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离骚》自测反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离骚》自测反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离骚·自测反馈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竞周容以为度度:限度

B.鸷鸟之不群兮群:合群

C.苟余情其信芳信:相信

D.忍尤而攘诟尤:好

2.对下列各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我孤独地忍受着现实的穷困。

B.唯昭质其犹未亏——唯独我明洁的品质还没有被污染。

C.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怨恨君心太大了(即心太粗的意思),始终不能体察民心。

D.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转过我的车子返回原路,趁着迷路还不算远。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有位作家说,要想使自己生活的扁舟轻驶,务必要让它________的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不然轻则________无以进,重则可能压沉自己的生活之舟,道理很明白,什么都舍不得撒手,往往________什么都不得不________。[]

A.装载徜徉致使割爱B.承载徘徊导致舍弃

C.装载徘徊致使舍弃D.承载徜徉导致割爱

4.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山水诗经过长期酝酿,最终能够在诗坛上独占鳌头,开宗立派,千秋之功当属南朝宋诗人谢灵运。

B.许多人或许没有见过这两位在语言艺术上颇有造诣的电影配音演员,但一提起他们配音或朗诵的精彩片断,不少人至今尚耳熟能详。

C.中国京剧艺术团首次出访欧洲,带去了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精彩绝伦的演出令欧洲观众如痴如醉,大快人心。

D.为了逃避打击,这个造假窝点去年曾两次停业,可风声一过,又东山再起。

5.下列各句表达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自然科学发展加速的第三个原因是,由于科学领域集中了社会上最优秀、最富有创造才能、最勇于探索精神的人才。

B.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不运动的物质。

C.下面播送的《黑炮事件》的录音剪辑,是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的。

D.一个人能否成才,要看以后的学习态度:一是要有信念,相信自己能成才;二是有没有毅力和决心,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1题。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斯?”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酾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湘《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史记·屈原列传》

注:①酾:薄酒。

6.句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中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逃亡破败连续几

B.使……灭亡使……破败连续几

C.灭亡破败接连多

D.使……灭亡使……破败连续不断积累

7.下列句子句式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C.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8.下列各句中“见”字表示被动的一项是[]

A.渔父见而问之曰

B.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C.风吹草低见牛羊

D.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9.下列与“无”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人君无愚智贤不肖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无贵无贱,无长无少④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⑤肯访院花老翁无

[]

A.①⑤B.①②④

C.③④⑤D.①③

10.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

B.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C.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D.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11.下列各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体现出屈原孤傲清高,自命不凡的性格。

B.“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中“察察”是“洁白的样子”,“汶汶”是“明亮”的样子。

C.“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的意思是“又怎能使清白的身躯,蒙受人世的苦难呢?”

D.好几代见不到一个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是因为他们所称的忠臣不忠,贤人不贤。

参考答案

1.B2.3.45.6.B7.C8.B9.D10.C11.D

扩展阅读

《长亭送别》自测


《长亭送别》自测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黑字的注音或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钏(chuàn镯子)泠泠(1íng清淡)斜晖(huī日光)

B.靥儿(yè古代妇女贴在额两边的花饰)揾泪(wèn揩拭)厮守(ī相守)

C.谂知(shěn知悉,深知)一递一声(dì交替,更迭)蹙眉(cù皱)

D.蜗角(wō极小)玉醅(péi没过滤的酒)趁程途(chèn赶)

2.加黑字的读音和词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①只索昏昏沉沉的睡②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B.①阁泪汪汪②阁不住泪眼愁眉

C.①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②顺时自保揣身体D.①供食太急②将来的酒共食

3.给下面三组内容正确配伍

①举案齐眉②蜗角虚名,蝇头微利③红泪④司马青衫⑤伯劳东去⑥鱼雁青鸾

A.薛灵芸B.比喻离散C。比喻书信消息D.西王母E.白居易F.孟光G.苏轼

a.梁鸿b.《满庭芳》c.乐府d.王嘉e.《拾遗记》f.苏轼Q.汉武帝h.《琵琶行》

①___②___③___④___⑤___⑥___

4.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②蜗角虚名,蝇头微利③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④伯劳东去燕西飞

