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导学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导学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导学案

学习目标 分析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产生的地理意义。
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出现在①______。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②______。
2.空间(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③______。
3.时间(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节气
最大值地区
最小值地区
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④____________
冬至日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半球各纬度
二分日
⑥______
极点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弧和夜弧:晨昏线把所经过的⑦________分割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某点所处的纬线上,昼弧长,夜弧短,则该点⑧__________;反之则⑨__________。
2.变化规律
(1)赤道地区:全年⑩__________;其他地区随纬度的增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加大;极圈内出现?______、?______现象。
(2)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

(3)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与北半球?______。
(4)二分日前后:全球各地?__________,均为?______小时。
三、季节更替
1.原因:?____________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
2.不同纬度地区的季节变化
(1)低纬度地区?__________,季节更替现象?________。
(2)高纬度地区?__________。
(3)中纬度地区?______更替明显。
3.季节划分
(1)中国传统四季划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起点来划分。
(2)气候统计工作中(北半球)的划分
北半球春季:________月,每三个月一季。夏、秋、冬依次类推。
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______。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9年11月10日上午乘专机离开北京,前往马来西亚、新加坡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新加坡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据此完成1~2题。

1.胡锦涛主席出访期间,地球的位置最接近上图中的()
a.a处b.b处c.c处d.d处
2.出访时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正()
a.越来越大b.越来越小c.没有变化d.先大后小
考查点2 昼夜长短的变化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是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据此回答3~4题。
3.元旦这一天,下列各地中白昼最长的是()
a.北京b.上海c.厦门d.海口
4.厦门市在下列日期中,昼夜长短相差最大的是()
a.5月1日b.8月1日c.11月1日d.3月1日
考查点3 季节更替
读“我国某城市政府机关作息时间表”(表中均为北京时间),完成5~6题。
夏季(5~9月底)
冬季(10月至次年4月底)
上午
9:30~13:30
上午
10:00~14:00
午休
午休
下午
16:00~20:00
下午
15:30~19:30
5.根据表中信息判断,该城市最可能是()
a.沈阳b.西安c.乌鲁木齐d.武汉
6.该城市不同季节调整作息时间,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b.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d.日地距离的变化
方法技巧练 
方法一 地球上各地正午日影偏向的规律
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世界上四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方向绘成简图。据此回答1~2题。

1.可能反映该学校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及方向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当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时()
a.地球公转的速度较慢
b.其他三地正午太阳所在方向不同
c.该学校所在地天气炎热
d.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将北返
方法技巧 
(1)赤道上:半年正午日影偏南,半年正午日影偏北。
(2)北回归线上:除夏至日太阳直射外,一年中其余时间正午日影都偏北,南回归线上与之相反。
(3)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一年中正午日影都偏北,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与之相反(极夜除外)。
方法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下图是一幅“以极地为中心的光照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的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前后的光照情况。
(2)此时a点是________时,a、b、c三点中白昼最短的是________点,昼长是________小时。
(3)此日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
(4)c点的夜长是______小时,d点的夜长是______小时。
方法技巧 
(1)太阳直射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太阳直射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如下所示:
3月21日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9月23日
(2)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南半球反之。
(3)南北半球相同纬度的昼长与夜长正好相反。
(4)同一纬度地区,以6月22日(或12月22日)对称的两个日期,昼夜长短相同。

教材p21 思考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在北回归线以北,所以我们所在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若你处在北回归线以南,则太阳直射点位于你所在纬度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最小时仍是冬至日。
教材p23 思考
地球的自转形成日,公转形成年。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称为历法。
由于不同历法中的年和月采用不同的标准来协调年和月之间的相应关系,历法中年和月的时间长度有所不同。
历法


古埃及历法
365天
1年12个月,每月30天,多余5天不属于任何一个月
罗马历法(公历)
365天
1年12个月,其中11个月有30天或31天,还有1个月只有28天或29天(闰年)
中国农历
360天
1年12个月或13个月(闰月),每月29天或30天
教材p23 复习题
1.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即地球自转360°所用的时间。而太阳日则是某地经线连续两次与日地中心连线相交的时间间隔,自转了360°59′,所以恒星日比太阳日少3分56秒。
2.

