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中历史复习要点: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中历史复习要点: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高中历史复习要点: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

1、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的原因、措施、实质。八股文,军机处。

2、明清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表现,中西萌芽后面临的不同经济、政治、外交、思想环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对资芽的阻碍。

3、理解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

4、辨证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响。把其与新航路的开辟做比较。

5、明清历史发展最突出的本质趋势在经济、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6、明清对外交往的新情况和外交变化。

7、识记清朝前期巩固多民族国家、捍卫主权的措施。

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9、澳门问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统一台湾。

10、黄宗羲的政治、经济主张的背景,评价。与商鞅、韩非、董仲舒的比较。

11、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双重性和两面性。小说,民主思想,总结性的科技巨著。教育。(文学繁荣科技落;总结居多创新弱;专制居主和民主思想并存;交流减少转为弱势文化。)

12、辨证看待康乾盛世与封建社会没落的关系。

13、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国历史上对东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湾的管辖。

说明:此阶段应注意:统一,资芽,没落,巩固。

总之,一部中国古代史,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统一与分裂,治世与乱朝,融合与隔阂,明主和昏君,交流和封闭……,耐人寻味。

延伸阅读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教材分析

第1课与第2课实际上讲述了一个问题,即清朝前期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进行的斗争。本课则是侧重在:1.清朝前期统治者进行平定叛乱的斗争,反对内部分裂势力以巩固统一。这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也符合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因此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从而保证了平叛斗争的胜利。2.采用加强西藏、新疆地区行政管辖的办法,巩固统一,使西藏和新疆成为和其他18个省平级的省级行政区域。3.妥善处理中央政权和少数民族,尤其是蒙藏首领的关系,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中央和地方的隶属关系,这不仅维护了清朝前用的统一,也为近代反对外国侵略势力分裂西藏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三藩叛乱的平定;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粉碎回部反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土尔扈特重返祖国,清朝的疆域。

2.思想政治教育:①使学生认识清政府为反对内部分裂势力而进行的平叛战争,既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也符合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②认识清政府通过斗争和妥善处理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③使学生明确,清朝前期的疆域,是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奋斗中逐渐形成的,它奠定了今天我国版图的基础。

3.能力培养:①通过从“三藩叛乱的平定到回部反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的失败,说明了什么”这一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②通过“从唐朝到清朝,西藏地区与中央的关系有什么变化”这一问题的思考,培养综合分析能力。③通过“少数民族首领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哪些贡献”这一问题的思考,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土尔扈特重返祖国。

难点: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中国历史第三册,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清朝的历史,二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书中的第1课至第4课介绍的是清前期的历史。第1课是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提问: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学生答后,教师讲)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什么时候巩固,怎么巩固下来的呢?(导入新课)

(同学朗读课前提示后教师指出)课前提示告诉我们四个方面的内容,先讲第一个方面。

一、平定三藩叛乱

清军入关前后,明朝原辽东边将耿仲明,尚可喜和吴三桂先后降清,为清政府东征西讨成为镇压农民起义,打击南明势力的先锋。(简单解释一下南明)由于他们对清王朝有功,所以被清政府封为潘王。(指书上图讲三藩的位置)吴三桂驻守云南,尚可喜驻守广东,耿仲明的后代驻守福建。三藩。各自的封地拥有行政、收税、官吏任免等大权,统有军队。他们占地一方,称王称霸,欺压百姓,目无中央。三藩中,吴三桂的权势最大,书上的小字和昆明铜殿的插图说明了这一点。(指导学生看书)

三藩势力的发展,严重威胁了清中央政权的巩固。康熙皇帝曾讲;三藩“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制人,”于是1673年下令撤消三个潘王。此令一出,吴三桂首先举旗叛乱反对中央,其他两藩相继响应。康熙帝果断地调兵遣将,进行镇压。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1681年平定了三藩叛乱。从此拥有各种大权的世袭藩王制被取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保证了社会的安定。清中央政府实现了对云贵、两广、福建地区的有效管辖,加强了对东南、西南边疆的统治。

西南地区除云贵外,还有西藏。西藏的藏族人民信奉喇嘛教(佛教的一支),喇嘛教的宗教领袖地位最高的是达赖和班禅。

二、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

(同学朗读书上有关内容,根据课本回答)清初是怎样加强对西藏地区管辖的?(学生答后老师总结)

1.确定宗教领袖的封号

两个宗教领袖封号的确定,表明清中央政府承认他们在宗教、政治上的领袖地位。

2.确立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

(解释什么是册封)册封制度的确立,表明中央与西藏是隶属关系。西藏是中央政权下的一个行政区域。

3.设置驻藏大臣

1727年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驻藏大臣的权力高于达赖、班禅。仅举一例,有关西藏的一切对外事宜,均由驻藏大臣全权处理。清政府通过以上措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从唐至清,西藏地区同中央的关系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略)

