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语文文章写作与修改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二语文文章写作与修改”,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选修]
第一章写作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第一节《写出自己的个性》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个性化在写作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写作的个性化追求。
2、培养学生在抒写情感、写作思维两个方面的个性化特点。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在抒写情感、写作思维两个方面的个性化特点。
【教学难点】
使学生明白个性化在写作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写作的个性化追求。
【课时安排】
3课时(其中写作指导1课时,训练1课时,习作讲评1课时)
【教学设计】
通过理论分析和例文探讨的方法,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写作的个性化,进而了解个性化对于写作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通过片段训练和整篇习作,从而将理论知识和写作实践相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个性化习作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句话。说明不同的读者对相同的文学形象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其实也说明同一个文学形象会在不同的读者心中留下不同的印象。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哈姆雷特”太有个性了,这种个性使他在世界文学画廊中永远闪耀着光辉。
个性是一个人的灵魂,只有写出自己的个性,文章才能鲜活生动。
(1、考场作文雷同现象分析导入;2、同题作文分析导入。)
二、作文个性化探究:
1、什么是文章的个性化:
个性化指的是抒写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具有创新思维、选材和语言都具有独到之处的文章。
2、个性化作文的基本要求。
简单地说,个性化作文要求学生能自主写作,写出的文章真实、有创新,同时还应该健康。“自主”、“真实”、”创新”、“健康”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
(1)自主。即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出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不受外部的过多干扰。重视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自主写作反对的是要求过于具体,过于死板,没有可以选择的灵活性;反对的是简单套袭;反对的是只准歌颂不准批评。因此要求确定的题目要有一定的宽度,不把写作内容规定得过于具体。
(2)真实。即写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看法,不是胡编乱造。真话、实话不仅要求心里怎样想,就怎样说,怎样写,还要求有个客观的标准,即准确性。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求诚”,即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假若有所表白,这应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乎事理的实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当是不吐不快的,本自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
(3)创新。即言别人之未言,发别人之未发,想别人之未想,写别人之未写,要不断追求新鲜的东西。作文所阐述的观点,往往是自己独出心裁的见解,是所发现的新颖的、独到的、有价值的东西。开发创新意识,就是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能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由已知导向未知,发现新事物,发现别人未觉察、不易觉察的东西,并从中求新、求异。与此同时,又要引导学生善于对思维过程中取得的种种信息进行判断,提炼,概括,推理,比较,使之朝一个方向集中,取得最正确的最有价值的看法。
因此在作文中要有所创新就是要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就是要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就是要善于采用新的表现手法,具有新的风格,同时有意识地发表新的见解。
(4)健康。所谓健康就是要追求品位,追求格调。在个性化作文中,仅有了前面的三点要求还不够,个性化作文还要求健康。如果说自主是解决个性化作文的动力,真实是对作文的材料要求,创新讲究的是多样性,那么,健康就是要追求品位,追求格调。真实的内容也许是恶的、丑的,而多样性也并不仅仅是图个五光十色。前面这三个特征还必须有健康这一条来约束。否则,个性倒是突出了,可写出的东西为人不齿,令人作呕。比如,1999年的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的作文说把鲁迅的记忆移植给牛,编辑部就找牛约稿,把狗的记忆移植给麻雀,麻雀就叫狗为妈妈。此类文章确实与众不同,显示了文章的个性,但这种“个性”发展下去不仅是对写作,就是对学生的人格修养也是有弊无益,这样的个性化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综上所论,我认为个性化作文就是要做到自主,真实,创新,健康。要做到这四项必须具备如下条件:感受的个性化;思维的个性化;题材的个性化;表达的个性化。这几者的关系是互相制约的,作文有无个性归根到底取决于思想有无个性。
3、从操作方法层面怎样写出有自己的个性的文章?
(1)个性化的思维(2)个性化的拟题
(3)个性化的主题(4)个性化的文体
(5)个性化的选材(6)个性化的构思
(7)个性化的开头(8)个性化的结尾
(9)个性化的片断(10)个性化的语言
(11)个性化的表达方式(12)个性化的表现手法

4、例文分析:
之一一—真情流露
我的外公外婆陈吉
我在外公外婆家住了将近十年。外公外婆是一对非常刻板的老人,很少见他们俩说话,我是指两人之间的悄悄话.就像现在的年轻人。每天只是简单不变的台词:“吃饭了。”“该把衣服收回来了。”……包办的婚姻,哪儿有幸福?不过,他们也有浪漫的时候,每天早上四点多,全城还在梦乡之中,他俩已悄悄爬起,去“压马路”。虽从不手拉着手,而且总是一前一后。但在寂静的晨雾中,光是那种默契,已让人觉得有点味道——外公走在前面,可他从来不用回头,就知道该走多快,他能用心感受外婆的脚步,于是她快他也快,她慢他也慢,从没出过错。
有一次,外公去单位领退休金,回来得晚了,而外婆因做饭需要盐,又找不上人帮忙,便独自去买。这本是我的工作,可惜那天染了小恙,外婆心疼,没让我去。大约五点多,外公回来从邻居那儿借盐做好了饭,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外婆回来,这下外公急了,说什么也不肯先吃。我没法了,只好陪着等。外公在家里等得着急,竟跑出门,站在路口张望,终于,我俩从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见到外婆的身影,外公迎了上去。我到现在也没看出,外婆是怎样将手中盐袋交给外公,仿佛已排练了千百次,外公那样自然地从外婆手中接过包。我第一次见外公与外婆并肩走路。当晚,第一次听到外公对外婆发火,还对她进行管制:“以后没人陪,不许一个人去办事。”当时没在意,现在回想起来,总觉得被一丝不易察觉的什么东西感动着。
大午夜,吃过了年夜饭,孩子们围着电视机,大人们忙着收拾碗筷。我走过去,对外公说:“外公,说说你与外婆当年的事吧。这也算是传家宝呀!我听说过,外婆当年是全村的大美人!”一句话,将孩子们全部移离电视机,围坐在外公周围。外公看看我们,又看看外婆,不紧不慢地拉开话匣:“你们的外婆呀,当年可是全村的大美人呀!我和她呀……”这时,外婆正收拾桌子,听到这里,狠狠地瞪外公一眼,又用手掐了外公一把。外公虽痛,却哈哈大笑,直笑得我们一家人大眼瞪小眼,外婆也脸红起来。其实我问的那句话,每年都会有人问,但每年都会被外婆打断。所以每年的“她呀”后面,只有无尽的省略号。但我想这省略号后面的内容只属于外公外婆两个人,我无从得知,也不必知道,虽然我每年都会问。因为这时,是外公外婆最温馨的一幕。
前年,外婆因胃癌去世了,巨大的悲痛几乎击倒了外公。外公有一段时间什么也不做,只是整日守着外婆的遗像发呆,嘴里也不知呢喃些什么。吃饭,睡觉,一点也不规律,人瘦得只剩下八十几斤。我们小辈都很害怕,怕外公再有个三长两短。还是二舅妈有见识:“时间一长,老人什么都会淡忘的,这阵子我们多照顾点,过两个月就行了。”半年后,外公真的没事了,他又开始晨练,只是很奇怪,原来两个人时,走得不快不慢,现在一个人了,应该好走些,可反而走不好,一会儿快,一会儿慢,一会儿又停下等半天。大年夜,没人再提那个话题,大家似乎忘了,可没想到外公自己先说了:“你们外婆呀……”这回被舅妈们打断了:“爸,来,试试这件新衣服。”被打断了,外公没笑,表情好像很伤心。又是一年过去了,我们怕外公太寂寞,又没人照顾,决定再给他找一个老伴。起先没让他知道,只是告诉他去见个人。那天是冬至,上午八点。
我们先出门,可好一会儿也不见外公出来,我去叫他。外公房间门关着,我透过玻璃窗,发现外公正摩挲着外婆的遗像:“今天气温下降很多,我加了衣服,不冷,你那边冷吗?别忘了加衣。”一滴泪珠滴在相片上。我顿时颤栗,无言。外公没去见那个人,我自作主张,拉外公去玩了一天,虽被父母骂得要死,但我不怕,我知道父母同我一样爱着外公。果然,他们听说此事,一样无言。从此,没人再提要外公再婚的事,大家都知道外公与天堂的那个人有约,我们不信神,但我们希望有来世。
外婆去世四年了,外公一直想念她,我为回忆中的事情感动。外公外婆之间话是不多,就算外婆仍在世,或下辈子外公仍牵外婆的手,我想他们之间的话还是不会太多。有人问我为什么,其实——
大爱本无言!
——从真实、真情、真感受方面进行点评:

