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第4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第4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1——92页。领导签字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2、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表达交流数据的特点,认识统计图的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二战前期德国势头很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回到本岛,德国每天不定期的对英国狂轰乱炸,后来英国空军发展起来,双方空战不断。
为了能够提高飞机的防护能力,英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决定给飞机增加护甲,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增加护甲,于是请来了统计学家,统计学家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飞机的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浓密不同的弹孔分布。工作完成了,然后统计学家信心十足的说没有弹孔的地方就是应该增加护甲的地方,因为这个部位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幸免于难。
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的统计有什么作用吗?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绽放其生命色彩。能够提高学习数学的情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尝试小研究
尝试小研究:
研究一: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这个统计图一个格表示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研究二:
1.完成课本91页,试一试: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交流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尝试研究一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一个思维的碰撞。】
四、班内展示交流,建构新知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2、试一试,学生读统计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观察不完整的统计图,找出这幅统计图的特征。(用一个格表示4个人)
3、学生试着补充完整统计图,师巡视指导,交流时,让学生说明不够整格时怎样想的,是怎样处理的。(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关注学生能否发现每个格代表4人,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教师予以提示。)
小结: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当数据比较大时经常采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
4、鼓励学生根据统计图提问并解答。交流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对知识一个内化、提升的过程。】
五、挑战自我
1、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第1题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
2、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2题。自己设计一张调查表,记录自己一学期读课外书的情况。
六、盘点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谈收获环节是数学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既可以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梳理,能让学生更清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也可以是对数学学习方法的梳理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反思建构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后
反思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精选阅读

四下数学:《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下数学:《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教学内容: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

二、教学目标:

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

六、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口算练习

,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

,9606= 888= 764= 855= 8109=

(30+50+80)4 (80+80+80+80+85)5=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

1、1号笔筒有( )支铅笔 2号笔筒有( )支铅笔 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 5号笔筒有( )支铅笔

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

(三)课上尝试小研究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

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

【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而课上尝试小研究通过计算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四)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课上研究(一)(二)。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交流建议的给出使小组交流有序进行,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作、学会倾听与欣赏、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探索知识的欲望。】

(五)班级展示提升

1、找一个小组展示本小组对尝试研究问题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作补充和评价。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教师适时点拨,填写评价表格。

3、教师适时点拨引领:平均数的含义,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互相纠错,小组内同学互相检查尝试题做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加以改正。

【设计意图:班级展示提升是小组内形成统一的观点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并引发深入思考的过程,通过小组间思维碰撞,以及老师精彩的点拨引导,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

(六)挑战自我

尝试应用,解决平均数问题:

出示新华小学四年级(1)班第五组和第六组同学体重的统计表,让学生读表,了解表中的信息。交流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第五组有7个人,第六组有8个人。

教师提出:要比较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该怎么办?学生可能回答先计算两个组的平均体重,然后进行比较。

接下来让学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名两名学生进行板演。

预设:第五组同学平均体重:

(34+36+42+44+46+50+42)7=42(千克)

第六小组同学平均体重:

(38+34+54+34+35+41+39+45)8=40(千克)

提出议一议中问题 42千克、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求出的两个平均数的意义。完成比较哪一组平均体重重一些的问题。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感受计算平均数的必要性,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七)巩固练习,提升学习质量:

1、独立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第二题;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 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设计意图】借助此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拓展延伸: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站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课后反思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

小学数学四下《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课标解读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四下《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课标解读”,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认识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且有效地表示数据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二、课标解读

学生已经学过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有两个: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复式条形统计图。一方面介绍了平均数的概念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另一方面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考虑到在教学中操作的可行性,将数据分析观念定位于如下两点:

第一,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通过数据分析做出决策和推断,并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我们不妨把这一要求称为过程性要求或活动性要求。

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要逐步建立起对数据的某种敏感或领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他多参与到身边的多样化生活问题中去,亲身经历对数据的调查、研究、作出判断的活动过程,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并建立起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观念。正因为如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提出: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在第二学段提出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从这些目标要求不难看出,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离不开活动与过程。而这些活动又应该放在丰富而生动有趣的背景下进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获取周围的有关数据信息的课题。比如,关于本班同学的喜好方面的一些统计的例子就有很多:喜好的歌曲、运动项目、各类课外读物、感兴趣的电视栏目、爱吃的水果蔬菜、爱喝的饮料、最喜欢的颜色、四季中最喜欢的季节等等。

