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课本从学生熟悉的集合出发,结合实例,通过类比实数加法运算引入集合间的运算,同时,结合相关内容介绍子集和全集等概念.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课本继续注重体现逻辑思考的方法,如类比等.
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全集和补集的教学中,应注意利用图形的直观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补集的概念,并能够用直观图进行求补集的运算.
三维目标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全集的含义,掌握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方法,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进一步提高类比的能力.
2.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以及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作者:尚大志
导入新课
思路1.我们知道,实数有加法运算,两个实数可以相加,例如5+3=8.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教师直接点出课题.
思路2.请同学们考察下列各个集合,你能说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
(1)A={1,3,5},B={2,4,6},C={1,2,3,4,5,6};
(2)A={x|x是有理数},B={x|x是无理数},C={x|x是实数}.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和交流,得出结论.教师强调集合也有运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思路3.(1)①如图1甲和乙所示,观察两个图的阴影部分,它们分别同集合A、集合B有什么关系?
图1
②观察集合A,B与集合C={1,2,3,4}之间的关系.
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教师直接指出这就是本节课学习的课题:集合的基本运算.
(2)①已知集合A={1,2,3},B={2,3,4},写出由集合A,B中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C.
②已知集合A={x|x>1},B={x|x<0},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与B,并写出由集合A与B中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C.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通过上述问题中集合A,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你发现了什么?
(2)用文字语言来叙述上述问题中,集合A,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
(3)用数学符号来叙述上述问题中,集合A,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
(4)试用Venn图表示A∪B=C.
(5)请给出集合的并集定义.
(6)求集合的并集是集合间的一种运算,那么,集合间还有其他运算吗?
请同学们考察下面的问题,集合A,B与集合C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A={2,4,6,8,10},B={3,5,8,12},C={8};
②A={x|x是国兴中学2012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女同学},B={x|x是国兴中学2012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男同学},C={x|x是国兴中学2012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同学}.
(7)类比集合的并集,请给出集合的交集定义,并分别用三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活动:先让学生思考或讨论问题,然后再回答,经教师提示、点拨,并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表扬,对回答不准确的学生提示引导考虑问题的思路,主要引导学生发现集合的并集和交集运算并能用数学符号来刻画,用Venn图来表示.
讨论结果:(1)集合之间也可以相加,也可以进行运算,但是为了不和实数的运算相混淆,规定这种运算不叫集合的加法,而是叫做求集合的并集.集合C叫集合A与B的并集.记为A∪B=C,读作A并B.
(2)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了集合C.
(3)C={x|x∈A,或x∈B}.
(4)如图1所示.
(5)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A∪B={x|x∈A,或x∈B},用Venn图表示,如图1所示.
(6)集合之间还可以求它们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这种运算叫求集合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①A∩B=C,②A∪B=C.
(7)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
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
A∩B={x|x∈A,且x∈B}.
用Venn图表示,如图2所示.
图2
应用示例
例1集合A={x|x<5},B={x|x>0},C={x|x≥10},则A∩B,B∪C,A∩B∩C分别是什么?
活动:学生先思考集合中元素的特征,明确集合中的元素.将集合中元素利用数形结合在数轴上找到,那么运算结果寻求就易进行.这三个集合都是用描述法表示的数集,求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的关键是找出它们的公共元素和所有元素.
解:因为A={x|x<5},B={x|x>0},C={x|x≥10},在数轴上表示,如图3所示,所以A∩B={x|0<x<5},B∪C={x|x>0},A∩B∩C=.
图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交集和并集.求集合的并集和交集时,①明确集合中的元素;②依据并集和交集的含义,直接观察或借助于数轴或Venn图写出结果.
变式训练
1.设集合A={x|x=2n,n∈N*},B={x|x=2n,n∈N},求A∩B,A∪B.
解:对任意m∈A,则有m=2n=22n-1,n∈N*,因n∈N*,故n-1∈N,有2n-1∈N,那么m∈B,即对任意m∈A有m∈B,所以AB.
而10∈B但10A,即AB,那么A∩B=A,A∪B=B.
2.求满足{1,2}∪B={1,2,3}的集合B的个数.
解:满足{1,2}∪B={1,2,3}的集合B一定含有元素3,B={3};还可含1或2其中一个,有{1,3},{2,3};还可含1和2,即{1,2,3},那么共有4个满足条件的集合B.