我们把目光转向西北:新疆天山南麓居住的是维吾尔族,他们信仰伊斯兰教,所以清朝时称这一地区为回部。18世纪中期,回部的反动贵族大和卓与小和卓发动了反对中央政府的叛乱。

三、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乱

1.粉碎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

叛乱发生后,乾隆皇帝派军队镇压。维吾尔族人民痛恨大、小和卓的残酷统治和狂征暴敛,支持拥护清军平叛。1758年,大小和卓兵败被杀。清朝重新统一了新疆地区。

2.设置伊犁将军

1762年,清朝设置了伊犁将军。这是清政府在新疆地区设置的最高官职。负责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的军政大事。清朝军队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请同学们思考:“从三藩叛乱的平定到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的失败,说明了什么?”(学生答后教师总结)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人心所向,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所以清政府的平叛战争都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支持,从而取得了胜利。

我们再看看北部:北方居住的少数民族是蒙古族。在明末清初,蒙古族按照活动地区的不同,分为漠南蒙古(相当于现在的内蒙古)、漠北蒙古(大致外蒙古)和漠西蒙古(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清朝建立后,漠南蒙古归属了清朝,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也都臣服了清朝。我们重点介绍的是漠西蒙古中的一支,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感人经历。

四、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土尔扈特部原居住在今新疆塔城附近的地区,由于受到其他部落的排挤,17世纪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居住。

1.土尔扈特西迁伏尔加河下游。

(投影仪打出重返祖国图,指位置)后沙俄也向伏尔加河下游扩张。控制并压迫土尔扈特部。土尔扈特极力维护自己的独立。后沙俄加强了控制,强制征税征兵,并修筑堡垒,准备镇压反抗,(指图)为了反抗压迫控制,26岁的首领渥巴用决定武装起义,东返回国。

2.渥巴锡率部重返祖国

1771年年初,武装起义爆发了,他们杀死了俄国军官,烧毁了自己的宫殿、村落和无法带走的东西,渥巴锡骑在马上,高举着彩条旗,带着17万部众,分三路离开了居住140多年的伏尔加河下游,踏着积雪,向太阳升起的地方,祖国前进。

大队人马只用了10多天的时间就跨越了千里草原(指图),渡过了乌拉尔河,进入了冰雪覆盖的哈萨克草原。沙俄派骑兵追击,9000名土尔扈特战士担任后卫,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与追兵殊死战斗,全部壮烈牺牲。渥巴锡率大队人马战胜了严寒酷暑,1771年终于完成了东返祖国的壮举。

清政府得到土尔扈特重返祖国的消息,忙派人前去迎接,并赈济了很多物资(看赈济物资插图),又划定了牧地,分地安居。乾隆皇帝还在避暑山庄的普陀宗乘庙接见了渥巴锡。亲自撰写了碑文,树立在庙的两侧。土尔扈特重返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在各族人民友好团结的基础上,到清前期我国的疆域四至就确定下来了。

五、清朝的疆域

(指导学生看书上的有关内容后,投影仪打出清朝疆域里,指图说明疆域四至)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括南海诸岛。清朝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这个疆域奠定了今天我国疆域的基础。为了便于同学的记忆,请看图示:

在这幅员辽阔的国土上,生活着50多个民族,清政府在中央设立了理藩院,专管少数民族事务。把全国划分为18个行省和5个将军辖区,两个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内蒙古盟旗。在清朝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了,边疆地区得到了开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小结,布置作业,略)

(北京35中学王丽荣)

本课的执教者在教学中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在培养学生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上颇下功夫。在讲清具体历史知识,即“平定三藩叛乱”、“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乱”、“土尔扈特重返祖国”、“清朝的疆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紧扣“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课的中心,从而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第二,利用图示将清朝的疆域形象化,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按顺时针方向,以“跨”、“达”、“接”、“至”、“临”、“到”、“包”、七个字,准确地将清朝疆域记住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课时教案总第41课时课题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教学目标(目的)

识记明清对蒙古、新疆、西藏、台湾的管辖;分析民族交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清朝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难点:理清边疆地区众多民族的头绪(按地理方位)。

备注

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新课引入:

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和管辖,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教学过程:

第五节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明清民族关系的特点及成因:

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

成因:经济空前繁荣;君主专制加强;统治者对民族关系的重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一.同蒙古(北方)、新疆(西北)地区关系的加强

1.明朝与蒙古地区的关系

(1)明朝初期,蒙古分裂(鞑靼、瓦刺等部),各自为政;受明册封,边境安宁。

(2)明朝中期,瓦剌强大,进逼北京(明英宗:土木堡之变);修缮长城,加强防范。(明长城:鸭绿江——嘉峪关;秦长城:辽东——临洮)

(3)明朝后期,鞑靼强盛,受明册封;封贡互市,汉蒙友好。(鞑靼俺答汗被封为顺义王,修呼和浩特城)

2.清朝与蒙古地区的关系

(1)明末清初,蒙古分为三部,清朝实施“联蒙制汉”方针;漠南——归属清朝;

漠北——称臣纳贡;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势力渐强,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西迁东欧。

