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学案
一、教材分析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最后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代表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体会明末清初儒学的发展变化。本节内容是对前三节所讲的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列举明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结合必修1和必修2专题,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进而掌握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对前三课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已进行系统的学习,基本掌握儒家思想各时期的变化和发展。本课所讲的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相对系统条理便于掌握,所以讲解时主要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教师主要提出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加以引导
五、教学方法
1.学会用问题探究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学案导学
3.教学环节:预习检查、设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习准备:预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初步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全班分十组。课前分工,包括组长1人资料员3人记录员1人、发言人1人。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的课下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教材内容存在的问题,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情景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儒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思想体系。宋明时期,儒学家吸收佛道思想,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结合在一起形成宋明理学,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步入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展示一“离经叛道”的李贽的肖像和《焚书》《藏书》的书影
1.介绍李贽其人(学生介绍)2.“离经叛道”指的是什么?
3.为什么李贽的代表作书名叫《焚书》《藏书》?
(以这三个问题引出李贽的异端思想)
展示二:李贽语录
材料一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虽使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无以孔子之定本行赏罚。……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卅纪列传总目前论》
材料二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焚书何心隐论》
材料三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焚书答邓石阳》
材料四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参见李贽《初谭集》《藏书》
1.让各组同学反复诵读,并归纳李贽的思想主张。
(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②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反对抑制人的自然欲求,认为穿衣吃饭便是人伦物理③抨击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
2.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展示三研究学习
(一)黄宗羲语录
材料一:“……其未得之(指君主未得天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为一人之淫乐。”
材料三:“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二)顾炎武语录
材料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日知录》
材料二:“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根据以上材料,归纳两人主要思想。
展示四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表格(填写著作思想及作用),让各组同学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完成,小组讨论,教师随机抽查三个组在黑板上展示
展示五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我们如何来评价三大思想家呢?请同学们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根据学生的看法共同归纳总结得出:生活在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问题探究: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试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分析)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由学生整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上交,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的能力。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那么,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基本了解了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下节我们将学习另一种人类文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课下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了解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初步了解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二、预习内容
1、李贽的“离经叛道”表现
(1)、挑战及其的神圣地位,揭露的伪善。
(2)、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人的,即强调个性发展。
2、体现李贽思想的著作有《》《》。
3、你如何看待李势的思想?
李贽是的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的要求。
4、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
(1)、政治上:反对,提倡“”。
(2)、经济上:重视;提倡“”。
(3)、思想上:批判继承,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说出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分析明清时期儒学的新发展的原因
2.分析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读材料归纳李贽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虽使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无以孔子之定本行赏罚。……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卅纪列传总目前论》
材料二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焚书何心隐论》
材料三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焚书答邓石阳》
材料四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参见李贽《初谭集》《藏书》
1.让各组同学反复诵读,并归纳李贽的思想主张。
2.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探究二研究学习
(一)黄宗羲语录
材料一:“……其未得之(指君主未得天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为一人之淫乐。”
材料三:“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二)顾炎武语录
材料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日知录》
材料二:“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根据以上材料,归纳两人主要思想。
综合:儒家思想的发展
探究三根据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制作图表
著作观点评价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探究四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试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分析)
三当堂检测
1.“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核心思想是
A.维护封建礼教B.主张学以致用C.反对迷信崇拜D.抨击腐朽统治
2.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依据此言论,可见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工商皆本”
C.要求实现耕者有其田D.反对君主专制独裁的制度
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4.某校举行《儒学是进步作用大,还是消极作用大》的辩论赛,在陈述环节中有一方出现了知识性错误,请你指出它是哪一项?
