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湘教版(新)八年级数学下册4.1《函数的表示法》(共2课时)教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湘教版(新)八年级数学下册4.1《函数的表示法》(共2课时)教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课题4.1.2函数的表示法共2课时
第1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作图、交流归纳等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函数三种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策略情境导入,分析探究,归纳总结,练习巩固
教学活动课前、课中反思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实验演示:倾斜木板,将小车置于木板顶端,观察小车下滑过程.
小车沿斜坡下滑,下滑速度与其下滑时间的关系如上图所示.
1.填写上表:
2.写出V与t之间的关系式.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
1)上节问题1是怎样表示气温T与时间t之间的函数关系的?
2)上节问题2是怎样表示正方形的面积S与边长x之间的函数关系的?
3)上节问题3是怎样表示交纳的费用y与使用天然气的体积x之间的函数关系的?
像上节问题1那样,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以自变量取的每一个值为横坐标,以相应的值(即因变量的对应值)为纵坐标,描出每一个点,由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称为这个函数的图象.这种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称为图象法.
像上节问题2那样,列一张表,第一行表示自变量自变量取的各个值,第二行表示相应的函数值(即因变量的对应值),这种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称为列表法.
像上节问题3那样,用式子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称为公式法,这样的式通过观察、作图、交流归纳等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函数三种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子称为函数的表达式.
我们可以看到,用图象法、列表法、公式法均可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用图象法表示函数关系,可以直观地看出因变量如何随着自变量而变化;用列表法表示函数关系,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自变量取的值与因变量的对应值;用公式法表示函数关系,可以方便地计算函数值.
三、新知应用
例1.用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拼成图形,如图4-3所示,用y表示拼成的图形的周长,用n表示其中等边三角形的数目,显然拼成的图形的周长y是n的函数.
(1)填写下表:
n12345678…
y
(2)试用公式法表示这个函数关系.
(3)试用图象法表示这个函数关系.
例2.某天7时,小明从家骑自行车上学,途中因自行车发生故障,修车耽误了一段时间后继续骑行,按时赶到了学校.图4-5反映了他骑车的整个过程,结合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自行车发生故障是在什么时间?此时离家有多远?
(2)修车花了多长时间?修好车后又花了多长时间到达学校?
(3)小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四、巩固练习
P115练习1,2,3
五、作业:P116习题第3、4、5
课后反思

精选阅读

八年级数学下(新)2.6菱形共2课时教案(湘教版)


课题菱形共2课时
第1课时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菱形的概念及其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掌握菱形的性质,并能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了解菱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的过程,在操作活动和观察与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和初步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了解和体会推理论证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菱形与平行四边形关系的探讨,体会集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并从中认识菱形的图形美
重点难点1、重点:菱形的概念及性质
2、难点:菱形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策略分析启发、合作探究式
教学活动课前、课中反思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两幅图片(中国结、建筑物),引导学生欣赏、观察、研究、发现,引入课题——菱形。
2、菱形的概念: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比较。(学生发言分析)
4、你还能举出有关菱形的生活实例吗?
二、观察分析,合作探究
你能说出平行四边形具有哪些性质吗?你认为菱形具有这些性质吗?(学生交流讨论回答)
师生共同整理:①、菱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对称中心;
②、菱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菱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有没有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性质呢?
(1)、学生动手操作:画出并裁剪一个菱形,然后折叠,感受菱形的轴对称性。
(2)、学生合作讨论:菱形的四边之间有何关系?菱形的两条对角线还有什么特点?你能说出理由吗?
(3)、老师折纸,师生共同分析。
(4)、展示推理过程和结论。
③、菱形的四边都相等;
④、菱形是轴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所在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⑤、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的面积的求法:(课件展示)如图,菱形ABCD被它的两条对角线分成四个直角三角形,它们全等吗?为什么?如果知道了菱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你能算出菱形ABCD的面积吗?(让学生思考交流)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并展示推演过程。并一起总结结论:菱形的面积等于它的对角线长的乘积的一半。
三、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展示书中例1:学生思考回答,然后展示解答过程。
四、归纳小结,教学反思:
1、你对菱形知多少?请你谈一谈。
从概念上来谈——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从性质上来谈——
①、菱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对称中心;
②、菱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③、菱形的四边都相等;
④、菱形是轴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所在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⑤、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从计算上来谈——
菱形的面积等于它的对角线长的乘积的一半。即:设菱形的两对角线长分别为a,b,则它的面积S=ab.
五、强化训练,综合拓展:
操作题:你能把有一个内角为72°的菱形ABCD分成4个等腰三角形。

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的过程,在操作活动和观察与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和初步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了解和体会推理论证的基本方法
课后反思

湘教版(新)八年级数学下册5.1《频数与频率》(共2课时)教案


课题频数与频率共2课时
第1课时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频数、频率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会设计方案收集数据、分析处理数据、能用合适的方法表示数据;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参与数据的收集、处理、并根据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感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频数、频率等概念
2、难点:会设计方案收集数据、分析处理数据、能用合适的方法表示数据
教学策略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
教学活动课前、课中反思

