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八年级数学下册《函数》教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八年级数学下册《函数》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八年级数学下册《函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意义;识别正比例函数,根据已知条件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或比例系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入正比例函数,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同时渗透热爱大自然和生活的教育。
教学重点:识别正比例函数,根据已知条件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或比例系数。
教学难点: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2006年7月12日,我国著名运动员刘翔在瑞士洛桑的田径110米栏的决赛中,以12.88秒的成绩打破了尘封13年的世界纪录,为我们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1)刘翔大约每秒钟跑多少米呢?
刘翔大约每秒钟跑11012.88=8.54(米).
(2)刘翔奔跑的路程s(单位:米)与奔跑时间t(单位:秒)之间有什么关系?
假设刘翔每秒奔跑的路程为8.54米,那么他奔跑的路程s(单位:米)就是其奔跑时间t(单位:秒)的函数,函数解析式为s=8.54t(0t12.88).
(3)在前5秒,刘翔跑了多少米?
刘翔在前5秒奔跑的路程,大约是t=5时函数s=8.54t的值,即s=8.545=42.7(米).
教师活动:教师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解答.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能否顺利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
通过刘翔这一实际情境引入,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和数学密不可分,向学生渗透热爱运动、努力拼搏的精神。
同时发展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二)、观察思考、归纳概念
问题1:
下列问题中的变量对应规律可用怎样的函数表示?请指出函数解析式中的常数、自变量和自变量的函数.
(1)圆的周长l随半径r的大小变化而变化;
(2)铁的密度为7.8g/cm3,铁块的质量m(单位:g)随它的体积V(单位:cm3)的大小变化而变化.
(3)每个练习本的厚度为0.5cm,一些练习本摞在一起的总厚度h(单位:cm)随这些练习本的本数n的变化而变化;
(4)冷冻一个0℃物体,使它每分下降2℃,物体的温度T(单位:℃)随冷冻时间t(单位:分)的变化而变化.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呈现上述四个实际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解答,解答后小组交流,出代表进行反馈.
教师要重点关注:(1)题中学生易将写成.(4)题中每分钟下降2℃应记为-2℃,避免学生将写为.关注学生能否准确找出中的常量.
设计意图:
通过指出常数、自变量、自变量的函数,对函数的概念进行回顾,从而为后续环节找正比例函数的共同点建立生长点.
通过对实际问题讨论,使学生体验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
问题2:
教师活动:将上表中的前四个函数进行比较,思考:四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小组交流,分析、归纳共同特点,出代表反馈.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通过引导、点拨,使学生比较、观察得出共同点.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板书:
共同点:常数自变量.
学生阅读教材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师板书:
概念: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教师追问:这里为什么强调k是常数,k0呢?正比例函数y=kx(k0)
的结构特征
①k0
②x的次数是1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讨论,互相补充.
设计意图:
通过将前四个函数进行比较,是学生通过比较、观察、分析、概括出正比例函数的共同特点,使学生明白正比例函数的特征,从而归纳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有效地克服了因没有对比直接观察使学生出现的不适性、盲目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三)、练习运用,内化概念
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正比例函数?如果是,请指出比例系数.
(1)y=8x;:;;;
教师活动:出示上题
学生活动: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引导学生根据常数自变量归纳辨别正比例函数要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
使学生结合实例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针对训练,提升能力
例1(1)若y=5x3m-2是正比例函数,m=。
(2)若y=(3m-2)x是正比例函数,则m的取值范围____.
变式练习1、若y=(m-1)xm2是关于x的正比例函数,则m=
2、已知一个正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是-5,则它的解析式为:()3、若WPSOfficeEMF是正比例函数,则此函数的解析式为。
4、某学校准备添置一批篮球,已知所购篮球的总价y(元)与个数x(个)成正比例,当x=4(个)时,y=100(元)。
(1)求正比例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求当x=10(个)时,函数y的值;
(3)求当y=500(元)时,自变量x的值。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你的语言说一说.
作业:
87页课后练习1题、2题.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己回顾、归纳本节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一次重新梳理,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对本节内容有一个深刻地认识,使知识内化
六、板书设计
正比例函数
一、正比例函数概念: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相关知识