(2)平定准噶尔叛乱(康雍乾三朝,康熙帝时只平定噶尔丹的叛乱),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科布多参赞大臣,直接掌管蒙古各部军政大权(外蒙古)。

(3)乾隆时,土尔扈特部回归,这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反映。

蒙古族地区历史涉及的主要政治人物(铁木真、忽必烈、噶尔丹、渥巴锡)。

3.清朝与新疆地区的关系

乾隆时,平定回部贵族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回部:清朝称居住在新疆天山南路的信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为回部。

中央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

(1)两汉:张骞通西域;设西域都护;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2)隋唐:突厥汗国的建立与分裂;对东西突厥的战争、管辖(安西、北庭)。

(3)宋元:北宋与西夏的和战;蒙古灭西夏。

(4)清:平定回部贵族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勘分西北界约记》;建新疆行省(1884年)。

二.同西藏地区(西南偏西)关系的加强

1.明朝对西藏的管辖

(1)设机构——乌思藏都司(基层政权,民族自治)。

(2)建制度——僧官制度(法王)、卫所制度。

2.清朝对西藏的管辖(三大措施)(依次是顺康雍乾时期)

(1)册封制度①顺治:达赖喇嘛(顺利到达);②康熙:班禅额尔德尼(健康班车)。

(2)驻藏大臣(雍正时)。(3)金瓶掣签(乾隆时)。

西藏地区是何时被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版图(元朝宣政院)。

中央政权与西藏的关系

(1)唐:吐蕃(并立王朝;和亲)。(2)两宋:与吐蕃并立。(3)蒙古汗国:招降吐蕃。(4)元:开始管辖(宣政院辖地)。(5)明:都司、卫所(6)清:三大制度。

(7)中国现代史:西藏和平解放;三条入藏公路(新藏、青藏、康藏);援藏好干部(孔繁森);一条入藏铁路(青藏铁路)。

第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三.“改土归流”(西南偏南)和台湾府(东南)的设置

1.“改土归流”

(1)含义:取消土司(少数民族首领)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流官(不世袭、有品级、有一定任期的官员)直接统治的变革。

(2)背景:元朝以来的土司可以世袭,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3)过程:

①明朝开始实行(地区很有限):沿袭土司制度(世袭制、自主权;开始改土归流(贵州布政使司——贵州开始建省)。

②清初大规模推行: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创造条件;雍正帝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

(4)意义:加强中央统治;改变落后纷争;促进民族交流;巩固国家统一。

2.台湾府的设置

(1)明末:荷兰侵占台湾(1624—1662年)。

(2)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1661—1662年)。

(3)清军进驻台湾(1683年)——施琅(澎湖之战)。

(4)清康熙帝:设台湾府(1684年,属福建省)(加强联系,促进开发,巩固海防)。

四.清朝的疆域

1.清朝疆域:(结合地图,用口诀记忆)

西跨葱岭东临洋,北湖北亚北外江,东南台湾钓鱼尾,南海诸岛入国疆。

2.地方行政区划:

18个行省、5个将军辖区(黑龙江、吉林、盛京、乌里雅苏台、伊犁)、2个办事大臣辖区(西藏、青海)、1个盟旗(蒙古盟旗)。

3.清前期加强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

(1)中央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2)北方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外蒙古;设内蒙古盟旗管辖内蒙古;

(3)西北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4)西南设驻藏大臣;大规模改土归流;

(5)东南设台湾府。明清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1)把平定叛乱、反抗侵略与巩固统一结合起来。

(2)把设立机构、册封加冕与管辖边疆结合起来。

(3)把款待回归、经文交流与开发边疆结合起来。中国古代史上中国西南地区概况

(1)先秦:都江堰水利工程。(2)秦汉:设桂林郡、象郡;汉武帝时管辖西南夷。

(3)隋唐:南诏崛起和册封云南王。(4)宋元:大理政权;元朝开始管辖西藏。

(5)明清:管辖西藏;改土归流。中国台湾地区历史

(1)三国——夷洲;(2)隋朝——流求;(3)元朝——琉球;

(4)明初——小琉球;(5)1624—1662年,荷兰殖民(一次分离);

(6)1662年,郑成功收复(一次回归);(7)1684年设台湾府,1885年设台湾省;

(8)《天津条约》在台湾开通商口岸:台湾(台南)、淡水(沪尾)。

(9)1895—1945,日本割占(二次分离);(10)1945年,中国收回(二次回归)。

(11)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三次分离)至今未实现海峡两岸统一。

土尔扈特部西迁原因、东归的原因和意义(联系2008全国文综Ⅰ卷39题)

(1)西迁原因:对噶尔丹的统治不满。

(2)东归原因:①清政府平定叛乱,统一新疆地区,显示了清朝的强盛;②清政府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③直接原因是俄罗斯的压迫和控制;④根本原因是强烈的民族意识的驱使。

