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局部的完善》自主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局部的完善》自主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局部的完善》自主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例文,了解造成中心模糊的原因。
2、通过分析例文,了解造成材料的适当与不足的原因
3、通过分析例文,了解造成局部思路紊乱与重复的原因。
学习重点
了解局部性失误的几种情况
学习过程
导读
一、话题探究
俗话说:“会做文,还不如善改文.”,古人又说:“世人著述,不能无病”(魏曹植《与杨祖德书》),“改之又改,方成无瑕之玉”(宋代张炎《词源》),修改文章,是提高写作的重要手段。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对文章整体的调整对文章进行进一步完善,这节课我们学习如何对文章进行局部的完善。下面大家阅读话题探究《北京火车站》,找出错误并进行修改
思路点拨:这是一个说明语段,介绍的是一个建筑物,用的是定点写景的方法(在固定的地点进行观察、描绘景物的方法),需要遵循空间顺序。大家先画出关键词,所谓关键词就是车站大楼各部位的名称,还要注意代词、关联词语,这些都对句子的衔接起一定的作用,是合理安排语序的指路牌。找到的关键词分别是:北京火车站、车站大楼、中部和两翼、屋顶、中间顶端、屋顶两旁、钟楼的屋顶、东西两翼的塔楼、每座钟楼上、针和字标、长短针、钟面。现在我们按照空间顺序来重新排序,①讲北京火车站的地理位置应是第一句。②讲正面包括几个部分,属于整体介绍,放在第二句。④介绍中间有钟楼,应承接着第二句来说。④⑤⑦⑧⑨⑩这几句都是在讲钟楼,应放在一起说。再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由外而内的顺序进行调整。⑥讲两侧,应放在描述钟楼的句子后面。③是对这座建筑物的评价,放在最后。正确的排序是:。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空间描写顺序的规律,即先总后分(先整体后局部),先大后小,先中间后四周,由远及近,由外而内,也可立足于一点,按东南西北的方位逐一介绍。
描写景物的方法除了上面提到的空间顺序外,还有时间顺序和移步换景。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游记一般都采用这种写法。即随着游览、参观者的立足点不断转移,相应描述不同地点所见的景物。作者如同导游,领着读者一个点、一个点地游览、参观。为了使状物绘景更生动、更具体、更形象,还可以采用多种表现手段来丰富描写。
导学、导思
二、阅读例文《可贵的纯情与朴实》、《名与实》、《让生活充满成功的希望》,了解造成局部性失误的原因。。
完篇之后的修改,除了在内容和文字方面进一步完善外,特别要注意局部性失误,局部性失误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中心模糊或偏离
一篇文章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文章中的每一个段落,甚至于每一句话,都必须受中心的管束和统率,都必须为表现和深化中心服务。这个中心可以写出来,也可以藏在心里,但不管怎样,中心必须明确。如果中心模糊,思路就会混乱。如例文《可贵的纯情与朴实》的中心是通过对《父亲》这幅油画的描写表现农民的纯情与朴实,而第二段画线部分却针对“有的人”的观点大发议论,这些议论不能突出农民的纯情与朴实,偏离了中心,所以教材中说这一部分“发出了不和谐的声音”,应该删去,才能保持全文、全段的统一。
学生的作文中经常会有一些游离中心的句子。
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有二。其一,写前思考不足,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就急于动笔,目的不明自然主题难以集中。其二,对材料十分喜爱,难以割舍。正如自居易所说:“凡人之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写前要认真思考之外,我们还应该像鲁迅要求的那样,“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二)、材料的失当与不足
衡量材料质量的标准有三点:典型性、新颖性和现实感。
材料的典型性要求我们所选择的材料能够吻合而且体现我们所表述事物、观点的本质。不在材料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材料本身对文章主题的表现力,有些材料看上去似乎很小,量也很少,却是典型的,对表现主题有“以小见大”的效果。如鲁迅在《祝福》中,写鲁四老爷书房陈设时,提到了“事理通达心平气和”半幅对联,这是个很细微的材料,但对于刻画鲁四老爷的形象,却具有典型性。所以选材要典型,这同画家要画“眼睛”一样重要。下面阅读教材“名与实”的原稿和修改稿。
材料的新颖性包括两个方面。它既指新近发生、不为读者所熟知的事实及观点,又指过去就已存在,但没人用过,或虽有人用过,而自己又从新的角度去解释的材料。
材料的现实感指的是我们应该立足现实,尽量从现实中取材。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可以引用史实,但如果有若干材料都能说明作者的观点,则立足于现实的材料往往更具有说服力,更能让读者感到作文内容与当代生活的联系。能够从现实生活中取材,既反映了作者的视野、观察力和思维的敏捷性,也可以缩短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我们通过下面这两个例子,看看如何选取素材。
例一:
中心论点:持之以恒是达到目的的必由之路。
我们可以选用林肯竞选总统的例子。
1832年,竞选州议员落选。1834年,再次竞选州议员成功。1838年,争取成为州议员的发言人,没有成功。1843年,参加国会大选,落选。1846年,再次参加国会大选,当选。1848年,寻求国会议员连任失败。1854年,竞选美国参议员落选。1858年,再度竞选美国参议员,又落败。1860年,当选美国总统。
林肯一生屡遭挫败,若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怎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还可选用梅兰芳长期坚持练功的例子。
梅兰芳小的时候眼皮下垂,眼神不能外露,他每天一大早起床,盯着飞翔的信鸽练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矫正了自身的弱点,为他成为一代京剧大师奠定了基础。
另外还有一些例子也可选用。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8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30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2年,弥尔顿写《失乐园》花了21年,摩尔根写《古代社会》花了40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花了37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歌德写《浮士德》竟然花了60年。
例二:
论点:尊重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论据:一个女孩失去了双腿,北京的一位医生倾力帮助她,感动了医学界,合力治好了女孩。
这里的论据讲的是关爱,不是尊重。
(三)、局部思路的紊乱与重叠
写作也是个不断梳理自己思路使之条理化的过程。但即使整体框架已经梳理清楚,由于构思时来不及推敲细节,局部思路仍然可能出现紊乱。话题探究中的例文《北京火车站》就属于局部思路紊乱。再如例文《让生活充满成功的希望》(P70)
产生局部性紊乱的原因往往是头绪太多,结果纷杂交错。表述紊乱的主要特征,一是句与句之间缺乏明晰的逻辑顺序,如下面一段文章的原稿和修改稿。
笑,也是一种运动,不断地变化发展。笑的声音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粗有细;有速有慢;有真有假;有聪明的,有笨拙的;有柔和的,有粗暴的;有爽朗的,有娇嫩的;有现实的,有浪漫的;有冷笑,有热情的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是笑的辩证法。
[点评]笑的声音、聪明、浪漫等都不是什么笑的运动。笑的真假、现实也不是什么变化和发展的理由。显然,这篇文章的逻辑是混乱的。不过当我们把段落稍作变化后,情况就不一样了。请看:
笑,也是一种运动,不断地变化发展。
笑的声音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粗有细;有速有慢;有真有假;有聪明的,有笨拙的;有柔和的,有粗暴的;有爽朗的,有娇嫩的;有现实的,有浪漫的;有冷笑,有热情的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是笑的辩证法。
(高士其《笑》)
稍作改变以后,引文中包含了三个意思:(1)笑是一种运动;(2)笑的形式(3)作者对笑的变化及其形式的评论。这样,读者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清晰的观念:笑的不断变化发展和笑声的各种不同都是笑的辩证法。把段落稍作变化后,就可以解决原来思维混乱的矛盾。
二是有些内容前后重叠;这两种情况有时候可以并存,而且相互影响。针对前一种情况,我们采取的办法除了调整句序以外,还常常要适当分解,使纠缠不清的头绪条理化;针对后一种情况,我们常常采取的办法是同类归纳,把重复出现的相关内容加以合并。因此,调整后可以是一段分成几段,也可以是几段合成一段。如一位同学写作《驳学理科何用语文》一文,一连举了六七位我国现代科学家的例子做论据,来论证学理科需要语文。其实这就是重复的,只要保留一二位最有代表性的,其余都可删去。
总之,作品是在从整体到局部的不断修改中完善的。一部《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巴尔扎克写作,少则改五六次,多则改十五六次;海明威把《永别了,武器》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中学生作文当然不需要也没有条件如此打磨,但也要重视修改,因为在修改中,我们不但可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磨练我们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积累我们在一次性写作中所无法获得的宝贵经验。

