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新时代的劳动者》教案分析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时代的劳动者》教案分析”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时代的劳动者》教案分析

1、知识技能目标:
识记劳动和就业的意义,识记并理解几种正确的就业观;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劳动者依法维权的途径。
2、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大量实例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应树立什么样的就业观;在法制国家,应如何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深切领悟诚实劳动、积极创业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价值。
2、增强学生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
当我们全面分析了教材、学生并确立教学目标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了。
教学重点是: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这是由于:今天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每个劳动者和未来的劳动者不得不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正确的就业择业观能够指导我们在选择职业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教学难点:劳动者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是由于:高一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往往容易产生片面性,同时,学生对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比较陌生,特别是在途径这方面。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立足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取材,创设情景案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
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讲授法:通过教师对教材有逻辑的分析,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
下面,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环节:
首先是,导入新课部分
回顾商界尔康的知识点并通过马克思的名人名言,让学生初步思考,感知劳动的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这样既巩固复习了上节课知识点,并且通过名人名言很好的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下面是讲解新课部分
首先抛出问题:我国宪法为什么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并且向学生展示休谟有关劳动的一句话
正是劳动本身构成了你追求的幸福的主要因素,任何不是靠辛勤努力而获得的享受,很快就会变得枯燥无聊,索然无味。——休谟
先由学生回答发言,教师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从个人、国家、人类社会三个维度来理解劳动的意义。
一、劳动和就业
1、劳动的意义(板书)
(循序渐进的引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同时也积极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中来)
接下来材料展示:关于就业的数据资料
并且设置问题:
1、就业对个人、社会有何意义?
2、我国的就业形势如何?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并结合教师讲解来掌握知识点——
2、就业的意义和3、我国的就业形势(板书)
为了讲清楚重点----4、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板书)
我将情境展示:就业面面观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表,并设置问题如何看待生活中“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这样一种现状?在此基础上讲解
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板书)
(这里情境的展示,以及相关文字材料的阅读,扩充学生知识面,由浅入深,便于知识的把握理解,同时调动课堂气氛)
下面,我将向学生展示《劳动法》文本实物,指出这部法律正式实施于1995年1月1日。劳动法全面规定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并且向学生设问,大家了解的劳动者有那些权利和义务?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
二、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板书)
1、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义务(板书)
接下来,创设情境——朝闻天下
并且问题设置:1.小王的哪些权益受到了侵害?2.党和政府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3.劳动者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观看视频,并一一予以讨论,教师最后进行总结
为了达到巩固,我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所见所闻和大家分享一些劳动者维权的例子。
从而突破难点——2、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板书)
(这里呢,视频播放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结合教师讲解有利于学生系统理解知识)
接下来呢是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巩固知识。
(这里我运用的是提纲式板书:这种形式的板书能够突出课文的重点,便于学生抓住要领、把握内容、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布置作业:也就是教学评价环节
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就业?为了在不久的将来更好地就业,我们应该准备些什么?
(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本作业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非强制性)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就到这里。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板书设计:
新时代的劳动者
一、劳动和就业
1、劳动的意义
2、就业的意义
3、我国的就业形势
4、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二、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义务
2、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扩展阅读

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讲授新课:
导入:“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这不仅仅是豪迈的歌词,更是中国人民的心声。我们有幸出生在80年代,见证了上个世纪我国的第三次巨变;领略了小平同志的伟人风采;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常言道:“喝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有必要也有责任回过头来了解一下这段辉煌的探索史。
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
1、背景:
(1)文革结束,两个“凡是”阻碍了左倾错误纠正;
你如何看待“两个凡是”?
是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体现,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
(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原因:人们要求纠正“文革”错误与“两个凡是”错误
目的:冲破理论禁区,纠正文革以来的极左路线
邓小平一针见血指出:“两个凡是”的实质“就是想原封不动地把毛主席晚年的错误思想坚持下去。”
毛泽东在世时,个人崇拜的浪潮铺天盖地,什么“一句顶一万句”,“句句是真理”,什么“万岁、万岁、万万岁”,“几百年、几千年出一个”、“万寿无疆”等等充斥神州,毛泽东到后来已不是“人”,而是“神”了。
意义:1978年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即将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也起了思想解放作用。
(3)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
2、重大决定:
(1)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口号;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政治路线)
(2)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重新评价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组织路线)
3、意义
(1)是党的历史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
二、经济领域的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哪里取得突破?
