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

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5.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

依据:1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

2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难点:“一战”的影响

依据:此处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台阶,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障碍。由于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又是学好世界现代史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结合上述学生状况,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确立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目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实质、表现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大战的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矛盾的变化,学会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过搜集和整合信息,训练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逐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2)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永恒的友谊,有的只是永恒的国家利益。教育学生时刻把祖国的利益放在心上。(3)揭露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明确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进而找到制止帝国主义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分析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3)通过“历史论坛”和“质疑反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我校具有先进的现代化信息资源和多媒体设备,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因此本课采用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教学流程:

程序一:学生课前自学

程序二:师生、生生课上多向交流

1.导入新课:

展示有关20世纪战争的图片,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心灵受到震撼,启激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历史责任感。

2.学习新课:

环节一:展示个人自学成果,建构知识体系,组织学生展示知识结构.

意图:1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达到基础知识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知识结构,目的是推动学生主动加工教材并从中体会有效学习的基本途径,进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通过展示师生知识结构,达到生生间和师生间的思维交流,实现知识共享。

策略: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采用激励式评价,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同时,利用生生互评和教师点拨,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预测: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思维过程,这既能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解读教材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有效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环节二:检测基础知识,获得反馈信息根据网络中基础知识检测题,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环节三:突破重点,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策略:依据大纲的要求,结合知识体系和能力建构的需要,在自学和反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组织探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性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并在网页上展示研究成果,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达到其最近发展区。

问题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分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二: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是什么?你认为“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这种观点正确吗?

问题三:如何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意图:使学生明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旧的平衡被打破,产生了新的动荡的帝国主义大国间的关系。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环节四:再现历史过程,强化知识目标

意图:利用网络中的资源,将一战的史实活化,让学生体验历史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与兴趣,强化记忆效果,提高知识

目标的达成度。

策略:通过演示和引导学生查阅网络资料库中的照片、形势图、影视录像、具体战役介绍和大战武器库等资源,使复杂的历史过程直观化、简约化。

环节五:探究难点,综合信息,迁移思维

问题:一战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你怎样评价战争?

策略:引导学生搜集查阅资料,整合信息,论证观点。

意图:培养学生深入探讨、多角度论证、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一战除了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外,也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扩展阅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复习教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复习教案

一、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根本原因。

(1)根源:由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实质: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2)表现:①法德矛盾,由普法战争导致。

②俄奥矛盾,由争夺巴尔干引起;

③英德矛盾,由争夺世界霸权引起,并成为帝国主义间主要矛盾。

二、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三国同盟:①1879年,德国和奥匈帝国签订了《德奥同盟条约》,带有反俄性质。

②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签订,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③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

(2)三国协约:

①1892年,法俄两国缔结军事协定,法俄同盟由此形成,标志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②20世纪初,英国分别签订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英法俄三国协约建立。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了。

a.核心:英国。

b.1904年,英法协约——针对非洲(埃及,摩洛哥)。

c.1907年,英俄协约——针对亚洲。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

(1)爆发:

①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②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1914-7-28

③交战双方以同盟国和协约国为主;意大利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日本以英日同盟为借口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而出兵中国山东。

同盟国集团: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

协约国集团:英、法、俄、意、比、日、塞尔维亚等27国

(2)性质:

①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

②塞尔维亚为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但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3)进程:

①第一阶段:1914年,德军的速决战汁划破产,西线转入阵地战。

②第二阶段:1915~1916年,1916年出现了三次大型战役:西线: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东线:俄军夏季攻势。日德兰海战是规模最大的海战。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③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国参战,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卜月革命,并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④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一战”结束。

(4)后果:

①大战历时4年多.30多个国家15亿入门被卷人战争。对人类造成厂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

②大战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摧垮了俄、德、奥等帝国,削弱厂英、法、意三国。封建的奥斯曼帝国解体。