3.设集合A={-4,2,a-1,a2},B={9,a-5,1-a},已知A∩B={9},求a.
解:∵A∩B={9},则9∈A,a-1=9或a2=9.
∴a=10或a=±3.
当a=10时,a-5=5,1-a=-9;
当a=3时,a-1=2不合题意;
当a=-3时,a-1=-4不合题意.
故a=10.此时A={-4,2,9,100},B={9,5,-9},满足A∩B={9}.
4.设集合A={x|2x+1<3},B={x|-3<x<2},则A∩B等于()
A.{x|-3<x<1}B.{x|1<x<2}
C.{x|x>-3}D.{x|x<1}
解析:集合A={x|2x+1<3}={x|x<1},
观察或由数轴得A∩B={x|-3<x<1}.
答案:A
例2设集合A={x|x2+4x=0},B={x|x2+2(a+1)x+a2-1=0,a∈R},若A∩B=B,求a的值.
活动:明确集合A,B中的元素,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满足A∩B=B的集合A,B的关系.集合A是方程x2+4x=0的解组成的集合,可以发现,BA,通过分类讨论集合B是否为空集来求a的值.利用集合的表示法来认识集合A,B均是方程的解集,通过画Venn图发现集合A,B的关系,从数轴上分析求得a的值.
解:由题意得A={-4,0}.
∵A∩B=B,∴BA.
∴B=或B≠.
当B=时,即关于x的方程x2+2(a+1)x+a2-1=0无实数解,
则Δ=4(a+1)2-4(a2-1)<0,解得a<-1.
当B≠时,若集合B仅含有一个元素,则Δ=4(a+1)2-4(a2-1)=0,解得a=-1,
此时,B={x|x2=0}={0}A,即a=-1符合题意.
若集合B含有两个元素,则这两个元素是-4,0,
即关于x的方程x2+2(a+1)x+a2-1=0的解是-4,0.
则有-4+0=-2(a+1),-4×0=a2-1.
解得a=1,则a=1符合题意.
综上所得,a=1或a≤-1.
变式训练
1.已知非空集合A={x|2a+1≤x≤3a-5},B={x|3≤x≤22},则能使A(A∩B)成立的所有a值的集合是什么?
解:由题意知A(A∩B),即AB,A非空,利用数轴得解得6≤a≤9,即所有a值的集合是{a|6≤a≤9}.
2.已知集合A={x|-2≤x≤5},集合B={x|m+1≤x≤2m-1},且A∪B=A,试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分析:由A∪B=A得BA,则有B=或B≠,因此对集合B分类讨论.
解:∵A∪B=A,∴BA.
又∵A={x|-2≤x≤5}≠,∴B=,或B≠.
当B=时,有m+1>2m-1,∴m<2.
当B≠时,观察图4:
图4
由数轴可得解得2≤m≤3.
综上所述,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m<2或2≤m≤3,即m≤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运算、分类讨论的思想,以及集合间关系的应用.已知两个集合的运算结果,求集合中参数的值时,由集合的运算结果确定它们的关系,通过深刻理解集合表示法的转换,把相关问题化归为其他常见的方程、不等式等数学问题.这称为数学的化归思想,是数学中的常用方法,学会应用化归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知能训练
课本本节练习1,2,3.
【补充练习】
1.设集合A={3,5,6,8},B={4,5,7,8},
(1)求A∩B,A∪B.
(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A∩B________A,B________A∩B,A∪B________A,A∪B________B,A∩B________A∪B.
解:(1)因A,B的公共元素为5,8,故两集合的公共部分为5,8,
则A∩B={3,5,6,8}∩{4,5,7,8}={5,8}.
又A,B两集合的所有相异元素为3,4,5,6,7,8,故A∪B={3,4,5,6,7,8}.
(2)由Venn图可知
A∩BA,BA∩B,A∪BA,A∪BB,A∩BA∪B.
2.设A={x|x<5},B={x|x≥0},求A∩B.
解:因x<5及x≥0的公共部分为0≤x<5,
故A∩B={x|x<5}∩{x|x≥0}={x|0≤x<5}.
3.设A={x|x是锐角三角形},B={x|x是直角三角形},求A∩B.
解:因三角形按角分类时,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彼此孤立,故A,B两集合没有公共部分.
所以A∩B={x|x是锐角三角形}∩{x|x是钝角三角形}=.
