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备课指导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备课指导”,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六单元写景记游备课指导

一、单元学习要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并能熟读成诵。

2.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3.品味古诗词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二、学习要点解析

本单元诗文以山水游记散文为主,这些借景抒情的佳作,有的表达怨愤抑郁之感,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意,感受、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熟读成诵,领会课文优美的意境。并能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资料,初步学会欣赏、品味诗文中的名言佳句。

三、教学建议

1.注重诵读,在流畅诵读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及艺术风格。古诗文的学习,诵读是十分关键的环节。课文内容的理解,作品美感的熏陶和感染,都必须在流利诵读的基础上,才能展开的。诵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如首字串连法,完形法,补充法,排除法等,以激发诵读的兴趣,培养语感。

2.继续培养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的能力。并在义项确定不了的时候,和同学讨论交流,对于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帮助很大。

3.采用比较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比较可以是课内几篇文章之间的比较,可以是课内与课外相关内容的文章的比较。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小石潭记》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

2.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3.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4.你最欣赏哪些语句,为什么?

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钴姆潭记》

提示:课文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次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水声,后写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作者抓住了小石潭潭小、水清、石奇、鱼多等特点,表达自己怨愤抑郁之感。

《岳阳楼记》

1.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2.你认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3.课外可以诵读杜甫的《登岳阳楼》或余秋雨的《洞庭一角》。

附: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提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发而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者通过这样的对照,否定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进而,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义引出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见解,表明自己不为个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醉翁亭记》

1.全文以“乐”为线索,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呢?读后请找出有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2.与黄庭坚改写此文而成的一首词《瑞鹤仙》进行比较阅读,说说你喜欢的是哪一篇?为什么?

提示:课文以“乐”为线索,分别写了“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题。

《满井游记》

1.第二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初春的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本文直接抒发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

提示:课文先写全景,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了“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特点,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

《诗五首》

《饮酒》

1.“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是什么?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背诵王维的《渭川田家》

渭川田家

作者: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行路难》

1.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的吗?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2.你能说说吕尚、伊尹的故事吗?作者为什么提到他们呢?

3.课外抄一抄、背一背李白的《蜀道难》。

《己亥杂诗》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你怎么理解?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2.挑选《己亥杂诗》中你喜欢的来背几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在这样的困境中诗人却有怎样的情怀?

2.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白雪歌送五判官归京》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边塞风光?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

2.读这样的送别诗给你怎样的感受。

3.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比较这首诗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异同,以加深对这类古诗的理解。

相关知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备课指导


第四单元民俗民风备课指导

一、单元学习要点

1.立足语言教学,品味语句,积累语言;

2.适当扩展教学范围;

3.积极开发地方课程资源。

二、教学设想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代表了现阶段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也充分地表现了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重视程度。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或写各地的节日风俗,或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或描绘街头商贩的吆喝,文笔生动,妙趣横生,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突出的人文精神。学习本单元可以结合“民间采风”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关注我们身边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家乡风情”为主题,设计各种活动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活动应该有计划,有评价。计划应详尽,形式应多样,评价既重结果更重过程、态度,力求使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增加社会经验,培养多种能力。

三、教学建议

1.要从文章出发,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示范并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加强朗读教学,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

2.教学范围可以适当扩展。由于本单元课文内容学生普遍较为陌生,教师可以借助音像资料,适当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但不能喧宾夺主把语文课上成“民风民俗”的知识介绍课。

3.本单元教学还应该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教师应注意利用当地民风民俗,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教学更加鲜活,更加有趣。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云南的歌会》

1.文中写了几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提示: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2.欣赏文中“山野对歌”这一部分的人物描写。

提示:山野对歌”这一部分的人物描写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如同一幅人物肖像画:写面容、写牙齿、写服饰,笔笔细致,如在目前。而作者的态度却又隐含在字里行间。

3.“山路漫歌”一部分是怎样描写美好有情的歌声的?

提示:“山路漫歌”部分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子,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人物优美的歌。

4.欣赏《云南的歌会》一文中“村寨传歌”这部分的场面描写。

提示:“村寨传歌”这部分的场面描写,有全局的描绘,有细部的刻画,有“面”有“点”,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生动地展现了规模宏伟、气势壮观的“村寨传歌”的动人场面。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端午的鸭蛋》

1.文中为什么要花很多篇幅写端午的风俗?