延伸阅读

选修三专题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学案及答案


A层

1、了解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起止时间、简单经过及结果和影响。。

B层

1、美国侵朝、侵越战争的失败原因。

2、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C层

1、比较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异同。

1、阅读教材p108-111

2、填写新坐标p68自主研修内容

3、构建知识体系图解

原因:⑴⑵⑶

过程:⑴爆发⑵扩大⑶抗美援朝

影响:⑴⑵


印度支那和平问题:⑴地区:(2)历史进程:

“特种战争”:⑴含义⑵目的

“局部战争”:过程⑴⑵⑶⑷

影响:⑴⑵


1、阅读教材111材料,结合本课相关内容分析美国侵略朝鲜的原因。2、为什么强大的美国会在越南战争中失败?

3、认识局部战争和冷战格局的关系。

4、试分析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异同。

一、选择题:

1.1.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天,杜鲁门总统命令美国海军、空军向南朝鲜提供援助,同时向台湾海峡派遣第七舰队向台湾提供军事保护,并打着联合国招牌纠集15国出兵朝鲜的目的是

A.通过武力方式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B.维护世界和平

C.实现霸权的需要D.摆脱国内经济危机

2.抗美援朝战争

A、是为了避免在中国境内作战B、是对美帝扶蒋反共的报复

C、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援助朝鲜抵抗外来侵略D、是解放台湾受阻的补救措施

3.1950年,美国出兵朝鲜的主要目的是

A、阻止朝鲜半岛统一B、把朝鲜作为它的殖民地

C、控制朝鲜,侵略中国D、巩固南朝鲜政权的统治地位

4.朝鲜战争从内战扩大为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的关键性因素是

A.操纵安理会通过了指责朝鲜是“侵略者”的决议B.宣布武装援助韩国

C.出动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D.组成联合国军干涉朝鲜战争

5.下列内容不属于《朝鲜停战协定》的是:

A、双方在朝鲜停止一切敌对活动B、中美关系正常化

C、以北纬38度附近的双方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

D、协定生效后60天内遣返战俘

6.1950年,美国以“联合国军”名义入侵朝鲜,其后果有

①阻挠了中国解放台湾②使日本军国主义回潮③美苏战略重点东移④加剧东西方冷战对峙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D.①③④

7.“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下列哪一事件是最有力的证明?

A、抗日战争的胜利B、解放战争的胜利C、抗美援朝的胜利D、北伐战争的胜利

8.朝鲜战争的性质是

A、“二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B、朝鲜资产阶级革命

C、朝鲜抗击日本侵略D、朝鲜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9.“这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敌人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这是美国参谋长布莱德雷对哪次战争的认识

A.第二次世界大战B.朝鲜战争

C.越南战争D.中东战争

10.下列对抗美援朝战争的理解,正确的是

A.是捍卫社会主义制度的正义斗争B.是为避免在中国境内作战而出兵

C.是对美国持蒋反共政策的反击D.是为解放台湾受阻而采取的措施

11.美国在二战后对越南地区实施控制,是其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体现,其主要意图是

A.抢占越南地区的石油资源B.控制印度洋地区

C.建立远东包围圈D.稳定资本主义大后方

12.南越游击队的统一领导机构是

A.祖国光复会B.南方民族解放阵线

C.人民阵线D.“东南亚条约组织”

13.“特种战争”和“局部战争”的主要区别是

A.战争的性质B.战争的手段C.战争的目的D.战争的结果

14.导致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的是

A.朝鲜战争B.越南战争C.柏林危机D.古巴导弹事件

15.美国在朝鲜和越南进行的战争都是

①利用当地分裂局面插手别国内政 ②打着联合国旗号实行侵略

 ③提供援助并派兵直接参战④借机对中国进行武力威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全世界各国的事务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亚洲的事务应由亚洲人民自己来管,而不应由美国来管。美国对亚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亚洲人民广泛的和坚决的反抗。”

————————毛泽东1950年6月28日讲话

材料二:“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1950年9月30日周恩来对美国的警告

材料三:“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样的国际外交原则?

(2)材料二表明了中国人民什么样的斗争态度?请举一例说明。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参加朝鲜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其性质如何?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胜利的原因。

参考答案

1、阅读教材111材料,结合本课相关内容分析美国侵略朝鲜的原因。答案提示:对付苏联,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控制朝鲜,并以朝鲜为跳板,扼杀新中国于摇篮中。2、为什么强大的美国会在越南战争中失败?

答案提示:强大的美国在越南战争中遭到了惨败。究其原因,主要就是败在越南}有力的援助: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失败,再一次说明了霸权主义是行不通的。

3、认识局部战争和冷战格局的关系。

朝鲜战争和冷战格局的关系

①从战争起因看:是“冷战”的产物(美国认为朝鲜内战是苏联扩张的产物,要遏制苏联);

②从战争过程看:内战→国际性局部战争,是“冷战”中的热战(在亚洲的发展);

③从战争结果看:以“38线”为界,半岛南北分裂,体现了两种社会制度较量的势均力敌。

越南战争和冷战格局的关系

越南战争也可以说是美苏两国和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表现在:

①战争原因:美国向越南渗透力量是一种冷战思维,担心印度支那、东南亚国家倒向共产主义一边(如艾森豪威尔的“多米诺骨牌理论”),导致越南的国内统一战争发展为美国侵越战争。

②战争过程:苏联对越南的军事援助体现的是美、苏两国和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也被认为是“冷战”中的“一次热战”(在亚洲的发展)。

③战争结果:美国急于从越战的泥潭中脱身,也体现了美国为了在美苏争霸中确保优势的战略实质。

4、试分析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异同。

答案提示:

共同点:

(1)背景相同:两场战争都是在冷战背景下发生的局部“热战”;

(2)发生地区相同:两场战争均发生在亚太地区;

(3)爆发的根本原因相同:是美国为与苏联争夺霸权、直接干预和军事介入亚太地区热点事务所导致的;

(4)结果相同:最终结果都是美国未能如愿以偿,且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5)战争影响相同: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的势力,影响了冷战双方力量的对比,都给被侵略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6)两场战争中中国人民都给予被侵略国家有力的支援。

不同点:

(1)朝鲜战争进展较快,历时3年;越战则呈现几个阶段,由“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历时十多年。

(2)美国侵入朝鲜半岛时是打着联合国的旗号,而在越南基本上是美国独家进行干涉。

(3)战争性质不同:朝鲜战争性质分为三段:开始时是朝鲜内战,其后美国干涉朝鲜内战,具有比较明显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性质。中国参战以后战争的性质,从中国方面来讲是保家卫国、抗美援朝。越南战争的主要性质是美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

