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探索勾股定理(第3课时)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探索勾股定理(第3课时),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一章勾股定理
总课时:6课时使用人:
备课时间:开学前第一周上课时间:第三周
课题:1、1探索勾股定理(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几种常见的勾股定理验证方法的分析和欣赏,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经历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勾股定理、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不同的拼图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体验解决同一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2.通过验证过程中数与形的结合,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通过丰富有趣的拼图活动,经历观察、比较、拼图、计算、推理交流等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与经验。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丰富有趣的拼图活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探究总结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勾股定理、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
2.通过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使学习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经验。
教学难点:
1.利用“五巧板”拼出不同图形进行验证勾股定理。
2.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
教学准备:
剪刀、双面胶、硬纸板、直尺(或三角板)、铅笔、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引入(3分钟,师生问答)
问题:1、勾股定理的内容?
2、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C=900a=5,b=12求c=?

第二环节验证过程的分析与欣赏(10分钟,分组合作交流)
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对收集的验证方法进行归类整理:
验证方法一:剪切、拼接。学生利用手中的纸板、剪刀、分组分工,合作进行,全班交流
验证方法二:制作“青朱出入图”,仿造教材12页。

第三环节尝试拼图,验证定理(12分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内容:五巧板的制作
教师介绍“五巧板”的制作方法,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板制作“五巧板”。
步骤:做一个Rt△ABC,以斜边AB为边向内做正方形ABDE,并在正方形内画图,使DF⊥BI,CG=BC,HG⊥AC,这样就把正方形ABDE分成五部分①②③④⑤。
沿这些线剪开,就得了一幅五巧板。
1.利用五巧板拼“青朱出入图”。
2.取两幅五巧板,将其中的一幅拼成一个以C为边长的正方形,将另外一幅五巧板拼成两个边长分别为a、b的正方形,你能拼出来吗?
3.用上面的两幅五巧板,还可拼出其它图形,你能验证勾股定理吗?
4.利用五巧板还能通过怎样拼图来验证勾股定理?
可能的拼图方案:

第四环节练习提升()
1.议一议:观察下图,用数格子的方法判断图中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a2+b2=c2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20cm,且两直角边长度比为3:4,求两直角边的长。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3分钟,师生对答,共同总结)
内容:教师提问:
1.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思想方法?
2.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请与你的同伴交流.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内容:
1、教材15页问题解决1
2、创新设计
要求:A组(学优生):1、2、
B组(中等生):1、2
C组(后三分之一生):2

延伸阅读

探索勾股定理(第2课时)


第一章勾股定理
总课时:6课时
备课时间:开学前第一周上课时间:第三周
课题:1、1探索勾股定理(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验证,并能应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上节课对具体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发现了勾股定理的基础上,经历勾股定理的验证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勾股定理的验证活动中,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增强爱国情感,并通过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面积法验证勾股定理,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验证勾股定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设疑,激趣引入(3分钟,问答式)
内容:教师提出问题:
(1)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2)上节课我们仅仅是通过测量和数格子,对具体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发现了勾股定理,对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是否成立呢?这需要进一步验证,如何验证勾股定理呢?事实上,现在已经有几百种勾股定理的验证方法,这节课我们也将去验证勾股定理.

第二环节:小组活动,拼图验证.(15分钟,学生合作,全班交流)
内容:活动1:教师导入,小组拼图.
教师:今天我们将研究利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请你利用自己准备的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出一个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
活动2:层层设问,完成验证一.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得到两个图形:

图2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
(1)如图1你能表示大正方形的面积吗?能用两种方法吗?(学生先独立思考,再4人小组交流);
(2)你能由此得到勾股定理吗?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a+b)2=4×ab+c2.并得到)
从而利用图1验证了勾股定理.
活动3:自主探究,完成验证二.
教师小结:我们利用拼图的方法,将形的问题与数的问题结合起来,联系整式运算的有关知识,从理论上验证了勾股定理,你还能利用图2验证勾股定理吗?
第三环节:例题讲解初步应用(7分钟,学生合作探究)
内容:例题: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一个男孩子头顶上方4000米处,过了20秒,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子头顶5000米,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1)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2)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

第四环节:拓展练习能力提升(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
内容:
(1)教材P10练习题.
(2)一个25m长的梯子AB,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上,这时的AO距离为24m,如果梯子的顶端A沿墙下滑4m,那么梯子底端B也外移4m吗?
(3)受台风麦莎影响,一棵高18m的大树断裂,树的顶部落在离树根底部6米处,这棵树折断后有多高?

