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教学设计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二)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4.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二)教学难点

在世界中求发展

三、教学方法

小组活动法、读图观察法、联系对比法等。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有关录像片或VCD光盘。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班分成四个社会调查小组,按协商选择的办法分别对我们家乡的自然、人文、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详细的社会调查,经过对调查材料的整理,写成了较好的社会调查报告。现在请一位同学向全班汇报一下调查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一下家乡的区域发展有什么优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

板书: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讲授新课]

1.区域差异很大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中国地图边回忆所学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的大小不等的那些区域吗?它们有什么差异或特点呢?(请男女同学轮流回答,区域特点把握不准的,教师激励评价后加以点拨补充)

教师讲解:从地图上,从同学们的回忆中可知,我国国土辽阔,东西南北中各方的地区(或区域)差异很大,可以说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由此可见,我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差异很大。(教师在适当位置上及时板书)

2.区域发展不同

过渡:不同地区或区域的特点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投影:《东北平原》(图9.1)弓I导学生读图,了解东北平原粮食生产情况。

东北平原面积广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较低,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从图9.1上可以看出东北平原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呢?可以想象出东北平原的土壤、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呢?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面积广大,是我国最大的平原。此外,东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著称,人口密度较低。这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平原的一大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条件,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看过东北平原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的例子,我们来看看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轮流请男同学说不利的地理条件,女同学说有利的地理条件,教师简练地为学生板书)

过渡:大家在找出我们家乡发展经济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的基础上,想一想应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我们家乡的经济呢?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大家刚才在找出有利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时都提到我们地区的人口问题,不利方面认为人口多,人均资源少,有利方面提出人口多,劳动力充足。针对这一矛盾,有同学提出在本区发展需要较多劳动力发展简单的加工工业,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可创造更多的产值,可见,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也就是最大程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提问: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与我们自己家乡的发展情况相同吗?(学生:不相同)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正是由于两个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条件不同,因此区域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途径和发展的道路也不尽相同。可见,区域发展不同(教师在适当位置及时板书),也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渡:怎样才能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仅仅依靠本区域的有利条件就能促进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吗?(学生,不能)那该怎么办呢?(学生:与其他区域合作)

教师:回答得有道理!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区域合作.(教师及时板书)

板书:3.区域合作

教师讲解:发挥了我们的优势,是否就可以发展好了?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没有地方需要,如果我们加工的产品没有地方销售,优势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区域的交流、合作,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北煤南运、南水北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目前我国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可以说都是区域合作的结果(教师及时板书c区域合作),离开区域间的合作,任何一项国家重点工程,都是难以实施、难以完成的。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收看有关“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的专题录像,搞清这些工程的概况,明确区域合作对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对国家各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投影:“三北防护林的分布图”,然后,引导学生读图判断三北防护林地跨我国哪三北和哪些省级行政区?

“三北”防护林全长7000多千米,宽400~1700千米,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2%。

播放录像:在学生读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边看录像,边收听有关“三北防护林”的情况介绍:我国的“三北防护林”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总面积406.9×104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2.4%,规划造林3.508×104公顷,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它的作用在于使森林覆盖率平均从1975年的5%提高到14%左右,三北地区实现农田林网化,大部分牧场也有了林网、防护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沙地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宜林荒山荒地将被绿化,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基本上得到控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巨大。

教师小结: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不仅可以优势互补,使各区域得到共同发展,还有助于解决区域的环境问题,进一步促进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三北”防护林是我国区域合作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典范。

过渡:出示“世界地图”(挂图)。刚才,我们从实例中看到我国的不同区域在经济和环境各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我们的祖国也在各区域的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那么,我们的祖国怎样才能在世界这个更大的区域中求得发展,大显身手呢?

