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四下:《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课题
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960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复习铺垫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条运算律,有没有同学能告诉老师用字母怎样来表示?各是什么意思?
a+b=b+a
(a+b)+c=a+(b+c)
2、进行一个抢答小比赛:比比谁最快说出三角形角上三个数的和。
21
68
75
227
25
37
73
342
79
3
上面这些数字,我们在进行加法运算时先将能凑成整十数的数先相加能使计算更简便说一说。1-9中哪两个数相加能得到一个整十数。
复习分为两部分,一是运算律,二是渗透简便运算中凑的思想。抢答比赛可以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从而带动新知学习,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一开始能有一个比较活跃的氛围。
二、新课。
1、教学例题。
出示书P57的图,谁能说一说题中的信息。
先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再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
学生可能这样列式解答:
1. 29+46+54 (依次把三个年级的人数合起来)
=75+54
=129(人)
2. 54+46+29(54和46可以先写,先计算得100)
=100+29
=129(人)
3. 29+(54+46)(54和46可以先凑成100)
=29+100
=129(人)
以上三种算法哪一种是最简便的?
说明:这道连加题按顺序算要用笔算,现在应用加法结合律,把能凑成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再加另一个数只要用口算这种方法就比较简便。
第一种: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没有利用简便方法。
第二种:前两个数相加能凑成一个整十数,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这样能使计算更简便。
第三种:将56+46用小括号括起来能先得到一个整百数,再同第一个数相加,这样计算也很简便。
师:比较这三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再次强调凑)
师:如果能在列式的时候已经观察到三个数中,其中两个数可以凑成100,那么可以写在前面,这样不需要运用加法运算律就可以使计算比较简便。当然,也可以在列式后,再利用加法运算律使计算简便化。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69+75+25 78+(47+22)
86+14+58 47+59+42
学生在自己练习本上练习,指名板演。
核对并小结:
(1)能利用加法运算律的,可以使两个数凑成整百的,可以把这两个数写在最前面,也可以加上小括号。
(2)如果前两个数相加,已经是整百的,就不需要利用加法运算律了,直接计算即可。
(3)如果不能简便的,那就按照原来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三、练习巩固
1、想想做做第1题
比一比,看谁能很快说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的和?
数字的顺序:38 18 32 64 19 36 79 59 21
38 18 32师:你是先算谁和谁?为什么?
64 19 36师:你怎样算?(同上)
79 59 21师:你怎样算?
师:同学们有不同的算法吗?哪一种算法更好呢?为什么?
师:第二种,因为第二种将79和21先加能得到一个整百数。用整百数通另一个数相加更简单。
师小结:当方法多种时,选择最简便的方法。
2、想想做做第3题
A:出示:175+201
师:这一题你能简便运算吗?两个数,如何凑呢?
换个思路,可不可以先拆?
我们一般拆那个最接近整数的数。
出示:238+402 354+102 105+216
354+298 204+417 246+408
师:同桌先互相说一说,你打算拆哪个数(体会对接近整百的数动手术的优点)
例:238+402
=238+400+2
=638+2
=640
分组完成在练习本上
B:拓展:361+72+439+128
师:这一题,共四个数,你又想如何解决呢?
C:拓展:1+2+3+4++100
师:一百个数呢?(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
讲数学王子高斯7岁时运用简便运算计算1加到100的故事
D:(100+a)+(100+a)+(200+b)+(200-b)
师:你能迅速说出这一题的结果吗?
2、想想做做第4题。
观察表里的数,想一想如何算比较快。
3、想想做做第6题
师:独立完成第6题,并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各自的发现:1、加数都是200,另一个加数越大,和越大
2、被减数都是200,减数越大,差越小
3、把两个得数加起来,结果都是400
把两个结果相减,结果分别是20、40、60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方法计算。几个数连加时,可以利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将能凑成整十数的数先加,再和剩下的数相加,这样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布置课堂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第5题
五、板书设计:
运用加法运算律简便计算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四、五、六年级参加跳绳比赛的一共多少人?
