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中国古代国家的统一与分裂问题》教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古代国家的统一与分裂问题》教学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中国古代国家的统一与分裂问题》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2、系统归纳历代封建王朝为促进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3、了解不同时期我国古代疆域的变化状况;

4、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过程,认识各民族在路上发展中的进步作用,掌握古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民族交流和融合;

5、了解古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与开发过程中所草去的基本政策和制度。

★学法指导:

1、联系台湾问题,维护祖国统一;

2、注意西北、东北、西南、东南四个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

3、新疆问题联系丝绸之路、西部大开发、西气东输、上合组织等;

4、西藏问题联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西藏和平解放、青藏铁路等。

★高考展望:

1、关注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与开发过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政策与制度;

2、注意西北、东北、西南、东南四地区历史发展;

3、统一与分裂问题。

★知识整合:

一、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1、古代的统一与分裂

(1)三大分裂时期: ①春秋战国时期;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③五代、辽、宋、夏、金、蒙古并立时期。

(2)四大统一时期: ①秦汉时期;②西晋时期;③隋唐时期;④元明清时期。

(3)九大统一王朝: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4)四次局部统一:

①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

②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统一北方;

③南北朝时期,北魏、北周统一北方;

④979年,北方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近现代的统一与分裂

(1)统一:

①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从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②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完成统一;

③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④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2)分裂:

①一些多个政权并立时期:

A晚清时期:1853-1864年太平天国政权与清政府对峙;

B国民革命时期: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北京政权三政权并立;

C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抗日民主政权、伪满洲国、伪国民政府四政权并立。

②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③一些局部分裂:葡萄牙占据澳门;英国占据香港;日本一度占领台湾(1895-1945)。

二、关于统一的升华认识

1、四次大统一朝代——秦、西晋、隋、元的统一条件:

①秦统一的条件: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加强,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B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加快,长期的兼并战争形成局部统一,长期战乱使人民渴望统一等,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C战国时期,大多数国家废分封设县制,实行了中央集权,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D秦国已具备了完成统一的实力,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赢政掌权后,广罗人才,部署统一战争的战略与行动,最终完成统一。

②西晋统一的条件(略)。

③隋统一的条件:

A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B民族融合,统一条件成熟;

C北方农业恢复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D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做好了渡江准备;

E陈朝腐败,不堪一击。

④元统一的条件:

A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B蒙古统治集团代表了从奴隶主转化过来的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掌握了强大的军事武装力量;

C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南宋等政权的腐朽没落。

2、纵观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多年的历史,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支流。

(1)从时间上看,2300多年的封建社会,国家统一时间长达1600多年,处于分裂状态的只有700余年。

(2)从朝代来看,秦、汉、隋、唐、元、明、清都是统一王朝,汉唐明清的统治均在200年以上,影响巨大而深远。分裂只局限于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三个时期。

(3)从分裂时期看,即使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人民渴望统一,许多统治者致力于国家的统一等。

(4)从空间上看,全国范围不断扩大,由中原地区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

(5)从地位和作用看,统一的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作用大,超过任何一个分裂时期,如秦汉文化的世界影响,隋唐宋元文化圈的形成等。统一王朝所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在中国古代,统一能成为历史发展主流的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

(2)秦汉以来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4)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5)一批杰出人物如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等为国家的统一、巩固和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4、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出现国家分裂现象的内在原因:

(1)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2)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恶性膨胀;

(4)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5)民族融洽不够稳固,社会经济不够发达,社会不够进步等。

5、评价封建国家的分裂:

(1)国家分裂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如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迟滞,人民生活贫困等;

(2)国家分裂过程中,历史也在客观发展,分裂之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三、香港、澳门、台湾问题

1、香港问题的由来与解决:

(1)1842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通过中英《北京条约》割支九龙司;1898年在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中,强租新界九十九年。

(2)1982年,邓小平提出用“一国两制”的方案来解决香港问题,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澳门问题的由来与解决:

(1)1553年,葡萄牙骗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后来,强行租居澳门。

(2)1987年,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港澳回归祖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港澳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港澳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港澳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2)港澳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港澳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贡献。

