,与企业合作开发环保产品及服务。我国环保 NGO 的工作:社会宣传、青少年普及教育、教师培训、绿色学校活动、绿色社区活动、绿色消费活动、保护野生动物、植树造林、提供法律援助、表彰优秀人物。
【基础达标】
1.有关公众参与含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青年是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②公民的环境权是一项最基本的人权 ③广义的公民环境权包括知情权和检举控告权两种 ④公众参与是指环境保护中,任何公民都有依据一定法律程序,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A.①②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为使《中国21世纪议程》的内容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最具广泛意义的是()
A.保护社会经济稳定、高速发展
B.政府制订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
C.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D.提倡广泛的公众参与
3.我国环保NGO的主要工作方向不包括()
A.加强环境保护执法的强度和力度
B.监督企业的行为,与企业合作开发环保产品及服务
C.协助政府执行环境保护政策
D.环境和生态的教育与研究
自2008年6月1日开始,我国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都实行了塑料购物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据此回答4~5题。
4.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有利于()
A.刺激人们的消费 B.减少“白色污染”
C.方便人们的生活 D.增加商品零售额
5.下列行为可减少塑料购物袋使用量的是()
①使用布袋子 ②重提菜篮子 ③重复使用耐用型购物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6.读下图,回答问题。
(1)此图是中国的环境标志。某商品带有此环境标志就意味着该商品具有______等优点。
(2)在人们的生活中,提倡“绿色消费、环保选购”,请列举一些符合此要求的行为。
(3)倡导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4)实施环境标志认证为什么能达到上述目的?请说明其中的道理。
【拓展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1.绿色住宅是我国住宅建设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兴建的住宅已经在朝这个方向发展,其目标是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下列内容符合可持续发展绿色住宅要求的是()
①供热制冷使用清洁能源 ②装修材料的化学污染低于规定标准 ③生活污水净化后排放 ④公用绿地和停车场各占一半 ⑤隔音效果好,噪音低
A. ①②③ B. ①②⑤
C. ①③④ D. ③④⑤
2.为了保护环境,我们每位中学生应当()
①树立环境意识 ②讲究环境道德 ③捍卫自身的环境权益 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3.回收垃圾,首先要对垃圾进行分类。一群环保志愿者在某社区推广垃圾分类,他们在垃圾房放置了一些有分类标志的垃圾箱,结果却发现仍有许多居民并没有分类放置,造成这种现象可以排除的原因是()
A.居民嫌麻烦,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
B.居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量多
C.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
D.居民不清楚垃圾分类的标准
我国不少城市的大街小巷分布着烧烤食品摊点,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据此完成4~5题。
4.这一现象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是()
①污染空气,使局部气候变坏 ②伐木烧炭,破坏林木资源 ③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④使鸟类失去家园,破坏生态平衡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5.既保留这种被大众接受和欢迎的烧烤饮食文化,同时又能减轻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其正确的方法是()
A.加强城市管理,分片集中设置摊点
B.选用无污染的热源烧烤,如电烤
C.逐步淘汰或限额烧烤
D.坚决予以取缔
6.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行动的是()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
7.我国环境保护这一国策成功实施的基本前提是()
A.参与国际行动 B.减少污染物得排放
C.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D.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
8.下列关于环境伦理的正确说法有()
A.环境伦理强调后代人的价值和利益
B.环境伦理包括一系列的调整人与自然环境的态度、习惯、传统及善恶判断标准等
C.享用自然是人类的特权
D.尊重和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界的原始面貌
二、综合题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2年对我国保护臭氧层工作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按照《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履约要求,2015年前淘汰甲基溴,在2015年冻结含氢氯氟烃(HCFC)、2040年实现全面淘汰,要实现这些国际履约目标,我们的主要任务十分艰巨。
(1)《蒙特利尔议定书》主要是限制破坏臭氧层气体排放量。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为什么会对两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较严重?