A.夸张用典互文比喻B.比喻拟人比喻互文C.夸张拟人比喻互文D.比喻用典互文比喻

二、阅读理解

对下面曲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5.[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A.描绘五幅图画,揭示深秋时节特征,渲染萧瑟悲凉的气氛,衬托莺莺的离人伤感之情。

B.是什么在一夜之间把这一片树林染红了呢?都是离别之人的伤心泪水!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意境。

C.运用对偶、排比、拟人、用典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心理。

D.作者把苏轼词中的“黄叶”改成“黄花”,这就与后面的红叶不重复,满地黄花配上满树的红叶,更能表现秋色的凄凉。

6.[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A.以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抒情写意,从不同侧面展示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

B.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想使疏林挂住斜阳也是枉然,用客观事物衬托远行人去意已决,难以挽留。

C.张生骑马在前,因依恋而慢慢地走;莺莺坐车在后,因难舍而紧紧地跟随。曲词真实、细腻地写出了人物内心的离别之苦。

D.莺莺因将与张生分别而消瘦。虽然高度夸张,却准确地写出了莺莺在感情折磨下身心交瘁的状况。

7.[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惶惶的寄。()

A.以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B.莺莺看见送行的车马,心中非常难过、憋闷,无心梳妆打扮,从今以后只能用昏睡和哭泣来熬度时光。

C.叮嘱张生分别后,隔一段时间再寄书信来,不要影响进京应试。

D.运用民间口语,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造成音节和韵的回环流转,与莺莺抽泣的声音和心情相合拍。

8.[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A.一、二两句用典,极力渲染莺莺内心的悲戚。

B.三、四两句作者用夸张修辞手法,使人物情感已呈奔腾向前发展之势,表现了人物极度悲哀之情。

C.五、六两句,故作回转——虽然马上就要分别了,姑且喝一杯送行酒吧,在宽慰中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之情。

D。最后三句,作者纵笔把人物感情推向高潮,使整支曲子散落有致,人物内心活动波澜起伏。

9.[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A.这段曲词有景有情,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浑然一体。青山疏林、淡烟浓雾、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了一幅黄昏时候秋天郊外的画面。

B.青山疏林、淡烟暮霭,都是莺莺眼里的景物,可以说这些景物是为情而设的,却又是随手拈来,自然贴切,没有一点牵强和雕琢的痕迹。

C.“无人语”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二是指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以景来写心理活动。

D.“听马嘶”,听到马叫声,却看不到骑马的丈夫。“无人语”与“听马嘶”两相映照,烘托出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10.选出对《长亭送别》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折戏曲莺莺主唱,通过一系列优美委婉的曲词,突出地描写了主人公内心的苦闷和怨恨,表现对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不满,对爱情、自由、幸福的热烈追求。

B.作者善于描摹景物,在景物的描摹中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

C.语言优美精湛,曲词富有文采。文中用典很多,极为恰当,所用典故均能表现主人公内心世界。

D.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人物感情,特别是巧用夸张手法。

三、教材精彩赏析

阅读[滚绣球]这支曲子,思考下面的问题。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斜晖。马儿违迹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这首曲子中“马儿的迈迈行,车儿快快的随”两句,金圣叹赞这两句是真正妙文,你感觉是这样的吗?

四、同步链接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天净沙]莫不是步挤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现叮咚?莫不是铁马儿檐前骤风?莫不是金钩双控吉丁当敲响帘栊?

[调笑令]莫不是梵王宫,夜撞钟?莫不是疏潇潇曲槛中?莫不是牙尺剪刀声相送?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潜身再听在墙角东,原来是近西厢理连结丝桐。

[秃嘶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圣药王]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中。我近书窗听咱。(红云)姐姐,你这里听,我瞧夫人一会便来。(末云)窗外有人,已定是小姐,我将弦改过,弹一曲,就歌一篇,名曰《凤求凰》。昔日司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虽不及相如,愿小姐有文君之意。(歌曰)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翩翩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张弦代语兮,欲诉衷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旦云)是弹得好也呵!其词哀,其意切,凄凄如鹤唳天;故使妄闻之,不觉泪下。