板书:在世界中发展

投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图9.3)

播放录像:将中国人世的历程以视频(或图片)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中国历经15轮谈判终于在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为什么中国经过千辛万苦一定要加入WTO呢?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首先,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从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加入WTO,融人世界,发展本国优势,对外开放,可促进

祖国的发展;其次,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加入WTO,加强与世界其他区域的合作,是发展的途径;(引导学生读图9.2)第三,加入WTO,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促进世界的和平、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是时代赋予我国这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重大责任。

[课堂小结]

两年来,我们走过世界,走遍中国,明天将带着我们所学到的地理知识、使用地图本领、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的道理走向未来的生活。

七、板书设计

相关知识

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二节环境污染的危害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我国的环境质量现状。
2.能力: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自由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德育渗透:通过学习与实践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增加学生的忧患感、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1.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提高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环保参与意识。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录像、三支试管、清水、水蚤、Hg(NO3)2(质量浓度为0.01mg/L)KNO3(质量浓度为0.01mg/L)。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述法,群体调查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

引言、提问:环境危机除了自然资源遭到破坏以外,还包括什么?
(答:环境污染。)
对,唐朝诗人杜甫曾经这样赞美大自然:“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是,现在一些地方由于环境污染的危害,已见不到这样的美景了。环境污染不仅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我们这节课的研究主题是环境污染的危害。
前几天,我们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头走访环保部门,调查我国的环境质量状况并收集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录像资料,请问从大家的调查情况来看,环境污染主要有哪几方面?
(答:5方面。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与噪声污染。)
我们先来研究大气污染的危害。
问:通过调查,大家知道我国大气污染类型和主要污染物有哪些吗?
(答:我国属于煤炭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有烟尘、二氧化硫,此外,还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
讲述:那么衡量一个城市空气质量的好坏以什么作为标准?我们天津市的空气质量又是如何呢?我们请调查大气污染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学生介绍:环保部门把普遍存在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简称TSP)作为城区污染评价的主
要指标。我们在河西区环保局监测站对这三项指标亲自进行了监测,下面请大家看我们在环保局监测站的监测过程录像。
学生放录像显示他们的监测过程并进行同步讲解,监测过程略。
大气小组的同学带大家分析监测结果,实物投影显示监测结果如下:
99年1月

标准

SO2(mg/m3)

氮氧化物(mg/m3)

总悬浮颗粒物(mg/m3)

天津II级标准

0.15

0.10

0.30

监测结果

0.202

0.067

0.538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标准

 

 

