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八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整理:全等图形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八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整理:全等图形》,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整理:全等图形

一,全等三角形
教学目标:1.理解全等三角形及相关概念,能够从图形中寻找全等三角形,探索并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在图形变换以及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
3.使学生在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形和实际操作中获得全等三角形的体念数学的乐趣,并能够利用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4.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
5.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的条件.
6.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边角、角角边.
重点难点:1.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三角形全等的表示方法与准确找出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3.寻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条件证明.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能够完全重合(大小,形状都相等的三角形)的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对应顶点:当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
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
对应角: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角一定是对应角。
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对应相等。
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相等。
5.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
6.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
7.全等三角形周长相等。
判定公理: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SS或“边边边”),这一条是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2.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AS或“边角边”)。
3.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ASA或“角边角”)。
4.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AAS或“角角边”)。
5.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有:斜边及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HL或“斜边,直角边”)。
SSS,SAS,ASA,AAS,HL均可作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定理。
注意:在全等的判定中,没有AAA(角角角)和SSA(边边角)(特例:直角三角形为HL,因为勾股定理,只要确定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另一直角边也确定,属于SSS),因为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唯一确定三角形的形状。
另外三条中线(或高、角平分线)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也全等。
找对应元素的常用方法有三种:
(一)从运动角度看
1.平移法:沿某一方向推移使两三角形重合来找对应元素.
2.翻转法:找到中心线,沿中心线翻折后能相互重合,从而发现对应元素.
3.旋转法:三角形绕某一点旋转一定角度能与另一三角形重合,从而发现对应元素.
(二)根据位置元素来推理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三)根据经验来判断
1.大边对应大边,大角对应大角
2.公共边是对应边,公共角是对应角
做题技巧:一般来说考试中线段和角相等需要证明全等。因此我们可以来采取逆思维的方式。
1.想要证全等,则需要什么条件
2.要证某某边等于某某边,那么首先要证明含有那两个边的三角形全等。
3.然后把所得的等式运用(AAS/ASA/SAS/SSS/HL)证明三角形全等。
4.有时还需要画辅助线帮助解题。常用的辅助线有:倍长中线,截长补短等。

一、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首先我们看只给一个条件(一条边或一个角)画三角形时,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只给定一条边时(如图中的实线
)
由图可知:这三个三角形不全等.只给定一个角时夹角(如图中的实线).
由画图可知:这三个三角形也不全等.因此,只给出一个条件时,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接下来我们探索:给出两个条件时,所画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1)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30°,一条边为3厘米(如图)