4.设A={x|x>-2},B={x|x≥3},求A∪B.
解:在数轴上将A,B分别表示出来,得A∪B={x|x>-2}.
5.设A={x|x是平行四边形},B={x|x是矩形},求A∪B.
解:因矩形是平行四边形,故由A及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为A∪B,A∪B={x|x是平行四边形}.
6.已知M={1},N={1,2},设A={(x,y)|x∈M,y∈N},B={(x,y)|x∈N,y∈M},求A∩B,A∪B.
分析:M,N中的元素是数,A,B中的元素是平面内的点集,关键是找其元素.
解:∵M={1},N={1,2},∴A={(1,1),(1,2)},B={(1,1),(2,1)},故A∩B={(1,1)},A∪B={(1,1),(1,2),(2,1)}.
7.若A,B,C为三个集合,A∪B=B∩C,则一定有()
A.ACB.CAC.A≠CD.A=
解析:思路一:∵(B∩C)B,(B∩C)C,A∪B=B∩C,
∴A∪BB,A∪BC.∴ABC.∴AC.
思路二:取满足条件的A={1},B={1,2},C={1,2,3},排除B,D,
令A={1,2},B={1,2},C={1,2},则此时也满足条件A∪B=B∩C,
而此时A=C,排除C.
答案:A
拓展提升
观察:(1)集合A={1,2},B={1,2,3,4}时,A∩B,A∪B这两个运算结果与集合A,B的关系;
(2)当A=时,A∩B,A∪B这两个运算结果与集合A,B的关系;
(3)当A=B={1,2}时,A∩B,A∪B这两个运算结果与集合A,B的关系.
由(1)(2)(3)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图5
活动:依据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含义写出运算结果,并观察与集合A,B的关系.用Venn图来发现运算结果与集合A,B的关系.(1)(2)(3)中的集合A,B均满足AB,用Venn图表示,如图5所示,就可以发现A∩B,A∪B与集合A,B的关系.
解:A∩B=AABA∪B=B.
用类似方法,可以得到集合的运算性质,归纳如下:
A∪B=B∪A,A(A∪B),B(A∪B);A∪A=A,A∪=A,ABA∪B=B;
A∩B=B∩A;(A∩B)A,(A∩B)B;A∩A=A;A∩=;ABA∩B=A.
课堂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
1.集合的交集和并集.
2.通常借助于数轴或Venn图来求交集和并集.
作业
1.课外思考:对于集合的基本运算,你能得出哪些运算规律?
2.请你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并说明其并集、交集和补集的现实含义.
3.书面作业:课本习题1.1,A组,6,7,8.
设计感想
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容易接受,也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加强练习和拓展课本内容.设计中通过借助于数轴或Venn图写出集合运算的结果,这是突破本节教学难点的有效方法.
第2课时
作者:赵冠明
导入新课
问题:①分别在整数范围和实数范围内解方程(x-3)(x-3)=0,其结果会相同吗?
②若集合A={x|0<x<2,x∈Z},B={x|0<x<2,x∈R},则集合A,B相等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明:在不同的范围内集合中的元素会有所不同,这个“范围”问题就是本节学习的内容,引出课题.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①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A={x∈Z|(x-2)=0};
B={x∈Q|(x-2)=0};
C={x∈R|(x-2)=0}.
②问题①中三个集合相等吗?为什么?
③由此看,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④问题①中,集合Z,Q,R分别含有所解方程时所涉及的全部元素,这样的集合称为全集,请给出全集的定义.
⑤已知全集U={1,2,3},A={1},写出全集中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B.
⑥请给出补集的定义.
⑦用Venn图表示UA.
活动: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集合中的元素,提示学生注意集合中元素的范围.
讨论结果:①A={2},B=2,-13,C=2,-13,2.
②不相等,因为三个集合中的元素不相同.
③解方程时,要注意方程的根在什么范围内,同一个方程,在不同的范围其解会有所不同.
④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为U.
⑤B={2,3}.
⑥对于一个集合A,全集U中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
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记为UA,即UA={x|x∈U,且xA}.
⑦如图6所示,阴影表示补集.
图6
应用示例
思路1
例1设U={x|x是小于9的正整数},A={1,2,3},B={3,4,5,6},求UA,UB.
活动:让学生明确全集U中的元素,回顾补集的定义,用列举法表示全集U,依据补集的定义写出UA,UB.