29+46+54 29+46+54 54+46+29
=75+54 =29+(46+54) =29+100
=129(人) =29+100 =129(人)
=129(人)
新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自己先列式解答,然后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最简便的方法。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发规律。
试一试,先让学生说,再完成在练习本上。主要是想通过说,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而不总是停留在完成作业的层次上。在明确了每一步的意义及所用的运算律的基础之上,再进行练习。
在练习的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通过先观察不动笔同桌相互说等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而不总是笔动。用思维的动代替笔动,并用语言将思维的过程表述出来,从多方面促进学生的思考。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浙教版数学四下:《乘法交换律》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教材P11-13例2、3
教学目标:
1、 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2、 学会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定律教学
1、 感知乘法结合律。
出示:求3、25和4的积。
学生审题后口答算式,并互相补充,得到左边部分。
3254 3(254)
3425 3(425)
2543 25(43)
2534 25(34)
4253 4(253)
4325 4(325)
接着问:这几题都是从左往右计算,那么可以先算后面的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吗?结果会相等吗?第一题示范列出,余下的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四人小组分工计算验证,看结果是否相等。
最后总结:你发现了什么?(三个数相乘,可以从左往右计算,也可以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数相乘。)
2、 验证与巩固
(1) 验证
教学例2,学生读题后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完成后校对思路、式子与答案,把结果连成等式:(310)2=3(102)
(2) 总结。自学课本第12页(2),先计算,再看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完成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然后给书本中的定律填空,齐读后再给出a、b、c三个字母,要求学生概括出定律,
(3) 巩固。
练一练第1题,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数。
请学生填空,并口头说出依据,校对时第(3)(4)小题重点讨论:第(3)题比较5(780)、7(580)哪重填法简便?第(4)题(8125)(1416)与其它填法进行比较,说一说哪一种简便,简便在哪里?
(二) 简便计算
1、 教学例3:25134
自学书本例3,思考并回答旁注,然后补充完成。
2、 课本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校对。
(三) 巩固练习
1、 巩固定律。
练一练第2题,判断各题是否正确,把错误的改过来。
由学生独立判断,然后四人小组讨论,快的组可以订正。
最后指名学生做出判断,对的 说明理由,错的指出错误,并订正。
总结提问: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时,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2、 简便计算练习。
练一练第3题,用简便方法计算。独立完成后校对讲评。
(四) 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五) 作业
《作业本》[10]
课题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1-62页例题,及62-63页想想做做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并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教师、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①课件出示球赛换场的图片,引入交换位置的概念。
球赛时交换了位置,是为了比赛的公平性。我们刚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也和交换位置有关。将加法交换律说给同学们听听。
②复习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板书。
板书:a+b=b+a a+b+c=a+(b+c)
③引入课题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用球赛规则拉开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学习。以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的探索规律作好知识铺垫。
二、猜测验证,探索规律
1. 大胆猜测。 猜一猜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体验和迁移能够猜出:可能有交换律、结合律。
提出与旧知相关联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目的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2. 学习乘法交换律
①乘法是否具有你们猜测的规律呢?怎样确认自己的猜测?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人都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自己的合作伙伴)
②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寻找教学资源)
③小结乘法的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规律,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予以确认,这样的目的是想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使学生体会发现新规律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3、学习例题
①最近学校要举行亲子运动会了,每个班的学生都在练习,看!这是老师在校园里看到的景象。(课件出示踢毽子的场景图。)
②你能看图把下面的等式填写完整吗?
35=( )( )
你能再举一些象这样的例子吗?
能用字母来表示:ab=ba (板书)
③ 小结: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④运用乘法交换律,在下面的□里
填上适当的数。
7324=24□
26□=6326
b12=12□
出示例题,巩固所学的新知。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学习,目的是体现新课程下的自主学习。
及时巩固练习,使知识进一步深化。
4.学习乘法结合律。
问:乘法也有结合律吗?
①将学生发现的乘法结合律投影显示。如:(34)6=3(46)。
②我们一起来证明一下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③学习例2
出示例题2: 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有23人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㈠小组讨论,你们是怎样计算的,体会结合律.
方法1: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
(235)6=1156=690(人)
方法2:先算出全校有多少个班。
23(56)=2330=690(人)
师:你会把上面的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235)6= ( )
㈡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比较左右两边的数字位置没变,结果也相同。
不同点:等号两边的运算顺序不同.
右边的算式计算简便,可以直接口算出答案。
师:非常好,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可以根据运算定律来简便计算,这样能节省时间。
先让学生自己感受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计算起来比较简便,为下面学习试一试部分奠定基础。而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规律,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会发现新规律的方法。
5、小结:
请同学们也写几组这样的等式,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结合律吗?