A.早期儒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B.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开始定于一尊
C.两宋时期产生的理学实现了儒学的更新
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背叛者
5.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反对君主专制B、反对封建私有制
C、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D、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6.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中说:“二千年来皇帝皆盗贼。”唐甄这种政治思想与下列哪位思想家最相似:
A.顾炎武B.黄宗羲C.王夫之D.魏源
7.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内容,不包括
A.批判宋明理学B.批判重农抑商C.批判君主专制D.批判农工商皆本
8.清人戴震说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对这两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批判了清政府采用残酷的刑罚B、批判了宋明理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压抑、扼杀
C.认为违背理学观点的做法都是书可取的D、认为宋明理学有利于维护清朝的统治
四课后练习与提高
1.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2.明清时期,宣称皇帝是“天下之大害者”,并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思想家是
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3.下列所提到的历史现象或事件中,李贽应该会持反对意见的是
A.花木兰替父从军 B、梁祝化蝶相随C、商鞅变法D、神化孔子和儒家思想
4.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
A、经世致用思想B、君主批判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D、重农抑商思想
5.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6.儒家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下列对其“影响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增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民族凝聚力B、解决地区冲突、环境恶化等问题
C、给当今信仰危机、道德失衡以启迪D、从仁爱、大一统等思想中寻找智慧
7.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1)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举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2)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3)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指出两者的哲学流派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
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
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4)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突出的思想主张是经世致用。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
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概括并理解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正确评价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了解并掌握经世致用的内容、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了解并掌握“工商皆本”思想产生的背景。了解并掌握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内容、影响。
2、比较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分析、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史实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经世致用的含义。学会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评价。学会正确评价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认识进步思想家们反封建思想和经世致用思想,培养学生立足现实、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思想观念。通过对“亡国”、“亡天下”内涵的区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难点: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背景。
学情分析:
本节课知识学生初中阶级基本上没有接触过,学生对理论思想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较低,为此本节教学应将课本内容通俗化、简单化。使其更贴近学生。
教学过程:
一、时代背景:
1、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
2、君主专制加强,吏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3、文化专制、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因循守旧、走向僵化。
4、西学东渐,近代科技的传入使一些知识分子开阔了眼界,追求个性发展,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和反思。
二、“异端”思想家李贽
1、背景:(1)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了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2)商品经济冲击社会风尚,盛行拜金逐利风气,传统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不少士人试图摆脱“四书五经”的束缚,蔑视礼法,追求个性解放。
2、思想主张:
(1)否定孔孟权威,鞭挞程朱理学。
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伦,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不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
(2)抨击道学伪善,批判礼教纲常,强调个性自由发展。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逐利拜金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尊奉礼教的士大夫们鼓吹“存天理,灭人欲”,从思想上扼杀这些叛逆理学的“异端”意识。
李贽极为痛恨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维护传统礼教的卫道士,指斥他们借道学这块敲门砖,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而不应该被强迫顺从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
(3)提出世界源于“阴阳二气”的观念,否认“天理”的存在。
李贽用夫妇生育比喻人类社会发展,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而“不生于一”,并非生于“三纲五常”天理。这种“更不言一、亦不言理”的观点,从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摇撼“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3、评价:
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强调个性发展,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推动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4、著作:《焚书》、《藏书》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一)背景:明末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他们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和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开创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的,具有批判、务实精神的进步思潮。
(二)三大思想家:
1、王夫子:(世称“船山先生”;著作《船山遗书》)
(1)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①强调“理在气中”;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颠覆理学“道在气先”理论根基。
②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2)鼓吹“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2、黄宗羲:(世称“梨洲先生”,著作《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民主思想、工商皆本
(1)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者”;认为君臣应是平等“师友”;根本上否定陈腐的伦理纲常。
(2)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①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②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你“一家之法”
(3)主张“工商皆本”,批判“重农抑商”
3、顾炎武:(世称“亭林先生”,著作《天下郡国得病》《日知录》)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
(1)针对明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空疏学风,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
(2)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以世致用”、“明道救世”。
(3)身体力行,长年考察山川关隘、民族风谷和民生疾苦,写出许多与实际问题密切相关著作。
☆三位思想家与李贽不同的是:
把斗争的矛头从传统儒学进一步延伸到君主专制制度,并且在揭露和批判的同时还提出了改革现实时弊的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
☆四位思想家反映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1)李贽:提倡个性自由;(2)黄宗羲:提出民主思想,主张工商皆本;
(3)顾炎武:主张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4)王夫之:鼓吹“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三)经世致用思潮影响:
(1)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
(2)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思想源泉。
四、明清进步思想家的共同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李贽反对孔孟教条,痛恨维护传统礼教的卫道士.对封建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也对传统的纲常礼教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2、反专制、倡民主。李贽主张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不应该被迫顺从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黄宗藏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众治”取代“独治”.黄宗羲提出建立“天下之法”,建立监督机构。
3、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李贽痛斥传统道德观念和“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提出人皆有私。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王夫之鼓吹“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他们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五、明清进步思想的影响: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这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具有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思想源泉。
3、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现象:(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得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要深蒂固。(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学思想创立及其发展历程
发展阶段时期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创立春秋孔子“仁”、“礼”;为政以德;、教育思想
形成战国孟子仁政;“人性本善”;“浩然之气”。
战国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
发展完善西汉董仲舒“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新儒学宋明二程、朱熹“理”是世界本原,是万物遵循的普遍规律;三纲五常;格物致知
陆九渊、王阳明心即理也,心是万物的渊源;“发明本心”;“致良知”
新发展明清李贽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揭露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个性的发展。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与学生课业
教学反思: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强调人正当的私欲;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崇实致用;王夫子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了解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进步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对三大进步思想进行简要评价;