提示:本文是按照“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总体框架来进行构思的,行文自然,毫无雕凿的痕迹。

2.作者为什么要写“鸭蛋”这样一个不起眼的东西,和吃鸭蛋这样小事呢?

提示:文章通过对家乡的鸭蛋的富有情趣的介绍,流露出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3.作者是如何写出生活中无穷的情趣的?

提示: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的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运用联想和想象,细细地咀嚼生活中的细节,展示了生活的本质,创造了真境界,传达了真感情,引导人们从生活中的去发现美,去体验人生的乐趣。

4.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的语言风格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语言有很强的形象性,能抓住事物的特色神韵一字传神,于平淡中透出无穷的韵味。

《吆喝》

1.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怎样的思路呢?

提示:本文在结构安排上,颇有独到之处。全文从两个方面人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最后,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路十分清晰。

2.吆喝是中国常见的一种古老乡土文化,本文中作者是如何品味分析这种文化的呢?

提示: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3.文章给了我们哪些启发?

提示:启示一: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一个情趣的人,去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启示二: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去观察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大胆地表现生活中的美。

《春酒》

1.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怎样的八宝酒才有“道地家乡味”呢?

提示: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濛。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俗之美。

2.品味文中对母亲这一形象的精彩描写。

提示:琦君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勤劳能干的、慈爱温柔、灵性很强的农村妇女。她善良大度、充满美德。母亲的一言一行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印象。

3.品味《春酒》中是所展现的生活美。

提示《春酒》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新年、童年、乡邻、母亲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为我们展现了家乡的民风之美和人情之美。表达了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俗世奇人》

1.《刷子李》一文中的叙事有何特点?

提示:《刷子李》一文中先用了对比的手法为人物预设了一个极其不同寻常的背景,一波三折地叙述了刷子李的奇妙绝活,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2.《泥人张》与《刷子李》在叙事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刷子李》一文先设下一个谜团,然后慢慢揭开谜底,所以在叙事时,对刷子李的神奇大加渲染,以此来突出刷子李的“奇”。《泥人张》则是把泥人张放到与海张五的较量中来表现他的“神奇”。所以,写“泥人张”时,用单刀直入法切入正题,叙事中又设置悬念,将简单的故事情节安排得曲折有致,生动地写出了“泥人张”超凡的技艺,和独特的个性风格。

3.《俗世奇人》在语言上有何独到之处?

提示:首先,文章吸取了天津方言中的精华,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其次,本文的语言极具造型能力,生动地写出了世俗风情、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此外,全文语句短小精粹,活泼幽默,大有单口相声的风味。

4.怎样从品读《俗世奇人》这篇小文章中获取经验,去品读我们的现实生活这篇大文章?

提示:《俗世奇人》塑造了两位有着独特技艺、个性鲜明的民间高人的形象。从一个小角度切入,一人仅写一事,却写得形神兼备,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人物的神韵。我们要关注生活,学会观察身边的一人一事,要善于发现身边人物的个性美,这样,我们就会更加理解生活,更加热爱生活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备课指导