③战争后期,俄国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尼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综合启发式教学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将阅读、听讲、问题探究三方面综合起来,从多种角度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探究能力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本课的内容分三部分:一战的背景、原因;一战的大致进程;一战的影响。根据内容特点,用教师讲述与问题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讲述是勾勒事件的大致轮廓,探究是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获得正确认识。由于课本提供内容较少,所以教学中需运用多媒体补充一定的文字材料和图片。
1)导入新课:小调查。
师:自从有了人类,也就有了战争,战争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战争是私有制的产物,只要人类还在为利益争夺,人类就不可能摆脱战争。战争是人类的梦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武器装备的改进,战争越来越残酷。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一场空前规模的大屠杀、、、、、、
2)讲授新课:
一、大战的酝酿: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大字和小字,了解一战发生的背景。
2、多媒体出示三段材料,分析探究一战爆发的原因。
3.动态图示:争夺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过程。强调核心矛盾是英德矛盾。
4.出示表格:20世纪初,以英、德为首的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展开扩军备战活动,两大军事集团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关系极度紧张,一场世界战争一触即发。
二、大战的爆发:
1.大战的导火线:简介巴尔干半岛。用尽可能生动的语言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大致过程及好战的威廉皇帝的言行。展示图片。
2.问题探究: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一战是否就不会发生?你如何看待塞尔维亚青年暗杀斐迪南大公这件事?
3.动态图示:一战中的三条战线及主要的战役,重点介绍凡尔登战役。
4.1917年发生的哪些事加速了战争的进程?结合表格总结。
三、大战的性质、影响:
1.探究:一战的性质?就整个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各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来看。
2.战争的影响:教材为什么称一战为空前的灾难?出示表格。导致这场空前灾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出示新式武器的图片。该如何看待科技与战争?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3.看图片:战场上的一幕。它反映了什么?
3)小结全课:图示知识结构图。

一、大战的酝酿:二、大战的爆发:(1914。71918。11)
背景、原因: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凡尔登战役
三、大战的性质、影响:
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动荡不安的世界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德国与英法矛盾的激化;帝国主义国家的扩军备战

德国与英法矛盾激化的原因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列强之间的矛盾

问题探究

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性决定其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是无止境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性是导致列强矛盾激化的原因,帝国主义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就必然会爆发战争

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

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三国同盟比三国协约晚形成的原因

如何评价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问题探究

问题比较

“巴尔干火药桶”

两次巴尔干战争;奥匈帝国吞并波黑;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巴尔干地区为何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萨拉热窝事件为何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问题探究

人物评价重点:帝国主义列强的主要矛盾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难点: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与帝国主义列强主要矛盾的变化;巴尔干地区为何成为欧洲的“火药桶”。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概述分析等方法进行,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的思维意识。导入新课: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影响,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同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等的矛盾激化,导致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出现,并最终引起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的种子已经早已深深埋在历史的土壤中。由此导入新课。一、动荡不安的世界

1.动荡的根源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列强力量对比出现显著的新变化。到19世纪末,新起的美国超过了英国,德国超过了法国,接着又超过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本原因。2.扩军备战

帝国主义国家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后起的帝国主义强国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状况,新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尖锐起来。在世界没有被瓜分完毕时,它们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往往通过宰割和分配新的“自由”土地而暂时得到缓和。但是,当世界已被瓜分完毕时,必然要出现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甚至战争。为了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欧洲列强积极扩军备战。一战爆发前,欧洲列强的陆海军总数大大增加了。德国海军实力仅次于英国海军。随着列强的争夺,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

1.三对基本矛盾

在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主要存在三对基本矛盾。法德矛盾。法德矛盾源于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割地赔款,失去了原来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法国力图“复仇”,收回被德国夺取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吞并德国的萨尔矿区。德国要继续削弱和遏制法国,不让它东山再起,为此,除了实行孤立法国的外交政策外,还扩军备战,并制定了在新的战争中打败法国及其盟国的作战计划。英德矛盾。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中期建立了海上霸权、殖民霸权、工业霸权。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发展迅速,赶上并超过了英国。德国统治集团因此从争取称霸欧洲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德国不仅在欧洲商品市场上同英国竞争,而且主要在殖民地问题上同英国的矛盾日益加深。在亚洲,德国修建“三B铁路”的计划,直接威胁到英国以印度为基地的势力范围。在非洲,德国“赤道非洲帝国”的计划与英国的“开罗—开普”计划尖锐对立。在制海权方面,20世纪初,德国海军力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英国。英德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俄奥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巴尔干半岛位于欧、亚、非三洲交汇之处,战略地位显赫。该半岛长期处于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之下。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争夺尤为激烈。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属于东部斯拉夫人)的旗号,向该地区扩张。俄国与奥匈帝国的争夺,使巴尔干半岛的矛盾更为激烈和复杂。随着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不断加剧,欧洲出现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2.三国同盟在俄奥争夺巴尔干的斗争中,德国支持奥匈帝国。1879年,在俾斯麦推动下,缔结了旨在共同反对俄国的《德奥同盟条约》。这是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中最先缔结的条约,是列强对当时最敏感地区争夺的必然结果。后来,俾斯麦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签订,侵略性的军事集团三国同盟正式建立。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其矛头指向俄国和法国。3.三国协约