(4)我们按“一国两制”的构想成功解决了港澳回归问题,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与国际争端提供了新的范例。

4、台湾问题

(1)基本史实:

①1292年元朝政府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台湾;

②1624年荷兰侵占台湾,侵占达38年之久;

③1661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④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正式将台湾建为行省,派刘铭传任第一任巡抚;

⑤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和澎湖列岛被割让给日本。台湾从此沦为日本殖民地达50年。台湾人民展开了反割台斗争(刘永福、徐骧等);

⑥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党政府收复台湾;

⑦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国民党政府退居台湾。造成海峡两岸分离状态至今;

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下,1980年以后,海峡两岸出现一股和缓松动的暖风,民间交往的坚冰已经打破,回祖国大陆定居、探亲访友、采访观光的人员不断增多,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不过,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并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言论,严重阻碍着和平统一的进程。

(2)台湾问题的由来:

①台湾问题是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的结果;

②蒋介石在内战结束后,败退台湾,并在美国的支持下与大陆对抗,从而导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分离的状态;

③1999年李登辉抛出两岸关系是“国与国关系”的分裂言论,美国仍强调坚持《与台湾关系法》。陈水扁上台以后,延续李登辉的分裂路线,在台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3)台湾是中国领土的法律依据

①《开罗宣言》中规定日本侵占的包括北东三省、台湾、澎湖列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②《波茨坦公告》进一步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③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8年中美建交联合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

④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证明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组织承认了“一个中国”;

⑤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组成部分。

(4)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

①台湾曾是美国在远东的反共反华基地,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末,美国支持台湾与中国对抗,甚至直接对该地区武力介入,阻止中国武力解放台湾。

②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8年中美建交联合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③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四、各朝代的民族关系

1、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1)秦与匈奴:派蒙括北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移民置县,修筑万里长城御其南下。

(2)汉与匈奴

①与西汉

A西汉初期——“和亲”,贸易往来。作用:暂时缓和了匈、汉关系,但未真正解除威胁;

B汉武帝时--“战争”。作用:匈奴受重创,被迫迁徙漠北;

C汉元帝时--“和亲”,昭君出塞。作用:密切了汉匈关系,经济、文化来往增多,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②与东汉

A东汉初年--匈奴分裂,南匈奴与汉人杂居,北匈奴仍威胁中原及西域;

B东汉前期——“战争”,窦固、窦宪先后出击匈奴。作用:北匈奴政权瓦解,威胁解除。

(3)汉与西域:

①与西汉

A前138年和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时间、概况、意义);

B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②与东汉

A东汉初年无力顾及西域,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

B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4)秦汉与越族:

①秦征南越;修灵渠;置岭南三郡;

②汉武帝时,在南越设南海九郡。

(5)汉与西南:汉武帝设郡县。

2、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1)与突厥:

①唐太宗大败东突厥,设都督府管辖;

②唐太宗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护府;

③唐高宗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

④武则天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

(2)与回纥:

①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

②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③回纥兵助唐平安史之乱;

④唐肃宗开始,几次和亲;

⑤回纥人来中原经商,部分贵族开始修宫殿定居。

(3)与靺鞨:

①8世纪前期,唐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

②开元初,唐玄宗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4)与南诏:唐玄宗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5)与吐蕃:

①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和亲;

②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册命”;

③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和亲;

④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长庆会盟”。

3、宋元时期(民族政权对峙,封建生产关系传播,民族大融合)

(1)与契丹:

①宋太宗两次北伐,结果失败,宋由进攻转向防御,确立了“守内虚外”的政策,把主要力量转向对人民的防范与镇压。

②澶渊之盟(1005年)

A背景:1004年,辽军逼近东京,宋真宗亲征,士气大振,辽提出议和。

B内容:宋每年送给辽“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

C影响:“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使宋辽边境安宁,双方贸易兴旺,加强了汉族与契丹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2)与党项:元昊称帝后与宋不断交兵,双方损失很大,元昊请和(1044年)。

①内容:

A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其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

B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

C重开边境贸易。

②影响:从此以后,宋夏之间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3)与女真:

①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m.Jab88.cOM

②岳飞抗金

A胜利原因:抗金是正义的战争,得到人民的拥护与支持;岳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较强;采取了联合北方义军的正确方针;其他抗金队伍的支持与配合。

B评价岳飞:岳飞的抗金斗争,维护了中原与南方的先进封建文化,维护了人民的利益,所以受到人民的尊敬。其忠君思想体现出时代的悲剧。

 ③绍兴议和(1141年)

A内容:规定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归金朝统治;南宋皇帝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输纳岁币。

B影响:确立了南宋与金的对峙局面。

C评价:条约给南宋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但在客观上,使双方减少了战争,彼此获得一个较长时期的相对安定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南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

4、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汉族迁居边疆、开发了边疆经济;边疆各族入居中原与江南民,加强了民族融合。

(2)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在元朝时已被视为汉人。

(3)新的民族回族开始形成。

(4)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5、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蒙古(蒙古族)

①明

A初期:相对安定,永乐年间,鞑靼和瓦剌接受明封号;

B中期:关系紧张,瓦剌骑兵曾直抵北京,明修缮长城抵御;

C后期:和平友好,鞑靼首领俺答汗接受封号,恢复封贡互市。

②清

A粉碎准噶尔部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南北,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科布多参赞大臣;

B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1771年,渥巴锡)。

(2)新疆(维吾尔族回部)

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伊犁将军,统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西藏(藏族):

①明

A在乌思藏设立卫所;

B任用藏人担任官吏;

C建立僧官制度;

D西藏各教派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

②清:

A确立册封制度,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B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管理西藏事务;

C建立金瓶掣签制度,加强清朝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

(4)西南

①明朝

A实行土司制度;

B永乐年间,开始改土归流。

②清朝——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A条件: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

B意义:加强了清朝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5)东南(台湾)

①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

②1684年,设置台湾府;

③意义: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6、新中国(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1)西藏和平解放。

(2)成立五个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地改革、民主改革。

(3)平等团结、共同发展,支援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附:

 1、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小结:

①从古至今存在的民族,如汉、维、彝、白、藏、蒙、满、羌等族;

②历史上有而后来消失了的民族,如月氏、匈奴、鲜卑、竭、氐等族;

③古代没有而后来逐渐形成的民族,如回族等。

④现在少数民族的祖先:

A唐朝居住在西南的南诏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B原来居住在色楞格河一带的回纥,后来改名回鹊,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C靺鞨族原居东北,唐朝时分为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黑水靺鞨后来被称为女真,建立金国;明朝时期女真的一支建州女真建立后金,后女真改名满洲,辛亥革命后改为满族;

D青藏高原的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E元朝时大批波斯、阿拉伯人迁人中国,与汉、蒙、维吾尔族人形成新的回族。

 2、我国历史上各民族大融合的三大高潮:

①第一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并形成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

②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③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3、民族融合主要途径: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融合;

②社会改革促进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③“和亲”促进融合(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同一家”等);

④战争促进融合;

⑤国家统一促进融合;

⑥物质文化的交流(农牧业、手工业、先进生产工具、经验技术、土特产的交流等)。

4、中国历代疆域

①商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到长江流域。

②秦朝疆域图: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注意:灵渠、长城起止点、南方四郡)。

③唐朝疆域图:东到大海,西到咸海,东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注意:主要邻国、周边的主要少数民族、对外交通路线等)。

④元朝疆域图: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到新疆、中亚地区(注意: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之内)。

⑤清朝(前期)疆域图: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注意:我国封建王朝的疆域东部、东北部的变化相对较小;西部变化最大,西部疆域达至最远是在唐朝,已到咸海,最近是在秦朝,仅达陇西(今甘肃临洮南)。

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岳麓版高中历史学科高一年上学期课时授课计划

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原因: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必修一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对古代东西方不同文明的产生有重要影响。与古希腊海洋文明不同的是,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本单元我们将复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二、内容: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三、评价:

(一)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奠定在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的基础上古代中国取得了农耕文明(包括发达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辉煌。

