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游褒禅山记(2)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游褒禅山记(2)”,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游褒禅山记》
一、知识点梳理
1、文体知识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2、作家作品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3、课文解读: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游褒禅山记》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
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
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二、综合练习题
(一)给加点字注音
慧褒()庐冢(,)仆道()谬()穴()瑰怪()窈然()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而卒葬之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有碑仆道
4、其文漫灭
5、盖音谬也
6、有穴窈然
7、有怠而欲出者
8、不出,火且近
9、盖余所至
10、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11、则或咎其欲出者
1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14、而人之所罕至焉
15、无物以相之
16、其孰能讥之乎
17、何可胜道
(四)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有泉侧出
4、由山以上五六里
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7、则其至又加少矣
8、火尚足以明也
9、极夫游之乐
10、常在于险远
1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有特殊句式的请指出特殊句式:
1、唐浮屠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Jab88.Com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有碑仆道。

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6、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游褒禅山记(A)——王安石
于是余有叹焉。,往往有得,。夫夷以近,;险以远,。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而人之所罕至焉,。有志矣,,然力不足者,。有志与力,,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然力足以至焉,,而在己为有悔;,可以无悔矣,?此余之所得也。

《游褒禅山记》
知识点梳理
1、文体知识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2、作家作品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3、课文解读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游褒禅山记》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
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
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二、综合练习题
(一)给加点字注音(答案略)
慧褒()庐冢(,)仆道()谬()穴()瑰怪()窈然()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而卒葬之死后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
3、有碑仆道倒下
4、其文漫灭模糊,磨灭
5、盖音谬也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谬:错误。
6、有穴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7、有怠而欲出者懈怠
8、不出,火且近将要
9、盖余所至发语词,也有大概的意思
10、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
11、则或咎其欲出者责怪
1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平;近
1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不同寻常
14、而人之所罕至焉稀少
15、无物以相之帮助
16、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问
17、何可胜道尽
(四)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作动词,命名
3、有泉侧出侧:名-状从旁边
4、由山以上五六里名词作动词,上行
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进:动—名,前进的情况;
见:动—名,见到的景致
7、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动照明
9、极夫游之乐极:副—动尽情享受(穷尽)
10、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名,险远的地方
1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1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传:动—名,流传的文字;
名:名—动,指识其本名
(五)翻译下面句子,有特殊句式的请指出特殊句式:
1、唐浮屠始舍于其址(介宾短语后置句),而卒葬(于)之(省略句)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4、有碑仆(于)道(省略句)
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无特殊句式)
而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因而不能够极尽游玩的乐趣。
6、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无)
对于这种情况,我又感慨了。古人观察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以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
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无)
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无)
后代的人使流传的文字弄错,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的尽呢?

延伸阅读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过秦论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过秦论》,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过秦论》
(一)文学常识:
“论”是我国古代议论文的一种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我国古代论文源远流长。先秦诸子散文,如《孟子》、《韩非子》,实际上都是论说文。后来人们把论说文划分为若干种类,如论、说、辩、原等。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论学等内容,重在说理。从现存的文献看,贾谊《过秦论》是最早以“论”名篇的文章。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文学家。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过秦论》,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载于《新书》第一卷,《文选》卷五十一,另见于《史记秦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及《汉书》。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本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1.合从缔交
2.赢粮而景从
3.外连衡而斗诸侯
4.始皇既没
5.而倔起阡陌之中
6.百有余年矣
(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今义: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古义:今义:
(四)词类活用
(1)有席卷天下
(2)天下云集响应
(3)赢粮而景从
(4)内立法度
(5)外连衡而斗诸侯
(6)南取汉中
(7)金城千里
(8)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9)会盟而谋弱秦
(10)履至尊而至六合
(11)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12)过秦论
(1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1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15)会盟而谋弱秦
(16)以弱天下之民
(17)以愚黔首
(18)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19)因利乘便
(20)外连衡而斗诸侯
(21)吞二周而亡诸侯
(22)却匈奴七百余里
(23)序八州而朝同列
(2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25)约从离衡
(26)流血漂橹
(五)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③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2.因
①因遗策
②因利乘便
③因河为池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②追亡逐北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
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
②致万乘之势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
③商君佐之
④聚之咸阳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
②及至秦始皇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
②追亡逐北
11.度
①内立法度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12.遗
①因遗策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②宽厚而爱人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吞二周而亡诸侯
14.区区
①然秦以区区之地
②何乃太区区
③感君区区怀
(六)指出句式特征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为天下笑者,何也?
