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历史必修3教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必修3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考试说明学习要求
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2.从政治集权、传统文化等方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归纳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内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
①经济:井田制的崩溃②政治:周王室的衰微
③阶级关系:士的活跃,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诸子百家针对各种问题,展开争论,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主要代表:道家老庄;儒家孔孟荀;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
(1)老子主张——①唯心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思想:无为而治;③朴素辩证法:世界万物在不停地运动,有无等矛盾对立的双方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主张——世界万物是相对。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
(4)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说明:上面各派人物的思想尽管考试说明中没有,但作为常识也应该了解。
3、意义: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解释——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二、儒家的形成
1、春秋――孔子
地位: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被推为“圣人”。他死后,言论被编为《论语》,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主张和贡献:
①核心是“仁”,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治思想: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部分
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包含民本思想。
③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意义: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④伦理观:性相近。
⑤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思考:“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韩非子
问:对比孔子的思想,孔韩在目的上相同点是什么?在方式途径上有何不同?
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孔重德仁,韩重刑罚。
2、战国――孟荀――贡献(作用或地位):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
(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省刑罚,薄税敛。
②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
(2)荀子:战国末期,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主张: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关系。
③伦理观:主张“性恶论”但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实例:列表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思想家思想比较孔子孟子荀子
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来源:学科网仁义
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