之二——创新思维
英雄所见沈栖
大凡英雄有谋有略,有胆有识,他们的“所见”常会“不谋而合”。不是吗?韩信为兴汉灭楚设“暗渡陈仓”之计策,当初张良建议烧毁栈道的时候,也曾向刘邦预先说过。刘邦见自己麾下这两位英雄先后所定的计策,竟然完全一样,高兴地说:“英雄所见,毕竟略同!”在赤壁之战的打法上,周瑜和诸葛亮都主张用火攻,这也是“英雄所见略同”的一例。古今中外,“英雄所见略同”的事例不胜枚举。
然而,“英雄所见”未必全都“略同”。英雄毕竟有独立人格,其见解睿智常有独到之处,因此“所见略异”在所难免。鲁迅和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巨匠,但他们对文学运动和文学流派的“所见”多有“略异”,彼此进行过多次论争。由于两位英雄“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个人的恩怨”,虽有“笔墨相讥”,但还是牢牢把握着斗争的大方向,始终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共同的敌人,不失为一位革命家和一位无产阶级文化战士的风度。
从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同”是相对的,“异”才是绝对的。人类正是在“同”与“异”的比较和较量中不断向更理智、更科学的方向发展,日臻高度文明的境界。如何对待“所见略异”?英雄们会有不同的答案。纵观这些答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党同伐异。或利用权势,或利用势众,或利用权术,一方英雄无情讨伐另一方“所见略异”的英雄,直至置其死地而后快。二是求同存异。不视“异”为“异端邪说”,而是在求大同的前提下允许“存小异”,这多少有点民主意识。三是敬贤纳异。出于对英雄贤士的尊重,尽管有“异”,但能采纳其合理内核以滋补自己的学识,完善自己的理论,共同尽力于文明建设。由此可见,“求同存异”和“敬贤纳异”在政治生活和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倘若舍此,那么,政治生活将是“一言堂”的专制统治,而学术研究则是“万马齐喑”的颓败境况。
英雄所见“略同”者,有之,“略异”者,有之,甚或“略反”者亦有之。王安石和苏东坡是宋朝文坛上颇有成就的人物,同时也是政治上非常著名的活动家。这两位英雄在文学上的“所见”可谓“略同”(同列为“唐宋八大家”),但在政见方面,尤其是改革方面,两位却“所见略反”,矛盾尖锐,在朝廷上常为具体的改革方案(如“青苗法”等)而唇枪舌剑,苏东坡甚至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但是,由于两位英雄都是以利民兴国为出发点,而不以个人的得失来“暗算”对方,因此,“所见”虽然“略反”,但并不影响两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有碍共同竭其心力来利民兴国。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所见略同”,英雄们和睦相处,这固然是件好事。那么,“所见略异”,甚至“略反”呢,也应有宽容和忍让的态度(当然并不排除必要的“争辩”),这可要有一种坦荡荡的政治襟怀呵。
——从求异思维的角度进行点评:

三、学生阅读教材“例文借鉴”中的三篇文章,讨论分析三篇例文在个性化方面的具体体现。
四、写作训练:(1课时)
1、片段训练:
①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或感受,写一个记叙描写性的片段,体现“回报”或“活着”的话,不少于120字。
②名人名言、警句成语,都有一定哲理性,旷日持久,人们习以为常,往往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对观点或事物产生一种“从来如此”的固定看法。但是不少成语警句往往是就某一点、某一个角度而言的,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请就下列名言、成语,运用逆向思维,提出新的观点,写一个议论性片段,不少于100字。
艺高人胆大人言可畏欲速则不达出头椽子先烂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知足常乐开卷有益识时务者为俊杰
2、整篇作文训练:
请以“感受生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题材自选。
五、片段、整篇讲评建议:(1课时)
结合学生习作实际情况(投影典型习作),从真实感受、创新思维两个方面对学生习作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以便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个性化写作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相关推荐

