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八年级数学下册分式的加减名师导学案(华师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8年八年级数学下册分式的加减名师导学案(华师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2018年八年级数学下册分式的加减名师导学案(华师版)
课题分式的加减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并会运用法则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
2.使学生在掌握分式的加减法法则的基础上,用法则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学习重点】
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以及混合运算.
【学习难点】
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与混合运算.
行为提示: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行为提示:让学生阅读教材,尝试完成“自学互研”的所有内容,并适时给学生提供帮助,大部分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知识链接:
1.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ab±cb=a±cb.
2.异分母分式加减法则:ab±cd=adbd±bcbd=ad±bcbd.
解题思路:
1.如果分母字母的顺序不一样时,应调整顺序,注意“-”号的处理.
2.如果所得结果不是最简分式,应通过约分进行化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1.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是什么?分式的乘方法则呢?(请分别用式子表示)
解:abcd=acbd,ab÷cd=abdc=adbc,(ab)n=anbn(n为正整数,且n≥2).
2.(1)甲工程队完成一项工程需n天,乙工程队要比甲多用3天才能完成这项工程,两队共同工作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只列算式)
(2)某厂2014、2015、2016三年的生产总值分别为a,b,c(单位:万元且abc),则2016年的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比2015年的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提高了多少?(只列算式)
解:(1)1n+1n+3;(2)c-bb-b-aa.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分式的加减运算
【自主探究】
1.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2.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3.试一试:计算:(1)ba+2a;(2)2a2-3ab.
解:(1)原式=b+2a;
(2)原式=2ba2b-3aa2b=2b-3aa2b.
【合作探究】
范例1:计算:
(1)5x+3yx2-y2-x-yx2-y2;
(2)ba2-b2-ab2-a2.
解:(1)原式=5x+3y-(x-y)x2-y2=4(x+y)(x+y)(x-y)=4x-y;
(2)原式=ba2-b2+aa2-b2=a+b(a+b)(a-b)=1a-b.
范例2:计算:
(1)12p+3q+12p-3q;
(2)12m2-9-2m-3.
(励志的句子 M.DJz525.COm)
方法指导:当分子运算中的多项式遇到“-”号时,多项式应带括号.
学习笔记:
1.分式的加减乘除及混合运算顺序与有理数的运算顺序一样.
2.分子、分母的“-”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边,特别注意:当分子运算中的多项式遇到“-”号时,多项式应带括号.
3.分式运算的结果一定要化为最简分式.
行为提示:教师结合各组反馈的疑难问题分配任务,各组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其他组进行补充、纠错、释疑,然后进行总结评比.
学习笔记:检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分式的运算,同时注重培养化简求值时“整体代入”的方法.解:(1)原式=2p-3q(2p+3q)(2p-3q)+2p+3q(2p+3q)(2p-3q)
=4p4p2-9q2;
(2)原式=12(m+3)(m-3)-2(m+3)(m+3)(m-3)
=12-2(m+3)(m+3)(m-3)
=12-2m-6(m+3)(m-3)
=-2(m-3)(m+3)(m-3)=-2m+3.
知识模块二分式的混合运算
【自主探究】
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得出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合作探究】
范例3:计算:x+2x2-2x-x-1x2-4x+4÷x-4x.
分析:先算括号里面的减法,再把除法转变为乘法.
解:原式=x+2x(x-2)-x-1(x-2)2xx-4
=(x+2)(x-2)-x(x-1)x(x-2)2xx-4
=x2-4-x2+x(x-2)2(x-4)=1(x-2)2
=1x2-4x+4.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新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分式的加减运算
知识模块二分式的混合运算
检测反馈达成目标
【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推荐
2018八年级数学下册菱形的性质(2)名师导学案(华师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2018八年级数学下册菱形的性质(2)名师导学案(华师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题菱形的性质(2)
【学习目标】
1.让学生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学习重点】
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行为提示: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行为提示:让学生阅读教材,尝试完成“自学互研”的所有内容,并适时给学生提供帮助,大部分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知识链接:
1.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方法: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
2.勾股定理:a2+b2=c2.
解题思路:欲求∠BCD的大小,又知题中没有提到具体的角,所以它应该是一个特殊的角,可根据题意分析出一个等边三角形,这样可以求出∠BCD的大小.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1.菱形的定义是什么?
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菱形有哪些性质?它是什么对称图形?
