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复习教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复习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理解“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性质活泼的氧气”、“奇妙的二氧化碳”、“自然界中的水”各节标题的寓意。
2.知道自然界中氧气的来源和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掌握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实验室法。
3.知道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了解二氧化碳的特殊性质、用途和检验方法;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4.知道水的组成,天然水与水的区别,硬水与软水的含义和区分方法,水污染的因素和水净化的基本方法;知道过滤操作的目的,学习过滤的基本装置和操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思考、分析、联想,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善于交流与讨论。
2.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培养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增强环保意识。
3.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空气的组分,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及其用途。
2.增强学生对空气、水资源的环保意识,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好。
〖难点〗
1.有关氧气的化学性质的现象观察及准确描述
2.有关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性质的实验操作。
【教学安排】:2学时
【教学方式】:归纳——讨论——练习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们猜一猜我的手中有什么物质?
2.鬼洞的故事。
3.生命的起源。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积极发言的习惯。同时引出本堂复习课的内容。
〖合作交流,复习知识〗
展示归纳:本章知识框架
一个中心:以我们为中心的身边物质两类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三种物质:氧气、二氧化碳、水四个概念:纯净物、混合物、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一、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回忆:空气的组成和空气污染相关知识
思考并回答:
1.捕捉空气(获得某处气体样品)的实验
2.空气的主要成份是氮气和氧气,下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1)这个实验,除了可以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的结论外,还可能推论出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_和其化学性质_________的结论。
(2)实验过程中燃烧匙里为什么要盛放过量的红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此实验中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为什么
答:。二、性质活泼的氧气
回忆并归纳: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法
1.氧气的性质
2.氧气的用途
3.氧气的制法
(1)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2)实验室制法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过氧化氢水+氧气
思考:Fe在O2中燃烧实验中为什么要预先在瓶底放少量水或者细沙?
三、奇妙的二氧化碳
回忆并归纳:
1.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3.二氧化碳的制法
观看影片:(1)二氧化碳的制法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提示:进入久末开启的地窖,要先进行灯火实验,才能保证生命安全。思考:人们常用石灰浆(主要成份是氢氧化钙)抹刷墙壁。石灰浆在墙壁上一段时间后变成又白又硬的物质,该物质是什么?为使其快干通常打开窗户,并且生炭火盆,你知道原因吗?为什么刚生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
说明原理: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
四、自然界中的水
1.水的组成和性质
2.水的净化
(1)为什么要净化水
(2)净化水的方法:过滤和蒸发
(3)硬水与软水
3.水资源的利用
回忆:水污染
展示:节水徽记和节水标志
强调:电解水的现象和结论
知识提升:
1.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为1︰2,质量比为8︰1,在实验中常加稀H2SO4和NaOH来增强水的导电性。通的是直流电。
2.硬水指含较多钙、镁离子(Ca2+、Mg2+)的水。
检验硬水的方法:
①加入肥皂水,搅拌,若泡沫很少,还形成白色垢状物,则为硬水。
②用玻璃棒蘸取硬水,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一定会留下白色固体(灼烧后留下白色固体的不一定为硬水)。
使硬水软化的方法:①煮沸②蒸馏。
说明:方法①更简便,方法②更彻底

