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并会灵活运用.(重难点)
阅读教材P68~71,自学“观察”“动脑筋”“例”,理解并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以及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能灵活利用定理进行计算.
(一)知识探究
1.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如果在其中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另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________.
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________.
3.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所得的对应线段________.
(二)自学反馈
1.如图,l1,l2分别被l3,l4,l5所截,且l3∥l4∥l5,则AB与________对应,BC与________对应,DF与________对应;ABBC=()(),AB()=()DF,ABDE=()()=()().
2.如图所示,已知AB∥CD∥EF,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ADDF=BCCEB.BCCE=DFAD
C.CDEF=BCBED.CDEF=ADAF
找准对应线段是关键.
活动1小组讨论
例1如图,已知AA1∥BB1∥CC1,AB=2,BC=3,A1B1=1.5,求B1C1的长.
解: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可知,
ABBC=A1B1B1C1,即23=1.5B1C1,
因此,B1C1=3×1.52=2.25.
例2如图,已知AB∥EF∥CD,AF=3,AD=5,CE=3,求BE的长.
解:连接AE并延长交CD于G.
∵EF∥CD,
∴AF∶AD=AE∶AG.
∵AF=3,AD=5,
∴AE∶AG=3∶5.
∴AE∶EG=3∶2.
∵AB∥CD,
∴BE∶EC=AE∶EG,即BE∶3=3∶2.
∴BE=92.
活动2跟踪训练
1.如图,在△ABC中,DE∥BC,AD=3,DB=4,CE=4,则AE=()
A.2
B.3
C.4
D.5
2.如图,直线A1A∥BB1∥CC1,若AB=8,BC=4,A1B1=6,则线段B1C1的长是________.
3.如图,l1∥l2∥l3,BC=3,DEEF=2,则AB=________.
活动3课堂小结
学生试述:今天学到了些什么?
【预习导学】
知识探究
1.也相等2.成比例3.成比例
自学反馈
1.DEEFACDEEFACDEBCEFACDF2.A
【合作探究】
活动2跟踪训练
1.B2.33.6
3.1比例线段
3.1.1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题3.1.1比例的基本性质授课人
教
学
目
标知识技能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会对比例式进行变形.
数学思考借助等式的性质,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问题解决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通过现实情境,进一步发展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活动
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活动
一:
创设
情境
导入
新课
【课堂引入】
(1)什么是两个数的比?2与-3的比,-4与6的比如何表示?其比值相等吗?用小学学过的方法可写成什么形式?
(2)比与比例有什么区别?
(3)用字母a,b,c,d表示数,若上述四个数成比例,则可写成怎样的形式?
由小学所学出发,层层置疑,引发学生的探究思维.
活动
二:
实践
探究
交流新知
【探究1】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置疑导入的基础上,各小组展开讨论:已知比例式=,则ad=bc,为什么?
师生活动: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等式的基本性质,如果学困生仍然没有思路,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的两边同时乘bd,会得到什么结果?继续提问为什么会想到在比例式的两边同时乘bd?实际上bd是两个分式的公分母.
归纳:(1)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用式子表示为:如果=,那么ad=bc.
(2)=叫作比例式,ad=bc叫作等积式,等积式和比例式可以互换.
【探究2】等积式化比例式
如果a,b,c,d四个数成比例,即=,那么ad=bc.反过来如果ad=bc,那么能写出多少个比例式?
师生活动:给各小组时间讨论交流,然后展示各组的结论,各组一定会出现不同的结果,鼓励学生就不同的结果展开讨论.
归纳:从ad=bc成立,可得出①=;②=;
③=;④=等.
从特殊情况出发,使学生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以一般的形式探索和推导,让全体学生充分参与,一步一步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活动
三:
开放
训练
体现
应用【应用举例】
例1[教材P63例2]根据下列条件,求a∶b的值.
(1)4a=5b;(2)=.
讲评策略: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变形求解,然后帮助学生总结方法的简便与繁难.
变式一已知3a=2b,则a∶b=________;已知a∶2=3∶5,则a=________.
变式二已知=,则=________,=________.
变式三已知=,求的值.
求解途径不止一条,一题多解是永远的数学主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拓展提升】
例2已知==,且x+y+z=12,求x,y,z的值.
