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道色散现象,初步了解太阳光的光谱。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
3.知道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及其应用
学习重点:
光的色散、红外线与紫外线
学习难点:
色光的三原色
教具学具:有关红外线、紫外线的挂图
导学方法:阅读法、查找资料法、问答法.
学习过程:
一、快乐自学、合作探究
(一)认识光的色散:
1.彩虹的形成是光的现象。
2.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
太阳光是光,其实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
(二)色光的混合
1、实验观察:把红色、蓝色、绿色透明塑料片放在阳光下,各透过什么颜色的光?将任意两片透明塑料片叠在一起,透过的是什么颜色的光?
(边进行实验,边完成图的填充,直接填在图中的数字处)
色光的三原色是、、。
(三)看不见的光学习红外线
阅读课本内容,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1.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它的效应,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外线。
2.红外线有哪些应用?
(1)物体在温度升高时,它辐射的红外线会大大。人体生病时,局部皮肤的温度异常,如果在照相机里装上对红外线敏感的胶片.给皮肤拍照并与健康人的照片对比,有助于对疾病做出判断。
(2)夜间人的体温比野外草木、岩石的温度高,人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强,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红外线仪。
(3)红外线还可用来进行.如电视机遥控器的前端有一个发光二极管.按下不同的键时,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电视机的遥控.
(4)利用红外线技术可以在飞机或卫星上勘测地热.寻找水源、估计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等.
(5)利用红外线的作用,可以加热物体、烘干油漆和谷物、进行医疗等.如市场上烤制鸡鸭等肉类食品的“远红外烤箱”.
(三)认识紫外线及其应用
3.在光谱的紫端以外,也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线.紫外线能使物质发光;紫外线能灭。
三、自我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1.光的色散:太阳光由七色光混合而成。
2.光的三原色:
3.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
红外线的效应强.利用红外线物体;还可以用来遥控。
(2)紫外线在医学上可以;还可以鉴别钞票真伪。
我还有的疑惑是
四、当堂训练:
必做题
1.下列现象中属于白光色散的是()
A.太阳光经过棱镜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
B.红、绿、蓝三种色条合成电视画面的颜色
C.红、绿、蓝三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成白光
D.红、蓝、黄三色颜料按一定比例混合成黑色
2.冬天,在商店中购买的红外线烤火炉,看起来它发出淡红色的光,这是因为()
A.红外线本身就是一种淡红色的光
B.火炉的电阻丝的温度超过标准,因此在发出红外线的同时,还发出少量红色的光
C.红外线本身是看不见的,看见的淡红色光不是红外线
D.红外线中有一部分是看不见的,有一部分是看得见的,看得见的那部分是淡红色。
3.下述事例中,利用了红外线的是()
A.验钞机鉴别钞票的真伪B.自行车的红色尾灯提示后面有车辆
C.光缆传递信息D.用电视机遥控器遥控电视
4.如图甲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棱镜射到白屏上,在光屏上就形成一条彩色光带,其颜色自上而下依次
是不同颜色的光。
选做题
5.今年5月17日中午,我市部分市民看到了太阳周围出现—个七彩“光环”,如图所示,这就是“日晕”。这种天象形成的重要原因是阳光通过无数小冰晶后发生了色散,其中各色光按红、橙、黄、、蓝、靛、紫的顺序依次排列,说明了阳光是(填“单色光”或“复色光”)。
6.电视机的遥控器是利用线实现遥控的;医院里用线杀死微生物,达到灭菌的目的。
四、课堂作业
课本P15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五、我的反思
第五节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的。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
3.了解可见光谱,以及红外线与紫外线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光的色散实验,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2.探究光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分解太阳光,进行色光混合的实验中,产生探索未知物理知识的欲望与兴趣,并解决问题的喜悦心情。
2.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养成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光的色散和色光的三原色。
2、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光的色散现象;色光的混合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用:三个硬纸圆盘(分别涂满红、绿、蓝三种颜色)、陀螺、放大镜、电视机、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水槽、平面镜、白纸、三棱镜、白屏、课前搜集有关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学
二、光的色散
白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三、色光的混合
色光的三原色
四、看不见的光
光谱
(一)红外线及其利用
(二)紫外线及其利用
【视频】如图所示,在“五岳”之首泰山上,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佛光”奇景。据目击者说:“佛光”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光环,与常见的彩虹色彩完全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光产生的奇妙现象让学生感知光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设疑】神奇的“佛光”真的是活佛显灵而产生的吗?如果不是佛光普照,那么你知道它形成的科学道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4-5光的色散
【创设情境】雨过天晴,天空有时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像一座“彩色的桥”悬挂在半空中,同学们想不想现在就亲眼目睹美丽的彩虹呢?