答: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它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共有两条对称轴,其对称轴是对角线所在的直线.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菱形性质的综合运用
【自主探究】
1.如图,已知菱形ABCD的边长为2cm,∠BAD=120°,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试求这个菱形的两条对角线AC与BD的长.(结果保留根号)
分析:若菱形中含有120°的内角,容易想到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再由菱形对角线产生直角,所以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对角线的长.
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OB=OD,AB=AD,AC⊥BD.
在△ABO和△ADO中,
∵AB=AD,AO=AO,OB=OD,∴△ABO≌△ADO.
∴∠BAO=∠DAO=12∠BAD=60°.
在△ABC中,∵AB=BC,∠BAC=60°,
∴△ABC是等边三角形,
∴AC=AB=2.
∵AC⊥BD,∴△AOB是直角三角形,
∴BO=AB2-AO2=22-12=3.
∴BD=2BO=23,∴AC=2cm,BD=23cm.
2.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AE垂直平分CD,垂足为E,求∠BCD的大小.
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
∴AD=DC=CB=BA,
又∵AE垂直平分CD,∴AC=AD,
∴AC=AD=DC=CB=BA,
∴△ADC与△ABC都是等边三角形,
∴∠ACD=∠ACB=60°,∴∠BCD=120°.
学习笔记:
1.菱形的两条特殊性质:四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
2.求角的度数时,没有直接的说明,它很可能就是一个特殊角.
3.全等是最基本的方法.
行为提示:教师结合各组反馈的疑难问题分配任务,各组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其他组进行补充、纠错、释疑,然后进行总结评比.
学习笔记:检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熟练运用菱形的性质,同时与以前学过的有关四边形的知识结合起来,增强其逻辑思维能力.【合作探究】
范例1: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F是AB上一点,DF交AC于点E.
求证:∠AFD=∠CBE.
分析:根据菱形的对边平行可以推出∠AFD=∠CDF,问题得以转化,只需证这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即可.
证明:连结BD交AC于点O.
∵四边形ABCD是菱形,
∴CB=CD,OB=OD,∴OC平分∠BCD,
∴∠BCE=∠DCE.
又∵CE=CE,∴△BCE≌△DCE(S.A.S.),
∴∠CBE=∠CDE.
在菱形ABCD中,AB∥CD,
∴∠AFD=∠FDC,
∴∠AFD=∠CBE.
范例2:(2016广安中考)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CE⊥AB交AB的延长线于点E,CF⊥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DF=BE.
分析:连接AC,根据菱形的性质可以证明AC平分∠DAB,CD=BC,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CE=CF,最后利用H.L.证明△CDF与△CBE全等,结论得证.
证明:连结AC.∵四边形ABCD是菱形,
∴AD=AB=CB=CD.
在△ACB和△ACD中,
∵AB=AD,AC=AC,CB=CD,
∴△ACB≌△ACD,∴∠CAB=∠CAD.
∵CE⊥AB,CF⊥AD,∴CE=CF,∠CEB=∠CFD=90°,
在Rt△CEB和Rt△CFD中,
∵CB=CD,CE=CF,∴Rt△CEB≌Rt△CFD,
∴DF=BE.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新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菱形性质的综合运用
检测反馈达成目标
【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年八年级数学下册菱形的判定(1)名师导学案(华师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2018年八年级数学下册菱形的判定(1)名师导学案(华师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题菱形的判定(1)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判定法及判定定理1.
2.让学生学会用这两个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学习重点】
菱形的定义判定法及判定定理1.
【学习难点】
用这两个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行为提示: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行为提示:让学生阅读教材,尝试完成“自学互研”的所有内容,并适时给学生提供帮助,大部分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知识链接:
1.定义既可以作为性质也可以作为判定使用.
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定义法;两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
解题思路:在范例2中欲证明∠CEB=∠CBE,只需证明∠CEB=∠ABD,∠CBE=∠ABD即可;在第(2)中,可先证明四边形CEDB是平行四边形,再由BC=BD即可判定结果.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1.菱形的定义是什么?
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菱形有哪些特殊性质?
答: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3.运用菱形的定义进行菱形的判定,应具备几个条件?
答:两个:一是平行四边形;二是一组邻边相等.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自主探究】
1.我们知道,可以类比平行四边形、矩形的判定方法,用他们的定义也可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相应的四边形.
2.定义证法:__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__.
