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地理教案:《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地理教案:《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河流侵蚀的主要类型,辨别在不同发育时期河谷受到的侵蚀作用及河谷形态特征的差异,说出河谷的形成过程。

2.知道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发育的位置,说出其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分析方法区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2.通过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3.通过案例的分析学习和讨论,综合分析河流不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加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难点】

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法。通过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引出主题,带入新课。

《我的中国心》一曲中朗朗上口的歌词唱出了全球华人对祖国的深情赞美和无限向往,令海外游子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同时曲中也提到对我国意义深远的两条河流长江和黄河,可见河流与我们的生活也密切相关,除此之外,它也对我们的地表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河流地貌。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展示素材】长江上游(沱沱河、通天河)及下游(长江三角洲)俯瞰图

【问题】我国地形复杂,河流众多,而河流所形成的地貌也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地貌类型之一,上图是亚洲第一长河长江的上游及下游部分,他们的地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上游山高谷深,高低起伏大,崎岖不平;下游地形平坦,河网密布,土壤深厚。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上游以河流侵蚀为主而下游则以河流堆积为主。

【教师活动】同学们预习的都很不错,那什么是河流侵蚀,什么是河流堆积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下河流侵蚀。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山岳的形成,发现受不同力的影响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山,而河流侵蚀更多的是外力作用。在河流流动的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这就是河流侵蚀。河流侵蚀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为河谷,它由沟谷发育而来,降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汇集成为流水。它是怎样改变我们的地形地貌的呢?

【展示素材】河谷的演变过程

【问题】

(1)绘制三幅图的河流横剖面。

(2)它们水的流速、流量有什么不同?

(3)它们的侵蚀方向分别是什么?

(4)对地形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绘图,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回答

【师生双边互动】

(1)

(2)河谷上部水流速快,流量大;河谷中部水速水量适中;河谷下部水速慢,水量小。

(3)上部以下蚀为主;中部下蚀、侧蚀均有,侧蚀影响较大;下部以侧蚀为主。

(4)上部向下侵蚀,地形起伏大,山高谷深;中部向两侧侵蚀,并出现连续河湾;下部不断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阔宽。

【教师活动】除了下蚀和侧蚀外其实还有一种侵蚀方式叫溯源侵蚀,它是不断向河流源头方向不断侵蚀(绘制断头河)。大家想想它对我们的的河谷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使河谷加长。

【师生共同总结】

【教师活动】我们知道河流除了有侵蚀作用以外,也会产生相应的堆积作用。当河流流到下部的时候流速减慢,河流搬运能力减弱,处于河流中的泥沙等物质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河谷是是河流侵蚀地貌的代表而冲击平原则是河流堆积地貌的典型代表。

【展示素材】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

【问题】

(1)冲积平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每部分分别处于那个位置?

【学生活动】读图,思考,回答。

【师生双边互动】

(1)冲积平原一般是由洪积一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洪积一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分别是在河流流出山区的谷口处、河流的中下游、河口三个地区形成的。

【问题】每部分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读图,思考,小组探究,回答。

【师生双边互动】

(1)在山区地势较陡,河流或季节性的洪水在山区内水流速度很快,侵蚀作用剧烈,携带着大量砾石和泥沙。但当水流流出谷口时,地势突然变得平缓,水道也变得开阔,因而水流速度变慢,搬运能力减弱,使得水流所携带的泥沙逐渐沉积下来,就形成了洪积扇或冲积扇。由多个冲积扇或洪积扇连接起来就形成了洪积—冲积平原。

(2)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而侧蚀作用较强。由于河道弯曲,使得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当洪水季节到来时,河漫滩被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3)河流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当河流入海时,如果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就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河流地貌的发育和河流地貌的特征。当然大自然的美不仅仅体现在我们所学习过的奇山异水,还有更多雄壮奇妙的自然风景,比如风力、冰川等对地貌的影响,请同学们留心观察一些奇特的地貌景观,以此更加了解和热爱我们共同生存的大家园。

环节三:巩固提高

灵活运用教材,完成课后阅读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理解黄河三角洲非常发育的原因,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作出解释并完成课后活动,了解黄淮海平原并分析黄淮海平原对农业发展的利与弊。

环节四:小结作业

(1)列表格总结对比本节课所讲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2)从网上搜罗一段河流会地貌的影响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自主分析其成因及影响。

(3)寻找一些奇特的地貌景观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四、板书设计

相关阅读

高一地理教案:《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二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高一地理教案:《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二》,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高一地理教案:《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二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以河流地貌为例,学会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比较法、分析法、讨论法。