【过渡】想不想亲自动手再现一次“彩虹桥”呢?我们也可以让太阳光经过三棱镜,然后照到白屏上来试试看。
【学生分组实验】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从三棱镜折射出的光照射到白屏上,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动手操作的欲望)
【成果展示】通过以上现象能够说明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增强信心)
【归纳总结】
太阳光是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各种色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板书)
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光是最单纯的色光,现在我们知道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最早做出这个实验的是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从而揭开了光的颜色之谜。刚才我们大家做的就是牛顿所做的实验,可见,大家有当物理学家的潜质哟。
【设疑】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那么我们把任意几种色光混合会得到什么颜色的光呢?例如:红光和绿光混合会得到什么色光呢?现在我们就来动手探究一下。
【演示实验】色光的三原色。
1、用三色彩纸课前做好彩色陀螺,装在小电动机上,让它旋转起来,观察陀螺的颜色,改变陀螺表面的红、绿、蓝三色的面积大小,再使其旋转,观察到不同颜色。
【探究实验】色光的三原色。
【实验指导】先后打开红光、绿光和蓝光的按钮,观察两种色光混合部分的颜色。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增强实验效果,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播放课件】红光、绿光、蓝光按照1:1:1的比例得到的是白光,那么红光、绿光、蓝光按不同比例混合会得到其它色光。在窗口右下角的新增中的“颜色”,就是按照左下红绿蓝的混合得到的。
【归纳总结】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因此把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看课件,以及实验,总结出色光的三原色。)
【想想做做】电视、电脑、手机上的画面里的颜色五颜六色,那么它们的颜色是由什么色光混合而成的呢?现在让我们用放大镜近距离观察彩色电视机、电脑画面吧。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例,从生活走向物理)
【自主学习】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太阳的可见光谱。
【自学指导】请大家自学课本86--87页看不见的光2、3、4、5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1)在红光之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做什么?它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红外线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红外线“热谱图”红外线摄像头
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烤箱
(3)在光谱中的紫光之外,也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做什么?它有没有危害呢?
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
紫外线能验钞紫外线消毒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分析归纳的能力。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感受科技带来的神奇,从物理走向生活,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观看“佛光”图片:
感受神奇并思考产生的原因。
充满期待和疑惑:
又不是雨过天晴,怎么能出现与彩虹一样的呢?
