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二章声现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养成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1.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2.利用回声测量距离
【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音叉(256Hz)、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
学生:橡皮筋、哨子、直尺、桌子、水、碎纸屑、队鼓、音叉(256Hz)、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情境创设】媒体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的的各种声音:如钢琴曲《梁祝》、鸟鸣声、笛子声、蝉鸣蛙叫声、流水潺潺声、风吹树叶沙沙声等。

【设疑】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关于声音,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想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呢?

【导入课题】: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陆续揭开这些问题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先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开始。
板书课题:§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比研究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聆听,感受各种声音。
畅所欲言,提出
要探究的问题。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我们的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声音却很难听?为什么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
同等
二、新课讲授
探究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3、声音的记录

探究二:声音的传播

1、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探究三:声速

探究四:回声

1、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种现象。

2、听到回声的条件:
3、回声的作用

课外拓展:
科学世界【亲身体验】请同学们完成如下实验:
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2.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
3.敲响音叉,然后把它贴近脸颊。
提问:你有什么感觉?

【提出问题】根据刚才的亲身体验,猜想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猜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设计实验】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你的地盘你做主,请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音叉、小鼓、橡皮筋、哨子、直尺、乒乓球、桌子、水、碎纸屑等)自行设计实验,让它们发出声音。
【过渡语】有些物体的振动能观察到如张紧橡皮筋的振动,但有些振动观察不到,你能想办法说明振动的存在吗?
方法一:证明鼓面的振动
在发声物体表面撒一些碎纸屑;
方法二:证明音叉的振动
1.用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
2.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

【进行实验】指导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分析论证】各小组收集实验信息,完成表格内容,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发声体现象结论
如音叉发声的音叉弹开乒乓球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如队鼓发声的鼓使碎纸屑跳动发声的鼓鼓面在振动
橡皮筋
桌子

直尺
其他
【结论】你能总结出发声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吗?

【交流与评估】学生汇报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组织学生评估并反思实验过程,从而发现问题,改进实验。

【教师演示】用力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然后用手扶住敲响的音叉,进行对比,两次听到的声音为什么不同?
强调:①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能说成“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②振动不能写出“震动”
4、【课外延伸】了解一些小动物的发声方式。
5、经典回顾:利用课件播放留声机发出美妙的音乐和留声机图片,让学生感受人类记录声音的历史。
【设置情境】
视频播放: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太空中交谈的资料片断,设问: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进行对比,有什么不同?

【过渡】声音的传播需不需要借助一些物质呢?请看下面的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真空铃实验
玻璃罩中放一个小电铃,接通电源,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注意声音的变化;然后再让空气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提出问题】
1.在没有抽出玻璃罩的空气前,你能看到电铃锤的振动吗?你能听到铃声吗?
2.在用抽气机抽气的过程中,你能看到电铃锤的振动吗?说明什么问题?但是随着抽气的不断进行,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少,你听到的铃声有什么变化?
3.如果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尽,罩内变成真空,你还能听到铃声吗?
4.再让空气进入玻璃罩,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5.通过真空铃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把真空铃实验的问题细化,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另一种方法即实验推理法,从正反两方面让学生明白,有空气能听到声音,没有空气听不到声音,说明空气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
【过渡】
声音可以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那固体和液体能否传播声音呢?
【学生探究】
(1)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
学生设计并动手实验,用密封盒将发声的小闹钟密封,放入水中。仍然能听到声音。

【举出实例】
引导学生举出其他利用液体传声的例子

【学生探究】
(2)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
同位合作,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捂住一只耳朵,把另一只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举出实例】
引导学生举出其他利用固体传声的例子

【知识应用】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土电话”进行交流,比一比,看谁制作的“土电话”传声效果最好。

3、【播放视频】声音的传播
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5、归纳总结: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些物质叫做介质;固、液、气三种物质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运用:2009年3月,某地小报上报道“一宇航员在太空中远远的看到星体爆炸,感到其声震耳欲聋”。这篇报道真实吗?为什么?
【播放视频】夏天电闪雷鸣时,闪电和雷鸣是同时产生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这说明什么?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声速”部分,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阅读表格里的数据你能获得声速的哪些信息?

