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专题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一、土地所有制形式:

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是构成封建生产关系和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在中国古代史上,土地制度可分为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重形式)。

中国古代的所有制关系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其产生、发展、衰落均与生产力发展变化密切相关。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从本质上讲,都是私有制。

1、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

(1)性质: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表现。

(2)兴衰:它始于商朝,完备推广于西周,春秋后期逐渐瓦解。

(3)内容(权利与义务):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

2、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

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战国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政府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允许自由买卖,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用地租剥削农民。这种制度是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1)地主土地所有制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它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于他们。这种土地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却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有王田制(新)、屯田制(三国)、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三种形式

▲屯田制:

目的:主要是为了戍边和保证军需。不少朝代都实行过,如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都实行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农民背井离乡,土地荒芜,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推行屯田。后来,魏、蜀、吴也都实行屯田。

基本特点和具体做法: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含有兵农合一成分

方式:这是政府或统治者组织的农民或军队的开荒种地。屯田有军屯、民屯。军屯:由士兵屯垦;民屯则招募流亡农民进行屯垦;屯田农民要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政府设官管理;屯田民要分别不同情况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但他们不再负担兵役。

作用: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曹操推行屯田,保证了军粮供应,为统一北方提供了物质条件。

▲均田制:

实行:均田制始于北魏(485年),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

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社会上存在大量无主荒地和劳动力,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实行这种制度不触及贵族地主利益,农民对国家承担租赋徭役,贵族地主无此负担。

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应受田;——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地主利益也都得到了保障。②土地不得买卖;——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③官吏得给公田;——其利益得到了保障④农民对封建国家的租、调、役负担。(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

政府规定,一夫一妇要向国家纳租粟二石,纳调帛一匹,产麻的地方纳布一匹(不交帛)。此外,农民还要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调。

作用: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比较完备)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占主要地位,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都存在这种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共同构成封建经济基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在封建经济发展过程中,地主不断兼并农民的土地,使这种土地所有制不断破产。

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认识:古代土地制度变革与调整的实质

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下,土地兼并是最大特征:①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阶级力量增加的表现,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况下,封建社会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

②当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一是农民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这两种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使兼并得到一定的缓和,二是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相关知识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

一.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1)发展:产生于,盛行于,瓦解于,废止于。

(2)实质:名义上为,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所以其实质是国家共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特点:

(4)瓦解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

表现:

(5)井田制废除的途径

①一是从上废除井田制。

②二是培植了一批新兴所有者。

3.封建社会:

(1)形式:

①君主土地私有制:是由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

②地主土地所有制:成为大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经常采取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

③自耕农私有土地:他与地主的区别在于

(2)发展:宋初,“田制不立”,“”,使两极分化激烈。明清时期,经济繁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3)影响: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租佃式经营的含义:

2.发展

①战国:产生

原因:

②汉代:比较普遍:

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③宋代:日益普遍化

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的重要经营方式。地租以实物为主,又有分成租和定额租的不同。

④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

3.影响:使佃农对地主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井田制的出现与瓦解,这两个历史现象哪个是历史的进步呢?试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2.土地兼并带来什么危害?面对土地兼并带来的危害,如果你是统治者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有没有根治土地兼并的“灵丹妙药”?

1.土地兼并和均田制的关系:

(1)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为限制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和增加政府收入而实行均田制。

(2)均田制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但是未触动占田的大地主利益;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兼并的继续,政府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也无法实行。

(3)总之,土地兼并是均田制实行的原因,又是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均田制是为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而实行的,但是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它。

2.租佃农民与自耕农的区别:

(1)背景不同:前者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后者是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而产生。

(2)身分、地位不同:前者是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往往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后者是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3)前途不同:前者在明清时期与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有了较大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后者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一.选择题

1.下列能够说明井田制实质的是

A.井田的土地归周王所有B.井田制中有公田与私田之分

C.公田由贵族占有,收获物交给贵族D.公田由得到份地的农民耕种

2.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B.生产力的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D.贵族争田现象严重

3.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4.(2000年上海)史学家认为,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是一次重大变革,因为

A.承认了私田的合法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D.扩大了井田制的规模

5.东晋时期,谢安家族有“田业十余处,僮仆千人”。孔灵符“家本丰,产业甚广,又于永兴立墅,周回三十三里,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这些最能说明

