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践活动
一次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明确视听活动对于获取信息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训练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捕获有效信息,丰富自己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教学重难点】
实践活动
【教学法】展示交流
【课时】1课时
【合作探究展示】
一、知识预习
观看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就主要情节、重要细节,或对影片的某些地方谈点自己的看法,或谈一谈看完影片后你的思考。
要求:
1.影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2.影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一段话100字。)
3.就影片中的一处细节谈谈你看完后的感受。(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二、课堂探究
1.思考要写一篇比较成功的影评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明确:必须先弄清要弄清故事梗概,即影片叙述的是一件什么样的故事,起先怎样,中间发生了哪些故事,再后来怎样,最后结果如何。
2.听力训练
气度也称气量,一个有气量的人,往往是胸有大志而又能体谅别人的人。胸有大志,就不会计较小事,不争一日之短长、一言之褒贬;体谅别人,就能容忍别人的缺点。
古之成大器者,都是有气度的。
唐朝的韩愈和柳宗元在政治见解、文学见解上很不相同,两个人几乎论战了一生。但是,当柳宗元死后,韩愈怀着哀痛的心情写了《柳子厚墓志铭》,赞扬了柳宗元品格上的高风亮节,并没有因为多年的政治和文学论点而耿耿于怀。
谅解别人,不计较别人对自己的褒贬,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情操高度。人与人之间,争论是难免的,但不能记仇,事过之后,仍以同志、同学、朋友对待他,这样才算得上有气度。
伟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人类友谊的典范。这种友谊是基于共同的伟大革命理想而建立的,也是靠彼此的理解、谅解来巩固的。恩格斯在夫人逝世后,由于没有接到马克思的哀悼信,也曾有些难过。但是,他对马克思的经济资助一如既往。后来,恩格斯得知马克思一家在获悉他夫人逝世消息后,曾痛苦万分,哭得很伤心,他又主动向老友一家表示了歉意。革命导师的这种博大胸怀,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青少年在培养自己道德情操时,要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气度培养,克服斤斤计较的毛病,克服妒忌思想,克服猜疑心理,这对于成就大器是很有帮助的。一个人只有理解别人,谅解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理解和谅解。只有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和睦友好的关系,社会上才能形成积极健康的良好氛围。
1.一个有气量的人往往是而又能的人。
2.文中两个事实论据涉及4个有气度的人物,其中突出赞赏的两个人是()
A.韩愈马克思B.韩愈恩格斯
C.柳宗元马克思D.柳宗元恩格斯
3.我们青少年培养气度,应克服哪些不良习气?
结合课本上的内容思考,听话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1)专心听话要求听话人思想要集中,听懂、记住说话人的意思,如果边听边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就会听不明白,记不住,甚至听错,这样不仅会浪费时间,有时甚至还会耽误大事。
(2)专心听话要求听话人不仅要听懂别人话语的意思,而且要掌握
话语中有价值的、有启示的东西,从中发现一些以往不了解的内容或不懂的道理,或从中引申出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及时抓住对方讲话的要点。这就要求听话人自觉、主动地倾听,做一个积极的听众,以便从中尝到更多的知识。
(3)专心听话要听懂说话人一些有深意的话语。有些话语包含了说
话人内心深处的东西,要理解这些话语必须借助于说话人的表情、语调、语气,因此别人说话时,一定要耐心专注地倾听,注意察颜观色。
(4)专心听话还要自觉地排除其它声音的干扰,养成能够边听边思考边分析的良好习惯。
三、看当天的新闻联播(把握主要内容)
四、视听有哪些要求?