第五环节:回顾反思提炼升华(3分钟,师生问答)
内容: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师生共同畅谈收获.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课堂延伸(2分钟,学生分别记录)
内容:教师布置作业
1.习题1.21,2,3
2.上网或查阅有关书籍,搜集至少1种勾股定理的其它证法,至少1个勾股定理的应用问题,一周后进行展评.
A组:完成1、2
B组:完成1
C组:完成1
板书设计:见电子屏幕
教学反思:

探索勾股定理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探索勾股定理”,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1探索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的探索
如图,在单位长度为1的方格纸中画一等腰直角三角形,然后向外作三个外正方形:
观察图形可知:
(1)各正方形的面积:正方形①的面积S1为1,正方形②的面积S2为1,正方形③的面积S3为2;
(2)各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S1+S2=S3;
(3)由此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与斜边之间的关系是: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例1】如图,Rt△ABC在单位长度为1的正方形网格中,它的外围是以它的三条边为边长的正方形.回答下列问题:
(1)a2=__________,b2=__________,c2=__________;
(2)a,b,c之间有什么关系?(用关系式表示)
分析:a2等于以BC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16,b2等于以AC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9,c2等于以AB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25.
解:(1)16925(2)a2+b2=c2.
释疑点网格中求正方形的面积
求以AB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时,可把它放到以正方形格点为顶点的正方形CDEF(如图)中去,它的面积等于正方形CDEF的面积减去它外围的4个小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2.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的有关概念:如图所示,我们用勾(a)和股(b)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用弦(c)来表示斜边.
(2)勾股定理的内容: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勾2+股2=弦2.
(3)勾股定理的表示方法:在Rt△ABC中,∠C=90°,∠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则a2+b2=c2.
辨误区应用勾股定理的几个误区
(1)勾股定理的前提是直角三角形,对于非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则不存在此种关系.
(2)利用勾股定理时,必须分清谁是直角边,谁是斜边.尤其在记忆a2+b2=c2时,此关系式只有当c是斜边时才成立.若b是斜边,则关系式是a2+c2=b2;若a是斜边,则关系式是b2+c2=a2.
(3)勾股定理有许多变形,如c是斜边时,由a2+b2=c2,得a2=c2-b2,b2=c2-a2等.熟练掌握这些变形对我们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例2-1】在△ABC中,∠C=90°,
(1)若a=3,b=4,则c=__________;
(2)若a=6,c=10,则b=__________;
(3)若a∶b=3∶4,c=5,则a=__________,b=__________.
解析:因为在△ABC中,∠C=90°,所以有关系式a2+b2=c2.在此关系式中,涉及到三个量,利用方程的思想,可“知二求一”.
(1)c2=a2+b2=32+42=52,则c=5;
(2)b2=c2-a2=102-62=82,则b=8;
(3)若a∶b=3∶4,可设a=3x,b=4x,
于是(3x)2+(4x)2=52.
化简,得9x2+16x2=25,
即25x2=25,x2=1,x=1(x>0).
因此a=3x=3,b=4x=4.
答案:(1)5(2)8(3)34
谈重点用勾股定理求边长
这是一组关于勾股定理应用的计算题,由勾股定理可知,在直角三角形中只要已知两边长,就可以求出直角三角形第三边的长.
【例2-2】有一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一个男孩头顶正上方4000m处,过了20s,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头顶5000m,那么飞机每时飞行多少千米?
分析:根据题意,可以先画出图形.
如图,在△ABC中,∠C=90°,AC=4000m,AB=5000m.
欲求飞机每时飞行多少千米,就须知道其20s时间里飞行的路程,即图中CB的长.
由于△ABC的斜边AB=5000m,AC=4000m,这样BC就可以通过勾股定理得出,这里一定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解:如图,AB=5000m=5km,AC=4000m=4km,
故由勾股定理得BC2=AB2-AC2=52-42=9,
即BC=3km.
因为飞机20s飞行3km,所以它每小时飞行的距离为360020×3=540(km).
3.勾股定理的验证
方法1:用四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为a,b,斜边为c)构成如图所示的正方形.
由“大正方形的面积=小正方形的面积+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得
(a+b)2=c2+4×12ab.
化简可得:a2+b2=c2.
方法2:用四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为a,b,斜边为c)构成如图所示的正方形.
由“大正方形的面积=小正方形的面积+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得
c2=(b-a)2+4×12ab.
化简可得:a2+b2=c2.
方法3: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为a,b,斜边为c)构成如图所示的梯形.
由“梯形面积等于三个直角三角形面积之和”可得:
12(a+b)(a+b)=2×12ab+12c2.
化简可得:a2+b2=c2.
说明:勾股定理的验证还有很多方法.