解:根据题意,可知U={1,2,3,4,5,6,7,8},
所以UA={4,5,6,7,8},UB={1,2,7,8}.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补集的概念和求法.用列举法表示的集合,依据补集的含义,直接观察写出集合运算的结果.
常见结论:U(A∩B)=(UA)∪(UB);U(A∪B)=(UA)∩(UB).
变式训练
1.已知集合U={1,2,3,4,5,6,7},A={2,4,5,7},B={3,4,5},则(UA)∩(UB)等于()
A.{1,6}B.{4,5}
C.{2,3,4,5,7}D.{1,2,3,6,7}
解析:思路一:观察得(UA)∩(UB)={1,3,6}∩{1,2,6,7}={1,6}.思路二:A∪B={2,3,4,5,7},则(UA)∩(UB)=U(A∪B)={1,6}.
答案:A
2.设集合U={1,2,3,4,5},A={1,2,4},B={2},则A∩(UB)等于()
A.{1,2,3,4,5}B.{1,4}
C.{1,2,4}D.{3,5}
答案:B
3.设全集U={1,2,3,4,5,6,7},P={1,2,3,4,5},Q={3,4,5,6,7},则P∩(UQ)等于()
A.{1,2}B.{3,4,5}
C.{1,2,6,7}D.{1,2,3,4,5}
答案:A
例2设全集U={x|x是三角形},A={x|x是锐角三角形},B={x|x是钝角三角形}.求A∩B,U(A∪B).
活动:学生思考三角形的分类和集合的交集、并集和补集的含义.结合交集、并集和补集的含义写出结果.A∩B是由集合A,B中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U(A∪B)是全集中除去集合A∪B中剩下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解:根据三角形的分类可知A∩B=,
A∪B={x|x是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U(A∪B)={x|x是直角三角形}.
变式训练
1.已知集合A={x|3≤x<8},求RA.
解:RA={x|x<3,或x≥8}.
2.设S={x|x是至少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A={x|x是平行四边形},B={x|x是菱形},C={x|x是矩形},求B∩C,AB,SA.
解:B∩C={x|x是正方形},AB={x|x是邻边不相等的平行四边形},SA={x|x是梯形}.
3.已知全集I=R,集合A={x|x2+ax+12b=0},B={x|x2-ax+b=0},满足(IA)∩B={2},(IB)∩A={4},求实数a,b的值.
解:a=87,b=-127.
4.设全集U=R,A={x|x≤2+3},B={3,4,5,6},则(UA)∩B等于()
A.{4}B.{4,5,6}C.{2,3,4}D.{1,2,3,4}
解析:∵U=R,A={x|x≤2+3},∴UA={x|x>2+3}.而4,5,6都大于2+3,∴(UA)∩B={4,5,6}.
答案:B
思路2
例1已知全集U=R,A={x|-2≤x≤4},B={x|-3≤x≤3},求:
(1)UA,UB;
(2)(UA)∪(UB),U(A∩B),由此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3)(UA)∩(UB),U(A∪B),由此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活动:学生回想补集的含义,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数轴来解决.依据补集的含义,借助于数轴求得.
解:在数轴上表示集合A,B,如图7所示,
图7
(1)由图得UA={x|x<-2,或x>4},UB={x|x<-3,或x>3}.
(2)由图得(UA)∪(UB)={x|x<-2,或x>4}∪{x|x<-3,或x>3}={x|x<-2,或x>3};∵A∩B={x|-2≤x≤4}∩{x|-3≤x≤3}={x|-2≤x≤3},
∴U(A∩B)=U{x|-2≤x≤3}={x|x<-2,或x>3}.
∴得出结论U(A∩B)=(UA)∪(UB).
(3)由图得(UA)∩(UB)={x|x<-2,或x>4}∩{x|x<-3,或x>3}={x|x<-3,或x>4};∵A∪B={x|-2≤x≤4}∪{x|-3≤x≤3}={x|-3≤x≤4},∴U(A∪B)=U{x|-3≤x≤4}={x|x<-3,或x>4}.∴得出结论U(A∪B)=(UA)∩(UB).