八年级数学函数及其图象教案7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八年级数学函数及其图象教案7》,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十八章函数及其图象
单元复习(1)
知识技能目标
1.从实际问题中了解变量、函数的概念,以及函数的表示法.学习时,要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某些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会结合函数图象分析简单的函数关系;
2.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是两种常见的简单函数,它是反映现实世界两类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要注意联系实际,理解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能应用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性目标
1.使学生体会到运用直角坐标系研究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运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运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过程
一、探究归纳
知识结构

二、实践应用
例1某军加油飞机接到命令,立即给另一架正在飞行的运输飞机进行空中加油.在加油的过程中,设运输飞机的油箱余油量为Q1吨,加油飞机的加油油箱的余油量为Q2吨,加油时间为t分钟,Q1、Q2与t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结合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加油飞机的加油油箱中装载了多少吨油?将这些油全部加给运输飞机需要多少分钟?
(2)求加油过程中,运输飞机的余油量Q1(吨)与时间t(分钟)的函数关系式;
(3)求运输飞机加完油后,以原速继续飞行,需10小时到达目的地,油料是否够用?说明理由.
解(1)由图象知,加油飞机的加油油箱中装载了30吨油,全部加给运输飞机需10分钟.
(2)设Q1=kt+b,把(0,40)和(10,69)代入,得
解得
所以Q1=2.9t+40(0≤t≤10).
(3)根据图象可知运输飞机的耗油量为每分钟0.1吨.
所以10小时耗油量为:10×60×0.1=60(吨)<69(吨),
所以油料够用.

例2k在为何值时,直线2k+1=5x+4y与直线k=2x+3y的交点在第四象限.
分析此题中已知两直线的交点在第四象限,实际上就是知道两个一次函数图象交点在第四象限,因此如何求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的交点及第四象限点应满足的条件就成了解此题的关键.另外因为涉及待定系数k的值,所以要先求它们的交点,其中交点的坐标是可以用待定系数k来表示,最后再确定第四象限的点的坐标满足的条件.
解由题意得:

解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得
因为它们交点在第四象限,
所以x>0,y<0,

解这个不等式组,得
由以上可知当时,两直线交点在第四象限.

例3如图,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A、B两点,且点A的横坐标和点B的纵坐标都是-2.
(1)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求△AOB的面积.
解(1).
所以点A的坐标是(-2,4).

所以点B的坐标是(4,-2).
把A、B的坐标代入y=kx+b中,得
解得
所以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y=-x+2.
(2)当y=0时,0=-x+2,得x=2,
所以M(2,0),即OM=2.

三、交流反思
1.直角坐标系是研究函数图象的基础,在直角坐标系中,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是一一对应的;
2.通过对一次函数性质、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联系的探索,提高自主学习和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
3.待定系数法是一项重要的数学方法,要结合它在确定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中的应用.

四、检测反馈
1.选择题:
(1)A(-3,a)与点B(3,4)关于y轴对称,那么a的值为().
A.3B.-3C.4D.-4
(2)如果点P(2m+1,-2)在第四象限内,则m的取值范围是().
A.m>B.m<C.m≥D.m≤
2.联系一次函数的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当k>0时,函数y=kx的图象经过哪几个象限?当k<0时呢?(2)当k>0、b>0时,函数y=kx+b的图象不经过哪个象限?当k>0、b<0时呢?
3.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2);(3).
4.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P为DC上的点.设DP=x,求△APD的面积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
5.小李以每千克0.8元的价格从批发市场购进若干千克西瓜到市场去销售,在销售了部分西瓜之后,余下的每千克降价0.4元,全部售完,销售金额与卖瓜的千克数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问小李至少赚了多少钱?