A.谢安与孔灵符贪污腐化B.东晋时期大地产制进一步发展

C.贫富分化严重D.东晋经济发展迅速

6.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主要矛盾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D.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

7.均田制实行的基本原因是

A.大量无主荒地需要开恳

B.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C.许多流民需要安置

D.保证国家兵源的需要

8.下列能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B.“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

C.“不抑兼并”D.“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

9.从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形式的主要原因

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

C.封建人身领队关系的彻底废除D.商品经济的发展

10.史书记载:明万历年间,福建泉洲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上述材料反映了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②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③农副产品投入市场④佃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

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二:有煜(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三: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在争论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摘自《国语。晋语九》

材料四:季孙欲以田赋(按田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吾不识也。”

——摘自《左传.哀公十一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3)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

(4)材料四表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5)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A

A

B

B

B

B

D

C

11.

(1)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

(2)表明在公田以外,出现了私田,先是奴隶主驱使奴隶开垦而成为私田。到春秋时期,铁质农具的使用,使私田的开垦数量越来越多。

(3)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材料记载发生了土地争论,表明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了。

(4)表明出现了地租的剥削方式。

(5)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的井田制日渐崩溃,土地私有制出现了。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


课题: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

一.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1)发展:产生于,盛行于,瓦解于,废止于。

(2)实质:名义上为,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所以其实质是国家共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特点:

(4)瓦解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

表现:

(5)井田制废除的途径

①一是从上废除井田制。

②二是培植了一批新兴所有者。

3.封建社会:

(1)形式:

①君主土地私有制:是由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

②地主土地所有制:成为大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经常采取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

③自耕农私有土地:他与地主的区别在于

(2)发展:宋初,“田制不立”,“”,使两极分化激烈。明清时期,经济繁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3)影响: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租佃式经营的含义:

2.发展

①战国:产生

原因:

②汉代:比较普遍:

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③宋代:日益普遍化

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的重要经营方式。地租以实物为主,又有分成租和定额租的不同。

④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

3.影响:使佃农对地主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1.井田制的出现与瓦解,这两个历史现象哪个是历史的进步呢?试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作简要分析。2.土地兼并带来什么危害?面对土地兼并带来的危害,如果你是统治者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有没有根治土地兼并的“灵丹妙药”?

1.土地兼并和均田制的关系:

(1)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为限制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和增加政府收入而实行均田制。

(2)均田制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但是未触动占田的大地主利益;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兼并的继续,政府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也无法实行。

(3)总之,土地兼并是均田制实行的原因,又是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均田制是为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而实行的,但是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它。

2.租佃农民与自耕农的区别:

(1)背景不同:前者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后者是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而产生。

(2)身分、地位不同:前者是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往往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后者是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3)前途不同:前者在明清时期与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有了较大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后者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一.选择题

1.下列能够说明井田制实质的是

A.井田的土地归周王所有B.井田制中有公田与私田之分

C.公田由贵族占有,收获物交给贵族D.公田由得到份地的农民耕种

2.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B.生产力的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D.贵族争田现象严重

3.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4.史学家认为,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是一次重大变革,因为

A.承认了私田的合法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D.扩大了井田制的规模

5.东晋时期,谢安家族有“田业十余处,僮仆千人”。孔灵符“家本丰,产业甚广,又于永兴立墅,周回三十三里,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这些最能说明

A.谢安与孔灵符贪污腐化B.东晋时期大地产制进一步发展

C.贫富分化严重D.东晋经济发展迅速

6.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主要矛盾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D.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

7.均田制实行的基本原因是

A.大量无主荒地需要开恳

B.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C.许多流民需要安置

D.保证国家兵源的需要

8.下列能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B.“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

C.“不抑兼并”D.“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

9.从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形式的主要原因

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

C.封建人身领队关系的彻底废除D.商品经济的发展

10.史书记载:明万历年间,福建泉洲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上述材料反映了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②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③农副产品投入市场④佃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

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二:有煜(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三: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在争论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摘自《国语。晋语九》

材料四:季孙欲以田赋(按田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吾不识也。”

——摘自《左传.哀公十一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3)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

(4)材料四表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5)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A

A

B

B

B

B

D

C

11.