一要有充分的准备,要抱着正确、明确的目的来完成视听活动。
二是要专心。认真专注,全心投入,这是视听有得的基本保证。
三是学会抓重点和要点,抓主要情节、人物和关键语句。
四是要养成眼耳并用,互为补充的良好习惯。
五、观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影片,请你说一下影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水泉小学的高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村长从邻村找来
魏敏芝给高老师代一个月课。水泉小学每年都有学生辍学。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一定要把学生看住,一个都不能少。十岁的张慧科因家里欠债无力偿还,不得不失学到城里打工。魏敏芝记住高老师临行前的叮嘱,决心把张慧科找回来,她打听到张慧科城里的住处,单身一人踏上了进城之路,十三岁的魏敏芝开始了在茫茫人海里的寻找之路……
(2)剧中讲的是水泉乡水泉小学高老师的妈妈病了,他要回家探
望,于是便请了一位年仅12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前再三叮嘱魏敏芝班里的学生要一个都不能少。可是不久,张慧科因为家里穷去城里打工。魏老师就千里迢迢来到城里找张慧科。最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六、我们常有这样一种体验:在看电影时,往往会有一个画面,一个场面,一段音乐给了我们一种特别的感觉,或者某个人物的一句台词,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个细节给了我们一种特别的感觉,再或者,故事的某段情节,人物的不寻常的命运使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请大家回顾影片思考。
(1)我认为高老师的形象很感人。高老师临走时,给魏敏芝留下二十六根粉笔,并吩咐她每天只能用一根,字不要写得太大,以免粉笔不够用,但又不能写得太小,因为太小会影响学生的视力。这充分表达了他对粉笔的珍惜及对小孩子们的爱护。
(2)我认为为了筹备入城的费用,二十六位小学生在烈日当空的情况下,毫无怨言地齐心协力跟魏老师一起到砖场搬砖赚钱的场面非常感人,这反映出孩子们尊师、勤快、合作的精神。后来,他们用剩下的六块钱买了两罐可口可乐,大家你一口我一口争喝的时候,那情景令人觉得既可笑又可怜。
(3)剧中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明新红被挑选入县校后,体育老师
要接走她的当天,魏敏芝竟将她收藏起来,不论乡长怎样苦口婆心地解释、规劝,她都无动于衷,不肯将明新红交出,乡长无计可施下,无奈地用五毛钱跟顽皮小子张慧科“交易”,供出收藏明新红的地点。魏敏芝这“初生之犊”那倔强,不畏强权的所作所为,看了真为她捏一把汗。
(4)我认为最感人的应该是魏敏芝这一形象的塑造。严格地来说,
魏敏芝不算老师,她只是水泉小学的高老师临时找来看管学生的,但就为高老师临走时交代的一句话?“一定要把娃看住,一个都不能少”,她表现出了惊人的执着和认真。尽管她不懂教学,但“责任”??这个教师身上最可贵的精神却在她身上得到了最朴实无华也最完美的体现。她可以为找回学生而义无反顾,可以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粉笔,她将一切我们无法想象的事情真切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也许就是她的“一根筋”让我们记住了她,同时记住的还有她的质朴和善良。
七、你认为《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所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这部影片塑造了一位农村女代课教师质朴、善良的形象,以其独特的角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表现了贫困地区农村教育中存在的令世人关注的问题?因贫穷而辍学。
八、张艺谋说:“《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平实、传统、司空见惯甚至非常老套的电影,这恰巧是我们的一个目的:在司空见惯中拍出一份真切和力量来。我们拍电影的人,在今天电影市场的需求下,当然要把电影拍得好看。所以,我们的另一个目的就是:电影除了好看以外,还能告诉大家什么,让大家想什么,关心什么,爱什么……因为我坚信,观众的口味并不如我们所设想的那样单一和肤浅。”下面就请你们这些小观众谈一下你对“农村学校辍学”这一现象的认识。
(1)我认为对于贫困农村的辍学问题,社会上应该多献一些爱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多建几所希望小学。
(2)我从网上了解到水泉小学是《一个都不能少》摄制组组建的,它是社会爱心的结晶。而水泉小学则只剩1名教师和6名学生在苦苦支撑……水泉小学今天的困境再次证明,面对现实,社会爱心似乎仍然是杯水车薪。真正有能力、有责任保证“一个都不能少”的应当是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政府需要大力弘扬和倡导社会爱心的积极作用,却永远不能遮蔽自身应尽的公共责任。
教师小结:
我想,首先要做的就是家长、学校、政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方能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同学们,视听的目的除了要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外,还要学会观赏,学会主动思评,这样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巩固训练
1.与同学合作,根据自选的一则故事,设计几幅画,构思要连贯、完整,为每幅画配上解说词。然后由一位同学看着画面讲故事,其他同学边看画边听故事。
2.利用课余时间,每天利用10-15分钟的时间,看一档固定的电视节目,并与自己的家人做交流。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上口语交际-当一次主持人课件及教案(苏教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口语交际
当一次主持人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主持人的相关知识、技巧。
过程与方法
学会写开场白,学会写串联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当主持人时随机应变的能力。在特设的情境中进行语言实践,学当主持人。
【教学重难点】
围绕主题写开场白,根据节目写串联词,实地当好主持人。
【教学法】
引导探讨法
【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摘抄节目主持人的开场白和串联词,国庆联欢会的节目单。
教师:央视著名主持人的片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合作探究展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活处处是舞台,一台精彩纷呈的春节晚会,不仅需要身怀绝技的演员,更需要口齿伶俐的主持人;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会,需要主持人的灵活串场;就连一次班会活动课,也离不了主持人。
同学们想成为一名出色的主持人吗?那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实现你的夙愿!(板书课题)
二、走近主持人
观看董卿、朱军、李咏等主持人的精彩片段,并结合课本上的文字,你能从中归纳出几条“一个优秀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小结:
1、需要有好的“口才”、强烈的自信心;
2、临场聪明机智,善于调控局面;
3、拥有广博的知识,有服务意识,有亲和力。
三、教师示范引路,就本堂课的实际情况,教师设计一段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金秋九月,伴着欢快的旋律,学校老师走进了我们八(3)班的课堂,他们是得胜教育界的精英。老师们的到来,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智气,也更有人气,他们来关注和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语文。我希望同学们抢抓时机,在课堂的大舞台上展现出你们最可爱、最智慧的形象,谁将拥有擂台上的王者风范,我们拭目以待!