相关知识

高二历史必修3教案(岳麓版)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内容和地位: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教材分两课介绍,第一课介绍孔子和老子的主张及其地位;第二课介绍了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以及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本节课要学习的是第一课《孔子与老子》,它包括两部分,其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其二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可以以此为基本框架组织教学。因为本专题着重讲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第一部分。
〖学情分析〗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温故知新,对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
〖设计思想〗本节课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具体做法是:通过看图学史,体会论从史出;通过模拟孔子问答,理解孔子的主张;结合现实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和弟子、国君的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通过对今天城市管理问题的思考和对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教学过程〗
播放背景音乐,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近代学者夏曾佑说过:“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这话道出了孔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孔子和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老子,他们一个创立了儒家,另一个是道家的鼻祖。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看图学史:师生共同解读一组图片(孔庙、大成殿、杏坛、牌坊、孔子墓碑、世界各地的孔庙、孔子周游列国图等),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走进山东,它的自然风光令人着迷,比如五岳独尊、蓬莱仙境、大明荷花、微山芦苇,但是它的人文景观更胜一筹,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认识这片金壁辉煌、规模宏大的建筑吗?这是孔子故里曲阜的孔庙,它与孔府、孔林并称为“三孔”,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孔庙大成殿里,孔子的塑像被当作神一般供奉着。大成殿前的杏坛,是孔子晚年讲学的地方,它记刻着这位伟大教育家的功劳。孔庙周遭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牌坊彰显着一位圣人的业绩。看看孔林中的孔子墓,墓碑上刻着什么字?——“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大成”,乃集大成之意,“至圣”,最高的圣人,这是何等的荣誉!孔子先后获得这些封号:汉平帝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文宣王”,元代封他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我们是否可以从中洞察出什么呢?(孔子的封号一加再加,直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反映了孔子地位的上升和儒家思想有封建社会深受重视。)类似的孔庙、孔子塑像散落于世界各地,在韩国汉城、越南河内、日本东京、德国柏林、英国伦敦等地都能见到,这说明了什么?(孔子不仅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
死后的孔子倍享殊荣,生前的孔子却十分落魄。这张图片反映了孔子生命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周游列国,55岁时他率领一群弟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人理睬他,这时的孔子像一只流浪狗。但他坚持了十四年,直到68岁才回到鲁国,然后把主要精力用于教育,同时整理了《诗》、《书》等古代典籍,为文化传承做了很大贡献。
如果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当读什么书?(《论语》)下面让我们根据《论语》摘录了解孔子的思想。
(二)孔子的思想
1.“仁者爱人”和“为政以德”
模拟对话情境体验:
幻灯展示三则与“仁”有关的材料,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模拟孔子和学生的对话。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教师引导:从刚才的对话,可以看出“仁”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什么?(仁,指仁爱,关爱别人。)教师:从文字学的角度看,“仁,从人,从二”,反映人与人的关系。怎样“爱人”?(孔子说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需求,帮助别人实现其需求。)孔子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仁”的学说的?(春秋之际,战争不断,孔子寄希望于仁爱挽救社会。)统治者心存“仁”的话会怎么做?(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仁者爱人的思想在政治上的反映是“为政以德”,解读材料: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对执政者的要求是什么?(以德来治理国家,用德教化人民,爱惜民力。)“为政以德”有什么积极作用?(政府有很强的凝聚力,社会稳定、和谐。)
案例思考学以致用
崔英杰案案件中的崔是一个小贩,一个从河北来到北京的23岁的年青人,这之前他曾是个军人,荣获“优秀士兵”称号,复员后找了份保安工作,但连续几个月没有领到工资,父母又身患疾病,于是就在马路边摆摊卖烤肠。案件中另一个人是北京市海滨区城管监察大队副队长李志强。2006年8月11日,李志强带领十几个人到中关村路段执法,遇到了卖烤肠的崔英杰,执法人员扣押了他的三轮车。事后,崔英杰回忆当时的情况,“我哀求他们,什么东西都可以拿走,就是请把我的三轮车留下,因为那是我头天刚刚借钱买的。”但是城管还是把三轮车装上卡车,准备拉走,于是崔英杰冲上去想要回他的车,这时,他的手和李志强碰了一下,他以为李志强要抓他,随手一扒拉,不料切烤肠的刀刺中了李志强的颈部,造成李志强死亡,这是他始料不及的。2007年4月10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这一案件作出一审宣判,被告崔英杰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一次城管执法行动,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使两个家庭陷入无尽的痛苦。而类似的城管与小贩冲突事件屡见不鲜,在中国许多城市每天都在上演着猫和老鼠的游戏,你来我跑,你退我进。
学生活动:试着以孔子的“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思想来看待城市管理问题,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学生可能会回答如果城管执法态度温和一点,血案不至于发生;如果政府职能部门多一点服务意识,多一点底层情怀,考虑到在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外来人员、下岗职工,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得不到社会保障机制的救济,只能做点小生意来维持生计,对他们来讲这点小小的经营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饭碗”,在城市里规划一些地方让他们卖水果、卖糖炒栗子、擦皮鞋,完全可以实现城市管理与小贩、市民利益的共赢,这便是仁爱。学生回答也可能偏离主题,这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让学生学会关注默默不语的芸芸众生,意识到建立洁净文明的大都市不应该以牺牲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利为代价,以此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礼”的学说:等级与秩序模拟对话情境体验:
幻灯展示三则与“礼”有关的材料,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模拟孔子和学生、诸侯国君的对话。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教师引导: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礼”是什么意思?(礼是指周礼,指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礼仪规范和良性化的社会秩序)
“仁”和“礼”是有什么内在关系?(“礼”是实现“仁”的手段)
孔子关于“礼”的主张值得肯定吗?(学生可能肯定它也可能否定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做必要的引导,指出孔子希望回到西周时的社会等级秩序,维持贵贱有序,有保守之处;但是,这一主张也有很大的积极性,因为它非常重视每个人的责任,要求人们按照自己的身份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这样,天下便会仁爱和睦。孔子关于个人责任的主张,后人把它阐发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么完整而远大的人生理想,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脚踏污泥,心忧天下。)
3.鬼神观:重人事,远鬼神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从材料可知,在鬼神观上,孔子主张敬天地远鬼神,其关注点放在人事和现实社会上。
4、孔子的教育思想

