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五柳先生传》学案及答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五柳先生传》学案及答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五柳先生传》学案 教师寄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义。
2、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3、品味作品质朴、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4、体会作者那种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
学习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学习难点:
1、通过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来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
2、体会课文中“不”字的妙处。
学习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回顾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3、学生结合上述作品,谈谈对陶渊明的认识。
二、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找出生字并注音.
嗜()辄()箪()黔()
汲()俦()觞()欤()
2、学生自主阅读,疏通文义,提出疑问,相互交流。
①亦不详其姓字()②因以为号焉()③不求甚解()
④造饮辄尽()⑤环堵萧然()⑥箪瓢屡空,晏如也()
⑦不戚戚于贫贱()⑧不汲汲于富贵()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1、“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4、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四、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他的志趣与性格有什么联系?如何理解他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嗜酒”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常著文章自娱”?
2.“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3.“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4、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五、与作者对话,走进一种境界。
1、讨论一下《五柳先生传》是不是作者的自传?
2、你认为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自己的话评价)
六、拓展迁移
(一)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七、达标测试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每有会意:②造饮辄尽:
③环堵萧然:④晏如也:
⑤不戚戚于贫贱:⑥不汲汲于富贵:
2、翻译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其言兹若人之诗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4、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A.本文是陶渊明托名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B.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自己)读书、饮酒、写文章的三大志趣。
C.文章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突出了其高洁的志趣和人格,使笔调诙谐。
D.文章最后两句设问的话是赞语的实质,与“不慕名利”想照应,体现了先生的特点和优点。
5、阅读文段做题。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2分)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2分)
(4).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
(5).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2分)
答案:达标测试:5、阅读。
(1)、A
(2)、房屋四周的墙壁空空的,房子挡不住寒风和太阳。
不为贫贱而忧虑不安,不急于追求荣华富贵。
(3)、好读书欣然忘食性嗜酒期在必醉
(4)、仕途失意,内心痛苦,也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5)、示例: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肯定。
23、《马说》学案
岳家庄初级中学李因霞
教师寄语: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文章的寓意。
3.培养振兴民族,奋发有为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注音:
祗()骈()尽粟()一石()槽枥()
2、解释字词
祗:一食:虽:且:等:安:材:通:外见:策之:执策:
3、翻译句子(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
(1)不以千里称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4、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4、对于“千里马”的遭遇作者有什么态度?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3.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伯乐指的是什么?
四、理解主旨,走进更深境界。
1.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
2、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
五、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2、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
六、达标测试:
1、找出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
(1)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才()
(2)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
(3)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
3、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B、尽粟一石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D、策之不以其道
4、课内精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执策而临之B。策之不以其道/不以物喜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2).将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马不能发挥其才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达标测试:4、阅读题
(1)、C
(2).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食马者的无知。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才,鸣之能通其意。
(4).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
24、《送东阳马生序》学案
岳家庄初级中学李因霞
教师寄语: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内容。
2、体会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把握主题。
3、学习古人“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培养正确的苦乐观。
重难点:
1.学习作者勤勉学习,不怕吃苦的品格。
2.抓住本文的对比手法,领会文章内容,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
一、开阔视野
我国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学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1、囊萤映雪
*2、悬梁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3、凿壁偷光:又作穿壁引光。《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4、画荻教子:《宋史欧阳修传》:“(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二、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嗜()叱咄()箧()缊()
媵人()容臭()烨然()衾()