0.060.09学生介绍:国家规定天津市应达到II级标准,如SO2应在0.15mg/m3以下,从监测结果看,SO2与TSP都没达到II级标准,而是III级,再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TSP标准相比差别更大。说明天津市大气污染较严重。这三项指标每天都发布在《今晚报》和《天津日报》上。
老师讲述:大气小组同学们的走访很成功,通过他们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天津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我们再来看看资本主义国家高速发展的初期状况又是如何呢?
放录像显示世界闻名的八大公害事件——四目市哮喘事件。
提问:这段录像反映了什么?
(答:大气污染能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如气管炎、哮喘、肺气肿、支气管瘤等。)
继续引导提问,我们从深层次考虑一下,还反映了一个较深刻的问题是什么?
(答:日本当年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
老师讲述:对。我们一定要记取这个教训,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了。
如果大气中污染物浓度很高,又遇上无风多雾的天气,污染物不易散开,则会引起很多人发病,这就是急性中毒。大气中污染物一般浓度很低,这些低浓度的污染物长期持续地进入入体,就会使人很长时间以后表现出疾病症状,这就是慢性中毒。
问:急性中毒与慢性中毒哪个危害更严重?
(答:慢性中毒。)
老师讲述:对,慢性中毒由于潜伏期长不易被人所发现,因此危害更严重。
问:通过调查,大家还知道有什么危害?
(答:致癌。)
对,致癌。致癌物主要有3,4—苯并芘和含Pb的化合物。尤其是3,4—苯并芘引起肺癌的作用最强烈。在燃烧的煤碳、行驶的汽车和香烟的烟雾中都含有很多的3,4—苯并芘。
问:为何大气污染危害这么严重?请大家从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考虑一下。
(答:略)
讲述: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不但要排出废气还会排出废水,我们来研究一下水污染的危害。
水体被污染后,会对生物造成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先来看一下演示试验:被Hg污染了的水对水蚤生命活动的影响。
(演示过程略)
提问:Hg对水蚤的生命活动有什么影响?
(答:毒害作用。)
讲述:对。水体中的Hg经微生物的作用,能够转化成毒性更大的甲基汞,会使藻类植物改变颜色、海鱼大量死亡。不仅仅是Hg,其他大部分重金属如Pb、Cr等也和即一样会危害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
水利部门对全国10万公里河流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90%以上的城市水污染严重。由于水污染,我们天津人守着自己的母亲河却喝着菜河水,由于水污染过去只在发达国家出现的水俣病?现在已出现在我国松花江地区……人若食用了被Hg污染的水中生物会有哪些危害呢?我们来看一段调查水体污染的同学们收集来的录像资料:世界闻名的公害事件——水俣病事件。
(录像内容:略)
问:录像反映的危害有哪些?
(答:汞在水中转化成甲基汞后,富集在鱼、虾体内,人若长期食用了这些食物就会危害中枢神经系统,有运动失调,痉挛、麻痹、语言和听力发生障碍等症状,甚至死亡。)
对,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指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这些污染物一般的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不易排出。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
老师进一步用书上图9—13为例来说明生物的富集作用。
(略)
讲述:大家从电视画面上可能见过赤潮现象,赤潮的形成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我们来研究一下富营养化的危害。
老师先放从环保局收集来的录像(发生在近海海域的赤潮现象),然后提出如下问题。
1.什么是富营养化?
2.水体中过量的N、P来源?
3.什么是“水华”、“赤潮”?
4.富营养化的危害?
(答1、3、4略)(答2:水体中过量的N、P主要来自含有化肥的农田用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作业:调查分析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可行的防治对策。