解:设===a,则x=3a-4,y=2a-3,z=4a-8,x+y+z=3a-4+2a-3+4a-8=12,∴a=3,∴x=5,y=3,z=4.
例3[威海模拟]若===k,求k的值.学以致用,同时兼顾优等生,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活动
四:
课堂
总结
反思【当堂训练】
1.教材P63练习中的T1,T2.
2.教材P67习题3.1中的T1,T2.当堂检测,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知识网络】
提纲挈领,重点突出.
【教学反思】
①[授课流程反思]
探究本节课的两个重要知识点,让学生学会将等积式化比例式及将比例式化等积式的互用,流程合理、自然.
②[讲授效果反思]
通过思考、讨论、归纳总结,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探索发现和创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③[师生互动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习题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思,更进一步提升.
5.2统计的简单应用
第1课时用样本的“率”去估计总体相应的“率”
1.了解通过样本的频率分布推断总体的频率分布.(重点)
2.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对总体做出推断.(难点)
阅读教材P146~148,完成下列内容:
自学反馈
1.“动脑筋”中:(1)先求该地100户中约有________户的用户能够全部享受基本价格;(2)再求20万用户中约有________万户的用户能够全部享受基本价格.
归纳:对于简单随机样本,可以用样本的百分比去估计总体的百分比(收视率、次品率、合格率等).
2.要了解某地区八年级学生的身高情况,从中随机抽取150名学生的身高作为一个样本,身高均在141cm~175cm之间(取整数厘米),整理后分成7组,绘制出频数分布直方图(不完整).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
(2)抽取的样本中,学生身高的中位数在哪个小组?
(3)该地区共有3000名八年级学生,估计其中身高不低于161cm的人数.
活动1小组讨论
例1某工厂生产了一批产品,从中随机抽取1000件来检查,发现有10件次品.试估计这批产品的次品率.
解:由于是随机抽取,即总体中每一件产品都有相同的机会被抽取,因此,随机抽取的1000件产品组成了一个简单随机样本,因而可以用这个样本的次品率101000=1100作为对这批产品次品率的估计,从而这批产品的次品率为1%.
例2下表给出了某校500名12岁男孩中用随机抽样得出的100人的身高h的分组数据(单位:cm):
范围122≤h126126≤h130130≤h134134≤h138138≤h142
人数4781828
范围142≤h146146≤h150150≤h154154≤h158
人数17954
(1)列出样本频率分布表;
(2)估计该校500名12岁男孩中身高小于134cm的人数.
解:(1)根据题意,可得样本频率分布表.
分组频数频率
122≤h12640.04
126≤h13070.07
130≤h13480.08
134≤h138180.18
138≤h142280.28
142≤h146170.17
146≤h15090.09
150≤h15450.05
154≤h15840.04
合计1001
(2)由上表可知,身高小于134cm的男孩出现的频率为0.04+0.07+0.08=0.19.又随机抽取的这100名男孩的身高组成了一个简单随机样本,因而可以用这个样本的频率0.19作为该校500名12岁男孩相应频率的估计.因此,估计该校500名12岁男孩中身高小于134cm的人数约为500×0.19=95(人).
活动2跟踪训练
1.某校为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制定了“阅读奖励方案”.方案公布后,随机征求了100名学生的意见,并对持“赞成”、“反对”、“弃权”三种意见的人数进行统计,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扇形统计图.若该校有1000名学生,则赞成该方案的学生约有________人.
2.对某电子元件进行寿命追踪调查,情况如下:
寿命(h)100~200200~300300~400400~500500~600
个数2030804030
(1)列出频率分布表;
(2)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3)估计电子元件寿命在100~400h以内的在总体中占的比例;
(4)估计电子元件寿命在400h以上的在总体中占的比例.
活动3课堂小结
学生试述:今天学到了什么?
【预习导学】
自学反馈
1.6613.22.(1)图略.(2)抽取的样本中,学生身高的中位数在155.5cm~160.5cm小组内.(3)27+15+6=48(人),该地区身高不低于161cm的八年级学生人数估计有3000×=960(人).
【合作探究】
活动2跟踪训练
1.7002.略.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808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