第二单元自然事物备课指导
一、单元学习目标
1.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去感悟文章的情感,贴近作家的心灵。
2.注意文中的联想和想象,学生调动自己的亲身体验,与文本、作家、老师及同学交流。
3.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
二、教学设想
《雪》是《野草》中的一篇,作者在雪的背景中分离出两幅画面一幅是江南的雪景一幅是北方的雪景。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示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本文文字精粹,蕴含丰富,需要细细品读。
《雷电颂》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事实上,他与风暴雷电已完全融为一体!本文想象瑰丽奇特,在屈原与风暴雷电物我同化的境界中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激情。阅读本文需要调动学生最激越的情感,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想象剧中情景,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
《日》和《月》,要通过诵读体会两篇短文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海燕》是高尔基在俄国大革命前夕创作的。在俄文中,“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在文中,作者借海燕欢呼革命风暴的来临,赞美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现在我们阅读此文,除了了解创作背景,理解文章的深意,我们更应该赋予它时代的意义。
《组歌》是被誉为哲理诗人的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作品。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文章形象感人,我们可以从中读出很多不同的感受来。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语言优美且凝练。故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品味散文诗语言的这种特点,强调朗读,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对文章进行品读、美读,进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把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2.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宁波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王荣生博士把“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致可以鉴别出四种功能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而所谓“定篇”,我个人认为就是经典,就是有浓郁的文学、文化素养的文章,它包含两层含义:作者“经典”,文章“经典”。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名家手笔,所以都可以把它们归类到“定篇”,让学生通过此文的学习,完整地了解这位作家。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雪》
1.作者是如何描绘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2.作者为什么特爱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
提示: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
《雷电颂》
风、雷、电等形象象征了什么?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a.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b.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c.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d.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e.“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是指河伯神像,其二是指在《九歌》中扮演河伯的一位演员。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短文两篇》
《日》
如何理解“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句话的含义?“日”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月》
(1)作者要突出的月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文章最后提嫦娥奔月的故事是为什么?
(2)比较两篇短文的主题。
提示:巴金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日”象征光明和希望。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因为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在娥的身上,作者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的这样写。将这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海燕》
1.散文诗的“主角”是谁?作者赞美它具有什么精神?
2.作者在赞美海燕时为什么还要写海鸥、海鸭、企鹅等其它海鸟?它们各自有什么象征意义?
提示:“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写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的惊恐万状的丑态,正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作者对它们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一组意象群象征了反革命的黑暗势力,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
《组歌》
文中的浪和雨是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思考?
提示: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在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眠”,在星空、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它发出永恒的共鸣,“时而歌唱,时而叹息”,而海浪的歌唱也就是海浪的叹息。
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值得注意的是在诗中对拟人手法的灵活的多方面运用:一方面是对雨的拟人化处理,从第三节“我哭”开始,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相关意象──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等──相应加以拟人化,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时时在变化,或拟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拟人很微妙地转换为拟物,例如第六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行进”,似乎又获得了一只鸟的形象,此外,除了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象之外,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常常被拟人化,如第二节“清晨的女儿”中的清晨,以及第五节“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中的死亡,可以说是运用于无形。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五、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让学生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一点生命在春天里成长变化的过程及特点,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
2.在观赏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3.培养在观察中勤于记录的习惯,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养能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设想
1.编一辑“自然日志”
⑴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明确“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具体涵义,从中选择一两个节气,收集当地的有关谚语,同时细心观察物候变化。
⑵组织指导学生选择一、两种植物或动物“跟踪”观察,逐日记录,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从中发现春天的“足迹”,感悟春天的神奇,甚至还可引发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诸多思考。
⑶学生将搜集的谚语和自己对动植物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编辑。
⑷组织全班学生对“活动成果”进行交流、评比。
2.谱一支“春天的赞歌”
⑴在前一项活动的基础上,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写一首诗、一篇散文、一篇杂感、一篇童话,甚至一首歌词。
⑵以“春天的赞歌”为主题出一期墙报。A、“为诗配画”。B、“为画配诗”。把同学的创作展现出来。
⑶开展以“春天的赞歌”为主题的诗文朗诵会,展示学生的佳作。
3.作文
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以“我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附1:参考资料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备课指导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备课指导”,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五单元叙事写景备课指导

一、单元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理解诗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

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哲理。

3.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

二、教学设想本单元入选的九篇名家经典古诗文短小精致而又形式多样,洗练简洁而又浑然天成,言语浅近而又意旨深远,叙事平常而又富有睿智和哲理。《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信,同时也是一篇词清句丽的写景小品文,描绘了富春江壮丽优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自然图景,文章造句骈散相间,写景历历如绘,清新隽永,是六朝山水小品佳作。《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马说》以千里马喻人才,写知遇之难,表达了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愤懑。《送东阳马生序》追忆了自己含辛茹苦发愤读书的往事。《诗词曲五首》有的追述不幸的遭遇,有的表达生死不渝的爱国豪情,有的追溯历史的踪迹,有的表明对国计民生的忧虑。因此,教学时要根据文言文的特点,以朗读为主线,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三、教学建议

1.要了解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努力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与山水风光对话,和仁人志士交流,从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发与感悟。

2.重视对课文的诵读。本单元所选的这几篇文言文,都提出了背诵的要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诵读的习惯,这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途径。学生如果能够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作品,熟悉常用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就能逐步具备初步的阅读文言作品的能力。

3.要用心领悟课文的内容,弄清文言词语的含义和在课文中的用法。其中的一些重要句子要尽量准确、连贯、流畅地翻译出来。

4.要注意积累语汇。特别是保存在现代汉语中的文言语汇、名言警句以及说理、抒情、写景名段名篇,最好能做到烂熟于心,出口成章。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与朱元思书》

1.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物的特征?为什么?