(2)作为一名环保志愿者,我们怎样为新时代“女娲补天”尽一份力?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从“水养鱼”到“鱼养水”,政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台了行政法规30多项,环保法律20多项,缔结和参加了国际公约30余项。资金投入从1981年的2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 000亿。2011年11月24日,环保部透露,经过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环保投入将加大,环保总投资将达到3.1万亿元,其中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要投入1万亿元。
(1)根据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从“水养鱼”到“鱼养水”的认识。
(2)过去,我国的环保工作主要局限于政府主管部门和环境专业工作者,公众参与的程度和意识都比较低。近年来,公众的环保意识正在不断提高,国际上民间环境保护组织也发展迅速,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3)作为中学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做的是(多选)()
A.树立环境意识
B.参加工作以后再接受环境教育
C.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D.学习和生活中减少消费
【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知识链接]
①思维方式 ②环境 ③责任 ④和谐 ⑤政府 ⑥专业 ⑦社会责任感 ⑧参与 ⑨研究 ⑩政策 ?产品 ?群众性 ?绿色 ?认识 ?处理 ?物种 ?环境
[基础达标]
1. D 2. D 3. A 4. B 5. D
6. (1)低毒少害,节约资源 (2)用无氟制品、无磷洗衣粉、环保电池、购买绿色食品。(3)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有益于人类及其他物种的共存和安全。(4)环境标志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心目中衡量商品信誉的重要指标,而商品的信誉直接关系到商品的销售和企业的效益。所以,实施环境标志认证是保护环境,引导企业走向清洁生产的有效措施。
[拓展提升]
1. B 2. C 3. B 4.C 5.B 6. A 7. D 8. B
9. (1)南北两极气温低,对流活动弱,对流层高度低,人类排放的氟氯烃易到达平流层,破坏此层的臭氧。
(2)①购买无氟冰箱、空调等环保产品。②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周围居民的环保意识,动员公众参与。 ③积极参与各种环保活动,推动绿色家庭、绿色社会建设。
10. (1)“要我环保”反映的是政府的约束能力,没有发挥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我要环保”反映的是公众对参与环保的程度和意识的加强,只有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使环境保护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使命,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水养鱼”只重视经济价值,忽视了生态价值,这种片面的价值观往往造成环境的破坏。“鱼养水”是一种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环境和生态的教育与研究;协助政府执行环境管理;监督企业行为,与企业合作开发环保产品和服务等。
(3)ACD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提示:全球的岩石圈可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2.在六大板块中,几乎全为海洋的板块是哪个?
提示:太平洋板块。
3.板块的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布有什么特点?
提示:生长边界多分布于大洋中部,即海岭处;消亡边界多分布于海陆交界处,即海沟处。由此看出,地处大西洋中部的冰岛面积在逐渐增大;红海因位于裂谷带上,面积也不断增大;地中海因板块碰撞而不断缩小。
二、教材P74图4.12探究
4.断层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提示:图中岩石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压力,首先发生弯曲,形成褶皱,然后当压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发生了破裂,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三、热点探究
5.矮寨公路,是衔接粤汉、湘桂黔路通向西南的咽喉要道。这一段公路长约6千米,却修筑于水平距离不足100米、垂直高度440米、坡度为70~90度的大小斜坡上。据此分析山区为什么要优先发展公路运输?
提示:在山区地势起伏大,而修建铁路对地形的坡度限制较大,且在山区修建铁路的工程量和工程造价都比修建公路高,故优先发展公路运输。
分类
背斜
向斜
未侵蚀地貌(正地貌)
名称
背斜山
向斜谷
成因
岩层向上拱起而成山
岩层向下弯曲而成谷
侵蚀后地貌(负地貌)
名称
背斜谷
向斜山
示意图
成因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断层
判断依据
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它是不是由于岩石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图示
地形
断层面
陡崖,如华山北坡大断崖
断层线
沟谷、泉或湖泊
上升的岩体
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等
下降的岩体
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A.安第斯山 B.阿尔卑斯山
C.喜马拉雅山 D.科迪勒拉山
解析:第4题,土耳其位于亚欧板块(B)与非洲板块(D)的消亡边界上,地震多发。第5题,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答案:4.C 5.C
2011年10月23日,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再次喷发岩浆,它曾经于2011年5月12日喷发过一次。火山口内的岩浆夹杂着火山灰冲天而起,引发巨响。它是欧洲最高也是极为活跃的一座火山。据此回答6~7题。
6.关于埃特纳火山的山体坡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B.上部坡度较缓,下部坡度较大
C.上部和下部的坡度一样
D.无法判定其坡度的大小
7.经历多次火山喷发后的埃特纳火山的海拔高度将会()
A.降低 B.升高
C.不变 D.不确定