高二语文文学常识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二语文文学常识”,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17.六国论
一、文学常识
选自苏洵《嘉祐集权书》。《权书》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嘉祐集》共22篇,包括《几策》、《权书》、《衡论》。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散文家,文风坚劲、纵横。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以文学著名,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
二、注释
1.赂秦:贿赂秦国,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2.或曰:有人说。
3.互丧:彼此(都)灭亡。互,交互,由彼及此,由此及彼。
4.率赂秦耶:率,全部,一概。
5.盖失强援:盖,有“因为”的意思。
6.以攻取:用攻战(的方法)取得。以,用、凭。
7.固不在战矣:固,当然。战,打仗。
8.厥先祖父:厥,“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泛指祖辈父辈。
9.暴霜露,斩荆棘:暴,冒着。形容创业的艰苦。
10.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1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送给他越多,侵犯他们就越厉害。弥,愈,都是“更
加的意思。
12.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
13.至于:以致,以至于。
14.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适宜,得当。
15.终继五国迁灭:继,跟着。迁灭,灭亡。迁,改变。
16.与赢:与,亲附、亲近。
17.义不赂秦:义,名作动,守义,坚持正义。
18.始速祸焉:速,招致。
19.李牧连却之:却,使动,使……退却。
20.洎:及,等到。
21.向使:当初假使。
22.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理,天数,命运。
23.或未易量:或,或许。易,轻易。
24.下咽:下,咽下。咽,咽喉。
25.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26.劫:胁迫,挟持。
27.为国者:治理国家的人。为,治理。
28.苟以天下之大:苟,假如。以,凭借。
29.从:跟随。
三、通假字
1.厌—餍,满足。2。当—倘,假如。
四、古今异义
1.祖父古:祖辈父辈2.其实古:它的数目
今:父亲的父亲今:实际上
3.智力古:智谋国力4.可以古:可以凭借
今:智慧今:能够
5.颠覆古:国家灭亡
今:采用阴谋手段以内部推翻合法政府
6.故事古:旧事,旧例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五、文章结构
1.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赂秦而力亏”(韩、楚、魏)(5个对比)
3.不赂却灭亡齐: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燕: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用武而不终
4.提出结论:国灭是由于赂秦所致
5.讽刺北宋王朝
18.游褒禅山记
一、文学常识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王文公”
二、注释
1.浮图:“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2.舍:名作动,筑舍定居。
3.址:山脚。
4.庐冢:庐,屋舍。冢,坟墓。
5.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为”,“是”。
6.仆道:倒在路旁。
7.其文漫灭:碑文模糊、磨灭。文,指碑文。
8.言:说。
9.盖音谬也:盖,解释原因,“大概因为”的意思。谬,错误。
10.侧出:从旁边涌出。
11.记游: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
12.窈然:深远的样子。
13.问其深: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14.拥火:拿着火把。拥,拿、持。
15.怠:懈怠。
16.盖余所至:盖,大概。
17.不能十一:不能,不及,不到。
18.加少:加,更。
19.方是时:正当这个时候。方,当,正在。
20.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21.咎:责怪。
22.而余亦悔其随之:其,指自己。
23.极:尽,尽情享受。
24.叹:感慨。
25.往往有得:得,心得,收获。
26.夷以近:夷,平坦。以,而。
27.瑰怪:珍贵奇特。
28.观:景象。
29.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30.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昏惑,迷乱。
31.随以怠:随,跟着。怠,懈怠,中止。
32.相:帮助。
33.其孰能讥之乎:其,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
34.悲:感叹。
35.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使……错。名,名词作动词,说出本名。
36.何可胜道:哪能说得完。胜,尽。
37.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38.慎取:谨慎采取。
39.道有碑仆道道路
何可胜道说出
三、古今异义
十一古:十分之一学者古:求学的人
今:数词今:学问很高的人
非常古:不同寻常
今:很,特别
19.伶官传序
一、文学常识
欧阳修,字永权,号六一居士,亦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主张是“明道”、致用,反对靡丽形式的文风,所作《朋党论》、《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均脍炙人口。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谥“文忠”,现存有《欧阳文忠公集》153卷。
二、字词
1.原庄泉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世言,世人说。将终,临死。
3.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表祈使语气的副词,相当于“应当”,“一定”。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方其,当他。系,缚。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6.及仇雠已灭:仇雠,仇人。雠,与“仇”同义。
7.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8.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乐,指庄宗喜好音乐,宠爱伶人。
9.举天下之豪杰:举,所有的。
10.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11.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所溺,所溺爱的事物。
三、多义词及词类活用
1.多义词
衰盛衰之理衰亡盛盛以锦囊装
何其衰也衰落其意气之盛昂扬
以可以知之矣凭借
系燕父子以组用
2.词类活用
而告以成功名词→动词乱者四应形容词→动词
仓皇东出名词做状语约为兄弟名词→动词
四、句式
此三者,吾遗恨也判断句
盛以锦囊省略、介宾短语后置,即“以锦囊盛之”
还矢先王省略句,即“还矢于先王”
为天下笑被动句
五、全文结构及主旨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紧接着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加以论证,通过对比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最后强调“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进一步深入分析,提出普遍规律,并对统治者提出防微杜渐、力戒私欲的要求,含蓄提醒北宋统治者应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撤。
20.石钟山记
一、文学常识
苏轼,字子瞻,一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散文皆有杰出成就,又工于绘画,擅长书法,其作品题材广阔,笔力挥洒,风格豪迈,逸态横生。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有宋一代诗歌风气。其诗各体皆工,尤善七言各体,以七言长篇成就为高。词则突然当时绮丽传统,创“无事不可入词”之风,并多为豪放之作,为“豪放派”开山之祖。对后世有极深影响。其散文亦有不俗成就,尤以议论文之说明透辟和辩丽恣肆为后人敬仰,但由于思想受佛老影响,作品中往往流露出达观任性,消极无为的思想。
二、字词
1.水古相搏:搏,击、拍。
2.南声函胡:函胡,通“含糊”。
3.北声清越:越,高扬。
4.桴止响腾:桴,鼓槌。腾,传播。
5.余韵徐歇:韵,声音;徐,慢。
6.余尤疑之:尤,更加。
7.栖鹘: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
8.莫夜:晚上。莫,通“暮”。
9.则山下皆石穴罅:罅,裂缝。
10.涵淡澎湃:波浪激荡。涵淡,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
11.有大石当中流:中流,水流的中心。
12.空中而多窍:空中,中间是空的。
13.汝识之乎:识,知道。
14.殆与余同:殆,大概。
15.虽知而不能言:言,用文字记载。
16.陋者:浅陋的人。
17.自以为得其实:实,事情的真相。
三、多义词及词类活用。
1.多义词
鼓微风鼓浪鼓动焉有石钟山焉助词,无义
如钟鼓不绝鼓空空焉同“然”
搏水石相搏击,拍微波入焉即“于是”
森然欲搏人抓,扑
2.词类活用
舟行适临汝名词→状语微风鼓浪名词→动词
事不目见耳闻名词→状语而此独以钟名名词→动词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动
四、句式
古之人不余欺也倒装句,宾语前置
石之铿然有声音倒装句,定语后置
得双石于潭上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此世所以不传也判断句
噌吰者,周景五之无射也判断句
今以钟磐置水中省略句,省略动词后的介词“于”
五、全文结构及主旨
本文摆脱了一般山水游记的传统格调,重点在于辨疑。作者开始提出疑问,接着深入实际调查,终于使疑问得到了较合理的解释。全篇意在说明不盲从前人,不主观臆断,强调“目见耳闻”,实地查访的重要。
21.项脊轩志
一、文学常识
选自《震川文集》,作者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明代著名古文家,唐宋派。本文记项脊轩,着重记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
二、注释
1.旧南阁子:旧,旧日的,原来的。
2.方丈:一丈见方。
3.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
4.雨泽:雨水。
5.移案:案,桌子。
6.无可置者:置,安置。
7.修葺:修补。
8.洞然:明亮的样子。
9.栏楯:栏杆,纵的叫栏,横的叫楯。
10.增胜:增加光彩。胜,美。
11.偃仰:俯仰,这里指安居、休息,形容生活悠然自得。
12.啸歌:长啸或吟唱,这里显示豪放自若。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13.冥然:静静地。
14.万簌有声:簌,声音。
15.斑驳:错杂。
16.珊珊:美好的样子。
17.先是:这以前。
18.南北为一:一,一体。
19.迨诸父异爨:诸父,叔父,伯父的统称。迨,及,等到。异爨,分了家。
20.往往而是:到处都是。
21.庖:厨房。
22.已:已而,然后。
23.凡再变矣:凡,一共。
24.抚:对待。
25.每:经常,不止一次。
26.若:你。
27.竟日:整天。竟,从头到尾。
28.大类:很像。类,像。
29.比去:等到离去的时候。比,及,等到。
30.阖:关闭。
31.顷之:一会儿。
32.他日汝当用之:他日,有一天。当,会。
33.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的意思。
34.长号:大哭。
35.扃牖:扃,关闭。牖,窗户。
36.得不焚:得,能够。
37.殆:大概,表揣测语气。
38.归:旧指女子出嫁。
39.学书:学写字。
40.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家省亲。
41.且:还有,那么。
42.制:形式、规制。
43.亭亭:直立的样子。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垣墙砌目垣墙
乳用乳汁喂养
四、结构
可喜→过渡→可悲→闭门读书→(补录)婚后、怀念
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妪,先大母婢也
22.五人墓碑记
一、文学常识
选自《七录斋集》。作者,张溥,字天如,明末文学家。本文抒发了对“激于义而死”的五个人的崇敬之情,阐述了人的生死价值问题,本文为一篇墓志铭。
二、注释
1.激于义而死焉者:于,表被动。焉,于此。
2.当道:执掌政权的人。
3.除:治,整理。
4.旌:表扬。
5.去:距离。
6.凡富贵之子:凡,大凡。
7.死而湮没:而,表顺接。湮没,埋没、磨灭。
8.亦已众矣:已,表示程度(多少、深浅)的副词。
9.草野:乡间。
10.皦皦:光明显耀的样子。
11.按剑而前:而,表修饰。
12.堪:忍受。
13.抶:击。
14.私人:党羽,亲信。
15.所由使:使,主使。所,……的人。
16.方痛心:正在痛恨。
17.溷藩:厕所。藩,篱、墙。
18.按诛五人:按,查究。诛,上杀下。
19.傫然:聚集的样子。
20.詈:骂。
21.脰:颈项,这里指头。
22.缙绅:一般做官司的人。缙,插。绅,带。
23.编伍:民间。
24.诗书:《诗经》、《书经》。这里泛指古代经典。
25.蹈死:踏上死地,冒着生命危险。蹈,踏,踩。
26.亦曷故哉:故,原因,缘故。
27.钩党:有牵连的党人。
28.株治:牵连治罪。株,株连,牵连。
29.逡巡:犹豫不决。
30.猝发:猝,突然。
31.投缳:指上吊。投,扔、掷。
32.抵罪:犯罪应受惩罚。
33.佯狂:佯,假装。
34.剪发杜门:杜,闭、塞。
35.之:往。
36.辱人贱行: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
37.视:比较。
38.暴:显露。
39.美显:美好而光荣。
40.土封:坟墓。
41.徒:空。
42.匹夫之有重有社稷也:匹夫一死,关系国家兴亡,非常重大。匹夫,平民,
这里指五人。社稷,国家。
三、通假字
1.赀财赀—资,资财,钱财。
2.亦曷故哉曷—何。
四、古今异义
疾病:古:疾,一病的病。病,重病。行为:古:德行做。
今:病。今:举止,行动。
非常:古:不符常理的,不符伦理的。首领:古:头颅,借指性命。
今:不一般,特别。今:领头人。
五、词类活用
名→动去今之墓而葬焉墓,修墓。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函,用木匣子装。
使动屈豪杰之流屈,使……屈身。
名→状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奴仆那样。
六、特殊句式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贤士大夫者……孟长姚公也。…者…也判断句
是时以大中……所由使也。是时……判断句
斯固百世之遇也…固…判断句
2.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况……欤?表反问
3.谁为哀者:谁为者哀倒装,宾语前置。