第二,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这体现了数据分析的方法性要求。即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要建立在一定方法的掌握上。

一般来说,学生数据分析的方法涉及如何收集数据和如何处理数据的方法,前者指数据的调查、获取,后者指数据的整理、描述与分析。基于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提出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在第二学段提出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可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1.创设有效的数据分析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据的作用,形成数据意识。

要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是有信息的,数据分析是有用的,数据分析能够帮助人们做出决策,要让数据发挥其作用。

2.经历真实数据统计分析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观念的建立是人们不断地亲身经历而获得的,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应使学生不断经历数据统计分析的全过程: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获取信息、作出预测和决策、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

3.开展实践活动,积累数据分析应用的例子,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

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仅仅靠教材提供的背景是不够的,还要课内外结合,广泛收集信息,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在媒体中,如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书籍、互联网等许多方面都会给我们提供各种数据。教师应选择有效的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将课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数据统计分析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在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据分析对决策的作用,最终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由此不难看出,教学中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可以增强学生的数据意识;其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统计内容的学习而言,重要的不是画统计图、求平均数等技能的学习,统计知识的核心是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要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出发,使学生经历数据分析活动过程,掌握一定的数据处理方法。要围绕数据做文章,使数据成为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好伙伴。

小学数学四下《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小学数学四下《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是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一、主要内容

本单元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平均数,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在第一小节学习的平均数是统计的一个重要概念。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见下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并能够用自己的语音解释其实际意义。

2.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实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内容安排特点

1.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教材在习题中安排了不少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统计意义的题目。例如,例1,例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第6题。这些题目并不单纯是计算平均数,更多是运用平均数的统计含义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时要注意体现这一点。例如,坐公共汽车时,身高在110厘米以下的儿童可以免票,这里的110厘米就是根据某一年龄儿童的平均身高得到的,体现了平均数在制定政策中的作用。又如:例2通过用两队的平均成绩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合适。

在统计中,平均数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它也有自身的缺点──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针对这一缺点,教材在练习二十三第6*题以选做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有所体会,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特点的全面认识。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画法。

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了较多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已经积累了大量统计知识,会看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所以,教材在编排上注意突出复式条形统计图便于直观比较两类事物的特点。例如,在例3中引导学生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后,马上组织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接下来,在后面的几个问题中,进一步凸显复式条形统计图便于比较这一优势,进而从更高的角度让学生加深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此外,教材还在例题和做一做中呈现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3种画法,帮助学生了解统计图呈现方式的多样性。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了解数据信息、估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及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3、在估计平均身高,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用平均数描述、分析说明问题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结舌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的实际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口算练习

(50+40+60+20+30)5= (60+45+35+20) 4=

(30+50+80)4= (80+80+80+80+85)5=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

1、某市举办小学生篮球友谊赛,进入决赛的两支球队部分队员的体重和身高如下:

姓名体重(千克)身高(厘米)

王立平47153

李斌35138

王晓光45153

张强54163

李云州53165

马岩松51158

刘劲松56166

胡东风56168

赵亮53158

红星小学队银河小学

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先估计一下那支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再算一算,看看估计的结果和实际计算的结果一样吗?

红星小学队:

银河小学队:

3、计算一下两队的平均体重?

红星小学队:

银河小学队:

(三)课上尝试小研究

1、求出的平均身高是每个队员的身高吗?

2、某个队员的身高能代表整支球队的平均身高吗?

3、最高的队员的身高超过本队平均身高多少厘米?最矮的队员的身高比本队平均身高矮多少厘米?

4、两支球队的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高有什么关系吗?