率先突破:农村(安徽、四川)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B、人民公社的体制(一大二公)不能调动家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C、农民生产生活困难。
“日日窝窝头,月月难见面(白面),三月吃顿肉,乐得赛过年。”
安徽:“乞丐大省”
万里(安徽省委书记)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过年连一顿饺子都吃不上。”“农民碗里盛的是地瓜面和红萝卜樱子混煮面成的黑糊糊的,霉烂的地瓜面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全家几口人只有一条裤子。”
凤阳花鼓词: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2)过程(内容)
A、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含义: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通过对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使农户成为生产经营的主体,基本上形成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轨经营体制。“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极大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凤阳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三年跨了三大步。
1980年产粮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7.15亿公斤
安徽一农民写:借新帐还旧帐帐帐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找紫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花鼓词: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1950土地改革——1956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
B、1984年产业调整: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合同订购制与市场收购制代替统购派购制
D、2000年税费改革
目的:理顺分配关系
内容:“三个取消一个逐步二个调 整一项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步骤
A、扩大企业自主权: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
B、“放权让利”:大力改革国有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和结果
70年代未,开始,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1984年,全面展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92年,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3、对外开放
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的形成、特点?
我国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城市的理由1、靠近国际市场(香港、澳门);2、与海外有密切的联系(侨乡);3、海陆便利;
4、有广阔的经济腹地为依托。
二、党风建设
1、原因: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正之风滋生蔓延,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腐蚀极大。
体制的不健全(权力监督机制、法制);个人思想上的蜕化变质;境的影响(行贿行为、腐朽思想)。
2、主要内容:反腐倡廉;“三个代表”
3、改革开放与以前党风建设的不同
整风、群众运动揭批、法律严惩;法制化、制度化。
三、政治体制改革
必要性: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民主取代集权、法治取代人治);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分领导干部的贪污腐化(紧迫性)。
1、前提方向:在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同时,积极探索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各种形式。
2、过程: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体制;实行党政分开。原有体制优势部分强化与完善。
3、改革模式变化:传统的集权模式——民主模式
4、改革的主要任务:教材P143
5、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村民自治
6、政体改革目标: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四、改革战略:团结一心奔小康
1、宏伟目标:小康水平到全面小康社会
2、形成:
(1)提出: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
(2)定量表述:党的“十二大”
(3)“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三大”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材分析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材分析

一、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2章第2节内容,参考课时为1课时。本课包含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等内容,侧重让学生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及其能够成为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的原因。教科书没有直接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而是让学生观察4种氨基酸的结构,通过思考与讨论,找出氨基酸结构的共同特点,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这种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的呈现方式,落实了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关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教材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分别介绍了相关领域的重大科研成果,让学生在了解与蛋白质研究有关的科学史和前沿进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此学习本课,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分析我的教学对象。
二、学情
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对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已经有了一定认识,知道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的重要化合物,了解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在这一前提下学习本课内容可以做到深入浅出,层层深入。高一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已经有了初中阶段的基础,初步掌握生物学科学习的方法,认同生物结构决定功能的基本理念。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1.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2.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四、教学重难点

