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三语文上册《归去来兮辞》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上册《归去来兮辞》教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辞官归隐、放飞心灵的欢快喜悦之情。
2、品味语言,体会融情于景的写法,落实文言知识点。
学习重点:
1、把握文意,体会感情。
2、落实文言知识点:
(1)实词活用:怡、日、悦、乐、棹、善
(2)重要虚词:以
(3)文言句式:被动句:既自以心为形役。
倒装句:复驾言兮焉求?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乐夫天命复奚疑?
学习难点:
1、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2、让学生在体味文章情感的基础上,理解陶渊明的辞官归隐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坚守高贵、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
学习时间:1课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当代作家周国平在他的《灵魂只能独行》一书里讲了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一个典故:有一次苏轼饭后踱步,他掂着大肚子问他的侍从:我这一肚子装的是什么?他的前呼后拥的侍从们纷纷回答,有的说是文章,有的说是见识,苏轼皆不以为然,只有他的侍妾朝云一语中的:先生藏了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是的,苏轼是一个不屈己媚人的大丈夫,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满腹经纶,却仕途坎坷,他最崇拜的人就是陶渊明,(出示陶渊明的头像),他曾经和了陶渊明的全诗,对陶渊明的诗文备加推崇。欧阳修说:“两晋无文章,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宋庠也说:“陶公之《归去来兮辞》,是南北朝文章之绝唱。”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陶渊明,一起欣赏他的《归去来兮辞》。
学习内容和步骤:
一、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我对学生的要求是:文言文的课堂要不断传出书声琅琅。本文的诵读分三个层次:
首先让学生明确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后指名学生朗读,学生初步感知。
其次,教师指导诵读,引领学生把握几个重点句的情味。首句“归去来兮”应读出冲出牢笼、放飞心灵的解脱、畅快之情,第三段首句“归去来兮”应读出享受家园之乐的舒适、宽慰之情,末段首句“已矣乎”则要读出诗人参透一切、彻底放下的旷达之情。
指导后,再指名一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读,引领学生进一步感知文意,体会情感。
再次,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体会诗人辞官归隐的欢悦之情。
然后,师生共同朗读,在书声朗朗中体味情感,品味语言。
二、赏析文本,品味语言。
因为是文言文,所以,进入写法、意境等鉴赏之前,首先要落实文言知识点。所以,四个语段,基本的学习步骤都是先疏通文意,落实知识点,然后,再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设计不同的鉴赏内容。
1、学习第一段。
(1)学生对照注释翻译此段。
重点把握实词“谏、追、是、非”的含义。
注意被动句“既自以心为形役”的准确翻译。
(2)学生概括段意。
2、学习第二段。这是一个重点语段,知识点多,鉴赏点也多,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出示课件),学生齐读“乃瞻衡宇……有酒盈樽”,要求学生按“信(准确)”和“达(通顺)”的要求翻译语段。
第二步,通过让学生对白描语段的扩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金人元好问评价陶渊明的诗文:“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擅长白描,语出天然,不事雕琢,这正给我们留下想象的空间。有人说,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不是作家描写的最美妙,而是能引起读者最美妙的想像。文中写了“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我们知道“晋陶渊明独爱菊”,那么,摆脱了黑暗的官场,回到了向往的家园,面对荒芜院落中傲然挺立的菊花,他定会百感交集,“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而“宁可枝头抱香死,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菊花,看到欣欣然奔向自己的陶渊明,也一定会有一腔话语倾诉。在这里,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你就是陶渊明或是菊花,阔别相逢,彼此会有怎样的衷情相诉呢?请展开想像,写一段抒情性的心理描写。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表述。
教师可以做如下示范:(陶渊明)菊花,我终于又回到你身旁,又呼吸到了你的芳香,我不辜负你的高洁,你也不辜负我的思量。因为我的不合时宜,致使门可罗雀,满园荒芜,只有你,在瑟瑟秋风中傲然挺立,展示你的高贵,迎接我的归来。啊,菊花,高山流水,知音犹在,有你相伴,夫复何求?让我靠近你,让我感受你的呼吸,让我倾听你的心跳……
教师小结,启示学生:康德说,人是借助令人惊异的能力——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想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能力之一。大家在学习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这一能力。
第三步:分析本段中写景的文字。“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分析:作者写了云、鸟、夕阳、孤松,其实,一切景语皆情语。云的“无心”令人联想到“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鸟的“倦飞”,令人联想到作者所说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夕阳”令人想起“虽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孤松”则不仅令人想到“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更由“孤”字想到诗人的清高孤傲、不与污浊的官场同流合污。
学生齐读写景的文字,体会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学习第三段。本段写村居生活。
(1)让学生翻译四个重点句子:(出示课件)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善万物之得时。
(2)教师讲明其中的词类活用。
(3)落实两个名句: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4)齐读第三段。