高二语文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高二语文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现代文阅读指导(六)
教学设想:
1、现代文阅读,历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考试说明》上对现代文阅读部分提出的要求,现将其分为六个专题来进行研究。本节课研究分析第六个专题。
2、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先就一篇典型的文章讨论分析,归纳出几条逻辑思维的规律;然后就高考试题来验证;再结合练习复习、巩固。
3、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教师只是个“导游”,引导同学们自己去分析文章,自己去归纳规律;借助实物投影仪等现代教育手段来辅助教学。
学习目标:
1、了解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考查方式。
2、初步掌握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思维规律。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2001年语文《考试说明》将以往对现代文阅读总体要求中“科技类文章”修改为“自然科学类文章”;要求考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文章”、“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又在具体的要求细则里,新增加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要求。
2、与以往的主要区别是:以前是以文体划分,现在是从阅读思维的特点来划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文章,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概括的能力,偏重于抽象思维;文学作品主要考查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能力,偏重于形象思维。弱化文体阅读,强化抽象与形象两种思维能力的检测,正是新一轮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新趋势。
3、从高考试题来看,目前考查的重点还是抽象思维能力方面,也即考查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板书)。
二、显示学习目标:
1、了解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考查方式。
2、初步掌握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思维规律。

三、课堂讨论分析:
课堂分析材料:
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的关键在于加强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公众理解科学,包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活动的理解,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其核心是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把科学精神注入民族文化是当代科普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表面上看,科学精神难以像科学知识那样容易普及。的确,能够把归纳出来的科学精神分成条目背下来,并不等于已经具备了科学精神,而恰恰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精神只能通过科学活动来体现。弘扬科学精神与全面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是统一的。
一般情况下,人们常常把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这使得人们更多地从实用的角度理解科学方法,认为科学的意义只在于孕育新的技术,从而忽略了科学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这是对科学的误解。同样,我们也把科普理解为具体的科学知识的普及,而较少谈及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有些人以为,掌握了科学知识就会获得科学的方法,也就具备了科学的精神。然而掌握了具体的科学知识并不意味着能够运用科学方法,更不等同于具有了科学精神。科学家可能是本专业的专家,但是对于科学活动的整体,对于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未必了解。因此,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也包括提高科学家的科学素质,这个命题并不矛盾。许多高级科学技术专家不能识别伪科学,就是科学素质不高的表现。也有些科学家,比如纳粹的毒气专家,他们的专业能力也许是一流的,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科学精神所不容的。
科学知识的普及不仅不能等同于科学精神的传播,相反,不恰当的科学普及反而会损害科学精神,是公众加深对科学的误解。比如传统科普常常把科普神化,盲目认为科学技术所导致的社会结果必然是好的,对科学技术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避而不谈,或者把它当作偶然的技术上的失误。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怀疑精神,科学本身也可以是怀疑的对象。科学知识之所以值得信赖,并不是因为它是绝对真理。而是因为它是每个人都可以亲自验证的。对科学本身提出质疑正是科学自身的要求。只有正视科学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才能更好地用科学建设人类的未来。

1、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的关键在于加强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即加强相对于“科学家”而言的人民大众对科学的理解。
B、科学精神与社会正义和良知相辅相成,纳粹毒气专家不具备科学精神。
C、科学普及不仅不能等同于科学精神的传播,而且还会损害科学精神。
D、把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就是人们所说的科技,它缩小了科学的内涵和意义。
答案:D(ABC)
2、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知识掌握得越多,理解得越深,科学素质也相应地越高。
B、凡是科学知识,都会带来负面效应。
C、“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就是要让公众理解科学,树立科学精神。
D、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相互沟通、相互依存。
3、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精神不能用归纳的方法分成若干条目,它体现在科学知识、方法和活动中。
B、科学精神不迷信科学本身,因为科学本身也会有失误,并可能带来负面效应。
C、科学家的专业能力与科学精神可能存在矛盾,今后必须打破学科界限,淡化专业分工。
D、一度时期,伪科学流行,要识别伪科学,就要努力学习和掌握真正的科学知识。