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在探究氨基酸结构通式的过程中采用讲授法、讨论法与游戏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氨基酸结构通式;在讲解氨基酸脱水缩合最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中采用讲授法、探究法等,总结归纳氨基酸相关计算;在讲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多样性的过程中采用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
接下来,我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此环节,通过提问检测蛋白质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组织中蛋白质含量、哪些食物富含蛋白、为什么有些食品中要添加某些氨基酸,目的是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利用问题探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利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氨基酸及其种类
为了使学生认同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并知道生物体内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通过讲授法介绍不同类型的氨基酸结构式,引导学生思考氨基酸的结构具有哪些共同特点?“氨基酸”这一名词与其分子结构有对应关系吗?通过比较分析学生能够归纳总结氨基酸分子结构通式。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学生讲解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氨基酸及其种类的学习是学生学习蛋白质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基础。
(二)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蛋白质是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大分子,种类繁多。那么20种氨基酸如何构成种类众多的蛋白质呢?教师通过图示讲解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的过程。脱水缩合是高考的重要考点,涉及计算题目的考查,因此讲解过程中会结合氨基酸结构通式讲解脱水缩合过程中肽键、氨基、羧基以及形成水分子的数量。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学生讨论总结,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的原因:每种氨基酸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形成肽链时,不同种类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三)蛋白质的功能
蛋白质的结构多种多样,其承担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一环节采用合作探究法,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自主探究蛋白质常见的功能。教师提问蛋白质功能多样的原因?学生总结结构决定功能。这一环节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深化,同时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塑造。
环节三:总结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为巩固学生所学内容,教师布置课外作业,消化吸收所学内容。

生命活动的承担者


第2节生命活动的承担者

1.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1.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其结构通式是,分子结构的特点是至少都含和,并且都有连接在上。
2.氨基酸分子之间通过,形成的化学键为。
3.肽键数==氨基酸总数-。
4.在细胞内,每种氨基酸的数目,形成肽链时,不同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多肽链的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的。
5.蛋白质的功能主要有:①许多蛋白质是构成的重要物质,称为;②细胞内的化学反应离不开的催化,绝大多数都是蛋白质;③有些蛋白质具有的功能;④有些蛋白质
起作用,能够机体的生命活动;⑤有些蛋白质
有功能。
6.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
例1、
1、图中①是(),④是(),⑦是()
2、该化合物由()个氨基酸通过()方式而形成。
3、该化合物含有()个肽键
4、该化合物中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是由()决定的。
5、该化合物含有()个氨基,()个羧基,若完
全水解成为氨基酸则需要()个水分子。
例2、丙氨酸的R基为-CH3,赖氨酸的R基为-C4H10N,在它们缩合成的二肽分子中含有的C、H、O、N原子数分别为()
A.9、21、4、3B.9、19、4、3
C.9、19、3、3D.9、19、3、2
例3.人体免疫球蛋白中,LgG由4条肽链构成,共有764个氨基酸,则该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数分别是()
A.764和764B.760和760C.762和762D.4和4
例4、(07上海)免疫球蛋白IgG的结构示意图如右.其中—s—s表示连接两条相邻肽链的二硫链。若该lgG由m个氨基酸构成,则该lgG有肽键数
A.m个B.(m+1)个C.(m—2)个D.(m—4)个

5、20种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28,由100个氨基酸构成的1条肽链,其分子量约为()
A.12800
B.11000
C.11018
D.7800
6、猪促黑色素细胞激素由13个氨基酸构成,平滑肌舒张素有10个氨基酸构成,每种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m,则猪促黑色素细胞激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比平滑肌舒张素的相对分子量多。
巩固练习
1、(08年上海高考题)现有氨基酸800个,其中氨基总数为810个,羧基总数为808个,则由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氨基和羧基的数目依次分别为
A.798、2和2B.798、12和10
C.799、1和1D.799、11和9
2、(08天津理综试题)下列关于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酶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
B.高等动物能合成生命活动所需的20种氨基酸
C.细胞中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相同的蛋白质是同一种蛋白质
D.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会产生新的蛋白质
3、(09上海)某蛋白质由m条肽链、n个氨基酸组成。该蛋白质至少有氧原子的个数是
A.n-mB.n-2mC.n+mD.n+2m
4、(09上海)某条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778,若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10,如考虑终止
密码子,则编码该多肽的基因长度至少是
A.75对碱基B.78对碱基C.90对碱基D.93对碱基
5、(09天津)下列过程中,涉及肽键数量变化的是
A.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复制
B.用纤维素酶处理植物细胞
C.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
D.蛋清中加入NaCl使蛋白质析出
6、谷氨酸的R基为C3H5O2,1分子谷氨酸含有的C、H、O、N原子数依次是()
A.5、9、4、1B.4、8、5、1 C.5、8、4、1 D.4、9、4、1
7、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一种对昆虫有致病作用的细菌,其杀虫活性物质是一类伴孢晶体蛋白。某一种苏云金芽孢杆菌所产生的伴孢晶体蛋白含2条多肽链,共有126个氨基酸组成。经昆虫肠液消化成毒性肽。该伴孢晶体蛋白中含有的肽键数是()
A.123B.124C.125D.126