结论: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协助记忆的方法,用手势表示。(边说边演示)用三个手指代表三个数,其中两个手指靠在一起,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第三个手指靠过来表示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等于先把后两个手指靠在一起,再把第一个手指靠过来。
④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板书:(ab)c=a(bc)
⑤巩固练习
㈠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127331 =12 (□31)
(1363) 56 =13 (□□)
A6C=( ) ( )
㈡下面各个等式符合什么运算定律。请说出原因。
8050=5080
506070=50(6070)
b600=600b
6020=3040
151743=43 (1517)
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相比,用语言完整地表述有一定难度。为了能更好的规范数学语言,教师展示记忆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
简单的练习有两个目的,一是巩固,二是使知识加以应用。
5.教学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
①出示试一试上的习题。(1)23152
(2)5372
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做,并能说出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请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②巡视,辅导
③集体评讲.
④计算下列各题。
3954
15(417)
12395
16(75)
直接教学试一试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自己体会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对计算的简便之处,有利于以后计算时能快速运用。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①基本练习:
1、判断下面等式中哪些符合乘法结合律
(1)6(5 9)=(6 5) 9
(2)4+(11+23)=(45+11)+23
(3)(9 4)53 =9 (4 5) 3
2、选择哪种算法简便
(1)28 5 6 (2)35 12
A 先算28 5 A 变形为35 2 6
B 先算5 6 B 变形为35 3 4
(3)25 28
A 先算25 4 再乘7 B 先算25 7 再乘4
3、想想做做的第1题。
4、想想做做的第2题。 先让学生算一算,再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的计算过程,交流各自的体会,进一步体会使计算简便的关键。
5、想想做做的第3题。注重培养简算的意识和能力,在思考和计算后组织交流。
发展练习:1、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写出所有和下面算式相等的式子。
869=( )
2、你会计算吗?
25542
3、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写出所有和下面算式相等的
式子。
869=( )
层次鲜明的练习,有利与使学生目标明确; 促进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培养简便运算的意识和能力
四、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堂作业:
①P62页第4题。
②P63页第5题
③P63页第6题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
(1)23152 (2)5372
=23(152) =5237
=2330 =1037
=690 =370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四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课 题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58页
教学目标 1、 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的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
2、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3、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判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教师、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例题情景图,问:
1、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2、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解答?(屏示问题。) 从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运动活动开始引入,增加课的兴趣。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四、巩固练习。
五、总结
六、板书设计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学生列式:28+17=45(人)或17+28=45(人)。
同样的一幅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其中28+17是用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
17+28呢?(女生人数加上男生人数)
两道算式都表示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所以都等于?(45人)
两道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
(屏示等式:28+17=17+28)
2.观察等式,发现个案特点:
仔细看,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
都是在加法中,两个加数相同,得数都等于45。(板书:加法)
不同呢?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
位置怎样了?(屏示动态交换过程)(板书:交换)
3.举例验证,并简要表示规律。
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写几个吗?(汇报时,教师在屏幕上输出学生举出的等式:)
追问: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屏示省略号。)
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交流一下。
师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刚才,我们用语言把加法中的这个规律表达了出来,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些更为简洁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用汉字、图形、字母等写成等式,也能表示这样的规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吗?(在实物投影上展示交流。)
4.用字母表示交换律:
刚才大家想出的等式都很好,不仅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而且比语言叙述更简洁。其实这个规律,是加法的一个很重要的运算律。(板书:运算律)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加法交换律。
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
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想一想,什么时候曾经用过它?
加法验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就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5.巩固练习(抢答)。(屏示:你能根据运算律填一填吗?)
屏示:96+35=35+□ 204+□=57+204
37+□=59+□ 76+□=□+7
这4道练习都用到了哪个运算律?(加法交换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回到操场,刚才是跳绳的同学,现在有什么变化?(屏示:23个踢毽子的女同学)仔细看(屏示大括号),你看懂了吗?(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有三部分,你打算先求什么?(跳绳的有多少人?)(屏示动态结合过程)会列综合算式吗?(28+17)+23。
师:你给28、17加上了括号,表示什么?(先算28加17)先把跳绳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踢毽子的人数。
还可以先求什么?(女生的总人数)(屏示动态结合过程)现在算式怎么列?
28+(17+23),现在括号加在了什么位置?表示什么?(先算17加23),也就是先把女生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男生的人数。
两道算式都能求出参加活动的总人数,会计算吗?要求:一、二两组算第一题,三、四两组算第二题:
汇报:两道算式都等于68人,得数相同!