(二)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方国家工业文明兴起,而中国在明清以后,虽然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但因封建制度的保守与封闭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造成中国经济迟滞,中国农耕文明逐渐落后世界发展潮流。到近代中国农耕文明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造成了落后挨打局面。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古今中外农业发展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中央集权的保护,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008年天津)39.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设问: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2分)

答案: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郾),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确立(私田取代公田)。

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

二、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第1课)

1.从劳动对象上: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1)起源:种植经济由采集经济发展而来;

(2)农作物种植结构:因地域差别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A.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自然,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B.常识:六畜(猪、牛、马、羊、鸡、狗)

:(08潍坊模拟)“金猪去,玉鼠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08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猪”“鼠”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于

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C.中国原始图腾崇拜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2.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上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精耕细作”含义: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模式。它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

⑴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的进步

“解析与探究”:中国古代生产工具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A.材质变化:石骨木(原始)——青铜(商周)——铁(春秋战国)

B.动力变革:人力——畜力(牛耕)——自然力(唐朝筒车的发明)

C.耕作工具的进步耒耜(原始)——战国铁犁用于牛耕——西汉犁壁——唐朝曲辕犁

D.灌溉工具的进步:翻车、筒车。

:引导学生注意识记各时期主要生产工具的进步;注意观察插图,并结合小字部分了解曲辕犁.要注意对比教材中“汉代耕作画像石”和“曲辕犁”两幅插图,注意教材小字部分关于曲辕犁与前代犁相比的三个优点

(2)生产技术的进步

刀耕火种——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3)完善水利设施

中国古代有哪些重大的水利工程?

A.灌溉工程:春秋芍陂——治理淮水

战国都江堰——治理岷江;郑国渠——引泾入洛

西汉漕渠、白渠。

B.泄洪工程:大禹治水的传说;东汉王景治河。

C.地方特色工程:西域坎尔井

:都江堰今天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很多建筑物受到毁灭性的破坏,包括二王庙等景点,然而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受损较轻

设问:都江堰是什么时候建造的?二王庙是纪念谁而建的?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历经2000多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经受住8级地震后仍运转正常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认识到了什么?

答案:战国;李冰父子;科学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008北京)中华民族有着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传统。回答14、15题。

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

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十分重视兴修水利?

从地理上看,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易形成旱涝灾害

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兴修水利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以农立国”。

当前,大力兴修水利工程,是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

(4)生产经验积累:明代潘季驯《河防一览图卷》

3.从劳动者方面看:“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剑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小农经济有什么特点?并结合所知识说明其产生原因和评价。

(1)特点:

A.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原因:春秋时期铁犁和牛耕的普及,生产力水平提高;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井田制开始瓦解。

(3)评价:

积极:生活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有利于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巩固国家政权。

消极:落后性:小农经济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了生产发展的因素。

脆弱性:自耕农经济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十分脆弱,不稳定,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天灾,战乱,苛政会造成自耕农破产,影响国家赋税徭役。

必修I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必修III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思考1: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与古代政治制度之间有何联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完善发展就是奠定在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产生发展基础上。(一是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的保护,二是小农经济把农民牢牢固定在土地上有利于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

思考2: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2008年山东)27.(25分)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札记》。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4分)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5分)

参考答案

(1)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

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

(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酌情给分,回答中国传统思

想或宗法制度的不给分)。

(4)这一传统观点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

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农民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1.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3.完善水利设施,政府重视

4.精耕细作和现代科学相结合

5、政府应减灾减负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专题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一、土地所有制形式:

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是构成封建生产关系和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在中国古代史上,土地制度可分为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重形式)。

中国古代的所有制关系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其产生、发展、衰落均与生产力发展变化密切相关。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从本质上讲,都是私有制。

1、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

(1)性质: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表现。

(2)兴衰:它始于商朝,完备推广于西周,春秋后期逐渐瓦解。

(3)内容(权利与义务):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

2、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

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战国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政府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允许自由买卖,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用地租剥削农民。这种制度是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1)地主土地所有制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它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于他们。这种土地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却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有王田制(新)、屯田制(三国)、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三种形式

▲屯田制:

目的:主要是为了戍边和保证军需。不少朝代都实行过,如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都实行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农民背井离乡,土地荒芜,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推行屯田。后来,魏、蜀、吴也都实行屯田。

基本特点和具体做法: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含有兵农合一成分

方式:这是政府或统治者组织的农民或军队的开荒种地。屯田有军屯、民屯。军屯:由士兵屯垦;民屯则招募流亡农民进行屯垦;屯田农民要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政府设官管理;屯田民要分别不同情况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但他们不再负担兵役。

作用: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曹操推行屯田,保证了军粮供应,为统一北方提供了物质条件。

▲均田制:

实行:均田制始于北魏(485年),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

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社会上存在大量无主荒地和劳动力,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实行这种制度不触及贵族地主利益,农民对国家承担租赋徭役,贵族地主无此负担。

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应受田;——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地主利益也都得到了保障。②土地不得买卖;——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③官吏得给公田;——其利益得到了保障④农民对封建国家的租、调、役负担。(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

政府规定,一夫一妇要向国家纳租粟二石,纳调帛一匹,产麻的地方纳布一匹(不交帛)。此外,农民还要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调。

作用: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比较完备)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占主要地位,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都存在这种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共同构成封建经济基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在封建经济发展过程中,地主不断兼并农民的土地,使这种土地所有制不断破产。

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认识:古代土地制度变革与调整的实质

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下,土地兼并是最大特征:①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阶级力量增加的表现,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况下,封建社会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

②当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一是农民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这两种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使兼并得到一定的缓和,二是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专题三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一、温故知新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知识体系一览

生产工具:原始:,商周:,春秋

耕作方式:原始:,商周:,春秋

农业

公有制:时期

土地制度井田制:出现,瓦解,崩溃

私有制:形成限制进一步发展

部门:

手工业成就:

经营方式:

发展历程:

商业重农抑商:

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结构上:

农业生产模式上:

组织经营上:

生产部门:

劳动分工:

手工业生产技术:

经营形态:

生产水平:

商业:

二、本专题你需要理解的概念:

1、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一览

天文学方面:

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是:

我国对彗星的记载比欧洲早:

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比欧洲早:

中国古人对太阳黑子的记录比欧洲早:

我国最早的天文学专著是:

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是:

东汉科学家张衡关于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

世界上首次恒星位置的变动是和用发现的。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制成的简仪比欧洲同类仪器早:

我国古代最精确的一部历法是:

数学方面:

最先提出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的是:,比西方早

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的是:

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达

农学方面: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元代的详细记载了、

、和等重大发明。

的作者被誉为

医学方面:

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是:

的作者被称为

最早的麻醉药剂和最早的体育保健体操

是发明的。

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是,他还创立了

四大发明:

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重要发明是:

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

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发明是:

最早关于火药的记载见于

在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的是:

2、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的历史之最

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是: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东晋最著名的画家是:,他的绘画理论也是中国古代的开创之作。

盛唐画风的代表人物是

在描绘市井生活的作品中,最著名的当数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屈原楚辞中最著名的诗篇是

唐朝最著名的三个诗人是:

宋元时期主要的小说形式是

明朝的“四大奇书”是:

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是在等作品中。

明清时期批判现实的代表性力作是:

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是

最为著名的“元曲四大家”是

京剧迎来第一个繁盛期是在

三、本专题你需要背诵的知识:

1、春秋以来,儒家思想是如何演变和被利用的?

儒家创始人是春秋晚期的孔子。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他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孔子晚年编订了《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五部书,史称五经。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是孟子。孟子主张施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宽刑薄税。另一代表是荀子,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具有唯物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儒家思想当时不受重视。

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儒学受到打击。

西汉时,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认为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其他学说都要禁止,应当建立太学,用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他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宋代理学仪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集大成者是南宋朱熹。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明清两代,封建统治者的官方哲学——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进步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他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说他们“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2、战国以来,除儒家外,还有哪些学派、思想也有很大影响?