4、齐读第四段,找出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句子。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小结此段,加以拓展:作者在此段直抒胸臆,抒发了自己“乘化归尽,乐天安命”的感慨。其实同所有的读书人一样,陶渊明也曾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远游”(《拟古》),可他的耿介率直,特立独行,他的不屈己媚俗,令他与当时的黑暗官场格格不入,他三任三隐,个中滋味不言而喻。他的遭遇,使我们联想到屈原、李白、苏轼。(出示四人的头像)屈原,因为“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不得不怀石投江,显其高洁;李白,因为在权贵面前坚守高贵,不阿谀奉承,而被“赐金放还“;苏轼,因为与当权者势不两立,坚持原则,屡次被贬。
谈到屈原,我们会想到体现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谈到李白,我们会想到显示其铮铮傲骨的名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谈到苏轼,我们会想到他独守高贵、不趋炎附势的心声“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那么,文中最能体现陶渊明理想追求、高洁品质的句子是哪句呢?(请同学各述己见,答案不唯一)
三、讲课感悟
文言文的学习,课堂很难有亮点。但是,这个教学设计有三点还是比较成功,得到了评委和专家的肯定。第一,教师的范读声情并茂,引领学生进入情境。第二,设计的人菊对话环节,情致盎然,想象力的培养这一难点突破好。第三,拓展部分,屈原、李白、苏轼的引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最后学生回归文本自然而然。
当然,这个设计肯定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敬请各位专家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精品学习网
高三语文教案:《归去来兮辞》教案五
1.文学文化常识: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薥~ 注意:()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2、作者简介:
陶渊明(明(365)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不过到了他,家境已衰落。他青年时代怀有壮志,’由—不是出身于世族门第,为社会所重视。当时门阀世族垄断高官要职,政治腐朽暗,统治阶级内部的倾轧十分激烈,阶级矛盾也很尖锐,正处于晋宋移代之际。于是他便崇尚老庄,爱慕自然,采取远身避祸的态度。直到的岁,才因生活所驱使,做过几任祭酒、参军等小官。但是担任低下的官职,仅济世的抱负无法施展,还必须降志辱身与官场人物周旋。义熙元年(人),他?岁,辞去彭泽令,从此永远离开官场,过了了多年隐居躬耕的生活。晋末征他为著作佐郎,辞不就。宋元嘉时,他贫病交加,“偃卧瘠馁有日”,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仕,他拒绝了。他宁可饿死,–不吃刺史赠给他的梁肉,表现了与统治阶级决裂的态度。陶渊明是东晋末年最杰出的作家。现存诗歌艹多首,散文篇,辞赋篇。最具特色的是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篇。这些诗描写了农村的美好风光,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心情,表现了诗人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由于诗人亲自参加生产劳动,与农民有了较多的接触,以及自身处于贫困的境地,因而有些诗篇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破败凋敝的现实和农民的理想愿望。《桃花源诗并记》就是这样一首广为传诵的优秀作品。他还写了一些表达政治理想和关心时局的诗,或者借咏史抒怀,或者托神话言志,格调悲壮豪迈,与恬淡优美的田园诗大异其趣。《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即是这样的作品。鲁迅说,“可见他(指陶渊明)于世事也没有遗忘和冷淡”,‘不但有“悠然见南山”的一面,还有“金刚怒目式”的一面。(《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他的诗也常流露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他的诗歌风格平淡自然而形象鲜明,语言简洁、含蓄而有—境,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独具特色。他开创的田园诗为古代诗歌开拓了一个新领域。唐代王维、孟浩然及宋代苏轼、辛弃疾、范成大的山水田园诗词继承和发扬了陶诗的传统。陶渊明的辞赋及散文也很有成就。辞赋如《归去来兮辞》,散文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都是历史传诵的佳作。辞赋、散文同他的诗一样,都善于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描写自然景物,以寄托作者的个性和情操。形象鲜明,意蕴生动,充满着情趣。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
3、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文中内容夹叙夹议,想像之景,真挚之情,和谐交融,浑然为一。从我们今天来看,本文是一篇想像作文,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
4.文章题旨: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词。
5.重点透视:
(1). 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提示:序文中提到了三点理由: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二是“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三是“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文章第一段中也有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2) 本文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尤其是第三四段鲜明地展示了陶渊明的性情,是深刻理解文章的主体。
第三段表示要与世相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在这个基础上,第四段抒发了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展现出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3) 、难点突破
如何评价本文结尾两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提示:“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6.结构图解:
这篇辞赋有叙事和抒情两条线索,你能否选择重点字词分别列出?