[麻郎儿]这的是令他人耳聪,诉自己情衷。知音者芳心自懂,感怀者断肠悲痛。[注]红娘定计,让张生用琴声对莺莺作试探。莺莺月下焚香,张生弹琴撼动芳心,作歌直抒衷情,莺莺为之感动,埋怨违约悔婚的“狠毒娘”,钟情一往情深的“志诚种”,决心以身相许。

1.[天净沙]、[调笑令]、[秃厮儿]三曲如何对琴声作艺术描绘?[秃厮儿]一曲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2.节选部分如何表现琴声、歌声对莺莺心理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D(玉醅—pēi美酒)2.C3.①Fa②Gb③Ad④Eh⑤Bc⑥CDg4.A

二、5.D6.B7.C8.B9.A10.C

三、这首曲子是情景交融的典范篇章,写景成为抒情的重要手段。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那种不忍遽别,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是先有这样的情,才有那样的景,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泪染红的一样,使人很难说清何者是景,何者是情,二者交融为一了。

若又马儿快快行,车儿慢慢随,则中间乃自隔绝,不得多作相守也。即马儿慢慢行,车儿慢慢随,或马儿快快行,车儿快快随,亦不成其为相守也。必也,马儿则慢慢行,车儿则慢慢随,车儿既慢慢随,马儿仍慢慢行,于是车在马右,马在车左,男左女右,比肩并坐,疏林挂日,更不复夜,千秋万岁,永在长亭。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金圣叹)

四、1.描绘:①用比喻手法写琴声,与白居易《琵琶行》写乐声有异曲同I之妙。②逐步展示莺莺对琴声中意境的理解。初时,莺莺不辨何处声响,怀疑是“宝髻玲珑”、“环佩叮冬”,又怀疑是风摇“铁马”、“金钩”敲窗。继而,莺莺为这种美妙声音触动,觉得如同寺庙撞钟、竹林鸣风、尺剪相碰、“滴响壶铜”。并听清琴声“近西厢”“在墙角东”。此时,莺莺已猜度到弹琴之人是张生。雄壮深幽高急低缓的琴声卒令崔、张情感融通。特点:[秃厮儿]一曲运用通感手法。以整场的排句将诉诸视觉的琴声转换成铁骑刀枪、落花流水、风清月朗、小窗儿女等视觉形象。