一、选择题:1-5CCCDB6-10BCABA11-15CBBBD

16、答案:(1)各国人民有权处理自己的国家事务,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

(2)中国人民坚决反对任何国家破坏和平。抗日战争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为了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

性质: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4)朝鲜人民的英勇反击;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斗争;美帝国主义的霸权主义政策不得人心;国际社会的大力援助;苏联等国的从中调节。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采用大量形象生动且具体清晰的图片资料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在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就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接着开展小组活动尤其是以身边的具体实例来开展活动,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后又以动画的手段展示了我国的铁路分布,学生点击相关的铁路线之后,铁路线的名称以及经过的主要城市都随着鼠标的移动而一一展现,非常直观。最后介绍了生活中的常识:怎样看列车时刻表,如何买火车票。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真正学会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在实际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教学设计特色

1.联系实际设计教学,有亲和力,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2.铁路线的教学,设计采用了多媒体(flash动画)辅助教学,直观性强,有效地化解了这节课的难点,节省了教学时间。

3.采用小组活动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是协作者、组织者,学生参与率高。

教学过程

引言:交通运输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接触、看见、或听见过哪些种类的交通运输工具?他们分别属于什么交通运输方式?

(显示)插入投影片"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内河航运、海洋运输、其他运输方式,管道运输。

(解释)前面几种运输方式都可以兼顾货运与客运,而管道运输只能用于货运。

(活动)请看下面的图,(插入各种运输工具的图片)判断他们分别属于何种交通运输方式。

(介绍)高速公路。(放映高速公路的资料片,在放映的同时简单介绍与画面相关的高速公路的有关知识。)

(阅读)书本上的两段阅读材料,将它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点击后播放。

(提问)刚才的两段阅读材料给了你什么信息?(说明了交通运输对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3-2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同步精品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课程标准:

了解20世纪30年代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1931年中国开始局部抗战;1937年开始全面抗战。1935年,意大利侵入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人民抗击侵略者。西班牙内战的爆发与性质。德意日三国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2、理解:中国人民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西方大国的纵容下,意大利于1936年吞并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内战失败。

3、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二)过程与方法:

1、比较归纳:比较中国和埃塞俄比亚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西班牙内战和埃塞俄比亚抗战失败的共同点。

2、问题探究:20世纪30年代欧、亚、非局部反法西斯战争的特点,探寻局部战争逐步发展成为全面战争的过程。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轴心国集团形成的原因,评价《反共产国际协定》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势力开始侵略亚、非、欧一些国家,这些国家的人民开始了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2、法西斯国家结成轴心国集团,扩大侵略,促使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30年代亚、非、欧局部反法西斯战争的特点。

难点:埃塞俄比亚抗击侵略意大利战争失败的原因。西班牙内战的性质。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主要介绍了二战爆发前亚、非、欧三洲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全面抗战、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侵略的战争、西班牙内战,以及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本课内容比较浅显,易于理解,便于学生掌握。建议教师除自己讲解外,还要引导学生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等方法,进行思考和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上课前请准备两幅地图: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形势图、西班牙内战形势图,或以计算机投影形式再现地图。

教学建议:因本课教学难度不大,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本课各目的内容,结合已经学习、掌握的有关知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再由学生讨论或教师讲解。教师也可以按照课文中各目的顺序,事先设计好一些问题,在课堂上一一提出,如“你如何理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亚为什么能够得逞?”“西班牙内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等等。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导入:

上课之前,教师用录音机或多媒体设备播放《大刀进行曲》,让学生体验该曲的意境,然后教师作说明: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家喻户晓的一首革命歌曲,它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对敌的心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中国人民开展反法西斯斗争的一个缩影。

最后,教师提出问题,如“大家知道九一八事变是哪一年发生的?”“卢沟桥事变是怎么回事?”等,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1、30年代中国的全面抗战:

(1)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开始:

局部抗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不仅占领了整个中国东北,而且进一步把侵略矛头指向华北等地区。不甘做亡国奴的中国军民开始了局部抗战。

全面抗战的开始:1937年7月7日夜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日军向宛平城开枪开炮,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官兵奋起抵抗,从此揭开了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民族实行抗战”,呼吁“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下,国民党和共产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2)两个战场的抗战: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存在着两个战场。这两个战场是指由国民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敌后战场。这两个战场的斗争互相交织在一起并互相促进,它们都对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正面战场: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比较努力地组织对日作战,先后进行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

淞沪会战从1937年8月13日开始,到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结束,历时3个月。在这次会战中,中国军队英勇作战,打死打伤敌军六万多人,粉碎了日军在“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太原会战是国民政府在华北组织的对日军的会战,平型关战役是其中的组成部分。1937年9月24日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115师按照国民政府的战区作战计划,埋伏于山西北部的平型关东侧。第二天在这里袭击日军,取得了平型关战役的胜利。