8、.通常情况下,分子式C63H103O45N17S2的多肽化合物中最多含有肽键()
A.63个B.62个C.17个D.16个
9、一个由n条肽链构成,共含有m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分子,彻底水解后至少要()
A.产生(m-n)个水分子B.产生(m+n)个水分子
C.消耗(m-n)个水分子D.消耗(m+n)个水分子
10、(多选)下列关于蛋白质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B.有些蛋白质分别具有催化、运输、调节、免疫等功能
C.能量的主要来源D.储存遗传信息
11、血红蛋白分子中含574个氨基酸,共有4条肽链。在形成此蛋白质分子时,脱下的水分子数、形成肽键数、至少含有的氨基数和羧基数分别是
A.573、573、573、573B.570、573、571、571
C.570、573、4、4D.570、570、4、4
12、现有A、B、C三种氨基酸,当每种氨基酸数目不限的情况下,可形成三肽化合物的种类数及形成含3种氨基酸的三肽化合物的种类数分别为
A.3,3B.6,3C.9,27D.27,6
13、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千差万别,即使像催产素、牛加压素、血管舒张素等由相同数量的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生理功能也差异很大。其原因不可能是
A.组成肽键的化学元素或合成场所不同B.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不同
C.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D.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14、关于人体内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全部为必需氨基酸B.蛋白质也可被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C.组成肌肉细胞的有机物中蛋白质含量最多D.有些蛋白质具有调节新陈代谢的作用
15、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⑴图中A表示、D表示、G表示;
⑵某一化合物水解过程中得到了甲、乙两种化合物,它们的名称是:、;经分析知道,若需将该化合物彻底水解,则水解过程中用于每分子该化合物的水分子数为150个,则这种化合物是由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综合形成。
⑶某同学说:“图中B、C、E、F所示结构均为肽键”,其说法正确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16、某蛋白质由51个氨基酸、两条链构成,结构图中—S—S—为两个—SH形成。其结构模式图如下:
⑴该蛋白质分子形成过程中形成了个水分子和个肽键;形成过程中消耗掉的氨基和羧基数分别是、;该蛋白质分子中至少还有游离氨基和羧基数分别是、。
⑵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R基,在形成此蛋白质的氨基酸中最多含有种不同的R基。
⑶如果形成该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则该蛋白质的分子质量是,控制该蛋白质分子合成的基因至少含有碱基对。

1、B2、D3、C4、D5、A6、A7、B8、D9、C10、AB11、D12、D13、A14、A
15、.⑴氨基羧基甲基
⑵三肽二肽151
⑶不正确。依据定义:肽键是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判断时可根据该结构水解时是否形成氨基酸来确定,B、C、E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属于肽键,F结构不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因而不是肽键。
16、:⑴4949494922
⑵20⑶4212153

划时代的发现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划时代的发现》,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选修3-2第四章电磁感应
第1节《划时代的发现》
一、教材分析
《划时代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物理3-4第四章第一节,本节是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思考、研究时的迷失与最后成功,本节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难得素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奥斯特实验、电磁感应现象,
(2)了解电生磁和磁生电的发现过程,
(3)知道电磁感应和感应电流的定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使学生掌握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
(2)通过学习了解科学家们在探究过程中的失败和贡献,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想。
(3)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阅读培养学生正确的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3)以科学家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
难点:体会人类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本节课学生认识到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是关键。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授科学家的艰辛
2.实验法:学生自己体会奥斯特实验
3.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4.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划时代的发现”,初步了解物理学史。分小组6台奥斯特实验装置。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小组合作学习,分6个学习小组。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是什么信念激励奥斯特寻找电与磁的联系的?在这之前,科学研究领域存在怎样的历史背景?
(2)奥斯特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奥斯特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是怎样的?用学过的知识如何解释?
(4)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有何意义?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教学素材:
到18世纪末,人们开始思考不同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例如:摩擦生热表明了机械运动向热运动转化,而蒸汽机则实现了热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化,于是,一些独具慧眼的哲学家如康德等提出了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的思想。由于受康德哲学与谢林等自然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坚信自然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长期探索电与磁之间的联系。1803年奥斯特指出:“物理学将不再是关于运动、热、空气、光、电、磁以及我们所知道的各种现象的零散的罗列,我们将把整个宇宙纳在一个体系中”。在此思想的指导下,1820年4月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即电流的磁效应。同年7月21日奥斯特又以
《关于磁针上电冲突作用的实验》为题发表了他的发现。这篇短短的论文使欧洲物理学界产生了极大震动,导致了大批实验成果的出现,由此开辟了物理学的新领域──电磁学。1820年因电流磁效应这一杰出发现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1829年起任哥本哈根工学院院长。
探究二:法拉第心系“磁生电”------电磁感应现象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引发了怎样的哲学思考?法拉第持怎样的观点?