学生列举:孔子一生用了大量的精力来办教育,成绩斐然。他在教育中总结了不少精彩的话。由一个小组的同学列举孔子的教育主张,每人一句,不重复。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当仁不让于师。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师引导:2500多年过去了,孔子的教育主张是否还有指导意义?
过渡:现在,我们来做一道选择题,以下四种政府,你们认为哪一个是最好的?
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什么事情
B.政府的执政得到广大人民的赞扬
C.政府充满威严,人民因为对它畏惧而安分
D.被人民轻视、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政府
如果是孔子,他会选择第二种,但在老子的眼中,最好的政府是第一种,这出乎一般人的意料,老子的思想真是非同寻常。
二、老子及其思想
老子还有很多与常人不同的看法,比如,有和无哪个作用比较大?一般人注意到了有,而老子却重视无,一个房间,我们利用了它的无容纳人和物,门窗、器皿,正是它们的无成就了其作用;柔弱与坚强哪个好呢?在老子的眼中,柔弱胜于坚强,人活着时躯体是柔软的,死后僵硬了;草木活着时是柔软的,死后僵硬了;天底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可是水却能攻克最坚硬的东西,比如水滴石穿,所以刚强不是最高层次,柔弱才是最高境界;力争上游好吗?老子却发现水是往低处流的,大江大海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它们处在一般人瞧不起的卑下之处。老子特别崇尚水的品质,在他看来,水柔弱、不争,还能滋养万物,已经达到道的境界了。总之,一件事情,一种东西,一般人注意到正面,老子却看到了反面。
让我们来了解这个思想不同寻常的人。
(一)老子其人
结合教材简要了解老子其人:姓李,名耳,楚国人(今河南人),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
结合清源山老君岩图片了解老子的精神。全国老子像有几千尊,以清源山的最为著名,同学们能理解其中的缘故吗?(因为一来它的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至今已有上千年;二来它雕琢得十分传神:特别是它的眼睛,它的眼神空空的,正应了老子的自然、无为、大象无形的思想,空洞的眼神实则洞察一切;这个老子在做什么呢?他什么都不做,甚至也不思考,他是无为的,不象其它的老子像或忙着炼丹,或骑着青牛匆匆赶往哪里。)
(二)老子的思想
学生活动:一边阅读教材,一边结合幻灯出示的《老子》摘录,归纳老子的基本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治大国若烹小鲜。
1、“道”的哲学概念
2、辩证法思想
3、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解析:道是什么?(道是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只能体会,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
老子的思想有什么内在关联处?(比如,老子为什么认为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可以驾驭最刚强的、无强于有呢?因为他在发现辩证法时洞察了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他还说,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刑,大成若缺,大直如诎,大巧如拙;老子为什么主张无为而治?因为他看到自然界中无为、不争的作用,柔弱胜于刚强,那么,人也当效仿自然,不要妄为。)
古为今用如果说孔子的学说对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指导意义,那么老子的观点能否运用于今天呢?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引起了强烈反响,《老子》一书畅销美国,一时“纽约纸贵”。同学们结合必修二所学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状况和80年代里根的执政措施,想一想里根为什么会引用老子的治国主张?(1980年,里根当选,当时的背景是,因为二战后运用凯恩斯主义指导经济,70年代出现了经济“滞胀”,主张减少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抬头。里根执政,实行“三个少”的改革,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放松政府对企业的管制,减少税收,减少福利开支,政治无为的思想使美国经济迅速好转。)
回到刚才的选择题,现在能够理解为什么老子认为最理想的政府是人民不知道它做了些什么事的政府吗?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春秋时期两位思想家和他们的主张,到了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更是异彩纷呈,儒、墨、道、法、名、兵等家各执一词,自成一派。可以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自由、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时代,这些思想家生前或“遑遑然如丧家之犬”;或骑青牛,过函谷,不知所终,然而,他们的思想没有消失,这个伟大时代的不朽精神也不会消失!
阅读《论语》和《老子》
上网阅读评论孔子和老子的文章
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有保守之处,老子的主张有消极的地方,你的看法呢?