【设计意图:课上小研究通过计算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感受身高与体重之间的关系,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四)小组合作探究

大屏幕上出示课上尝试研究4个内容。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交流建议的给出使小组交流有序进行,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作、学会倾听与欣赏。】

(五)班级展示提升

1、找一个小组展示本小组对大屏幕上四个问题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作补充和评价。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教师适时点拨,填写评价表格。

3、教师适时点拨引领:

平均数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4、互相纠错,小组内同学互相检查尝试题做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加以改正。

(六)挑战自我

完成教材练一练2题、3题。(88页)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是否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七)巩固提升

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第一题:

引导学生将统计表的合计一栏填写完整。总人数是将六个小组的人数加在一起,植树棵树是将六个小组的植树棵树加在一起。引导学生弄清两个问题分别是什么意思:

(1)平均每个组植树多少棵?用植树总棵树除以组数。

(2)全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用植树总棵树除以人数, 关注学生是否理解。

【设计意图把一个数按不同的标准平均分,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中富有挑战性的题目。】

小学数学四下《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重难点突破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小学数学四下《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重难点突破”,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陈英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强化平均数计算的方法

突破建议:

1.关注平均数的现实背景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现实生活情境出发,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巧妙渗透了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2.放手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求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观察、估计、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既可以让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统计图,直观发现求平均数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用数据总和平均分成几份的方法。

3.重视平均数的意义教学。

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不是指每个学生实际收集到的瓶子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体会平均数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

二、体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丰富其呈现形式

突破建议:

1.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经历了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呈现方式的多样性。

2.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很难完整地展现统计调查全过程,教学时要适当地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如从报纸、书籍、网络上找到各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丰富学生的认知,也可根据学校、班级等开展的各项比赛、活动,调查了解同学们的参与程度、爱好和特长。将课内外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结合实际问题,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突破建议:

1.选材注意联系实际,提供丰富的实际素材。

一方面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学生课外小组人数、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等;另一方面,注意选取与学生关系较密切的社会生活实际,如城乡人口、人均寿命、人均住房面积等,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关心人口、健康和环保等社会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读数据的能力。

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经历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过程,体会统计对于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学案


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学案

一、单元教学内容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描述和分析简单数据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2、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涂色的方法在条形统计图中描述简单数据。
3、在调查活动中认识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涂色的方法在条形统计图中描述简单数据。
难点: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四、单元教学安排
条形统计图……………………………………………………3课时

第1课时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P94——P95
二、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字、图形和条形来表示数量的不同方式的对比过程,体验条形表示数量多少时更直观、便于比较的优势,体会学校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通过读图、画图活动认识1格表示1个格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和表示数量的方法,能对数据做简单的分析。,能根据要求准确的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难点: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并根据数据大小准确地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统计图。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2012年8月北京市的天气情况图: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图例中表示天气的各种图形。
2、师生交流后,提出问题:这个月的各种天气各有多少天?你能把它们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二)探索发现
1、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
(1)整理数据
师:你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月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呢?
启发学生思考并整理数据:我们要统计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统计出这些数据呢?
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知道可以分别用数数、画“√”、画“○”、写“正”字等方法。
学生小组合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收集数据的?为什么选用这个方法?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用写“正”字法来进行统计,比较方便。
(2)表示数据。
师:我们通过画“正”字法来进行统计,已经知道了每组天气各有多少天了,那如何才能清楚的表示出来呢?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在小组内完成。汇报展示。
我们组是用统计表来统计表示。
我们组是用图示来表示:
我们组使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3)分析数据。
师:刚才这几组同学把数据都表示清楚了吗?后面的两种方法哪种表示得更清楚?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汇报时明确:这三种方法都能表示出2012年8月北京市的天气情况,但是条形统计图能更好地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4)小结
像这样用用条形的长短来表示数量多少的统计图,我们把它叫做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仔细观察条形统计统计图,除了表示数据的条形外,从图中还能看到什么?
小结:条形统计图一般是由标题、制图日期(指画统计图的时间)、单位名称、条形、横轴(要统计的内容)、纵轴(一般表示数量)等组成。
(5)比较统计表和统计图
师: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有什么好处?
小结:可以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方便比较分析。
(三)巩固发散
1、P95做一做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一)
用条形的长短莱表示数量多少的统计图,叫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一眼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条形统计图一般是由标题、制作日期、单位名称、条形、横轴、纵轴等组成。
六、教学后记
第2课时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P96——P99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代表多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2、使学生初步体验收集动态统计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1格表示多个单位。
难点:动态数据的收集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都喜欢吃什么早餐呢?来看看P96例2中四(1)班同学喜欢的一种早餐统计表。今天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学生在书上画出统计图,教师巡视。
2、思考:
(1)书中有两幅条形统计图,每幅图的1个格代表几个人?
(2)最喜欢哪种早餐的人最多?
两种图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可以反映出同一结果。
(3)你认为哪幅图表示数据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4)如果喜欢牛奶的是5人,在右图中怎样表示呢?
一个格是2人,那么半个格则是1人。
3、教学例3
(1)出示例3想一想1格表示1个单位或2个单位合适吗?为什么不合适?每个格表示1个单位或2个单位太麻烦,数据太大,怎么办?
(2)出示条形统计图。在书上完成。并回答问题。
(3)学生展示画图结果,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当数据较大时,每格代表的数据也应该相应增大。如(3)可以表示10个单位。
(三)巩固发散
1、P97做一做独立完成后订正
2、P99做一做独立完成后订正
教师指导:因为周末销售量增加,因此好的建议是,周末进行促销活动,增加销售量。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二)
1个格表示2个(5个、10个)单位
六、教学后记
第3课时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练习十九P100——P103
二、教学目标:
1、巩固条形图的相关知识,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能知道1个格可以代表多个单位,并分析相关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练习,全面夯实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能知道1个格可以代表多个单位。
难点:分析相关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P103——7独立完成并汇报。
(二)指导练习
1、P101——3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教师指导:左侧纵轴每个格表示几个单位,没有给出,要求根据数据的大小合理推断。第一组,人数较少,可以表示1个单位,第二组数据人数较多,则表示2个单位合适。
2、P102——5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教师指导:与之前所学的条形统计图不同,它的横轴是数据,纵轴是统计的对象。另外若表示23年,则在第一个统计表中较准确,因为一格表示5个单位,那么误差不会很大。
(三)检测评价
1、P100——1课下完成后全班交流。
2、P100——2课下完成后全班交流。
3、P100——4课下完成后全班交流。
4、P103——6独立完成并指名汇报。
教师指导:注意条形统计图的标题填写的是自己要统计的奖牌对象。只能选择一种。
(四)板书设计
练习课
六、教学后记