我明白了!在一些几何问题中,利用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就不会改变.
对啊!利用拼图来验证勾股定理,就是根据同一种图形(或两个全等的图形)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列出等式,从而推导出勾股定理.

【例3】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取材于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勾股圆方图》,它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如图所示).如果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3,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直角边为a,较长直角边为b,那么(a+b)2的值为().
A.169B.144C.100D.25
解析:根据图形面积的和差关系,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大正方形面积-小正方形面积=13-1=12,可知4×12ab=12,即2ab=12,由勾股定理得a2+b2=13,
所以(a+b)2=a2+b2+2ab=13+12=25.
答案:D
4.利用勾股定理求长度
利用勾股定理求长度,关键是找出直角三角形或构造直角三角形,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常见的方法有:
(1)利用高(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2)利用已知直角构造直角三角形;
(3)利用勾股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关键是弄清已知什么边,求什么边,用平方和还是用平方差.
【例4】如图①,校园内有两棵树,相距12m,一棵树高13m,另一棵树高8m,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顶端飞到另一棵树的顶端,至少要飞多少米?
图①
分析:分别用AB,CD表示两棵树,如图②,得到梯形ABCD,过D作AB的垂线,垂足为E,可构造出Rt△AED,利用勾股定理解决.
解:如图②,作DE⊥AB于点E,
图②
∵AB=13m,CD=8m,
∴AE=5m.
由BC=12m,得DE=12m.
∵在Rt△ADE中,AD2=AE2+DE2,
∴AD=13m.
∴小鸟从一棵树的顶端飞到另一棵树的顶端,至少要飞13m.
5.利用勾股定理求面积
(1)利用勾股定理求面积,关键是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把所求的面积转化到已知的数量关系中去.
如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可转化为中间正方形的面积,而中间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右侧直角三角形短直角边的平方,借助于右侧的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解答即可.
(2)利用勾股定理求面积,还要注意整体思想的应用.
【例5】如图,小李准备建一个蔬菜大棚,棚宽4m,高3m,长20m,棚的斜面用塑料薄膜遮盖,不计墙的厚度,请计算阳光透过的最大面积.
分析:要求阳光透过的最大面积即塑料薄膜的面积,需要求出它的另一边AB的长是多少,可以借助勾股定理求出.
解: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
AB2=AC2+BC2=32+42=52,即AB=5(m).
故矩形塑料薄膜的面积是5×20=100(m2).
点评:勾股定理是以直角三角形存在(或添加辅助线可以构造的)为基础的;表示直角三角形边长的a,b,c并非是一成不变的,c并不一定就是斜边的长.
6.勾股定理与方程相结合的应用
(1)在进行直角三角形的有关计算时,一般要运用勾股定理,在运用过程中,有时直接运用,有时是通过勾股定理来列方程求解.
具体问题如下:
①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的长;
②说明线段的平方关系;
③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或求角的大小;
④解决实际问题.
(2)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关键是利用转化的思想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直角三角形),利用列方程或方程组来解决.
(3)勾股定理与代数中的平方差公式相结合,解决此类问题可以先根据勾股定理列出关于两直角边的数量关系式,再通过恒等变形巧妙求解.
【例6】如图,滑杆在机械槽内运动,∠ACB为直角,已知滑杆AB长2.5m,顶端A在AC上运动,量得滑杆下端B距C点的距离为1.5m,当端点B向右移动0.5m时,求滑杆顶端A下滑了多少米?
分析:注意滑杆AB在滑动过程中长度保持不变,同时注意∠ACB为直角这一条件.在Rt△ABC中,应用勾股定理求得AC;在Rt△ECD中,应用勾股定理求得EC,两者之差即为所求.
解:设AE的长为xm,由题意,得CE=(AC-x)m.
∵AB=DE=2.5m,BC=1.5m,∠C=90°,
∴AC2=AB2-BC2=2.52-1.52=22.
∴AC=2m.
∵BD=0.5m,∴CD=CB+BD=1.5+0.5=2m.
在Rt△ECD中,
CE2=DE2-CD2=2.52-(1.5+0.5)2=1.52.
∴2-x=1.5m,x=0.5m,
即AE=0.5m.
∴滑杆顶端A下滑了0.5m.