2.比较异同点,连成等式。(屏示:(28+17)+23,28+(17+23))
两道算式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第一道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
第二道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
运算的顺序不同,为什么得数还相同呢?
因为两道算式都是把28、17、23三个加数相加。
师:三个加数是相同的,就连先后的位置也相同,所以得数相同,连成等式!(动态屏示等式:)
3.感知众多案例,积累感性认识。
钟老师这里还有两道算式,注意看!(屏示:(13+45)+25,13+(45+25))
猜一猜,它们的得数可能会怎样?悄悄告诉同桌!同桌分工,一人算一道,看看结果怎样?
汇报:左右得数相同,连成等式!(屏示:=)
再看,(屏示:(36+18)+22和36+(18+22))。
仔细观察,大胆猜测,它们的结果又会怎样?
认为相同的举手!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都是这三个数相加,只不过运算顺序不同,但得数还是相同的)口说无凭!(屏示:?)还得算算!左边?右边?得数确实一样,你们真厉害!(?消失)
猜得这么准,你们是不是隐隐约约发现什么规律了?能说说吗?(屏示三组等式)这三组等式中都是三个数相加,左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右边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都怎么样?(不变)。
4.猜测规律,举例验证。
这个发现,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巧合呢?如果换成其他的三个数相加,左右两边的得数还会相同吗?你能不能再举些例子来验证?同桌互相验证,全班汇报。
像这样举出的例子,被同桌证实和不变的举手!有没有同学举出的例子左右两边和不相同的?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屏示省略号)
5.归纳加法结合律。
看来,我们的发现不仅仅是巧合,三个数相加一定有规律!
师生共同小结: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师:这个规律又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现在需要几个字母?(3个,a、b、c)
你能用丰母把加法结合律表示出来吗?(板书:(a+b)+c=a+(b+c))
1.你能在方框内填出合适的数吗?
(45+36)+64=45+(36+□)
(72+20)+□=72+(20+8)
560+(140+70)=(560+□)+□
2.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
(1)72+16 A.(75+25)+48
(2)45+(88+12) B.16+72
(3)75+(48+25) C.(45+88)+12
真了不起!完成得这么好,还有两道算式也想请你们帮帮忙呢,愿意吗?如果这两道算式得数相同,你就起立证明自己的观点,看谁反应快!准备!
(84+68)+32 84+(68+23)
哎,站了又坐下去,怎么回事?不能连!为什么?(三个加数中有一个不同了)哪个加数不同?一个是32,一个是23,既然两边不等,那你知道哪边大吗?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看题要仔细)
3.渗透简算意识。
计算比赛:一二两组算左边,三四两组算右边,不写过程,直接写得数,半分钟,看哪组速度最快!
45+(88+12) (45+88)+12
时间到!停笔!我宣布,一二两组快!三四两组慢!老师这样评价,你们有话要说吗?尤其是三四两组!不公平?左边算式中先算88加12,正好凑成100。右边呢?(凑不成100)能凑整的快是吗?
好,再来一题!这次公平一点,自己选择,想算哪道就算哪道!师出示:75+(48+25) (75+25)+48
等于多少?你算的是哪道?为什么都选这道?因为先算75加25正好得到100。
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研究的内容!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28+17=45(人) (28+17)+23 28+(17+23)
17+28=45(人) =45+23 =28+40
28+17=17+28 =68(人) =68(人)
(学生说的算式) (28+17)+23=28+(17+23)
a+b=b+a (a+b)+c=a+(b+c
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紧扣数量关系来列式,为理解加法意义服务。由于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依据的数量关系和列出的算式也就不同,因此运算的顺序也就不同,为教学下面的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图片、数据的移动,对学生感知加法交换律起了很好的意会作用;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随机生成算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到类似算式所具有的普遍性,为抽象出加法交换律奠定基础。
学生用符号和文字表示算式后,再次让学生说出符号和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经历由数上升到用符号、字母表示的一种抽象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了方法的形成,并且能把这种方法迁移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上。
猜测一举例验证一归纳结论一运用是教学运算律的主要思路,此处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形成。两次列式得出两个运算律,第一次重在方法的形成,第二次重在方法的运用。巧用上当法,制造错误陷阱,使学生在不经意间犯错。在一路都对的情况下,思维定势让学生必然要错,然而,这样的错误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却异常深刻,旨在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时一定要仔细看清题。
教学内容;
教材P19练习五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乘法的运算定律,会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提高学生应用乘法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课本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
(二)揭示课题。
上面这组口算25400、425等题目,你认为这些题目还在哪一类计算题中经常出现?学生回答后引出课题应用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计算练习。通过本节课的练习,要进一步搞清三个运算定律的意义,并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三)分类练习