这三个三角形不全等.(2)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30°和50°(如图).它们看起来的形状一样,但大小不一样.
这两个三角形不能重合,所以也不全等.(3)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4cm、6cm(如图).
它们也不全等.我们通过画图、观察、比较知道,只给出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那么给出三个条件时,又怎样呢?如果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有四种可能.即:三条边,三个角,两边一角和两角一边.下面我们来逐一探索.
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40°、60°、80°.能画出这个三角形,但有的能完全重合,有的不重合,所以它们不一定重合(如图).
通过比较得知:给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得到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2.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4cm,5cm和7cm.画出这个三角形如图.
比较可知:这样的所有三角形都是全等的.由此可知:已知三角形的三边,则画出的所有三角形都全等.这样就得到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如下图.
这是用符号语言来表示该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注意:三边对应相等是前提条件,三角形全等是结论.3.已知三角形的“两角一边”
如果“两角一边”条件中的边是两角所夹的边.
如: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和80°,它们所夹的边为2cm,我们来画出这个三角形(如图).
经过比较,它们全等.也就是说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及其夹边,那么由此得到的三角形都是全等的.由此我们得到了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另一条件: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写为:“角边角”或“ASA”.如图,在△ABC和△DEF中.
在“两角一边”中,除“两角及其夹边”外,还有两角及一角的对边.
如果“两角及一边”条件中的边是其中一角的对边,如: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为60°和45°,一边长为3cm(如图).
已知两角及一角的对边画三角形时,不容易画,但如果把“两角及一角的对边”转化为“两角及其夹边”时,就可以了.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已知两个内角,那么第三个内角就可求出,这样就把“两角及一角的对边”转化为“两角及其夹边”.
(1)如果60°角所对的边为3cm时,画出的图形如下:
经比较:这样得到的三角形都全等.(2)如果45°角所对的边为3cm时,画出的图形如下.
经比较:这样条件的所有三角形都全等.由此我们又得到了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另一条件: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角角边”或“AAS”.如图.在△ABC和△DEF中.
4.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一角
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一角,有两种情况:两边及这两边的夹角,两边及一边的对角.
先看第一种情况下,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如果“两边及一角”条件中的角是两边的夹角.如: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2.5cm、3.5cm.它们的夹角为40°(如图).
经过比较,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那么所得的三角形都全等.
由此我们得到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称“边角边”或“SAS”.
如图,在△ABC和△DEF中.
接下来我们研究第二种情况.
如果“两边及一角”条件中的角是其中一边的对角.如:两条边分别为2.5cm、3.5cm.长度为2.5cm
的边所对的角为
40°(如图).
按上述条件画的三角形不唯一,存在不同的三角形满足上述条件,如图.
由图可知:这两个三角形不全等.
所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因此可知:“两边及一角”中的两种情况中只有一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即: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二、三角形的稳定性
如果我们取三根长度适当的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三角形的框架,所得到的框架的形状固定吗?用四根木条钉成的框架的形状固定吗?
图(1)是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产和生活中是很有用的.如:房屋的人字梁具有三角形的结构,它就坚固和稳定.
图(2)的形状是可以改变的,它不具有稳定性.
那么要使图(2)的框架不能活动,在相对的顶点上钉一根木条,使它变为两个三角形框架即可.
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采用三角形的结构去建筑.就是用到了它的稳定性.
小结: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要有三个条件对应相等;我们常用主要是“SSS”、“ASA”、“AAS”、“SAS”.

相关推荐

八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整理:相交线


八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整理:相交线

知识点总结
一、相交线:
性质: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二、对顶角、邻补角:
1.对顶角:如图,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1与∠2有公共顶点O,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说明:两个角是对顶角必需满足两个条件:(1)有公共顶点;(2)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2.邻补角:如图,∠1和∠2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条边OA、OB互为反向延长线,显然它们互补。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叫做互为邻补角。

3.性质:(1)对顶角相等;(2)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和等于。
三、有关垂线的概念和性质:1.概念: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角是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说明: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说明:垂线是直线,而垂线段是一条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不是指垂线段,而是指垂线段的长度。
3.平行线间的距离: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4.性质:(1)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都是直角;(2)过直线上一点或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3)连结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地说:垂线段最短;(4)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四、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如图,直线AB、CD被第三条直线EF所截,构成八个角,简称“三线八角”。

1.同位角:∠1与∠5,∠2与∠6,∠3与∠7,∠4与∠8,它们分别在AB、CD同侧,且在EF同侧。同位角呈“F”形;
2.内错角:∠3与∠5,∠4与∠6,它们分夹在AB、CD之间,同时又各在EF两侧。内错角呈“Z”形;
3.同旁内角:∠4与∠5,∠3与∠6,它们分别夹在AB、CD之间,同时又在EF同侧。同旁内角呈“U”形。
说明:(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指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角;
(2)这三类角都是由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
(3)同位角特征:截线同旁,被截两线的同方向;内错角特征:截线两旁,被截两线段之间;同旁内角特征:截线同旁,被截两线段之间;
(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成的八个角中,同位角4对,内错角2对,同旁内角2对。
常见考法
(1)对顶角、邻补角、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在中考中必有所涉及,一般是综合其它知识一起考查;(2)垂线段最短的性质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在中考中一般以填空、作图出现,主是根据要求作出垂线段或用性质解释理由。
误区提醒
(1)对顶角、邻补角以及垂线的概念理解有误;(2)在复杂图形中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时产生遗漏或错认。
【典型例题】如图,∠BAC=90°,AD⊥BC,则下面的结论中,正确的个数是()个。
①点B到AC的垂线段是线段AB;
②线段AC是点C到AB的垂线段;
③线段AD是点D到BC的垂线段;
④线段BD是点B到AD的垂线段.
A.1B.2C.3D.4

