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24课出师表”,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出师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

4、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A、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B、积累一些文言实同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A、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

B、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自制课件。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谁知道有关诸葛亮和刘备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学生交流,教师补充有关知识。

2、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二、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崩殂疲弊陛下恢弘妄自菲薄以塞驽钝陟罚臧否裨补阙漏郭攸之费祎行阵和睦长史猥自夙夜忧叹以彰其咎咨诹以遗陛下斟酌损益

2、查字典,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三、分析:

1、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听视频朗读再次品味语气和停顿。

2、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中道:中途崩殂:死。崩,古代指皇帝的死亡。殂,死亡。

疲弊:人力疲劳,物力缺乏。诚实:在,确实。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盖:发语词,有“因为是”“原来是”的意思。殊遇:特别厚待。遗德:遗留的美德。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3、翻译第2段。注意下列词语的含义。

为忠善者:尽忠做好事的人。昭:显示,表明。平明之理:公平严明的治理。

4、翻译第3段。

良实:善良的人,诚实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是以:以是,因此。愚:古时自称,我。

广益:更多的益处、成效。

5、翻译第4段。

晓畅:通晓,精通。行阵:队伍,指军队。优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6、翻译第5段。

亲:亲近。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疏远。形容词用作动词。所以: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原因,可译为“…的原因”。兴隆:兴旺发达。倾颓:倾覆衰败。未尝:没有一次。痛恨:痛心遗憾。

计日而待:计算着时间而到来。指为期不远。

7、翻译第6段。

躬:亲自。苟全:苟且保全。闻达:闻名作官。由是:因此。感激:感动、激动。驱驰:快跑,喻奔走效劳。有:通“又”,表余数。

8、翻译第7段。

托付不效:托付的事情未能办到。三军:指全军。庶:差不多。职分:职责。

9、翻译第8~9段。

效:重任。不效:不能实现。兴德:发扬美德。察纳:观察采纳。不胜:不尽。涕零:流下眼了。

10、朗读课文,要求朗朗上口。

四、小结:

1、古今异义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非常恨。

布衣古义:贫民百姓。臣本布衣。今义:布的衣服。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激古义:感动,激动。由是感激。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秋古义:时今义:秋季

2、一词多义

重任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实现、完成不效则治臣之罪。

感激

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感谢。臣不胜受恩感激。

3、词性活用

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恢弘志士之气。

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此皆良实。

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优劣得所。

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亲贤臣。

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远小人。

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攘除奸凶。

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4、通假字

阙:通“缺”,缺点。稗补阙漏。有:通“又”,表余数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虚词

以介词,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因。先帝不以臣卑鄙。

连词,表目的,来,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连词,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表时间,以。受命以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读了本文你知道这篇表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二、分析:

1、关于文章的脉络。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说:一是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的显示出来了。1)诸葛亮跟后主刘禅有两种关系,一是君臣关系,二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之间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此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出师后国内政局就成了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这个问题解决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表中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2)北伐的决策是诸葛亮的决策。作者在这篇抒情式的表里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之人。据以上说明可将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君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

第四部分(9段)表文的结束语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1、第1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2、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提出了三条建议。

A、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

B、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C、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3、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A、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C、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兴隆”。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稳定的后方。

4、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尤为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阅读第二部分段思考

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1、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2、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1)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面忠陛下之职分也”;

2)定下军名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阅读第三段,思考

4、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

1)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伟、董允等。

2)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

3)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5、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

“表以陈情”,意思是表的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抒情的色彩。第一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方针、政策和历史经验教训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第二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遇之思和无限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心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最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之效”自许,并且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天帝之灵”,更是情词恳切,催人泪下,集中表现了他感恩图报的心情。

四、理解练习:(见课件)

五、小结: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附:板书设计

出师表

诸葛亮

说告诫提建议——寓情于议

报先帝忠陛下——寓情于事报先帝忠陛下

提要求明责任——寓情于议

相关推荐

出师表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出师表》,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出师表)教学设计

