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民俗民风备课指导
一、单元学习要点
1.立足语言教学,品味语句,积累语言;
2.适当扩展教学范围;
3.积极开发地方课程资源。
二、教学设想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代表了现阶段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也充分地表现了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重视程度。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或写各地的节日风俗,或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或描绘街头商贩的吆喝,文笔生动,妙趣横生,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突出的人文精神。学习本单元可以结合“民间采风”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关注我们身边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家乡风情”为主题,设计各种活动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活动应该有计划,有评价。计划应详尽,形式应多样,评价既重结果更重过程、态度,力求使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增加社会经验,培养多种能力。
三、教学建议
1.要从文章出发,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示范并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加强朗读教学,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
2.教学范围可以适当扩展。由于本单元课文内容学生普遍较为陌生,教师可以借助音像资料,适当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但不能喧宾夺主把语文课上成“民风民俗”的知识介绍课。
3.本单元教学还应该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教师应注意利用当地民风民俗,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教学更加鲜活,更加有趣。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云南的歌会》
1.文中写了几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提示: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2.欣赏文中“山野对歌”这一部分的人物描写。
提示:山野对歌”这一部分的人物描写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如同一幅人物肖像画:写面容、写牙齿、写服饰,笔笔细致,如在目前。而作者的态度却又隐含在字里行间。
3.“山路漫歌”一部分是怎样描写美好有情的歌声的?
提示:“山路漫歌”部分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子,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人物优美的歌。
4.欣赏《云南的歌会》一文中“村寨传歌”这部分的场面描写。
提示:“村寨传歌”这部分的场面描写,有全局的描绘,有细部的刻画,有“面”有“点”,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生动地展现了规模宏伟、气势壮观的“村寨传歌”的动人场面。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端午的鸭蛋》
1.文中为什么要花很多篇幅写端午的风俗?
提示:本文是按照“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总体框架来进行构思的,行文自然,毫无雕凿的痕迹。
2.作者为什么要写“鸭蛋”这样一个不起眼的东西,和吃鸭蛋这样小事呢?
提示:文章通过对家乡的鸭蛋的富有情趣的介绍,流露出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3.作者是如何写出生活中无穷的情趣的?
提示: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的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运用联想和想象,细细地咀嚼生活中的细节,展示了生活的本质,创造了真境界,传达了真感情,引导人们从生活中的去发现美,去体验人生的乐趣。
4.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的语言风格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语言有很强的形象性,能抓住事物的特色神韵一字传神,于平淡中透出无穷的韵味。
《吆喝》
1.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怎样的思路呢?
提示:本文在结构安排上,颇有独到之处。全文从两个方面人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最后,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路十分清晰。
2.吆喝是中国常见的一种古老乡土文化,本文中作者是如何品味分析这种文化的呢?
提示: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3.文章给了我们哪些启发?
提示:启示一: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一个情趣的人,去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启示二: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去观察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大胆地表现生活中的美。
《春酒》
1.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怎样的八宝酒才有“道地家乡味”呢?
提示: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濛。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俗之美。
2.品味文中对母亲这一形象的精彩描写。
提示:琦君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勤劳能干的、慈爱温柔、灵性很强的农村妇女。她善良大度、充满美德。母亲的一言一行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印象。
3.品味《春酒》中是所展现的生活美。
提示《春酒》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新年、童年、乡邻、母亲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为我们展现了家乡的民风之美和人情之美。表达了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俗世奇人》
1.《刷子李》一文中的叙事有何特点?
提示:《刷子李》一文中先用了对比的手法为人物预设了一个极其不同寻常的背景,一波三折地叙述了刷子李的奇妙绝活,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2.《泥人张》与《刷子李》在叙事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刷子李》一文先设下一个谜团,然后慢慢揭开谜底,所以在叙事时,对刷子李的神奇大加渲染,以此来突出刷子李的“奇”。《泥人张》则是把泥人张放到与海张五的较量中来表现他的“神奇”。所以,写“泥人张”时,用单刀直入法切入正题,叙事中又设置悬念,将简单的故事情节安排得曲折有致,生动地写出了“泥人张”超凡的技艺,和独特的个性风格。
3.《俗世奇人》在语言上有何独到之处?
提示:首先,文章吸取了天津方言中的精华,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其次,本文的语言极具造型能力,生动地写出了世俗风情、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此外,全文语句短小精粹,活泼幽默,大有单口相声的风味。
4.怎样从品读《俗世奇人》这篇小文章中获取经验,去品读我们的现实生活这篇大文章?