2、过程与方法:
(1)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2)根据教科书与相关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暴,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责任的优秀品质;
(2)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教材分析: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乃至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转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又一次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当时在明清思想界里涌现出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乃至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他们批判的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转型时期
(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3)阶级: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
(4)思想: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压抑摧残人性;西学东渐,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1、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李贽(1527—1602),中国明代后期思想家。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李贽12岁开始作文,反对孔子把种田人看成“小人”。26岁中举人。30岁至45岁为官。他为官期间,目睹朝廷及官员们腐败无能,常与上司发生争执。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他再次剃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这对传统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群起围攻,要把他驱逐出境。李贽曾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万历三十年(1602年),礼部给事中张问达秉承首辅沈一贯的旨意上奏神宗,攻讦李贽。最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贽,并焚毁他的著作。总之,李贽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终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代表作: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
《焚书》:哲学、文学性著作。李贽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64岁高龄时著成此书。李贽也深知其见解为世所不容,故将著作名之为《焚书》,以后也果然于明清二代多次遭焚烧,但却是屡焚屡刻,在民间广为流传。李贽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成为后世之楷模,五四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他当作反孔的先驱。
《藏书》:经传体历史及史论著作,六十八卷。《藏书》分为《世纪》和《列传》两部分,主要取材于历代正史,系历史人物评传。千百年来,孔子学说一直是封建道德理论的基石,李贽要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这必然在统治阶层引起极大震动,故李贽说:“藏书者何,言此书但可自怡,不可示人,故名曰藏书也。”
3、思想主张:
(1)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理论。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还认为,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的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根本不是什么至尊理论。同时他尖锐地揭露道学家的丑恶面目,指出他们都是伪君子,“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仁义道德不过是掩盖他们卑鄙龌龊的假面具,
(2)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为了打破孔丘提出的是非标准,李贽编写了《藏书》和《续藏书》,用自己的是非标准,重新评价了历史人物。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他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他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3)批判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挑战“天理”学说。
针对正统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对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强调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认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动去谈仁义道德,主张人应该享受正当的私欲。
4、评价:反封建思想先驱反映时代要求民主色彩
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生平介绍:
黄宗羲(1610年—1695年),字太冲,号梨洲,学者尊为南雷先生,浙江宁波余姚明伟乡黄竹浦(今黄埠镇)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黄宗羲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清军入关后,黄宗羲召集里中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参加反清战斗,达数年之久。失败后返乡闭门著述,清庭屡次诏征,皆辞免。
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真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他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
2、思想主张:
(1)批判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提倡“法治”,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3、评价: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番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生平简介:
顾炎武(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顾亭林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另外,他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2、思想主张:
(1)经世致用(思想主要特色)
“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
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他重视对社会实际的了解,关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学术上,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他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
3、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4、影响: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四)王夫子的唯物思想:
1、生平介绍:
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衡阳市人;字而农,号姜斋;中年称“一瓠道人”、“更名壶”;晚年仍用旧名。因隐居衡阳县曲兰乡(今船山乡)石船山,故自号船山老人、船山病叟,后人称船山先生。他所生活的时代,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而以民族矛盾为主的社会背景上,又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百家争鸣”的高潮。他一生坚持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战斗精神,以开“六经”生面而振兴民族为己任。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位富有创见的大师,其学术成就精深博大。他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阐发其精华,不仅在自然观、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论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在心理学思想方面也是“推故而别致其新”,达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阶段。
2、思想主张:
(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发展变化的并有规律可循。
(2)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3)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却是相对的。
王夫之发展了古代朴素的唯物思想。他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又说:“气者,理之依也”,这里的“理”是指精神,即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王夫之还研究了认识论反映论的一系列问题。他认为客观事物是可以认识的,而认识则来源于实践。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一个总结,并且把它推向新的高峰,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3、影响:
王夫之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对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评价
生活在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具有比较鲜明时代特色
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
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总结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及演变规律:
总结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及演变规律:
※1、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三人生活经历和思想主张的相同点
一是他们都属于反传统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而闻名。
二是三位思想家都曾亲自参加过抗清斗争,而且誓不降清,不在清朝做官。
三是由于他们思想进步,有开明的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在思想总体上属于唯物主义思想家。
四是他们都致力于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2、为什么中国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本节课内容系统性较强,比较好学习,但是不太好理解。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教学目标也基本上实现。经过教学实践,我发现效果还是不错的。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落实课标
一、历史背景
1、政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2、经济: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文化:程朱理学走向极端,八股科举使思想界出现陈腐习气,士人试图跳出四书五经窠臼,冲破传统儒学束缚。
二、李贽主张
1、有《焚书》和《藏书》等多种著作;
2、鞭鞑程朱理学,批判纲常伦理,反对绝对权威,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
3、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尊重个性解放;
4、万物的本原是阴阳二气,根本否定天理,摇撼了理学的理论基础。
三、经世致用
1、背景:
明王朝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士大夫面对危局,寻求改革方案,提倡以史为鉴,提倡研究与现实结合,形成经世致用思想。
2、代表:顾炎武、黄宗羲、顾炎开
3、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乎国计民生,致力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提出拯救时弊主张;主张工商皆本(黄宗羲)。
4、影响:
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据学术之风;
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了思想源泉。
四、批判君主专制
1、主张:
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君主专制是社会许多弊端的根源(黄宗羲);区分亡国与亡天下(顾炎武);提出限制君权的设想: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保证清正廉洁等;
2、影响:
对君主专制造成强烈冲击;对后世民主思想具有深刻的启蒙和启迪作用。
五、整体认识
1、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是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衰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2、批判思想继承批判了传统儒家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抨击纲常伦理;
3、提倡经世致用,追求个性解放,构建起富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开启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但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影响有限。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857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