四、学生参与活动,显英雄本色。
1、班级召开“十四岁,我们迈开青春第一步”主题班会,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设计一段开场白和结束语。(提示:可以4人一组合作交流,两人设计开场白,二人设计结束语。)
2、国庆将至,学校要举行“颂祖国”联欢晚会,根据班上实际情况编出一个节目单,设计几段生动风趣的串联词。(说明:为节约时间,增加参与面,布置学生课前列好节目单。)
五、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1、请你主持召开下周的主题班会活动,想好主题和议程。
2、小组开展一次“吟古诗,话语文”活动,由你担任这次活动的主持人。
板书设计
素质技巧
良好的“口才”临场机智
广博的知识有亲和力
幽默的语言激情激趣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苏教版八上专题-长城课件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专题
长城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长城的悠久历史;了解长城的构造;了解长城的军事价值;了解有关长城的文学作品;了解长城的现状;关心长城的未来。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探究中华民族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法】
1、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2、歌曲欣赏,激发情感。
3、对比阅读,引起思辨。
4、重读《国歌》,升华情感。
【课时】4课时
课时安排:
1、阅读“文章选读”,讨论文后的“讨论研究”题。(1课时)
2、6—8人组成学习小组,选择感兴趣的角度,确定学习主题,制定学习计划;按学习计划,分工、合作、探究学习,搜集有用的资料;分析资料,提取信息,推荐发言人。(1课时、课后)
3、小组总结,话说长城;对比阅读,引起思辨,初步探究长城精神。(1课时、课后)
4、探究长城的现代价值,培养忧患意识,升华爱国情感。(1课时)
第一课时
【合作探究展示】
导入:
一个不了解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人是可耻的!
一个不懂得反思自己民族历史的民族是可悲的!
话说长城
1、历史组:建造万里长城的功绩究竟归谁?
资料卡片:
长城的修建绵延持续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人们提到万里长城的时候,往往会把它同秦始皇联系起来。秦始皇修万里长城,已成了人所熟知的事,但是远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长城就早已开始修筑了。根据历史记载,有二十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泰、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一万里。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的长度加起来,大约有十万里以上。
2、建筑组:长城由哪几大部分组成?各部分作用是什么?结合资料,发挥想象,简述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建造长城的。
资料卡片:
城墙——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建筑工程,它翻山越岭,穿沙漠、过草原、经绝壁,宛如一条巨龙,飞腾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
墙台、敌台——在长城城墙上,隔不多远有一个突出墙外的台子,叫做墙台和敌台。有了突出的墙台若遇故人登城就可从侧面射击,使登城者受到城上和左右两方的射击。
烽火台——也称作烽燧、烽堠、烽台、烟墩、墩台、狼烟台、亭、燧等等。是利用烽火、烟气以传送军情的建筑。如遇有敌情,白天燃烟,夜间放火。
城、堡、堠——这里所说的城,是指与长城关联的防御性城,非为州、郡、县城。在河北省围场县境内秦汉长城遗址旁边,发现了与长城紧密相联的小城,城的面积不大,城与城之间相距数十里不等。城内有官兵驻守,有的也有居民。“堠”也即是候,又称作“斥候”,是一种用来守望的建筑。堡,往往有城墙围绕,也称作城堡。堡也有住居民的。有些堡内也有烽火台,把驻防与通讯结合起来。
关、塞、隘、口——长城的关、塞、隘、口非常之多,是长城防守的重点,也是平时出入长城的要道。
3、军事组:在战争中长城能发挥什么作用呢?在现代社会,长城还有军事价值吗?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分析。
资料卡片:
一、防御扰掠,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
这是长城的主要任务。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主要是诸侯国家的互相防御。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主要的是防御匈奴奴隶主的扰掠。以后的许多朝代也大都是中原地区的统治者为防御游牧民族统治者的扰掠而修筑的。在这一功能上,长城确是起过不小的作用。许多王朝的前一阶段,政权得以巩固,生产得以发展,与长城的保卫作用是分不开的。