三国同盟形成后,法俄都感到不安,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两国逐渐接近,并于1892年缔结了军事协定。法俄同盟形成,这标志着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这是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第一步。三国协约形成的决定性步骤是其核心英国放弃传统的外交政策与法国结盟。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冲突的加剧,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不得不放弃维持欧洲大陆均衡的“光荣孤立”政策,首先与德国的宿敌法国接近。法德矛盾促使法国也向英国靠拢。1904年英法签订协约,调整了两国在瓜分非洲等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从此,英法事实上建立了同盟关系。为了共同对德,英国又主动协调了同俄国的利害冲突。1907年英俄签订协定,调整了双方在亚洲争夺殖民地的矛盾。英法、英俄协定,都是背着有关国家签订的帝国主义的分赃协定。英法、英俄协定的签订,意味着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建立。这样,为重新瓜分世界,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了。

三、“巴尔干火药桶”

1.争夺巴尔干

巴尔干半岛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巴尔干半岛的状况是:一方面,罗马尼亚等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取得了独立;另一方面,欧洲列强趁虚而入,在此扩大自己的势力。巴尔干半岛的民族关系复杂,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数。在巴尔干各国反对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斗争中,俄国曾以援助斯拉夫人为由对奥斯曼帝国作战,不仅扩张了在巴尔干的势力,而且以本部斯拉夫人的解放者自居,不断插手巴尔干事务。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也积极向巴尔干扩张,1908年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不断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军事危机和局部战争,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最敏感的地区。2.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夫妇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开枪打死。这一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情景再现:1914年帝国主义矛盾空前激化,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直接导火线。受俄国支持的塞尔维亚,一直被奥匈认为是在巴尔于扩张的主要障碍。为了对塞尔维亚进行军事恫吓,奥匈选定塞被土耳其征服的“国耻日”(1386年6月28日)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举行军事演习,以示其侵略野心。这一消息,已于当年4月传出。塞尔维亚的秘密民族主义组织——民卫社和黑手党,决定派人去暗杀指挥这次演习的好战分子奥匈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塞当局曾致函奥匈政府,劝其取消这次演习,但未被接受。5月,黑手党7名成员分头潜入萨拉热窝,为暗杀活动进行了周密的准备。6月28日上午10时,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敞篷汽车,进萨拉热窝市区巡视。埋伏在路旁人群中的黑手党成员查卜林诺维奇突然冲到车前,向斐迪南投掷一枚炸弹。司机见此情景,加足马力,汽车冲向前方,炸弹落到后随汽车上,炸死一名军官和几名群众。查卜林诺维奇被捕。斐迪南故作镇静,挥手示意“继续前进”。到市政厅出席了欢迎仪式,稍作休息之后,又乘车上街,招摇过市。当汽车途经一拐角处时,17岁的中学生加·普林西波冲上前去用枪打死斐迪南夫妇。

后人为悼念普林西波的爱国行为,在他行刺的十字路口铺上一块石板,上面刻着他的两只脚印,在路旁的墙上用塞尔维亚文写上:“1914年6月28日,加·普林西波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与对自由的向往。”

德奥集团在暗杀事件发生后欣喜若狂的叫嚣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经过“七月危机”,由此而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于8月初全面展开了。