〖教学反思〗
1.看图学史是本课的一个特色。图片比文字更直观,且富有历史感。在学习第一目“孔子及其学说”时让学生先解读一组图片,初步形成对孔子生前身后的感性认识,为理性分析孔子思想做个铺垫;在学习第二目“老子及其思想”时让学生观察“泉州老君岩”图片,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都能感受到这尊雕像的精妙和老子的“无为”思想。
2.历史学是严谨的,但学习历史的方式可以活泼一点。学习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少不了解读《论语》和《老子》。本课解读《论语》不用平常的古文今译,而是全班同学集体诵读《论语》摘录,了解其内容,再由两个学生用现代文模拟对话。因为《论语》本是对话体例,模拟对话有助于学生理解其含义,又身临其境,领略到孔子的谆谆教诲。在第一目向第二目的过渡中采用做一道选择题的方式,用不多的时间让学生在回顾儒家以德治国时发现另一种治国主张,在思想冲突中接触老子的智慧。
3.为什么引入两个案例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价值在于它能指导当代的治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引入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崔英杰案是今天中国城市管理不和谐的一个缩影,也许夏霖律师的辩护词有助于我们理解它,“贩夫走卒、引车卖浆,是古已有之的正当职业。我的当事人来到城市,被生活所迫,从事这样一份卑微贫贱的工作,生活窘困,收入微薄。但他始终善良纯朴,无论这个社会怎样伤害他,他没有偷盗没有抢劫,没有以伤害他人的方式生存。我在法庭上庄严地向各位发问,当一个人赖以谋生的饭碗被打碎,被逼上走投无路的绝境,将心比心,你们会不会比我的当事人更加冷静和忍耐?”通过对这个案件的分析,有利于学生培养关心社会底层的仁爱的意识以及理解政府如何“为政以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学习老子思想时用的是2500多年后大洋彼岸的一个超级大国引用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例子,这使学生在惊讶中思考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发现原来“无为而治”能解决一些难题。

高二历史必修3学案(带答案和解释)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高二历史必修3学案(带答案和解释)”,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百家争鸣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那几个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1.孔子成就:
(1)主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2)教育: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从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死后其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诗》、《书》、《礼》、《乐》、《易》及《春秋》被称为六经,为儒家经典。
2.孟子的主要主张:
提倡“仁政”学说;提出“君轻民贵”——早期民本思想的思想基础
3.荀子的主张:
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和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孟子继承并发挥孔子的“德政”思想,提出“仁政”的学说,主张统治者要善待百姓;荀子深入讨论“礼”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二、老庄之学
1.道家代表及特点:
(1)代表:老子与庄子。
(2)特点: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
(1)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2)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4)其思想通过《老子》一书留传下来。
3.庄子:
(1)主张: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其思想体现在《庄子》一书中。
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从而达到政治上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无不为”。所谓“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如此方能达到“无不为”的效果。这实际上就是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老子曾警告统治者不要过分威逼百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的政治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三、法家思想
1.李俚变法:
(1)奖励耕战:推行“尽地力之教”;创立“平籴法”;推行按军功授田宅的制度。
(2)实施严刑峻法: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秩序。
(3)《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2.商鞅变法的内容:
(1)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等级。
(2)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
(3)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
(4)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5)实行编户制和连坐告奸。
(6)燔诗书,明法令,以吏为师。
3.韩非:
(1)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2)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3)用“参验”的方法检验人的言行和知识的真伪,对中国古代认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哪一种思想统治者比较受人推崇?为什么?
法家思想。这种思想与当时诸侯加强中央集权,壮大自己势力,以便在争霸战争中处于优势的要求相吻合。
四、墨家的主张
1.墨家的基本主张: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
2.墨家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的贡献:
(1)认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判别知识的三条标准是“三表”法。
(2)建立“类”、“故”等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
(3)通过类比的归纳形式来说明万物间的因果关系,建立了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3.墨家学派的发展:
(1)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专门探讨逻辑学,称之为“墨辩”学派,即后期墨学。
(2)汉代以后,墨家学派逐渐失传。
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人民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征引。但战国以后,其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引自《论语》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2)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并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他明确表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他还认为“不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3)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比较进步。他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主张“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更为系统的“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认为“政在得民”、“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孟子认为人民、国家比国君更重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当然,孟子的“民贵”是就百姓在维护统治秩序过程中的地位而言,并不是指在政治经济地位上“民”比“君”高贵。
例下列哪些是孔子思想的内容
①提出“仁”的学说②倡导“礼”
③提倡“仁政”④德治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本题主要考查孔子思想的主要观点。解题的关键是把握住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即“仁”和“礼”。而“仁政”是孟子对孔子“仁”的观点的发挥。
A