四年级下册《条形统计图》教案西师版


四年级下册《条形统计图》教案西师版

条形统计图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16~117页例1、例2,第118页课堂活动及练习二十五中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地表示数据。
2.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实验目标】
1、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运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
二、合作学习,探案求知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例1的统计表。
教师:从收集的统计表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小红踢120个,小方踢100个,小红比小方多踢20个……
教师: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制成统计图吗?怎么制呢?学生可能回答:可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画3根就可以表示3个同学。
教师:1格表示多少呢?(课件出示1格表示1个)如果1格表示1个,小红踢的毽子个数要画多少格?(课件动态展示画出120格)学生产生冲突:画120格好麻烦哟。教师质疑:那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表示呢?学生可能会想到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①用1格表示多少合适呢?说说想法。②小组内绘制出条形统计图。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时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比较这些统计图,在这里用1格究竟代表多少合适呢?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他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答案。
学生1:用1格表示10个比较合适;120个就画12格;100个就画10格,90个就画9格。
学生2:用1格表示2个,5个也可以,只是画的格子要多些。……教师结合学生画的统计图的美观方面进行适当评价。
教师:现在用1格表示10个来完成书上116页的统计图。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的统计表。
教师:根据这个统计表你获得哪些数据信息?学生汇报所获得的信息。
教师:小明要帮爸爸制作条形统计图。思考或同桌交流。①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②用1格表示多少千克合适呢?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小明家苹果产量逐年增加;2007年的苹果产量是2004年的2倍……
教师:根据你的发现,你对小明家承包苹果园有什么想说的?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3.小结今天学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以前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接触的数据都比较小,因此我们都用1格表示1个单位。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接触到更大的数据。
课件出示:为了方便,我们用1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不仅可表示10个,也可以表示2个,5个,100个,1000个等,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这节课学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条形统计图》课后问卷
1、老师用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的授课形式,你喜欢吗?为什么?
2、老师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有哪些帮助?
3、你喜欢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本节课吗?为什么?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化学习效果统计
图表二
认同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人数认同率%
实验班(40人)3997.5%
对照班(40人)3382.5%
效果分析: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对于多媒体进入数学课堂有较高的兴趣,喜欢多媒体教学的数学课,非常认同这种教学模式,认同率达到97.5%。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对照班学生也希望数学课中能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认同率也有82.5%,希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实验课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课件展示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时绘制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看到了这是解决问题的需要,这较好的运用了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与学习。通过课件,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统计和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小明利用五一假期,查找了一些有关小动物寿命的数据,并制作成了下面这张统计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出示动物寿命统计表:

