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生物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学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七年级生物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4章第2节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同步练习
1.右图是一个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关于该
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B.此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植物制造的有机物
A.此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有食虫鸟和食草昆虫
C.鹰在此食物网中占有3、4、5二个营养级
D.此食物网包合3条食物链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相对稳定的,这是因为
A.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制约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C.生产者总是数量最多的D.人工控制的结果
3.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兔和鼠吃草,兔常被狐和鹰捕食,鼠常被狐和蛇捕食,蛇有时也被鹰捕食,这种现象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的生物是
A.相互制约B.多种多样C.不断进化D.谁也离不开谁
4.对右图的解释说明正确的是
A.图中最少包含8条食物链
B.该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包含4个营养级
C.蛇和鹰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
D.蛇的多少只受鼠、青蛙和鹰的影响,与其它生
物无关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一片森林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构成森林生态系统
B、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C、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恒定不变的
D、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无限度的
6.某校学生要开展设计制作小生态瓶活动,你认为评价其设计制作水平的主要标准是
A、生态系统存活时间的长短B、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生态系统有机物积累的速度D、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否正确
7.在某生态系统中生存的生物,其体内存留的有机物汞如下表,由这些生物组成的食物链是
生物体ABCDE
有机汞残留量0.0780.5640.35

A、D→B→C→E→AB、D→E→B→C→A
C、A→C→E→B→DD、A→E→C→B→D

8.实验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对某小河中几种不同生物消化道内的食物进行分析,并请环保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的主要污染物含量进行了测定。其结果见下表:
生物种类消化道内食物千克体重汞相对含量
A鲇鱼小鱼78
B河蚌水蚤、小球藻25
C小球藻/3
D小鱼水蚤10
E水蚤小球藻5
(1)根据表中信息推断5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以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形式表示)

(2)如果大量含有氮、磷的污水流入河中,引起小球藻等浮游植物快速繁殖,在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影响可能是。而当小球藻爆发性繁殖时,不仅会导致其他生物的死亡,也会有大量的小球藻死亡。这些死亡的生物在的分解作用下,导致更多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3)研究表明,甲基汞对人类的危害比预想的要严重得多,而且环境中任何形态的汞均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剧毒的甲基汞。环境中的甲基汞主要是由汞及其化合物在水体、土壤中经微生物作用产生的,它能沿着食物链传递,进行
,最终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危害。
(4)日常使用的电池不少种类含有汞,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办?
第4章第2节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C2.B3.A4.C5.B6.A7.D
8.(1)如右图(2分,每有一处字母或箭头错误扣1分)
(2)水蚤、河蚌的食物丰富,数量增加细菌等微生物(分解者)(3)生物富集(4)尽量不使用含汞的电池;对于废旧电池,分类回收处理等(只要意思正确即可得分)

相关推荐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C层)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重、难点、A层)5、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B层)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一、自主预习(阅读教材12-16页,完成下列问题,并与组内成员交流补充)
1、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________关系,此外还有_______关系、__________关系等,如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之间会争夺________;蚂蚁、蜜蜂等营群体生活的昆虫,个体之间能_______,从而组成一个“家庭式”的整体。
2、探究一般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着对这一问题作出_________,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步骤。然后进行探究,得出结果,再分析所得结果与_________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3、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设置对照实验,能够保证实验结果只是由所研究的变量引起的。
5、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活动中,研究的变量是 。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材P14—P15页)
(一)实验报告: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纸盒、黑纸板、玻璃板、干纸、湿纸、黄粉虫(20只/组)。
在纸盒内一半铺上湿纸,一半铺干纸,湿纸上方盖黑纸板,干土上方盖上玻璃板。这样在盒内就形成了和两种环境。
1、组进行实验。2、将鼠妇放在黑纸板和玻璃板的交界处,静置2分钟。3、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干燥处和阴暗潮湿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分钟。各小组实验过程的数据记录。
鼠妇数目环境1min2min3min......10min总数平均数黑暗潮湿明亮干燥
:P15页1----4的讨论题