3.一战爆发萨拉热窝事件发生一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接着,德、法、俄、英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面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到大战结束时,双方共有31国参战,其中参加协约国作战的有27国,参加同盟国作战的有4国。战火从欧洲蔓延到亚洲、非洲、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4.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

20世纪初整体世界的形成,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0世纪初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也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学思之窗〗三国同盟条约针对的对象是哪些国家?它的出现,引起哪些连锁反应?答案提示:这个同盟针对法俄两国,它促使俄法同盟建立,形成了帝国主义的两大军事集团。随着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的对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德国,英国放弃了传统外交政策,开始积极结盟。1904年签订了《英法协定》,1907年又签订了《英俄协定》,正式形成了协约国集团。〖本课测评〗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到20世纪初才出现世界大战?答案提示: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形成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两大集团扩军备战,剑拔弩张,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2.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答案提示: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多为信奉东正教的斯拉夫人,与俄罗斯人同种同教,沙俄挥舞着“泛斯拉夫主义”的旗帜,以“斯拉夫民族的保护者”自居,向巴尔干渗透。而奥匈帝国一向把巴尔干半岛看作是自己的势力范围。俄奥矛盾因为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而激化了,双方也开始大力扩军备战。两国背后都有更强大的盟国撑腰,只要俄奥两国发生冲突,必然会给蓄意挑起战争的帝国主义大国制造借口,以至酿成世界大战。〖课后研讨〗思考题: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争夺有密切的关系?思路:此题主要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争夺有直接关系。德、英矛盾主要体现在对殖民地的争夺之上;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间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妥协有关。如:英、法在非洲问题上的妥协、英俄在亚洲问题上的妥协。这种妥协是争夺的另一种方式。

〖高考链接〗

(06全国一20)近代以来,法德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图4反映的战争是

A.拿破仑战争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

B.从图中可捕捉信息“北德意志同盟”,说明是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王朝战争。

(206年上海单课27)1871年1月18日,在拿破仑第二帝国倾覆后的废墟上,在庆祝胜利的狂欢中,在辉煌华丽的凡尔赛镜厅里,威廉一世被拥立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能够在镜厅里加冕,庆贺胜利,是因为打赢了

A.瓦尔密战役B.普奥战争C.普法战争D.拿破仑战争

解析:瓦尔密战役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战争时期,获胜的是法国,以此可排除A,普奥战争发生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作战双方是普鲁士和奥地利,以此可排除B,拿破仑战争最终以拿破仑第一帝国的失败结束,但德意志各邦仍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并没有完成统一,以此可排除D,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拿破仑第二帝国妄图阻碍其统一,于是,发生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德意志完成了统一。

答案:C

(2007宁夏)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为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12分)

(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3分)

答案要点:

(1)变化:由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到认识战争是丑陋的、对国家毫无意义。

原因:战争持续的时间比预期的长,代价巨大;相持阶段(堑壕战)军事上难有明显进展,结局难料;对战争意义和目的的反思。

(2)角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但就某一国家而言,还应从侵略与被侵略的角度来分析。

(2006年北京卷)下列与民族问题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拉美独立运动彻底铲除了封建主义

B.一战中塞尔维亚的参战具有民族解放性质

C.提拉克的激进主张成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方向

D.民族成分单一是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的最大优势

第1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案


选修3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考纲: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条件。

★阅读内容:“两次巴尔干战争”

★基础知识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一)动荡不安的世界

1、20世纪初的世界,全球各国各地区都被纳入之中,成为一个整体。

2、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阶段过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的加剧。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国,赶上和超过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

1、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

(1)矛盾:法国在战争中失败,失去了欧洲大陆的地位。国深怕法国复仇,试图压制国。国被法国视为最大的敌人。

(2)矛盾:英国一贯奉行维持欧洲大陆的政策,不愿看到国过分强大。加上等问题上冲突的加剧,两国矛盾逐步激化。

(3)俄奥矛盾:俄国同奥匈帝国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对的争夺上。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三国同盟集团的形成

①1879年,德首先缔结“同盟条约”,该条约具有明显的反性质。

②德国利用意大利同国的矛盾,把他拉入同盟。

③年,三国同盟正式成立,国是核心。

(2)三国协约集团的形成

①1892年,法国和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的局面。

②随着矛盾的发展,英国分别在1904年和年,与、签订了协约。这标志着欧洲最终形成。

(三)“巴尔干火药桶”