反馈练习:
有这样一种假说:冬眠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机能。冬眠的哺乳动物虽然与人类一样都是温血动物,但是它们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例如在体温调节上,就要比非冬眠动物强。
传统认为,哺乳动物冬眠的奥秘在于心脏。无论冬眠动物,还是非冬眠动物,甚至人类,其心脏工作的原理是相同的。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的细胞时,就引起心脏收缩;当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但是随着温度的降低,非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从而使心脏的舒张越来越困难,最后导致死亡;而此时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则完全与此相反。因此心脏细胞调节钙离子浓度的机制,是冬眠时心脏正常活动的关键所在。
后来的研究证实,心脏细胞的这种变化还不是冬眠的根本原因,科学家们推测冬眠最终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控制的。然而,人们却一直没有发现这种遗传基因。直到最近,日本科学家发现,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蛋白质HP。HP只能在冬眠动物身上找到,并与冬眠同步出现。这表明,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人类身上也能找到类似冬眠的现象吗?人类也可能冬眠吗?答案是肯定的。人在睡眠时也有体温降低、心跳放慢的现象,这在性质上与冬眠相似。而身体硕大的熊的冬眠,为实现人类的冬眠提供了可能。如果以HP为线索,也许能重新认识熊的冬眠。一旦控制熊冬眠的遗传基因得以破译,人的冬眠就不是不可能了。这样,人类就能把自身的代谢控制到最低极限,从而有利于癌症等疾病的长期治疗、未来的宇宙旅行等。

1、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冬眠只是冬眠动物的一种机能,但是从人类治疗疾病和宇宙旅行等需要来看,研究人的冬眠还是有重大意义的。
B、由于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体内找到了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因此人们对冬眠奥秘的传统解释产生了怀疑。
C、人在睡眠时体温降低、心跳放慢,这虽然不能认为就是冬眠,但是对研究人类实现冬眠具有重要的启示。
D、身体硕大的熊跟人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熊冬眠的遗传基因一旦得以破译,人的冬眠就有可能实现。
2、本文第一段提出了一种假说,对这种假说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A、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某些哺乳动物在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从而具备了冬眠的功能。
B、比较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
C、冬眠的哺乳动物比起人类来具有更强的体温调节机制。
D、冬眠的哺乳动物和非冬眠的哺乳动物之间的区间并不在于体温是否可以调节。

反馈练习:
铜奔马正名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云当时被定为“马踏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纭,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
最近有人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更考定此物应名“飞廉铜马”。其根据有二:一是《后汉书董卓传》中有“飞廉铜马之属”的记载,二是“《三才图会》里的飞廉图,便是一只飞鸟”。愚意此说更属不妥。
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其次,关于“飞廉”,注家多有出入。《墨子耕柱》云:“夏后启使飞廉折金于山川。”《史记秦本纪》云:“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以上两书显然认为飞廉是人。但是《淮南子叔真训》高诱注:“飞廉,兽名,长毛有翼。”《楚辞离骚》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洪兴祖补注:“飞廉,神禽,能致风气。”可见飞廉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属”一词。
然而,武威铜马足下确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武威铜马之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提要》虽然比《三才图会》晚出,却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
B、高诱、王逸、洪兴祖三人都是我国古代学问渊博的注释家
C、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
D、在体会古人创意这一点上,“飞廉铜马”和“紫燕骝”两个命名是相似的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从逻辑的思维规律上,来和同学们一道探讨解决这类试题的根本性问题;也许以前我们也会不自觉地运用思维方面的某些规律去解题,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就要自觉地运用逻辑规律来解题。
五、课后练习:

19世纪末,清政府曾向德国借款修筑胶济铁路,借款条约中规定:“沿铁路线左右30里内煤铁等矿,德国有权开采。”

在解放军某部的一次战斗演习中,某营给上级写了一份报告,其中写有“请补充弹药0.5个基数”的话。

同学们批评我骄傲,我不否认。但我认为这算不上什么缺点。比方说,我为祖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而骄傲,这又有什么不对呢?

候车室内有一个男青年将痰吐在雪白的墙上。管理员问:“你没看到‘禁止随地吐痰’的标语吗?”“看到了。不过——”那青年辩解道,“我没有吐在地上,我只吐在墙上。”

期中考试第三题片段:

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人类开始迎接第三代生产力,这就是电子时代的智能生产力,其发展关乎各民族国家及其人民群众的长远的根本利益。从某种意义讲,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世界各国在包含现代知识经济和人类生存境遇的文化生产力上的竞争。

B、21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
其实就是在文化生产力上的竞争。

语文《考试说明》中关于现代文阅读部分的考试要求:
1、总体要求: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文学作品。
2、具体要求:
(1)理解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2)分析综合
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2001年新增考点)
(3)鉴赏评价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假如老张发高烧,那么他有病。
2、假如老张有病,那么他发高烧。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借古讽今手法:

对孙、刘的赞扬—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
对刘义隆的讽刺—对南宋韩佗胄的警告
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对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
慨叹廉颇——自比,作者的内心独白

有一则寓言说,文学家、科学家、企业家和哲学家聚会时有人提议,各自用一句话来描述和赞美世界。文学家感叹地说:“这世界真是太美了!”科学家认真地说:“这世界最珍贵的是探索。”企业家兴奋地说:“这世界充满商机!”哲学家没有说话,深思之后在纸上画了一个“?”和一个“!”。