引入:
情景一:出示2008北京奥运会的几幅照片。
问题:为了了解某一班级学生对奥运项目的喜欢程度作如下调查:请大家从下列五个项目中选择某一个项目(每个学生只选择一项)。
A代表球类,B代表田径,C代表游泳,D代表武术,E代表射击
初二(6)班50位学生调查如下:
A、A、A、C、D、B、A、C、D、D、B、E、A、A、C、C、D、A、B、D、C、C、B、D、A、A、E、D、C、A、A、B、A、A、C、C、A、A、B、A、E、A、C、A、C、C、A、E、D、A。
提问:⑴你认为老师这一种数据表示方式能很快说出初二(6)班学生最喜欢哪个奥运项目?
⑵你认为老师这种数据表示方式好不好?你能说出一些比较好的表示方式吗?
展示学生统计的表示方式。
⑶你能说出每个项目的喜欢的人数吗?
每个项目喜欢的人数有多有少,也就每个项目出现的频繁程度不同。
2、(我们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
是不是每个问题都可以通过比较频数来判断呢?
例题:下表是某两个班级成绩情况统计表
项目
班级优秀及格不及格总人数
甲2045550
乙1838240
乙两班中哪个班级的优秀人数、及格人数多?你觉得哪个班级成绩较好些?
怎样比较呢?比较两个班级的学习成绩能否光从各分数段的人数来看?
(比较各分数段的人数与总人数的比值。)
频率: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
甲班及格人数和频率(及格率)是多少?
3练习:某单位有100人五一节全外出,去旅游目的地的人数调查情况如下:上海(36人),杭州(24人),北京(X人),海南(频率为0.32)
则去上海的频率为,去杭州的频率为,
去海南的人数为,去北京的人数为。
提问:根据上面的练习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1)、频数、频率与总人数之间的关系。
(2)、各频数之和等于总人数。
(3)、各频率之和等于1。
5、想一想、练一练
前黄初中五月份开展首届艺术节,假如计划制作橙色、红色、蓝色、白色、黄色五种颜色的文化衫发给学生。请你为我校首届艺术节的筹委会设计一个调查方案好吗?
6、课后反思:
让学生通过参与数据的收集、处理、并根据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感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后反思

湘教版(新)八年级数学下册4.2《一次函数》(共4课时)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湘教版(新)八年级数学下册4.2《一次函数》(共4课时)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课题一次函数共4课时
第1课时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会根据数量关系,求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会求一次函数的值。
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选择用一次函数的知识来解决,突出建模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实际问题的提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1、重点: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和解析式
2、难点:例2的问题情境比较复杂,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
教学策略观察、分析、归纳
教学活动课前、课中反思
比较下列各函数,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提示:比较所含的代数式均为整式,代数式中表示自变量的字母次数都为一次。
定义:一般地,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当时,一次函数就成为叫做正比例函数,常数叫做比例系数。
强调:(1)作为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其中中,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变量?哪一个是自变量,哪一个是自变量的函数?其中符合什么条件?
(2)在什么条件下,为正比例函数?
(3)对于一般的一次函数,它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做一做:
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系数和常数项的值各为多少?
例1:求出下列各题中与之间的关系,并判断是否为的一次函数,是否为正比例函数:
某农场种植玉米,每平方米种玉米6株,玉米株数与种植面积之间的关系。
正方形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假定某种储蓄的月利率是0.16%,存入1000元本金后。本钱与所存月数之间的关系。
此例是为了及时巩固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相对比较容易,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解:(1)因为每平方米种玉米6株,所以平方米能种玉米株。得,是的一次函数,也是正比例函数。
(2)由正方形面积公式,得,不是的一次函数,也不是正比例函数。
(3)因为该种储蓄的月利率是0.16%,存月所得的利息为,所以本息和,是的一次函数,但不是的正比例函数。
练习:1.已知若是的正比例函数,求的值。
2.已知是的一次函数,当时,;当时,
求关于的一次函数关系式。
求当时,的值。
例2:按国家1999年8月30日公布的有关个人所得税的规定,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500元的税率为5%,超过500元至2000元部分的税率为10%
设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为元,且。应纳个人所得税为元,求关于的函数解析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小明妈妈的工资为每月2600元,小聪妈妈的工资为每月2800元。问她俩每月应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提示:此题较为复杂,而有关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一些专有名词学生可能很生疏。所以讲解时,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对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这些名词的含义要予以说明。尤其是根据累进税率计算个人所得税的方法,要举例说明。例如,某人某月工资收入为2400元,则应纳税所得额为,应纳个人所得税为。讲解第(2)题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函数解析式中自变量的意义,表示的是工资中应纳税的部分,所以不能把题设中的工资额直接代入函数解析式计算个人所得税。
解:(1)
所求的函数解析式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为。
(2)小明妈妈的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为将代入函数解析式,得
小聪妈妈的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为将代入函数解析式,得
答:小明妈妈每月应纳个人所得税155元,小聪妈妈每月应纳个人所得税175元。

练习:
作业: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选择用一次函数的知识来解决,突出建模思想
课后反思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7069.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