小猫 老鼠 大象 乌龟 寿命/年 6 2 51 152 提问: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乌龟的寿命最长,老鼠的寿命最短。)

谈话:借助统计,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和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板书:统计)

【说明:利用动物寿命统计表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复习相关旧知,导入新课,自然贴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 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的场景。

谈话: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在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这两张统计图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

2. 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①提问: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想法,相机进行引导。

想法一:男生有4人,女生有5人。(为比较总数预设)

想法二: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谁来介绍女生没人套中的个数。

②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有什么方法?

和你的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想法一:女生套得准一些,因为套中的最多的是吴燕。

追问:那套中的个数最少是男生还是女生,所以套中最多的是女生,套中最少的也是女生。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

③追问:这种想法的可取之处是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这样比公平吗?因为参与套圈的人数不相等,比较总数,是不公平的。

可以怎么办呢?

想法三: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哪个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多,哪个队就套得准。(比平均数)。

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说明: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平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4. 理解平均数。

④操作:你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找出每个队的平均成绩,再试一试。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二是先求和再求平均数。

⑤引入:男生中谁套中得最多?谁套中得最少?根据这个信息,你有什么好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

可以把张明套中的一个移给李小刚,另一个移给陈晓燕。移多补少

反馈时,学生边讲解移多补少的过程,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

⑥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引导列式:6 + 9 + 7 + 6 = 28(个)⑦28表示什么?

28 4 = 7(个)⑧7表示什么意思?(图中的红色线条就表示了男生套中的平均数)

⑨你能看出,7比谁套中的个数多?比谁套中的个数少?

小结: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说明:将学生对平均数的探求发端于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有关平均数的多种求法。】

⑩提问:根据你的发现,谁能猜一猜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一定在什么范围之内?(在5~9之间)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验证?

⑾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你是怎样知道的?请你独立完成在书上。10+4+7+5+4=30(个)

305=6(个)

⑿说说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女生有5人,要用5人的总数平均分成5份)

⒀现在求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个圈,是不是女生每人都套中6个呢?为什么?

仔细观察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得出结论:平均数代表的是一个整体水平。

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

⒁在解决男生、女生平均套中多少个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⑴求平均数的方法,得出数量关系。(板书:总数份数=平均数)

⑵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⑶平均数都是代表了一个整体的水平。

不同:总数不同,人数不同,平均数也不同。

【说明:多媒体演示与学生的交流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平均数的意义及取值范围等建立清晰的表象。同时,将平均数学习嵌入一个完整的统计活动中,较好地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三、 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下面我们要利用刚才所学的关于统计和平均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请你 判断下面哪些说法是不合理的。

(1)小丽走8步,共走了560厘米,她每步都走70厘米。(70厘米表示小丽平均每步走了70厘米)

(2)电梯有8个人,她们体重的和是400千克,平均每个人的体重是50千克。(求平均数的方法)

(3)两班共栽树120棵,每班不可能超过60棵。(平均每班栽树60棵,可能一个班栽树70棵,一个班栽树50棵)

和你同桌讨论一下。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①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先数一数每个笔筒里笔的枝数)

②你想怎样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

③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列式计算,汇报结果。

4、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④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②你想怎么求?

独立解答,汇报结果。

⑤说说你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求的什么?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155厘米,可能吗?⑥你是怎么想的?

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请你判断,和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5.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⑦仔细观察统计图,互相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第一题,⑧回答这个问题你看的是哪一张统计图?(答句说完整)

第2个问题⑨你是怎么想的?只要看在哪一天卖出的苹果和橘子的箱数相等就可以了。

⑩请学生读第2题,你会计算吗?完成在课堂作业本上。(竖式列在草稿本上)

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同桌讨论)

【说明:练习设计既重视平均数的求法,更重视对平均数意义的深刻理解。通过估计、预测、判断等一系列数学活动,沟通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

四、 课堂总结(略)