第二节
环境污染的危害

一、环境污染的危害
1.大气污染的危害

①我国大气污染类型及主要污染物

②大气污染的危害

③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2.水污染的危害

①重金属的危害

②富营养化的危害

走向世界的日本


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
优化训练
基础巩固
1.自由民权运动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革命运动B.资产阶级民主运动
C.农民阶级暴动D.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1889年日本宪法制定的原因是
①由于农民负担加重,发生暴动
②中小资产阶级和地主掀起“自由民权运动”
③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不满情绪强烈
④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稳定社会局面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3.日本政府第一任内阁首相是
A.木户孝允B.西乡隆盛C.高杉晋作D.伊藤博文
4.下列关于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由伊藤博文起草
B.天皇权力受议会限制
C.国家主权掌握在天皇手中
D.议会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
5.1894年,同意放弃过去对日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治外法权的国家是
A.美国B.法国C.英国D.德国
6.下列国家或地区遭到日本侵略的先后顺序是
①琉球②朝鲜③台湾
A.①②③C.③①②B.③②①D.①③②:
强化提高
7.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A.改革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B.资产阶级是改革的领导者
C.改革废除了封建身份制度
D.改革发展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8.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
A.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力量进行改革
B.倒幕派掌握政权,力行革新,顺应了时代潮流
C.废藩置县,建立近代统一国家,形成统一市场
D.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9.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未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最重要的原因是
A.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
B.资产阶级还没有能力克服封建专制主义
C.倒幕中人民没有受到民主思想的熏陶
D.日本1889年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10.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的新变化主要有
①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②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③由半殖民地状态走向了殖民扩张道路④封建等级制被形式上的平等所取代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
课外延伸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1853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军找不到一张克里米亚的军用地图,士兵素质较差。军队缺少军需,而奸商贪官却倒卖军用物资。结果伤亡30万人后战败,接受苛刻的和约。
材料二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培理率四艘军舰来到日本,以武力叩关。幕府被迫开国,不久相继和美、英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承认开港通商、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
——岳麓版教科书
培理来航
材料三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指出俄国与日本改革的原因有何不同?
(2)俄国、日本两国的改革对本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相同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了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举例说明日本民族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
12.胡适曾在20世纪初期说:“日本一个小岛围,那么贫癖的土地,那么少的人民,因为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等几十人的努力,只因为他们拼命为大家,肯拼命地用这个世界的新工具,居然在半个世纪之内一跃而成为世界强国之一。”胡适这一观点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论证说明。
高考链接
13.(2003年全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84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在《脱亚沦》一文中说:“为今日计,我国不能再盲目等待邻国达成文明开化,共同振兴亚细亚,莫如与其脱离关系而与西洋文明共进退。支那(指中国)和朝鲜是日本的邻邦,同他们打交道用不着特别客气,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方式处理。……我们日本人要……谢绝亚细亚东方的恶友。”福泽谕吉的观点被称为“脱亚入欧论”。
材料二1890日本首相在国会演说中声称,日本不仅要防卫国境线,而且要保卫国境线外的“利益线”。这一演说被认为是日本“大陆攻策”确立的标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福泽谕吉对亚洲邻国持何种态度,主张对它们采取何种政策。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大陆政策”的内容是什么,材料二中的“利益线”论对“大陆政策”的推行起到什么作用。
(3)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日本出现“脱亚入欧论”和提出“大陆政策”的社会经济原因。
14.(2007年大连模拟)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种形式,19世纪中期的俄国、日本最具有典型特色。
请回答:
(1)简要概括俄国、日本改革的相同历史背景。
(2)俄、日两国的改革都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试结合“解放法令”和明治政府的有关措施分别简要说明。
(3)1904~1905年俄日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而交战。这次战争与两国改革有什么必然联系?