【解析】③是错误的,其余的均是正确的,故本题选C

一、目标与要求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二、重点
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与识别。
三、难点
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的理解;
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
四、知识框架
五、知识点、概念总结
1.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2.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关系
4.垂直:两条直线、两个平面相交,或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相交,如果交角成直角,叫做互相垂直。
5.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6.垂足:如果两直线的夹角为直角,那么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7.垂线性质
(1)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3)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8.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同位角:∠1与∠5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2与∠6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2与∠5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9.平行:在平面上两条直线、空间的两个平面或空间的一条直线与一平面之间没有任何公共点时,称它们平行。
10.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11.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12.真命题:正确的命题,即如果命题的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
13.假命题:条件和结果相矛盾的命题是假命题。
14.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15.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16.定理与性质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17.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18.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19.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0.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充要条件。

八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整理:探索规律


八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整理:探索规律

探索规律
探索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揭示的规律,常常包含着事物的序列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掌握探究的一般方法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1)掌握探究规律的方法,可以通过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有时通过类比、联想,还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或图形特征进行透彻分析,从中找出隐含的规律;
(2)恰当合理的联想、猜想,从简单的、局部的特殊情况到一般情况是基本思路,经过归纳、提炼、加工,寻找出一般性规律,从而求解问题。
探索规律题题型和解题思路:
1.探索条件型:结论明确,需要探索发现使结论成立的条件的题目;
探索条件型往往是针对条件不充分、有变化或条件的发散性等情况,解答时要注意全面性,类似于讨论;解题应从结论着手,逆推其条件,或从反面论证,解题过程类似于分析法。
2.探索结论型:给定条件,但无明确的结论或结论不唯一,而要探索发现与之相应的结论的题目;
探索结论型题的特点是结论有多种可能,即它的结论是发散的、稳定的、隐蔽的和存在的;
探索结论型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是:
(1)从特殊情形入手,发现一般性的结论;
(2)在一般的情况下,证明猜想的正确性;
(3)也可以通过图形操作验证结论的正确性或转化为几个熟悉的容易解决的问题逐个解决。
3.探索规律型:在一定的条件状态下,需探索发现有关数学对象所具有的规律性或不变性的题目;
图形运动题的关键是抓住图形的本质特征,并仿照原题进行证明。在探索递推时,往往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要通过比较和分析,找出每次变化过程中都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和不易看清的图形变化部分。
4.探索存在型:在一定的条件下,需探索发现某种数学关系是否存在的题目.而且探索题往往也是分类讨论型的习题,无论从解题的思路还是书写的格式都应该让学生明了基本的规范,这也是数学学习能力要求。
探索存在型题的结论只有两种可能:存在或不存在;
存在型问题的解题步骤是:
①假设存在;
②推理得出结论(若得出矛盾,则结论不存在;若不得出矛盾,则结论存在)。
解答探索题型,必须在缜密审题的基础上,利用学具,按照要求在动态的过程中,通过归纳、想象、猜想,进行规律的探索,提出观点与看法,利用旧知识的迁移类比发现接替方法,或从特殊、简单的情况入手,寻找规律,找到接替方法;解答时要注意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因此其成果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其思维必须严格结合给定条件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这也是数学综合应用的能力要求。

典型例题
现有一根长为1的铁丝:
①若把它围成图1所示的矩形框,当矩形框的长a与矩形框的宽b满足a=_____b时所围成的矩形框面积最大;
②若把它围成图2所示的矩形框,当矩形框的长a与矩形框的宽b满足a=_____b时所围成的矩形框面积最大;
③若把它围成图n所示的矩形框(图中共有n+1条宽),当矩形框的长a与矩形框的宽b满足a=_____b时所围成的矩形框面积最大.