提示:本文的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本文的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语言积累
读音
芜( ) 奚( ) 惆怅( )
谏( ) 遥遥( )瞻( )
横宇( ) 载( )欣栽奔
稚( )盈樽( ) 壶觞( )
酌( ) 矫( )首
盘桓( ) 壑( ) 崎岖( )
涓涓( )曷( )靡途 稔 轻飏 熹微 眄 岫 西畴 棹 耘耔 皋
重要词语释义:
(1) 一词多义:
就:
三径就荒(接近)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起身(完成,达到)
金就砺则利(到-----上)
犹:
松菊犹存(还,仍然)
困兽犹斗,况国相乎(尚且)
郑之有园圃,有秦之具有园圃也(如同)
将:
田园将芜(将要)
将信将疑(且,又)
出郭相扶将(扶,持)
将功赎罪(拿,用)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将领)
暂伴月将影(和,与)
绝:
请息交以绝游(断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以小舟至绝壁下(不通,不连接)
绝不相干(全然,绝对)
委:
曷不委心任去留(随从,顺从)
王年少,委国事大臣(委托)
教化从来有源委(末尾)
委命下吏(把-----教给)
(2)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3)“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①之
代 词
纵江东父老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他们,代江东父老)
君将哀而生之乎( 我)
之子于归( 这、此)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这样的人,这类人)
结 构 助 词
悦亲戚之情话( 定语中心词之间,的)
感吾生之行休(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何陋之有( 宾语提前标志)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中心词与补语间,得)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标志)
音节助词
怅恨久之( 无实义)
② 以 ,介词
既自以心为形役( 让)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用)
王语暴以好乐( 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 带着)
连词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同 “而” ,表修饰)
木欣欣以向荣( 同 “而” ,表并列)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表目的,来)
中丞匿溷潘以免( 才)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因为)
③兮
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④而
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通“尔”,你的)
连 词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表假设,如果)
门虽设而常关( 表转析)
觉今是而昨非( 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 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 表承接)
⑤来
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如“归去来兮”。 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 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3、古今异义
觉今是而昨非(古:正确;错误. 今:判断词:是与非)
4、.词类活用:
眄庭柯以怡颜(使动用法,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园日涉以成趣(名作状,每天)
5.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横木)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6、特殊句式:
寓形宇内复几时? (省略句, “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将有事于西畴. (介宾结构后置)
复驾言兮焉求? (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还出去干什么呢?”)