几何语言:∵ABCD,BA=BC,
∴ABCD是菱形(或四边形ABCD是菱形).
【合作探究】
范例1: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矩形,AE∥BD,DE∥AC,则四边形AODE是(C)
A.平行四边形但不是菱形B.矩形
C.菱形D.无法确定
分析:由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得到OA=OD,再由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可得四边形OAE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OAED是菱形.
范例2:(2016沈阳中考)如图,△ABC≌△ABD,点E在边AB上,CE∥BD,连结DE.求证:(1)∠CEB=∠CBE;(2)四边形BCED是菱形.
证明:(1)∵△ABC≌△ABD,∴∠ABC=∠ABD.
∵CE∥BD,∴∠CEB=∠DBE,
∴∠CEB=∠CBE;
(2)∵△ABC≌△ABD,∴BC=BD.
∵∠CEB=∠CBE,∴CE=CB,∴CE=BD.
∵CE∥BD,∴四边形CEDB是平行四边形.
∵BC=BD,∴四边形BCED是菱形.
学习笔记:
1.菱形的两个判定方法:定义法;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
2.有三条边相等的四边形不是菱形.
3.菱形的尺规作图方法.
行为提示:教师结合各组反馈的疑难问题分配任务,各组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其他组进行补充、纠错、释疑,然后进行总结评比.
学习笔记:检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灵活运用定义法和判定定理1解决相关的问题,同时学会遇到等腰三角形,用“三线合一”添加辅助线的方法.知识模块二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自主探究】
1.类比矩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是由矩形的性质的逆命题通过猜想证明得到的,那么对于菱形可以吗?可以尝试一下.“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的逆命题是“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这个命题成立吗?
如图,四边形ABCD中,AB=BC=CD=DA.求证:四边形ABCD是菱形.
证明:∵AB=BC=CD=DA,即AB=CD,AD=BC,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BC,∴四边形ABCD是菱形.
此法也可以证明菱形的尺规作图方法.
2.菱形的判定定理1: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条件减少一个时)有三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这一命题是错误的.
【合作探究】
范例3: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E,F,G,H分别是四条边的中点,试问四边形EFGH是什么图形?并说明理由.
解:四边形EFGH是菱形.
理由:∵四边形ABCD是矩形,
∴AB=CD,AD=BC,∠A=∠B=∠C=∠D=90°.
∵点E,F,G,H分别是四条边的中点,
∴AE=BE=CG=DG,AH=BF=CF=DH,
∴△AEH≌△BEF≌△CGF≌△DGH,
∴EF=FG=GH=HE,
∴四边形EFGH是菱形.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新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知识模块二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检测反馈达成目标
【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2018学年八年级数学下册方差名师导学案(华师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17-2018学年八年级数学下册方差名师导学案(华师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2017-2018学年八年级数学下册方差名师导学案(华师版)
课题方差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理解方差的概念和意义,学会方差的计算公式和具体应用.
2.利用方差的大小对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方差的概念和意义.
【学习难点】
方差的公式和应用.
行为提示: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行为提示:让学生阅读教材,尝试完成“自学互研”的所有内容,并适时给学生提供帮助,大部分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知识链接:
1.数据的方差都是非负数.
2.当且仅当每个数据都相等时,方差为0;反过来,若方差为0,则每个数据都相等.
解题思路:
1.数据比较分散(即数据在平均数附近波动较大)时,方差值怎样?
2.数据比较集中(即数据在平均数附近波动较小)时,方差值怎样?
3.方差的大小与数据的波动性大小有怎样的关系?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1.什么是平均数?
答: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一组数据x1,x2,x3,…,xn的平均数是x=x1+x2+x3+…+xnn.
2.平均数容易受什么影响较大?
答:平均数容易受极端值影响较大.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方差的意义
【自主探究】
1.小明和小兵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5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谁的成绩较为稳定?为什么?
测试次数12345
小明1014131213
小兵1111151411
解:通过计算发现,两人测试的平均数都是12.4,成绩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也都相差4,从图中可以看到:相比之下,小明的成绩大部分集中在平均成绩附近,而小兵的成绩与其平均成绩的离散程度略大,因此小明的成绩较为稳定.
2.方差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各数据与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
设一组数据x1,x2,x3,…,xn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x1-x)2,(x2-x)2,(x3-x)2,…,(xn-x)2,那么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即用1n[(x1-x)2+(x2-x)2+…+(xn-x)2]表示方差.