本节练习:
1、目前,我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检测项目中不包括()
A、二氧化硫(SO2)B、二氧化碳(CO2)
C、二氧化氮(NO2)D、总悬浮颗粒(TSP)
2、下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其中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水受热沸腾、酒精燃烧B、汽油挥发、动物的呼吸作用
C、剩饭变馊、铁锅生锈D、玻璃破碎、西瓜榨成汁3、对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和放出热量。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无气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烟雾。
4、攀登珠峰必备的物品之一是氧气瓶,此时氧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氧气与人体内的葡萄糖(C6H12O6)发生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提供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物质的变化过程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化学变化中通常伴随能量转化,这是因为不同物质所含的化学能的大小不同,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化学能可以转化成热能、光能和电能等。
(1)举出从环境中吸收热能发生物理变化的例子。
(2)镁条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______和______。
(3)干电池放电是______能转化为______能。
6、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占____,生命活动离不开氧气,自然界中氧气的来源是________。
直击中考:
1.科学实验的正确步骤应为:
①明确实验目的;②收集有关资料;
③设计合理方案;④进行科学实验。
请你按照以上四步,完成以下实验设计,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A、双氧水(H2O2)是一种无色液体,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迅速分解出氧气,实验室常用这种方法制取氧气。
①明确实验目的: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
②收集有关资料:双氧水是一种无色体,二氧化锰是状固体,反应条件_____;氧气密度于空气且溶于水。
③设计合理方案:发生装置选用,收集装置选用______。
④进行科学实验。
B.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加热氯酸钾(白色固体)、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制取氧气,且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完成如下设计:
①明确实验目的:。
②收集有关资料:氯酸钾是,二氧化锰是____(填颜色、状态),反应条件;氧气密度__于空气且溶于水。
③设计合理方案:发生装置选用,收集装置选用(此两空填序号)。
④进行科学实验。2.下列装置为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A中出现的明显现象是:1;2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B瓶内盛满CO2,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拧紧瓶盖振荡,出现的现象是: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C出现的现象是:,这是因为_____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如果给变化后的液体加热,又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4)D中出现的现象是,可以推出的结论是_________.研究性学习
设计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
本节小结:
作业:P.551,2,3,4,5,6,7。课后反思:

相关推荐

我们身边的物质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我们身边的物质》,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一、本章在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本章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作为研究物质的开端,主要包括人类生命活动无法离开的空气和水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组成、性质、制法及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去探索物质的奥妙,进一步体会化学研究的内容及如何研究物质。
二、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共包括四部分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物质,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空气的组成、空气成分的研究以及空气的重要用途;第二部分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制法;第三部分主要讲述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制法及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第四部分包括水的组成,净化及水污染和它的防治措施,这四部分内容看似独立成节,但又是相互联系的。
三、本章知识与社会热点、生产生活、科技前沿等方面的联系或体现
本章所研究的内容都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其中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都是我们的生活、生产密不可分,同时空气的污染、水污染以及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危害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氧气、氮气、稀有气体在科学研究和高科技领域有广泛的用途。
四、学法建议
1、注重知识的积累,注意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区别,通过类比掌握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组成、性质。
2、加强参与意识,亲自参加试验活动,培养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3、注重化学与生产、生活、科技方面的联系,培养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关心环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们身边物质的酸碱性教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我们身边物质的酸碱性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一、教学设计的背景与定位

在学完酸和碱之后,学生已经知道了石蕊、酚酞等指示剂能指示出溶液的酸碱性,但是对于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还没有认识,石蕊、酚酞等指示剂能否指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也不清楚。而现在,物质的酸碱性即pH的大小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了解溶液的pH有不容忽视的实际意义。

根据目前学生学习条件不足、资源缺乏等具体情况,本课题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实践为辅。由于学生整体素质较差,教学设计注重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引导作用,配套学案设计注重阶梯性,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起到提纲的作用。课堂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学化学。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使他们逐步养成关注社会、关注环境,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认识社会现象的习惯。

二、教学相关资源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网络中有关pH与生活的内容。

3、仪器和药品:pH试纸、玻璃棒、20%和0.1%氢氧化钠溶液各一瓶、20%和0.1%盐酸溶液各一瓶、紫色石蕊、无色酚酞、泥土、雪碧、洗洁精、洁厕剂、橘子汁、番茄汁、肥皂水、立白洗衣粉等。

三、课前准备工作

1、网络中有关“pH与生活”的内容,教师和有条件的学生提前完成并打印一式两份。其中一份张贴在实验室。

2、分组实验仪器:pH试纸、玻璃棒、20%和0.01%氢氧化钠溶液各一瓶、20%和0.01%盐酸各一瓶、紫色石蕊、无色酚酞、(以下分四组)泥土、雪碧、洗洁精、洁厕剂、肥皂水、自来水、橘子汁、唾液、牛奶、番茄汁、立白洗衣粉、厨房清洁剂等。