练习使用三棱镜:
学生动手探究实验
惊奇地发观:
在白屏上也出现了彩色的光带
各小组积极展示
1、太阳光是白色的,它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2、这个实验同时也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总结:
彩虹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练一练】
1、我国唐朝的张志在《玄贞子》中记载了有名的人工彩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霓虹之状”,形成这种现象是由于()
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色散
C.光的反射D.平面镜成像
答案:B
猜想:
1、红光和绿光混合得到黄光;
2、红光、绿光和蓝光混合得到白光;
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观察现象:
先想一想、再看一看
电视机(或电脑、手机)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成的。
【练一练】
2、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
B.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后,可以得到不同颜色的光
C.色光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D.色光三原色混合后为白色
答案:C
了解光谱中各色光的分布位置
讨论交流:
1、在红光之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红外线;
2、用红外胶片拍摄“热谱图”;电视机、空调的遥控器;监控器的摄像头;红外线夜视仪……
3、一个物体当它的温度升高时,它辐射的红外线会增强;
4、红外线有比较强的热效应
讨论交流:
1、在光谱中的紫光之外,也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做紫外线;
2、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3、紫外线能使钞票、商标里的荧光物质发光,进行防伪;
4、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在医院里用紫外线灯进行灭菌消毒;
5、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轻者使皮肤粗糙,重者致癌;
【练一练】
3、下列事例中,属于紫外线应用的是
A.夜视仪
B.遥控器
C.验钞机
D.全自动感应水龙头
答案:C
五、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结构网络【见附件1】梳理知识点,明确重难点
六、当堂检测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出示答案,生生互批,教师点评【见附件2】完成检测题
七、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3课后完成
学生课下
探究实验学生课下分组完成【见附件3】课下完成
【板书设计】
§4-5光的色散
一、光的色散:
太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二、色光的混合: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三、看不见的光
1、红光之外看不见的光是红外线;
2、紫光之外是看不见的光紫外线
【教学反思】
一、教案中的“亮点”
1、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体验,如“三棱镜分光实验”,“水槽平面镜分光实验”,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成长,同时给予必要的点拨,如光的色散的形成原因用光路分析图片的形式及时展示。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尤其在后面“看不见的光”部分教学时,展示了大量红外线和紫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图片,丰富学生的表象知识,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3、在教学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自学等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学习方式,积极构建动态课堂、高效课堂。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学生实验时易出现问题,如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协作不好,你做我看,操作不够规范,以及实验完毕实验器材整理的不好,需要教师在实验前做好相关要求,学生实验时给予及时辅导与监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附件1知识结构网络
附件2当堂达标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如果用一个白屏承接,颜色依次是红、__、黄、__、蓝、、紫,这是光的____现象。
2.色光的三原色分别是__,等比例混合后为白色光。
3.下列有关红外线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用红外线拍出的“热谱图”,有助于对疾病做出诊断
B、在步枪的瞄准器上安装夜视仪,在夜间能捕捉到敌人
C、在医院的手术室、病房里,长可以看到用红外灯来灭菌
D、红外线可以用来对仪器设备进行遥控
4.冬天,在商店购买的红外线烤火炉,看起来它发出淡红色的光,这是因为()
A、户红外线本身就是一种淡红色的光
B、烤火炉的电热丝的温度超过标准,因此在发出红外线的同时还发出少量红色的光,红外线本身是看不见的,看见的淡红色的光并不是红外线
C、红外线中有一部分是看得见的,有一部分是看不见的,看得见的那一部分只能是淡红色
D、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
5.医院里杀菌用的紫外线灯看起来发出淡紫色的光,其原因是()
A、其实那盏灯并不是紫外线灯,因为紫外线本身是看不见的
B、灯管在发紫外线的同时,还发出少量的蓝光和紫光
C、该灯管发出的紫外线与太阳发出的紫外线不同,前者是淡紫色的,后者是看不见的
D、上述说法都不对
6.钞票的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了标记,在紫外线下识别这些标记,是一种有效的防伪措施.某同学在较暗的环境中做了下列三次实验
(1)如图甲所示,他用紫外线灯照射面值为100元的钞票,看到“100”字样发光.这表明紫外线能使发光。
(2)如图乙所示,他用紫外线灯照射一块透明玻璃,调整透明玻璃的位置和角度,看到钞票上的“100”字样再次发光.这表明紫外线能被透明玻璃。
(3)如图丙所示,他把这块透明玻璃放在紫外线灯和钞票之间,让紫外线灯正对玻璃照射,在另一侧无论怎样移动钞票,“100”字样都不发光.他做这次实验是为了探究。
答案:
1.橙、绿、靛、色散2.红、绿、蓝3.C4.B5.B