解析:第6题,火山是由多次岩浆活动形成的,在锥形的山体上,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第7题,火山喷发后,喷出的岩浆在火山口冷却凝固,形成了新的岩浆岩,所以火山的海拔高度将会升高。
答案:6.A 7.B
读下面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8~9题。
8.根据图示信息可知()
A.⑥处岩层不可能含有化石
B.③物质主要来自于地核
C.④处岩石类型不同于①处是因为发生了变质作用
D.⑤处形成大陆岛
9.从地质条件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处是储藏天然气的良好构造
B.②处可能形成沉积岩
C.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是④、②、①
D.若修南北向的隧道⑥处构造好于①处
解析:本题组考查地质构造的判读。第8题,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⑥处岩层为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③物质是岩浆,主要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④处岩石类型不同于①,是因为发生了变质作用;⑤处形成了火山岛。第9题,①处是向斜,为良好的储水构造;②处可能形成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是①②④。
答案:8.C 9.D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新村镇建设选址时,一般不能选择①处,是因为()
A.处于阴坡,光照条件差
B.离河流较远,取水不方便
C.位于山脊,风力太大
D.处于河谷、临近陡坡,受山洪和山石威胁
11.②、③两村镇间计划修建一条公路,图中四个规划方案中,从交通安全、建设成本及施工难度方面比较,最利于建设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本题组考查地形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0题,村镇选址除考虑地形、交通、水源等方便生产和生活的条件外,还要特别注意居住安全。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处位于河谷底部,容易受到水灾影响。第11题,在四种方案中,虽然甲方案的公路路程最长,但基本沿等高线建设,地形起伏小,从交通安全、建设成本及施工难度方面比较,比其他三种方案更有建设优势。
答案:10.D 11.A
12.某铁路在施工过程中经过下图所示区域,现有①②③三种线路方案,结合图示信息,关于这三种线路方案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②线工程量较③线小
B.③线地质条件较①线好
C.①线对文物保护不利,不宜选择该线
D.③线经过地区地形平坦,施工方便,为最合理线路
解析:①线工程量小,但经过大片古建筑群,不利于文物保护;②线经过小丘陵,工程量较大,但符合长远发展要求;③线从地质构造看,大面积带状泉水出露地表,说明地下有断层发育,地质构造复杂,不适合修建铁路,故③线最不可取。
答案:C
二、综合题(共40分)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2分)
(1)地形:甲是__________,乙是__________。地质构造:甲是__________,丙是__________。(4分)
(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4分)
(3)简要说明判定乙地地质构造的依据。(6分)
(4)由于交通建设的需要,欲在甲、乙、丙三地建设东西向隧道,简要分析不能选择乙、丙两地建设隧道的原因。(8分)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地质构造的判读和应用。第(1)题,根据示意图直接读出。甲地地势两边高,中间低,为谷地;乙地地势中间高,两边低,为山地。从地质构造上看,甲地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丙地岩层不连续,且出现了错位,为断层。第(2)题,甲地是背斜成谷,主要是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岩性疏松,容易被侵蚀,形成谷地。第(3)题,乙处的地质构造是向斜,判断依据主要是岩层的新老关系和弯曲形态。第(4)题,选择隧道时要选在背斜处,这样最稳定。
答案:(1)谷地(或鞍部) 山地 背斜 断层
(2)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为谷地。
(3)岩层年龄: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岩层弯曲形态:岩层向下弯曲。
(4)乙地为向斜,向斜是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区,隧道易变成水道;丙地为断层,断层地带建大型工程易产生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工程塌陷。
14.热点在线
材料1:第二十六届泰山国际登山节于2012年9月中旬举行。自1987年举办第一届泰山国际登山节以来,泰山国际登山节每年举办一次,每届登山节都吸引了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健儿和游客,有力地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泰山大约形成于三千万年前的新生代中期,因受来自西南和东北两方面的挤压力,褶皱隆起,形成中国最古老的地层——泰山群;后因地壳变动,被多组断裂分割,形成块状山体,现每年以0.05毫米的速度继续增高。
材料2:“泰山景观图”和“山区盘山公路图”。
知识连线
(1)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命题快线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结合材料1分析泰山所属的山地类型及形成原因。(6分)
(2)结合材料2中十八盘图片,分析山区交通线路选址的原则。(6分)
(3)简述材料2中盘山公路的特点和意义,并分析该地区选择公路作为主要的运输方式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题,从材料1的描述可知,泰山在最初形成的泰山群属于褶皱山,后形成的山体属于断块山。第(2)题,材料2中的十八盘处于山间的山谷地带,其形成符合线路选址的基本原则。第(3)题,材料2中的盘山公路呈“之”字型,为迂回前进的线路,减小了行进的坡度,便于行进。山区建设公路成本相对较低、难度较小。
答案:(1)新生代中期的泰山是由于地壳的褶皱隆起形成的褶皱山,后来的泰山是由于地壳的断裂位移后,形成的断块山。
(2)在山区,通常把线路选择在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之”字迂回前进的线路,坡度较小,利于施工,便于车辆的行驶。公路建设成本低、难度较小。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501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