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和构成情况,了解海洋对大气、陆地海岸带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在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影响。
2.海洋表层海水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规律以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了解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3.海水盐度的概念、世界海洋表层海水盐度随空间变化的规律和影响海水盐度变化的因素。
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上的海洋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读《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储量》图,了解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和构成情况;然后,引出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的热源和水源,并且积极参与大气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与大气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最后,读课本《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表,了解海岸是陆地和海洋间的过渡地带,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是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这里也是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地区。人类通过沿海工业、农业、港口建设、捕捞、排污等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同时,海岸带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人们要研究海洋环境,探索海洋水温、盐度的变化、海水运动的规律,解决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海洋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问题。这样就与后面的教材章节内容形成了自然衔接,为后面的教材章节内容的教学做好铺垫。
关于海水温度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分析海洋的热量收支状况;然后,读课本《海洋表层温度随纬度的变化》图和《太平洋西经170°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而变化的曲线》图,找出海水温度随纬度和深度的变化规律;第三,讲解气象、洋流、沿岸地形对海水温度的影响;最后,从海陆热容量的对比方面,分析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关于海水盐度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向学生介绍海水中所含的盐类物质成分,由此引出盐度的概念。然后,向学生介绍世界海洋的平均盐度值,并指出在海洋中的总盐量基本稳定,但在不同的海区和同一海区的不同时刻,盐度值是不同的。接下来,引导学生读《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的变化》图,找出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分析影响海洋表层盐度随时空变化的因素。
--示例(一)
〖引入新课〗
1.阅读第三单元的引言部分,由此引入新课。
2.观看录象:《海洋探秘》
〖地球上的海洋的教学〗
1.读图:《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储量》图
2.提问:世界海洋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海洋水占地球水体总储量的比重是多少?
3.讲解:世界海洋的面积有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的71%,因此可以说,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世界海洋每年蒸发总量为450000立方千米,其中约有10%的水汽由大气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降落到地面,再通过河川径流返回海洋。因此,海洋还是大气中水汽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海洋不仅是大气的热源和水源,而且积极参与大气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海洋和大气之间广泛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对地球上的气候形成和陆地径流特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是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在陆地上,距离海岸60千米的沿海地带,居住着世界50%以上的人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海岸带的陆海相互作用。
4.读表:课本《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表
5.讲解: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求海岸带不断提供充足的海洋水产和良好的生存环境。而气候的恶化、海平面的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都会对海岸带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因此,人类要对海洋的物理特性、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规律进行研究,使海洋的生态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
6.板书:地球上的海洋:
①面积占71%,储水量占96.53%
②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
③海岸带的开发利用
〖海水温度的教学〗
1.读图:课本《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
课本《海洋表层温度随纬度的变化》图
2.提问:海洋热量的收入从哪里来,热量的支出消耗在哪里?世界海洋表层温度随纬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讲解:海洋热量的收入,主要是来自太阳辐射;海洋热量的支出,主要是消耗于海水的蒸发。一年中,世界海洋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基本上是平衡的。但是,各个海区的热量收支并不平衡。在低纬度的海区,热量收入大于支出,海水温度较高;在较高纬度的海区,热量的收入小于支出,海水的温度较低;世界海洋表层海水的温度分布,表现为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另外,世界海洋表层海水的温度分布状况,还受气象、沿岸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同一海区的水温,夏季高些,冬季低些;同纬度的海区相比较,有暖流流过的海区,水温要比寒流流过的海区的水温高些。
4.读图:课本《太平洋西经170°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而变化的曲线》图
5.提问:世界海洋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有什么特点?
6.讲解:从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而变化的曲线图看,由于海水的导热率很低,太阳辐射热量集中储存在海洋表层,表层海水的温度随深度而递减;而海深在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的水温,基本上差别不大,经常保持着低温状态。
7.阅读:课本P71第二自然段
8.板书
〖海水盐度的教学〗
1.提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学生回答海水中含有盐分)
你知道海水中含有哪些盐分吗?