请以上面这个寓言或其中某一个人的话作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文言文翻译答案:
(一)译文1:但是,我住在乡里,发现官吏们喜欢不断发号施令。好象很怜爱百姓,而结果却给百姓造成祸害。
译文2:好好抚育你们幼小的子女,把你们的家禽家畜喂得又肥又壮。
译文3:像这样的治民之法,则和我的种树职业大概有相似之处吧?
(二)译文1:我从事这种职业好多年了,我依赖卖柑来养活我的身子。
译文2:坐着消耗国家仓库里的粮食却不以为耻。
译文3:瞧他们住的是高堂广厅,骑的是高头大马,醉的是美酒甜露,饱的是肥羊鲜鱼,哪一个不是高巍巍的令人敬畏,显赫赫的使人景仰效法呢?
(三)译文:由此看来,现在所谓道德修养极高的人,同现在所谓的隐士实质是一样的,只不过(只是)存在幸运与不幸运的区别罢了。
(四)译文1:为什么吝惜那些空照四壁的余光呢?
译文2:现在我没有才能,被秦国弃逐,把我赶出了函谷关。
(五)译文1:先生难道不能以您的忠心,在为楚王谋划之余,也为我谋划吗?
译文2:我不知道他是否思念吴国,果真思念吴国就将发出吴地的乡音。
(六)译文1:终于被秦国围困,国土一天天地缩小。
译文2:齐闵王继承了威王、宣王的功业,崤山以东各诸侯国没有谁比它强盛,而他却由于贪心想从打宋国中获得利益。
(七)译文1:(他)不是先定好一个题目然后写诗,也不像别人那样受到那些条、框的限制。
译文2:他母亲让婢女掏出锦囊中的诗句,看见许多写原纸条,就生气地说:“这孩子要呕出心来才肯停下来啊!”
(八)译文1:袁安答道:“天下大雪,人们都在挨饿,不应该再求别人。”
译文2:洛阳令认为袁安是一个贤明的人,推荐他做了孝廉。
(九)译文:把医生叫来责问这是什么缘故。
(十)译文:小孩是大人的雏形,秀才是官吏的雏形,(但)如果此时锻炼得不够火候,陶冶铸造得不够精纯,以后走向社会(或者)在朝做官,最终难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十一)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去。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呢?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果子,一定是苦的。”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十二)译文1:什么叫做在心里获得它(射箭之道)?
译文2:他不摔破头、折断四肢就很幸运了,还期望什么射中呢!
(十三)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为什么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回说:“我想的是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夸大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愿意听一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依附我。”
(十四)译文1:儒家凭着古代文献经典扰乱当时的法制,游侠凭着武力触犯禁令,可是国君却都以礼对待他们,这就是国家治理混乱的原因。
译文2:即使有十个像黄帝那样贤明的君主,国家也不能变得太平。
诗歌鉴赏答案:
答案1:《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1)因那时风华正茂而涉世不深,乐观自信而又想法单纯,对于人们所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因自己随年龄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尤其自己平日忧国,力主抗金,却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经过生活的磨难和切身的体验,真正领会、理解了“愁”的内涵。不同。因上阕指的是登高极目、吟诗赋词的闲愁,下阕指的是心系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2)采用对比手法表情达意,突出渲染一个“愁”字,并以此为线索贯穿全篇。
答案2:《摸鱼儿》(辛弃疾)
(1)“愁”指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
(2)艺术特色是:一、比兴手法的运用。塑造了一个屡遭迫害打击的宫女形象,写她在春好之后的苦闷,以及悲恨难诉的情感。这个形象其实是作者坚持理想而又孤立无援的化身,在当时是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的。二、语言哀婉缠绵,感染力很强,这首词可以称为稼轩词中具有情致缠绵而词意急切风格的代表作。
答案3:《和通判弟随亨书感韵》(柴望)
(1)此情指亡国之恨。难忘故国、难忘亡国之恨的沉痛心情。揭示主旨、涵盖全篇的作用。
(2)曲折表达了对许多恬颜事新朝的宋朝士大夫的强烈不满,同时表达了自己不屈的民族气节。(王躅:齐国贤者,乐毅请其去燕,自缢而死)
答案4:《山居秋暝》(王维)
(1)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明月”句: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暇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美啊。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2)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答案5:《书愤》(陆游)
(1)自许“塞上长城”是陆游毕生的抱负,可惜被贬未能尽展其才,所以“空自许”。它流露出诗人抱负难施、壮志未酬的惆怅与痛心之情。
(2)对比映衬手法。诗人将往事的回顾与而今的感慨、理想的美好与现实的无情相互对照,表达了诗人的愁怨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复杂思想感情。
答案6:《晚次鄂州》(卢纶)
(1)“晚次”是夜晚住宿、停留之意。场景一“同船的商贾白天依枕,不觉酣然入梦,江上风平浪静”;场景二“夜深人静,忽闻船夫相唤,夹杂加缆扣船之声,原是涨潮”。透射出诗人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2)写法为“借景抒情”。尾联将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抒发了因“征战”未已,有家难归,只能在他乡奔波的感慨。
答案7:《旅夜抒怀》(杜甫)
鉴赏:一、二两句写近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窘困境况和寂寞情怀;三、四两句写远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诗的后半是“书怀”,是即景自况以抒悲怀,表现出了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这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借景抒情的一个范例。
课本中涉及的名句名篇训练: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以上选自荀子的《劝学》)
1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以上选自韩愈的《师说》)
14、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5、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二 商鞅变法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二 商鞅变法

第一节“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课程标准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与能力

了解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革新精神,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变法风潮兴起的根本原因。商鞅变法的性质问题;

教学难点从秦国改革前的有利条件看变法的成功。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春秋战国时期,群雄角逐,诸候争霸,虽然泰国地处西陲,远离中原核心地带,比较落后,然而,恰恰是偏远落后的泰国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统一了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那么,当时泰国面临哪些机遇能够最终完成统一?

一、春秋战国时代特点---大变革时代

1、大动荡: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争霸战争。

2、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3、大变革:

⑴社会经济的变化:随着使用和推广,井田制破坏,奴隶逃亡垦荒,逐步得到认可

⑵阶级关系的变化:

①随着土地私有化,新兴地主实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主特权,进行社会变革。

②各国先后进行变法,首先魏国变法,之后楚国变法。

⑶思想意识形态变化:

①表现:等各家宣传自己的学说和主张,形成“”局面。

A.荀子:“”,掌握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B.墨家:“”、“”、“”,反映平民阶层利益。

C.法家:“”,主张除外,都要受法律约束。

②意义:形成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推动和。

二、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

(一)历史背景:

1、大动荡大变革是变法的有利外部条件

⑴诸侯争霸的推动:各国面临的重建。

⑵变法风潮席卷各国:首先国李悝变法,之后国吴起变法。

⑶百家争鸣的推动:第次思想解放高潮,推动当时的社会变革。

2、秦国统治者锐意变革是变法内部动因

⑴必要性:时代的要求;秦国摆脱落后,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

⑵可能性:秦国国君立志改变落后状况,推行社会改革。

①秦献公:废除的恶习;由雍迁都;允许活动。

②秦孝公:发布,吸引。

3、商鞅来秦并得到赏识是变法的重要条件

⑴游说:商鞅以之术游说,劝说他“,”,变法要坚决果断。

⑵辩论:与反对派辩论,宣传变法思想,提出“,”。得到秦孝公赏识。

⑶立信:,取信于民;并打击破坏新法的人。

4、变法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力量壮大。

(二)变法的中心、目的和性质:

1、人物:,商鞅(官职)2、中心:“”和“”。

4、性质: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3、目的:实现。

(三)变法的内容:强国之术

第一阶段:公元前年

措施

内容

作用

成效

实行什伍

连坐制度

五家为一伍,

十家为一什。

:一家犯法

余家告发,否则同罪。

加强管理,

有效行使

政府权力

新法推行

几年后,

逐渐成效,

秦国对外

战争不断

胜利。

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

①收粮多织布帛多

免除。

②凡从事工商业或

懒惰而至穷的,要受到惩罚。

③以优惠政策吸引

百姓来秦垦荒。

稳定财政收入,

增强国家实力

奖励军功

按军功赏赐

①按功受爵,制定级爵,

即“”

②没有军功

③不再受爵。

对聚众乡里私斗

的人。

提高军队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第二阶段:公元前年

措施

内容

作用

废井田

开阡陌

废井田制度,

实行制度。

承认权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提高生产积极性。

废分封

行县制

①县为地方行政单位,

县辖若干乡镇。

②县设(县令),

(副县令),(军事)

③在新兼并地区设,

负责郡政。

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统一度量衡

流传至今的“”。

有利于各地经济交流。

塞私门之请”

移风易俗

①禁止私下,

奖赏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②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推行家

③有20男则分户的“”令

有利于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刺激小农生产的积极性。

燔诗书,明法令

禁止,想要做官

就得,

加强专制统治。

课堂演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为左庶长。——《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商君书·更法》

请回答:

根据材料说明商君所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动?