2、通过探究与实验,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点:

1、河谷的演变过程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

2、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

1、区分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

2、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洪积扇形成模拟实验、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和外力)

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使得地表趋于高低不平,如本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外力作用将会把内力作用塑造的高低不平进行再塑造,本节以生活中最常见的“河流地貌的形成”为例,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度:河流对地貌的塑造,主要包括侵蚀形成的地貌(河谷)和堆积形成的地貌(平原),首先探究河流侵蚀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

出示地图:长江(我国第一,世界第三长河)展示上、中、下游河段河谷地貌景观,

活动:通过比较,描述各河段河谷特点及形状。

谷壁陡峭,河谷深窄成V型——河道弯曲河谷拓宽成U型——河谷宽展成槽型

过渡:上中下游河谷的形状,基本可以反映河流侵蚀地貌的发育过程。以下我们逐一探究各河段河谷地貌的形成。

1、V型谷的形成——河谷发育初期

模拟实验:(瓶水代表已汇聚于初期河谷的拥有丰富重力势能的河水,倾斜纸盒中的沙堆代表初期河床,注意小红旗和流水的相互位置)

活动:1)、在河流发育初期,河谷明显出现向哪些方向的侵蚀作用

(介绍概念:下蚀,溯源侵蚀)

2)、根据实验,V型谷是怎样形成的?

3)、在溯源侵蚀的作用下,河谷还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过渡: V型谷形成后,经过下蚀,河流落差变小,下蚀减弱,进入到河流发育的中期,由于地表岩石软硬等其他原因,河流会发生波状弯曲,此时河谷又将如何发育呢

2、U型谷的形成——河流发育的中期

活动:1)、读弯道侵蚀堆积演示,分析凹岸会如何变化?凸岸发生怎样的变化?

2)、读全河道侵蚀演示,分析整个河谷受到向什么方向的侵蚀?河流和河谷发生怎样的变化?

过渡:可见,发育中期河流将不断弯曲,河道将被不断拓宽,最终河谷将成什么形状呢?

3、槽型谷的形成——河谷发育成熟期

思考:河流发育的成熟期,经过侧蚀不断地宽展,河谷最终形成什么形状?

过度:经过侵蚀,侵蚀物质被河流搬运,当河流搬运能力减弱,则泥沙被沉积下来,形成河流堆积地貌,最典型的便是冲积平原。下面探究河流堆积地貌。

二、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

1、洪积扇及洪积—冲积平原

实验:山口冲(洪)积扇(细沙代表河流搬运的砾石和泥沙)

活动:1)、实验观察:桌面流沙流向,桌面流沙堆积形状,分析堆积原因2)、根据实验,描述洪积扇的形成过程。洪积扇出现在什么位置?

3)、水流速度越快,能搬运的越重,冲积扇物质颗粒的怎样分布?

2、河漫滩及河漫滩平原

课件演示:凸岸堆积——河流(下蚀)改道——河漫滩废弃

活动: 1)、河漫滩是怎样形成的,应该出现在在哪些河段?

2)、河漫滩是如何被废弃的?

3、河口三角洲

1)、阅读教材P79页第三段,归纳三角洲形成的基本条件

2)、结合材料,分析黄河三角洲扩展快的原因

课堂练习:

小结:图片总结

作业布置:

1、查阅雅丹地貌的资料,了解风蚀地貌的形成。

2、查阅黄土高原的资料,了解风力堆积地貌的形成。

板书设计

高一地理《河流地貌发育》教案分析


高一地理《河流地貌发育》教案分析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是以河流地貌为案例来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中运用图片和动画等直观的教学手段,把三种侵蚀的方向及其对河谷地貌的影响讲清楚。让学生展开讨论,沟谷和河谷的区别是什么?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使之明白,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稳定的水源,如果有稳定的水源,则沟谷就会演变成河谷。进一步使学生理解事物的发展既有内因也有外因,而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的哲学道理。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点

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编辑好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强大而普遍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

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

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相同吗?

生:成因不同。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

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而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这三种类型是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发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

生:(讨论后回答)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源侵蚀。

师:非常好。这种侵蚀会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从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发育。请大家再看虎跳峡的横剖面图,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字母?

生:“V”字形

师:对!虎跳峡处于长江的上游,在长江的发育过程中处于较晚的时期,也就是河流发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积较小。

(出示图片“长江三峡”)

李白的诗《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这首诗描写了三峡壮丽的景色,江如奔马,舟若飞箭。请大家思考:三峡的横断面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呢?这种侵蚀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类呢?