1938年春的徐州会战,是中国军队阻止两股日军汇合攻打徐州的一次会战,台儿庄战役是该会战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军队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浴血奋战,经过反复较量,终于取得歼灭日军一万多人的胜利。

武汉会战是国民政府组织的最后一次大会战。1938年10月25日,日军占领武汉。至此,日军的战略进攻达到顶点,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等地区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根据地,开展游击战,消耗和牵制大量的日军主力。到1938年10月,八路军和新四军同日、伪军作战1600余次,毙伤俘敌5.4万人,先后创建晋察冀、晋西北和大青山、晋冀豫、晋西南、山东、苏南、皖中等抗日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敌后战场的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对稳定全国战局起了重大作用,形成了独挡一面的战略格局,打乱了侵华日军作战前线与后方的划分,变战略内线为战略外线,变被动为主动,变战略被包围为战略反包围,形成敌后与正面两个战场并存的战略布局,对日军构成了两面夹击的有利战略态势,是中国抗战转入战略相持阶段的重要条件。

(3)中国抗战的贡献:中国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以后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抗日战争,使大批日军陷入中国战场。到1938年10月,投入中国战场的日军已经达到24个师团、100万人以上,但仍无法征服中国。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破产。日军在中国战场陷得时间越长,就对它越不利。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双方的力量对比开始逐渐发生变化,此消彼长。到了抗日战争后期,中国方面开始处于有利地位。因此,从1937年开始的、持续8年之久的中国抗日战争,不仅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也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时间最长,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前后14年之久。它是苏联、美国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的3倍半,是英国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的2倍半。中国战场毙伤俘日军155.9万余人,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队伤亡人数的60%以上。同时,中国人民为争取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军民伤亡3581.9万余人(其中军人伤亡413万余人)。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和巨大牺牲永垂青史。

2、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侵略的战争:

导入:苏姆方尖碑的回归

埃塞俄比亚有着悠久的历史,建于4世纪阿克苏姆王朝时期的阿克苏姆方尖碑被视为埃塞俄比亚文明的代表。阿克苏姆原有一个由7座方尖碑组成的石碑群,其中的5座已经倒塌。剩下的两座中的一座高33米,是当时人类竖立起来的最高的石碑。另一座高24米,在碑顶雕刻着一面类似盾牌的图案。就是这后一座阿克苏姆方尖碑,1937年被墨索里尼掠夺到罗马。二战后,为了向意大利索回阿克苏姆方尖碑这一国家珍宝,埃塞俄比亚政府做出不懈的努力。到了2002年,意大利政府终于同意归还。2005年4月,这座方尖碑完整地回到了祖国。那么,墨索里尼为什么能够把别国的国宝搬到自己国家去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和埃塞俄比亚人民的反抗。

(1)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目的:地处非洲东部的埃塞俄比亚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然资源丰富。意大利占领了埃塞俄比亚,不仅能够把意属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连接起来,还可以控制英法从红海到印度洋的航道,加强其在地中海东部的实力。所以,意大利法西斯头目墨索里尼上台后,处心积虑地准备侵入埃塞俄比亚。

(2)意埃双方的力量对比:1935年10月,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不宣而战。意军从北、东、南三路发动进攻,妄图一举占领埃塞俄比亚。当时,意大利在东非有近30万军队,还有飞机、坦克等新式武器。而埃军中受过新式训练的不到一万人。埃军的装备陈旧,许多人手持长矛、大刀上阵作战。但埃军顽强抵抗,意军迅速取胜的企图没有实现。

(3)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的暂时失败:1936年意大利军队攻占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不久意大利正式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1相关内容,分析埃塞俄比亚失败的原因。

①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意大利军队为了尽快占领埃塞俄比亚,除了使用飞机、大炮狂轰滥炸外,还使用了毒气弹。而埃军虽然勇敢作战,却由于装备落后等原因,致使作战失败。

②以英法为首的西方大国,对意大利的侵略活动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英法认为在地中海地区对自己构成最大威胁的国家是德国,因此想拉拢意大利以寻求支持,以保护自己的利益,所以它们不惜牺牲埃塞俄比亚。英法控制下的国际联盟虽然宣布意大利是侵略者,并对其实行经济制裁,但没有把意大利最需要的石油列入禁运范围,英国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仍然对意大利军队开放。美国推行所谓的中立政策,禁止向交战双方出售武器,但意大利却可以通过德国转手得到武器。

绥靖政策

所谓绥靖政策,是指英、法、美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避免直接与法西斯国家发生战争,不惜牺牲一些局部的、小国和弱国的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尽可能地把法西斯的侵略矛头引向社会主义的苏联。这里所说的“绥靖”一词,与中国历史上所使用的“绥靖”(即“安抚”、“保持地方平安”)一词含义不同。因此,在30年代它们先后牺牲了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家的利益。美国当时推行的所谓中立政策,禁止向交战双方提供武器,也不利于反对法西斯侵略的一方,这在实质上与英法的绥靖政策相同。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评述埃塞俄比亚失败的原因:“阿比西尼亚〔即埃塞俄比亚〕为什么灭亡了呢?第一,它不但是弱国,而且是小国。第二,它不如中国进步,它是一个古老的奴隶制到农奴制的国家,没有资本主义,没有资产阶级政党,更没有共产党,没有中国这样的军队,更没有如同八路军这样的军队。第三,它不能等候国际的援助,它的战争是孤立的。第四,这是主要的,抗意战争领导方面有错误。”但要注意,至于这段话中讲的“领导方面的错误”,主要是指埃塞俄比亚领导人当时一方面抗战,另一方面也把希望寄托在国际联盟能够制止侵略上,此外在军事指挥上、战略战术上也有不当之处。