参考答案
基础提高
1.BC项是一干扰项,A项中的“革命”不对;B、D两项相比较,符合题干“实质”之意的是B项“资产阶级民主运动”。
2.B其中③表述不符合史实,当时日本政府给予他们种种特权和经济上的扶植,不可能会产生不满情绪。
3.DB、c所述两位是倒幕派的领袖人物;A、D所述两位相比较,符合题意的是D项“伊藤博文”。
4.BB项“天皇权力受议会限制”其实是“天皇独立专权”。
5.C1894年,日本同英国签订条约,英国同意放弃在日的治外法权,美国等国是随后放弃的。
6.D日本于18972年侵占琉球,1876年侵略朝鲜,1874年侵略台湾。
强化提高
7.D改革建立的应是天皇专制;B项应考虑到还有中下级武士;C、D两项相比较,符合题干“主要依据”之意的正确答案是D项。
8.BA、B、C、D四项都是其因素之一,但A项“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是《1889年宪法》颁布后获得的,C项“废藩置县”是一项措施,D项是一外因;符合题干“主导因素”之意的应是B项。
9.A日本的倒幕维新运动,均是由中下级武士领导的,倒幕之后建立的明治维新政府,本质上是个藩阀政府,这就使封建传统观念和专制主义政治得以保留。《日本帝国完法》之所以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正是这种保留的反映。B、C两项虽也属原因,但起的作用都不如A项重要。
10.C明治维新前,日本是一个封建国家,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所以①正确,明治维新期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同时,废除了不平等条约,结束了半殖民地状态,也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课外延伸
11.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及分析材料的能力。第(1)题可结合材料进行回答,注意语言应简洁;第(2)题应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分析影响。第(3)题注意理解材料三中“西方文明”的含义是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明治维新的内容和影响。
答案:
(1)俄国: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暴露农奴制的落后,激化了国内矛盾。日本:西方列强入侵,被迫开国,民族危机严重。
(2)都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3)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或20世纪30年代侵华战争)。
12.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成绩是怎样取得的,围绕这个中心,基本可以得出三种结论。肯定这一观点的,论证时需重点强调倒幕派的强大和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及引进西方科技的学习精神。否定这一观点,则需要说明明治维新的成功是否仅仅“几十人的努力”的结果。认为观点不全面的则要运用日本强国的种种手段措施来说明。
答案:
观点正确论:①明治维新的成功和日本的发展兴盛根本上是其自身努力奋斗的结果。②明治维新前,倒幕派果敢推翻幕府统治,明治维新中伊藤博文等大刀阔斧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清除了封建割据;并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发展教育,实现了社会转型。③明治维新后继续发展经济,推动了日本的强盛。_
观点错误论:①其强盛并不是伊藤博文等几十人努力的结果。武装倒幕有广大人民参加,特别是中下级武士的作用,经济发展多是国民奋斗的结果;②日本的飞跃并不是仅仅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等几个方面,而日本强盛是建立在对海外掠夺基础之上的。如侵朝战争,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③胡适的言论不过是为其资产阶级改良主张寻找历史依据而已。
观点不全面论:(综合以上两方面论述作答即可)
高考链接
13.通过阅读分析,从材料一中可以归纳出日本对中国和朝鲜的既定政策为模仿欧洲国家的侵略。第(2)问要求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后,就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而材料二中的“利益线”只不过是它侵略的一个借口。第(3)问也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要求从经济角度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市场、资源,通过经济手段又难以达到目的,只有靠侵略来实现。
答案:
(1)对亚洲邻国持轻蔑态度。主张模仿欧美列强侵略亚洲邻国。
(2)以侵略中国为中心,把侵略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第一步。为侵略提供了借口。
(3)日本帝国主义发展需要扩大国内外市场,由于国内封建残余严重等原因,更需要国外市场,这一目的难以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更多依靠军事手段。
14.第(1)题先回忆两国改革的背景,再从中找出相同点。第(2)题主要回答两国改革内容中,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的措施。第(3)题实际是回答日俄战争的目的。
答案:
(1)欧洲工业文明的冲击;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2)俄国:废除农奴制,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商品销售市场;贵族地主掠夺大量赎金,积累了资金。
日本:废藩置县,统一国内市场;“四民平等”提供更多劳动力: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广阔的国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高二物理第九章知识点总结:恒定电流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物理第九章知识点总结:恒定电流”,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高二物理第九章知识点总结:恒定电流

第九章恒定电流
一、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行成电流。
1、产生电流的条件:(1)自由电荷;(2)电场;
2、电流是标量,但有方向:我们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是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在电源的内部,电流从负极流向正极;
3、电流的大小: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Q跟通过这些电量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电流I表示;
(1)数学表达式:I=Q/t;
(2)电流的国际单位:安培A
(3)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uA;(4)1A=103mA=106uA

二、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R成反比;
1、定义式:I=U/R;
2、推论:R=U/I;
3、电阻的国际单位时欧姆,用Ω表示;
1kΩ=103Ω,1MΩ=106Ω;
4、伏安特性曲线:

三、闭合电路:由电源、导线、用电器、电键组成;
1、电动势: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用E表示;
2、外电路:电源外部的电路叫外电路;外电路的电阻叫外电阻;用R表示;其两端电压叫外电压;3、内电路:电源内部的电路叫内电阻,内点路的电阻叫内电阻;用r表示;其两端电压叫内电压;如:发电机的线圈、干电池内的溶液是内电路,其电阻是内电阻;
4、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压之和;E=U内+U外;U外=RI;E=(R+r)I

四、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闭合电路里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内、外电路的电阻之和成反比;
1、数学表达式:I=E/(R+r)
2、当外电路断开时,外电阻无穷大,电源电动势等于路端电压;就是电源电动势的定义;3、当外电阻为零(短路)时,因内阻很小,电流很大,会烧坏电路;

五、半导体:导电能力在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半导体的电阻随温升越高而减小;

