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语文《我的老师》《十三岁的际遇》人教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七年级语文《我的老师》《十三岁的际遇》人教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我的老师》《十三岁的际遇》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本周教学内容
1.学习课文《我的老师》《十三岁的际遇》
2.组词练习:区分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字

二.教学重点
1.学习魏巍的回忆性散文《我的老师》理清文章线索,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详略得当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第七课《我的老师》
(一)正音、释义、辨析
zhìfénkēbǔtuìdāngpū
黑痣焚香磕头卜问吉凶褪色当屋铺开
狡猾:本义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在文中是贬义词褒用,解释为调皮,机灵。

(二)文常
《我的老师》作者魏巍,现代作家。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

(三)重点句子解释
1.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加点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
答案:“仅仅”限定“有一次”,说明是仅有一次。“好像”意思是不过做做样子,不是真打。“落”的速度慢,手里有控制,与“抽”“挥”大不一样。“迎”与“落”相当,说明不是真打。“敲”,又是在“边上”,也说明不是真打,用词极有分寸。全句表现了蔡老师爱学生,师生关系亲密,融洽。
2.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答案:文中的“狡猾”,是调皮、机灵的意思,它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深刻理解和爱戴。
3.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
答案:一般的情况下,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四)写作特点
1.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作者回忆了七件小事。即:假装发怒、教跳舞、观蜂品蜜、教读诗、依恋老师、排解纠纷、梦中寻师。这七件事的顺序是,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现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更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爱。这七件小事,前五件略写,后两件详写。这样安排,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2.本文开头,结尾简洁明快又蕴含深情,首尾呼应。
线索难忘——依恋——思念
我的老师

第八课《十三岁的际遇》
(一)给带点的字正音
qióngchángyángshùfùbìngxiéchóuchàngguī
穹隆徜徉束缚摒弃撷取惆怅玫瑰
xīdiànníngxùjūxìtián
犀利沉淀凝重絮语白驹过隙安恬
bèngqiánglǔjìnbǔwéimò
迸溅樯橹浸透哺育帆桅蓦然

(二)了解词意
际遇:遭遇。(多指好的)
穹隆:指天空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
蓦然:不经意地,猛然。
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
徜徉:安闲自在地散步。
摒弃:抛弃,扔掉。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安恬:安详恬静。
撷取:摘下,取下。
惆怅:伤感,失意。
絮语:絮絮叨叨地说。
尘缘:泛指世俗的缘分。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谈笑风生: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兴趣。
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三)课文线索、结构、大意及作者简介
《十三岁的际遇》
作者:田晓菲,素有才女神童之称,五岁即会作诗。
1985年在天津十三中学念书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出过多部诗集、作品有《哈得逊河上的落日》。
本文写于1987年10月,作者“北大”念书时,为纪念“北大”建校90周年而写的。
本文以“我”在北大的见闻感受为明线,以北大的精神魅力为暗线,通过“我”在北大的成长经历,表达了对北大深深的眷顾之情。体现了一种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自由飞翔的奋发向上的追求精神。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节)记叙了与北大的几次缘份以及成为北大学生后两年来的感受。
第二部分(6—12节)具体生动地回顾了在北大的两年多姿多彩的读书生活,抒发了对北大的深厚感情。
第三部分(13—17节)再次倾吐对北大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表现“我”要去创造,要做一只不系之舟去奋斗,去实现自己誓言的美好愿望。

组词练习
辨析同音字
qūkèbiànshǔ
jìnglánxiáng
chóufǔhéng
辨析形似字

辨析多音字
盛弹差
奇畜仇
强恶省
折攒翘
酿解参

【模拟试题】
一.根据注音,为下列词语的空缺处选择一个正确的汉字。
1.(huàn)散A.焕B.涣C.唤
2.纯(cuì)A.悴B.淬C.粹
3.连(zhuì)A.缀B.辍C.掇
4.心旷神(yí)A.饴B.贻C.怡

二.选出不全是多音字的一项()
A.几弱横难B.弹重盛参
C.恶冠调数D.传朝涨缝

三.选恰当的字组词
(1)赚歉谦廉
道()()逊()钱()洁
(2)莹萤荧营
军()()火虫晶()()光屏
(3)幕暮墓慕
()布日()羡()坟()
(4)籍藉
()贯狼()枕()书()

四.选择正确读音填入括号中
1.A.chāB.chàC.chāiD.cī
参差()出差()差异()
差之毫厘()差劲()差错()
2.A.sāngB.sàng
治丧()丧事()丧气()
沮丧()丧失()
3.A.chángB.chǎng
场地()场院()打场()
场所()一场雨()
4.A.hōngB.hǒngC.hòng
哄堂大笑()起哄()哄骗()
哄抬()一哄而散()