7.参考译文
我的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加以推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这时战乱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离开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来。但过了没几天,思念田园,归乡的念头就产生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饥冻虽是急迫之事,但违背自己本心就会使人感到十分痛苦。虽然自己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驱使;于是感到烦恼,激动不已,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着前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针对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给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归去吧,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既然让自己的心志受形体来驱使,那又为什么还要伤感而独自悲哀呢?我觉悟到过去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而知道未来的却还来得及弥补。虽然走入迷途但还不是太远,现在已经明白了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船在水中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吹动着我的衣裳。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程,只恨早晨天色朦胧,还不十分明亮。
我一看到自己的简陋家门,就高兴地奔去。家中的僮仆前来迎接,孩子们都在门口等候。庭院中的小路已经荒芜,只有松树和菊花却还依旧存在。搀起孩子们的手进入屋里,酒已摆好。端起酒壶来自斟自酌,看着院子里的树木感到非常愉快。身体依靠着南面的窗户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怀,深深感到简陋的居室也可以使人安乐满足。每天到园子里散散步,自有乐趣,屋子虽然有门却经常关着。拄着手杖到处游息,有时抬起头来向远处眺望。天空的云彩自然地从山峰边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自己回来。日光慢慢暗下去太阳快要落山了,我还抚摩着独立的松树徘徊着不愿离开。
归去吧,让我断绝与世俗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的情志相违背,我还要驾车出游追求些什么呢!跟亲戚们谈谈知心话使我感到愉快,弹琴读书能够使我消愁解忧。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到西边的田地里去耕种。有时乘了有篷帘的小车,有时划了一条小船。有时经过曲折幽深的山沟,有时经过高低不平的山丘。看到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地流淌。我真羡慕自然界万物正生机勃勃,感叹自己的生命即将终止。
算了吧!人生寄身于天地之间又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着自己的心意而任其自然?为什么整天心神不定又想到哪里去呢?富贵荣华不是我的心愿,神仙境界也不可以期待。遇到好天气就一个人独自出去游览,或者把手杖放在一边做些除草培苗的工作。有时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有时在清澈的水边吟咏赋诗。姑且随顺着大自然的变化以了结此生,抱定乐天安命的主意,又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课后题解
(一)、1、“心为形役”,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所以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是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中间部分(2、3自然段)分别从抵家时的欣喜(“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以及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三个方面写出归隐田园生活的乐趣,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安贫乐道的思想、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以及对腐败污浊官场的厌恶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无奈之情。
3、参考答案同前《难点突破》
(一)、陶氏的艺术特点“平淡自然”表现在情感和语言运用两个方面。情感表达上,使人感情真挚,直抒胸臆,不假粉饰自然纯真可亲,如本文中开始直抒胸臆,“田园将芜胡不归”,“觉今是而昨非”“实迷途其未远”,回家之时是“载欣载奔”,回家之后是“童仆欢迎,稚子候门“。所有这些,都显示出诗人的洒脱清高。语言运用方面表现为语言朴素,其特点是不加修饰,近乎白描似的语言,接近口语,但是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口语,读起来有韵味,令人咀嚼。所以,语言显出一种自然美
(三)1、我觉悟到过去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而知道未来的却还来得及弥补。虽然走入迷途但还不是太远,现在已经明白了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表达效果:“悟”“知”两句表明诗人的反思与觉醒,“实”“觉”两句表明世人对过去(出仕)的彻底否定以及归隐田园的强烈愿望。
2、船在水中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吹动着我的衣裳。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程,只恨早晨天色朦胧,还不十分明亮。表达效果:前两句,诗人表面上写的是船情和风轻,实际上烘托了自己离开官场的轻松愉快的心情。末句一个“狠”字,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那种归心似箭的急切心情,可谓一字传神。景物描写与人物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真可谓情景交融。
3、靠着南面的窗户寄托自己傲然自得的情怀,深深感到简陋的居室也可以使人安乐满足。我每天到园子里散步已成为乐趣,所以庭园里虽然有门却经常关着。表达效果:诗人归隐田园后那种悠然、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跃然纸上。
4、天空的云彩自然地从山峰边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自己回来。日光慢慢暗下去太阳快要落山了,我还抚摩着独立的松树徘徊着不愿离开。表达效果:“云”“鸟”两句,诗人以鸟自喻,以云之无“无心出岫”比喻自己无意于仕而出仕,以鸟之“倦飞知还”比喻自己厌恶官场后的归隐。“景”“抚”两句是寓意深远的含蓄句,表面上说的是夕阳西下,自己仍在松树下徘徊。而实际上是说社会黑暗,但个人已到了迟暮之年,仍要保持晚节。运用比喻手法。表达感情,即深入浅出,又形象含蓄。象征手法的运用,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四)、本题目属于自由发挥题,只要表述合理,能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做到自圆其说即可。
高三语文教案:《归去来兮辞》教案二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 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 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 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杂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读〈山海经〉》
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归去来兮辞》”,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归去来兮辞》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408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