上述高考题答案:(1)回归原因:土尔扈特于其他蒙古各部联系密切,遵守本民族的法典,保持其文化传统;与清朝政府保持往来,眷恋故土,对祖国有认同感;沙皇俄国和奴役土尔扈特人,让其充当炮灰,土尔扈特游牧区屡受侵扰和掠夺。(2)意义:土尔扈特克服艰难险阻、回归祖国,表现了不畏强暴、心向祖国的优秀传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清朝疆域辽阔,我国今日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准确掌握明清政府与边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归纳中央政府是怎样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具体知识点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图表、地图、表格和文字史料进行问题情境的精心设计,并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解答,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和论从史出的唯物史观,学会学习历史。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这对于目前民族关系来说,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明清政府如何加强对边疆进行管理,能给我们很多启示和借鉴。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管理的各项具体措施、重大事件

2.如何化繁为简,给学生清晰系统的知识结构

三、教学准备设计

1.制作课件

2.精心设计问题

3.制作学生用课堂教学资料

四、教学过程设计(结合课件使用)

导入:用唐元明清四幅地图导入,指出我国辽阔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接着了解清朝疆域的七至以及行政划分和地方管理制度。

老师:这节课我们就从民族关系分析明清如何加强对边疆的管辖的。

板书:

教授新课: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学习民族关系。

(一)与蒙古(族)的关系之一(明):

回顾历史上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少数民族:匈奴、突厥、回纥、契丹、蒙古

1.看书归纳明朝与鞑靼与瓦剌的关系(分析高考习题)

2.对比秦汉长城,问: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与蒙古关系之二(清朝):

1.面对准葛尔部叛乱,清朝政府果断采取了什么措施?(1)平定叛乱1757年(2)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分析高考习题)

板书:康熙(1661——1722)雍正(1722——1735)乾隆(1735——1795)

1.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1771

史料:材料1土尔扈特部以噶尔丹不道,故率本部落迁入俄罗斯,彼国以其愚憨,时加欺凌。大兵既定伊犁,威布遐迩。土尔扈特部长闻之曰:“吾侪本蒙古裔,今俄罗斯种类不同,嗜好殊异,又复苦调丁赋,席不暇暖,今闻大皇帝普兴黄教,奚不弃此就彼,亦良禽择木智也。”

材料2今之汗渥巴锡者,即阿玉奇之曾孙也,以俄征调师旅不息,近且征其子入质;而俄又属别教非黄教。故与合族台吉密谋,挈全部投中国兴黄教之地,以息肩焉。

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史实?

请你简要介绍,并指出导致该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二)与新疆的关系(清朝)

回顾历史上中央政府与新疆关系: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1757年天山南路的回部(解释“回部”)叛乱,乾隆有何作为?

(1)平定叛乱(2)设伊梨将军(3)永久驻军

(三)与西藏关系之一(明朝)

回顾唐朝、元朝与西藏关系。

列出明朝与西藏的关系图。

与西藏关系之二(清朝)

归纳清朝政府采取什么措施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1)册封制度(2)设驻藏大臣(3)建立金瓶掣签制(板书:顺治1644——1661)

史料:材料一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应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自噶布伦以下番目喇嘛,分系属员,事无大小,均应禀命驻藏大臣办理。

材料二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之呼毕勒罕(藏语“转生”)……一经呈报出世,指出数名,均由驻藏大臣将其姓名,生年月日,用清、汉、唐古忒(藏族)三样字缮写牙签,贮于钦颁金本巴瓶内,先期传唤喇嘛齐集大昭诵经七月。届期,驻藏大臣亲往监同抽掣。

材料三廓尔喀(今尼泊尔)、布鲁克巴(今不丹)、哲孟雄(今锡金)、宗木等外蕃部落,如有禀商地方事务,俱由驻藏大臣主持。

材料四驻藏大臣每年五、六月间奏明,轮流一人前往巡视边界,操阅番兵……。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问题:为什么说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四)与西南地区的关系

回顾:秦汉、三国、唐朝、元朝与西南地区的关系

明清时期在西南政策变化最大的就是“改土归流”。

问题:(1)“土”是指什么?说明其由来。

(2)“流”是指什么?“改土归流”的起因是什么?

归纳:明朝与西南的关系(政策)

(3)清朝政府1726年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其背景是什么?(地图)

(4)为什么说“改土归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分析高考试题。

(五)与台湾的关系(清朝)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提示:具体内容在对外关系中祥解),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史料:材料一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朝)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例,称臣奉贡”,而一削发登岸。康熙表示“台湾不可以与高丽外国比”,拒绝了郑氏的请求,同时命施琅率军进剿。康熙二十二年郑氏集团修表请降。

材料二八月,施琅率军来到台湾,颁布《谕台湾安民告示》,提出“土地既入版图,则人民皆属赤子,保义抚绥,倍常加意”。又“约束部队,不许扰民”。……台湾全局于是安定如常,……经多年开发,岛上已“人居稠密,户口繁息”。

问题:你如何看待郑氏请求议和与康熙统一台湾?