2.作用:一个是“断肠悲痛”“思不穷”;一个是“芳心自懂”“意已通”。悠扬美妙的琴声和词哀意切的歌声,成为沟通二人情感的媒介。

离骚


离骚
【设计说明】
大纲指出:要通过高中语文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语的任意堆砌。”高中文言文教学首先使让学生将文言文读懂读透,在理解上下一番功夫然后才是鉴赏与品读。而语文特级教师洪镇涛也说:“学习语言要把读作为开启语言宝库的钥匙,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读是语文课第一教法。对于抒情性极强且语言优美的文言文,更是如此。
《离骚》是一个自言其忧而又苦不得志的人生故事,是一番志行高洁而又忧国忧民的心灵追问,是一曲超脱世俗而又高奏自我的华丽乐章。针对这样的文章,我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合作解决疏通文意,共同探究文章内涵,引导学生感悟《离骚》的魅力,理解屈原的人生追求的五彩之梦,在朗读与探究中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体会节奏感、韵律美。
3.积累重点词语,疏通诗句,理解作品内容。
4.初步感受并理解屈原所表达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诵读全诗,感受“骚体诗”的语言特点;理解作品所表达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本
(播放电影屈原片段)
师影片中的主人公是谁?
生(齐声)屈原
(字幕屈原)
师大家对屈原了解多少?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
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师非常好,他介绍的非常全面,屈原的代表作是什么呢?
生(齐声)《离骚》
师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
生(充满疑惑)
师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本文《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屈原为什么作《离骚》呢?
生苦闷忧愁
生不得志
生被流放了
师都可以,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这样说的: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二、合作探究
下面让我们走进《离骚》,走近屈原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默读速读全文,总体了解文章内容。
(2分钟后)
师对文章,大家有了初步的了解,文章比较晦涩难懂。下面请按照我们的学习小组结合课下的注释疏通文意,不明白的可在组内讨论解决,最后再有难点可有小组长提出。
(全班七个小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民生”在本文是个疑点,应该说既是屈原的人生之义,又是人民生活之义。既哀叹自己人生的艰难,又深深同情更广大的人民。
2.鸷鸟之不群中的“之”的用法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是助词。
3.集芙蓉以为裳中的应读chang二声。古代此字指下衣。
师《离骚》好读易懂吗?
生不好读太难懂了
师这样的文章需要反复地读要找出规律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下面大家
听听濮存昕读的,听听有什么特点?
(多媒体放录音)
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生美(齐声答)
师韵律感很强屈原是通过什么手法做到的呢?
生用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生用了很多叠音词。
生大量用“兮”字。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师“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
“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生押韵,不过不太明显。
师《离骚》是隔句用韵的,如:“固时俗之工巧兮,佰规矩而改错;背绳
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错和度是韵脚。
此外,还有节拍的使用上,每句基本上都是三个节拍,如:民生--各有--所
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投影文字)
师好,同学们自由大声读文章,体会一下离骚的韵律美与音乐美。
(5分钟后)
师下面大家齐读全文。
(而后男女分开再读两遍,最后再让个别普通话较好的同学读)
师好,大家都应该这样读。今天我们通过诵读初步感受了离骚韵律美音乐
美,疏通了文意。下节课我们将走进离骚走近屈原的内心世界,感受离骚的内在意蕴。
作业:1背诵全诗
2结合注释和我们的讨论,翻译全文。
(下课)
第二课时
三、共同探究
师我们先检查背诵,进行比赛。
(先检查个别学生背诵,而后全班七个小组各推出一名同学进行比赛,看谁背得最准确最流畅。同学们都很积极踊跃。基础较好的同学能流利的背下来。
(8分钟后)
师大部分同学背的很好,没有背过的要继续努力,下面我们一同探究屈原的内心世界,看课文首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句话表达了屈原什么养的思想感情呢?
生哀伤难过痛苦
师很好,为什么呢?
生被流放了
生不受楚王信任了。
师用原文的话回答
生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师为什么被贬黜(投影两字)?因佩戴和采集香草吗?
生不是(齐声答)
生灵修之浩荡。(投影灵修浩荡)
生众女嫉余之蛾眉,谣诼谓余以善淫。(投影众女嫉余)
生时俗之工巧,偭规矩而改错。(投影世俗工巧)
师君王荒淫。小人进谗言,世俗投机取巧,还有“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正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不愿苟且不愿和小人同流合污。面对此种处境,屈原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生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师很好屈原在这几句话中都谈到了死,不管是九死,还是体解。我们都
知道屈原是投江而死,屈原是不是因为这些而自杀呢?
生不是,屈原是因为楚国国都被秦攻破而万念俱灰才以身殉国的。
师此时的屈原虽然很痛苦忧伤但是还是恨之深爱之切。面对这样的政治环境,屈原怎么做的呢?
(齐读三四段)
生将要回去,“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生“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趁着迷路不远回归家园。
生“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生“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修养自我
师这些思想和晋代的陶渊明回归田园的精神一样吗?大家讨论一下
(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生一样的都是厌倦了官场生活而归隐的
生不一样,陶渊明是彻底的厌倦了污浊的官场而回归田园的,他是毅然决然的,而屈原则对楚王还抱有幻想,依恋着楚国,热爱着楚国,希望有一天楚王能够悔悟。
师都有道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表明自己的高洁屈原还怎么做的呢?
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生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生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师这些打扮可谓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屈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表明自的
高洁与永不向小人屈服的决心。是知识分子坚守自我的第一生呐喊。
师纵观全文,一个越来越清晰的艺术形象向我们走来,一个越来越鲜明
的艺术形象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本文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呢?
生他英俊潇洒,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
写上“屈原”二字,我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
生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主张举贤授能。
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
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
师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
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师文章塑造了一个如此生动鲜明感人的艺术形象,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呢?
生运用了比喻手法。
生运用象征,芙蓉香草象征高洁的品性。
生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生夸张,想象等等。
师(投影总结)
1.大量运用了比喻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2.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
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
美。
3.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而且形式多姿多彩,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
中又富于变化。如“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上两例属于在一个完整诗句里,上下句构成对偶。“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这一例是两个完整诗句的上、下句构成对偶。“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这一例是上、下句内部各自构成对偶,上、下句之间也构成对偶。
“楚辞体”语言华丽丰富多彩灵活多变,通过学习《离骚》,我们领略了此文体的巨大魅力,丰富了我们的五彩人生,感受到了屈原的九死未悔的问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最后我们再次感受一下《离骚》的魅力。
(全班齐读全文)
(布置作业)学习了《离骚》,认识了屈原,你一定有很多感慨,对屈原遭遇与投江有很多看法,有许多话想对屈原说。请以“屈原,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写一篇五百字的小作文表达你的观点。
(下课)
【教学反思】
《离骚》是高中语文的经典篇目,是一首优美且充满艺术魅力的诗歌。本课教学主要以诵读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力图改变以往的以考试为目的,以串讲为方式,以强化知识点为目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努力强化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引导树立积极地人生观和世界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诵读,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文本的艺术魅力,用心聆听屈原的心声。在自主合作中解决了文言知识,在探究中,理解了屈原九死未悔的精神。潜移默化中同学们也增强了爱国意识。整堂课同学们的热情较高,思维活跃,讨论激烈。课堂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是第二课时时间较紧张,重点没有很好的突出出来,对陶渊明和屈原的比较讨论因时间关系,也太肤浅,欠深入。