(4)埃塞俄比亚最后解放:1941年,在反法西斯盟军的帮助下,埃塞俄比亚获得解放。

二、西班牙内战:

1、爆发的背景:

(1)1931年西班牙共和国成立:西班牙第一共和国在1874年被颠覆,君主专制复辟。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严重地打击了君主专制的政权。1930年8月爆发了西班牙历史上的第6次资产阶级革命,共和派各政党组成政治同盟,选出领导机构“革命委员会”,号召人民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国。1931年4月12日共和派在市政选举中获胜。国王阿方索见大势已去,于14日逃亡国外,君主制被推翻,“革命委员会”宣布建立共和国。这是西班牙历史上的第二共和国。6月28日举行立宪议会选举,共和党和社会党联合阵线获胜,建立了以右翼共和党人卡拉-萨莫拉为首的临时政府。12月9日通过共和国宪法,规定实行普选制,建立一院制议会,政府对议会负责。总统由选举院选举,任期6年。

(2)1936年人民阵线上台执政:1936年,由西班牙左派政党组成的人民阵线通过选举上台执政。西班牙人民阵线是由社会党、共产党和其他左翼政党参加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共和国政府建立后,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打击保守势力,如释放政治犯、解散反动组织、实行部分土地改革等。这些措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权利,得到人民的拥护,但也使国内的法西斯势力大为惊恐。

(3)1936年7月佛朗哥发动叛乱,内战爆发: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军官F.佛朗哥发动武装叛乱。10月1日,叛军在布尔戈斯成立政府,开始了西班牙内战。共和国政府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很快打退了叛军的进攻,控制了局势。1936年9月~1937年3月18日,佛朗哥先后向西班牙共和国的首都马德里发动4次大规模的进攻。1939年3月底,佛朗哥军队在德、意法西斯支持下占领了西班牙大部分土地。3月27日马德里失守,4月1日,共和国政府被推翻,开始了佛朗哥的独裁统治。佛朗哥建立军国主义独裁政权,统治西班牙直到1975年去世。

2、德意的武装干涉:

(1)目的:

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的目的有:①支持西班牙法西斯势力建立法西斯专政,以便使西班牙在未来的战争中站在德意一边(但在二次大战中,这一目的没有达到,西班牙在战争中成为“中立国”);②敌视包括共产党等左派参加的共和政府;③把西班牙作为军事试验场,以检验自己的新式武器和军事实力。

(2)表现:德意从1936年8月起,大力援助西班牙叛军,干涉西班牙内战。开始时,德意派出大批运输机到西属摩洛哥,帮助运送西班牙叛军;把大批的坦克、飞机和其他武器弹药送给叛军。后来,干脆直接干涉西班牙内战,德国派出5万人、意大利派出15万人。德意法西斯军队同叛军一起进攻西班牙共和国政府。

西班牙内战头两年德意向叛军提供的武器装备

品种德国意大利

飞机(架)6501000

坦克、装甲车(辆)200950

大炮(门)700约2000

据有关统计,在整个内战期间,德意派往西班牙的军队分别达到5万和15万人,提供的援助总额分别为5亿马克和15亿里拉。

(3)变化:由于德意法西斯的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演变为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

3、世界进步力量对西班牙人民的支持:

(1)苏联政府:援助西班牙共和政府

苏联支持西班牙共和政府,供给物资协助,但真正派至战场的苏联人员仅约700人,主要工作在驾驶共和军购买的飞机与战车。

(2)国际纵队:与西班牙共和政府并肩作战,以鲜血捍卫首都马德里

1936年的9月18日,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会议上通过了组建国际纵队的决定,54个国家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大约4万人组成“国际纵队”,开赴西班牙,与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在整个战争中,先后成立了7支国际纵队。最早的一支国际纵队成立于1936年10月,14日到达西班牙的阿尔瓦塞特,11月8日开到马德里前线。1937年底成立最后一支纵队。其间先后参加国际纵队的志愿军总人数3.5万多人。不少国际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在国际纵队担任过领导工作。在马德里保卫战和其他重大战役中,他们实践了誓言,表现出非凡的军事素质,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有5000名志愿军战士在斗争中献出了生命,长眠在西班牙的土地上。1938年10月,根据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决定,国际纵队开始陆续撤出西班牙。中国人民也非常支持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在参加国际纵队志愿军中,有100多名中国人,他们大多是侨居欧美各国的华工,其中多半是共产党员。周恩来、朱德和彭德怀同志还送了一面锦旗给参加国际纵队的中国志愿军战士,上面写着:“中国人民联合起来,打倒人类公敌法西斯蒂!”这面锦旗一直珍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