小结:
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2.15℃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3、声音在固体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概括能力。)

【知识运用】
1.课上说,课下做: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敲打的声音,并说出其中的道理。课下试试看。验证一下你的回答。
2.释疑:古代行军打仗时,为了能及早探听敌情,战士们总是把耳朵贴在地上去听,能过早地听到敌人的马蹄声,这是为什么呢?
(老师评价学生回答并补充固体传声性能好,声音损失少)

【自主学习】为什么对着远处的山崖喊话能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内说话听不到回声?请同学们自学课本30页小资料上面的自然段“回声”部分,尝试回答回声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条件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
强调: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种现象。要想把原声与回声区别开,从发出声音到再返回耳朵的时间大于0.1秒。当障碍物离声源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觉得声音更响亮。
【知识拓展】
1.结合以上的学习,利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及听到回声的条件,请你算一算,障碍物至少和声源相距多少m,能把回声和原声才可以区分开?
归纳总结: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距发声体至少17m,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2.提问:你能说出回声的作用吗?

【播放视频】了解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介绍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不屈服于命运,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
(设计意图:通过贝多芬失聪后进行音乐创作的精神,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初步体验物体发声时的振动情况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使学生对振动现象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为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供较科学的依据)

结合刚才的亲身体验,猜想声音可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各小组结合所给器材讨论、交流,设计出的实验方案并展示。
亲身体验利用转换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这种方法在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规律和实验中应用广泛。
(设计意图: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之一,转换法的重要应用,让学生体验物理研究思想,对于以后的教学很有帮助)

小组学生动手完成探究活动,注意观察现象和感知体验。
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归纳实验结论。

学生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反思,讨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正意见。

听声音,思考两次听到的为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理解振动停止发声停止。纠正错误的认识,“振动停止了,声音消失了”纠正“振”字的写法

了解常见的一些动物的发声方式
青蛙:气囊振动
鸟:鸣膜振动
蝉:鼓膜振动
蟋蟀:翅膀摩擦

(设计意图: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观看视频,思考,宇航员在太空不能像在地面上一样直接对话,要靠无线电通话,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物质。
(设计意图:神舟十号飞船6月11日成功发射升空,说明我国在太空技术上取得的巨大进步,中华腾飞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树立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奉献青春和力量的远大理想。)

学生观察实验,注意聆听声音的变化。
1.能看到电铃锤的振动,能听到铃声。
2.看到振动,说明电铃发声,随着抽气的不断进行,铃声越来越小。
3.罩内变成真空,就不能听到铃声了。
4.声音由无变弱再变强
5.空气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动手实验,用密封盒将发声的小闹钟密封,放入水中。仍然能听到声音。
液体传声举例
将要上钩的鱼被岸上的说话或脚步声吓跑,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听到音乐等,证明水能传播声音。

进行敲桌听声声音
固体传声举例
如医生用听诊器探知病情;
地震埋在废墟里时,为节省体力,不要大声喊叫,而是敲击墙体或钢管;俗话说“隔墙有耳”等。

观看视频,知道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总结知识要点
识记知识要点

讨论交流

学生观看视频,感受到远处的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需要一段时间,即声音的传播有一定的速度。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中的“小资料”部分,寻找规律和信息。

阅读声速表,回答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并记住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指导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在固体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讨论交流
1.听到两次响声,因为声在铁中的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速度,在同样传播距离的情况下,用的时间短,所以先听到。第二次听到的是空气传播的敲打声。
2.固体传声比空气快,且损失小。

学生自学课本中回声的内容,再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回答。
学生板演:
从发出原声到接收回声所用的时间为t,离障碍物S的计算公式为