生:三峡横断面呈“U”形,属于“下蚀”。

师:很好!三峡的成因是地壳运动导致构造裂隙,水流顺构造裂隙强烈侵蚀、下切而形成的,它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纵深方向发展。

材料:荆江是长江自中国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全长420千米,而直线距离仅约185千米。河道曲折之程度,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因此,素有“九曲回肠”之称。每逢汛期,从上游汹涌而至的洪水在这里左冲右突,两岸堤防险象环生。据史载,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50年间,荆州江河堤防溃口186次,平均不到3年一次。

师:人们常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请同学们看图片和材料思考讨论,为什么说荆江河段险呢?

生:(讨论后回答)因为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所以水流不畅,容易溃堤。

师:说得很好。那么请同学们思考:荆江河段的河流侵蚀属于哪一种类型呢?它又会产生怎样的河流侵蚀地貌呢?

生:属于侧蚀。它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师:不错。我们已经了解了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向及其对河谷地貌的影响,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呢?即陆地上本没有河流,那么河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阅读课文并思考讨论。

(出示图片“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面貌”)

师:黄土高原上有着这么多的沟谷,为什么它们却没有形成河谷呢?沟谷和河谷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

生: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来的。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很强,从而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如果沟谷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就逐渐演变成了河谷。

师:很好!发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请看下图并思考讨论:图中A、B两点哪里更适于建河运码头,说明理由。

生:B点。A点是凸岸,水流缓慢,泥沙堆积;B点是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烈,因此水深较深,适合做码头。

师:分析得很好!请读教材图4.17,这种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不停地进行,河谷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呢?

生:出现连续的河湾。河湾不断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大量泥沙。

师:对!这个时候,河谷的发育就进入了成熟期。同学们看c图,成熟期的河谷的形态有何特点?

生: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

师:不错。我们了解了河谷的形成过程,它主要是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例,看看大家对刚才学的内容掌握得如何?

(P84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教师出示张家界有关图片)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张家界的澧水源头、娄水上游、茅岩河段是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河谷之所以多隘谷、峡谷,是由于地壳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强烈,来不及将河流拓宽,从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峡谷。河的谷底极窄成线形,河流两岸壁立千仞,河谷中间滩多水急。

师:从张家界的河谷地貌形成过程可以知道,虽然河谷地貌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但张家界特殊而秀险的河谷地貌也离不开地壳的抬升作用。

(活动探究)

课后让学生自己到网上寻找一些冰川、风等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图片,试着描述它们的特点并推测其形成过程。

板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地貌》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地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地质作用及其分类,初步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内容,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地貌,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判读原理示意图,从图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通过学习板块构造理论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发展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关于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教材分析

本部分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在这部分教材中,首先介绍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概念,接着重点分析了两种最常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两种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分析褶皱形成的不同岩层形态时,运用辩证的观点说明在外力作用的影响下,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后形成的地形倒置状况。本段教材配备有大量的原理示意图,对褶皱和断层形成加以辅助说明,这些示意图有助于学生对本段教材的形象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本段教材的最后介绍了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和工程建设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有利于学生认识地质、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的重要性。本节教材的最后部分主要介绍“外力作用和地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其作用力的来源也有多种,教材对此有所侧重和删减,从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看,教材选择了学生较为常见的、陆地上分布也最广的三种,即风化地貌、流水地貌、风成地貌。风化地貌注意其形成原因,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风化,但注意风化并不是由于风的原因,应与风成地貌的原因区分开。流水和风成地貌两部分内容注意不同外力作用形式形成的地貌形态是不一样的,流水有侵蚀和沉积地貌,风力也有侵蚀和沉积地貌,无论是流水还是风力的沉积地貌其形成过程都是有分选的。特别注意搬运作用是运动过程,没有结果,因此不形成地貌类型。这部分内容教材同样配备了大量图片,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对图像资料的观察、分析处理能力,教学中应引起重视。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也非常大,教材在最后安排了阅读材料说明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阅读使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才能使地表形态的变化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关于地质作用和地壳运动的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地表形态——地貌的不断变化以及引起这种变化的作用——地质作用等内容入手,首先强调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是地壳变动的结果,进而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并从地质作用能量来源的角度介绍了其分类和表现形式以及不同表现形式所反映的激烈迅速的地质作用和极其缓慢的地质作用等。这部分内容既可以看作是上一节关于岩石和地壳物质循环的继续,又可以看作是后面学习地质灾害的知识铺垫。关于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以及共同作用形成千姿百态的表形态,一直是过去教学中难点,新教材在这里进行了淡化处理,只是在本节教材最后讲述外力作用时进行简单描述。