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积极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B.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
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
孔子“仁”的思想是一种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与和谐人际关系,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从而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礼”的思想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
D
韩非与李斯同为荀况的学生。韩非继承了荀况的“性恶论”思想,但却极力反对老师的儒家学说,在对其的批判中发展出自己的一套完备的学说体系,最终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法家思想出现的背景以及韩非的思想主张:
(1)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各诸侯国为取得在争霸战争中的优势,纷纷寻求变法改革。同时,频繁的战争也使各国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危机日趋严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日益广泛使用,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必然推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2)思想主张:
①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他认为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制群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政权、威势,即权威,是君主的“筋力”,三者不可分离。势是法和术的前提,法是要求臣下必须遵守的,术是君主时刻不能离开的。韩非还主张把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主义扩大到思想领域,清除法家以外的学派,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观点。②韩非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以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刑过不避大臣,善赏不遗匹夫”,“法不阿贵”。韩非强调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他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上设重刑而奸尽止”。③韩非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

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强调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进行政治改革;儒家认为历史发展应以继承和沿袭古代的礼乐制度为主,只可以作局部的调整,不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法家思想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需要,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基础,在当时受到了重视;儒家思想与当时社会变革的要求不相适应,所以在当时没有受到重视。
例“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本题是一道材料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处理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能否读懂并真正理解其含义,即“作臣子的害怕被杀和受罚,愿意得到庆赏,所以君主就制订了刑法和道德,那么群臣因为害怕君主的威力而都服从其统治。”这段话体现了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及实行“法治”的主张。
D

主张“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的思想家是()
A.墨子B.孙子C.孟子D.韩非
此题为材料选择题,要求理解材料并准确理解、再现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派别的思想主张、代表人物。首先是理解好材料的大意:主张严刑峻法,再联想各种学派的主张、代表人物,便可对比选出D项。
D




变——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李俚、商鞅、韩非—
—墨家:墨子——百


一、选择题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B
2.下列著作不属于“六经”内容的是()
A.《诗》B.《春秋》C.《书》D.《尚书》
《尚书》不属于“六经”。
D
3.试找出下列人物中不同类的一项()
A.孔子B.墨子C.孟子D.荀子
孔子、孟子、荀子是儒家思想代表,而墨子是墨家思想的创始人。
B
4.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国的儒家思想。
A
5.下列战国时期思想家没有主持过变法运动的是()
A.李悝B.吴起C.申不害D.韩非
战国前期,李悝、吴起、申不害以及商鞅等人均主持过变法,只有韩非没有主持过变法。
D
二、非选择题
6.2004年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见图)。事后,几位学生议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
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多年。”
……
请回答:
请概要写出你对甲、乙、丙三种说法的理解。
本题图片创设了一个堪称古今结合、超越时空的问题情境。解题要以图片中的特写图为突破口,结合甲、乙、丙三种观点,明确复旦大学赠给美国副总统切尼的礼物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历史原因。本题解答主要是理解甲、乙、丙三种观点,实际上就是要写出三种观点的依据。甲观点从孔子在中国古代教育方面的贡献思考;乙观点从儒家学说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角度说明;丙观点属于类比思维,从人权角度同儒家学说进行联系,实际考查儒家学说相关的具体主张。
甲侧重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或孔子的有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乙突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丙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孔子主张“仁”,孟子提出过“民本”,但与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权”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