3.方差的意义:(1)方差用来衡量一批数据的波动大小(即这批数据偏离平均数的大小);(2)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方差越小,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小,越稳定.
【合作探究】
范例1:(2016襄阳中考)一组数据2,x,4,3,3的平均数是3,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方差分别是(A)
A.3,3,0.4B.2,3,2C.3,2,0.4D.3,3,2
学习笔记:
1.方差的公式.
2.方差的意义:方差大波动大,方差小波动小,一般选波动小的.
3.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这组数据的方差与原数据的方差相等.
4.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都乘以(或除以)k,这组数据的方差是原数据的方差的k2倍.
行为提示:教师结合各组反馈的疑难问题分配任务,各组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其他组进行补充、纠错、释疑,然后进行总结评比.
学习笔记:检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方差的意义及求法,并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生活中.知识模块二用计算器计算方差
【自主探究】
1.用笔算的方法计算方差比较繁琐,如果能够利用计算器,就会大大提高效率.
2.下面以计算2002年2月下旬的上海市每日最高气温的方差为例,按键顺序如下:
(1)开机,打开计算器;
(2)菜单21,启动“单变量统计”计算功能;
(3)13=13=…10=AC,输入所有数据;
(4)OPTN2,即可获得这组数据的统计值,其中方差s2=4.
【合作探究】
范例2:已知一组数据为82,84,85,89,80,94,76,用计算器计算这组数据的方差(精确到0.01)为(C)
A.37.53B.25.48C.29.92D.5.47
分析:打开计算器,只要按说明书上的操作程序进行,很快就能计算出来.
范例3:数据98,100,101,102,99的方差是__2__.
分析:这一组数据有一些熟悉,可以先将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98,99,100,101,102,发现它们是一组连续的自然数,于是,可以将每一个数都减去97,这样这组新数据就变成了:1,2,3,4,5,它是我们熟悉的一组数据,可以轻易地计算出它的方差是2.那么原数据的方差也是2.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新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方差的意义
知识模块二用计算器计算方差
检测反馈达成目标
【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来源://m.jab88.com/j/52033.html
更多猜你喜欢
更多-
2018八年级数学下册菱形的性质(2)名师导学案(华师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2018八年级数学下册菱形的性质名师导学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课题菱形的性质1.让学生通过运用菱... - 2018年八年级数学下册菱形的判定(1)名师导学案(华师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2018年八年级数学下册菱形的判定名师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课题菱形的判定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 11-24
- 2017-2018学年八年级数学下册方差名师导学案(华师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17-2018学年八年级数学下册方差名师导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2017-2...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1-24
- 2018年八年级数学下册函数的图象(1)名师导学案(华师版) 2018年八年级数学下册函数的图象(1)名师导学案(华师版) 课题函数的图象(1) 【学习目标】 1.让学生掌握用描点法画出一些简单函数的图象. 2.让学生理解表达式法和图象法表示函数关系的相互转换....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 11-24
最新更新
更多-
2012届高考数学第一轮立体几何专项复习: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2012届高考数学第一轮立体几何专项复习: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 - 八年级数学上15.2.2分式的加减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梅兰芳简介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梅兰芳简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生平梅兰芳,本名澜,又名鹤鸣,小...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 11-24
-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新)1.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共2课时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1.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共2课时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课题直角三... 小学三角形教案 11-24
- 八年级数学上15.2分式的运算15.2.1分式的乘除1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八年级数学上15.2分式的运算15.2.1分式的乘除1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课题:15.2.1分式的乘...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 11-24
- 2019版高中数学选修2-3知识点清单(人教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019版高中数学选修2-3知识点清单》,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高中数学选修...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案 11-24
- 《骄傲吧,祖国》教案之一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骄傲吧,祖国》教案之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教学目标1.能快速阅读课... 高中祖国颂教案 11-24
- 2012届高考理科数学第二轮复习三角函数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2012届高考理科数学第二轮复习三角函数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201... 高中三角函数教案 11-24
- 鲁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知识点汇总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鲁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知识点汇总”,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鲁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知识点汇总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5.1确...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11-24
- 《胡杨赞》说课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胡杨赞》说课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说教材《胡杨赞》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23课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赞扬... 高中说课教案 11-24
- 2017-2018学年(华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和众数名师导学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