道家:创始人是春秋晚期的老子。老子的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严刑峻法。战国时期,继承老子道家学说的是庄子,他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现象。

战国的墨家:创始人是墨翟。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兼爱就是爱一切人,平民百姓也要爱。非攻就是反对战争,渴望社会安定。尚贤就是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战国的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认为今胜于昔,主张进行政治变革,以法为本,法不阿贵。韩非子的思想在商鞅变法中得到体现。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他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身体力行,对后代学风影响很大。代表作是《天下郡国利病书》。他反对君主专制政治,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唯物观点。他还提出朴素辩证法思想,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

3、战国以来,我国诗词发展的情况怎样?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收集的是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民歌,雅是宫廷乐曲歌辞,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对后世文学有重要影响。

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是屈原。他创造出新的诗歌体裁——楚辞,《离骚》是其许多优秀诗篇中最有名的。

汉代诗歌以乐府为代表。

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诗人,写出了不少诗赋,史称建安文学。代表作有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诗》。诗风慷慨苍凉。

东晋诗人陶渊明写了许多田园诗,《归园田居》、《桃花源诗》尤为著名。

南北朝时期,南方民歌代表作有《采桑度》,北方民歌有《刺勒歌》、《木兰辞》等。

唐朝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5万首诗歌。初唐诗人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盛唐山水田园诗人有孟浩然、王维。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李白、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全是他的诗句)的成就最高。中唐白居易,晚唐杜牧、李商隐。

南唐后主李煜是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词人。

苏轼是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代表,代表作有《雨霖铃》。

两宋之交的李清照的词属于婉约派。

南宋词人辛弃疾继承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代表作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南宋陆游文学成就以诗为主,词也很出色。代表作有《钗头凤》。

4、战国以来,我国散文、戏剧、小说发展的情况如何?

孟子的文章刚柔相济。庄子的散文文字优美,想象丰富。《秋水》、《逍遥游》等,都是古代文学名篇。

兴起于两汉的赋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西汉赋代表作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赋代表作是班固的《两都赋》。

宋代兴起话本,艺术成就较高,直接社会原因是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元杂剧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组合的文学剧本。散曲是北方地区的流行歌曲。关汉卿是元代剧作家的代表,代表作有《窦娥冤》。

明清时期,我国古典小说蓬勃发展,产生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长篇小说。

5、春秋战国以来,我国绘画艺术发展情况如何?

春秋战国时期,绘画成为独立的艺术。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青铜器的装饰发展为完整画面。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壶身刻画多种画面,形象生动,表现出精湛的艺术技巧。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色帛画是汉代艺术的珍品。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艺术性强。

三国时的曹不兴,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

东晋画家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代表作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隋朝画家有展子虔。

唐朝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

6、东汉以来我国书法艺术发展情况如何?

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门艺术。著名学者蔡邕是有名书法家。

曹魏的钟繇,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

东晋王羲之世称“书圣”,代表作有《兰亭序》、《黄庭经》等。其子王献之造诣也挺高,和王羲之合称“二王”。

唐朝书法家有初唐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代表作是《颜氏家庙碑》),中晚唐的柳公权(代表作是《神策军碑》)。草书大家有张旭(草圣)和怀素等。

7、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天文历法发展情况如何?

春秋时期,公元前613年,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比欧洲早600多年。那时基本确立19年7闰的原则,比西方早160多年。

战国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定出中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西汉留下了世界上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东汉科学家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他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人早1700多年。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成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表明中国历法体系的成熟。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第一人。

元朝郭守敬创制简仪和高表等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他主持编定《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8、战国以来,我国医学发展情况如何?

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是扁鹊,被后世医家奉为“脉学之宗”。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我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华佗和张仲景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被誉为“神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经典,张仲景被后人称为“医圣”。

唐朝医药学家孙思邈著《千金方》。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四部医典》。唐高祖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1800多种,方剂1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称为“东方医药巨典”。

9、东汉以来,我国数学发展情况如何?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魏晋时的数学家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比外国早1000年。他还著《缀术》。

10、隋唐以来,我国印刷术发展情况如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11世纪中期,北宋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了400年。

11、隋唐以来,我国火药发展情况如何?

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了制成火药的配方。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北宋政府在东京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

南宋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

金的火器制造业比较发达,金军曾用火药武器打退蒙古军的进攻。

12、我国四大发明的传播情况如何?