一、选择题
1.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仁”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当时诸侯国统治者的暴政。
B
2.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该思想的核心是()
A.人民比统治者更加高贵
B.必须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C.应当减轻剥削和压迫
D.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实际上是让统治者了解到人民的力量强大,以便更好的巩固统治。
D
3.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下列哪一思想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
A.“兼爱”、“非攻”B.“法不阿贵”
C.“民贵君轻”D.“以法为本”
“法不阿贵”是战国时期法家的法治思想,即“法不偏袒权贵”,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中的旧势力——奴隶主贵族而提出。
B
4.今天我党大力倡导“以德治国”,对此,我们可以继承发扬儒家学说中的()
A.“和为贵”和“仁”的思想
B.农本思想
C.有教无类思想
D.“民为贵,君为轻”思想
抓住“以德治国”的特点,再筛选答案。
A
5.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
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满足秦国兼并战争的需要
战国时期,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刚刚确立,并不是很巩固,并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农业的发展,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在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力量,以便在争霸战争中处于优势。
D
6.商鞅变法对秦国所起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A.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力量
B.加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C.废除了旧制度,发展了封建经济
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增强了国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
7.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
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
D.教育日益普及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局面为思想上的活跃局面奠定了基础,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A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在上位者,这种人是很少有的;不喜欢触犯上位者,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来没有出现过。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的根本吧!”
材料二把别人的国看成自己的国一样,把别人的家看成自己的家一样,把别人的身体看成自己的身体一样。所以诸侯相爱就不会发动战事,大夫相爱就不会互相抢夺,人与人相爱就不会互相杀害,君臣相爱就会君惠臣忠,父子相爱就会父慈子孝,兄弟相爱就是和睦共处。
材料三国家要小,人民要少,让人民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让人民为保存生命而不远迁他方。虽然有船和车,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必要去陈列,让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的状况。让他们感到吃得香甜,穿得美丽,住得安适,对生活习俗感到满意,邻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鸣犬吠的声音互相听得着,但是人民从生到死都不往来。
材料四事物的情况不同则对付的办法也应随之改变,上古时代人们在道德上互比高低,中古时代人们在智谋上互竞长短,当今之世人们在力量互较大小,互相争胜。
请思考:
(1)根据以上材料,完成下表
材料[]学派(圈出正确答案)[]提出以上主张的人物一[]儒/道/墨/法二[]儒/道/墨/法三[]儒/道/墨/法四[]儒/道/墨/法(2)在乱世中,假设你是君主,你会采用哪种思想治国?理由何在?
(3)在乱世中,假设你是平民百姓,你会接受哪种思想?理由何在?
第(1)问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3)问属开放性试题。
(1)如图
材料[]学派[]人物一[]儒[]孔子二[]墨[]墨子三[]道[]老子四[]法[]韩非(2)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均可视为正确答案。如法家,因为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树立君主权威;主张法治,有利于统治阶级加强对人民的统治;主张变法,有利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发展封建经济,增强自身实力。
(3)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均可视为正确答案。如墨家思想,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生灵涂炭,人民渴望天下太平,墨家主张和平友爱、非攻,符合人民的愿望。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3全套学案(附答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3全套学案(附答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三、打破隔离的坚冰
编写人:高二历史组审核人:审批人:

1.课前依据导学案问题导引,预习自学课本内容,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力争全部掌握。
2.A层同学需要做本导学案所有内容,带※号C层可不做,带※※号B、C层均可不做。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人人争取得A。