1、 回忆乘法运算定律的意义。
乘法运算定律有哪些?用文字叙述并用字母表示,回答后
完成书本第二题。
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批改,教师巡回检查。
2、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1) 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简便计算。
书本第3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先观察,提问:这组题目的简便计算要应用什么定律?把
怎样的数结合在一起计算比较简便?中间两题该怎么办?学生回答后,同桌合作。
(2) 应用乘法分配律为主的简便计算。
书本第4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观察,根据题目的不同特征,你能把第4题分成不同的几
类?学生回答,教师板演。同时说明应用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特别 强调4(2530)不要与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题目相混淆,教师补充一道对比题:4(25+30)。
接着由学生按分类的顺序进行计算,完成快的同学自批后再列举同一类中不同形式的题目。
全部学生完成后校对,同时请编题的同学汇报。如;
第一类:24125 第二类:9956
第三类:125(8+10) 第四类:19956+56
每类中各选择1道典的题目,由学生完成。
3、 综合练习
(1) 课本第5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先观察、质疑:上面6个题目中你对哪些题目的解法还有
疑问?同学之间相互质疑、释疑,教师适当引导。然后计算各题。全部学生完成后校对。
(2)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333774+113666 999999+999
学生根据板演讲解思路与理由。教师反馈出示1442+1458,思考:把这题改编成第1题的形式。(2821+1458或1442+7116)
4、 应用题。课本第6题。
(四)总结
(一) 作业《作业本》[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02~103页第5~10题。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2、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运用小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
师:在正式进入课堂前,我们先来做几道口答题热热身,好让我们的脑筋灵活起来。请抢答。
1、口算下列各题。
2、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问:你是根据什么来改写的?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调动学生的思维灵活度,通过分数改写小数练习,为下面小数的混合运算埋下伏笔。]
一 、导入
同学们,在智慧国里有一颗智慧树,这是它的树桩。今天就让我们用学过的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帮它吸收能量,从而长出叶子、结出果实,你们有信心吗?(板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练习)。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巩固练习
师:树桩上的每根树枝,都含有一个问题,同学们只有解决了每这些问题,智慧树才能获得能量,长出叶子和果实。
1、锦囊袋一: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再计算。(教材P103第9题)
问:你能把每道算式里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吗?(学生口答)
问:你能口算出这些题的答案吗?(学生汇报)
过度:通过这个练习,我们知道,有时把分数改写成小数,计算起来会更
简便。第一枝丫的叶子获得能量长出来了。还有其它的枝丫等着我们的帮助呢,我们要赶快去看长二个锦囊。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意识到有时把分数改写成小数,计算起来会更简便。从而提醒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2、锦囊袋二:我会算
①6.07+0.4-0.08 ②4.013.5+0.31
③40(2.75+0.86) ④85.7(15.34.8)
师:课前让同学们回去做了预习,谁来说说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完成这些题。
过渡: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算;有括
号的先算括号内的,再算括号外的。它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在你们的努力下,这枝丫也长出叶子来了。我们要加油,看最后一个锦囊。
[设计意图:新课程最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计算教学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迁移、变化、综合而成。通过本题练习,使学生发现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3、锦囊袋三:我能解(书本P102第8题)
问:从图里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怎样计算现在储蓄罐里有多少钱?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板演。
过渡:同学们,当我们熟练的掌握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后,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大家请看,最后一根枝丫的叶子也长出来啦,现在智慧树充满着朝气。那我们再一起帮它结出果实,好不好?
[设计意图:小数加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为普遍,学生也有与价钱打交道的经验。通过这道题设计,让学生回忆并体验到小数加减法实用性。]
三、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书本P102第7题)
师:从图里,你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同学们提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真不错。老师也提了些问题,你们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智慧树才能获得果实能量,有信心吗?
问题一:买一副乒乓球拍用去35.50元,买2个乒乓球用去1.60元。应找回多少元?
问题二:怎样买最便宜?应找回多少元?