三、达标检测
1、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的环境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地球上有生物生存的海洋和陆地
设计对照实验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A.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不同
所有变量都不同所有变量都相同
下列关于实验法基本过程的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A.观察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并完成实验→得出结论
观察并提出问题→设计并完成实验→作出假设→得出结论
设计并完成实验→观察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得出结论
作出假设→观察并提出问题→设计并完成实验→得出结论
.在做了“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后,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同学们在捕捉鼠妇时会发现,它们经常躲在什么的地(2)根据鼠妇的生活环境,你提出的问题(3)实验时所用鼠妇的数量是不是越多越好?为什(4)假设的提出不是凭空臆造的,需要有较丰富的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应该怎么做()A.放弃实验不再探讨此问题B.修正实验结果以符合假设C.重新提出假设再进行实验D.不再做此实验直接提出结论(5)在设计实验时,注意了使鼠妇的生活环境除______________外都保持相同,形成了________两种环境的对照。(6)实验中用了10只鼠妇而不用1只是为了(7)实验完毕后,用过的鼠妇应怎样处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阅读教材P17页)

讨论P17页1----3的讨论题

七年级生物下册《食物的消化》教案


七年级生物下册《食物的消化》教案
一、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消化的概念、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的两种方式(一、物理消化;二、化学消化。)以及口腔中的一些重要的消化器官。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北方最普通的食品馒头或南方最普通的食品米饭在口腔中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与唾液的混合而逐渐变甜导入课题,通过探究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得出消化的概念,进而介绍消化系统的组成,通过探究牙齿、舌、唾液在口腔消化中的作用,师生共同总结出消化的两种方式以及口腔中的各种消化器官在消化中的作用。
二、
(一)知识目标
1.说出消化的概念。
2.消化系统的组成。
3.消化的方式。
4.口腔中的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标
尝试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的实验。
(三)情感目标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口腔卫生。
三、
消化的两种方式: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
四、
教学录像、小烧杯、试管、稀碘酒、滴管、含淀粉物质(如淀粉、馒头等)、温度计、酒精灯、馒头块等。
五、
1课时
六、
导入:馒头(米饭)是北方(南方)最普通的食品。将馒头(米饭)放在口中,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与唾液的混合,你细细品尝,会发现馒头越嚼越甜。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学习:一、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新课教学
消化和消化系统的组成
教师活动:食物在消化道里被分解的过程,叫做消化。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探究
问题:唾液在馒头消化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提出假设:根据生活常识,针对问题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利用身边的实验材料,参照小辞典和技能卡,每小组自行设计实验。设计时,要注意设置对照,安排对比实验。
完成实验:根据本组设计的实验,选取相应的实验材料,完成实验。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做记录。
得出结论:小组成员一起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如果结论与假设不相符,要仔细分析,找出原因,必要时可修改实验方案,重新进行实验。
演示实验:
取两只干净试管,依次按下列步骤做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想一想,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食物消化起什么作用?
1.唾液2mL+馒头块37℃水浴10min冷却滴加碘液搅碎
2.唾液2mL+馒头渣37℃水浴10min冷却滴加碘液
提问:在馒头的消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因素?
提问:用其他实验材料取代馒头做这个实验行不行?
参考答案:
1.在馒头的消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唾液的消化作用。
2.用面条、米饭做这个实验也行。
教师活动:消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消化道的机械作用,把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与消化液混合,并不断地把食物向消化道的下端推送,这种消化方式叫做物理消化。另一种是由消化腺分泌消化液,通过消化液中的各种消化酶,分别将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结构复杂的有机物加以分解,使之变成结构简单能够被吸收的营养物质,这种消化方式叫做化学消化。关于化学消化我们可以看一看课本上13页的化学消化示意图。
教师活动:在消化过程中,这两种方式的消化互相配合,同时进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式物理消化过程;口腔内有三对大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分解食物中的少量淀粉为麦芽糖,所以馒头会越嚼越甜。这个变化过程是化学消化。口腔中的消化是消化食物的开始,可以初步消化少量淀粉。
教师活动: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牙齿的咀嚼属于物理消化。那么牙齿对食物的消化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牙齿的结构
牙齿包括牙冠、牙颈、牙根三部分。
牙齿的作用
教师活动:牙齿是口腔内的重要器官,它对食物的消化有重要作用。食物被嚼碎,易与消化液接触,被消化酶分解。如果囫囵吞枣,食而不化,食物咀嚼不充分,就会直接影响消化的进行。所以,吃东西要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青少年容易患龋齿,牙齿有病会影响咀嚼,加重胃肠负担,引起消化不良。有人常用牙齿咬过硬的东西,把牙齿当成钳子和起子使用,这样容易损坏牙釉质,而牙釉质损伤后不能再生,所以要注意保护牙齿。
如何预防龋齿?
1.龋齿的形成
如果口腔不洁,食物碎屑在细菌的作用下发酵,产生的酸性物质就会破坏牙釉质,导致龋齿。龋齿俗称虫牙、蛀牙。
龋齿的形成过程:
⑴龋齿部位先变成暗灰白色,再逐渐变成黄褐色和棕褐色。
⑵牙釉质缺损,形成小龋洞,并逐渐向深处扩展。
⑶龋洞达牙本质浅层时,对冷热酸甜的刺激产生酸痛的感觉。
⑷牙冠残缺,对食物刺激感到剧烈疼痛。
龋齿的预防
预防龋齿,要避免口中长时间含食糖块,要少吃粘牙的甜食,适量补氟,养成每天早晚认真刷牙的习惯。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消化的概念、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的两种方式(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以及牙齿在口腔消化中的作用和龋齿的形成和预防等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消化的方式。
课堂练习
1.淀粉开始被消化的部位是()
A.口腔
B.胃
C.小肠
D.大肠
2.人体唾液中含有的消化酶是()
A.麦芽糖酶
B.淀粉酶
C.蛋白酶
D.脂肪酶
3.下列属于化学性消化的是()
A.牙齿咀嚼磨碎食物
B.舌搅拌食物混合唾液
C.唾液使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D.胃、肠蠕动混合消化液
4.唾液消化淀粉的最适温度是()
A.30℃
B.37℃
C.42℃
D.温度越高越好
5.吃饭要细嚼慢咽的主要愿因是()
A.可品味食物
B.可将淀粉彻底分解
C.防止食物误入气管
D.减轻胃肠负担
七、
第二节一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一、消化的概念
二、消化系统的组成
三、消化的方式
1.物理消化
2.化学消化
三、牙齿的结构和作用
四、龋齿
1.龋齿的形成
2.龋齿的预防