6.(1)荧光物质(2)反射(3)紫外线能否透过玻璃
附件3学生课下探究实验
将全班学生分成10个小组,分别在太阳光下进行以下实验:在水槽中盛一些水,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平面镜的下部浸入水中。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水中的平面镜上,再反射到白屏上,观察白屏上的变化。(实验装置如图A)。
图A图B
【分析原因】
彩色光带是由太阳光经两次折射后出现的:太阳光先由空气折射到水中时,已经分解出了彩色光带,但光带比较窄,不明显。然后经过水中的平面镜反射后又折射到空气中时出现了较宽的彩色光带。光的传播路径(如图B)。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自然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形成丰富的色彩。
3.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初步认识红外线和紫外线及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2.探究色光的混合,获得有关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加物理学习活动。
2.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光学是有用的,表现在它的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光可以分解也可以合成,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学知识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诞生了彩色电视机;光学知识与颜料混合的知识相结合展现出七彩的世界。本节教材尽量多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观察、体验,获得最直接、最生动的实验事实资料,感悟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
教学重点:光的色散现象、光的三原色。
教学难点:光的色散演示实验、光的三原色的混合实验演示。
三、教学策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各种颜色,而对彩虹类的现象见之不多,对其成因较难理解。通过小组实验、讨论、交流,知道有复色光与单色光的区别,并尝试解释彩虹形成的原因,体会三原色组合应用,了解看不见的光。看不见的光,其内容抽象,在理解方面难度较大,找准切入点是关键。本课采用先从生活入手,抓住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而让学生探究其特征和原因,进而再回到生活中寻找实际应用。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领略到光学的巨大魅力,感悟自然现象的多样性和自然规律之间和谐完美的统一,培养他们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的判断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发出紫色光的激光灯,三棱镜,白纸,手电筒,红色、绿色和蓝色塑料片,平面镜,水空气清洗剂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有关彩虹的图片。问:你见过“雨后彩虹”吗?关于彩虹请大家提出你最感兴趣的问题?
老师:彩虹是大自然的杰作,其实大家也可以制造彩虹,下面的这些方法请大家选择一个进行实验。
方案一:用一块三棱镜对着太阳光,用白纸在另一侧作光屏,可以观察到白纸上出现几种颜色的光。
方案二:在盘子里装上水,盘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太阳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并通过平面镜反射到白色墙壁上,观察墙壁上反射光的颜色。
方案三:使用浇花的喷壶,或用灌装的空气清洗剂对着太阳光将水喷成雾状。就会在水雾中看到一道美丽的人造彩虹。
方案四:将一杯清水放在被阳光照射的窗台上,再把一张白纸铺在杯子下面,慢慢调整水杯与白纸的位置,使阳光能透过水杯照射到白纸上。这时就会发现在白纸上出现了彩色的光带(如图1)。
图1
学生:可能的发现或提出的问题:彩虹是七色的,很美,它是怎样形成的?彩虹为什么总是在雨后出现?彩虹为什么会消失?等等。
学生进行实验,描述出现的现象。
以魔术的手法,让学生亲自体验神奇的现象,激发学习兴趣,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光的色散
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光是最单纯的颜色。直到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了色散,这才解开了光的颜色之谜。
牛顿是怎样让太阳光色散的呢?
教师演示: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另一边用白纸承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生了什么?将白纸再放在三棱镜前方,能看到彩色光带吗?
在黑板上画示意图,播放色散图片。
结论:
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会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如果用一个白色的光屏来承接,在白色光屏上就形成了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我们把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颜色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色散现象表明太阳光(或白光)是由多种颜色的混合而成的。
教师指出:白光进入棱镜后,由于三棱镜对各种色光折射程度不同,各种色光的传播方向有不同程度的偏折,因而在离开棱镜时就各自分散,将颜色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彩色光带。
思考:根据光路可逆原理,被分解出来的七种色光如果逆着原来出射的方向入射到三棱镜,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雨后的彩虹就是由色散现象引起的。雨后,天空有很多小水滴,水滴相当于三棱镜,太阳光经水滴后也会发生色散,所以我们在刚下过雨后有太阳出来时会看到彩虹。如果时间久了,小水滴蒸发了,相当于三棱镜没了,便看不到彩虹了。
前面实验中,喷雾、喷空气清洗剂能形成彩虹,道理与此相似。
学生交流并回答: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白纸上就出现了一条彩色的光带。将白纸再放在三棱镜前方,只能看到白光,不能看到彩色光带。
学生交流并回答:七种色光如果逆着原来出射的方向入射到三棱镜,会复合成白光。
通过白纸放在三棱镜前后实验现象的对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色散现象说明的问题。