(2)法拉第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法拉第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法拉第做了大量实验都是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法拉第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他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具体的过程是怎样的?之后他又做了大量的实验都取得了成功,他认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5)从法拉第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程中,你学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教学素材:
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受到科学界的关注,促进了科学的发展。1821年英国《哲学年鉴》的主编约请戴维撰写一篇文章,评述奥斯特发现以来电磁学实验的理论发展概况。戴维把这一工作交给了法拉第。法拉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电磁现象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并开始转向电磁学的研究。他仔细地分析了电流的磁效应等现象,认为既然电流能产生磁,磁能否产生电呢?1822年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思想:“磁能转化成电”。他在这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起初,他试图用强磁铁靠近闭合导线或用强电流使另一闭合导线中产生电流,做了大量的实验,都失败了。经过历时十年的失败、再试验,直到1831年8月29日才取得成功。他接连又做了几十个这类实验。1831年11月24日的论文中,他把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况概括成五类:变化着的电流;变化着的磁场;运动的恒定电流;运动的磁场;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他指出:感应电流与原电流的变化有关,而不是与原电流本身有关。他将这一现象与导体上的静电感应类比,把它取名为“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为了解释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曾提出过“电张力”的概念。后来在考虑了电磁感应的各种情况后,认为可以把感应电流的产生归因于导体“切割磁力线”。在电磁感应现象发现二十年后,直到1851年才得出了电磁感应定律。经过大量实验后,他终于实现了“磁生电”的夙愿,宣告了电气时代的到来。
作为19世纪伟大实验物理学家的法拉第。他并不满足于现象的发现,还力求探索现象后面隐藏着的本质;他既十分重视实验研究,又格外重视理论思维的作用。1832年3月12日他写给皇家学会一封信,信封上写有“现在应当收藏在皇家学会档案馆里的一些新观点”。那时的法拉第已经孕育着电磁波的存在以及光是一种电磁振动的杰出思想,尽管还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为解释电磁感应现象,他提出“电致紧张态”与“磁力线”等新概念,同时对当时盛行的超距作用说产生了强烈的怀疑:“一个物体可以穿过真空超距地作用于另一个物体,不要任何一种东西的中间参与,就把作用和力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这种说法对我来说,尤其荒谬。凡是在哲学方面有思考能力的人,决不会陷人这种谬论之中”。他开始向长期盘踞在物理学阵地的超距说宣战。与此同时,他还向另一种形而上学观点──流体说进行挑战。1833年,他总结了前人与自己的大量研究成果,证实当时所知摩擦电、伏打电、电磁感应电、温差电和动物电等五种不同来源的电的同一性。他力图解释电流的本质,导致他研究电流通过酸、碱、盐溶液,结果在1833~1834年发现电解定律,开创了电化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他所创造的大量术语沿用至今。电解定律除本身的意义外,也是电的分立性的重要论据。
1837年他发现电介质对静电过程的影响,提出了以近距“邻接”作用为基础的静电感应理论。不久以后,他又发现了抗磁性。在这些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他形成了“电和磁作用通过中间介质、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的思想。”于是,介质成了“场”的场所,场这个概念正是来源于法拉第。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引入场的概念,是法拉第的最富有独创性的思想,是牛顿以来最重要的发现。牛顿及其他学者的空间,被视作物体与电荷的容器;而法拉第的空间,是现象的容器,它参与了现象。所以说法拉第是电磁场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深邃的物理思想,强烈地吸引了年轻的麦克斯韦。麦克斯韦认为,法拉第的电磁场理论比当时流行的超距作用电动力学更为合理,他正是抱着用严格的数学语言来表述法拉第理论的决心闯入电磁学领域的。