提示:《俗世奇人》塑造了两位有着独特技艺、个性鲜明的民间高人的形象。从一个小角度切入,一人仅写一事,却写得形神兼备,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人物的神韵。我们要关注生活,学会观察身边的一人一事,要善于发现身边人物的个性美,这样,我们就会更加理解生活,更加热爱生活了。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备课指导”,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五单元叙事写景备课指导
一、单元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理解诗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
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哲理。
3.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
二、教学设想本单元入选的九篇名家经典古诗文短小精致而又形式多样,洗练简洁而又浑然天成,言语浅近而又意旨深远,叙事平常而又富有睿智和哲理。《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信,同时也是一篇词清句丽的写景小品文,描绘了富春江壮丽优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自然图景,文章造句骈散相间,写景历历如绘,清新隽永,是六朝山水小品佳作。《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马说》以千里马喻人才,写知遇之难,表达了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愤懑。《送东阳马生序》追忆了自己含辛茹苦发愤读书的往事。《诗词曲五首》有的追述不幸的遭遇,有的表达生死不渝的爱国豪情,有的追溯历史的踪迹,有的表明对国计民生的忧虑。因此,教学时要根据文言文的特点,以朗读为主线,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三、教学建议
1.要了解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努力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与山水风光对话,和仁人志士交流,从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发与感悟。
2.重视对课文的诵读。本单元所选的这几篇文言文,都提出了背诵的要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诵读的习惯,这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途径。学生如果能够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作品,熟悉常用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就能逐步具备初步的阅读文言作品的能力。
3.要用心领悟课文的内容,弄清文言词语的含义和在课文中的用法。其中的一些重要句子要尽量准确、连贯、流畅地翻译出来。
4.要注意积累语汇。特别是保存在现代汉语中的文言语汇、名言警句以及说理、抒情、写景名段名篇,最好能做到烂熟于心,出口成章。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与朱元思书》
1.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物的特征?为什么?
提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奇“异”这两个字展开。
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提示:景:异水“清”如“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急”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奇山:“看”如“高山寒树,轩藐成峰”“听”如“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3.根据文句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提示:无拘无束、任性自得。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文句清新优美,写景状物细致,句式两两相对,又骈中带散。
5.古诗文中描写山水的名句还有哪些,举例。
提示:如《与谢中叔书》、《使至塞上》、《望庐山瀑布》等。
【资料平台】
《与顾章书》吴均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向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遍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然哉?
【注】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森壁争霞:阴森陡峭的峭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孤峰限日:耸立的高峰遮断了阳光。幽岫:幽深的山穴。英英:形容声音和谐动听。绵绵:形容声调悠长。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葺宇其上:在上面修建屋舍。葺,修建。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富,充裕。偏,特别。饶,丰富,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菊花、竹实,都是隐士所食之物。山谷所资,于斯已办:意思是说,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资,提供。办,具备。仁智之乐:意思是,佳山秀水为仁人智士所喜爱。《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五柳先生传》
1.由八年级(上)所学《归园田居》引出陶渊明。思考:主人公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提示:“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他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
2.作者以“五柳”为号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提示:以五柳为号,可见他家居环境的清静、淡雅、简朴,由环境可见他淡泊的志趣、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
3.作者与五柳先生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文记传?
提示:陶渊明实际是借五柳先生写自己,这在南朝梁代萧统的《陶渊明传》中已指出:“渊明少有高山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五柳先生的生活情趣,正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安贫乐道的生活写照。
【资料平台】
1.陶渊明的生活:
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过去的一些人把他当作一位完全脱离现实的飘然静穆的典型,这是不对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他的生活除了物质的贫困外,还有另一面。梁启超:檀道济说他(陶渊明)“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他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得出来。诗人在困苦之中,醉心文学创作,写了《饮酒》等组诗,他的文学创造达到高潮。公元427年,一个伟大的诗人,在贫病中离开了人世,享年63岁。他给我们留下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为后代许多正直、进步的人士所景仰。
2.陶渊明、颜回、诸葛亮的人生态度的比较: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归去来兮》序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马说》
1.本文以“说”为文体,各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说了些什么内容?
提示:第一段: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第二段: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第三段:提出主旨——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2.到底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为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甚至还会沦入“奴隶人”之手受辱。
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这是什么写法?根据韩愈的生平说说本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不是单纯写马,古文运动提出“明道”的观点,韩愈的文章也是为了反映社会问题而作,这篇文章既是借千里马为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也是为了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社会问题。
【资料平台】
师说(节选)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貌岸然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同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送东阳马生序》
1.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句回答。
提示: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为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未尝稍降辞色”等。
2.作者写了自己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3.文章写了其他学生哪些优越的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提示:“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4.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文章还运用对比揭示出道理,用切身经历使人感到亲切真诚。
【资料平台】
黄生借书说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覃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注】随园主人:袁枚自称。授:给予。《七略》:汉代刘歆所著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四库:宫廷收藏的书。汁牛塞屋:形容书很多。无论:不用说。然:这样。假:借。虑:担心。惴惴焉:紧张恐惧而不安的样子。摩玩:观摩玩赏。业:已经。高束:包裹起来闲放在一边。庋藏:搁置不用。庋:放东西的架子。俟:等待。云尔:句尾语气词。致:获得。形: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切:迫。辄:就,便。省记:记忆。通籍:朝廷有了名籍,指开始做官。落落:连续不断的样子。覃:一种咬衣服、书籍的蛀虫。类:类似。公书:让书供别人公用。
《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这是一首赠诗,谁赠送给什么人?在怎样的场合下赠送的?你能想象并复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提示:初步感悟诗歌内容。
2.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提示:本意是在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充满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
3.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提示:抒情诗、赠答诗
《赤壁》
1.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是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过零丁洋》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提示: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提示: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提示:一是两个地名,二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明作者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提示:如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
《水调歌头》
1.上、下片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
提示:上片叙述了作者的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下片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2.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上片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希望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下片表现出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山坡羊·潼关怀古》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提示:三层:前三句写潼关雄伟气势;中间四句写作者的所见所感;后两句写作者的历史感慨。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对灾难频繁,百姓受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为着一己私利挑起兵祸的极大愤慨。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313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