六: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当温度降低到某一值时电阻消失,成为超导;

走向世界的日本导学案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中历史第25课走向世界的日本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1、课前导学

学习目标】

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

识记理解运用

1889年日本

宪法1889年日本宪法的制订1889年日本宪法的特点:日本为什么能崛起为东方强国以及踏上对外扩张之路与明治维新之间的关系探究近代日本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对日本和亚洲各国产生的影响

崛起为东方

强国开始实现“富国强兵”;废除不平等条约

踏上对外扩

张之路对朝鲜的侵略;对台湾的侵略

一、1889年日本宪法

1、背景

⑴明治维新期间,负担沉重,发动暴动。

⑵中小资产阶级和地主掀起“”。

⑶1885年,日本实行,出任第一任内阁首相。

2、目的: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3、颁布:1889年,明治政府以名义颁布钦定的《》。

3、内容

⑴宣布日本实行,但又宣称“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⑵规定日本国民称,他们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自由。

⑶规定议会分为和,议会权力很有限。

⑷规定设产内阁和,内阁是行政机关,只对天皇负责;实际上成为。

5、评价

⑴局限性:带有浓厚的。

⑵进步性

①承认了人民的和参政权。

②形式上确立了的国家体制。

③标志着日本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

④巩固了日本。

二、崛起为东方强国

1、原因:明治政府推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2、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3、表现

⑴经济上

①90年代,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初步实现了。

②以钢铁和机器制造业为代表的发展迅速。

⑵军事上:建立了一支的军队并不断加强。

⑶国际地位上:20世纪初,完全废除了,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并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一员。

三、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1、侵占琉球

⑴1872年,日本把变成自己的藩属。

⑵1879年,正式吞并琉球,把它变成日本的。

2、侵略朝鲜

⑴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

⑵甲午中日战争后,朝鲜变成日本的殖民地。

3、侵略中国

⑴1874年侵入,后获清政府50万两白银赔款。

⑵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

⑶参加。

2、课堂识真

一、选择题。

1、根据1889年日本宪法()

A.议会是唯一的立法机关

B.内阁只对天皇负责

C.枢密院成为咨询机关而非决策机关

D.实行君主立宪,天皇解散议会是违法行为

2、明治维新后,日本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最先侵略的国家或地区是()

A.台湾B.朝鲜C.菲律宾D.琉球群岛

3、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实质上有极大差异。

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前者君主权力至高无上,后者君主权力受宪法制约

B.前者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后者议会权力超过国王

C.前者是封建政治体制,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D.前者内阁大臣对天皇负责,后者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

4、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大肆侵略扩张。这是因为()

A.国家倡导并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B.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C.建立了带有强烈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政治体制

D.政府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或无偿转让给享有特权的资本

5、世纪后期,“脱亚入欧(仿效欧美)”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认识。受其影响,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①开展工业革命②废除封制度③实施“大陆政策”④推行“文明开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7、明治维新中,天皇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

①取消幕府的封建领地,逐步收回各藩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

②将全国划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派员直接管理

③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④将大名集中东京居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8、造成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军国主义盛行和积极对外侵略扩张的最主要因素是()

A.日本国内市场狭小B.周围邻国衰弱

C.藩阀长期垄断政权D.日本成为世界强国

9、日本在近代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过程中,更多地依靠军事手段来夺取殖民地,取得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不是靠经济手段。其主要原因在于()

①保留着大量的封建残余②国内市场狭小③资源不足④农业落后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0、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天皇总揽统治大权,内阁辅佐天皇。包含相似规定的宪法是()

A.《德意志帝国宪法》B.英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英国《权利法案》

11、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

A.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力量进行改革?

B.倒幕派掌握政权,力行革新,顺应了时代潮流?

C.废藩置县,建立近代统一国家,形成统一市场?

D.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12、俄日两国以改革的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其最主要的共同原因是()?

A.封建统治基础牢固,没有发生社会危机?