(四)变法的评价

1、历史作用:

⑴政治上:

世卿世禄制向赐爵制度的转变,使统治集团发生重大变化,

成为秦统治支柱,逐步建立起政治体制,形成的风气。

⑵军事上:

从“”到“”,提高了秦军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⑶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秦国实力增强,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的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

⑷总之,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对秦国以至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历史局限性:

⑴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剥削压迫:如:刑法严酷。连坐法。

⑵改革不完全彻底:如: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⑶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⑷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摧残了文化,加强专制统治:导致民族创新意识窒息。

(五)商鞅变法的结果和成功原因:

1、结果:“商鞅虽死,秦法未灭”,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2、成功原因:

⑴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历史趋势,合乎秦国的国情,这是成功根本原因。

⑵秦孝公大力支持:由于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得以坚决实行,这是成功的重要原因。

⑶商鞅的政治才干:敢于同反对派进行斗争,赏罚分明,取信于民。

⑷变法深得人心:变法施行十年,百姓有较长时间适应及接受。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商鞅变法的特点:

(1)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

(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推行力度最大:

(5)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

根据材料,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二 商鞅变法

第二节秦国的崛起

课程标准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与能力

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初步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和“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全面评价商鞅变法;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贵族保守势力是怎样抵制和破坏变法的?而商鞅是怎样针锋相对进行斗争的?

一、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

1、世卿世禄制度走向消亡

⑴含义:是与宗法制和联系在一起的,按照等级世代沿袭高官,享受厚禄和特权。

⑵亡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力增强,要求废除世袭制,按照选任官吏

2、赐爵制的实行和作用

⑴实行:①战国时:和官制联系在一起,官爵基本一致,享有该官爵所对应经济和政治权益。

②商鞅变法时:

A.实行,制度级爵(也称“”)。

B.没有军功不能获得爵位和贵族身份。

C.不得铺张,只有军功者才能享受荣华富贵。

⑵作用:

①统治集团发生重大变化,在君主之下,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

②废除了制,打破了制,创造了鼓励军民立功的灵活用人机制,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二、从“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

1、变法前的秦国:“夷狄遇之”

公元前年被封为诸侯。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被各国“”,不能参加。

2、变法后的秦国:“虎狼之国”

⑴原因:商鞅变法后秦国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

⑵结果:使东方六国对秦国感到威胁,采取“”运动,但秦国统一的趋势已无法阻挡。

三、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1、商鞅的悲惨结局

⑴原因:

①变法侵犯贵族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②商鞅采用手段打击压制旧贵族,进一步加剧了与保守势力的矛盾。

⑵结果:

前338年死,(驷)继位,保守势力污蔑其“”,在封地()他及全家被害

材料一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缪(miao)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师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前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

(3)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

(4)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启示?

2、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

⑴在此后100年间基本建立起政治体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形成的风气

⑵在秦国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面前,由兼并战争演变为的战争。

3、商鞅变法的启示:

⑴大凡改革都会遇到阻力。⑵改革有时还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⑶改革家的变革精神值得后人钦佩。⑷执政者的态度影响到改革的成效。

★☆商鞅变法前后的秦国

变法前

变法后

经济上

井田制为基础。

封建土地私有制,

统一度量衡。

政治上

分封制、世卿世禄制,

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

县制,军功爵制、军功地主

占第一位、封建中央集权制。

军事上

秦兵不敢东向。

全国皆军、惟军为荣,

虎狼之国。

外交上

“夷狄遇之”不能

参加中原盟会。

第一强国,傲视群雄,

六国合纵联合抗秦。

文化上

百家学说。

以法为教,

法家思想统治地位。

生活上

陈规陋习。

移风易俗,分异令。

性质

落后的奴隶社会。

新兴的封建社会。

结合所学知识,对商鞅及其变法做一客观的评价。

商鞅变法的启示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目的的。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然而,商鞅最终遭车裂而死,他的家人也遭到了他自己制定的刑律——连坐,不得不说商鞅的结局是个历史的悲剧,由此可见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的艰辛。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向上的,然而在向上发展的道路中会有许多可知或不可知的阻力,因此,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而商鞅正是具备了这种勇气与信念,在改革中表现了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引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谮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引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回答:

①材料一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对材料一的结论有何影响?

②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

③材料三评论商鞅变法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

④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着眼点应是什么?举上述材料一例说明商鞅变法后阶级关系的变化。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一 梭伦改革学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一 梭伦改革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一 梭伦改革

第一节雅典往何处去

课程标准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雅典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雅典工商业的发展概况;首席执政官梭伦。:

过程与方法

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客观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政治家冲破阻力、振兴城邦的襟怀和理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梭伦改革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雅典国家的形成---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形势

一、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对立

(一)雅典国家的形成

1、王政时代:提修斯改革

1)确立:改革,建立。

2)内容:⑴以为前提,动员贵族放弃权。

⑵以为中心,建立起和各种行政组织。

3)影响:奠定了希腊国家的雏形。

2、贵族共和国:公元前7世纪初

1)确立:公元前。

2)机构:⑴元老院——是国家机关,拥有权(元老院由组成)。

⑵执政官——有名(从中选出,任期年)。

(二)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

改革根本原因:贵族与平民和工商业矛盾的激化

1、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

⑴政治上:①平民虽享有,但因而无法参与国家政权。

②贵族把持,包揽官职,压迫平民。

⑵经济上:①贵族占有大量财富,剥削平民。

②平民因欠债而沦为、或买到海外抵债,“”是典型代表。

2、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

⑴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元前,随着雅典工商业发展,部分人发家致富,成为。

⑵工商业奴隶主地位:经济上富裕,但没有地位,仍受到贵族歧视,他们逐渐与站在一起。

3、雅典社会主要矛盾和影响

⑴主要矛盾:与平民矛盾,与矛盾是雅典社会主要矛盾,其中前者更加尖锐。

⑵影响:公元前,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政局动荡不安,雅典社会面临严重的危机。

思考:1、梭伦改革前各阶层处境如何?

2、何为“六一汉”?

知识迁移:

阅读下列材料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

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

其中有的无辜被除数售,有的因故卖身,

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不复说家乡的亚狄加语言,远方漂泊,

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

即使就有家乡,也在主人的怒气之下发抖,

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梭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雅典怎样的经济状况?对雅典阶级关系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雅典哪一阶层的什么状况?

(3)综合公元前8世纪后雅典阶级关系变化的状况,分析其对雅典政局的影响。

二、解决危机的尝试

改革的内因:基伦暴动和德拉古法:矛盾激化的表现(解决危机的尝试)

1、彻底推翻原有体制的尝试——基伦暴动

⑴背景:①动荡的政治形势;②基伦的经历和准备。

⑵结果:基伦暴动失败。

⑶败因:雅典是贵族共和国,雅典公民形成了反专制观念,平民和贵族联合抵制叛乱。

⑷教训:基伦暴动失败表明当时雅典人彻底改变旧制,建立政治并不认同。

2、对原有体制进行改革的尝试——《德拉古法典》

⑴背景:①基伦暴动被镇压后,雅典社会矛盾继续激化,人们试图在原先的体制内实行改革。

②由于贵族掌握国家权力,肆意歪曲法律,实行法制改革,制定成文法成为改革的方向之一。

⑵特点:①雅典第一部;

②:把不能还债的人及家属罚没为奴或卖为奴。对盗窃蔬菜的人和犯懒惰罪的处死.(内容)

③维护的利益。

⑶评价:①法典对抑制和雅典政治有重要意义。

②法典站在贵族立场上,用严厉的法律维护贵族利益,不能平息公民的不满,也不能化解雅典社会矛盾。

⑷败因:①法典回避雅典社会尖锐的社会矛盾,并没有改善平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不利地位。

②法典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采取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的社会矛盾。

③由于审判权完全掌握在贵族手中,法典变成了平民受压迫地位的象征,所以它必然失败。

3、两次事件的影响:没能解决雅典的社会矛盾,年平民开始酝酿暴动,社会危机更加严重。

思考:1、基伦暴动失败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2、德拉古法典代表什么人的利益?为什么?如何评价?失败根源是什么?