2.讲解:海水中含有很多盐类物质,其中主要是氯化钠和氯化镁。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的多少,用盐度来表示。盐度是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既每100克海水中含有约3.5克的盐类物质。世界海洋中的总盐量是基本稳定的,但在不同的海区和同一海区的不同时刻,观测到的盐度值是不同的。
3.读图:课本《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的变化》图
4.提问:世界海洋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的变化,具有哪些特点?试分析海洋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5.讲解:影响海水盐度分布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降水和蒸发、河川径流、洋流等。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的海区,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对比关系。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水盐度升高,如红海蒸发强烈,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海水盐度降低。在有河流注入的海区,海水盐度一般较低,如波罗的海因有陆地河流注入,蒸发量又小,成为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区。而且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影响着海水盐度的季节变化。在同纬度的海区,暖洋流经过时海水盐度升高,冷洋流经过时海水盐度降低。
6.板书:海水盐度:
①概念
②表层海水盐度分布规特点
③影响因素
此文章共有2页第12页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教学目的
1.了解并掌握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冬季0℃等温线所穿过的地区;理解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掌握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及分布。
2.通过学习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使用等温线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气温分布特点成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气温及温度带的讲解,使学生更加体会我国疆域的辽阔,气候资源的优越,从而为祖国大好河山而自豪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1.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成因。2.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
本节难点:生长期和积温等概念的理解及温度带的具体分布。
教学方法 讲解法与练习法相结合。
教具 一、七月等温线图,温度带的划分图,三地在冬至日和夏至日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投影片)。
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讲到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第二课时讲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
教学提纲
一、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1.特点
2.原因
二、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1.特点
2.原因
三、温度带
1.生长期和积温的概念
2.划分温度带的依据
3.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有亲身的感受,每当冬季来临的时候,天气变得十分寒冷,夏季到来时,天气又变得十分温暖。大家知道,我国国土辽阔,南北跨度很大。那么,我国南方和北方气温有没有差别呢?如果有的话,又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学习新教材
[阅读思考] 结合课本第43页插图,阅读课本第一、二自然段,说明哈尔滨和广州气温有什么不同?
第二节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板书]
一、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板书]
[教师归纳] 同是除夕之夜,北国的哈尔滨冰天雪地,十分寒冷;而南国的广州却鲜花斗艳,温暖如春。这一自然现象充分说明,同是冬季,我国南方和北方气温相差悬殊。
[读图练习] 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度?
2.从秦岭-淮河一线往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最北端气温是多少度?从秦岭-淮河往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最南端气温是多少度?我国冬季南北温差是多少度?
[教师归纳]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冬季0℃等温线穿过的位置。从此线往北温度越来越低,黑龙江省最北端的平均气温大约是零下32℃左右。从此线往南气温越来越高,最南端的南海诸岛气温大约是16℃。我国南北之间的温差约为48℃。
[提问] 请同学概括一下我国冬季气温分布有何特点?
1.特点: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越往北气温越低,越往南气温越高。 [板书]
2.成因 [板书]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投影片。
从图表可以看出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小,白昼时间越短,接受的太阳热量越少,因此温度就越低,天气越寒冷;相反越向南气温越高。
[提问] 从冬季风形成的源地和风向考虑,分析冬季风对我国南北方气温有何影响?
[教师归纳] 我国北方距冬季风源地近,受寒冷气流影响强烈,加剧了北方的寒冷。又由于南方距冬季风源地远,又受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南岭高大地形的阻挡,使得冬季风的势力越来越弱,甚至云南的南部、广东的雷州半岛、台湾南部、海南省基本上不受冬季风影响,所以气温高。
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板书]
[读图练习] 读《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 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在多少度以上?黑龙江北部和南海诸岛的气温各多少度?温差有多少度?
[教师归纳] 我国夏季绝大部分地区气温都在16℃以上。黑龙江省北端气温约为16℃,南海诸岛的气温约为28℃,南北温差只12℃。可见,我国夏季南北温差不大,且普遍高温。
1.特点: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板书]
2.成因 [板书]
分析“夏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格,思考我国夏季为什么全国普遍高温?