答案:1
解析:通过观察图形,分析、归纳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解:根据题意:①中有2(a+b)=1,且s=ab的最大值当且仅当矩形为正方形时,即a=b时取到;
②中,有2个a,有3个b,当且仅当矩形为正方形时,即2b=3a时,s=ab取得最大值;
故③中,按此规律,有2个a,有(n+1)个b,故当且仅当矩形为正方形时,即(n+1)b=2a时,s=ab取得最大值.
最新试题
1.探索规律:根据图中箭头指向的规律,从2009到2010再到2011,箭头的方向是()
A.

B.

C.

D.

2.观察下列各题:
1+3=4=22
1+3+5=9=32
1+3+5+7=16=42
1+3+5+7+9=25=52

根据上面各式的规律,请直接写出1+3+5+7+9+…+99=_____.
3.如图是某同学在沙滩上用石于摆成的小房子.
观察图形的变化规律,写出第9个小房子用了_____块石子.第n个小房子用了_____块石子.

4.一张长方形桌子需配6把椅子,按如图方式将桌子拼在一起,那么8张桌子需配椅子_____把.

5.如图所示,由一些圆组成形如正方形,每条“边”(包括两个顶点)有n(n>1)个圆:
(1)请直接写出,当n=5时,这个图形总的圆数是_____.
(2)当n=6时,这个图形总的圆数是_____.
(3)当每边有n个圆时,则总圆数s是多少?

6.观察表格,当输入8时,输出_____.
输入123456…
输出345678…
7.如图是用棋子成的“T”字图案.从图案中可以出,第一个“T”字图案需要5枚棋子,第二个“T”字图案需要8枚棋子,第三个“T”图案需要11枚棋子.

(1)照此规律,摆成第八个图案需要几枚棋子?
(2)摆成第n个图案需要几枚棋子?
(3)摆成第2010个图案需要几枚棋子?
8.观察下面一列有规律的数:,,,,,…,由规律可知,第n个数为_____.
9.一串有趣的图案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如图):

按此规律在右边的圆中画出的第2014个图案:

(把具体图形补充到圈里面)
10.如图,下列图案是相同的小正方形按一定的规律拼搭而成:第一个图案有2个小正方形,第2个图案有4个小正方形,…,依次规律,第10个图案有小正方形的个数是()

A.54个
B.55个
C.56个
D.57个

八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整理:方程的定义


八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整理:方程的定义

知识点1:
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0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是:ax+b=0(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并且a≠0).
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是:ax=b(a≠0).
不定方程:一个代数方程,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未知数时,叫做不定方程,不定方程一般有无穷多解。代数方程:代数方程通常指整式方程。有时也泛指方程两边都是代数式的情形,因而也包括分式方程和无理方程。
等式:用符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在等式中,等号左、右两边的式子,分别叫做这个等式的左边、右边.性质:两边同加同减一个数或等式仍为等式;两边同乘同除一个数或等式(除数不能是0)仍为等式。
方程的根: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也叫做方程的根。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括号: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
4.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
5.系数化成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
矛盾方程:一个方程,如果不存在使其左边与右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样的方程叫矛盾方程.知识点2:
二元一次方程
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含有相同的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解法:
(1)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①把方程组里的任何一个未知数化成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
②把这个代数式代入另一个方程里,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得一个未知数的值,然后再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④把求得两个未知数的值写在一起,就是原方程组的解.
2)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①把一个方程或两个方程的两边都乘以适当的数,使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相等.
②把所得的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得一个未知数的值,然后再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④把求得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写在一起,就是原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情况:
知识点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不等号有>、≥、<、≤或≠等等.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0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如axb或axb(a≠0)
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不等式基本性质:
(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成1
(如果乘数和除数是负数,要把不等号改变方向)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步骤:(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所有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2)在数轴上表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3)写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四种情况:
知识点4
一元二次方程
基本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3x2+5x-2=0的常数项是-2(任意).一次项系数为5(任意),二次项是3(任意不为0).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直接开平方法
如果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是含有未知数的一次式的平方,另一边是一个非负数,则根据平方根的概念可以用直接开平方法来解.
2.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
先把方程的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可通过直接开平方法来求方程的解,也就是先配方再求解.
3.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法
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4.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因式分解法
在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是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时,可先将一边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再分别令每个因式为零,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可求得原方程的解.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941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