今天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有2种。

五、课后拓展

小芳,小丽,小华三人在进行口算比赛。小芳说:我是冠军,小丽是第三名。我们3人平均一分钟完成了10道口算,每人完成的数量相差一题。 你知道她们一分钟各完成了多少道口算题吗?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2课时)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2课时)”,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生活中找到复式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重点: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家庭都买了汽车。哪些同学的家里买了汽车?我们在外出时有时就要将汽车放在停车场。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2

师: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画成横式的。

2学生独立完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通过分析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三、巩固新知

1、完成106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的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103—104页3、4、5

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内容:

教材108页-110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比较,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感受折线统计图特点。

2、能看懂折线统计图,并能初步根据折线统计图获得相关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读懂折线统计图。

教具准备: 例1、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 师:关于统计知识,我们已学习了哪些内容?

2、 引导学生回忆统计表及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后揭示新课内容。

3、 板书课题:统计认识折线统计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教学例1。

1)、出示例1 条形统计图让生观察。

师:根据这张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指名口答。引导生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

2、认识折线统计图。

1)、引出折线统计图。

师:刚才的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示范画出例1 折线统计图)这种统计图叫折线统计图。

2)、观察、比较、交流。

想一想:比较后你发现这两幅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览的人数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

生独立观察,思考以上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

3)、生汇报交流结果。

4)、师引导生结合例1 折线统计图,归纳生口答结果。

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如例1中1个单位长度表示1万人),根据数量的多少在图中描绘出各点(指着图讲解),然后把各点用线段按顺序连接成折线。因此,它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能用折线的起伏,清楚的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指导完成教材112页第1题。

说说这幅这些统计图中一个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是多少?

独立解决教材上的3个问题。

生交流后指名口答问题。

第三小题中不同学生可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合理的问题予以肯定并让生自己作出回答。

2、完成教材113页第3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


四年级上册《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

导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5页的例3及相关内容。
导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导学重点:能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导学难点: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导学准备:课件、图片等。
导学过程:
一、预学--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统计表,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
2.请你用学过的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将这个统计表中的信息在条形统计图中画出来。
生自主画图。
3、在画这个条形统计图时,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
师:这些是我们学习过的单式条形统计图,老师想考考大家:请问1980年乡村人口比城镇人口多多少人呢?
生:多37万人。
师;在比较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这样对比比较麻烦,要先找到第一个图,再找第二个图,然后再计算。
生:那我们能不能将两个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确:将两个统计图中的内容合成一个统计图,便于信息的获取与对比。
师:像这样将两个统计图中的内容合成一个统计图,这种新的统计图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引出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互学--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放手让学生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1)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师:我们来看这位同学制作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根据学生讨论,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①要用两个直条来表示两组不同的数据;②为了区别两个直条表示的不同含义,要在统计图的右上角标明图例。
(2)放手让学生在样图中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个统计表中的数据把教科书第96页上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和判断,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师:(出示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观察这幅复式条形统计图,回答以下问题:
(1)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3)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师适时加以引导:①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②观察发现:人口总数逐年上升,从而进行人口教育;③了解: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3、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感受复式统计图的不同呈现形式。
师:这里还有一幅复式条形统计图。认真观察,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
生:他们都通过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出了城乡人口。
总结: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记录的信息是相同的。
教师:为什么复式条形统计图有横向和纵向之分呢?
生:因为这是两种不同表现方式。
总结: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在其他方面是相同的。
师:请大家在教科书第96页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实际需要,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不同的呈现形式,例如纵向的、横向的以及两个直条上下重叠在一起的。不论哪种呈现形式,都直观地反映了所统计的数据,方便我们更好地获取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三、评学--及时练习,巩固提高
1.教科书第97页“做一做”
2.教科书第98页第1、2题。
板书: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1、两个直条表示不同的数据
2、在条形统计图的右上角标明图例

条形统计图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条形统计图”,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16~117页例1、例2,第118页课堂活动及练习二十五中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地表示数据。

2、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实验目标: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运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

二、合作学习,探案求知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例1的统计表。

教师:从收集的统计表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小红踢120个,小方踢100个,小红比小方多踢20个

教师: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制成统计图吗?怎么制呢?学生可能回答:可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画3根就可以表示3个同学。