《离骚》教案


《离骚》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2.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诗人中的诗人,高峰上的高峰,王者中的王者。王者归来。今天我们来触摸他的灵魂,《离骚》就是屈子真情的告白。谁来说一说屈原?
二.屈原及相关内容简介
学生已预习了《新新学案》上关于屈原及作品的介绍,课堂上只让学生根据预习情况来说。
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所以在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民间有粽子、赛龙舟的习俗。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沙士比亚、意大利单丁)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屈原作品
《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渔父》《招魂》等,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3.风骚。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汉代以来,屈原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日渐崇高,影响愈加深远。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屈原的伟大,一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二是他用毕生心血写成的20多首诗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
4.关于楚辞
“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称“楚辞体”。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称“骚体诗”。楚辞发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语势,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创新和解放。
《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
三.解题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全诗372句,分93节,共2464字。
四.诵读
1、请大家朗读这段用血泪写成的文字,注意在形式上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如何。
楚辞体或叫骚体,兮就是一个标志,如去掉兮后再读一遍(生读)。“兮”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同时,“兮”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兮”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闻一多认为“兮确乎是诗歌的核心与原动力”。项羽是楚国的贵族,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是女性中的偶像,同样是楚国的贵族《离骚》中屈原是怎样的形象呢?
2、老师朗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kuāzhuóchàchìjíguòmiǎn
修姱谣诼侘傺岌岌攘诟偭规矩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把握诗的节奏,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在反复诵读中进一步理解
(1)把握诗的节奏
骚体诗的节奏要复杂一些,但仍有规律可循,这就是每个诗句都可以分成两半,中间用虚词连接,前一半占两拍,后一半看起来似乎只有一拍,但加上延长音或停顿,其实也是两拍。所以,它的基本句式是:
X——XX虚词XX(空拍或加语尾助词),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
下面试从课文中举几个例子,虚词皆加括号。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芳——与泽(其)——杂糅(兮),
唯——昭质(其犹)——未亏。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2)体味诗的情感
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例如:第一部分第1节主要是说他因进谏而遭贬黜,接着就说到朝中小人如何诬蔑他,而君王却执迷不悟,由此他想到当时政治上的坏风气:投机取巧,不顾公理,造谣中伤,产生了孤独感。但他决不同流合污,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终于得出“伏清白以死直”的结论,这种精神是极为感人的。
第二部分说既黜之后,该怎么办?反省自己,是否没有看清道路,返回去呢?承着反省的思想,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肯定了自己的美好品质及政治主张“苟余情其信芳”,“唯昭质其犹未亏”,信念更加坚定,为了寻求理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坚持真理,献身理想;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情感无不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光明自由幸福而斗争。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诗人讴歌、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找出诗句,并稍加阐述)
2.你最喜爱哪些诗句?在这些诗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对你有什么启示?
附:板书设计
离骚
屈原
线索:谇替退往