小结:1.提示学生归纳(回家作业)

明朝清朝在位皇帝

蒙古地区

新疆地区

西藏地区

西南地区

台湾

2.主题升华:启示和认识(学生讨论思考)

(1)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经过长期发展而来的。

(2)和平是民族关系永恒的主题,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3)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4)民族间的战争有时也是难免的,战争也是统一的必要条件。

(5)坚决反对台独势力和东突恐怖势力企图分裂祖国的行径。

(6)和平是实现统一的第一方式,但我们不承诺放弃武力。

(7)国家强盛是统一的最根本条件。

………………

3.小专题:留给学生归纳,下节课解答

举例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府采取哪些方式改善民族关系?产生什么积极影响?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又是什么?

参考答案:方式——

 和亲:汉与匈奴、唐与吐蕃

 通贡:靺鞨对唐朝纳贡、“岁币”

 边贸:榷场、明朝与鞑靼的互市

 册封:唐对突厥、回纥的册封

 设机构: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

 会盟:唐蕃会盟、澶渊之盟

影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地发展与巩固

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4.6《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教案(旧人教版高三)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突厥汗国的建立和分裂;东突厥和西突厥与唐的关系;回纥汗国的建立及其与唐的关系;黑水靺鞨、粟末靺鞨与唐的关系;南诏的崛起及与唐的关系;吐蕃的统一及与唐的关系。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唐时期边疆各族发展较快的原因有哪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唐与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颉利可汗、骨力裴罗、大祚荣、松赞干布、尺带珠丹等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等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2.唐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族人民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民族之间的战争是民族关系的支流,相互间的友好关系是主流。
3.唐朝疆域辽阔。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所管辖的地区和瀚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历史上都是中国领土。
教学要点
一、突厥的崛起和衰落
1.突厥汗国的建立
2.突厥的经济生活
3.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
4.唐朝对东西突厥地区的管辖
二、从回纥到回鹘
1.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及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
2.回纥与唐朝的亲密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
3.回鹘汗国的瓦解及民族西迁
三、靺鞨和渤海国
1.靺鞨族的生活
2.唐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3.渤海国与唐朝的经济交流
四、南诏的崛起
1.唐朝支持南诏统一六诏
2.南诏社会经济的发展
五、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
1.吐蕃的统一
2.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3.唐蕃战争与长庆会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唐与回纥和吐蕃的关系,以及唐对西北、东北地区的管辖。
教学难点:评价唐朝民族关系
课时和教具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特点是:汉族的经济文化高度发达,边疆各民族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和进步,汉族与各民族的统一是在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很大发展、相互间更加紧密结合上的统一。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突厥的崛起和衰落”一目, 
1.突厥汗国的建立。732年建立的《阙特勤碑》中,突厥可汗自称“九姓回纥者,吾之同族也”,突厥与回纥同源,属于铁勒的一支。突厥最初活动的地区在准噶尔盆地之北,约在今叶尼塞河上游,后逐渐向东迁徙。6世纪中期建立起以漠北为中心的突厥汗国,阿史那土门自立为伊利可汗。木杆可汗在位时(553~572),辖境“东自辽海(今辽河上游濒海一带)以西,西至西海(今中亚里海)万里,南自大漠以北,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可汗牙帐设在于都斤山(今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突厥汗国是草原游牧民族的部落联盟国家,它制定了官制、兵制和刑法。
2.突厥的经济生活。教材概述了三个方面:第一,突厥经济生活的支柱产业是畜牧业。举凡衣、食、住、行,生活所需,无不取给于此,其中以羊、马为主。祭祀鬼神、婚丧庆吊、往来酬答,均以羊、马作为牺牲和礼品。588年,突厥部落首领一次贡马达万匹,羊2万只,驼、牛各500头。可见其畜牧业的发达。第二,手工业是突厥经济生活的重要部门。5世纪中叶,冶铁业已形成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并较为发展。《周书突厥传》记载的兵器有弓矢、鸣镝(响箭)、甲(长矛)、刀剑及“金镞箭”“金狼头”等。课文小字部分介绍了前苏联考古学家从突厥墓葬中发掘的大量文物,说明突厥锻冶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第三,6世纪,突厥与中原有了贸易往来。588年,都蓝可汗遣使隋朝,请求在双方边境设置关市,进行贸易,隋文帝下诏准许。唐初,突厥与唐朝虽屡有战争,但彼此间的互市并没有断绝。与突厥互市,内地得到牛马,促进了中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727年,唐玄宗曾开发西受降城与突厥互市。突厥以大批的牲畜交换唐朝的大宗布帛、绢缯等,马的输入,对中原地区马种的改良和养马技术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突厥还与中亚地区进行商品交换,他们将中原的丝、帛运往中亚,从中获利,把所产的铁售给罗马,成为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