造纸术:4世纪起,造纸术传到朝鲜,后又传到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传到非洲与欧洲。

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后,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和欧洲。

指南针:罗盘针在宋代海船上普遍使用。13世纪,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

火药和火药武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13、战国以来,记载我国生产科技成就的著作有哪些?

战国出现了有关手工业工艺的专著《考工记》,在我国工程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当时的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

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许多科技成就,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

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16世纪后期,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徐光启积极引进西学,与来华传教士合译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书籍,将《泰西水法》内容引入,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4、秦朝以来,我国历代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政策是怎样演变的?

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下令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后又流行一种更加简便的隶书,是为书同文。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规定教育由官府举办,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西汉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东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用白马驮来佛经。明帝让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为他们建造了白马寺。

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曾先后两次灭佛。

唐玄宗时限制佛教,裁汰僧尼,禁建新佛寺。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清代统治者大兴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四、本专题你应该通过的测试

1、右图为我国古代某文物图片,图中文字

A.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B.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C.是最早的全国统一标准字体

D.是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典范

2、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当时,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造纸技术的重大改进B.雕版印刷术得以推广

C.胶泥活字印刷的诞生D.金属活字印刷的出现

3、商业的发展与人们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商业不断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与这些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也成就非凡,这些成就不包括

A.小说的出现和繁荣B.魏晋书法的形成和发展

C.宋朝风俗画的发展D.黄宗羲等人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4、有关“司南”,当时的著作《韩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谷子》中记载了司南的应用,郑国人采玉时就带了司南以确保不迷失方向。……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被应用到军事、生产、日常生活、地形测量等方面,特别是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针的记载;1819年奥斯特已发现如果电路中有电流通过,它附近的普通罗盘的磁针就会发生偏移。法拉第从中得到启发,他成功地发明了一种简单的装置——事实上法拉第发明的第一台电动机。两则材料读完后,你的结论是

A.科技是生产力并随社会需要而发展B.磁性的应用有一定的过程

C.“电的鼻祖是我们中国人”D.我国科技战滞后于西方

5、唐代有一位诗人,被称为“诗风壮浪纵恣,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夸张和奇特想象”。根据描述,你觉得位诗人应该是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孟浩然

6、《清明上河图》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古代开封的繁荣景象。下列场景中不可能在画中出现的是

A.王家锦帛铺当街而设B.刘三叔精装字画铺出售唐代名家字画

C.驮运丝绸、瓷器的骆驼正在出城D.娱乐场所瓦肆表演杂剧《西厢记》

7、郑板桥赞美黄慎的绘画说“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这一评价反映黄慎的绘画属于

A.山水画B.写意画C.宗教画D.风俗画

8、现代火箭推进的基本原理源于中国的火箭发明,但最早把人送入太空的却是西方人,其主要原因是

A.中国古代科学重经验总结,少理论研究

B.中国人缺乏创新思想和进取精神

C.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D.封建统治和殖民侵略,造成中国长期落后

9、下列关于京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同治、光绪年间是京剧的一个繁盛期

B.京剧在我国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C.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

D.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戏剧

10、从宋代的瓦肆到元代的杂剧再到明清的小说,说明我国古代文学:

A、反映了教育的普及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要求

C、有利于白话文的推广D、在发展中,高雅文化消失

11、明清时期的文化,与以往相比具有新的时代特征,表现为

①产生了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②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

③出现了鞭挞封建礼教的文学作品④出现了介绍外来先进科学技术的科学巨著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2、在描绘市井生活的绘画作品中,最著名的是

A、《五牛图》B、《清明上河图》C、《水浒传》插图D、《五子夺莲》

13、在明清小说中揭露黑暗现实,抨击腐朽社会制度的作品,不包括:

A、《碾玉观音》B、《红楼梦》C、《聊斋志异》D、《儒林外史》

14、唐朝,其诗体现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的诗人是

A、李白B、杜甫C、李清照D、陆游

15、“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

A、《诗经》中的“国风”B、汉赋C、唐诗D、元散曲

16、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关羽脸谱的主色是红色,曹操是白色,包拯是黑色……你认为“红脸”表示