(1)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

(2)表明在公田以外,出现了私田,先是奴隶主驱使奴隶开垦而成为私田。到春秋时期,铁质农具的使用,使私田的开垦数量越来越多。

(3)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材料记载发生了土地争论,表明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了。

(4)表明出现了地租的剥削方式。

(5)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的井田制日渐崩溃,土地私有制出现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一、温故知新

(一)中外历史整体框架

(二)古代中国的概况:

1、起止时间:

2、社会阶段:

3、重要朝代:

4、朝代特点:

二、本专题你需要理解的概念:

1、西周分封制

谁封:

封谁:

为何封:

封的作用:

最后结局:

2、西周宗法制

(1)何谓大宗?

(2)何谓小宗?

(3)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怎样?

(4)为了维护宗法制,西周还制定了什么制度?

(5)宗法制的确立对于西周统治有何作用?

3、三公九卿制

名称职责关系

4、郡县制

郡:

县:

乡:

里:

5、郡国并行制

原因:

结果:

6、推恩令

原因:

结果:

7、三省六部制

唐朝前期皇权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上,说说它们的情况?

8、宋分相权制

行政归,办公机构为

中央机构军政归,拥有之权,统兵权归

财政归(、、)长官(又称

废除了由的制度

州郡长官由出任

地方机构之下设置,有之权。

各州郡的,除自留外,其余运往或其他

指定地点,由掌握。

9、丞相

确立于:

废除于:

存在时间:

10、军机处

设立时间:

设立目的:

军机大臣职权:

军机处的特点:

三、本专题你需要背诵的知识:

1、说说分封制的来龙去脉?

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是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受封者是王族、功臣和先代(商代)贵族,是为诸侯,诸侯的义务是服从周王命令、向周王贡献财物、随从周王作战,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作用是初期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春秋时期,王权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朝觐和纳贡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分封制逐渐崩溃。

战国时秦国:废分封。

西汉: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侯国相当于县,封侯享用租税,无治民权,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统辖。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

2、说说郡县制的历史?

战国时秦国:行县制

秦朝: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

西汉: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巡查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3、秦朝中央机构设置哪些官职?他们各负责什么事务?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以下设诸卿,分掌政务。是为三公诸卿制。

4、隋唐中央机构的设置情况怎样?这些机构各负责什么事务?

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事无不总”。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罚,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是为三省六部制。

5、北宋中央和地方政权机构的设置情况怎样?这些机构各负责什么事务?

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州的长官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又在各州设通判。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以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

6、明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情况怎样?这些机构各负责什么事务?

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首辅实际上就是宰相。

7、清朝前期中央机构的演变情况怎样?

清初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保留着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设军机处,从中央到地方都直接惟皇命是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取消。在中央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四、本专题你应该通过的测试

1、西周分封制的受封主体是

A、殷商降族B、功臣C、先代(商代)贵族D、同姓亲族

2、关于西周分封制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使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B、使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C、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D、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3、西周宗法制度的核心是

A、嫡长子继承制度B、大宗、小宗制度

C、礼乐制度D、世卿世禄制度

4、在西周宗法制度下,大宗和小宗的哪种关系是不存在的?

A、家族等级关系B、政治隶属关系

C、平等关系D、相对的关系

5、依照周朝礼制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8排64人规格的乐舞礼仪;而诸侯6排,大夫4排。后来鲁国大夫季氏越级用64人在庭院奏乐舞蹈,孔子对此非常愤怒:“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这反映了

A、西周贵族的家庭文化生活B、西周社会的生活礼仪

C、孔子对贵族生活的关注D、周朝生活礼仪的政治色彩

6、(2006上海)《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犁

7、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A、周王嫡长子B、周王嫡次子C、周王庶长子D、周王庶次子

8、我国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百世不迁之宗”,它指的是

A、大宗的长子B、大宗的庶子C、小宗的长子D、小宗的次子

9、周朝礼乐制度的本质意义是

A、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B、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

C、是一种等级制度D、周王有权惩罚违礼的贵族

10、2006年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井田制

11、(2006上海)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B、设立郡县制C、废除郡县制D、废除行省制