一、课例名称出师表

二、执教教师

三、指导教师

四、课型精品课

五、学段(年级)九年级

六、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七、教学流程图

说明:

图形 意义说明

开 始、结束、一般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老师活动

判断

重要内容

流程线

教学构思

一、教学分析

《出师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的课文。本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懂文言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字词知识,疏通文意。同时注意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本文作者诸葛亮的事迹广为流传,学生对他也是有一定的了解,很容易就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和八年级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方言常识等都有一定的基础,虽然此文篇幅较长,又有较多古今异义、一字多义等现象,但文意疏理方面没有太多障碍,一般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就能解决,所以这方面无需讲太多,而应把自学的能动性还给学生。另一方面,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时代意义,引导他们去传承和发扬是本文的一个拓展。

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能分析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能分析课文思路,把握文章内容,理解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感情。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能力目标:能够自读本文,说出重点词语的意思和以直译的方式翻译全文,会背诵全文。

情感目标: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2、能分析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难点: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策略

1、自主学习法:通过自行解决字词、句子的翻译,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研讨点拨法: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探究,解惑。指导学生在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

3、拓展欣赏法: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内容、人物的思想感情等方面进行探究赏析。

四、课前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能在课堂上简单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和“表”这种文体的基本知识.2、完成“学生学案”。

教师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多媒体、袖珍话筒。

五、教学过程构思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诸葛亮家喻户晓,学生对他的生平事迹较为了解,并且兴趣浓郁,不需花费多在力气即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朗读,反复朗读,熟读课文

课文篇幅较长,教学设计突出了学生的朗读,力争在朗读中体会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并借助参考资料,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从课堂效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可以做到。淡化教师的讲解,减少教师的参与,突出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3、借助工具书,学生理解翻译

学生怕学文言文,主要怕文言文的字词解释,句子的翻译。而且长期养成了依赖老师的习惯,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故意淡化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参考书,例如《文言文全解》《古诗文阅读》等,学会使用,充分使用,达到自学的目的。

4、思考释疑,理解主题

在梳理文意时学生反应敏捷,对课文的理解很准确到位,可见充分的朗读,以及借助工具书,学生完全可以自学。

5、赏写训练,于想象中感受作者品格,提高写作能力.

课外拓展的内容是仿照《不朽的失眠》,通过想象诸葛亮写作此表时的当情当景,体味作者良苦用心,体会作者的忠心,同时提高写作能力。这个内容极其新奇,学生兴趣浓厚,他们发挥想象力,把自己心中的诸葛亮表现出来,同时表达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人物的理解。这一环节成为整节课的亮点和兴奋点。