3.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581年,突厥佗钵可汗死,汗室内讧,形成沙钵略、阿波、达头等可汗并立局面。582年,沙钵略率诸路可汗兵马进攻隋朝。583年隋出兵反击,沙钵略败走。达头、阿波等联合进攻沙钵略,形成独立的西突厥,突厥由此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西突厥在阿尔泰山以西,东突厥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
4.唐朝对东西突厥地区的管辖。这是本节重点之一,教师应着重讲清以下两个问题:①唐太宗大败东突厥,建都督府。东突厥在隋末唐初势力很大,拥兵百余万。颉利可汗不断向南进扰,劫掠财物、人口。唐初有人向高祖李渊建议放弃长安,迁都山南以避突厥。李世民反对,力主积极防御并进行反击的准备。629年,唐朝政权稳定,关中丰收,而东突厥内部颉利与突利二可汗之间矛盾重重,又遇连年雪灾,牲畜冻死,人民忍饥挨饿。唐朝反攻东突厥的政治条件已经具备,唐太宗命李靖率军十余万,分六路进攻东突厥。第二年,颉利遁走,遣使佯言请和。李靖乘胜追击,生擒颉利可汗,俘众十余万,东突厥灭亡。唐太宗采纳温彦博的建议,采取“全其部落”的政策,在东起幽州(治所在今北京),西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一带,设置了四个都督府,安置十多万内附突厥人。又在原先颉利可汗所统辖的地区置定襄、云中两个都督府,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管理当地的突厥部落。其余约万家入居长安,其首领皆拜将军、中郎将,其中五品以上的高官达百余人。对颉利可汗,也归还其家属,赐以良田美宅,授予右卫大将军职衔。讲到此处,教师可引一条资料请学生思考并回答:即李渊在唐太宗宴请大臣的宴席上说过“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反映了什么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可归纳指出: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既解除了唐朝北方的边患,也有利于突厥的发展。这在北方各民族中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他们纷纷入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李渊在宫廷宴席上看到颉利可汗即兴起舞,南越首领冯智戴咏诗,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它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所开创的前所未有的民族和睦景象。②唐在西突厥故地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西突厥射匮可汗继位,他广开疆土,东起金山,西至西海,玉门关以西的一些地方政权都服属于他。618年,射匮死后,其弟继位称统叶护可汗。他把汗庭迁到石国(在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北面的千泉,授西域各国以颉利发的称号,向各国征税。阿史那贺鲁可汗时,亦屡次进扰西域各国。西突厥由于称霸西域,奴役当地各少数民族,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而且威胁着唐朝。为了维护对西域的管辖,保护中西商路,唐朝与西突厥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第一步先取西域天山南路诸国——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削弱西突厥在西域的势力。第二步,657年唐高宗派苏定方灭西突厥。唐太宗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早在640年攻破高昌后,在高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702年,武则天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北边疆,在庭州设立了北庭都护府。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属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南直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唐朝恢复在西域的统治,对于巩固西部边防,维护国家统一,发展商业和交通以及对西域社会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三、“从回纥到回鹘”一目,教材着重讲述了以下三个问题:
1.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及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①回纥的强大。(投影:地图《唐朝后期的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回纥是铁勒诸部之一。隋代到唐朝初年,回纥在色楞格河一带逐水草而居,臣属于突厥汗国。因不堪忍受突厥贵族的奴役和压迫,回纥一再进行反抗。627年,回纥人民在其首领菩萨领导下大败东突厥,声震北方。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受薛延陀控制。回纥协助唐朝击败薛延陀以后,尽据其地,唐朝在那里广置羁縻州,并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以其首领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回纥日益兴盛。②回纥汗国的建立。744年,回纥联合后突厥统治下的其他各部灭后突厥,不久尽有其地,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骨力裴罗遂统一漠北,建立起东自黑龙江,西至阿尔泰山的强大的回纥汗国,建牙帐于乌德山。