过度:同学们的聪明才智帮助智慧树获得了果实能量。接下来是一道富含大能量题目,同学们可要努力啦。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累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且通过本题,提高学生的处事能力。]
2、思考题
一个物体从高空下落,经过4秒落地。已知第一秒下落的距离是4.9米,以后每一秒下落的距离都比前一秒多9.8米。这个物体在下落前距地面多少米?
师:这个物体所做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介绍相关知识)
师:要求物体下落前距地面多少米,我们可以先列表整理一下数据。(师生共同列表整理)
师:通过列表整理,我们可以知道第一秒下落多少米?第二、三、四秒呢?下落前距地面多少米该怎么列式计算?(4.9\14.7\24.5\34.3\总78.4)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过渡:一个物体从78.4米高的地方下落只要4秒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人是很难作出及时反应的,为人为己,我们要极力杜绝高空砸物行为。
[设计意思:科学是神秘,是学生极为好奇而又极为迷惑的领域。这一道题的设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一方面是为激起了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增长科学知识。另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思维,要根据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策略,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喜欢这满树的智慧果吗?你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智慧树长出了叶子,结出了果实,你们真棒。也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看着这棵满是果实的智慧树,你能根据刚才由树桩,到长出叶子,再到结出果实的整个过程,结合自身来说说你的想法吗?
五、板书设计: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人教版数学四下:《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 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观察、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预计教学时间:1 节
四、教学活动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48+36= 75-29= 213= 526= )884=
60+70= 150-90= 40005= 3000+140= 6080=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学校里原有77棵梨树,12棵杏树,又栽了23棵桃树。现在有多少棵果树?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 创设情境,引入例1。
2. 探索规律,解决例1的问题。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3.解决问题,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小结】加法交换律: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4. 创设情境,引入例2。
5. 探索规律,解决例2的问题。
6.解决问题,揭示定律。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运用加法结合律,在下面的 □ 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 □ +147)
(23+47)+56=23+( □ + □ )
654+(97+a)=( 654 + □ )+□
2. 课本31页第4题。
3.课本28页做一做。
4. 课本31页第2题。
【提高练习】
5. 课本31页第3题。
6. 连一连。
83+315 64+(73+37)
87+42+58 315+83
(64+73)+37 87+(42+58)
56+78+44 78+(56+44)
【拓展练习】
7.动动脑筋,看谁能很快算出下列各题。
165+204+335+96 78+53+47+22 36+18+64
8. 新星小学2~6年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情况:去军营 114人,去儿童福利院 76人,去敬老院 86人 , 去社区服务站124人。
(1)请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表格
活 动地 点
人数
(2)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此次活动?
9. 李庄小学今年栽树92棵,比去年少栽28棵,两年一共栽树多少棵?
(四)全课总结
加法交换律: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72+568 803+275 5147+723
2.某修路队计划修路1560米,第一周修了567米,第二周修了483米,第三周全部修完。第三周修了多少米?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数学四下:《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从左往右展示线段图,出现大括号与问题: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多媒体展示:从右往左再现线段图。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生:等于65+25)
78+64=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28页下面的做一做:
300+600=++65=+35
2.加法结合律。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88+104+96
=192+96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三、练习巩固
1.指出下面哪几道题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 验算:(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2)用凑十法7+9=6+(1+9)(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3)~(7)为教材练习五第4题(略)。
2.连一连。
83+31564+(73+37)
87+42+58315+83
(64+73)+3787+(42+58)
56+78+4478+(56+44)
想一想:最后一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3.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
五、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五第1题、第3题。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浙教版数学四下:《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简便计算》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四下《小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内容:
(P100例3,练习十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小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算法多样化。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并用迁移、类比的方法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位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正确率。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课件出示)
1、口算
4.5+2.8 0.48-0.35 3.6-2.8 0.9+2.5
4 - 3.6 5.5+2.7 0.38-0.08 7.5+2.5
2、笔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4.58+3.22 17.38- 5.89
学生做完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根据什么进行验算;让计算有错误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最后指名说一说进行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3、引入
教师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小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计算。
二、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1)出示如下教学情境图和下表
环城自行车赛各赛段资料一览表
日期
赛段
里程/千米
26日
第1段
39.5
27日
第2段
98.8
28日
第3段
165
29日
第4段
80.7
30日
第5段
99.4
总里程
483.4
(2)指名说一说从这幅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再让学生说一说情境图中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自主探索算法
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和小组讨论时,老师要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典型的算法,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4)交流算法
组织全班交流,指名板演,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几种不同的算法。
方法一:483.4-(39.5+98.5) 方法二:165+80.7+99.4
=483.4-138.3 =245.7+99.4
=345.1(千米) =345.1(千米)
方法三:3-39.5-98.8
=443.9-98.8
=345.1(千米)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上面每个算式运算顺序及算式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以下两点:
*要注意递等式的书写格式,在计算时,写在稿纸上的每一步竖式也要书写工整,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要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以便相互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让学生用计算器算一算,以便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含有小数加减计算)。
(4)归纳算法
师:上面的三种算法实际上是用小数的连加、连减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你认为进行小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老师强调两点:
① 弄清计顺序,再认真计算。
② 养成计真检查、细心验算的习惯。
三、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补充练习
4.6+2.25+3.08 15.38-2.76-8.74
14.38-(2.75+6.07) 3.2+6.27-5.88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生做完练习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核对.