可逆原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运用。
从生活走向物理,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将生活和物理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色光的混合
用手中的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上的各色光条,可以发现,电视屏幕上显现出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色光条合成的。(此实验可以安排课前学生在家中完成)
人们发现,红、绿、蓝三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彩,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学生实验:分别用不同颜色的透明胶片挡在两只手电筒前面,观察它们射出的光在白墙或白纸上重叠部分的颜色。
设计表格,并将你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
红光
绿光
蓝光
红光
红光
绿光
绿光
蓝光
蓝光
结论:把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彩。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彩色电视机的制成原理。电视屏幕上显现出的画面,有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
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不必死记三原色光合成的结果。
让学生在探究中去认识几种单色光合成的效果,在实验中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电视画面颜色的合成知识,体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三、看不见的光
1.光谱
三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太阳光能使物体发热。在光的色散实验中,我们知道太阳光可以分解为各种色光。猜猜哪种色光的发热本领大?用温度计测一测,注意以下几点效果会明显:
(1)温度计的玻璃泡涂黑,因为黑色物体吸收各种光,温度升高明显。
(2)温度计离三棱镜近一些。
(3)根据玻璃泡在光屏上的影子确定所在位置。
问:不同区域温度计示数有什么变化情况?有什么不同?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
人眼能感觉到特定频率范围内的光,即人眼能看到的光,称为可见光,人眼无法看见的光称为不可见光。
讲述: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在1800年研究光谱中各种色光的热效应时,把温度计移到光谱的红光区域的外侧,结果温度上升得很快,说明那里有看不见的射线射到温度计上,于是发现了红外线。
德国化学家里特1801年在光谱的紫光区域外侧放置了一张照相底片,结果底片感光了,于是紫外线被找了出来。
2.红外线的特点和应用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红外线的特点和主要应用有哪些。
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的红外线越强,利用这个特点的应用:人体生病时,局部皮肤的温度异常,如果在照相机里装上对红外线敏感的胶片,给皮肤拍照并与健康人的照片对比,有助于对疾病做出诊断。
夜间人的体温比野外草木、岩石的温度高,人体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强,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红外线夜视仪,可以用在步枪的瞄准器上。
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其实也在不停地吸收红外线,吸收红外线后物体温度会上升,按照这个原理制成了红外线烘烤炉。
红外线还可用来进行遥控。如电视机遥控器的前端有一个发光二极管,按下不同的键时,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电视机的遥控。
问题:把遥控器对准电视周围墙壁按按钮,有时也可以控制电视,说明什么?
3.紫外线的特点及应用
演示:红光外侧存在红外线,那么紫光外侧是否存在紫外线呢?(老师将用荧光笔写有“紫外线”字样的纸条展示给学生看)。你看见了什么?(一张白色的纸条)(将纸条放在色散实验的紫光外侧)你又看到了什么呢?还是一张白纸吗?(看见了纸上写的字是“紫外线”)。
原来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钞票或商标的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标记,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则会发出可见光,这是一种有效的防伪措施。
在医院有很多病菌,可是如果用消毒水来消毒,它成本高,又比较难闻。紫外线有化学作用,能杀死微生物,所以医院和食品店常用紫外线消毒。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衣服、被子经常在阳光下晾晒可以灭菌消毒。
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对骨骼的生长和身体健康有好处,紫外线有生理作用。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
教师指出:地球的周围包围着厚厚的大气层,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部分被大气层上部的臭氧层吸收,不能到达地面,这才使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
近年来,臭氧层正在受到空调、冰箱里面放出的氟利昂等物质的破坏,臭氧层出现“空洞”。为了保护臭氧层,保护我们的家园,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学生回答:红光外侧温度升高最明显,紫光外侧温度升高最不明显。这说明红光外侧可能还有某种具有热效应的看不见的光。
学生阅读并回答:红外线主要是热作用强。主要应用有:红外照相、红外线夜视仪、遥控器等。
学生交流回答:红外线也可以发生反射。
停止生产氟利昂,研制出氟利昂的替代品,少用空调。
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了解科学家的智慧和研究的方法。
了解红外线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主要应用,体现物理是有用的。
了解紫外线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主要应用,体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通过学习,让学生意识到保护臭氧层的重要性,并用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615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