2.回纥与唐朝的亲密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这是本节重点之一,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①回纥与唐朝的政治关系。回纥汗国存在96年共13名可汗,其中12名可汗接受了唐政府册封。“安史之乱”时,回纥两次出兵援助唐政府:757年,葛勒可汗遣子叶护率兵助唐收复长安、洛阳;762年,回纥第三代可汗牟羽可汗助唐讨平史朝义。自758年唐肃宗将亲生幼女宁国公主嫁与回纥葛勒可汗开始,唐朝前后三次将公主(宁国公主、唐德宗女儿咸安公主、唐穆宗的妹妹太和公主)嫁给其可汗,足见唐朝与回纥(回鹘)的政治关系特别亲密。回纥(回鹘)与唐朝为邻,北方边境平静无战事。②回纥与唐朝的经济文化交流。回纥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盛产马、大足羊和骆驼。游牧民族的单一经济,使交换成为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回纥与唐朝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其交换有“贡赐”与“互市”两种形式。贡赐是回纥以朝贡方式向唐进献马匹、毛皮等土特产,唐廷则赐予绢帛等中原物品,这是特殊形式的商业贸易。互市,以绢马互市和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马绢交易每年以马数万匹易绢数万匹,可见规模之大。利用互市、朝贡等方式居于中原的回纥人还经营高利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加,到8世纪时,原来逐水草而居的回纥人,一部分贵族开始建立城市、宫室,逐渐定居下来。前苏联考古学家的发掘证明,在漠北有若干城郭是回纥汗国建造的。例如色楞格河畔富贵城、鄂尔浑河畔的合剌巴剌合孙城等。课文小字部分介绍了合剌巴剌合孙城遗址的规模、建筑风格及许多装饰物具有鲜明的唐朝特点。与此同时,中原文化也影响到回纥,摩尼教由中原传到回纥并被其定为国教。回纥还采用了唐开元历。长安、洛阳的汉人喜穿回纥服装,出现“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景象。
3.回鹘汗国瓦解及民族西迁。788年,回纥可汗改称回纥为回鹘。9世纪中期,回鹘瘟疫流行,又遇暴风雪,羊马死亡很多,民众流离失所。840年,居住西北的黠戛斯10万骑兵进攻回鹘牙帐,杀死可汗、宰相,掠其财物,回鹘汗国瓦解。大部分回鹘人向西迁移,有的西迁西州、龟兹,在高昌建立高昌回鹘(或称西州回鹘)汗国,后被蒙古首领成吉思汗所降服,改称“畏兀儿”,这一支就是今维吾尔族的祖先;有的西迁河西走廊,以甘州为中心,建立了甘州回鹘汗国,这一支是今裕固族的祖先;有的西迁越过葱岭,在中亚建立了黑汗王朝或称哈剌汗国。
四、“靺鞨和渤海国”一目,教材叙述了以下三个问题:
1.靺鞨族的生活。靺鞨是我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先秦时称“肃慎”,世居白山黑水之间,以渔猎为业;东汉魏晋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主要有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和白山七大部落。唐朝初年靺鞨诸部分布在松花江以北、牡丹江流域、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地处最南的粟末部与最北的黑水部最强大。他们依山负水,掘地为穴,架木覆土,群聚而居。夏日逐水草,冬天入居穴中。大多以渔猎和放牧为生,善养猪,富者有猪数百头。男子衣猪狗皮,妇女服布裙。靺鞨族还经营原始农业,种植粟麦等。
2.唐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这是本节重点之一。①黑水都督府的设置。唐太宗时,黑水靺鞨向唐朝纳贡。722年,黑水靺鞨首领倪属利稽入朝,唐玄宗封其为勃利州刺史。725年唐朝在黑水靺鞨境内设置黑水军。726年,在黑水靺鞨最大部落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倪属利稽为都督。其余各部刺史隶属都督。唐廷直接任命长史,派驻黑水都督府。黑水都督府的设置,标志着黑水靺鞨地区正式纳入唐朝版图。②唐朝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粟末靺鞨靠近中原,中原发达的封建文化给粟末?靺鞨以深刻影响,促进了社会发展。605年,粟末?靺鞨首领突地稽率众自扶余城(在今吉林四平)内附于隋。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在今吉林敦化)和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带建立震国,自立为国王。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统辖的地区为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忽汗州都督府即渤海郡,是唐朝在东北地区设置的最高军政机构之一。从此,粟末靺鞨专称渤海。渤海正式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州。762年,唐朝诏令渤海为国,以大钦茂为王。大钦茂(738~794年在位)时期的渤海政权仿效唐朝典章制度,建立三省六部,确定五京(上京、东京、西京、南京、中京),推行京、府、州、县的制度。军事上仿唐十六卫制;制定法律,设置监狱等。渤海疆域最盛时“南接新罗,以泥河(今朝鲜咸镜南道龙兴江)为界,西南与唐朝以辽河为界;东至海,西临契丹,东北至黑水靺鞨,西北至室韦,地方五千里”,人口三百万左右。与建国初“地方二千里,户十余万”相比,疆域扩大,人口增加,从而获得“海东盛国”的赞誉。都城迁到上京龙泉府。
3.渤海国与唐朝的经济交流。①渤海国的经济发展。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渤海国在社会经济和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②渤海国与唐朝的经济交流。渤海国的交通相当发达,有朝贡道、营州道、契丹道、新罗道、日本道及黑水靺鞨道等六大水陆干线通往中原、邻近地区及新罗、日本等国。同唐朝的互市岁岁不绝。随着农业、手工业、渔猎业的发展,商业贸易也有所发展,但仍以物物交易为主。主要通过朝贡与赏赐的形式进行,入唐朝贡的使团有时也在民间开展一定范围的交易。为了政治需要和扩大经济往来,唐廷在登州设立渤海馆负责接待渤海使者,办理贸易业务。渤海输出的主要是毛皮、人参、牛黄、白附子、麝香、马、牛、羊,以及特产鲸鲵鱼等;从唐朝输入的主要是丝织品,也有供贵族使用的金银器、工艺品和书籍等。
教师可以引一条资料投影,即唐朝诗人温庭筠送渤海国王子归国时的诗句“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作为本目总结,并要求学生回答初中所学的“车书本一家”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概括,指出:渤海不仅在政治上是唐王朝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在经济上、文化上与唐朝是不分彼此的一家。
五、“南诏的崛起”一目,教材主要叙述了三个问题:
1.唐朝支持南诏统一六诏。教师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叙述和分析:①六诏兴起与南诏势力的增强。7世纪前期,在今云南一带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主要有乌蛮(今彝族的祖先)、白蛮(今白族的祖先)。乌蛮不断向洱海扩张势力,征服了当地的白蛮,先后成立了六个诏,即蒙诏、越析诏、浪穹诏、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六诏互不统属。蒙舍诏因地处六诏最南端,故又称南诏。649年,南诏首领细奴逻建立大蒙国,自称奇嘉王,臣属唐朝。②唐朝支持南诏统一六诏。第一,南诏统一六诏的背景。早在唐初,唐朝就积极开展对西南各部族的招抚,广置羁縻州县。7世纪末,正当唐朝积极经营洱海地区的时候,位于唐朝西邻的吐蕃迅速壮大,并不断派兵进攻唐朝的西部边疆,同时向东南深入到洱海地区和四川地区,严重威胁唐朝的西部边疆。在吐蕃威胁下,五诏(蒙诏、越析诏、浪穹诏、赕诏、施浪诏)常依附吐蕃。为了遏制吐蕃势力南下,减轻吐蕃对西南边疆的压力,唐朝积极支持南诏统一洱海地区。第二,南诏统一六诏的经过。从约730年至737年,唐朝调动姚州都督府的兵力协助南诏进行统一活动。在唐玄宗的支持下,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了六诏。738年,唐玄宗册封南诏王皮罗阁为云南王。皮罗阁诸子皆被唐朝封为刺史。第三,南诏统一六诏的意义。南诏的统一,结束了洱海地区各部落长期纷争的局面,有利于洱海地区各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唐朝通过册封云南王来管理西南边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汉族与西南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南诏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师可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相关的小字部分,思考并回答:①南诏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指出:第一,南诏的统一,结束了洱海地区各部落间长期纷争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唐朝先进生产技术与文化的影响,促进了南诏社会经济的发展,缩小了南诏与内地在经济文化上的差异。②南诏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繁荣的表现有哪些?
3.南诏与唐朝经济文化交流。南诏的生金、丹砂、浪人剑、棉布等土特产传入唐朝。宋人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谈到南诏的棉布,唐人称为朝霞吉贝,织作精致,都已传入内地。南诏还有一种赤藤杖,屡见于唐人的诗歌中,该是南诏的一种特产。此外,南诏乐也转入唐朝。南诏还从汉地吸收不少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被俘的成都工匠在南诏传授纺织技艺,南诏手工业发达起来,与蜀地不相上下。这一批手工业者对唐朝与南诏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南诏城邑建筑大多模仿唐朝,现存的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就是汉族工匠恭韬、微义设计建造的,至今仍矗立于苍山之麓。唐朝后期,南诏不断选送王室、贵族子弟到长安、成都学习。被俘的唐朝县令郑回,担任过南诏王凤伽异、异牟寻等的老师,又长期担任清平官,将唐文化大量传入南诏。不少南诏人深通汉文,擅长诗赋,南诏王隆舜、清平官杨奇鲲都写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被收录于《全唐诗》中,足见当时唐代文化对南诏的巨大影响。
六、“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一目,教材主要写了吐蕃统一和唐蕃关系两方面的内容。教师在学生回忆初中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应讲清以下三个问题:
1.吐蕃的统一。吐蕃是藏族的祖先。隋朝时候,青藏高原上建立了一些分散的政权,其中吐蕃政权实力最强。629年,松赞干布继位为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起吐蕃王朝,定都逻些。松赞干布仿照唐朝的政治制度,在赞普之下设大相、副相各一人,总管全国政事。还设有主管司法、王朝内部政事、属部及军事征讨等事务的官职;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建立了军政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还命人创制了吐蕃文字,即古藏文,吐蕃民族的文化也随之得到广泛的传播。
2.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这是本节重点之一。松赞干布为了加强和唐朝的关系,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634年向唐朝遣使纳贡,请求通婚。640年,唐太宗答应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649年,唐高宗授松赞干布“驸马都尉”的官职,封他为“西海郡王”。从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新赞普继位,必得请唐朝册封。
关于文成公主的贡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相关知识,向学生提问: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近四十年,为吐蕃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3.金城公主与长庆会盟。710年,唐中宗又以宗室女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进一步加强了唐蕃友好关系。但两个王朝的关系也有冲突。吐蕃几度与唐会盟、败盟之后,终于在821至822年双方会盟,盟约说:“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并于823年建立了《唐蕃会盟碑》,该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成为汉藏两族人民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小结、用本节前言作总结,要求学生对照《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找到唐朝疆域四至及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的活动地区;引导学生分析:“隋唐时期边疆各族发展较快的原因有哪些?”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165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