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十三岁的际遇》是北大素有“才女神童”之称的田晓菲所撰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她以优美空灵的笔调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十三岁的际遇以及北大的人文精神,此篇课文堪称为散文阅读的经典之作。
《十三岁的际遇》是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初中第一册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第二单元也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方法,掌握科学的阅读技能。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起到了汇总归纳的作用。此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进而在鉴赏阅读中,既调动学生的现象思维能力,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能力,更要注意激活学生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大纲、教材编排及本单元特点,我为本课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本课生字词。
2、能力目标:掌握自学课内自渎课文的技巧。
3、情感目标:激活学生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做了如下要求: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对课文的整体感受,学习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根据这一提示,应把本课的能力目标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根据本课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更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因此本课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我教学的对象是初一的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他们对散文已经不陌生了。第一、二单元已出现了朱自清、鲁迅、魏巍等作家的经典之作。因而大多了解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本节课抓住现有学情,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研究。
三、教法、手段分析
《十三岁的际遇》是散文鉴赏的分水岭。既承接了前边课文又对今后的散文自学起到了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设疑、讨论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上述认识,我准备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本课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手段上,我准备采用投影仪将本课的不同阶段显示出来。
四、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抓住学生与作者的年龄共同点,导语为:“同学们此时的梦想是什么?”进而导出作者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进入北大。
其次提出自学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此环节由学生到讲台板书、解疑。目的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明确自学步骤。
再次展示北大相关图片,简介北大。此环节目的是为了暗示本文的中心思想,即北大的人文精神。
第四默读全文,布置相关思考题。1、本文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2、本文的段意分别是什么?此环节目的是,为了检验同学们的自学课内自读课文的能力以及对散文的掌握程度。此环节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并及时给出参考答案。
接下来为课堂练习,我主要抓住课文题目《十三岁的际遇》的“际遇”二字,采用课外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际遇。此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
再接下来为课堂小结。具体做法是学生先说,教师做结。此环节目的是理顺知识体系、突出重、难点。
最后为布置课后作业。针对本课的重、难点,我抓住学生对成功的片面理解,采用课外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成功。此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投入生活、热爱生活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思考题:
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本文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
“形”:“我”围绕北大的见闻感受。
“神”:北大具有的精神。(求知、进取、创造、永不满足等)
2、本文用空行隔开的三部分各概括了什么?
第一部分:梦想及梦想成真。
第二部分: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
第三部分:对未来的畅想。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十三岁的际遇》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第二课时
主备人:李振仁复备人:时间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
3、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
难点: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
三、交流展示
1、勾画出第三部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2、文章使用了许多优美的比喻句,在课文内勾画出来,在全班交流。(课后“探究练习”二、三题,理解比喻句和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请学生谈谈学习完课文后的感受,教师小结。
四.精讲点拨
1、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为什幺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
2、你觉得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
3、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具体说说。
4、文中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5、品味语言:
(1)本文运用了许多优美的比喻句,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表:
用什么来比喻(喻体)
被比喻对象(本体)
北大
北大学生
北大教工
自己
北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
(2)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用得好,为什么?(在文中作批注)
五、迁移应用
1、北大学子谈北大
大学三年级我写过一首歌咏北大的诗,参加全校朗诵比赛,题目叫《我生活在波涛翻腾的海洋》。我觉得北大有一股力量,有一种气象,有一个不可测其深浅的底蕴,唯大海才能比拟。三十多年了,这感觉仍然时常被唤起,并洗涤着我身上某些狭隘的、怯懦的感情,使我宽容些,更宽容些;勇敢些,更勇敢些。三十四年的岁月,北大已在我身上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而我的生命也已融入北大的血液。不管今后我是否会离开这里,但那条无形的纽带是不会断的。
(袁行霈《我心中的北大》)
认同灵动变幻的“北大精神”,但不迷信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权威,这是北大人有信仰而又多怀疑的原因。北大百年庆典时,曾有不少记者希望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大精神”。面对此类热切的追问,我从来都是答非所问,转而介绍起“北大精神”是如何被一代代北大人所建构起来的。不承认北大精神可以“一言以蔽之”,其实蕴涵着一种古老的思路:大象无形。而且,北大必须自我革新,北大传统不应凝固不变,北大精神更有赖于一代代北大人的呵护、承传与发展。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我认同乃至赞许年轻学子谈论“我们北大”时得意的神情——那与其说是夸耀,不如说是承担。
比起波光潋滟的未名湖、古朴庄严的博雅塔,以及近年崛起的百年纪念讲堂和理科楼群等有形景观,我更看好北大人的自尊与自信。踏进燕园,你很容易为这种有历史感因而显得深沉、有现实关怀因而显得生动的“少年气象”所感动。更为难得的是,这种“少年气象”,既属于稚气未脱的本科生,也属于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生活在如此气韵生动的校园文化中,你不会因此而摆脱人生的众多困惑,却很可能平添一股肉搏这虚空与烦恼的精气神儿——这正是北大真正诱惑人的地方。(陈平原《北大人的精气神儿》)
2、同兴中学和我的未来
同学谈一谈我们的理想,谈一谈我们的学校。
《十三岁的际遇》学案姓名
解读教材:
十三岁便进入北京大学英语系的田晓菲,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这篇文章时,她已经是三年级的“老生”了。在这篇诗意盎然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3、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4、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一、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熟记字词书写:呜咽安恬涉足凝重尘缘校徽沉淀絮语犀利撷取徜徉惆怅穹窿白驹过隙迸溅积攒弹指怪癖抽屉不系之舟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1)际遇:(2)尘缘:(3)穹隆:(4)呜咽:(5)迷离:(6)涉足:(7)徜徉:(8)絮语:(9)犀利:(10)古朴:(11)凝重:(12)安恬:(13)撷取:(14)惆怅:(15)沉淀:(16)似曾相识:(17)白驹过隙:(18)茫然若失:(19)谈笑风生: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
2、作者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呢?
3、北大图书馆对作者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4、“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作者对“北大的人”喜欢的是什么?
5、从文章的题目来看,其中“际遇“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它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因素?“十三岁的际遇”具体指什么内容?
6、从文中勾画出能表现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你能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涌动在心中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在此基础上,用恰当而简练的词语来概括全文的感情线索。
7、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每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8、你觉得这样三个部分在写作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三、合作探究课文内容:1、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按顺序来写:七岁时的十岁时的十三岁时的十六岁时的
2、第一部分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
3、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4、第8、9段中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5、从写北大图书馆到写北大的人,文章是如何过渡的?第10、11两段应该用什么感情和语气去朗读?
6、最后一个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幺感情?应该采用什么语气语调朗读?
7、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思恋以及要为北大作出贡献的心情?
四、深入探究:1、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为什幺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
2、你觉得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
3、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具体说说。
4、文中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5、品味语言:(1)本文运用了许多优美的比喻句,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表:用什么来比喻(喻体)被比喻对象(本体)北大北大学生北大教工自己北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2)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用得好,为什么?(在文中作批注)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与她相比,虽然还有距离,但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点什么呢?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101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