内容:直言进谏替而不悔谨慎审度斗志弥坚
情感波澜:跌宕起伏

离骚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离骚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6离骚学案
内容感知
《离骚》是我国古代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决不就此退缩,和蝇营狗苟的小人们同流合污;一方面设想自己要隐退,同时更加努力培养自己的美好的德行。这部分也是作者最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达最直接、强烈的段落。阅读时要注意把握它的内容和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修姱(kuā)羁(jījī)謇謇(jiǎn)
侘傺(chàchì)溘死(kè)蕙(xiāng)
揽茝(chǎi)谣诼(zhuó)方圜(yuán)
攘诟(gòu)鸷鸟(zhì)延伫(zhù)
芰荷(jì)岌岌(jíjí)杂糅(róu)
兰皋(gāo)可惩(chéng)好修姱(hào)
相(xiàng)谇(suì)偭(miǎn)忳(tún)
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词义
1.重点词
太息:叹息。
好:爱慕。
羁:马缰绳和马笼头。喻指束缚。
修姱:修洁而美好。
揽茝:采集芳芷。比喻高尚的德行。
谇:谏诤。
虽:纵然,即使。
九死:泛指很多次死亡。
灵修:神圣,指君王。
浩荡:荒唐。
众女:喻指很多小人。
蛾眉:喻指高尚的德行。
谣诼:造谣,诽谤。
工巧:善于取巧。
偭:背向,引申为违背。
周容:苟合奉承以取悦于人。
度:法则,准则。
忳:忧闷。
不忍:不能容忍。
不群:不能合群。
相道:观察、选择道路。
延伫:久久地站立。
止息:停下来休息。
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岌岌:高耸的样子。
陆离:修长的样子。
昭质:光明纯洁的本质。
皋:水边高地。注意“皋”的下半部分不能写作“本”。
离尤:获罪,遭受指责。“离”通“罹”,遭受;尤,过失。
朕:我。秦始皇以前是一个普通的人称代词,谁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
2.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文中指圆形的凿孔。)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3.古今异义
謇朝谇而夕替(古义:废弃,贬斥;今义:更替。)
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善于取巧;今义:指工艺品、诗文书画细致精巧。)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不得志,走投无路;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制芰荷以为衣兮(古义:用……、拿……;今义:认为,动词。)
余独好修以为常(古义:认为……是……;今义:认为,动词。)
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偭规矩而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长余佩之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多。)
4.词类活用
余虽好修姱以羁(羁,马缰绳和马笼头。此处名词用作动词,约束、束缚。)
屈心而抑志兮(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抑。)
伏清白以死直兮(伏,为动用法,为……而伏;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高余冠之岌岌兮(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
长余佩之陆离(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长。)
四、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即“不知吾”。)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句,“冠之岌岌”即“岌岌之冠”,“佩之陆离”即“陆离之佩”,“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羁”“替”,此处均为被动词:被约束,遭贬黜。)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被动句,“体解”的主语是“吾”,承后省略,是被动者。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
五、文学常识
1.屈原(约前340—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在流放期间,他以其出众的才华和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不朽的诗章。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2.“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
六、名篇名句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译文:我长声叹息止不住泪流满面,哀怜着人民的生活多么艰难。
剖析: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和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2.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译文: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理解我的心思。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妩媚,诽谤我好放荡淫乱。
剖析: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译文: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
剖析: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儿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儿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同流合污,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较多的句子。
4.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译文:人生各有各的喜好,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肢体分解也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志是可以挫败的吗?
剖析: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等,令人感慨万分。作者再次重申自己“独好修以为常”。“独”字表现出作者认定自己的原则是正确的并甘愿为之付出的自觉态度,带有一点自豪的味道。意志更加坚定,信仰更加明确。即使五马分尸,也改变不了自己。难道“我”的好修之心是可以惩罚的吗?反省明志,斗志弥坚。这一段以退为进,更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不悔的精神和品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了出来,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二、重点语段