总结回声的作用有两个1.利用回声加强原声2.利用回声测量距离

观看视频,了解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三、课堂小结
引领学生学会梳理知识,使学生由知识点的学习升华到系统的总结。见【附件一】
谈一下在本节课收获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探索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四、课堂检测师巡视、讲评。见【附件二】完成检测题

五、布置作业物理助学《小试身手》1-6题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
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2、声音在固体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四、回声
1、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种现象。
t≥0.1s
2、听到回声的条件:
s≥17m
3、回声的作用: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附件一】
【教学反思】
一、教案的“亮点”
1、在你的地盘你做主中,学生利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坛坛罐罐做实验,让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感受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2、对于转化法在物理研究与实验中的重要作用,做了重点说明,因为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对于转化法比较陌生,对学生进行物理方法教育很重要。
3.在真空铃实验的教学中,能对问题进行细化,尤其关注细节,如在罩内空气逐渐变稀薄的情况下,让学生观察电铃锤在振动,但听到的声音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的过程中,听到由弱变强的声音,说明声音的变化不是声源的问题,而是介质的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4.在声速及回声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学,展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展示的好习惯。在声波的教学中,增加了用声波视频器展示音叉声波图的环节,有利于突破难点。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学生在回声测距的计算中,写法不规范,还要加强训练。有的学生不能挖掘出隐含条件,如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有的学生不清楚回声是由于声音的反射而形成,不知道声音经历双倍声源到障碍物的路程。
【附件2课堂检测】
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的产生的,然后通过传播到观众耳朵中。
2.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_________,声音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_________.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m/s.
3.如图3所示的实验现象表明。

第3题图第4题图第5题图
4.2011年5月10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刊发题为《亚丁湾,记者体验护航“十八般兵器”》的报道称,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
A.半导体网B.磁性物质网
C.真空网D.金属物质网
5.如上右图,将一块正在发声的小音乐芯片放在注射器中,再将活塞推到底端,用橡胶帽封闭注射口,然后用力往外拉活塞,这时听到注射器中音乐芯片的声音会变;其声音是通过传入人耳。
6.2010年3月28日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救援工作迅速展开。4月2日下午,事故矿井下发现有生命迹象,原来是被困人员通过敲击钻杆,发出“当当”的求救信号,这是因为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7.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__________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超声波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振动空气2.快快340
3.发声体在振动(或发声的纸盆在振动)4.C
5.小、空气固6.体(或金属)
7.3000真空不能传声