从表格可以看出:越往北太阳高度越小,但白昼越来越长,太阳光照时间长,所以我国南北方接受太阳的热量虽有区别,但差异不大。所以全国普遍高温,温差不大。
[提问] 青藏高原纬度不高,但为什么夏季时,气温也较低呢?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势高。随着高度增加,温度逐渐下降,所以青藏高原虽然纬度低,但温度仍然偏低。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提问] 回忆上节课内容,回答: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
上节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大家知道,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加上其它原因,使得各地区气温的差异十分明显。气温的不同又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种类及其生长。这节我们来学习有关气温的分布及其与农作物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学习新教材
三、温度带 [板书]
1.生长期和积温的概念 [板书]
由于农作物需要一定的气温,只有当日均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一年中日平均气温连续在10℃以上的日期,作为农作物的生长期。而把在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
[示范练习] 教师以某地气象资料为例,做统计该地生长期和积温的操作示范。积温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生长期内的温度的高低和热量的多少,对于指导各地农业生产活动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根据≥10℃的积温的多少,划分了若干个温度带。
2.划分温度带的依据:≥10℃的年积温 [板书]
3.温度带的分布 [板书]
[读图练习] 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我国划分哪几个温度带?
划分了热带、亚热带、暖湿带、中温带和寒温带以及青藏高原区六个部分。[请同学用不同颜色的笔将课本33页图中各带涂上颜色]
(2)对照“政区图”说出各温度带的分布范围?
(3)比较各种温度带有哪些有代表性的作物种类?(中温带的甜菜、春小麦,暖温带的棉花、冬小麦,亚热带的油菜、水稻等等。)
[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用下表总结归纳我国各温度带的特点。
我国各温度带(区)的积温和作物熟制
复习巩固
在一月平均气温图中找出0℃等温线,说明其穿过的地区,并回答:它是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在作物熟制方面有何不同?
1.了解海洋是大气主要的热源和水源,了解海岸带的区位优势;
2.了解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
1.海洋水体的环境意义
2.海水温度和盐度
海水温度
海水盐度
分布规律
空间
时间:夏高冬低
空间:由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
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洋流、地形、气象
降水量和蒸发量之差
河川径流
洋流
生命起源于海洋,社会和经济发展依赖海洋。
1.海洋水体巨大
引导学生读图3.1,了解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储量,得出海洋水体巨大这一结论。
2.海洋是大气主要的热源和水源
(1)以数字说明海洋是大气的主要水源
海洋年蒸发总量:505000km3
其中:90%降水在海洋,10%降水在陆地
(2)海洋是主要的热源:海洋面积大,热容量大
3.海岸带
(1)引导学生读课本P69,思考:
什么是海岸带?海岸带以什么地形为主?为什么?
你认为海岸带有哪些区位优势?对人类有什么意义?
影响海岸带的因素有哪些?
(2)我国沿海地带的发展及海岸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老师讲解后引导学生讨论。
4.海水的温度分布
(1)纬向分布
引导学生回忆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规律以及气温的纬度变化规律,得出海水温度纬向分布的结论
(2)深度分布
引导学生读图3.4,了解170°W附近水温随深度变化的规律,思考:为何海温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000m以下深层海水一般在4℃左右,为什么?
(3)季节分布及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的影响
5.海水盐度的分布
(1)盐度的概念:
海水的组成:NaCl、MgCl2等
概念:
这里可与初中化学所学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作一比较,然后转入对影响盐度分布的因素的讨论。
(2)影响盐度分布的因素
外海及大洋:降水、蒸发
近岸:河川径流
(3)盐度的分布
引导学生读图3.5,了解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变化的特点。思考:
①盐度最高峰出现在哪里?为什么出现在这里?
②为什么赤道地区盐度较低?
③为什么南北半球高纬地区盐度分布不对称?