《出师表》教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出师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师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
4、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⑵积累一些文言实同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⑴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
⑵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崩殂(cuí)疲弊(bì)陛下(bì)妄自菲薄(fěibó)恢弘(hóng)以塞(sè)驽钝(nú)裨补阙漏(bìquē)陟罚(zhì)臧否(zāngpǐ)郭攸之(yōu)行阵和睦(háng)费祎(yī)长史(zhāng)猥自(wěi)夙夜忧叹(sù)咨诹(zōu)以遗陛下(wèi)以彰其咎(jiū)斟酌(zhēnzhuó)
2、查字典,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2、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匕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中道:中途
崩殂:死。崩,古代指皇帝的死亡。殂,死亡。
疲弊:人力疲劳,物力缺乏。
诚:实在,确实。
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盖:发语词,有“因为是”“原来是”的意思。
殊遇:特别厚待。
遗德:遗留的美德。
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3、请学生翻译第2段:
一体:指国家的官员。
为忠善者:尽忠做好事的人。
昭:显示,表明。
平明之理:公平严明的治理。
4、请学生翻译第3段:
良实:善良的人,诚实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是以:以是,因此。
愚:古时自称,我。
广益:更多的益处、成效。
5、请学生翻译第4段:
晓畅:通晓,精通。
行阵:队伍,指军队。
优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6、请学生翻译第5段:
亲:亲近。形容词用作动词。
远:疏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所以: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兴隆:兴旺发达。
倾颓:倾覆衰败。
未尝:没有一次。
痛恨:痛心遗憾。
计日而待:计算着时间而到来。指为期不远。
7、请学生翻译第6段。
躬:亲自。
苟全:苟且保全。
闻达:闻名作官。
由是:因此。
感激:感动、激动。
驱驰:快跑,喻奔走效劳。
有:通“又”,表余数。
8、请学生翻译第7段。
托付不效:托付的事情未能办到。
三军:指全军。
庶:差不多。
职分:职责。
9、请学生翻译第8~9段。
效:重任。
不效:不能实现。
兴德:发扬美德。
察纳:观察采纳。
不胜:不尽。
涕零:流下眼了。
10、朗读课文,要求朗朗上口。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今义:非常恨。
布衣:
古义:贫民百姓。臣本布衣。
今义:布的衣服。
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激:
古义: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2、一词多义:
效:
重任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实现、完成不效则治臣之罪。
感激:
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感谢。臣不胜受恩感激。
3、词性活用:
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恢弘志士之气。
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此皆良实。
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优劣得所。
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亲贤臣。
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远小人。
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攘除奸凶。
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4、通假字:
阙通缺,缺点稗补阙漏。
有通又,表余数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虚词:
以:
介词,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因先帝不以臣卑鄙。
连词,表目的来,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连词,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表时间以受命以来。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或组词
1、薄:
(妄自菲薄)()
2、塞:
(以塞忠谏之路)()
3、行:
(行阵)(性行淑均)
4、否:
(陟罚臧否)()
5、遗:
(以遗陛下)()
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益州疲弊。2、盖追先帝之殊遇。
3、恢弘志士之气。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5、先帝不以臣卑鄙。
6、由是感激。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庶竭驾钝,攘除奸凶。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诵课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对课文内容和写作特色质疑。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了课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课文主要内容和主要写作特色。
三、正课
1、朗诵课文,尽量背诵。
2、提问: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恢复汉
室”的根据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惜,肩上的托付的担子之沉重。同时警示后主要奋发有为,继承先辈遗志。为后文提出建议定下基调。
3、提问:
第1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
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4、提问:第1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
的。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在这样的形象下,做为蜀国的国君应当如何做,文章开头从三个方面使后主认识到应当有所为。
5、提问: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讨论并归纳:提出了三条建议。
⑴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
⑵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⑶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6、提问: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⑴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
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⑵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⑶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
“兴隆”
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
稳定的后方。
7、提问: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讨论并归纳:
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
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
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8、提问: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
“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9、提问;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讨论并归纳;“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
10、提问: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
室,还于旧都”。
11、提问: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⑴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⑵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
⑶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12、提问: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讨论并归纳:
⑴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面忠陛下之职分也”;
⑵定下军名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可联系北伐失败,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此绝非虚语)
13、提问: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讨论并归纳:
⑴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
⑵书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
诏”。
14、提问: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讨论并归纳: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尤为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15、提问: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表以陈情”,意思是表的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抒情的色
彩。第一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方针、政策和历史经验教训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第二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遇之思和无限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心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最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之效”自许,并且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天帝之灵”,更是情词恳切,催人泪下,集中表现了他感恩图报的心情。
四、小结
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五、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文后的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存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凤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波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报先帝而忘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神九之任也。
1、选出于“故五月渡沪”的“故”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A、桓侯故使人问之
B、而两狼之并趋如故
C、既克,公问其故
D、彼竭我盈,故克之
2、选出加点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A、先帝不以臣卑鄙
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遂许先帝以驱驰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3、上文中‘由是感激”的“是”是指代是什么?请用现代汉语翻译这句话。
答:u/u。
4、第二段中,作者指出“出师”的战略目标是()
A、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
C、北定中原,庶竭努钝,攘除奸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此臣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附译文】
先帝创建统一全国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我们蜀国贫困衰弱,这真正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啊。可是,侍卫大臣们在宫廷里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土们在边境上奋不顾身,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特殊恩典,想要在陛下身上来报答。
(陛下)实在应该广泛的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而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宫廷和相府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提升\惩罚、表扬、批评,(标准)不应当有差别。如果有做坏事j犯律令以及尽忠办好事的人,应当交给各主管部门决定对他们的惩罚和奖赏,来显示陛下公平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造成宫廷和相府有不同的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伟、董允等人,都善良诚实,志向和心思都忠贞纯正,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人我以为宫中的事情,不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情善良,做事公正,对军事精通熟练,从前试用他的时候,先帝曾称赞他有才干,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可以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部队团结一心,把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安排得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间,每逢跟我谈论这些,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正直、有才干而且能以死报国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就为期不远了。
我本来是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田,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先帝不嫌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分,三次到茅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十分感激,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严重挫折,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21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唯恐先帝的托付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沪水,深入到寸草不生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让我能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恢复汉家的基业,回到旧日的都城。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权衡事情的得失利弊,毫无保留的向您提出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希望陛下责成我实现讨伐曹魏、复兴汉朝的大业,如果不能实现就冶我的罪,来禀告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美德的建议,就应当责备郭攸之、费袜、董允等人的怠慢,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亲自多加考虑,(向他们)询问治国的正确道理,认识、采纳正确的意拗深切的追念先帝的遗命。(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面对着这篇表章,我涕泪交流,不知说了些
什么。
【参考答案】
一、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或组词
1、bóbáo(薄纸)
2、sèsāi(堵塞)
3、hángxíng
4、pǐfǒu(是否)
5、wèiyì(遗失)
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贫困衰弱。
2、特殊待遇。
3,发扬光大。
4、痛心遗憾。
5、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6、感动激动。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希望竭尽我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
2、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
3、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我们蜀国贫困衰弱,这真正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啊。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1、D、
2、D
3、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分,三次到茅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今的大事。