提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奇“异”这两个字展开。

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提示:景:异水“清”如“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急”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奇山:“看”如“高山寒树,轩藐成峰”“听”如“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3.根据文句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提示:无拘无束、任性自得。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文句清新优美,写景状物细致,句式两两相对,又骈中带散。

5.古诗文中描写山水的名句还有哪些,举例。

提示:如《与谢中叔书》、《使至塞上》、《望庐山瀑布》等。

【资料平台】

《与顾章书》吴均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向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遍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然哉?

【注】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森壁争霞:阴森陡峭的峭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孤峰限日:耸立的高峰遮断了阳光。幽岫:幽深的山穴。英英:形容声音和谐动听。绵绵:形容声调悠长。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葺宇其上:在上面修建屋舍。葺,修建。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富,充裕。偏,特别。饶,丰富,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菊花、竹实,都是隐士所食之物。山谷所资,于斯已办:意思是说,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资,提供。办,具备。仁智之乐:意思是,佳山秀水为仁人智士所喜爱。《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五柳先生传》

1.由八年级(上)所学《归园田居》引出陶渊明。思考:主人公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提示:“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他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

2.作者以“五柳”为号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提示:以五柳为号,可见他家居环境的清静、淡雅、简朴,由环境可见他淡泊的志趣、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

3.作者与五柳先生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文记传?

提示:陶渊明实际是借五柳先生写自己,这在南朝梁代萧统的《陶渊明传》中已指出:“渊明少有高山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五柳先生的生活情趣,正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安贫乐道的生活写照。

【资料平台】

1.陶渊明的生活:

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过去的一些人把他当作一位完全脱离现实的飘然静穆的典型,这是不对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他的生活除了物质的贫困外,还有另一面。梁启超:檀道济说他(陶渊明)“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他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得出来。诗人在困苦之中,醉心文学创作,写了《饮酒》等组诗,他的文学创造达到高潮。公元427年,一个伟大的诗人,在贫病中离开了人世,享年63岁。他给我们留下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为后代许多正直、进步的人士所景仰。

2.陶渊明、颜回、诸葛亮的人生态度的比较: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归去来兮》序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马说》

1.本文以“说”为文体,各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说了些什么内容?

提示:第一段: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第二段: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第三段:提出主旨——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2.到底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为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甚至还会沦入“奴隶人”之手受辱。

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这是什么写法?根据韩愈的生平说说本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不是单纯写马,古文运动提出“明道”的观点,韩愈的文章也是为了反映社会问题而作,这篇文章既是借千里马为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也是为了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社会问题。

【资料平台】

师说(节选)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貌岸然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同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送东阳马生序》

1.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句回答。

提示: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为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未尝稍降辞色”等。

2.作者写了自己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3.文章写了其他学生哪些优越的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提示:“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4.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文章还运用对比揭示出道理,用切身经历使人感到亲切真诚。

【资料平台】

黄生借书说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覃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注】随园主人:袁枚自称。授:给予。《七略》:汉代刘歆所著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四库:宫廷收藏的书。汁牛塞屋:形容书很多。无论:不用说。然:这样。假:借。虑:担心。惴惴焉:紧张恐惧而不安的样子。摩玩:观摩玩赏。业:已经。高束:包裹起来闲放在一边。庋藏:搁置不用。庋:放东西的架子。俟:等待。云尔:句尾语气词。致:获得。形: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切:迫。辄:就,便。省记:记忆。通籍:朝廷有了名籍,指开始做官。落落:连续不断的样子。覃:一种咬衣服、书籍的蛀虫。类:类似。公书:让书供别人公用。

《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这是一首赠诗,谁赠送给什么人?在怎样的场合下赠送的?你能想象并复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提示:初步感悟诗歌内容。

2.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提示:本意是在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充满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

3.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提示:抒情诗、赠答诗

《赤壁》

1.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是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过零丁洋》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提示: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提示: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提示:一是两个地名,二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明作者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提示:如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

《水调歌头》

1.上、下片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

提示:上片叙述了作者的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下片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2.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上片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希望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下片表现出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山坡羊·潼关怀古》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提示:三层:前三句写潼关雄伟气势;中间四句写作者的所见所感;后两句写作者的历史感慨。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对灾难频繁,百姓受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为着一己私利挑起兵祸的极大愤慨。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3134.html

更多
上一篇:一 四 像山那样思考 下一篇:温度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