变式训练
1.已知集合U={1,2,3,4,5,6,7},A={2,4,5,7},B={3,4,5},则(UA)∪(UB)等于()
A.{1,6}B.{4,5}
C.{1,2,3,4,5,7}D.{1,2,3,6,7}
答案:D
2.设集合I={x||x|<3,x∈Z},A={1,2},B={-2,-1,2},则A∪(IB)等于()
A.{1}B.{1,2}C.{2}D.{0,1,2}
答案:D
例2设全集U={x|x≤20,x∈N,x是质数},A∩(UB)={3,5},(UA)∩B={7,19},(UA)∩(UB)={2,17},求集合A,B.
活动:学生回顾集合的运算的含义,明确全集中的元素.利用列举法表示全集U,根据题中所给的条件,把集合中的元素填入相应的Venn图中即可.求集合A,B的关键是确定它们的元素,由于全集是U,则集合A,B中的元素均属于全集U,由于本题中的集合均是有限集并且元素的个数不多,可借助于Venn图来解决.
解:U={2,3,5,7,11,13,17,19},
由题意借助于Venn图,如图8所示,
图8
∴A={3,5,11,13},B={7,11,13,19}.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运算、Venn图以及推理能力.借助于Venn图分析集合的运算问题,使问题简捷地获得解决,将本来抽象的集合问题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这正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的优越性.
变式训练
1.设I为全集,M,N,P都是它的子集,则图9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是()
图9
A.M∩[(IN)∩P]
B.M∩(N∪P)
C.[(IM)∩(IN)]∩P
D.M∩N∪(N∩P)
解析:思路一:阴影部分在集合M内部,排除C;阴影部分不在集合N内,排除B,D.
思路二:阴影部分在集合M内部,即是M的子集,又阴影部分在P内不在集合N内,即在(IN)∩P内,所以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是M∩[(IN)∩P].
答案:A
2.设U={1,2,3,4,5,6,7,8,9},(UA)∩B={3,7},(UB)∩A={2,8},(UA)∩(UB)={1,5,6},则集合A=________,B=________.
解析:借助Venn图,如图10,把相关运算的结果表示出来,自然地就得出集合A,B了.
图10
答案:{2,4,8,9}{3,4,7,9}
知能训练
课本本节练习4.
【补充练习】
1.设全集U=R,A={x|2x+1>0},试用文字语言表述UA的意义.
解:A={x|2x+1>0},即不等式2x+1>0的解集,UA中元素均不能使2x+1>0成立,即UA中元素应当满足2x+1≤0.∴UA即不等式2x+1≤0的解集.
2.如图11所示,U是全集,M,P,S是U的三个子集,则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是________.
图11
解析:观察图可以看出,阴影部分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不在集合S内;二是在集合M,P的公共部分内,因此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是集合S的补集与集合M,P的交集的交集,即(US)∩(M∩P).
答案:(US)∩(M∩P)
3.设集合A,B都是U={1,2,3,4}的子集,已知(UA)∩(UB)={2},(UA)∩B={1},则A等于()
A.{1,2}B.{2,3}C.{3,4}D.{1,4}
解析:如图12所示.
图12
由于(UA)∩(UB)={2},(UA)∩B={1},则有UA={1,2}.∴A={3,4}.
答案:C
4.设全集U={1,2,3,4,5,6,7,8},集合S={1,3,5},T={3,6},则U(S∪T)等于()
A.B.{2,4,7,8}C.{1,3,5,6}D.{2,4,6,8}
解析:直接观察(或画出Venn图),得S∪T={1,3,5,6},则U(S∪T)={2,4,7,8}.
答案:B
5.已知集合I={1,2,3,4},A={1},B={2,4},则A∪(IB)等于()
A.{1}B.{1,3}C.{3}D.{1,2,3}
解析:∵IB={1,3},∴A∪(IB)={1}∪{1,3}={1,3}.
答案:B
拓展提升
问题:某班有学生50人,解甲、乙两道数学题,已知解对甲题者有34人,解对乙题者有28人,两题均解对者有20人,问:
(1)至少解对其中一题者有多少人?
(2)两题均未解对者有多少人?
分析:先利用集合表示解对甲、乙两道数学题的各种类型,然后根据题意写出它们的运算,问题便得到解决.
解:设全集为U,A={只解对甲题的学生},B={只解对乙题的学生},C={甲、乙两题都解对的学生},则A∪C={解对甲题的学生},B∪C={解对乙题的学生},
A∪B∪C={至少解对一题的学生},U(A∪B∪C)={两题均未解对的学生}.