3、学生自带生活中的常见物质,不限种类。

四、教学设计的方案

1、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酸碱强弱可用pH的高低来表示。

2、会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的强弱。

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实验与探究实验提高操作、观察、记录数据、思维等能力,初步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关注社会、保护环境的科学态度,以及求实、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pH、会测定物质的酸碱度。通过对比实验与探究实验提高操作、观察、记录数据、思维等能力,初步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难点:

了解生活中物质的酸碱性。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关心社会、关注社会、保护环境的科学态度,以及求实、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你们闻过醋的味道吗?什么味道?你还尝过哪些有酸味的东西?这些都是酸。我们身边吃的用的物质有很多,哪些是酸性的?哪些是碱性的?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如何?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题。

【板书】课题

【提出问题】现在盖房子少不了的是石灰,它溶于水是碱。可以尝味道吗?(不可以)有什么方法既简单又方便地测定物质的酸碱性?(学生:用石蕊和酚酞。)石蕊遇酸变红,有的有酸味的物质很酸,有的微酸,通过石蕊可以区分吗?那么,可以用什么方法才能区分出酸或碱的强弱程度呢?(pH)

【投影】学习目标。我们先认识pH。

【阅读】学生阅读p61页,讲出所了解的有关内容。教师板书。

【板书】(或投影)

一、pH是表示物质的酸碱性的强弱程度的,简称酸碱度。

1、pH的范围是0~14

2、酸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碱性溶液的pH7。

3、pH越小酸性越强,反之pH越大酸性越弱。

【投影】认识pH

【设问】如何测定溶液的pH?什么是比色卡?(教师简要解答)

【演示】两名学生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正确的操作方法。

【学生活动一】测定不同浓度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pH并记录。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所测得的pH与浓度的关系。

【投影】投影学生实验结果并讨论。强调:①酸越浓,pH越小;碱越浓,pH越大。②两种不同浓度的盐酸浓度差别很大,但pH差别很小。

【学生活动二】分组测定生活中常见物质的pH并记录。

【投影】汇总学生实验结果并投影。

【讨论】

①将可食用与非食用物质的pH比较,有何结论?(酸性或碱性太强的物质即pH太大或太小的均不可食用,它们有强烈的腐蚀性)

②将酸性物质按pH大小进行排列,有何结论?(酸味越浓的物质酸性越强,pH越小;碱性越强的物质pH越大。)

③你调查到生活中哪些与pH有关的知识?

【板书】师引导学生将调查的结果进行分类,学生讲述教师板书:

二、pH与生活

1、pH与人体健康

人体体液的pH是7.35~7.45时正常;

人体体液的pH7.35时,处于亚健康状况;

人体体液的pH=6.9时,变成植物人;

人体体液的pH是6.85~6.45时死亡。

如何测定自身体液的pH是否正常?

如何调整体液的pH?常吃的食物哪些是酸性的,哪些是碱性的?

酸性食物(20%):肉、蛋、……

碱性食物(80%):蔬菜、水果、……

2、pH与美容

3、pH与内衣

4、pH与酸雨

5、pH与土壤

6、pH与养鱼

7、……

【小结】以上讨论涉及了工业、农业、环境、人体健康等各个方面,(请学生翻开课本63页)说明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生活中有重要意义。

【练习】见讲义,投影解答。

1、月季花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某同学给月季花施肥前,对下列氮肥溶液的pH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表:

化肥名称

尿素

碳酸氢铵

硫酸铵

氨水

溶液的pH

7

8

8

11

该同学最好选用()

A、尿素B、碳酸氢铵C、硫酸铵D、氨水

2、下表为家庭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

物质

食醋

牙膏

食盐水

肥皂水

火碱液

pH

3

9

7

10

13

蚊子、蜂、蚂蚁等昆虫叮咬人时,会向人体射入一种叫蚁酸(具有酸性)的物质,使皮肤红肿、瘙痒,甚至疼痛。要消除这种症状,可在叮咬处涂抹下列物质中的()

A、牙膏和肥皂水B、食盐水C、火碱液D、食醋

【学生自我小结】投影要点,发随堂小测。

【随堂检测】

1、溶液的酸碱度常用表示.