12、“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上述材料体现的观点是

A、力主推行分封制B、反对分封制

C、实行郡国并行制D、实行郡县制

13、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14、秦朝时,位高的丞相和权重的御史大夫相互之间的主要关系是

A、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手B、御史大夫对丞相负责

C、两者紧密合作D、两者相互牵制

15、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B、削弱地方权力

C、确立中央集权制度D、防止大臣专权

16、秦始皇每天要批阅重达120斤的奏章,有时直至深夜才能休息,主要是因为

A、功过五帝,地广三王B、以至万世而为君

C、分天下为36部D、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17、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他为能够有效地“制六合”而采取的措施是

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统一的文字

C.统一货币D.统一度、量、衡

18、“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的是

A.皇权至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核心

B.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皇权排斥相权D.中朝成为决策机构

19、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0、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措施中,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是

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C.监察制度D.统一货币

21、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②爵位世袭制

③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④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2、下列关于秦朝郡守县令的表述错误的是

A、是地方行政长官B、由皇帝直接任免

C、可在辖区内铸造钱币D、是皇帝加强对全国控制的工具

23、(2006天津)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县制B、实行分封制C、实行郡国并行制度D、颁布推恩令

24、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设置许多同姓王,并约定此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在这里,刘邦特别看重的是

A.古代的分封制B.血缘亲族关系

C.西周礼乐文明D.文字契约的承诺

25、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

A、都是中央集权制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而实行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26、在刘邦实行的治国措施中,动机与效果明显矛盾的是

A.加强监察制度B.分封诸侯王C.再三减免租税D.复故爵田宅

27、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诸侯王的权力B、剥夺王国的封地

C、分割王国的封地D、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28、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下列哪一说法符合贾谊这一主张()

A.继承周朝的分封制B.汉初分封同姓诸侯

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D.汉武帝设立中朝

29、唐朝中央政府三省运行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D、门下—中书—尚书

30、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B、政府决策出现民主化趋势

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31、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招令,接下来你会怎样做?

A、交唐太宗裁定B、交门下省审议C、交兵部出兵D、交内阁处理

32、下列措施不能有效地防止封建割据的是

A、秦朝实行郡县制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C、北宋设文臣知州D、宋初削实权收精兵制钱谷

33、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积极作用不包括

A、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B、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C、提高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D、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4、(2006天津)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D、元朝设立中书省

35、宋朝的“计相”总管

A、行政B、军政C、财政D、监察

36、北宋统治者设立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主要是为了

A、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

B、统治集团内部文臣和武将之间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广大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D、统治集团内部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

37、宋朝时,宰相的办公机构是

A、中书门下B、门下省C、尚书省D、枢密院

38、宋太祖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形成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由此得出的教训是

A、加强中央集权势必增加官职和官员数量

B、募兵和养兵的举措可以缓和农民反抗

C、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

D、改革必须提高办事效率

39、为解决唐朝后期以来国家割分裂问题,宋初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下不属于这些措施积极作用的是

A、铲除了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

B、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

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40、我国封建社会丞相制度确立和废止的朝代分别是

A、春秋、元朝B、秦朝、清朝C、西汉、清朝D、秦朝、明朝

41、没有大大削弱相权的皇帝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宋太祖D、明太祖

42、下列措施不能起到削弱相权作用的是

A、汉朝设立“中朝”机构B、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C、元朝设中书省D、明代废除丞相

43、宰相制度最终废除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B、封建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C、宰相权力不断分散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44、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来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45、(2006广东)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1)参知政事的设置(2)丞相制度的废除(3)军机处的设立(4)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1)(2)(3)(4)B、(4)(2)(3)(1)

C、(2)(4)(1)(3)D、(4)(1)(2)(3)

46、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A、决定清朝的军国大事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47、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这种变化从根本上说明了

A、内阁和军机大臣职权渐重B、内阁和六部职权加强

C、皇帝越来越任人唯亲D、专制主义皇权不断空前强化

48、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A、三省六部制的确立B、丞相制度的废除

C、内阁制的建立D、军机处的设置

49、“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与皇帝“共治国事”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专题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及历代地方行政建制