A忠勇正义B奸诈狡猾C凶猛残暴D刚直果敢

17、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邀请国际友人观看了一部根据我国民间故事改编的彩色戏曲故事片,引起很大反响,该片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戏曲电影是

A花木兰B红楼梦C梁山伯与祝英台D穆桂英挂帅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教学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教学案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仁政说:以服人,贵轻,王霸
人性论:性本
利义观:养之气;先后
孟子被称为“”
《孟子》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天命观:“”、“”
人性论:性本;后天教育可使人由变
政治思想:“并施”、“兼用”,以、为主
集大成者,被视为儒家
对中国具有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的形成:
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体系更加,成为诸子百家中的,但还是未被统治者和采纳。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等
代表下层特别是的利益
战国时一度成为,之后不被
代表人物:
“齐物”:世间万物是相同的
“逍遥”:对事物变化采取态度
天命观:天与人“”,人须自然
代表人物:韩非子
、、相结合,建立的国家
今必胜古,主张
适应建立的需要,在当时备受
西汉后与儒学互为,成为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基础
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
2、它是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3、它奠定了中国发展的基础:
①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②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思想中的精神成为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④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巩固练习:
1、在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中,关于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写到:“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一评价主要体现了哪家思想()
A法家B道家C儒家D佛教
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3、某同学要写关于民族精神方面的作文,他可以引用的名言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他以此比喻()
A人性生来就是恶的B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已的规律
C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D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兼用法治
5、以下对“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儒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各家之长B“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D墨家思想成为显学,备受统治者推崇
6、“视人之国若视已之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说法反映了墨子思想中的()
A“兼爱、非攻”B“节用”C“尚力”“尚贤”D“节葬”
7、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8、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辩论,根据下列三段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判断,参加了这次辩论的学派依次是()
①“兼相爱、交相利”②“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③“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A墨家、儒家、法家B墨家、法家、道家C墨家、道家、法家D墨家、法家、儒家
二、非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社会政治、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也是学术发展、文化昌盛的时代。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文化昌盛”所呈现的历史现象。

2、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人才辈出,有哪些代表人物?在调整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方面他们提出了哪些主张?

3、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试分析儒家文化在现代重新受到重视的原因。(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仁政说:以德服人,民贵君轻,尊王贱霸
人性论:性本善
利义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
孟子被称为“亚圣”
《孟子》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天命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人性论:性本恶;后天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思想:“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以礼、王为主
百家思想集大成者,被视为儒家异端
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的形成:
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还是未被统治者重视和采纳。
代表人物:墨子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战国时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代表人物:庄子
“齐物”:世间万物本质是相同的
“逍遥”: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态度
天命观:天与人“不相胜”,人须顺从自然
代表人物:韩非子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适应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在当时备受推崇
西汉后与儒学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它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3、它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①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④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巩固练习:
1、在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中,关于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写到:“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一评价主要体现了哪家思想(C)
A法家B道家C儒家D佛教
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D)
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3、某同学要写关于民族精神方面的作文,他可以引用的名言是(D)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他以此比喻(C)
A人性生来就是恶的B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已的规律
C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D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兼用法治
5、以下对“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儒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各家之长B“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D墨家思想成为显学,备受统治者推崇
6、“视人之国若视已之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说法反映了墨子思想中的(A)
A“兼爱、非攻”B“节用”C“尚力”“尚贤”D“节葬”
7、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B)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8、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辩论,根据下列三段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判断,参加了这次辩论的学派依次是(C)
①“兼相爱、交相利”②“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③“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A墨家、儒家、法家B墨家、法家、道家C墨家、道家、法家D墨家、法家、儒家
二、非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社会政治、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也是学术发展、文化昌盛的时代。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文化昌盛”所呈现的历史现象。
百家争鸣。
2、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人才辈出,有哪些代表人物?在调整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方面他们提出了哪些主张?
①孟子:仁政②荀子:以德服人
3、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试分析儒家文化在现代重新受到重视的原因。(言之有理即可)
①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优秀成果,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③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优秀成果,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164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