(4)威振(于)四海
(5)而倔起(于)阡
(6)铸以(之)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略
(7)身死(于)人手
(8)委命(于)下吏
(9)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10)铸以为金人十二
(11)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1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七)知识积累
1.天下的别称
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2.九州
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
3.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4.合纵、连横
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亦作“合从”。
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过秦论》
(一)文学常识:
“论”是我国古代议论文的一种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我国古代论文源远流长。先秦诸子散文,如《孟子》、《韩非子》,实际上都是论说文。后来人们把论说文划分为若干种类,如论、说、辩、原等。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论学等内容,重在说理。从现存的文献看,贾谊《过秦论》是最早以“论”名篇的文章。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文学家。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过秦论》,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载于《新书》第一卷,《文选》卷五十一,另见于《史记秦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及《汉书》。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本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1.合从缔交“从”通“纵”
2.赢粮而景从“景”通“影”
3.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连横
4.始皇既没“没”通“殁”,死了
5.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6.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在这种情况下;今义:连词
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山东省。)
(四)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
(1)有席卷天下像席子,口袋一样

(2)天下云集响应像云,像回响那样
(3)赢粮而景从像影子那样
(4)内立法度在国内
(5)外连衡而斗诸侯在国外
(6)南取汉中向南
(7)金城千里像金属一样
(8)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做帝王
(9)会盟而谋弱秦集会
(10)履至尊而至六合登上
(11)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打
(12)过秦论指出过失
(1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草绳做
(1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
(15)会盟而谋弱秦使……削弱
(16)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小
(17)以愚黔首使……愚昧
(18)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
(19)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20)外连衡而斗诸侯使……斗
(21)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22)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23)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见
(2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
(25)约从离衡使……分离
(26)流血漂橹使……漂流
(五)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跑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使…灭亡)
14.区区
①然秦以区区之地(小小的)
②何乃太区区(见识浅薄)
③感君区区怀(诚恳)
(六)指出句式特征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判断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判断
(3)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
(4)威振(于)四海——省略
(5)而倔起(于)阡——省略
(6)铸以(之)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省略
(7)身死(于)人手——省略
(8)委命(于)下吏——省略
(9)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介后
(10)铸以为金人十二——介后
(11)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后
(1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宾前
(七)知识积累
1.天下的别称
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2.九州
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
3.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4.合纵、连横
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亦作“合从”。
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师说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师说,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师说》
一、知识点梳理
1、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就属这一文体。
2、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课文解读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本文利用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富有特色。而且涉及很多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例如“师”、“学者”、“惑”等,我们应该掌握这些词含义,夯实古文功底。
二、综合练习题
(一)给下列词注音:
受业()解惑()愚笨()乐师()阿谀()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李潘()经传()或不焉()嘉()贻()句读()读书()嗟乎()长幼()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吾师道也:()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吾从而师之:()
⑥则耻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⑧十年春,齐师伐我:()
⑵【之】
①择师而教之:()
②郯子之徒:()
③古之学者:()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句读之不知:()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⑶【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⑦其可怪也欤:()
⑷【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⑸【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
⑹【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生乎吾前:()
③固先乎吾:()
⑺【于】
①耻学于师:()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于其身也:()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不拘于时:()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翻译:)
⑵或师焉,或不焉(不:通,翻译:)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吾从而师之:(活用:翻译:)
②吾师道也(活用:翻译:)
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活用:翻译:)
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活用:翻译:)
(活用:翻译:)
⑤则耻师焉:(活用:翻译:)
⑥小学而大遗:(活用:翻译:)
⑦孔子师郯子:(活用:翻译:)
(五)分别写出下列词的古今含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义:今义:)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古义:今义:) 