3.解释昼夜更替形成的过程,首先要明确昼夜现象和昼夜更替的不同含义。昼夜现象是由地球不发光、不透明这一特点决定的,在此基础上,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更替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则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产生的,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运动中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应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入手,分析其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及变化趋势。
4.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直接影响太阳辐射强度,二者共同影响地面的热量状况,因而成为季节更替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正午 ②90° ③递减 ④南半球各纬度 ⑤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⑥赤道 ⑦纬线圈 ⑧昼长夜短 ⑨昼短夜长 ⑩昼夜平分 ?极昼 ?极夜 ?相反 ?昼夜平分 ?12 ?太阳直射点 ?全年皆夏 ?不明显?全年皆冬 ?四季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3、4、5 相反
基础达标练
1.a [11月份,地球正向冬至点靠近。]
2.b [由于太阳直射点向南回归线方向移动,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越来越小。]
3.d [元旦为1月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在地球上越靠南,白昼越长。四地中,海口位置最靠南,所以其白昼最长。]
4.b [厦门市昼夜长短相差最大的一天应为距离二至日最近的一天,所给的四个选项中,b项8月1日距夏至日最近。]
5.c [根据表格中的时间可知,当地时间和北京时间大约相差两个小时,因此当地经度约为90°e,据此可知应为乌鲁木齐。]
6.a [季节不同,昼夜长短就不一样,乌鲁木齐不同季节调整作息时间,主要考虑的是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方法技巧练
1.c 2.d [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依据四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方向准确判断四地所在的纬度。第1题,由图中可知①地的正午太阳方向半年在北方,半年在南方,且有太阳直射,应为赤道地区;②地正午太阳方向一直在北方,且有太阳直射,说明②地在南回归线上;同理③地在北回归线上;④地的最小正午太阳高度为0°,正午太阳方向一直在南方,故④地在北极圈上。只有③地可能反映我国的情况,故选c。第2题,由第1题可知,②地在南回归线上,当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时,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将北返。故选d。]
3.(1)6 22 (2)15 c 12 (3)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4)12 0
解析 从地球的自转方向可知,此图所示的范围为北半球,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说明此图表示的是6月22日前后的光照情况。此日太阳直射23°26′n,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据e点所在经线为18时,可推算a点的时间为15时,c点位于赤道上,昼夜平分,故夜长为12小时,d点位于北极圈上,故夜长为0小时。

延伸阅读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一单元从宇宙中看地球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了解地球公转轨道的特征及黄赤交角的形成原因;2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3画出北半球二分二至点的日照图4四季、五带的划分及其依据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一、地球的公转:
1、概况
⑴中心:⑵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呈时针
定义
⑶轨道:形状:近似正圆的轨道
对地球的影响:近日点月初;远日点月初
(4)速度:角速度:
线速度:远日点最,近日点最。
2、黄赤交角
(1)产生:自转
(2)影响:“两个不变”—→“一个变”
“两个不变”:①

“一个变”(直接影响):
(3)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A太阳直射点概念:
B运动规律
()

赤道

()

C运动周期:
D运动意义: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之间的夹角.
正午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⑴变化原因:
⑵纬度变化规律:
两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⑶季节变化规律: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最大,最小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次最大,次最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最大,最小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计算]丹阳(32°N)在夏至日和冬至日时的正午太阳高度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晨昏线(圈)的运动
(1)随着地球的自转,一天为周期,运动
(2)随着地球的公转,一年为周期,以球心为中心,在之间来回摆动。
2、昼弧和夜弧:
昼弧夜弧:;昼弧=夜弧:;昼弧夜弧:
3、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北半球)极昼极夜
春分日
↓→
夏至日
↓→
秋分日
↓→
冬至日
↓→
春分日————————————————
归纳(小结)
①昼夜长短的状况取决于
②昼夜长短的变化取决于
(三)四季更替
1.天文四季:
(1)划分依据:
(2)夏季是一年内最长、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最短、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是夏冬二季的过渡季节。
2.传统方法:我国以________为起点,欧美以____________为起点。
3.月份法:根据北温带的实际
春夏秋冬
北半球
南半球
4.候均温法:
5.不同纬度地区季节变化状况:
赤道两侧低纬度地区:极地附近的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
(四)五带划分:
1、划分依据:2、划分界线:
3、五带特点:
热带:;
南北温带:;
南北寒带:;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地球公转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B.太阳位于椭圆轨道中心
C.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D.公转一周360°所需时间为一个恒星年
2、北半球夏半年与冬半年的日数不等,主要原因是()
A.地球自转速度不等B.地球公转速度不等
C.太阳自转的缘故D.太阳公转的缘故
3、关于晨昏线(晨昏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地球的自转,晨昏线总是在极点和极圈之间移动
B.晨线上的时刻都是6点,昏线上的时刻都是18点
C.晨昏线永远不可能与经线重合D.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永远等于0度
4、每年6月1日到7月1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规律是()
A.一直北移B.先向北移,后向南移C.一直南移D.先向南移,后向北移
5、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
A.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值,南半球达一年最小值
B.北半球的白昼长,南半球的白昼短
C.北半球各地进入夏季,南半球各地进入冬季
D.北半球的气候炎热,南半球的气候寒冷
6、北半球冬至日,下列城市白昼由长到短依次排列的是()
A.广州、北京、哈尔滨、南京B.哈尔滨、北京、南京、广州
C.广州、南京、北京、哈尔滨D.哈尔滨、广州、北京、南京
7、夏至日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的地区是()
A.南回归线赤道之间的地区B.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C.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D.北半球各地
8、纬度相同的各地,任何一天()
A.正午太阳高度相同B.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不同
C.昼夜长短不同,日出日落时间相同D.地转偏向力大小不同
9.下图,北京昼夜等长的是
ABCD
二、读图综合题
1读“地球公转轨道”图,完成下列要求:
⑴在图上用字母S标出太阳的位置,并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方向。
⑵在A、B、C、D、E、F六点中,处于近日点的是_______,每年_______月初地球经过此点;远日点为_______点,每年_______月初地球经过此点。夏至日为_______点,冬至日为_______点,春分日为_______点,秋分日为_______点。
⑶按地球公转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顺次排列图中A、B、C、D、E五点:_____________。
⑷当地球在D、E之间运动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 
2读下面“太阳直射点周年移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北半球昼大于夜的时段是从_______到_______。
(2)北半球夜长逐日增加的时段是从_______到_______。
(3)北半球夜长于昼、昼逐日增加的时段是从_______到_______。
(4)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减小的时段是从_______到_______。
(5)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的时段从_______到_______。
(6)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时,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地区是__________。此时北京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_。
(7)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时,北极圈的昼长比赤道上___(长或短)_____小时。
(8)太阳直射点位于C点时,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是_______,与纬线的关系是_______。