五.选出每个词中都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不记其数甜言密语任劳任怨
B.勤劳俭朴鬼鬼崇崇戒骄戒燥
C.谈笑风声兴兴向荣铺张浪废
D.克苦钻研不共带天兴高采烈

六.填空题
1.按照形声字的构造方法,用同一个和不同的形旁可以构成许多。比如:驱、岖、等都念qū。
2.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有些字,
相近,差别很细微,如“己”“已”“巳”,差别就很小,我们称这些字为。
3.还有些汉字,一个字不止一个读音,不止一个意义,这类字叫。

七.阅读练习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啰!”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1.给下面带点的字注音。
褪色()焚香()卜问吉凶()
2.用“/”线把这段话划分三层,并写出层意。
(1)
(2)
(3)
3.本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4.“反对派”一词引号的作用是()
A.表讽刺,否定B.特定称谓C.直接引用的话
5.“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对这句理解正确的是()
A.这件事占据我的心灵的原因是当时小“反对派”们太欺负我了。
B.这件事值得一提,因为这件事非常集中体现老师对我的理解、同情和鼓励,我深深敬佩蔡老师。
C.事件很小,提不提起这件事都无所谓。
D.这件事虽小,意义却深刻,充分体现了老师爱学生,学生敬老师这一中心,使“我”永远不能忘怀。

试题答案
一.
1.B2.C3.A4.C

二.A

三.
1.歉;谦;赚;廉2.营;萤;莹;荧3.幕;暮;慕;墓
4.籍;藉;藉;籍

四.
1.D;C;A;B;B;A2.A;A;B;B;B;3.B;A;A;B;B
4.A;C;B;A;C

五.C

六.
1.声旁;同音字;躯2.点;横;竖;撇;捺;提;形体;形似字3.多音字

七.
1.tuì;fén;bǔ
2.有一件小事……心灵/我父亲……“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伟大的人啊。
(1)有一件小事曾占据过“我”的心灵
(2)老师为我们排除纠纷。
(3)老师是慈爱、公平、伟大的人。
3.记叙、议论、抒情
4.B
5.D

延伸阅读

《十三岁的际遇》说课稿


《十三岁的际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十三岁的际遇》是北大素有“才女神童”之称的田晓菲所撰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她以优美空灵的笔调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十三岁的际遇以及北大的人文精神,此篇课文堪称为散文阅读的经典之作。
《十三岁的际遇》是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初中第一册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第二单元也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方法,掌握科学的阅读技能。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起到了汇总归纳的作用。此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进而在鉴赏阅读中,既调动学生的现象思维能力,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能力,更要注意激活学生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大纲、教材编排及本单元特点,我为本课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本课生字词。
 2、能力目标:掌握自学课内自渎课文的技巧。
 3、情感目标:激活学生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做了如下要求: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对课文的整体感受,学习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根据这一提示,应把本课的能力目标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根据本课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更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因此本课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我教学的对象是初一的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他们对散文已经不陌生了。第一、二单元已出现了朱自清、鲁迅、魏巍等作家的经典之作。因而大多了解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本节课抓住现有学情,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研究。
三、教法、手段分析
 《十三岁的际遇》是散文鉴赏的分水岭。既承接了前边课文又对今后的散文自学起到了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设疑、讨论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上述认识,我准备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本课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手段上,我准备采用投影仪将本课的不同阶段显示出来。
四、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抓住学生与作者的年龄共同点,导语为:“同学们此时的梦想是什么?”进而导出作者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进入北大。
其次提出自学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此环节由学生到讲台板书、解疑。目的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明确自学步骤。
再次展示北大相关图片,简介北大。此环节目的是为了暗示本文的中心思想,即北大的人文精神。
第四默读全文,布置相关思考题。1、本文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2、本文的段意分别是什么?此环节目的是,为了检验同学们的自学课内自读课文的能力以及对散文的掌握程度。此环节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并及时给出参考答案。
接下来为课堂练习,我主要抓住课文题目《十三岁的际遇》的“际遇”二字,采用课外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际遇。此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
再接下来为课堂小结。具体做法是学生先说,教师做结。此环节目的是理顺知识体系、突出重、难点。
最后为布置课后作业。针对本课的重、难点,我抓住学生对成功的片面理解,采用课外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成功。此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投入生活、热爱生活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思考题:
 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本文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
 “形”:“我”围绕北大的见闻感受。
 “神”:北大具有的精神。(求知、进取、创造、永不满足等)
 2、本文用空行隔开的三部分各概括了什么?
 第一部分:梦想及梦想成真。
 第二部分: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
 第三部分:对未来的畅想。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十三岁的际遇》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第二课时