1、复杂的巴尔干

①巴尔干半岛长期处于帝国统治之下,民族矛盾复杂。

②20世纪初,国和投入对巴尔干地区的争夺。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了

和两地,引发新的危机。

2、萨拉热窝事件

年6月28日,民族主义者在萨拉热窝刺杀了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二、大战的爆发及成为世界性战争

1、爆发: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此后,、、、

相继投入战争。

2、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

①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形成了“”的局面。

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和的斗争空前激烈,它们之间的战争会影响到整个世界。

③20世纪的迅速发展和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问题思考:

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是什么?两大军事集团有哪些?彼此形成有什么关系?

3、巴尔干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争夺有密切的关系?

5、你认为该如何评价萨拉热窝事件?如果没有这一偶然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还会不会爆发?

6、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同盟国由哪几个国家组成?核心国是哪个?协约国的核心国是哪个?

7、为什么到20世纪初才出现世界大战?

★拓展延伸: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根本原因)。

(2)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具体原因)。

(3)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4)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一战全面爆发。

2、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即“光荣孤立”政策)

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含义是英国为了维护霸主地位,依靠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陆的列强彼此牵制和相互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这种政策的核心就是,英国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反对一个最强大的国家或者几个国家联合起来的政治上的独裁”。不希望欧洲大陆被一个最强国的霸权所统治,不愿意欧洲大陆出现强权,均势政策使英国的外交通过离强合弱、扶弱抑强、孤立、干涉等手段的交替应用,维持着一种对自己有利的欧洲大陆均势,并成为这种均势的操纵者。实质是由英国操纵欧洲的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海外利益,保持英国的海上霸权。

主要原因:

(1)国家利益: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了争夺和掌管欧洲和世界霸权而长期实行这一政策。

(2)国家实力:英国于17世纪较早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掌握了海上霸权;英国又是最早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84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约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5%,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处于“世界工场”的地位。

(3)客观条件:同她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海权是分不开的。英国是一个海岛国家,位于欧洲大陆的边缘,对于欧洲大陆上的列强之间的争斗可以坐山观虎斗;同时法、德、俄等国为争夺大陆霸权而进行的斗争从未停止,也为英国推行这一政策创造了客观条件。

主要步骤:联合抗法——联合败俄——联合制德——扶德抑法——纵德反苏。

具体措施有:

①17世纪~18世纪,为了争夺欧洲霸主地位和世界殖民霸权,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击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②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先后组织和领导七次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目的是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打破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

③19世纪上半期,沙俄向欧洲扩张,成为欧洲大陆的强国,严重影响了英国的大陆利益。为了争夺巴尔干,联合法国在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中打败沙俄。

④19世纪后半期,普法矛盾激化,发生普法战争。后因法德矛盾发展为三国同盟与法俄军事协约集团对峙.英国保持了“光荣的孤立”。

⑤19世纪末德国崛起,严重威胁英国在欧洲大陆和全球的利益,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英国先后调整了与法俄的关系,形成了三国协约与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对峙。并在一战中联合法俄打败德国。

⑥一战后,德国战败,在欧洲安全和赔款问题上,英国不愿法国独霸欧洲,在巴黎和会上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并扶持德国提高了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20年代,法国一时势力弥漫于东欧一带。英国拒绝了法国的结盟建议。

⑦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在欧洲侵略扩张,英国为确保在欧洲的利益,采用了祸水东引的纵容德国侵略苏联的绥靖政策。直到二战后的1973年,英国才放弃了均势政策,加入欧共体。

3、你从一战爆发的原因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1)要通过正当的经济手段促成自身的发展

(2)通过和平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

(3)要正确应用科技为人类造福

(4)要警惕军国主义和极端的民族主义……

★基础训练

1、1871年俾斯麦对当时欧洲关系作过比喻,说欧洲大陆像挤乘在同一辆马车里的旅客,面面相觑又满怀狐疑地相互戒备着,如有人将手摸向口袋里的手枪,其邻座则已做好先扣动扳机的准备。造成这一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A.法德地位的变化改变了欧洲格局B.英国放弃均衡政策插手欧洲事务