单元复习(2)
知识技能目标
1.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是两种常见的简单函数,它是反映现实世界两类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要注意联系实际,理解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能应用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一次函数性质、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联系的探索,提高自主学习和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
过程性目标
1.使学生体会到如何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具体方法和过程,能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实际与探索,使学生体会到“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回顾拓展”这一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感受函数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会初步应用.
教学过程
一、探究归纳
二、实践应用
例1已知函数y=y1+y2,且y1与x成反比例函数关系,y2与(x-2)成正比例函数关系.当x=1时,y=-1;当x=3时,y=5.求:x=5时,y的值.
分析应先用待定系数法写出函数的解析式.
解由已知,(k1≠0,k1是常数),又由已知y2=k2(x-2)(k2≠0,k2是常数),所以.①
由已知,当x=1时,y=-1,代入①,得-1=k1+k2(-1),即k1-k2=-1.②
由已知,当x=3时,y=5,代入①,得,即k1+3k2=15.③

所求的函数解析式是.
当x=5时,.

例2转炉炼钢产生的棕红色烟尘会污染大气,某装置可通过回收棕红色烟尘中的氧化铁从而降低污染.该装置的氧化铁回收率与其通过的电流有关,现经过试验得到下列数据:
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用横坐标表示通过的电流强度,纵坐标表示氧化铁回收率.
(1)将试验所得数据在上图所给的直角坐标系中用点表示(注:该图中坐标轴的交点代表点(1,70));
(2)用线段将题(1)所画的点从左到右顺次连接,若此图象来模拟氧化铁回收率y关于通过电流x的函数关系式,试写出该函数在1.7≤x≤2.4时的表达式;
(3)利用题(2)所得的关系,求氧化铁回收率大于85%时,该装置通过是电流应该控制的范围(精确到0.1A).
解(1)如下图;
(2)将题(1)所画的点从左到右顺次连接,如下图;
(3)当1.7≤x<1.9时,由45x+2.5>85,得1.8<x<1.9;
当2.1≤x<2.4时,由-30x+150>85,得2.1≤x<2.2;
又当1.9≤x<2.1时,恒有-5x+97.5>85.
综上可知:满足要求时,该装置的电流应控制在1.8A至2.2A之间.

三、交流反思
1.待定系数法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方法,不仅在本章中应用,在以后的学习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2.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在实践中得到一些变量的对应值,有时很难精确地判断它们是什么函数,需要我们根据经验分析,也需要进行近似计算和修正,建立比较接近的函数关系式进行研究.
四、检测反馈
1.火车从车站开出10公里后,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匀速前进,写出火车的路程S(公里)与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飞轮每分钟旋转60转,写出飞轮旋转的转数n和时间t(分)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1)以时间t为自变量;
(2)以转数n为自变量.
3.将函数y=2x+3的图象平移,使它经过点(2,-1).求平移后的直线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式.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平移方法?请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4.直线分别交x轴、y轴于A、B两点,O是原点.
(1)求△AOB的面积;
(2)过△AOB的顶点能不能画出直线把△AOB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如能,可以画出几条?写出这样的直线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式.
5.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下降.下降的一般规律是从地面到高空11km高处,每升高1km,气温下降6℃;高于11km时,气温几乎不再变化.设某处地面气温20℃,该处高空xkm处气温为y℃.
(1)当0≤x≤11时,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画出该处气温随高度(包括高于11km)而变化的图象;
(3)试分别求出该处在离地面4.5km及13km的高空处的气温.

八年级数学下册《一次函数》教学反思


八年级数学下册《一次函数》教学反思

今天上完一次函数的图像这节课,颇有感慨。一次函数的图像在本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掌握了函数图象的画法,学生才能够画出函数图像,从而从图像中学习一次函数的性质,也为后一节的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与一次不等式打下基础.