精选阅读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课题
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型
常态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事例以及观察实验的方法探究产生和传播条件。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培养学生意识。
教学重点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教具、活动准备等)
音叉,小锤,烧杯,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新课学习
引入:
列举声音无处不在,饱含信息,凸显声音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各组派代表用不同的方式发出声音。
指出发声体,找出他们的共同特征,并举例说明。
演示发声音叉溅起水花,介绍转换法。
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发出声音的物体称为声源。
思考讨论,回答
熟悉物理的探究方法,了解实验方法的使用。
声音的传播:提问:声音的传播需要条件吗?讲述宇航员对话方式,问声音在什么环境中传播?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举例说明。
小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阅读课本,了解耳朵构造,人耳感知声音的途径。
学生观察思考
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阅读课本,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1、提问:在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听到几声敲击声?
2、百米赛跑终点计时员根据什么来计时?相差多少?
思考
感受物理是有用的。
板书设计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2)v固v液v气。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15℃空气中v声=340m/s。
课后总结
本课的教学核心概念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在此前往往关注的是动作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状态。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想突破难点,就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学生认识到“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后,再次提供音叉,让学生设计实验,用视觉看到物体的振动。这样处理,使探究“振动”的内涵由易到难,由显到隐,由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逐步丰富概念外延。思维的顺应和激活,实现了教学的“层递性”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二章声现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整体设计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新教材按照科学探究的要素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直接提出问题,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思考,意在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在学生通过讨论获得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声音产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一些物体发声的活动,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教材的“想想做做”实验,将物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实验能力和交流能力。教材对于唱片、磁带是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记录、保存、重现声音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价值及学习物理的意义。
声音的传播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材安排了探究活动,在进行探究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探究活动。由于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由师生共同完成。
在探究活动中应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物理学的美,本设计就是让学生在猜想、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一些探究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体验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1.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2.声音的传播要靠介质。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演示实验器材:真空铃实验装置及橡皮筋、塑料尺、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探究实验器材:鼓、锣、音叉、共振音叉、纸屑若干、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教师事先录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例如:潺潺的流水、清脆的鸟鸣、悠扬的琴声、朗朗的书声、汽车的喇叭声、飞机的轰鸣声等。
提出问题: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吗?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
古诗引入
多媒体引入古诗《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学生体会古诗意境并思考问题,古诗中蕴涵了哪些物理知识,你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怕得鱼惊不应人”吗?
活动引入
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物体或自带器材发声,分小组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
参考例子:
(1)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2)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3)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洪亮的击鼓声。
(3)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
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推进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实验探究: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参考器材:小鼓或吉他、薄纸片或树叶、音叉、橡皮筋、梳子、刻度尺、纸屑或泡沫颗粒、水盆等。
实验要求:两人一组,机会均等地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并要记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从中概括出共同特征。
实验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结一下:自己小组做了哪几个实验,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方案1:让学生用橡皮筋做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2)当橡皮筋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橡皮筋在振动时才发出声音。
方案2:让学生用刻度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
思考问题:(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2)当尺子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橡皮筋、尺子振动时,能发出声音;橡皮筋、尺子不振动时,不能发出声音。
设计意图:对于橡皮筋、尺子的振动,学生能直接看见,它们发出的声音学生能直接听见,在此处让学生自己实验,通过观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
方案3:先将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放在不发声的鼓面上,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静止在鼓面上。然后敲击鼓面,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在鼓面上跳动;鼓面停止发声,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停止跳动。
方案4: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如图所示。
设计意图:学生虽然没有直接看到鼓面、音叉的振动,但可以从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和球是否被弹起判断发声的鼓面、音叉是否在振动。
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问题:橡皮筋、尺子、纸屑、泡沫塑料颗粒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
实验的物体发声时现象无声时现象结论
橡皮筋振动不振动橡皮筋振动时产生声音
尺子振动不振动尺子的振动产生声音
音叉振动不振动音叉的振动产生声音
鼓面振动不振动鼓面的振动产生声音
归纳橡皮筋、尺子、鼓面、音叉等物体发声时具有的共同特征,验证自己当初的猜想,同时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生活中有关的现象和体验。
归纳总结得到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
交流探究: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解释物体的发声原理吗?
(1)用手摸着喉头发出声音,这时手有怎样的感觉?人是怎样发声的?
如图所示,当人说话或唱歌时,空气从肺部通过气管,被挤压的空气引起声带振动发声。
(2)蝉是怎样发声的?只有雄蝉才会鸣叫,因雄蝉腹部有发声器,而雌蝉没有发声器。如图所示,雄蝉腹部下有一层薄薄的发声膜,当发声肌收缩时,引起发声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放大而发出响亮的声音来。
(3)击打音叉,使发声音叉的尖端接触面颊,你有什么感觉?把发声音叉的尖端触及水面,仔细观察会发现水面有什么变化?
振动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激起水花,形成水波。
(4)弹拨吉他的一根琴弦后,立即把你的手轻放在琴弦上,手有怎样的感觉?乐器是怎样发声的?
乐器分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
①鼓、锣等打击乐器受到打击时发生振动而产生声音。鼓就是靠打击时鼓面振动发声,如图甲。
②二胡、小提琴等弦乐器,通过弦的振动发声。它们常有一个木制共鸣箱使声音洪亮,如图乙。
③长笛、箫及铜号等管乐器,靠吹口处到第一个被手指打开孔之间空气柱振动而发声。如果用手指将侧孔全堵上则振动空气柱最长,音调最低,如果全打开,空气柱最短。铜号为了增加空气柱长度,将管道盘卷成一圈一圈的,有的还能伸长或缩短。如图丙。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点