主备人:李振仁复备人:时间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
3、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

难点: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

三、交流展示

1、勾画出第三部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2、文章使用了许多优美的比喻句,在课文内勾画出来,在全班交流。(课后“探究练习”二、三题,理解比喻句和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请学生谈谈学习完课文后的感受,教师小结。

四.精讲点拨

1、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为什幺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

2、你觉得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

3、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具体说说。

4、文中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5、品味语言:

(1)本文运用了许多优美的比喻句,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表:

用什么来比喻(喻体)

被比喻对象(本体)

北大

北大学生

北大教工

自己

北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

(2)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用得好,为什么?(在文中作批注)

五、迁移应用

1、北大学子谈北大
大学三年级我写过一首歌咏北大的诗,参加全校朗诵比赛,题目叫《我生活在波涛翻腾的海洋》。我觉得北大有一股力量,有一种气象,有一个不可测其深浅的底蕴,唯大海才能比拟。三十多年了,这感觉仍然时常被唤起,并洗涤着我身上某些狭隘的、怯懦的感情,使我宽容些,更宽容些;勇敢些,更勇敢些。三十四年的岁月,北大已在我身上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而我的生命也已融入北大的血液。不管今后我是否会离开这里,但那条无形的纽带是不会断的。
(袁行霈《我心中的北大》)

认同灵动变幻的“北大精神”,但不迷信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权威,这是北大人有信仰而又多怀疑的原因。北大百年庆典时,曾有不少记者希望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大精神”。面对此类热切的追问,我从来都是答非所问,转而介绍起“北大精神”是如何被一代代北大人所建构起来的。不承认北大精神可以“一言以蔽之”,其实蕴涵着一种古老的思路:大象无形。而且,北大必须自我革新,北大传统不应凝固不变,北大精神更有赖于一代代北大人的呵护、承传与发展。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我认同乃至赞许年轻学子谈论“我们北大”时得意的神情——那与其说是夸耀,不如说是承担。
比起波光潋滟的未名湖、古朴庄严的博雅塔,以及近年崛起的百年纪念讲堂和理科楼群等有形景观,我更看好北大人的自尊与自信。踏进燕园,你很容易为这种有历史感因而显得深沉、有现实关怀因而显得生动的“少年气象”所感动。更为难得的是,这种“少年气象”,既属于稚气未脱的本科生,也属于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生活在如此气韵生动的校园文化中,你不会因此而摆脱人生的众多困惑,却很可能平添一股肉搏这虚空与烦恼的精气神儿——这正是北大真正诱惑人的地方。(陈平原《北大人的精气神儿》)

2、同兴中学和我的未来

同学谈一谈我们的理想,谈一谈我们的学校。

《十三岁的际遇》学案


《十三岁的际遇》学案姓名

解读教材:

十三岁便进入北京大学英语系的田晓菲,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这篇文章时,她已经是三年级的“老生”了。在这篇诗意盎然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3、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4、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一、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熟记字词书写:呜咽安恬涉足凝重尘缘校徽沉淀絮语犀利撷取徜徉惆怅穹窿白驹过隙迸溅积攒弹指怪癖抽屉不系之舟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1)际遇:(2)尘缘:(3)穹隆:(4)呜咽:(5)迷离:(6)涉足:(7)徜徉:(8)絮语:(9)犀利:(10)古朴:(11)凝重:(12)安恬:(13)撷取:(14)惆怅:(15)沉淀:(16)似曾相识:(17)白驹过隙:(18)茫然若失:(19)谈笑风生: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

2、作者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呢?

3、北大图书馆对作者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4、“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作者对“北大的人”喜欢的是什么?

5、从文章的题目来看,其中“际遇“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它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因素?“十三岁的际遇”具体指什么内容?

6、从文中勾画出能表现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你能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涌动在心中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在此基础上,用恰当而简练的词语来概括全文的感情线索。

7、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每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8、你觉得这样三个部分在写作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三、合作探究课文内容:1、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按顺序来写:七岁时的十岁时的十三岁时的十六岁时的

2、第一部分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

3、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4、第8、9段中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5、从写北大图书馆到写北大的人,文章是如何过渡的?第10、11两段应该用什么感情和语气去朗读?

6、最后一个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幺感情?应该采用什么语气语调朗读?

7、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思恋以及要为北大作出贡献的心情?

四、深入探究:1、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为什幺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

2、你觉得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

3、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具体说说。

4、文中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5、品味语言:(1)本文运用了许多优美的比喻句,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表:用什么来比喻(喻体)被比喻对象(本体)北大北大学生北大教工自己北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2)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用得好,为什么?(在文中作批注)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与她相比,虽然还有距离,但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点什么呢?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614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