《出师表》复习学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出师表》复习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师表》复习学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中道崩殂:中途去世。崩殂:死,古代帝王死叫崩或殂。疲弊:困乏疲弱。

秋:时候,含有“紧要关头”之意。懈:懈怠。追:追念。诚:实在。

开张:扩大。光:发扬光大。恢弘:弘扬,扩大。

妄自菲薄:随便看轻自己。菲:鄙薄。

引喻失义:言谈违背道义。引:称引。喻:比喻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地区困乏疲弱,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然而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优厚的待遇,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陛下)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言谈违背道义,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第1段:论述当时的严峻形势,提出广开言路(开张圣听)的建议。

作者从危急得形势落笔,这样写的用意是:使刘禅认识到形势危急,警策刘禅继承

父业,发愤图强,思危惜臣。为下文提出建议提供依据。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陟罚臧否:升降官吏,评论善恶。陟:升迁。罚:处罚。

臧:善,这里指表扬。否:恶。这里指批评。异同:指不同,指赏罚标准不一致。科:法令条文。有司:负责专职的官吏。昭:显示。理:治理。私:偏爱。

内外:指内宫和外廷,即上文的“宫中府中”

【译文皇宫中和丞相府,都属于一个整体;升降官吏,评判善恶,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效忠行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英明的治理,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第2段:提出了严明赏罚的建议。

这段作者的建议是:严明赏罚(或赏罚公平),诸葛亮认为在执法方面应该刑的是:

作奸犯科的人,应该赏的是为忠善者。具体的执行办法是: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良实:贤良诚实的人。是以:因此。简拔:选拔。遗:给予。悉:全、都。

咨:询问。裨补阙漏:补救缺点疏漏。裨:补益。“阙”:通“缺”,缺点。缺失。

性行:性格品行。淑均:为人和善,处事公正。晓畅:通晓,熟悉。

行阵:军队的行列(或阵营),这里指军队。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侍中侍郎敦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贤良诚实,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善良公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征询他,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人才与实力的高低强弱都能安排得当。】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亲:亲近。远:疏远。所以:表原因。倾颓:衰败。