2、《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作者﹏﹏﹏﹏﹏(朝代)﹏﹏,字﹏﹏﹏﹏﹏﹏,号﹏﹏﹏﹏﹏﹏。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1、结合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把不能解决的字词及句子记录在下面。
字:
词:
句子:
2、文章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3、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4、与作者读书时相比,现今太学生的读书条件怎样?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
2、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四、走近作者,理解文章主旨。
1、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2、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五、拓展延伸
1、你知道哪些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
2、通过学习本文你对学习条件的优劣是怎样看待的,结合课文与现实说说你对学习条件,主观努力与学习效果相互关系的看法
六、达标测试
(一)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dài()。
2.或遇其叱()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负箧曳()xǐ()行深山巨谷中。
4.足肤jūn()裂而不知。
5.媵()人持汤沃()灌,以qīn()拥覆,久而乃和。
(二)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1.余幼时即嗜学2.以是人多以一书假余
3.益慕圣贤之道4.未尝稍降辞色
5.故余虽愚6.卒获有所闻
(三)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堂,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叵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走(2)腰(3)俟(4)汤(5)被
2.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D.烨然/若神人
3.(翻译)用现代汉语写出画线句的意思。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乎自笔录,计日以还。
4.选文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作对比,体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追求。
5.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已求学的艰难?
我的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决?
我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我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乐中求学的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答案:达标测试:(三)、阅读题
1.(1)跑(2)腰里系着(挂着,佩着)(3)等待(4)热水(5)通“披”,穿
2.B
3.(1)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2)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4.缊袍蔽衣(粗袍破衣)不畏生活艰难刻苦读书
5.幼年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
6.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7.①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②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生,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8.例: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25、《诗词曲五首》学案
岳家庄初级中学李因霞
教师寄语:徜徉于诗的海洋,感悟诗的意境。
学习目标:
1.背诵默写五首诗歌。
2.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重难点:
1.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流程:
一、基础知识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字﹏﹏﹏﹏,﹏﹏﹏﹏
诗人。
2.《赤壁》作者﹏﹏﹏﹏,字﹏﹏﹏﹏,﹏﹏﹏﹏朝诗人,他与李商隐被称为“﹏﹏﹏﹏”。
3.《过零丁洋》作者﹏﹏﹏﹏,号﹏﹏﹏﹏,﹏﹏﹏﹏朝)文学家。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赤壁》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含义?
2.“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过零丁洋》
1.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2.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
3.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水调歌头》
1.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什么含义?
3、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山坡羊潼关怀古》
1.“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2.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这首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什么含义?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
1、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联系全诗任选下面一句,加以赏析。
其一: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其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2、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本课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都表达了怎样的内涵呢?(任选一首说一说)
五、达标测试
(一)填空。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
5.《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____,字____,____人,__代诗人。“歌一曲”指的是____的《》。《赤壁》作者____,__代诗人。《过零丁洋》选自《》,作者____,字____,又字____,自号____,___,____人,____(朝代)诗人。《水调歌头》作者____,字____,自号____,______人,__代文学家,“水调歌头”四字,是____。《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____,字____,号____,____人,__代散曲作家。“山坡羊”是____。
(二)阅读理解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段说说词中人在思考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应有恨”,“恨”的意思是什么?“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咏月的诗句中,哪两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
①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⑤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月亮的美称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至少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你还能说出宋词中与豪放相并列的另一种风格吗?并举一两个作家。
答案
达标测试:(二)阅读理解
1.想到月宫中去又怕承受不住寒冷的矛盾心理。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词中人可能想到了自己的仕途的坎坷,人生的失落,也可能在思念远方的亲人。3.怨恨。“恨”的内容可能是亲人的离别、人生的孤独等等。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两句都有即使人各一方,但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的意思,这两句都表达了对人的美好的祝愿。5.婵娟、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蟾、顾兔、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等。6.婉约李清照柳永