法拉第坚信:“物质的力借以表现出的各种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这一思想指导着法拉第探寻光与电磁之间的联系。1822年,他曾使光沿电流方向通过电解波,试图发现偏振面的变化,没有成功。这种思想是如此强烈,执着的追求使他终于在1845年发现强磁场使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旋转。他的晚年,尽管健康状况恶化,仍从事广泛的研究。他曾分析研究电缆中电报信号迟滞的原因,研制照明灯与航标灯。他的成就来源于勤奋,他的主要著作《日记》由16041则汇编而成;《电学实验研究》有3362节之多。
他生活简朴,不尚华贵,以致有人到皇家学院实验室作实验时错把他当作守门的老头。1857年,皇家学会学术委员会一致决议聘请他担任皇家学会会长。对这一荣誉职务他再三拒绝。他说:“我是一个普通人。如果我接受皇家学会希望加在我身上的荣誉,那么我就不能保证自己的诚实和正直,连一年也保证不了。”同样的理由,他谢绝了皇家学院的院长职务。当英王室准备授予他爵士称号时,他多次婉言谢绝说:“法拉第出身平民,不想变成贵族”。他的好友J.Tyndall对此作了很好的解释:“在他的眼中看去,宫廷的华丽,和布来屯(Brighton)高原上面的雷雨比较起来,算得什么;皇家的一切器具,和落日比较起来,又算得什么?其所以说雷雨和落日,是因为这些现象在他的心里,都可以挑起一种狂喜。在他这种人的心胸中,那些世俗的荣华快乐,当然没有价值了”。“一方面可以得到十五万镑的财产,一方面是完全没有报酬的学问,要在这两者之间去选择一种。他却选定了第二种,遂穷困以终。”这就是这位铁匠的儿子、订书匠学徒的郑重选择。1867年8月25日逝世,墓碑上照他的遗愿只刻有他的名字和出生年月。
后世的人们,选择了法拉作为电容的国际单位,以纪念这位物理学大师。
科拉顿的“失败”
1820年,奥斯特的磁效应发表后,在科学界引起极大反响,科学家想既然“电能生磁”,反过来“磁也能生电”。可以说,想实现“磁生电”是当时许多科学家的愿望,例如,安培、科拉顿等人都曾为之努力过,但是都失败了。在这个问题上,最遗憾的莫过于科拉顿。
1825年,科拉顿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个磁铁插入连有灵敏电流计的螺旋线圈,来观察在线圈中是否有电流产生。但是在实验时,科拉顿为了排除磁铁移动时对灵敏电流计的影响,他通过很长的导线把接在螺旋线圈上的灵敏电流计放到另一间房里他想,反正产生的电流应该是“稳定”的(当时科学界都认为利用磁场产生的电应该是“稳定”的),插入磁铁后,如果有电流,跑到另一间房里观察也来得及就这样,科拉顿开始了实验。然而,无论他跑得多快,他看到的电流计指针都是指在“0”刻度的位置。
科拉顿失败了。科拉顿的这个失败,是一个什么样的失败呢?后人有各种各样的议论。
有人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失败”。因为科拉顿的实验装置设计得完全正确,如果磁铁磁性足够强,导线电阻不大,电流计十分灵敏,那么在科拉顿将磁铁插入螺旋线圈时,电流计的指针确实是摆动了的。也就是说,电磁感应的实验是成功了,只不过科拉顿没有看见,他跑得还是“太慢”,连电流计指针往回摆也没看见,有人说,这是一次“遗憾的失败”。因为科拉顿如果有个助手在另外那间房里,或者科拉顿就把电流计放在同一间房里看得见的地方,那么成功的桂冠肯定是属于科拉顿的。
有人说,这是一次“真正的失败”。因为科拉顿没能转变思想,没有从“稳态”的猜想转变到“暂态”的考虑上来,所以他想不到请个助手帮一下忙、或者把电流计拿到同一间房里来。事实也正是如此,法拉第总结了别人和他自己以前失败的教训,他决定不再固守“稳态”的猜想,终于在1831年8月,观察到了电磁感应现象。科拉顿只能留下永远的遗憾。
例1:发电的基本原理是电磁感应。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C)
A.安培B.赫兹C.法拉第D.麦克斯韦
例2:发现电流磁效应现象的科学家是__奥斯特__,发现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规律的科学家是_安培_,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_法拉第_,发现电荷间相互作用力规律的的科学家是_库仑_。
例3:下列现象中属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是(B)
A.磁场对电流产生力的作用B.变化的磁场使闭合电路中产生电流
C.插在通电螺线管中的软铁棒被磁化D.电流周围产生磁场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并体会人类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究电磁感应的条件。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科学家是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得出恰当的结论的。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
二、法拉第心系“磁生电”------电磁感应现象
十、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课外知识很感兴趣,有些同学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也能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问题,激发了他们学物理的兴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了解到,学生对物理学的发展非常感兴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多介绍一些这样的知识,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扩宽学生的视野。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50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