教材从第二部分开始分别讲述内外力作用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介绍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将在后面地质灾害中有所描述,在本节教材中不再涉及。关于“地壳运动”教材首先论述了两种不同性质不同方向的基本运动形式,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以及两种运动形式引起的地表变化和两种运动形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两种运动形式的学习应该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由科学家对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运动方式、时空分布规律等的探讨和研究引出板块构造学说。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内涵教材力图体现两个方面,关于知识方面应明确:板块的概念、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内部和边界的不同运动特点以及板块边界不同的运动所形成的不同地表形态。关于价值观念方面,主要体现历史发展的观点,即板块构造理论是不断发展、不断补充、逐步完善的;运动的观点,即物质是不断运动的板块构造学说正是体现了这一运动特点。

教学方法建议

建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学习“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时,可以从沧海桑田的变化入手,举一些实例说明,如: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日本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岛屿,由此说明地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通过对地壳变化的了解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地壳会发生变化?引起变化的作用是什么?对于地质作用的概念、能量的来源、表现形式及引起的地表缓慢或激烈的变化,可以提出问题:“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等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阅读教材列表比较完成学习。

学习“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和“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两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制作一些计算机动画演示运动过程,增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对树立学生运动的观点有一定帮助。计算机动画演示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过程后,教师应再举例加以说明,如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喜马拉雅山形成示意图说明世界一些著名的山脉或大的山系都是水平运动的结果,垂直运动也可以找一些典型实例。

关于“板块构造学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六大板块示意图”,观察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是哪两类板块的交界,分别形成什么地貌?板块边界处与板块内部的运动特点有什么不同?

分析“地质构造类型时”注意引导观察教材提供的示意图或教师提供的计算机动画演示并思考:两种地质构造类型是否有本质的区别?通过观察应使学生明确褶皱的岩层是连续的,断层的岩层是不连续的。对于褶皱还应使学生明确背斜和向斜的差别,包括岩层的新老关系、形成的地表形态、地形倒置是怎样形成的,向斜构造中一般会储存有地下水,背斜构造中容易储存油气等。对于断层应使学生明确其组合形式以及形成的地表形态,断层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等。

关于“外力作用与地貌”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实景图片和示意图,另一方面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提示学生观察自然界中外力作用后的地貌。对于风化作用,教师可以利用经过风化的岩石标本讲解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的简单原理以及风化的结果。无论是流水地貌还是风成地貌,其过程都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经过流水或风力的作用对风化壳进行侵蚀,侵蚀后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侵蚀的产物被流水和风携带离开原地,较大颗粒物最先沉积,较小的颗粒物被搬运到较远的地方沉积,形成不同的沉积地貌。在学生对内外力作用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内外力作用的关系是什么?使学生明确:二者是同时发生的;内力是主导作用;二者共同影响形成今天的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①板块构造学说;②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③外力作用与地貌

【教学手段】计算机动画: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褶皱形成过程;断层形成过程;风化的岩石标本

【教学过程】

(引课)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在我国渤海湾钻井到上千米深度,仍是陆地沉积物,这两个实例说明什么?→地壳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引起地壳这种变化的力来自何处?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地质作用的分类依据是什么?表现形式有哪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什么?”列表比较完成。

(板书)一、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概念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类

分 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计算机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岩层受力发生水平运动会使地表形态出现怎样变化?垂直运动会使地表形态出现怎样变化?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地壳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机理是什么?

(板书)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1.地壳运动分类

2.板块构造学说

(计算机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地壳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化,其变化特点是什么?→有些岩层弯曲变形,有些岩层断裂错开,这就是地质构造。

(板书)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

2.地质构造的类型

(计算机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岩层弯曲变形属于褶皱。岩层弯曲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在地表形成的地形有什么差异?在野外是否可以地表形态判断褶皱类型?→向上隆起——背斜,在地表常形成山;向下凹陷——向斜,在地表常形成谷地。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在野外有时背斜成谷,而向斜中心受挤压力的影响,不易被破坏,在外力沉积的作用下常形成山,因此不能根据地表形态判断背斜和向斜。而应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观察背斜和向斜岩层新老关系有什么差异?→背斜中心老,两翼新;向斜中心新,两翼老。观察断层与褶皱在岩层变化上本质的差别是什么?→褶皱岩层是连续的,断层岩层是断裂的。观察断层的组合形式有几种?形成的地形是什么?典型的实例有什么?根据观察思考结果填表。

(板书)①褶皱

类 型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形成地形

背 斜

向 斜

②断层

组合形式岩层形态形成地形实 例

地 堑

地 垒

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提出问题承转)内力作用使地表凹凸不平,外力作用对地表产生什么影响?由背斜和向斜形成的地形以及产生的地形倒置现象印证内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