2、再次出示例3教学情境图,把情境中今天第2赛段的比赛已经结束了,改为今天第3赛段的比赛已经结束了
让学生独立解决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这个问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算法解决问题。
四、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一说你这节课有哪收获?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浙教版数学四下:《练习十五》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饱页,练习十五。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按解答应用题的步骤解题,学会列出演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2.通过应用题的解答,对学生进厅两史一情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般的三步计算应用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练习十五,通过练习来检查和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技能。
(二)基本训练
1.复习。
(1)请学生说说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口答练习十五第1题。
(3)问:如果第①小题去掉直接做第②③小题,应该怎样解答?
2.练习第二题。
(1)投影出示线段图,请学生理解图意。
(2)根据图意,请学生口头编应用题。
(3)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巡视,辅导中下学生。
(4)集体校对作业,比一比,哪组学生做得好?
3.练习第5题。
(1)学生读题、审题。
(2)分析:要求光这两个条约,我国就被索取白银多少万两?必须先知道什么?怎么求?
(3)学生列式回答,校对答案。
(4)通过计算,你懂得了什么?
4.练习第6、7题。
(1)、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2)集体校对答案,教师针对题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思考题教学
1.读题、审题,请学生说说题意。
2.分析:要求四人一共消灭苍蝇多少只,可以怎样思考?
提示:假如大春和俊俊消灭的苍蝇总数与小敏和小荣的总数相等,都是235只,那么四人共消灭苍蝇多少只?现在大春比小敏多54只,俊俊比小荣少15只,实际上四人共消灭苍蝇多少只?
3.学生尝试列式,教师指名回答,并板书计算过程。
2352+54-15
=470十54-15
=509
4.问:算式中为什么要加上54减去15?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第3、4、8题。
(五)课堂总结
要能正确解答应用题,必须读懂题目、理解题意、明确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列式计算是解题的重点;检验和写答案是解题正确的保证。
(六)作业:《作业本》第50页(五十)。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26页。
教学目标
通过计算练习,提高学生对除数是三位数除法的试商能力,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准备
小卡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
2、请同学们说说除数是三位数除法的内容:有口算、笔算等。
3、总结归纳,板书课题。
(二)基本训练
练习六第1题。(用卡片出示)
2400300 2800400 5600700
3500500 4200600 6300900
请同学们看得准、想得清、说得快。(想好一起说)
(三)校对训练
练习六第2题。(投影出示)
1.学生在课本中练习,边算边想在什么情况下初商容易过大?什么情况下初商过小?你是怎样调商的?
2.一生板演,校对。
3.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各自所想的问题。
4.归纳:除法笔算的关键是正确试商,我们学过的试商方法有两种。(四舍法,五人法)
(四)综合训练
1.练一练第3题。(投影出示)
比一比,看谁能灵活运用四舍五人法来试商,并算得又对又快。(巡视辅导差生)
2.刚才同学们做了许多除法试题,下面做几道文字题和应用题。
(1)练习六第4题。
请学生默读题目,独立完成,要求只列式不计算。
(2)练习六第5题。
A、列式并计算。
B、请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对待益虫的?
(五)思考题
揭示:关键找到哪两个数?0能作百位上的数吗?
(六)总结
我们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三位数的一些知识,但还有许多新的知识有待于同学们继续探索。
(七)作业
1.练习六第6题。
2.《作业本》第22页(二十二)。
《数学四下:《运算律》教学规划》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76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