二、开发屯田、保护屯天和保护边远地区生产的发展。
秦始皇时期在修筑长城的同时,即在长城沿线设十二郡,并且移民前往开发,进行农牧业生产。郡治所辖范围,不仅在长城内而且也有远出长城以外的地区。这种屯田和移民开发荒辟通远地区的措施,以后一直延续了下来。屯田和发展生产,都需要比较安定的生活。长城、烽燧便是保护屯田和开发这些地区最好的屏障,使飘忽无定的匈奴等游骑不得进行扰掠。
三、保护通讯和商旅往还。
秦始皇时在北部地区都有宽大的直道和驰道,与首都咸阳相联系,沿着长城十二郡也有大道相同,传递文书,商旅往还络绎不绝。长城和烽燧正是保证这些交通大道通畅的重要条件。在汉代又打通了西域的交通大道,使节来往,商旅往还都是走这条大道。长城烽燧正沿着这条大道修筑,用以保护被称作“丝绸之路”的中西交通大道。
4、文学组:孟姜女哭长城哭诉的究竟是什么?从众多长城诗词中摘录几句你认为精彩的,然后把它背下来。
资料卡片:
提到秦始皇筑万里长城,往往联系到孟姜女的故事。多少年来,人们总是借孟姜女的故事来斥责秦始皇对劳动人民强暴奴役,同时也以此抒发对一切残暴统治者的不满。其实孟姜女故事的原始依据与秦始皇没有关系。
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梅村《圆圆曲》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5、导游组:假如你是长城的导游,请你对游客做一个简要而又精彩的介绍。
6、保护组:从自然力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简述长城的破坏情况,提出几点可行的保护措施。
资料卡片:
1、对于保存相对完好的长城墙体与附属建筑进行重点保护。
2、对于长城遗址进行全面保护。
3、对于长城遗址进行适当还原。
4、阻止一切对长城的人为破坏。
5、防止部分具有毁灭性的自然现象对长城造成的破坏。
6、提高公众对长城的保护意识。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展示】
辩论
你赞成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正面的声音: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最伟大的工程。”
“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长城的历史便是中国北方的发展史和民族交往史;长城表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建设力,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人类文明遗产。”
“万里长城举世闻名,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坚强毅力的象征,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财富。”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万里长城、丝绸之路本身都是活生生的教科书,我一辈子都学不完、用不尽”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它早就和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教堂等一起被誉为世界的奇迹。”
另一种声音:
资料卡片一:
“有人认为,花费这么长的时间、耗费这么多人力物力造长城,只是为了防御来犯之敌,求得平安,是不值得的。从保卫疆土、保护人民的安全来看,更应该多造进攻性武器。比如利用好火药等。”
资料卡片二:
秦始皇一方面派三十万大军修长城,防御北方匈奴的侵犯;另一方面却“焚书坑儒”、横征暴敛,实施酷刑,最后到秦二世就亡国了。从战国时的秦国、赵国、燕国开始到明朝末年修筑的长城,历来就是中原农耕民族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手段。且不说长城沿线埋下了多少尸骨,耗费了多少财产,就是以军事上的作用而言,长城又何尝达到了中原统治者当初的目的呢?实际上一旦中原王朝失去军事实力,长城就形同虚设。秦始皇死后匈奴就越过长城占了河套地区,明朝末年清兵出入长城如入无人之境,真正沿着长城作武力对峙的例子并不多见。
资料卡片三:
长城固然多少遏制了北方游牧民族对南方的入侵和破坏,但同时也限制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固定了农牧业的界线。所以历史上修筑长城次数最多、工程量最大、质量最高的明朝,正是对西北和北方最保守、最无作为的王朝。随着长城的最终完成,明朝的势力再也没有越出嘉峪关一步。相反,能够把农业和牧业民族同时统一起来的政权就不需要、也绝不会修筑长城。到了清朝,长城内外归于一统,残留的长城开始还作为地区间的关卡,以后就被完全废弃了。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
秦朝人、汉朝人、明朝人的爱国主义自然只能以长城为界,因为长城外面就不是全心全意的国了,而是另一个政权或民族的疆域了。但唐朝人、清朝人的爱国主义就绝不会受到长城的限制,因为长城外边同样是他们的国。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在长城内外的各族人民早已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岂能再用历史上部分中原王朝狭隘的民族立场来认识长城?岂能用它来象征中华民族?