(1)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一、世界的文学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历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更加密切了世界各国间的联系。
②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等,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2、欧洲文学
①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获得法兰西学院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
②地位:这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本人被称为“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
3、美国文学
①19世纪末:以幽默为主旋律,马克吐温、欧亨利和杰克伦敦是杰出代表。
②20世纪初:美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海明威:《老人与海》体现了“冰山原则”
4、亚、非、拉等国的文学
①特点: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欧美文学相融并逐渐获得世界的承认。
②印度:泰戈尔是印度近代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代表作诗集《吉檀迦利》和长篇小说《戈拉》,他于1913年获得亚洲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4、苏联的高尔基
①地位:被誉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文学奠基人以及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
②代表作:散文诗《海燕》、小说《母亲》和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5、中国的鲁迅:《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二、音乐的变奏
1、印象主义音乐
(1)特点:追求朦胧的效果。
(2)代表人物: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以交响诗《牧神午后》以及管弦乐《夜曲》、钢琴曲《月光》等为代表作。
2、表现主义音乐
(1)特点:重在表现内部、表现自我。
(2)代表人物: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探索出了无调性音乐的规律——12音体系,代表作有《乐队变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华沙幸存者》等。
3、新古典主义音乐
 (1)特点:20世纪初,强调音乐风格的简约和自然。
 (2)代表人物:俄国作曲斯特拉文斯基,代表作有《浪子历程》、《春之祭》等。
三、绘画——毕加索与立体派
立体派: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地并置、重叠,以表示物体的几何空间
1、1907年以前其创作被分为“蓝色时期”和“粉红色时期”。
2、1907年前后,形成了“黑人时期”《亚威农少女》被认为是立体主义的第一幅绘画。
3、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创作了《弹曼陀铃的少女》、《少女肖像》以及《有藤椅的静物》等。
4、“新古典主义时期”:创作了震撼画坛的名作《格尔尼卡》(立体主义、半写实主义)。

一、20世纪上半叶世界文学艺术发展多元化的表现是什么?
 1、文学
 (1)欧美现实主义继续发展,主要代表是法国的罗曼.罗兰和美国的德莱塞积海明威。
 (2)亚、非、拉等国文学发展迅速,逐渐得到公认,主要代表是印度的泰戈尔和日本的川端康成。
 (3)以苏联的高尔基、中国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开始兴起,鼓舞了人们的斗争精神。
 2、音乐:各种风格和流派层出不穷,它们在相互影响中共存,具体有印象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和新古典主义音乐等音乐流派。
3、美术:在法国兴起了一个现代艺术流派——立体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毕加索。
二、冰山原则
指的是人的语言对于人的思想的表达就好像冰山一样,只有八分之一在水上面,有八分之七在水下;意思是说人的语言是不足以表达思想的,对于作者而言,也没有必要写得太过于直露,因为读者是能读懂的。这种创作理论首先是由美国作家海明威提出的,有较大的影响。
对于“冰山原则”,海明威自己在《午后之死》中有一个解释,他写道:“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显而易见,作家在这里强调的是省略,主张水面下的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去感受。根据海明威的解释,可以对”冰山原则”作一个粗略的概括: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的结合起来,让读者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

1.(2010广东文综23)“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具有这一创作精神的作者是()
A.雪莱B.毕加索C.贝多芬D.巴尔扎克
2、美国作家海明威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用作品表达强烈的反战情绪,许多作品成为描写两次世界大战的不朽名篇,其中有()
 ①《太阳照旧升起》②《永别了,武器》③《老人与海》④《丧钟为谁而鸣》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3、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文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民族特色淡化②排斥欧美文学的影响③获得世界承认④印度、日本成就较为突出
⑤与世界尤其是欧美联系密切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③④⑤D.③④
4.(2008江苏单科,18)下列四幅作品,从创作风格判断,出现最晚的应该是()

A.《格尔尼卡》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自由引导人民》D.《日出印象》
5.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的名画,它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精()
 A.夸张和浪漫主义的情怀 B.叛逆和反传统的精神危机
 C.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D.对人文主义和理性的追求
6.(2008海南单科)图一、图二为某著名画家的两幅作品。作品反映出该画家力图()