2、pH的范围是。

3、pH7时,溶液显性,且数值越小,酸性越。

4、pH=7时,溶液显性。

5、pH7时,溶液显性,且数值越大,碱性越。

6、同学测定了一些食物的pH如下。根据表中的数据判断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蕃茄

橘子

鸡蛋清

牛奶

玉米

pH

4

3

8

6

8

A、病人适宜多吃橘子B、牛奶和鸡蛋清都显碱性C、蕃茄的酸性比橘子强D、橘子汁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作业】

1、测定家中常用物质的pH。

2、完成课本习题第1、2、7题。

学案设计

主题:我们身边物质的酸碱性

班级姓名

问题:

1、你知道生活中我们吃的和用的一些物质哪些是酸性的?哪些是碱性的?

2、有什么方法可以既简单又方便地测定物质的酸碱性?

3、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时仅知道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是不够的,经常还需要知道溶液的酸碱强弱程度,那么怎样表示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呢?

学习目标:

1、物质的酸碱性强弱可用pH的高低来表示。

2、会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酸碱性的强弱。

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读一读:(课本61页)

讲一讲:说一说你在课本上了解的内容

测定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自己动手实验,测定周围物质pH,并填表:

组别

物质

pH

酸碱性

(酸性/中性/碱性)

A

橘子汁

自来水

洗洁精

自带物质

B

汽水

校园里的土壤

立白洗衣粉

自带物质

C

唾液

肥皂水

番茄汁

自带物质

D

牛奶

厕所清洁剂

厨房清洁剂

自带物质

议一议:

将上述物质进行归类,并按pH的大小排列:

物质名称

pH

酸碱度

物质名称

pH

酸碱度

交流一下你所了解到的与生活中的物质的pH相关的知识

练一练

月季花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某同学给月季花施肥前,对下列氮肥溶液的pH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表:

化肥名称

尿素

碳酸氢铵

硫酸铵

氨水

溶液的pH

7

8

8

11

该同学最好选用()

A、尿素B、碳酸氢铵C、硫酸铵D、氨水

读一读:(阅读课本62页~63页了解常见物质的pH及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自我小结和检测。

作业:

1、测定家中常用物质的pH。

2、完成课本习题第1、2、7题。

五、教学后记

本节课成功的地方之一是学生通过探究不同浓度的酸、碱溶液的pH,从数据上直观地了解到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与pH的关系,为以后高中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其二是充分发掘生活中物质的pH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课有很多学生意犹未尽向老师要pH试纸带回家;有的女同学对洗发水、洗面奶等的酸碱性特别感兴趣,教师这时趁机启发其对下一课时酸碱性与头发的关系进行研究。不足之处,一是学生学习程度差异较大,探究时间和讨论时间有别,所以教学时间紧迫,当堂检测不能在课堂上完成,建议有条件的可将pH与生活的讨论内容投影或让学生在课后交流,也可互相借阅或阅读事先张贴在实验室内的资料。二是大多数学生没有电脑或没有条件上网,所以有关pH与生活的资料准备主要是教师完成,学生参与度不高,尽管学生很感兴趣。