相关阅读

《五柳先生传》复习学案


《五柳先生传》复习学案
一、原文填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读书,_________________;每有会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醉而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蔽风日;短褐穿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日:黔娄之妻有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言兹若人之俦乎?________________,以乐其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葛天氏之民欤?
二、文学常识
《五柳先生传》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名________,自号_________,谥号__________,_______(时代)著名_________,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重点字词释义
不知何许人:不知何许人:
亦不详其姓字:亦不详其姓字:
因以为号焉:因以为号焉:
每有会意:每有会意:
亲旧知其如此: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曾不吝情去留: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环堵萧然:
短褐穿结: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箪瓢屡空:
箪瓢屡空:晏如也:
以此自终:以此自终:
不戚戚于贫贱:以此自终:
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若人之俦:若人之俦:
衔觞赋诗: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以乐其志:
【词类活用】
不详其姓字:
亲旧知其如此:
以乐其志:
【一词多义】
许:

以:

之:

言:

其:

【理解性默写】
1.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提到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作者以古贤自况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引用黔娄之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5.概括五柳先生性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暗示他是一位隐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翻译】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5.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课文理解】
1.概括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

2.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柳先生传》教案


《五柳先生传》教案

文本解读: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向人们展示了他不求名利,甘于贫困,期望以诗、酒自乐的情怀。学习本文,首先要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由于本文是文言文,所以引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意义也成为本文的学习目标之一。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同时还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领悟陶渊明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优美的文言词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态度,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3.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白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
教学重难点:
1、熟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嗜(shì)酒辄(zhé)尽吝(lìn)情短褐(hè)
箪(dān)食汲汲(jí)俦(chóu)觞(shāng)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②每有会意③亲旧知其如此④造饮辄尽
⑤期在必醉⑥短褐穿结⑦衔觞赋诗⑧以乐其志
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⑾赞曰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④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明确:1、许:处所;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旧:旧交、旧友;造:往、到;期:希望、愿望;穿结:打补丁;觞:酒杯;乐:以……为乐;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萧然:空荡、空寂。赞曰(传记后附的评论性文字。今义指称赞、赞美)
2、①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
③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④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三种爱好,领会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说起五柳先生,同学们一定会感到亲切和熟悉。他曾经带着我们领略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桃源风光,欣赏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林美景,我们曾跟随他一起“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我们还欣赏过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结识了一个崇尚自然、热爱田园生活的隐者形象。在陶渊明眼中,陶渊明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读《五柳先生传》,加深对先生的印象。
二、整体感知。
1、放录音或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课文朗读节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文节奏划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2、学生初步领会文章内容,试着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初读课文,领会文章主要内容。
1、教师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
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译课文大意。
3、你认为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四、小结。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解重点词语。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了解五柳先生的三个爱好,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五柳先生”,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了解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二、预习:
试背课文(齐背)。
三、深入探讨课文。
1、学生朗读读文,分小组探讨: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因为他不追求荣利,他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他没有志趣。读书、饮酒、写文章就是他的志趣。
(2)教师提问:他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2—3名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他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但他为什么看中五柳树呢?也许他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他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陶
(3)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赞语的含义?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
(5)再次熟读课文,画出表现五刘先生性格的语句,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是否喜欢“五刘先生”,理由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填空。
(1)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2)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具有隐者心境的五柳先生。
(3)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4)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5)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6)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2、五柳先生是怎样读书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读书方式?(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五、总结全文。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我们也认识了这位隐逸者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相信同学们一定在做人方面有所领悟。
六、作业设置:
1、背诵全文。
2、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模仿本文写法,用简洁语言介绍自己的个性特点,题目自拟,字数300左右。
七、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15


教学内容:五柳先生传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2、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3、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2、积累掌握“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重点词语。

3、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

2、“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陶渊明写的散文《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两篇文章相互印证,也许对陶渊明的思想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三、题目解说: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四、初读,整体感知:

1、重点拼音:

辄(zhé)吝情(lìn)短褐(hè)箪(dān)瓢屡(lǚ)空晏(yàn)

黔(qián)汲汲(jí)俦(chóu)衔觞(shāng)欤(yú)

多音字:传(zhuàn)好(hào)

2、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身心放松,无拘无束;第二,读出自我,读出困惑。

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3、注意节奏。课文节奏划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

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再读,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1、重点字词。

第一段:

何许:什么地方。许:,处所、地方。亦:也。详:形容词作动词,知道。

姓字:姓名。字: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外改的别名叫“字”。因:因此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以:把。为:作为。号:别号,人名外的自称。

焉:语气词助,无义。好:喜欢,喜好。不求甚解(成语):不追求过细的理解。这里指不拘泥于字面,不执著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这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会意:对书中的精神实质有所领会。会:领会,体会。欣然:高兴的样子。性:人的本性。

嗜:喜爱,爱好。旧:指老朋友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或:有时。置酒:准备酒。置:置备,准备。

而招之:而表顺承。招之:招待他。造:往,到。辄:每每,总是。 

尽:指喝完。期:期望,希望。曾不:一点也不。曾不连用加强否定语气。

吝:舍不得。吝情:感情上计较,指留恋、顾恋。去留,偏意复词,强调,去,指离开。曾不吝情去留:一点儿也不会舍不得离开。(就是说吃了别人的酒说走就走。)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萧然:冷落、空旷的样子。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箪:盛饭食的圆形竹器。瓢:舀水的葫芦。 箪瓢屡空: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平乐道。颜回(前523~前490年)春秋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子渊,一作颜渊,孔子的得意门人,以德行坚称。亦称颜渊后世也称作“颜叔”,“颜生”。他贫而好学,笃于存亡,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年三十二死,后人称为“复圣”。晏如:安然自乐的样子。晏,平静,安逸。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自娱:使自己欢娱。颇示己志:很(能)表达自己的志趣。