③吾从而师之
从而(古义:今义:) 
④无贵无贱
无(古义:今义:) 
⑤句读之不知
读(古义:今义:) 
⑥小学而大遗
小学(古义:今义:)
⑦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古义:今义:) 
⑧年十七,好古文
古文(古义:今义:) 
⑨今之众人
众人(古义:今义:)
(六)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①句读之不知(句式类型:)
②惑之不解(句式类型:)
③不拘于时(句式类型:)
④学于余(句式类型:)
⑤耻学于师(句式类型:)
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类型:)
⑦不必贤于弟子(句式类型:)
⑧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式类型:)
《师说》
(一)给下列词注音:
Shòuhuòyúyuèyútánchángxiāngdānpánzhuànfǒu jiāyídòudújiēzhǎng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师】①(名词,老师)②(名词,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③(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④(动词,从师)⑤(意动用法,以……为师)⑥(动词拜师)⑦(名词老师)⑧(名词军队)
⑵【之】①(代词,指代人)②(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③(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④(结构助词,不译)⑤(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⑥(代词,代六艺经传)
⑶【其】 ①(人称代词,他) ②(指示代词,那些)③(人称代词,他们)④(人称代词,他的) ⑤(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⑥(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⑷【惑】①(名词,疑难问题)②(形容词,糊涂)
⑸【道】①(名词,道理)②(名词,风尚)③(名词,道路、途径)
⑹【乎】①(语气助词,表推测,吧)②(介词,相当于“于”)③(介词,相当于“于”)
⑺【于】①(介词,向)②(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③(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④(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受:通“授”,教授)
⑵(不:通“否”,表否定)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师,意动用法:以……为师②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③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④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⑤耻,意动用法:以……为耻⑥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⑦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五)分别写出下列词的古今含义:
①-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②所以---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③从而----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④无---古:不论;不分今:没有
⑤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⑥小学----古:学习小的方面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
⑦不必---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⑧古文---古:秦汉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⑨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数人
(六)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①宾语前置②宾语前置③被动④状语后置⑤状语后置⑥判断句⑦状语后置⑧状语后置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劝学


《劝学》
一、文学常识
荀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它发展了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反对天命、鬼神的迷信之说,提出了“性恶”的思想,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的意思。所以题意是劝勉学习。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
知明而行无过
君子生非异也
三、解释加点字词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8、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0、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2、劝学
13、蟹六跪而二螯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輮以为轮
2、其曲中规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登高之博见也
5、非利足也
6、非能水也
7、积善成德
8、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9、用心一也
10、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五、古今异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輮以为轮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假舆马者
下饮黄泉
蚓无爪牙之利
用心一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六、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句式类型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輮以为轮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七、固定词语
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八、一词多义
1、兴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汉大兴兵伐匈奴
(3)大楚兴,陈胜王
2、疾
(1)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君有疾在腠理
(3)疾恶如仇
(4)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3、于
(1)青,取之于蓝
(2)而青于蓝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而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之
(1)青,取之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5)不如须臾之所学
6、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7、者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陈胜者,阳城人也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
一、文学常识
荀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它发展了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反对天命、鬼神的迷信之说,提出了“性恶”的思想,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的意思。所以题意是劝勉学习。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知明而行无过“知”同“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三、解释加点字词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枯;“曝”,晒;直;这样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验,检查;省察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片刻
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提起脚后跟,指踮起脚;见得广
7、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这里指声音宏大;清楚
8、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脚步快
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凭借
10、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
1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
12、劝学勉励,鼓励