七年级生物下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导学案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导学案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方法:

本节教材内容包括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测定食物中的能量以及资料分析、探究活动及进一步探究等学生活动。本节课利用课本资源,在查阅活动中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这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加强。同时也可使学生利用所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有关这方面的问题。

对于探究活动,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其测定的数量并不准确。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时.应注意首先是定性(有无能量),第二才是定量(有多少能量),这样就能发挥探究活动的作用,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人体,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通过介绍维生素的发现史.既说明了维生素的重要作用,也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发展与方法,并认识到科学的作用。对无机盐的介绍可与生活实例相结合,既掌握其作用又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2、能力目标:运用科学探究方法测定食物中的能力。3、情感目标: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的其他生物。三、教学重点:1、营养物质的类别、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2、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对探究数据的处理。

四、教学难点:探究活动的组织及如何减少实验的误差。五、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学生分组及分配工作,准备好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各种材料、用具。2、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调查当地人们都常吃哪些食物。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不模仿教材中现成的装置,利用废弃物制作实验装置(其中,锥形瓶、温度计、试管夹、铁勺由教师提供)。3、预习与无机盐、维生素相关的知识;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丰富以上知识,并结合有关知识自编自演与之相关的小品(课堂上表演)。

六、课时:2课时七、教学过程: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课程引入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391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