改革外因和导火线:萨拉米危机(解决危机尝试的影响)

⑴原因:①雅典严重社会危机之时,麦加拉夺取,对雅典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②雅典贵族担心夺取港口使平民力量乘机壮大,禁止讨论夺取之事。

⑵影响:暴露雅典社会内部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雅典处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

⑶影响:沉重打击了雅典的,空前严重。

小结:梭伦改革的历史背景:

1、改革根本原因:贵族与平民和工商业矛盾的对立;

2、改革的内因:基伦暴动和德拉古法:矛盾激化的表现(解决危机的尝试);

3、改革外因和导火线:萨拉米危机(解决危机尝试的影响)

试简要分析早期雅典城邦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检查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做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

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甚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阅读下列材料:

(公元前621年,司法执政官德拉古受命编订成文法。)

公民权授予所有有财力准备武装、从军打仗的人。

执政官从拥有不少于10明那自有财产的人中选出。其他低级官员从有能力从军的人员中选出。高级军队官职从拥有不少于100明那的财产,缔结了合法婚姻,子女超过10岁的人中选出。

公民大会由401人组成,从全体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通过抽签产生。在所有的人轮过之后重新开始第二轮抽签,在此之前,任何人不得连任两次。如果有人拒绝任职,富人罚款3德拉克玛,中等阶层罚款2德拉克玛,下层罚款1德拉克玛。

最高法庭议事会由贵族组成,监督司法活动和各类官员。遭受不公正对待的人可以向其提出申诉。

请回答:

(1)材料援引自哪一部文献?代表了什么人的利益?摘引材料加以说明。(2)这部文献有哪些进步的政治意义?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一 梭伦改革

第二节奠定雅典民主基石的政治改革

课程标准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

过程与方法

探究“解负令”对雅典社会结构带来的影响;正确评价财产等级制度;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探究;梭伦改革对雅典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梭伦应对贵族反对的策略的现实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梭伦改革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的场景。

一、诗人政治家

改革原因: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立志改革,振兴城邦(诗人政治家)

1、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年,全权负责立法,改革运动政治制度的积弊。

2、原因:①雅典与矛盾再度激化,一触即发。(这是客观原因,以下为主观原因)

②从事过活动,受过良好教育,知识丰富,是希腊“”之一。

③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收复,声望大增。

④中庸政策获得和的支持。(中庸政策:对贵族……,对平民……)。

二、改革目的:

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三、改革内容:

1、颁布解负令

⑴内容:废除一切和;禁止以和做抵押;限制兼并.(土地和债务)

⑵影响:取消,保护平民的基本权益。经济上的独立,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2、发展工商业

⑴内容:①手工业:父母必须帮助子女学会一门手艺;鼓励移居雅典并赋予公民权。

②农业:鼓励谷物和限制谷物,鼓励出口、橄榄油。

⑵影响:①从短期看:稳定,保障。

②从长期看:经济上:促进雅典工商业发展和社会;

政治上:工商业者队伍壮大,工商业奴隶主力量增强,格局进一步稳固。

3、提高平民地位

⑴按土地收入多寡分成四个等级,并确定了相应的政治权利。

①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

②内容:四个等级:级、级、级和级。

政治权利:第一、二等级担任官职,第三等级担任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保护贵族特别是的利益。

③实质:富豪政治代替政治。

④意义:打破贵族的,维护了利益,为雅典开辟道路。

⑤评价:局限性:没带来真正的平等。

进步性:扩大了民主权利的基础。

⑵创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

①组成:四个部落各选人组成,但第等级没有资格。

②职能:为预审提案,准备日程。

③作用:使第等级公民获得参政议政的机会;提高地位;打破贵族对垄断。

⑶组建民众法庭和创立陪审法庭,分割贵族法庭权力

①措施:将贵族法庭大多数职权转归,贵族法庭负责和审理。

实行(不分等级,抽签产生)制度,陪审员负责案件、和。

②作用:法庭的设立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陪审法庭使平民获得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

课堂思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吉祥物以古希腊陶土雕塑玩偶“达伊达拉”为原型,是两个被命名为雅典娜和费沃斯的娃娃。他们长着大脚丫,有长长的脖子和小小的脑袋,一个穿着深黄色衣服,一个穿着深蓝色衣服,头和脚为金黄色,十分可爱。

根据希腊神话故事记载,雅典娜和费沃斯是兄妹俩。雅典娜是智慧女神,希腊首都雅典的名字由此而来。费沃斯则是光明与音乐之神。

“达伊达拉”制作于公元前7世纪,据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钟状陶制玩具娃娃,腿与身躯之间有绳索相连,使腿可以摆动。在古希腊鼎盛时期制作的这种玩具娃娃的原作现保存在希腊考古博物馆中。

材料二 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他形容自己“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

请回答:

(1)读材料一,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2)读材料二,梭伦改革中,为“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采取了什么措施?为“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四、改革评价(梭伦的遗产)

1、积极意义:

⑴打击势力,完善雅典,促进形成,最大意义是奠定雅典民主政治乃至政治基础

⑵消灭制,稳定,确保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物质基础

⑶按划分社会等级,扩大享有的范围,使越来越多的人享有政治权力权力范围

⑷促进崛起,巩固,,三足鼎立多元格局,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会基础

⑸完善了雅典的,为参与国家政治和民主政治的建立提供制度保障

2、局限性:

⑴中庸政策决定改革的不彻底性:改善平民的,但又没有很好满足人民的要求;

保护特权,但贵族利益受损而心生怨恨。致使梭伦两面不讨好。

⑵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

⑶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五、性质:性质的改革。

六、特点:

1、从目的上看,其主要目的是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从措施上看,很多措施都带有“折中”色彩;

3、从立场上看,对贵族和平民采取了“不偏不倚”的政策.但自身却站在工商业奴隶主的立场上;

4、从结果上看,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又带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小结:1、如何认识解负令?财产制度能否带来真正的平等?

2、梭伦是如何改革国家机构的?

3、梭伦改革有什么特点?其最大影响是什么?如果你是雅典最高统治者,你将采取什么方法来克服雅典所面临的社会危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重担。有些人想用这些事情来毁谤梭伦,事实是这样的,当梭伦要制定解负令时,他曾预先告诉一些贵族,后来,像同情平民的人所说的那样,他被他的朋友以谋胜算了,但打算毁谤他的人就说他自己也取得一份。因为这些人借了钱,买来许多土地,等到不久以后实行取消债务时,他们都成了富翁;据说后来以祖传财富闻名的那些家庭就是起源于此。然而,同情平民者的估计是较为可靠的……所以我们必须认为攻讦梭伦之说是错误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

材料二: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梭伦的诗歌

请回答:

(1)概括梭伦改革“解负令”的主要内容。

(2)材料一中毁谤梭伦改革的是哪些人?其理由是什么?

(3)结合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驳斥诽谤梭伦改革的观点。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273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