(板书)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1.风化作用

(阅读教材中风化示意图或教师提供的风化地貌图片及风化的岩石标本)结合示意图或图片分别说明物理、生物和化学风化形成的不同地貌。明确风化的结果是在岩层外部形成风化壳,对基岩起保护作用。

(承转)风化壳在流水、风和冰川等外力作用下被侵蚀破坏,经搬运离开原地,随着流速、风速减小,冰川融化,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不同地貌类型。

(板书)2.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教师出示图片或阅读教材中相关的示意图思考)流水的侵蚀和沉积各形成什么地貌?风力侵蚀和沉积各形成什么地貌?

(板书)①流水作用

侵蚀后的产物被流水搬运,进而沉积形成沉积地貌

(板书)沉积:河流出山口形成冲积扇,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②风力作用

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城堡

沉积:戈壁——荒漠—沙丘——黄土沉积地貌,如黄土高原

(总结)外力作用的过程

(板书)

【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要求,本课重点是对地理原理的分析、理解和掌握,对原理示意图的读图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认定、提取、分析和加工有用信息的能力。基于以上重点内容的确定,因此教学中充分运用教材中提供的各类图像资料,并自行设计计算机动画示意,以加强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地壳运动变化这一观点的理解。

高一地理教案:《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高一地理教案:《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一地理教案:《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强大而普遍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

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

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相同吗?

生:成因不同。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

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而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这三种类型是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发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

生:(讨论后回答)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源侵蚀。

师:非常好。这种侵蚀会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从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发育。请大家再看虎跳峡的横剖面图,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字母?

生:“V”字形

师:对!虎跳峡处于长江的上游,在长江的发育过程中处于较晚的时期,也就是河流发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积较小。

(出示图片“长江三峡”)

李白的诗《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这首诗描写了三峡壮丽的景色,江如奔马,舟若飞箭。请大家思考:三峡的横断面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呢?这种侵蚀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类呢?

生:三峡横断面呈“U”形,属于“下蚀”.

师:很好!三峡的成因是地壳运动导致构造裂隙,水流顺构造裂隙强烈侵蚀、下切而形成的,它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纵深方向发展。

材料:荆江是长江自中国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全长420千米,而直线距离仅约185千米。河道曲折之程度,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因此,素有“九曲回肠”之称。每逢汛期,从上游汹涌而至的洪水在这里左冲右突,两岸堤防险象环生。据史载,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50年间,荆州江河堤防溃口186次,平均不到3年一次。

师:人们常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请同学们看图片和材料思考讨论,为什么说荆江河段险呢?

生:(讨论后回答)因为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所以水流不畅,容易溃堤。

师:说得很好。那么请同学们思考:荆江河段的河流侵蚀属于哪一种类型呢?它又会产生怎样的河流侵蚀地貌呢?

生:属于侧蚀。它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师:不错。我们已经了解了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向及其对河谷地貌的影响,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呢?即陆地上本没有河流,那么河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阅读课文并思考讨论。

(出示图片“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面貌”)

师:黄土高原上有着这么多的沟谷,为什么它们却没有形成河谷呢?沟谷和河谷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

生: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来的。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很强,从而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如果沟谷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就逐渐演变成了河谷。

师:很好!发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请看下图并思考讨论:图中A、B两点哪里更适于建河运码头,说明理由。

生:B点。A点是凸岸,水流缓慢,泥沙堆积;B点是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烈,因此水深较深,适合做码头。

师:分析得很好!请读教材图4.17,这种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不停地进行,河谷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呢?

生:出现连续的河湾。河湾不断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大量泥沙。

师:对!这个时候,河谷的发育就进入了成熟期。同学们看c图,成熟期的河谷的形态有何特点?

生: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

师:不错。我们了解了河谷的形成过程,它主要是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例,看看大家对刚才学的内容掌握得如何?

(P84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教师出示张家界有关图片)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张家界的澧水源头、娄水上游、茅岩河段是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河谷之所以多隘谷、峡谷,是由于地壳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强烈,来不及将河流拓宽,从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峡谷。河的谷底极窄成线形,河流两岸壁立千仞,河谷中间滩多水急。

师:从张家界的河谷地貌形成过程可以知道,虽然河谷地貌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但张家界特殊而秀险的河谷地貌也离不开地壳的抬升作用。

(活动探究)

课后让学生自己到网上寻找一些冰川、风等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图片,试着描述它们的特点并推测其形成过程。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501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