图一(局部)图二
A.以写实的方法表现客观世界?B.以夸张的形式表现主观内心感受?
C.以严整和谐的画面表现理性?D.以奔放的笔法和色彩表现感情?
7.二战后,亚非拉文学的主流是()
 A.批判殖民国家的罪恶 B.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表现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殖民压迫的思想 D.反映了各国渴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8.下列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音乐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是当时主流音乐流派②美国的德彪西主要作品有《牧神午后》、《月光》等,他追求朦胧、空幻的音乐意境③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探索出了对20世纪音乐产生巨大影响的12音体系④俄国的斯特拉文斯基作品强调风格的简约和自然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②④
9.下列音乐强调简约和自然风格的是()
 A.浪漫主义B.印象主义 C.表现主义D.新古典主义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样,大工业便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准备好地盘,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
——恩格斯
材料二正是通过喷气式飞机、计算机、地球卫星以及许多其他发明,比以往更迅捷和安全地跨越空间和时间,传输着人员、商品和观念。——罗西瑙
请回答:
(1)以上两则历史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历史上生产力发展的哪一事件?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2)在第一个历史事件期间,世界文学创作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产生了现实主义文学。

(3)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文学现象的出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各国的联系,东西方文化取得了共同的发展,这一时期随之而来的垄断资本主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等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为现实主义文学开辟了道路。

高二语文必修3《宇宙的边疆》教案


高二语文必修3《宇宙的边疆》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从文中筛选重要信息。

2.体味本文语言的准确与情趣诗意之美。

3.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深入挖掘探索过程中的怀疑和想象精神。

【教学难点】

探讨标题的独特内涵。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学时数】

第二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设计】

1.导入:茫茫宇宙,充满奥秘。仰望星空之时,会有许多遐思,有没有外星人存在呢?

让我们先看一段视频,你相信有外星人存在吗?提问请一两个学生说说依据,我们走进课文《宇宙的边疆》,看看被美国人称为科学代言人的卡尔萨根怎么说的,他相信有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文章的写作宗旨“探索宇宙的奥秘”。)(板书)

2.问题一:探索宇宙时,应该具有什么精神?

勇于怀疑富于想象(板书)

(设计意图:以两种精神作为文章的切入点,抓住文章的关键。)

3.问题二:文中的哪些段落体现着作者的怀疑和想象?

我们回过头来会猛然发现这么多的段落都在提到怀疑和想象,看来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确实需要这两种精神,难怪有人称卡尔萨根被为“怀疑论的马丁路德金”并且怀疑和

想象的内容“外形有无差别”“社会形态是否一样”“智能生命”“文明现象”(板书)

和我们儿时的好奇是一样的,我们常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其实我们还可以说“

宇宙辽阔无垠,很可能天外有人”。

4.问题三:宇宙有边疆吗?宇宙有中心吗?

讨论两分钟:

一部分同学认为“宇宙没有中心,没有边疆”因为“宇宙辽阔无垠、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另一部分认为“宇宙有中心”因为“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还有一部分比较全面认为“宇宙有已知的中心也有一致的边疆”根据“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和“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地汪洋之滨”。

小结:所谓边疆中心都是对宇宙探索已知范围之内,未来还要我们这一代继续探索,那么中心边疆也会随之变化。

5.问题四:分析文章某段落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及语言特色?

这样的段落虽然并没有体现怀疑和想象的精神,但它们为怀疑和想象提供了一种知识的背景,或是怀疑和想象的结果。同时运用准确而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得科学知识离我们不再遥远。

6.问题五:统观全文,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宇宙的奥秘?

继续开拓是职责,未来取决于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寻找我们更为美好的家园。

未来(板书)

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体会抒情和议论的语言,并和解说词的特点联系起来,采用这样的语言方式会更贴近关注的心理,引起共鸣。

7.总结文章写作的重要特色,领悟本文写作的深远意义。

8.布置作业:

任选一个你喜欢的题目,查阅资料,撰写一篇科学小品。

“宇宙群星知多少”“如果发现了生命星球”“地球的未来”

【板书设计】外形有无差别

探勇于怀疑

索社会形态是否一样

宇未来

奥智能生命

秘富于想象

文明现象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530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