教师:1格表示多少呢?(课件出示1格表示1个)如果1格表示1个,小红踢的毽子个数要画多少格?(课件动态展示画出120格)学生产生冲突:画120格好麻烦哟。教师质疑:那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表示呢?学生可能会想到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①用1格表示多少合适呢?说说想法。②小组内绘制出条形统计图。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时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比较这些统计图,在这里用1格究竟代表多少合适呢?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他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答案。

学生1:用1格表示10个比较合适;120个就画12格;100个就画10格,90个就画9格。

学生2:用1格表示2个,5个也可以,只是画的格子要多些。教师结合学生画的统计图的美观方面进行适当评价。

教师:现在用1格表示10个来完成书上116页的统计图。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的统计表。

教师:根据这个统计表你获得哪些数据信息?学生汇报所获得的信息。

教师:小明要帮爸爸制作条形统计图。思考或同桌交流。①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②用1格表示多少千克合适呢?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小明家苹果产量逐年增加;2007年的苹果产量是2004年的2倍

教师:根据你的发现,你对小明家承包苹果园有什么想说的?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3、小结今天学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以前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接触的数据都比较小,因此我们都用1格表示1个单位。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接触到更大的数据。

课件出示:为了方便,我们用1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不仅可表示10个,也可以表示2个,5个,100个,1000个等,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这节课学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条形统计图》课后问卷

1、老师用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的授课形式,你喜欢吗?为什么?

2、老师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有哪些帮助?

3、你喜欢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本节课吗?为什么?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化学习效果统计

图表二

认同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人数 认同率%

实验班(40人) 39 97.5%

对照班(40人) 33 82.5%

效果分析: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对于多媒体进入数学课堂有较高的兴趣,喜欢多媒体教学的数学课,非常认同这种教学模式,认同率达到97.5%。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对照班学生也希望数学课中能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认同率也有82.5%,希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实验课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用 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课件展示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时绘制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看到了这是解决问题的需要,这较好的运用了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与学习。通过课件,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是一种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代表;

2、感受极端数据对平均值的影响并积极寻求解决的策略;

3、学生经历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从学生对小学平均数的感性认识入手,到中学将平均数公式化的探究,

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重点

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体会平均数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及影响平均数的因素

学习方法

诱导探索——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图片导入,引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探究新知

环保部门某天对我市的空气含尘量进行检测,下面是某天每2h测得的数据:

(单位:g/cm)

0.030.040.030.020.040.010.030.030.040.050.010.03

根据这些数据,怎样说明这一天的空气含尘量?

经过对图表进行分析,我们最终选择_____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体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设计意图:从图形的角度分析数据,直观感受数据的波动情况及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从“形”的角度为“平均数”的引入做铺垫。】

三、概念归纳

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据x1,x2,…,xn,那么(x1+x2+…+xn)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用(读:bá)表示,即=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一组数据,我们常用平均数来作为刻画它的集中趋势的一种方法。

四、交流提高

下面是某班学习兴趣小组6名同学的数学分数:

100,80,75,76,73,40.

1、观察并分析数据,你能求出这组数据平均数吗?

2、要想提高这组同学的平均成绩,我们可以怎么办?

3、通过对上题的解决,你能说出平均数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吗?

4、你能说出平均数的作用和特点吗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例1在一次校园经典诵读比赛中,8位评委对甲、乙两个班级的评分情况如下: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6号

7号

8号

9.0

9.0

9.1

9.8

8.8

9.2

9.5

9.2

9.4

9.6

9.2

8.0

9.5

9.0

9.2

9.3

如何确定班级最后得分?你的评价依据是什么?

思考:本例中若只去掉一个最高分或去掉一个最低分,再将其余评委评分的平均数作为最后得分是否可取?请你给出一个评分规则。

【设计意图:1、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活用平均数,而不要照搬照套,一成不变;2、养成一个善于归纳的好习惯。】

聚焦社会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是发达国家),从你学过的平均数的知识来说明一下这种说法的合理性。

四、课堂小结

一节课很快过去,大家的收获平均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感受集中趋势

认识一个符号

学会一个公式

理解一个要素

作业布置

必做题:课本P136练习第2题

选做题:已知:一组数据x1,x2,x3,……xn的平均数为m,

求证:另一组数据:ax1+b,ax2+b,ax3+b,……axn+b的平均数为am+b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第4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466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