九年级《我们身边的物质》期末复习提纲


九年级《我们身边的物质》期末复习提纲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镁带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④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5、捕捉空气(获得某处气体样品)的实验方法:①用一个集气瓶,装满水,到某处后,将水倒掉,盖好集气瓶即可。②用一个干瘪的气囊,到某处后撑开、扎紧口即可。③用一个注射器到某处吸取即可。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2、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4、电解水化学方程式为:2H2O通电2H2↑+O2↑实验可证明: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②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5、电解水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分子个数比)为1︰2,质量比为8︰1,在实验中常加稀H2SO4和NaOH来增强水的导电性。通的是直流电。
6、硬水指含有较多钙、镁离子(Ca2+、Mg2+)的水。
检验硬水的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若泡沫很少,还形成白色垢状物,则为硬水。
用玻璃棒蘸取硬水,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一定会留下白色固体;但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后留下白色固体的不一定为硬水。
使硬水软化的方法:①煮沸,②蒸馏。(方法①更简便,方法②更彻底)
(O2、H2、CO2、CO、C)
1、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
氢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最小,难溶于水。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碳酸气)。干冰是CO2固体。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甲烷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俗名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
2、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的单质,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的不同。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生铁和钢主要成分都是铁,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含碳量不同。
3、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难或不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CO2、HCl、NH3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NH3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CO、N2、(NO)只能用排水法
4、①实验室制O2的方法是: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方程式)
H2O2——,KMnO4——
工业上制制O2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原理:利用N2、O2的沸点不同,N2先被蒸发,余下的是液氧(贮存在天蓝色钢瓶中)。
②实验室制H2的方法是:常用锌和稀硫酸或稀盐酸
(不能用浓硫酸和硝酸,原因:氧化性太强与金属反应不生成H2而生成H2O)(也不能用镁:反应速度太快了;也不能用铁:反应速度太慢了;也不能用铜,因为不反应)Zn+H2SO4——
Zn+HCl——
工业上制H2的原料:水、水煤气(H2、CO)、天然气(主要成分CH4)(化学变化)
③实验室制CO2的方法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不能用浓盐酸(产生的气体不纯含有HCl),不能用稀硫酸(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行)(大理石粉末和稀硫酸可以反应)。CaCO3+HCl—工业上制CO2的方法是:煅烧石灰石CaCO3—
5、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①(黑色)C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
②(黄色)S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SO2,但在叙述现象时不能说出来)。
③(红色或白色)P和O2反应的现象是:冒白烟,生成白色固体(是P2O5,不能说)。(用于发令枪)
④(银白色)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是氧化镁,不能说)。(用于照明弹等)
⑤(银白色)Fe和O2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是Fe3O4,不能说),
注意点:预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层沙,防止生成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⑥H2和O2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⑦CO和O2的现象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⑧CH4和O2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酒精燃烧C2H5OH+O2—
6、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②还原性
①可燃性H2+O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H2的爆炸极限为4~74.2%
CO+O2—
C+O2—(氧气充足)C+O2—(氧气不足)
②还原性H2+CuO—黑色变成红色,同时有水珠出现
C+CuO—黑色变成红色,同时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CuO—黑色粉末变成红色,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7、CO2①与水反应:CO2+H2O—(紫色石蕊变红色)
②与碱反应:CO2+Ca(OH)2—(检验CO2的方程式)
③与灼热的碳反应:CO2+C高温2CO
①除杂:CO[CO2]通入NaOH溶液CO2+NaOH—
CO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O+CuO—(不能用点燃的方法)
CaO[CaCO3]只能煅烧CaCO3—
②检验:CaO[CaCO3]加盐酸CaCO3+HCl—
③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
H2、O2、CO2:用燃着的木条;鉴别CO2和SO2用紫红色的KMnO4溶液
[(H2、CO2),(O2、CO2),(CO、CO2)]用石灰水等
8、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氮气的用途:(充入灯泡或膨化食品袋中)做保护气、生产氮肥等;
稀有气体用途:充入霓虹灯、充氦气球、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二氧化碳的用途:温室肥料、灭火、
干冰(固体二氧化碳)用作致冷剂,进行人工降雨、制造云雾、食品保鲜。
9、“烟”由固体小颗粒形成;“雾”由小液滴形成;
“火焰”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固体直接燃烧只发光无火焰。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764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