(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夏商周时期处在中华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它建立了武装,设置了官职、监狱,制定了刑法,国家机构初具规模。但它的政治制度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商王朝是一个以商部族为中心的方国联盟,但商王对联盟方国的控制力有限。周朝实行分封制,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先代贵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并承认周王的权威以及承担各种义务。西周各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方国密切。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西周灭亡。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分封制被打乱,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起来。“尊王”成为争霸战争的借口,兼并称霸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先后有齐恒公始霸、晋文公称霸、楚庄王问鼎中原;春秋后期,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称霸。公元前475年,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政变,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随着大国的激烈竞争,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初试端倪,魏国有李悝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完全意义上的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应该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秦朝创立、汉朝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加强与发展、明清极端强化,走向反面。

秦朝创立:秦王嬴政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创皇帝制,行政、人事、军事、经济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确立。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在中央建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御使大夫和太尉)。三公互不相属,彼此牵制。在地方废分封,置郡县,郡县两级是秦朝的地方官僚机构。大小官员由皇帝任免。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体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加强和完善。②.西汉巩固:汉承秦制。为解决封国和同姓王拥兵自重的负面影响,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汉武帝采取了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的刺史制度、分割王国土地的“推恩令”、限制藩王权力与活动的“附益之法”等强干弱枝的重要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权力的过于集中,导致后期政权长期动荡。③.隋唐完善:中央设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独立掌事,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同时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④.宋元加强、发展:北宋为削弱的宰相的权力、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解除禁军主要将领兵权,将禁军统领部门一分为三;另设枢密院掌调兵之权。元朝建立后,中书省代替三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兼管大都及河北、山西、山东等地),中书省的长官是元朝的宰相,六部也归入中书省,另设枢密院(军事机关)和御使台(监察机关)。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地方设行省,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元朝的疆域,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的基础。⑤.明清极端强化: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为强化皇权,明太祖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了。为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皇帝直接控制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等特务组织,监察百官,镇压人民。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分掌全国军队,互相制约。清初,承袭明制,设内阁、六部,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后者掌握实权,皇权受到限制。康熙设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相互制约。雍正帝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跪奏笔录,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央设理藩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长期存在两类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矛盾,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强化皇权与中央集权;二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如焚书坑儒、独尊儒术、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与封建自然经济相适应,政治上建立起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结束和防止分裂,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修建大型工程;有利于抵御重大自然灾害和外来侵略,维护社会安定、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等积极影响。对于这一点,要充分肯定,它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但也有负面影响,导致腐败,导致暴政。

(2).中国历代内地地方行政建制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候要服从周王,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军作战。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②.战国、秦朝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完全执行中央的法令、政令,有效地管理地方。③.汉初郡国并存,王国势力膨胀,中央集权削弱。汉武帝通过实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基本解除,王、侯与郡县无异。汉朝的编户制,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④.隋唐实行州县二级制,与秦朝郡县制相同。⑤.北宋时,解除了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做知州,又设通判牵制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将地方军队的精壮选入中央禁军,并规定死刑由中央核准,从而大大分散了地方权力,基本消除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北宋保甲制,既可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减少军费开支。⑥.元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始。⑦.明清在地方,分权制约,集大权于中央。明初废行中书省,设三司(为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掌地方行政、司法和军政,三司分立,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清在地方,全国分设十八个省、五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另设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⑧.新中国设特别行政区、省县乡三级地方制度。

(3).中国历代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行政建制

①.秦朝设立南海、桂林等郡管理珠江流域。②.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赐滇王之印;在南越设南海九郡,进行有效管辖。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③.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和忽汗州都督府等机构管理边疆地区;实行册封制度,如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皮罗阁为“云南王”;政治联姻;“长庆会盟”。④.元朝边疆地区的管理机构有行省(辽阳行省、岭北行省、云南行省)、设宣政院管辖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流求,即台湾和澎湖列岛。⑤.明朝在西南地区开始改土归流,在西藏设卫、所及僧官制度掌管;其它边疆地区设立都司(东北设奴尔干都司)。⑥.清朝在西南地区平定“三藩之乱”后,进行大规模改土归流,改变了西南地区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况;在其它少数民族地区,设(乌里雅苏台、伊犁、黑龙江等)将军辖区,办事大臣等机构和官职进行管理。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⑦.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民族区域自治机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151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