由已知,A∪C有34个人,C有20个人,
从而知A有14个人;B∪C有28个人,C有20个人,所以B有8个人.因此A∪B∪C有N1=14+8+20=42(人),U(A∪B∪C)有N2=50-42=8(人).
∴至少解对其中一题者有42个人,两题均未解对者有8个人.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
①全集和补集的概念和求法.
②常借助于数轴或Venn图进行集合的补集运算.
作业
课本习题1.1A组9,10,B组4
设计感想
本节教学设计注重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指导学生借助于数轴或Venn图进行集合的补集运算.由于高考中集合常与以后学习的不等式等知识紧密结合,本节对此也予以体现,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有关解不等式的知识.
备课资料
【备选例题】
【例1】已知A={y|y=x2-4x+6,x∈R,y∈N},B={y|y=-x2-2x+7,x∈R,y∈N},求A∩B,并分别用描述法、列举法表示它.
解:y=x2-4x+6=(x-2)2+2≥2,A={y|y≥2,y∈N},
又∵y=-x2-2x+7=-(x+1)2+8≤8,∴B={y|y≤8,y∈N}.
故A∩B={y|2≤y≤8}={2,3,4,5,6,7,8}.
【例2】设S={(x,y)|xy>0},T={(x,y)|x>0,且y>0},则()
A.S∪T=SB.S∪T=TC.S∩T=SD.S∩T=
解析:S={(x,y)|xy>0}={(x,y)|x>0且y>0,或x<0且y<0},则TS,所以S∪T=S.
答案:A
【例3】某城镇有1000户居民,其中有819户有彩电,有682户有空调,有535户彩电和空调都有,则彩电和空调至少有一种的有________户.
解析:设这1000户居民组成集合U,其中有彩电的组成集合A,有空调的组成集合B,如图13所示.有彩电无空调的有819-535=284(户);有空调无彩电的有682-535=147(户),因此二者至少有一种的有284+147+535=966(户).填966.
图13
答案:966
【知识拓展】
差集与补集
有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C是由所有属于A但不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那么C就叫做A与B的差集,记作A-B(或AB).
例如,A={a,b,c,d},B={c,d,e,f},C=A-B={a,b}.
也可以用Venn图表示,如图14所示(阴影部分表示差集).
图14
图15
特殊情况,如果集合B是集合I的子集,我们把I看作全集,那么I与B的差集I-B,叫做B在I中的补集,记作B.
例如,I={1,2,3,4,5},B={1,2,3},B=I-B={4,5}.
也可以用Venn图表示,如图15所示(阴影部分表示补集).
从集合的观点来看,非负整数的减法运算,就是已知两个不相交集合的并集的基数,以及其中一个集合的基数,求另一个集合的基数,也可以看作是求集合I与它的子集B的差集的基数.集合的基本运算(全集、补集)导学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集合的基本运算(全集、补集)导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全集、补集)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了解全集、补集的概念及其性质,并会计算一些简单集合的补集。
二、预习内容:
⒈如果所要研究的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称这个给定的集合为全集,记作_____.
⒉如果A是全集U的一个子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集合,叫做A在U中的补集,记作________,读作_________.
⒊A∪CUA=_______,A∩CUA=________,CU(CUA)=_______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那些疑惑,请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全集的意义,理解补集的概念.
2、能用韦恩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3、进一步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性与明确性,发展运用数学语言交流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二、自主学习
⒈设全集U={0,1,2,3,4},集合A={0,1,2,3},集合B={2,3,4},则(CUA)∪(CUB)=()
A.{0}B.{0,1}C.{0,1,4}D.{0,1,2,3,4}
⒉已知集合I={0,-1,-2,-3,-4},集合M={0,-1,-2},N={0,-3,-4},则M∩(CIN)=()
A.{0}B.{-3,-4}C.{-1,-2}D.
⒊已知全集为U,M、N是U的非空子集,若MN,则CUM与CUN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思考全集与补集的性质有哪些?
四、精讲精练
例⒈设U={2,4,3-2},P={2,2+2-},CUP={-1},求.
解:
变式训练一:已知A={0,2,4,6},CSA={-1,-3,1,3},CSB={-1,0,2},用列举法写出集合B.
解:
例⒉设全集U=R,A={x|3m-1<x<2m},B={x|-1<x<3},BCUA,求m的取值范围.