13、蟹六跪而二螯蟹腿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輮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其曲中规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
4、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5、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
6、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泳;
7、积善成德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8、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9、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10、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形容词做动词,变直;变锋利
五、古今异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
輮以为轮古:把……做成;今:认为
金就砺则利古:金属的刀类;今:金钱,黄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广泛地学习;今:学识渊博
假舆马者古:凭借;今:与“真”相对
下饮黄泉古:地下的泉水;今:阴间
蚓无爪牙之利古:爪子和牙齿;今:比喻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用心一也古:因为心思;今:读书用功或注意力集中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藏身;今:托付
六、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句式类型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4、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略句,假(于)舟楫者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句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词结构后置句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七、固定词语
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有以。有……的(办法)
八、一词多义
1、兴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兴,起
(2)汉大兴兵伐匈奴发动(《史记张汤传》)
(3)大楚兴,陈胜王兴盛,兴旺
2、疾
(1)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2)君有疾在腠理小病
(3)疾恶如仇厌恶、憎恨
(4)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妒忌(《史记孙膑传》)
3、于
(1)青,取之于蓝从,介词
(2)而青于蓝比,介词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表对象,可不译,介词
4、而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表转折,但是,连词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
(4)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表修饰,连词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顺承,就,于是,连词
(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表假设,如果
5、之
(1)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5)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6、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从这里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此,从这里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助词,句末语气助词,了
7、者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代词,的人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代词,的地方
(3)陈胜者,阳城人也语气词,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语气词,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苏武传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苏武传,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武传》
一、文学常识填空
班固,字孟坚,东汉时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229年的历史。“二十四史”之一。
二、注音
煴(yūn)火 啮(niè)雪旃(zhān)毛牧羝(dī)
廪(lǐn)食弆(jǔ)草实节旄(máo) 弋(yì)射
纺缴(zhuó)檠(qíng)弓弩扶辇(niǎn)劾(hé)大不敬
今日之驩(huān)阏氏(yānzhī)
三、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通“毡”,毛织的毡毯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通“弆”,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通“现”,显现
6、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通“沾”,浸湿;通“襟”,衣襟;通“诀”,诀别
7、请毕今日之驩:通“欢”,欢宴
8、前以降及物故:通“已”,已经
四、古今异义词
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相抵偿;今:副词,表程度。
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提拔;今:业绩。
3、兄弟亲近:古:亲近的侍臣;今:动词,靠近。
4、我丈人行也:古:老人,长辈;今:岳父。
5、欲因此时降武:古:趁这时;今:相当于所以。
6、且陛下春秋高:古:年纪;今: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古:确实存在;今:诚实、老实。
8、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9、卧起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五、重点词语
1、稍迁至栘中厩监:渐渐;升迁2、汉亦留之以相当:抵押
3、武帝嘉其义:赞许4、数通使相窥观:屡次
5、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适逢6、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暗地里
7、单于使使晓武:通知8、武曰:自分已死久矣:料想,断定
9、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10、凡随武还者九人:总共
11、张胜闻之,恐前语发:揭露,暴露
六、一词多义
1、幸: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希望
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有幸,幸而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不幸指去世
2、使:数通使相窥观:使者
 单于使使晓武:派,使者
3、语:以状语武:告诉
如惠语以让匈奴:说的话
4、引:虞常果引张胜:招供
引佩刀自刺:拔
5、食:绝不饮食:给他吃的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吃
廪食不至:粮食
给其衣食:食物
6、发:方欲发使送武等:打发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动
 恐前语发:被揭发
七、词类活用
1、单于壮其节:意动,以……为壮2、欲因此时降武:使动,使投降
3、空以身膏草野:使动,使肥沃4、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动,使回去
5、反欲斗两主:使动,使相斗6、羝乳乃得归:名作动,生子
7、天雨雪:名作动,下
8、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意动,以…为甘乐
9、杖汉节牧羊:名作动,执,拄
八、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句子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2、为降虏于蛮夷:介后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
5、何以复加:宾语前置6、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
7、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句8、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句
9、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
10、皆为陛下所成就:被动句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758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