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教学难点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当我们呱呱坠地的一刻就和声音结下了不解之缘,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声音的奇特的现象呢?……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民主导学: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阅读课本“声的产生”,完成下列问题)

1.观察与思考:

演示实验:敲击音叉时,听到,用手触摸时,此时用一个乒乓球接触音叉,看到,这说明音叉在。

2.动手做一做

实验一:将钢尺(或塑料尺)的一端紧压在桌边,让另一端伸出桌面外,用手拨动另一端,观察钢尺发声时在。

实验二:轻声说话,然后用手触摸喉咙,感觉到喉部在。

3.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而产生。

练习1、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古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A、钟声的回音B、大钟还在振动

C、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二)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阅读课本“声音的传播”完成下列问题)

1.猜想:

2.实验三:将你的耳朵紧贴在课桌一端的桌面上,在桌面的另一端用手轻轻地敲击;再使耳朵离开,用手以同样大的力度敲击桌面。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

3.动脑想一想

实验二的第一次敲击声是在桌面的一端发出的,但耳朵贴在桌面的另一端能听到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声音是由从一端传到另一端的。当耳朵离开桌面时,我们同样可以听到敲击声,这次的声音是物质传到耳朵的。我们平时听到的各种声音主要是通过

传到耳朵中的。

4.结论:在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________,它可以是气体,还可以是________或________;真空传声。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传播的。声音在介质中是以的形式传播。

练习2、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这说明____________能够传声。

练习3、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来进行交谈,主要是因为_______不能传声。

(三)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阅读课本小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_______,在15℃和25℃时空气中的这个值分别是___和。

2、声音传播的速度跟介质的和介质的有关;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分别用V1、V2、V3表示,其大小关系为

练习4、夏季的一个雷雨天,小明同学在闪电过后5s的时刻听到雷声,此时温度约为25℃,你认为雷鸣之处离小明同学的距离约为()

A、1.7kmB、1.73kmC、1.66kmD、17km

练习5、古代士兵为了能及早听到偷袭敌人的马蹄声,常常睡在地上,并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其原因是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

练习6、敲击长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会听到次击管声,这是因为的缘故,最先听到的声音是由传来的。

三、检测导结: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_________停止,声音就消失。

2、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球上,即使航天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A.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声B.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D.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速在各种介质中都不变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空气是一种能传播声音的介质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4、桌子上的鱼缸中、有若干条金鱼,敲击桌子,鱼立即受到惊吓,这时鱼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桌子—空气—水—鱼B.空气—水—鱼

C.桌子—鱼缸—水—鱼D.桌子—空气—鱼缸—鱼

5、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在铁轨中比在空气中传得慢

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D、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与光的速度相同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笛子发声是空气柱振动产生的B.学生听到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C.声音不能在真空里传播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空气中传播得慢

7、“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都能振动发声。

8、实验:把正在响的电子门铃放在一个玻璃罩内,此时可以听到清晰的铃声.现在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罩内空气,听到的铃声将会,直到;若停止抽气,重新让空气进入罩内,又会,这一实验说明了。

9、北宋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一根较长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朵紧贴钢管的同学可以听到______次声音,第一次声音是通过_________传播的,第二次声音是通过_______传播的。若某同学在一根较长的注满水的水管的一端用石头敲击,另一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用耳朵贴着水管听声,则他可以听到声音的次数是________。

11、请看下列声速表中几种物质中的声速(m/s)

空气(15℃)

340

海水(25℃)

1531

空气(25℃)

346

铜(棒)

3750

煤油

1324

大理石

3810

蒸馏水

1497

铁(棒)

5200

分析上表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至少写出2个):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布置作业(略)

教学反思:本节课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在建构的学习中亲历探究过程,体验物理的学习乐趣,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使他们感受物理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267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