(3)历史意义:西班牙内战既是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反动保守势力的革命战争,又是一场有国际力量卷入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西班牙内战,不仅表现了西班牙内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力量,也表现了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力量。它是30年代国际进步力量与法西斯势力较量的体现之一。

4、西班牙共和国的失败:1939年佛朗哥叛军攻陷马德里,共和国政府灭亡,佛朗哥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

1938年,英、法和德、意签订了出卖捷克斯洛伐克利益的《慕尼黑协定》。德意法西斯更加肆无忌惮地支持佛朗哥叛军。叛军实力日增,而在共和国内部又混入了叛徒和内奸(即所谓“第五纵队”),从内部策应叛军的进攻。1939年3月底,西班牙叛军在德意支持下占领了西班牙大部分土地。4月1日,马德里被占领,共和国政府被推翻。西班牙开始了佛朗哥的独裁统治。但坚持三年之久的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战争,不仅是西班牙人民革命史上极其光辉的篇章,也是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1、德意签订柏林协定(1936.10):

(1)内容:德国承认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

(2)影响:“柏林——罗马轴心”形成,轴心国集团开始建立。

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缔结的侵略性秘密协定。又称《柏林—罗马轴心协定》。1936年10月25日在柏林签订。主要内容是:德国正式承认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给德国以特权;两国划分在多瑙河流域和巴尔干半岛的势力范围;双方承认西班牙F.佛朗哥政权,并商定在干涉西班牙和其他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共同方针;两国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空军。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同英国、法国关系恶化并受到国际联盟经济制裁。德国公开支持意大利,双方开始接近,缓和了两国在争夺中欧和巴尔干地区的矛盾。该协定的签订标志着德意在结成法西斯侵略集团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同年11月1日,B.墨索里尼在米兰发表演说时宣称:“罗马和柏林的垂直线不是壁垒,而是轴心”;欧洲国家应当围绕这个“轴,心”进行合作。“柏林—罗马轴心”由此而来,后来又加上日本,通称为“轴心国”。

2、《反共产国际协定》签订(1937.11):

(1)目的:为了实现自己的扩张目标,法西斯国家不愿过早地刺激西方大国,便打着反共产国际的旗号,进一步勾结起来。

(2)内容:(参照教材“学思之窗”)

(3)影响:德意日正式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初步形成一个最富侵略性的法西斯国家集团,为发动新的世界大战创造了最重要的前提。

1936年11月,德日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也加入这一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此后加入该协定的还有匈牙利、西班牙、保加利亚、芬兰、罗马尼亚、丹麦以及斯洛伐克、克罗地亚傀儡政权和中国的伪满、汪伪政权。

协定包括3条正文、附属议定书和秘密附件。主要内容有:缔约国相约互通关于共产国际活动的情报,并紧密合作,协议和采取必要的防止措施;对“受共产国际威胁的第三国”采取防止措施,或共同邀请其加入本协定;设置常设委员会,协议反共事宜。秘密附件规定:当缔约国一方遭到苏联进攻或进攻威胁时,另一方不得采取任何有利于苏联的行动并立即商讨“保护共同利益”的措施;未经双方同意,不得与苏联缔结违背本协定精神的任何政治条约。该协定的签订是德、日、意法西斯为扩大对外侵略相互借重力量的产物,标志着法西斯侵略集团的初步形成。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内容是:中国、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三国开展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以及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与旧人教相比,没有新增的内容,因而教材的难度不大。

在学习第一目“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时,要注意帮助学生从大的历史背景中把握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形势,说明在大危机影响下出现了德国、日本两个法西斯国家,它们同20年代建立的意大利法西斯一起,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这几个国家的侵略是从局部走向全局,逐步扩大的。遭受侵略的国家进行的反法西斯斗争最初也是分散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世界上的反法西斯力量还不可能很快联合起来。最早开展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和人民的斗争都十分艰苦。亚洲的中国、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和欧洲的西班牙人民的斗争都是如此。

第二目“西班牙内战”须向学生阐明:西班牙内战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一个典型。首先,在西班牙建立了反法西斯的人民阵线,成立了共和国政府,采取了打击法西斯分子和保守势力的措施。其次,西班牙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英勇作战,保卫共和国的斗争坚持了两年多。再次,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的做法,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一种是西方大国名为不干涉,实为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另一种是苏联等国家和“国际纵队”对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援助,表现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开始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法西斯侵略,但此时反法西斯力量还相对比较弱。以上三点,也是西班牙内战的特点。对于西班牙内战期间西方大国采取绥靖政策的内容及对它的分析,因为下一节课还要重点介绍和分析,因此,课文在此没有专门写。教师在讲述西班牙内战时,可以先简要地点明,但在这里不宜过多地展开,只要给下一节课做好一铺垫即可。

讲述这一目时,还应结合必修Ⅲ第23课“美术的辉煌”一课时中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进行讲解,即教材“历史纵横”介绍的知识,以便树立整体的意识。