B.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开明皇帝相互妥协?

C.人民的反抗斗争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水平较低?

3、课后见功

13、阅读下列材料题。

材料一天皇为国家之元首,总揽统治权,…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天皇召集帝国议会,命其开会、闭会、停会、及解散众议院。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材料二天皇制——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政体来体现。日本自古至今,其国体经历了奴隶主政权、封建领主政权和资产阶级政权的阶段,但其政体表现形式—天皇制却延续未变,天皇制因此成为日本政治的最大特点。日本天皇制经历古代天皇制、近代天皇制及现代天皇制的不同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请回答:

⑴据材料一,归纳《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内容,并据此指出该宪法的局限性。

⑵据材料二,指出日本政治的最大特点。

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近代天皇制的形成原因。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一、1889年日本宪法

探究1: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明治维新主要是解决经济问题,将日本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向近代化工业国转变。自由民权运动是明治维新后期开始兴起的运动。其主要针对的对象是旧的政治体制。明治初年,德川幕府奉还版籍,结束了六百多年的将军架空天皇的政治体制,建立天皇大权独揽的新政体。在明治维新后期,由于日本的文明开化,很多日本人接触了西方列强的各种政治体制,一些知识分子萌发了要求政治民主化改革的愿望。同时由于明治维新时期社会转型导致的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还有工业化建设时期为了筹款而增加的大量苛捐杂税,都引发人民不满。因此有了自由民权运动,要求日本模仿西方建立民主政治。

回答:⑴明治政府为什么要制定宪法?

⑵根据1889年日本宪法的相关内容完成下表,并指出这部宪法具有什么突出特点?影响?

对象特点

天皇

国民

贵族院

众议院

内阁

法官

枢密院

政体

⑶日本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比,有哪些不同?

不同点

君主权力议会与君主关系内阁与议会关系掌握实权者

英国

日本

⑷你能根据明治宪法,制作一幅近代日本天皇政体示意图吗?

二、崛起为东方强国

探究、阅读材料

材料一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巡访了欧美诸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金银铸造所”和制铁所……大久保利通归国后即就任了内务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场,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持民业的政策。

——[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者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据材料一、二,提炼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特点。

⑵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治维新的目标和结果。?

参考答案(第25课走向世界的日本)

1、课前导学

一、略

二、略

三、略

2、课堂识真

一、选择题。

1-5BACAB6-10DCBCD

3、课后见功

11、⑴认识到中国衰败是由于不能抵抗外侮,日本要避免衰败就要反抗外来侵略;强烈的民族责任心。

⑵思想转变:要避免西方列强侵略,不能盲目攘夷,只有推翻幕府统治,实行改革,才能改变日本现状。活动:1865年起兵夺取了长州藩的政权,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

⑶西南强藩控制地方政权,联合力量壮大;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动摇幕府统治;天皇的秘密支持等。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一答案提示:⑴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⑵突出特点:主张“天皇主权论”,实行君主立宪制并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影响:标志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近代日本天皇制度。

对象特点

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国家最高统治者,享有广泛的统治权

国民“臣民”,有一些基本权利(受限制)

贵族院特权阶层的代表机关

众议院由选举产生,无独立的立法权

内阁行政机关,辅佐天皇,对天皇负责

法官天皇任免

枢密院天皇的最高顾问,实际决策机关

政体形式上确立了君主立宪,实质上天皇专制

不同点

君主权力议会与君主关系内阁与议会关系掌握实权者

英国统而不治议会权力大于君主内阁对议会负责资产阶级

日本至高无上(神权色彩)天皇解散议会内阁对天皇负责天皇为代表的官僚军阀集团

(4)

二答案提示:⑴主要学习西方的军事和工业技术,大力引进人才,实行殖产兴业;有选择、有侧重地向西方不同国家学习;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起步快;直接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未全盘西化,出现了分歧。

⑵目标:建立一个不是完全模仿西方的强大的日本。结果: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并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611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