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仔细研究了新课标,认为本节的重点是:

1、通过列表、描点、连线教会学生会画一次函数的图像,并与学生一起总结一次函数的图像,画一次函数图像需要几个点,一次函数的图像有什么特征;

2、让学生理解图像上的点的坐标与函数表达式之间的关系。教学环节设计分为三步:1、通过复习再次理解函数图像的概念,并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让学生明确函数图像的重要作用。2、通过实例向学生展示如何画一次函数图像,并从中总结出画函数图像的一般步骤.先由学生归纳,后由老师总结出画函数的三个步骤:1、列表,2、描点,3、连线。

3,让学生练习如何画图,并从中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作个别指导,并抽出典型问题进行讲解。

4,通过课件一步步和学生探讨画一次函数图像的步骤。展示不同函数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平行,平移的关系,由课件很直观的展示出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有这有那的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候是语言表达不当或不严密。例如这节课我在组织教学时,就只给学生讲了一次函数的k相同时,函数图像是平行关系,但是我没有引导学生发现怎样得到这些互相平行的直线。我在讲课中没组织好课堂,学生有些沉闷不与老师配合,有极少同学不愿意动手画函数图像,也有一些同学认为太简单,不愿画。如何使语言更加生动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以后备课需要仔细研究、推敲的地方。此外,还是没能改掉不好的习惯,我由于讲得太多,课堂练习较少,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是太少,以后尽可能少讲,由学生自已完成知识的建构。

八年级数学函数的图象教案5


18.2函数的图象(3)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描点法画实际问题的函数图象;
2.使学生能从图形中分析变量的相互关系,寻找对应的现实情境,预测变化趋势等问题.
过程性目标;
通过观察实际问题的函数图象,使学生感受到解析法和图象法表示函数关系的相互转换这一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问题王教授和孙子小强经常一起进行早锻炼,主要活动是爬山.有一天,小强让爷爷先上,然后追赶爷爷.图中两条线段分别表示小强和爷爷离开山脚的距离(米)与爬山所用时间(分)的关系(从小强开始爬山时计时).
问图中有一个直角坐标系,它的横轴(x轴)和纵轴(y轴)各表示什么?
答横轴(x轴)表示两人爬山所用时间,纵轴(y轴)表示两人离开山脚的距离.
问如图,线段上有一点P,则P的坐标是多少?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答P的坐标是(3,90).表示小强爬山3分后,离开山脚的距离90米.
我们能否从图象中看出其它信息呢?

二、探究归纳
看上面问题的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小强让爷爷先上多少米?
(2)山顶离山脚的距离有多少米?谁先爬上山顶?
分析(1)小强让爷爷先跑的路程,应该看表示爷爷的这条线段.由于从小强开始爬山时计时的,因此这时爷爷爬山所用时间是0,而x轴表示爬山所用时间,得x=0.可在线段上找到这一点A(如图).A点对应的函数值y=60.
(2)y轴表示离开山脚的距离,山顶离山脚的距离指的是离开山脚的最大距离,也就是函数值y取最大值.可分别在这两条线段上找到这两点B、C(如图),过B、C两点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可发现交y轴于同一点Q(因为两人爬的是同一座山),Q点的数值就是山顶离山脚的距离,分别交x轴于M、N,M、N点的数值分别是小强和爷爷爬上山顶所用的时间,比较两值的大小就可判断出谁先爬上山顶.
解(1)小强让爷爷先上60米;
(2)山顶离山脚的距离有300米,小强先爬上山顶.
归纳在观察实际问题的图象时,先从两坐标轴表示的实际意义得到点的坐标意义.如图中的点P(3,90),这一点表示小强爬山3分后,离开山脚的距离90米.再从图形中分析两变量的相互关系,寻找对应的现实情境.如图中的两条线段都可以看出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大,函数值y也随着逐渐增大,再联系现实情境爬山所用时间越长,离开山脚的距离越大,当x达到最大值时,也就是到达山顶.