1.“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至“又申之以揽茝”。
剖析:写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围一群小人之间的尖锐冲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对此,作者坚定地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鸷鸟之不群兮”至“固前圣之所厚”。
剖析:进一步指出自己和群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在对自己之所以不见容于朝廷的原因有了清醒的认识后,“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虽然抑郁难平,但情绪趋向平稳,并坚定地表白自己的信念——“伏清白以死直”。“固前圣之所厚”,表现作者以前贤为榜样,同时它也透露了作者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作者对历史很熟悉,前世的明君贤臣就是引导他追求进步政治理想的活生生的例子。
3.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剖析:这首诗的中心内容,在于表现诗中“我”与险恶的现实难以相融这一基本矛盾,包括“我”与党人的矛盾、“我”与国君的矛盾和“我”自己思想上的矛盾。对改革弊政的困难估计不足,因而有了隐退的想法。但这种隐退并不意味着屈原妥协,这正表现了作者修身洁行的品格和坚持理想的精神,表明他不愿随波逐流,并且“虽体解吾犹未变”。
4.“制芰荷以为衣兮”至“芳菲菲其弥章”。
剖析:从各方面写自己衣饰的高洁。作者不惮繁复地描述种种衣饰,意在表明他修身之严。读起来,这几句诗给人无限郑重的感觉。其中,“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和前面的“复路”是相应的。
结构图解
节选内容每两句一小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主旨探讨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诗人自述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2.作者回顾自己从政遭遇的艰难,写了自己与小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也表明了自己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并抒发了自己对楚怀王的怨愤。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血泪凝结成的生命挽歌
——浅析《离骚》中屈原的悲剧形象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七雄纷争,各国存亡处于紧要关头的战国时代,诗人的理想就是把祖国推上强大、富裕的道路。
大家知道,儒家高扬道德大旗,主张克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屈原,不仅把“修能”(修饰才能)作为圣人的目标,而且具有浓厚的以圣人自诩的倾向。他在诗中借香草喻内在的美德,用美人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所有的这些都刻画出高洁动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试图以道德理想促成“美政”理想的实现,通过高扬道德理性来整治政治秩序。然而,事实上,他发现现实中的楚王与理想中的圣王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于是,对楚王的怨愤和对“党人”的鄙弃萦绕于怀,诗人最终遭谗见废,导致“美政”理想的幻灭,“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原悲剧性的人生结局,令人深思。
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昏庸的君王面前,在奸邪的“党人”面前,既不能改变自己,也不能改变楚国,且又不愿离开自己的祖国(“忍而不能舍也”),只能选择以死明志,去殉他所追求的道德理想和“美政”理想。这是屈原悲剧性结局的一面。另一方面,崇尚圣人的德治,试图以此建立合理的社会政治秩序,又不能不说是一种局限。但是,屈原热爱祖国,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的峻洁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在民族危难之时,慷慨赴难,舍身救国,上下求索,“九死其犹未悔”!
问题探究
读了这篇课文后,你定会被屈原的勇往直前、追求真理、坚贞不屈的精神所感动吧!请你以“屈原的求索精神”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充分领悟屈原人格形象的魅力吧。
导思: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热爱祖国,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的峻洁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在民族危难之时,慷慨赴难,舍身救国,上下求索,“九死其犹未悔”!我们在探究时要注意从多方面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然后进行课题的交流。
探究:第一步,讨论问题: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受到哪些启发?
(1)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2)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3)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第二步,查找屈原作品中有关求索精神的句子、事件,进行信息筛选整合。
第三步,分组阐述,展示成果。
诗句: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3)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5)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对联:
(1)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
(2)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3)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
民俗:
端午节的来历及其内涵。
事件:
中国与韩国之间关于“申报端午节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争。……
第四步,比较分析:将屈原与司马迁、陶渊明等人相比较,以加强对屈原“民本思想”情感美的理解。我们说,屈原“宁死不悔”的追求,“美政”与“洁性”,其情是执著与坚韧的,至真至诚,达到了情的极致,屈原不仅保持了自己的外在美,更追求内在的美。
第五步,就屈原的形象美,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小论文。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449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