讲授第三目“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时,可以简要讲述一下课文中提到的两项条约──《德意议定书》(即柏林协定)和《反共产国际协定》,并把重点放在后者,以便很快地转入学习课文最后的“学思之窗”的内容。先让学生阅读材料,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讨论,然后由教师归纳,之后再由教师做本课的学习小结。

通过上述内容的讲解,使学生树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局部走向全面、逐步打起来的,由于30年代的局部战争中,三国人民打击了国际法西斯势力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孤立无援的不利地位;再加上一些大国纵容、绥靖、中立自保,国际上未能形成反法西斯的统一力量去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阴谋。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为什么德意日法西斯侵略集团要打着“反共产国际”的旗号结盟?

答案提示:如果从文字上去理解,那么这一协定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反对苏联和共产国际等国际进步力量;目的之二是为了共同利益的需要,德日要从东西两个方向牵制苏联。如果从实质上去理解,那么,这一协定针对的目标也包括英法等国家,因为法西斯国家勾结起来的目的,是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这不可避免地要与英法等国发生冲突。但在此时,它们的勾结还要打着“反共”的旗号,以欺骗西方国家。

⊙本课测评:

1、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提示:①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意大利军队为了尽快占领埃塞俄比亚,除了使用飞机、大炮狂轰滥炸外,还使用了毒气弹。而埃军虽然勇敢作战,却由于装备落后等原因,致使作战失败。

②以英法为首的西方大国,对意大利的侵略活动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

2、1936~1939年的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被史学家称为“小二战”。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说明理由。

提示:

同意:首先,在西班牙建立了反法西斯的人民阵线,成立了共和国政府,采取了打击法西斯分子和保守势力的措施。其次,西班牙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英勇作战,保卫共和国的斗争坚持了两年多。再次,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的做法,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一种是西方大国名为不干涉,实为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另一种是苏联等国家和“国际纵队”对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援助,表现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开始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法西斯侵略,但此时反法西斯力量还相对比较弱。

不同意:请以史实为依据,说明理由。

⊙学习延伸:

依据以上材料,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论。想一想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还有哪些?

参考答案:作者从经济(日本垄断资本主义要求侵略中国、为了克服大危机带来的影响)、政治(认为中国不堪一击)、对外政策(利用战争转移国内矛盾)三方面分析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虽然不太全面,但作者的政治观点是正确的。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还可以包括:阻碍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使中国永远处于劣势、弱势地位;要把中国变成日本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变成日本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先征服中国,再征服亚洲其他地区和全世界;等等。(其他原因可由教师和学生自由发挥,不受任何限制)。

《毛泽东思想》课前自主学习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毛泽东思想》课前自主学习学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毛泽东思想》课前自主学习学案
重点: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毛泽东思想是不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课前自主与学习
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1.五四运动时期:
在北平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阅读共产主义书籍,到湖南创办①《——》,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是中共缔造者之一。
2.从中共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
撰写②《——》③《------》,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3.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时期:
创造性地提出④“——”的革命思想⑤“--------”等理论,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1.抗日战争时期:
先后发表①《——》②《——》③《——》,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
2.抗日战争结束前后:
中共④——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提出全党新的目标:
(1)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以①——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②——转变为③——的总任务。
(2)1949年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定新政权性质是④——。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懈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表⑤《——》和⑥《——》,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这就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3.其他学说:各个历史时期,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提出了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4.对毛泽东思想的评价:毛泽东思想是⑦——与⑧——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我果,是中共取得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⑨——理论的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了⑩——的作用。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情景激疑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i起义。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后分析当时的形势,决定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湘赣边农村进军。他带领队伍到达了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探索革命道路的?
知识归纳
1.建党时期的探索
2.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
(1)从中共成立到国民革命时期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①背景:
②表现:
③意义:
典例剖析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主要取决于()
A.中国农民人口多B.中国革命的发展趋势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D.敌人在农村力量薄弱
毛泽东之所以能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主要是因为()
A.中国共产党政治上已经成熟B.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C.这是当时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发展的结果D.有一支红军的存在和党的正确领导
知识点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情景激凝
马克思曾指出,运用《共产党员宣言》原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而毛泽东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滓东思想是怎样形的?
1.时间:
2.表现:
3.内容:
4.意义:
特别提示毛泽东思想的创立过程
毛泽东思想的创立主要分三个时期:一是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二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三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指出中国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成爵个步骤: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充分说明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典例剖析
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
A.党的创立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C.土地革命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
知识点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情景激凝
毛泽东思想形成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之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丰富与发展。毛泽东思想是怎样发展的?
知识归纳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解放战争时期:
(2)过渡时期:
(3)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4)毛泽东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也都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毛泽东思想的影响
典例剖析
下列有关毛泽东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②主要来自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③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下列不属于毛泽东思想范畴的是()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B.“三个世界”国际战略理论
C.“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D.“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思想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2970.html

更多
上一篇:《柳毅传》导学案 下一篇:守财奴教案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