1.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2、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3、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了解五带的划分及各带日照情况。

4、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及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黄赤交角的形成。

2、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复习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自转方向、速度周期及地理意义。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读图“阳光花园”正午太阳变化示意图,思考问题:“阳光花园”一楼在六月份阳光充足,到了一月份阳光怎么就被前排楼房挡住了呢?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公转

【提问】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是绕日公转,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插图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

【演示】让学生以讲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提示学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的状态,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评价演示是否正确。

【提问】你能总结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公转中地轴的姿态吗?

【观察】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分析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速度等特点,并试着回答。

【讲述】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开普勒第三定律证明: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这对地球上冬夏季节的时间长短都有一定影响。

【演示】要求学生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转,同时手持地球仪使其公转,演示自转和公转的叠加运动。

【提问】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叠加而成的,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体表现是什么?

【活动】让学生分组用地球仪边演示边思考和议论上述问题。

【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表现在时间上:地球公转一周为360°,是一恒星年,相当于地球自转了365日6时9分10秒。在空间上: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之间有66°34′的倾角,且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由此产生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黄赤交角,为23°26′。

【活动】要求学生在图上描画出南北回归线,同时画出四条太阳直射光线(用直线箭头来表示)。观察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光线与南北回归线关系及在一年中如何变化。

【总结】可利用太阳直射光线与南北回归线的关系,确定二分二至日及其他日期,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空间位置。

【思考】请同学们思考并完成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

……

附件下载

1.1.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1.1.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的成因,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2.能运用地球仪或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自转现象和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事例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并通过认识地球运动,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重点难点】地球自转的规律;时区的划分及区时、地方时的概念与计算。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你知道吗?为什么太阳总是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日当午”要多长时间?

为什么2004年暑假雅典奥运会期间我们得知刘翔等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都是在深夜或是凌晨?几年前世界杯足球赛在欧洲巴塞罗那举行,我们要看比赛为什么都在下半夜?

为什么途经我国东部海域的台风中心,其气流旋转总是呈逆时针方向?

通过本节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自评:用实际问题和自然现象创设情景导入,激发求知的兴趣)

一、地球的自转

合作学习,动手动脑

[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每组两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以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每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补充。

(自评: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与人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

①地球围绕着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注意观察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旋转的方向。这里有一个大地球仪,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给大家正确地演示地球的自转。

……

附件下载

1.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拓展探究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1.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拓展探究”,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1.材料:有一句诗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表达了诗人宽阔博大的胸怀;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定点在赤道上空,每天和地球同步运行。

问题:诗人所说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可能吗?地球同步卫星的速度与地面上的速度一样吗?