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自终:自己过完一生。终,终了,结束。

2、请学生逐句翻译第一段,师订正补充。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生齐读课文引入:

二、师生合作通释第二段:

1、重点字词

赞;史传文章结尾的评语。(不是赞扬的意思。)它是对传记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黔娄:战国时齐国人,鲁恭公想聘他为相,他不受,齐王派人送去黄金百斤,想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他死时衣不蔽体。他的妻子也很贤德。陶渊明痼在《咏贫士》中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戚戚:愁苦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不戚戚于贫贱:状语后置。译为:不因为贫贱而忧愁。后一句: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译: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其言:指黔娄之妻说的话。兹:连词,起承接作用。若人:这个人,指五柳先生。俦:类。衔觞赋诗:一边喝酒一边做诗。衔觞:口衔酒杯,指饮酒。觞:酒杯。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以:连词,来。志:心志,志趣。乐,使……快乐。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名利。喜欢读书,不过不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好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来招待他;去喝酒总是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说走就走。[一点儿也不会舍不得离开。就是说吃了别人的酒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经常写文章来自我娱乐(以消遣时光),(从文中)很能表达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方式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做诗,为自己坚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呢,还是葛天氏统治下的百姓呢?(其实这两种百姓都过着非常美好的生活)

五、作业设计:

1、理解成语“不求甚解”的意思。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2、记住下列名言: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下列带点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A、以:因以为号焉;以乐其志。把;连词,来。

B、家贫不能常得;忘怀得失。得到;益处。

C、亲旧知其如此。以此自终。代词,这;代词,这。

D、置酒而招之;无怀氏之民欤?代词,指五柳先生;助词,的。

4、下列各句中“其”指代的对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C)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

B、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五柳先生

C、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指黔娄之妻。

D、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

第三课时

一、问题研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2)“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他读书的目的不是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第二大爱好——性嗜酒。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这是他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他饮酒时“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

(4)第三大志趣——著文章。五柳先生才华出众,著文章本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得官禄,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这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使这个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的五柳先生形象使人钦佩万分。

(2)至(4)条概括起来就是他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著文章。

2、描写五柳先生生活状况的句子:“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草瓢屡空。”

不仅写出了他的穷困潦倒,而且含蓄地说明了作者以古贤颜回自比,表达了自己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答案: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4、作者为什么要托言为五柳先生写传记?而且还要交代人物为什么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

参考意见: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而不自署其名,可能与他的隐退思想有关。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但不知道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用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起了一个字号。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先生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世风显然是背道而驰的,表现了他卓而不群、不随世俗的品性。他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而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以五柳为号也显示出他的志趣。

五、附板书: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东晋

生活贫穷

爱好读书嗜酒著文章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精神安贫乐道

六、作业设计:

第一部分:课后练习说明:

1、背诵课文,画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说说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通过背诵,增加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等等。“说说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是开放性练习,没有统一答案,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2、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指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会,体会、领会。意,指书中的旨意。)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辄,就。期,期望。)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冷清的样子。)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3、△这篇文章是陶渊明的自传吗?请课外查找有关资料,结合你所读过的陶渊明诗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道拓展性练习,意在沟通课内外的联系,沟通本课与学生以前读过的陶渊明诗作的联系。此题没有统一答案,重在引导学生课外查找有关资料,谈自己的看法。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有利于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有关陶渊明资料的能力。谈自己的看法,同时又是一种口语表达的练习。

4、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见前边译文。

第二部分:类文比较阅读:

老舍自传(有改动)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五同”老师传

听母亲说,我黎明出生,初来人间,哭声震天。家人以为生了个大胖小子,却原来是一瘦小千金。父母盼我争强好胜,故取名一小子之名曰黎胜。然争强有余,总不能胜:学唱歌,五音不全;学跳舞,步伐不健;亦追时尚赶新潮,却不愿改变自我、丢失自然……于是拼命读书,与莎翁交友,与太白唱吟,与鲁老夫子对话,与五柳先生趣谈。立三尺讲台,难守本分,不迷信于旧规,而有志于挑战,不仅课内揭秘,而且课外探源,每有所悟,便怡然自乐,得意洋洋也。学生叹曰:黎老师有童心之纯真,无师道之尊严,与我们“五同”为伴,戏称为“五同”老师。何谓“五同”?师生同读、同写、同讲、同议、同评也。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745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