本节课的重点是海洋水体的环境意义、海水温度和盐度。
1.复习本节
2.预习《海水运动》
3.完成《课课练》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气体压强与温度的关系”,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六章C气体压强与温度的关系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分子动理论和波意耳定律等知识后,对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研究过程和方法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气体的等容变化过程及其规律。从科学研究方法来看,热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它在继承力学的许多研究方法的同时,又增添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外推法(也称极限思维法),并导致热力学温标的创立;建立微观气体模型对宏观规律获得本质的认识等。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理解气体的体积、压强和温度这三个状态参量和气体的状态变化之物理意义,并且要了解探究气体状态变化规律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和使用DIS实验器材的一些必备技能。
通过气球加热后破裂等情景引入,使学生定性认识到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其压强变化与温度变化的趋向相同。
通过对不同种类、不同体积的气体进行DIS实验探究,在计算机上得到p-t图像,并要求学生作图,然后通过对p-t图像的分析、讨论,理解压强随温度变化是线性的关系和图线在纵轴与横轴上截距的物理意义。
应用外推法合理外推图线,创建热力学温标,并得到查理定律。
本节课的学习体现出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学会应用DIS实验研究实际问题,应用物理思维方法进行推理分析、得出结论,促使学生形成乐于探究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定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强和温度间关系的图象表达,即p-t图像和p-T图像。
(2)知道热力学温标,知道绝对零度的物理意义。
(3)理解查理定律。
(4)学会用DIS实验器材完成一定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强和温度间关系的
探究任务,并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DIS实验。
(2)运用外推法建立热力学温标,并在对p-T图像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查理定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略物理思维方法在探究、分析推理过程中的作用。
(2)由日常生活中的气体等容变化现象养成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的习惯。
(3)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合作的意义和乐趣,养成共享各自的探究成果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p-t图像的分析讨论,得到查理定律。
难点:对p-t图像物理意义的分析讨论,归纳得出结论,应用外推法建立热力学温标。
四、教学资源
器材
演示实验:
投影仪、玻璃试管、橡皮塞、热水、冷水等。
学生实验:
DIS(压强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等)、分别装有二氧化碳、氧气、空气等各种形状的玻璃烧瓶,远红外加热器。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实验探究一定质量的气体在等容过程中的压强与温度的线性关系;二是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三是查理定律及温度升高导致气体压强增大的微观原因。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气体在等容过程中压强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定性认识到DIS实验定量研究,然后从图像分析归纳得出压强与温度的线性关系,在热力学温标得基础上得到定量规律——查理定律。
本设计要突破的重点是:DIS实验和数据的分析讨论。方法是:通过对不同体积、不同种类的气体的研究和计算机处理数据与学生作图相结合,从图线的物理意义入手认识到气体在质量一定、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其压强与温度的变化关系。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从图像分析讨论得出压强与温度的数学关系。方法是:通过观看演示实验,学生举例等,定性得到封闭在容器内的空气其压强的大小变化趋向与温度变化相同的结论的,在定量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充分讨论,分析推理、归纳整理得出p-t数学关系,利用外推法建立热力学温标并进而得到查理定律。
本设计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与讨论、重视规律形成的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物理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归纳概括的能力。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1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景演示实验
改变玻璃试管中空气的温度,通过设问1使学生感悟到气体温度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压强跟着变化。
活动I大家谈
通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中的例子,讨论归纳出“压强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
减小”的结论。
通过设问2引导学生关注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其压强与温度变化的定量关系,并注意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DIS实验
活动IIDIS实验
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一定质量的各种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压强与温度的关系。
活动III作图分析
通过计算机作图和学生描点作图,分析交流得出压强与温度的具体关系。
活动Ⅳ分析外推
分析p-t的物理意义,得到p-t的数学关系、热力学温标、查理定律。
实际应用反馈练习
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解决生活中相关的运动学问题,感悟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3、教学主要环节本设计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演示实验及学生举例,通过讨论交流,得到气体的压强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定性关系。
第二环节,通过DIS实验等活动得出气体压强与温度的数学关系。
第三环节,通过热力学温标的建立得到查理定律的表达式。
七、教案示例
(一)情景引入:
[演示实验]使用酒精灯对开口端用小木塞封闭的玻璃试管加热使木瓶塞弹出,把同样的玻璃管放入冰水中,要求一个学生用手捏住瓶塞。
[提出问题]为什么木瓶塞会弹出?为什么感觉瓶塞往下滑?
[归纳小结]在请学生例举各种生活中的气体压强随温度变化的例子、并予以解释后,教
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予以小结得出定性的结论,
(二)自主探究
[提出问题].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其压强与温度变化的定量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和器材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1、分组讨论构思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
2、小组实验。
[作图分析]1、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完成实验报告上的p-t图。
2、小组讨论分析得出压强与温度的具体关系。
3、各组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分析外推]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p-t图的物理意义,得出p-t的数学关系。利用外
推法建立热力学温标,理解绝对零度的物理意义。
(三)得出定律:利用热力学温标得到查理定律。
(四)作业布置(略)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3133.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