解:
变式训练二:设全集U={1,2,3,4},且A={x|x2-mx+n=0,x∈U},若CUA={2,3},求m,n的值.
三、课后练习与提高
1、选择题
(1)已知CZA={x∈Z|x>5},CZB={x∈Z|x>2},则有()
A.ABB.BAC.A=BD.以上都不对
(2)设,,,则=()
A.B.
C.D.
(3)设全集U={2,3,2+2-3},A={|+1|,2},CUA={5},则的值为()
A.2或-4B.2C.-3或1D.4
2、填空题
(4)设U=R,A={},CUA={x|x>4或x<3},则=________,=_________.
(5)设U=R,A={x|x2-x-2=0},B={x||x|=y+1,y∈A},则CUB=______________.
3、解答题
(6)已知全集S={不大于20的质数},A、B是S的两个子集,且满足A∩(CSB)={3,5},(CSA)∩B={7,19},(CSA)∩(CSB)={2,17},求集合A和集合B.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导学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导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了解交集、并集的概念及其性质,并会计算一些简单集合的交集并集。
二、预习内容:1、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又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记作,即
2、并集:一般地,对于给定的两个集合A,B把它们所有的元素并在一起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记作,即
3、用韦恩图表示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那些疑惑,请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交集、并集的概念及其性质。
2、注意用数轴、韦恩图来解决交集、并集问题。
3、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性与明确性,发展运用数学语言交流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二)自主学习
1.设A={x|x是等腰三角形},B={x|x是直角三角形},求A∩B.
2.设A={x|x是锐角三角形},B={x|x是钝角三角形},求A∪B.
(三)合作探究:思考交集与并集的性质有哪些?
(四)精讲精练
例1、已知集合M={(x,y)|x+y=2},N={(x,y)|x-y=4},那么集合M∩N为()?
A.x=3,y=-1B.(3,-1)?
C.{3,-1}D.{(3,-1)}
变式训练1:已知集合M={x|x+y=2},N={y|y=x2},那么M∩N为
例2.设A={x|-1x2},B={x|1x3},求A∪B.
变式训练2:已知A={x|x2-px+15=0},B={x|x2-ax-b=0},且A∪B={2,3,5},A∩B={3},求p,a,b的值。
三、课后练习与提高
1、选择题
(1)设M={0,1,2,4,5,7},N={1,4,6,8,9},P={4,7,9},则(M∩N)∪(M∩P)=()
A.{1,4}B.{1,7}C.{4,7}D.{1,4,7}
(2)已知A={y|y=x2-4x+3,x∈R},B={y|y=x-1,x∈R},则A∩B=()
A.{y|y=-1或0}B.{x|x=0或1}
C.{(0,-1),(1,0)}D.{y|y≥-1}
(3)已知集合M={x|x-=0},N={x|x-1=0},若M∩N=M,则实数=()
A.1B.-1C.1或-1D.1或-1或0
2、填空题
(4).若集合A、B满足A∪B=A∩B,则集合A,B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设,,则=________。
3、解答题
(6).已知关于x的方程3x2+px-7=0的解集为A,方程3x2-7x+q=0的解集为B,若A∩B={-},求A∪B.
参考答案
⒈D[解析]由条件知,M∩N={1,4},M∩P={4,7},故选D
⒉D[解析]集合A中y=x2-4x+3=(x-2)2-1≥-1,集合B中y=x-1∈R,
∴AB,∴A∩B=A.故选D.
集合的运算
数学必修1:集合的运算(三)
教学目标: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能用文氏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用文氏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集合的概念、子集的概念、集合相等的概念;两集合的交集,并集.
(二)讲述新课
一、全集:在给定的问题中,若研究的所有集合都是某一给定集合的子集,那么称这个给定的集合为全集.
二、若A是全集U的子集,由U中不属于A的元素构成的集合,叫做A在U中的补集,记作,
三、基本性质
,,
,
注:是否给出证明应根据学生的基础而定.
四、补充
1、分别用集合A,B,C表示下图的阴影部分
2、已知全集I=,若,,求实数
3、已知全集,集合,
,其中,若,求
4、已知全集I={小于10的正整数},其子集A,B满足,,,求集合A,B
课堂练习:第19页练习A、B
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补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文氏图对理解集合概念有重要作用
课后作业:第20页,第8题
第21页,第5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2303.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