资料卡片四:
长城
(作者:鲍昌)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候已晚,我看见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在猎猎西风扑刺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曾几何,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上咸下角)篥(音bili,汉代从西域传入的一种管乐器):汉代从西域传入的一种管乐器。)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于是,在人们的一种执拗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来。那是自我保护、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墙高六七米,墙厚四五米,随山就坡,险峻万状,自渤海之滨,绝荒漠,蜿蜒竟达六千七百公里。戌楼高耸,斥堠(注:斥堠(hou):瞭望敌情的土堡)连绵。你用一座座雄关,卡住咽喉古道,构成北门锁钥。这使得互市的商旅,为之蹙眉;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他们自以为统治下的“中央之国”固若金汤,无求于人,万寿无疆。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他们之中有总统,有商人,有教师,有学生,有开心的演员与体育明星。照相机咔嚓咔嚓响着,但响声又被哗哗地笑声淹没。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目的,但是他们来了,来了。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我看到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的顶端,向什么人频频飞吻,接着高举双臂,做成一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哦,长城!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你不语,群山不语,晴洁气爽的长天也不语。
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三、课后思考:
警钟长鸣,看完长城抗战、南京大屠杀及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资料图片,你有何感想?
四、结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巍巍的万里长城,保护了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用鲜血维护了祖国的安定,也维护了长城的尊严。落后就要挨打,长城抗战的悲壮画面犹历历在目。今天,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同学们,你们肩负着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万里长城永不到!让我们以长城为荣,也以长城为鉴,要有忧患意识,众志成城,自强不息,为使我们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长城专题选文阅读
教学目标:
1、阅读“文章选读(一)、(二)”,了解长城的价值和长城文化的内涵;
2、对文章内容能作深层次理解,会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
教学重点:了解长城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长城的图片、自读选文。
教学设想:图文结合感知长城形象,了解长城文化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选文一、二
一、引入专题学习,揭示课时学习目标。
1、交流课前搜集的长城图片,并对图像进行解说,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丰富的文
化内涵,激发学习兴趣。
2、揭示学习目标
二、研读选文一、二,讨论,探究问题。
(一)、默读选文。
(二)、分发练习设计,完成学习。
1、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构造”各指什么。
(1)万里长城的构造。
(2)城墙的构造,在明朝以前,大多是土筑或石砌的……
(3)现以明朝所筑的居庸关至八达岭这一段长城为例,来说明它的构造。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长城各部分构造的特点。
(1)、城墙墙身;
(2)、城墙顶部;
(3)、墙台和敌楼;
(4)、烽火台;
3、请举例说明长城的军事功能。
4、选文(二)作者认为:
(1)、今天“万里长城已经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这里所说的“实用价值”是指什么?
你认为今天它还有没有实用价值?
(2)、“花费了这么漫长的时间,这么巨大的力量,造一个四合院式的,现在看来使人
惊异又觉有趣的长墙,只不过为了防御当年敌人的进犯,求得自己的平安。”这句反映
了作者怎样的观点?从哪里可以看出?
(3)、作者对秦始皇持什么态度?秦始皇造长城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4)、作者认为长城里面有人,有着令人永远难忘的人的活动,“她使你深思,给你
启发。”请说说长城能给人们哪些启发?你能说多少就说多少。
(三)、讨论交流,答案不强求一致,但要言之成理。
三、小结全课。
四、布置作业:
1、自读选文(二)和参考资料。
2、从网上查找关于长城的最新资料。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参考资料,对文章内容能作深层次理解,会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讲解学习方法。
二、阅读参考资料,讨论下列问题:
1、甲文是一个徒步走完万里长城的人写的,乙文是未去过万里长城的人写的,他们同样都赞美长城,所选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2、甲文和乙文写长城的角度不同,但在内容方面有相同之处,你能说出几点来吗?
3、甲文开头就叙述去长城的路线,而乙文却在最后才叙述神游长城的路线。这样安排合理吗?为什么?
4、剪伯赞对秦始皇造长城抱什么态度?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三、讨论、交流,答案不要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从网上查找关于长城的最新资料。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537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