我的思路:地球自转是一种球体的旋转,它的自转速度可分为线速度和角速度两个方面。要比较地球上两点的自转速度,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线速度和角速度。所谓球体的线速度就是指球面上一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弧的长度,它的单位是每小时多少千米或每秒多少米;角速度是指球面上一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度,它的单位是每小时多少度或每秒多少度。其次是弄清楚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在全球的分布规律。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全球均等,都是每小时15°,每4分钟1°;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既无线速度,也无角速度。

“坐地日行八万里”是指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是每小时1670千米,一日地球自转40000千米(八万里);地球同步卫星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各点的线速度,但角速度与地面上各点相同。

2.材料:科学家研究发现,7000年来,长江口的位置向东南方向迁移,发育形成的一系列河口水坝由老到新,呈西北—东南方向排列。

问题:这种现象除了与海岸线的后退有关外,你认为它与地球的运动有关吗?

我的思路: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它的作用对我国许多三角洲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海岸线的变化是陆海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入海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是形成三角洲,塑造海岸的重要因素。而这个因素往往受到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力的影响。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分四步:A.首先泥沙沉积形成河口沙坝,沙坝将水道分为南北两个分支;B.在地转偏向力的长期作用下,河道右偏,使北支水道不断淤塞;C.淤塞后的水道使北岸三角洲、沼泽地及边滩连成一片;D.河口不断右偏,三角洲不断扩大,形成的水坝也呈西北—东南方向排列。

3.材料:据资料统计,我国每年用于长江大堤加固的投资有上百亿元人民币。这么大的投资也不可能把所有长江大堤全部加固,只能对重点的河段大堤进行重点加固。如水流不畅,洪涝危害严重的荆江河段,容易遭到水毁的河岸等。

问题:如果你是一位投资决策人,你认为在长江堤岸加固时应重点加固河流的左岸还是右岸?为什么?

依据: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要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地区无偏向,越往高纬偏向越大。长江自西向东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水不断冲刷右岸,造成右岸不断塌陷,堤岸水毁严重,容易发生溃堤,因此应重点加固长江右岸。

拓展:地转偏向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之一,它对大气运动、水的运动影响很大,对全球的热量和水汽的平衡有重要意义。就上题而言,长江的右岸发生侵蚀,而左岸则容易发生沉积,使左航道发生淤塞,左岸形成砂矿等沉积矿产。

4、谁证明了地球自转

提起地球的自转,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它是一个不容置疑的真理,但如果让人们对此作出证明,或许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对于人类初次作出的对地球自转的证明来讲,曾发生过下面一个故事。

16世纪时,“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哥白尼曾依据相对运动原理提出了地球自转的理论。可从他提出这一理论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理论只能停留在让人们从主观上接受的水平,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的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用他自己设计的一项实验所证实。

傅科是用一种特殊的摆来进行实验的。这个摆由一根长60余米的纤细金属丝悬挂一个27千克重、直径约30厘米的铁球所组成。当时人们把这种从未见过的“超级摆”称之为“傅科摆”。

1851年的一天,傅科在法国巴黎万神庙的圆顶上将他亲手制作的傅科摆吊上,让摆在广场上悠然自得地摆动着。这时,成千上万人前来观看这一奇妙的实验。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他们发现了奇迹,那就是摆在悄悄地发生着“移动”,并且是沿顺时针方向发生旋转。有的人在摆动开始时,明明看到摆球运动到自己眼前,又荡了回去,可经过一段时间后,摆球竟离自己越来越远。这对于围观的人们来讲,他们通过对现象的观测都得出这样的结论,眼看着自己没有移动,那一定是摆平面发生了“移动”。

其实摆动的平面是不会发生移动的。我们知道作为一种物质运动形式,摆是无法摆脱地球自转的。傅科选用较长的金属丝,是为了让摆动的时间达到足够的长度,这样便于观察摆动的变化,同时选用较重的摆球,是为了增加摆本身的惯性和动量,以克服空气的阻力,一旦它摆动起采,作为一种运动状态,有滞后于地球自转的惯性,即能够减少地球自转的影响。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分析,由于地球的自转,每一个观测者都被地球带着运动,尽管观测者站在原地没有动,可脚下的地面是动了,也就等于把观测者悄悄地带离了原地。因此,真正没有移动的是摆动平面。

傅科摆的摆动作为地球自转的有力证据,现已为世界所公认。我国北京天文馆的大厅里就有一个傅科摆,一个金属球在一根系在圆穹顶上的长长细线下来回摆动着。下面是一个刻着度数的像铁锅似的大圆盘,人们可以由此读取摆动平面旋转的度数。前去参观的人们都喜欢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亲眼看一看地球是怎样自转的。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12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