痛恨:痛心遗憾(或十分遗憾)。亲:亲近。信:信任。隆:兴盛。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坚贞贤良、能为气节而死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便为时不远了。】

第3-5段: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

第3、4段:举荐文臣武将。

第5段: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说明国家“兴隆”与“倾覆”,关键在于是否任人唯贤。

1、第3、4两段连用“悉以咨之”“必能”是为了强调文臣武将的重要作用(或:后主一定要重用贤臣),提醒刘禅要充分信任他们,重用他们。

2、从第5段看,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亲贤臣,远小人,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亲小人,远贤臣。“亲贤臣”相当于今天我们选拔人才时常提到的任人唯贤这一成语

3、作者从正反两方面概括两汉历史,并引先帝故事,意在说明什么?

总结两汉历史兴衰的经验教训,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要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

第1-5段中三条建议的核心是什么?为什么?

“亲贤远佞”是建议的核心。因为做不到这一点,一、二条建议就无法落实。文中“荐贤”等皆在于此。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布衣:平民。躬:亲自。苟全:苟且保全。闻达:扬名显达。

卑鄙:身份低微,见识浅陋。猥:辱,降低身份。顾:拜访,探望。

咨:询问。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或:感动,激奋)。驱驰:奔走效劳

值:遇到。倾覆:指兵败。尔来:从那以来。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扬名显达。先帝不因为我身分卑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寄:托付。大事:国家大事(指兴复汉室的大业)。夙:早晨。夙夜:日夜早晚。效:有(取得)成效。不毛:不长庄稼的荒芜之地。毛:指草木。定:平定。

兵甲:指武器装备。竭:竭尽。驽钝:才能平庸低下。除:铲除。

凶:奸邪凶恶的人。所以:用来……的事。职分:职责本分。斟酌:斟情斟理。

损,减少。益,增加。任:责任。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遗命以来,早晚忧虑叹息,唯恐托付的大事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英明,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芜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激励统帅全军,北伐平定中原。但愿能竭尽平庸之才,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迁回旧日的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权衡利弊得失,以定取舍,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第6、7段:追忆往事,陈述出师理由。

第6段:追叙先帝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

表达感激之情,启发后主励精图治。

1、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表明作者无意于功名利禄,甘于淡泊的生活态度。

2、这段中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意思是: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作用是:高度概括创业的艰难,表达作者愿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和效忠刘氏父子的的思想感情。

3、这段回顾了两件事,即:三顾茅庐和临危受命。作者回顾这两件事的用意是:

(1)达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2)告戒刘禅要学习父亲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3)说明创业的艰难,劝勉刘禅要发愤图强、复兴汉室。

4、从本段看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贤臣?

淡泊名利、知恩图报、忠于先帝、忠诚不渝

第7段:由追叙往事,转入出师的正题,陈述出师的请求和理由。

1、出师的条件: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目出师的目的: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出师的原因:报先帝,忠陛下。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大事”指什么?白帝城托孤。用原文中四个四字短语回答: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从这段中选出六个字,概括诸葛亮在本文中的感情:报先帝,忠陛下。

第6、7两段中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分别可以概括为:

三顾茅庐,临危受命(或:临危委重任)和临崩寄大事。

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托:托付。兴复之效:任务。不效:功效,取得成效。慢:怠慢。

彰:表明。咎:过失。自谋:自行谋划。咨、诹:询问。善道:治国的好办法。道:办法,道理。察纳:识别、采纳。雅言:正言,正确的言论。

临:面对。涕零:落下眼泪。涕:眼泪。零:落下。

【希望陛下把实现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使命交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我接受您的恩泽,心中非常激动。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泪水,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第8、9段强调本人、朝廷、后主三方面的责任,结束全文。

1、“临表涕零”表达了什么情感?

表达作者临行前百感交集,无限依恋之情,也隐含对国内政局的担忧,对刘禅能否采纳建议的担忧,透露出复杂矛盾的心情。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126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