三、实践应用
例1王强在电脑上进行高尔夫球的模拟练习,在某处按函数关系式击球,球正好进洞.其中,y(m)是球的飞行高度,x(m)是球飞出的水平距离.
(1)试画出高尔夫球飞行的路线;
(2)从图象上看,高尔夫球的最大飞行高度是多少?球的起点与洞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分析(1)高尔夫球飞行的路线,也就是函数的图象,用描点法画出图象.在列表时要注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因为x是球飞出的水平距离,所以x不能取负数.在建立直角坐标系时,横轴(x轴)表示球飞出的水平距离,纵轴(y轴)表示球的飞行高度.
(2)高尔夫球的最大飞行高度就是图象上函数值y取最大值的点,如图点P,点P的纵坐标就是高尔夫球的最大飞行高度;球的起点与球进洞点是球飞出的水平距离最小值的点和最大值的点,如图点O和点A,点O和点A横坐标差的绝对值就是球的起点与洞之间的距离.
解(1)列表如下:
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连线,便可得到这个函数的大致图象.
(2)高尔夫球的最大飞行高度是3.2m,球的起点与洞之间的距离是8m.

例2小明从家里出发,外出散步,到一个公共阅报栏前看了一会报后,继续散步了一段时间,然后回家.下面的图描述了小明在散步过程中离家的距离s(米)与散步所用时间t(分)之间的函数关系.请你由图具体说明小明散步的情况.
分析从图中可发现函数图象分成四段,因此说明小明散步的情况应分成四个阶段.
线段OA:O点的坐标是(0,0),因此O点表示小明这时从家里出发,然后随着x值的增大,y值也逐渐增大(散步所用时间越长,离家的距离越大),最后到达A点,A点的坐标是(3,250),说明小明走了约3分钟到达离家250米处的一个阅报栏.
线段AB:观察这一段图象可发现x值在增大而y值保持不变(小明这段时间离家的距离没有改变),B点横坐标是8,说明小明在阅报栏前看了5分钟报.
线段BC:观察这一段图象可发现随着x值的增大,y值又逐渐增大,最后到达C点,C点的坐标是(10,450),说明小明看了5分钟报后,又向前走了2分钟,到达离家450米处.
线段CD:观察这一段图象可发现随着x值的增大,而y值逐渐减小(10分钟后散步所用时间越长,离家的距离越小),说明小明在返回,最后到达D点,D点的纵坐标是0,表示小明已到家.这一段图象说明从离家250米处返回到家小明走了6分钟.
解小明先走了约3分钟,到达离家250米处的一个阅报栏前看了5分钟报,又向前走了2分钟,到达离家450米处返回,走了6分钟到家.

四、交流反思
1.画实际问题的图象时,必须先考虑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有时为了表达的方便,建立直角坐标系时,横轴和纵轴上的单位长度可以取得不一致;
2.在观察实际问题的图象时,先从两坐标轴表示的实际意义得到点的坐标的实际意义.然后观察图形,分析两变量的相互关系,给合题意寻找对应的现实情境.

五、检测反馈
1.下图为世界总人口数的变化图.根据该图回答:
(1)从1830年到1998年,世界总人口数呈怎样的变化趋势?
(2)在图中,显示哪一段时间中世界总人口数变化最快?
2.一枝蜡烛长20厘米,点燃后每小时燃烧掉5厘米,则下列3幅图象中能大致刻画出这枝蜡烛点燃后剩下的长度h(厘米)与点燃时间t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是().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2cm,若底边长为ycm,一腰长为xcm.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求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
4.周末,小李8时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到野外郊游,16时回到家里.他离开家后的距离S(千米)与时间t(时)的关系可以用图中的曲线表示.根据这个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小李到达离家最远的地方是什么时间?
(2)小李何时第一次休息?
(3)10时到13时,小骑了多少千米?
(4)返回时,小李的平均车速是多少?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644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