探索勾股定理1


第一章勾股定理
1.探索勾股定理(一)

一、学生起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探索和推理的能力.在小学,他们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法),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远远不够.部分学生听说过“勾三股四弦五”,但并没有真正认识什么是“勾股定理”.此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探究意识较强,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待加强.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一节第1课时.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一种美妙关系,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在数学的发展和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作用.本节是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延续,同时也是学生认识无理数的基础,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承前启后的紧密相关性、连续性.此外,历史上勾股定理的发现反映了人类杰出的智慧,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与人文价值.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用数格子(或割、补、拼等)的办法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理解勾股定理反映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数学思考
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解决问题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情感与态度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四、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发现法.
2.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勾股定理;第三环节: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内容: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北京召开,投影显示本届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
会标中央的图案是一个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图形,数学家曾建议用“勾股定理”
的图来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号.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探索勾股定理.(板书课题)
意图:紧扣课题,自然引入,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效果: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爱国热情.

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勾股定理
1.探究活动一:
内容:(1)投影显示如下地板砖示意图,让学生初步观察:

(2)引导学生从面积角度观察图形:

问:你能发现各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何关系吗?
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发现:
结论1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意图:从观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地板砖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对特殊情形的探究得到结论1,为探究活动二作铺垫.
效果:1.探究活动一让学生独立观察,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2.通过探索发现,让学生得到成功体验,激发进一步探究的热情和愿望.
2.探究活动二:
内容:由结论1我们自然产生联想: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有该性质呢?
(1)观察下面两幅图:

(2)填表:
A的面积
(单位面积)B的面积
(单位面积)C的面积
(单位面积)
左图
右图
(3)你是怎样得到正方形C的面积的?与同伴交流.(学生可能会做出多种方法,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方法一:
如图1,将正方形C分割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
方法二:
如图2,在正方形C外补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形成大正方形,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方法三:
如图3,正方形C中除去中间5个小正方形外,将周围部分适当拼接可成为正方形,如图3中两块红色(或两块绿色)部分可拼成一个小正方形,按此拼法,.
(4)分析填表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归纳出:
结论2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意图:探究活动二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探讨、归纳进一步发现一般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由于正方形C的面积计算是一个难点,为此设计了一个交流环节.
效果:学生通过充分讨论探究,在突破正方形C的面积计算这一难点后得出结论2.
3.议一议:
内容:(1)你能用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来表示上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
(3)分别以5厘米、12厘米为直角边作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2中发现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
勾股定理(gou-gutheorem):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斜边长为,那么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数学小史:勾股定理是我国最早发现的,中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
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勾股定理”因此而得名.
(在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意图:议一议意在让学生在结论2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得到勾股定理.
效果:1.让学生归纳表述结论,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作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第三环节: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
内容:
例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台风中于离地面10m处折断倒下,
树顶落在离树根24m处.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
(教师板演解题过程)
练习:1、基础巩固练习:
(口答)求下列图形中未知正方形的面积或未知边的长度:

2、生活中的应用:
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意图:练习第1题是勾股定理的直接运用,意在巩固基础知识.
效果:例题和练习第2题是实际应用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意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教师提问:
1.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思想方法?
2.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请与你的同伴交流.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
1.知识: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
2.方法:①观察—探索—猜想—验证—归纳—应用;
②面积法;
③“割、补、拼、接”法.
3.思想:①特殊—一般—特殊;
②数形结合思想.
意图: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言,可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效果:通过畅谈收获和体会,意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增强不断反思总结的意识.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内容:
作业:1.教科书习题1.1;
2.阅读《读一读》——勾股世界;
3.观察下图,探究图中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

意图:课后作业设计包括了三个层面:作业1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而设计;作业2是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作业3是为了拓广知识,进行课后探究而设计,通过此题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勾股定理的前提条件.
效果: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设计反思
(1)设计理念
依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在探索勾股定理的整个过程中,本节课始终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教师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进行引导或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来突破难点.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发现勾股定理,本节课首先情景创设激发兴趣,再通过几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探究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一特殊情形入手,自然过渡到探究一般直角三角形,学生通过观察图形,计算面积,分析数据,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进而得到勾股定理.
(3)分层教学,拓展资源
基础训练
1.为迎接新年的到来,同学们做了许多拉花布置教室,准备召开新年晚会,小刚搬来一架高为2.5米的木梯,准备把拉花挂到2.4米的墙上,则梯脚与墙角的距离应为米.
2.如图,小张为测量校园内池塘A,B两点的距离,他在池塘边选定一点
C,使∠ABC=90°,并测得AC长26m,BC长24m,则A,B两点间的距离
为m.
3.如图,阴影部分是一个半圆,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不取
近似值)
4.底边长为16cm,底边上的高为6cm的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cm.
5.一艘轮船以16km/h的速度离开港口向东北方向航行,另一艘轮船同时离开港口以12km/h的速度向东南方向航行,它们离开港口半小时后相距km.
提高训练
6.一个长为10m为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高度为8m,梯子的顶端下滑2m后,底端滑动m.
7.如图所示的图形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
三角形,其中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为7cm,则正方形A,B,C,D的面积的和
是cm2.
8.已知Rt△ABC中,∠C=90°,若cm,cm,则Rt△ABC的面积为().
(A)24cm2(B)36cm2(C)48cm2(D)60cm2
9.如图,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向外作正方形,然后分别以三个
正方形的中心为圆心,正方形边长的一半为半径作圆,记三个圆的面积分别为
S1,S2,S3,则S1,S2,S3之间的关系是().
(A)(B)
(C)(D)无法确定
10.暑假中,小明和同学们到某海岛去探宝旅游,按照如图所示的
路线探宝.他们登陆后先往东走8km,又往北走2km,遇到障碍后又往
西走3km,再折向北走6km处往东一拐,仅走1km就找到了宝藏,则
登陆点到埋宝藏点的直线距离为km.
知识拓展
11.如图,已知直角△ABC的两直角边分别为6,8,分别以其三边为直径作半圆,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12.如图,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6cm,BC=8cm,现将直角边AC沿直线AD折叠,使它恰好落在斜边AB上,且与AE重合,求CD的长.

意图:进行分层训练,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也便于老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上述题目进行练习,也可留作家庭作业.
效果:通过分层练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果.
(4)评价方式
根据新课标的评价理念,在本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首先,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态度、探究的积极性、探究的效果等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其次,在“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例题和练习,可有效地评价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情况.
第三,在“课堂小结”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从学生的自由发言和交流中,了解到各个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第四,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教师根据这些评价结果做出相应的反馈和调节,调整、设计下节课或下阶段的教学内容,以达到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295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