C.美国积极向欧洲扩展自己的势力D.欧洲国家担心俾斯麦挑起世界大战

2、一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是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②对外以商品输出为主③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③

3、俾斯麦早就承认:“在欧洲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彼此敌对的两大势力。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并从属地上获取商业收入。”这里的“两个大国”在一战前最有可能是指

A.俄国和奥匈帝国B.英国和法国C.法国和俄国D.英国和德国

4、20世纪初,英国在欧洲推行大陆均势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

A.打击俄国B.便于自己插手欧洲事务C.与德国争夺殖民地D.与法国结盟

5、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展开激烈斗争,主要围绕

A.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B.建立两大军事集团

C.维持欧洲大陆均势D.争夺巴尔干地区

6.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开始于

A.德奥同盟条约签订B.意大利加入同盟国

C.法俄缔结军事协定D.英俄签订军事协约

7、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说明当时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是

A.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B.英、法、俄与德、意、奥双方利益不同

C.英、德矛盾激化,各自寻求支持者D.列强为各自利益相互勾结

8、下列各项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来,正确的是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③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④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A.①→②→③→④→⑤B.②→④→①→③→⑤

C.④→①→②→⑤→③D.①→③→②→④→⑤

9、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系 ②交战各国都是非正义的③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④一战的爆发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关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德意志放弃它在东非的要求……承认英国保卫桑给巴尔……英国海利哥兰岛给德意志……德意志应对大英帝国在非洲的反法政策,在亚洲的反俄政策给予帮助。”

——1890年7月1日英德关于殖民地的协定

材料二 我们必须用尽一切力量,努力争取适合我们情况的政治权威。如果我们继续只是欧洲大陆强国,并偎依英国的恩惠而求得一些殖民地的话,我们将限在1866年的政治卑微地位。——1911年4月本哈第将军《我们的前途》

材料三 德国要求法兰西共和国把广大地区让出。法国放弃它在那块土地邻近区域享有的权利,而由德国控制这一区域,这将会使英国的北非和南非分离开来。德国当政人士必须明白:任何一个英国政府也不会容许在分配非洲政权上有这样大的变更。

——1911年7月14日《泰晤士报》

请完成:

(1)材料一中英国的政策倾向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德国的政策倾向是什么?为什么1866年德国政府会“卑微”?1911年德国发生了什么变化?(12分)

(3)材料三中英国的政策有什么变化?其目的是什么?(6分)

(4)通过以上材料,简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特点。(6分)

答案:

1、A2、B3、D4、B5、A6、C7、A8、D9、B

10、(1)和德国勾结,反对法俄的扩张。?

(2)德国不再满足欧洲大陆强国的地位,也不再满足英国在殖民地方面的“恩惠”,而要争霸世界。1866年德国尚未完成统一,因此政治地位“卑微”。此时德国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所以扩张野心增强。?

(3)由反对法国转向支持法国。表面上维护法国的殖民地,实际上勾结法国反对扩张野心越来越大的德国。

(4)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既勾结又斗争,错综复杂,其不稳定性是由其力量消长和各自的利益决定的。

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

★考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三条战线主要交战国及其重要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旷日持久战争的原因

★基础知识

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1、三条战线

西线:比利时、国北部和边境。军队对德军。

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军对德奥军队。

南线:地区。军队对奥匈军队。

主要战线是和。

2、“施里芬计划”

(1)内容:德国先在西线集中兵力打败,同时在东线牵制。西线胜利后将主力东调,打垮。

(2)实施:

①1914年8月,德军攻入国。9月,双方在地区展开大战,结果是德军被迫

撤退。这次战役是本次大战中的,它宣告了德军“”战略的破

产。1914年年底,西线进入阶段。

②在东线,军在1914年8月攻入东普鲁士等地,迫使德军在同时作战。双方形成局面。东线两线转入了。

二、“凡尔登绞肉机”和“索姆河地狱”

1、1915年,德、奥把进攻重点放在线,想一举击溃。但是德国的计划再次落空。

2、交战双方都把年看成是关键性一年。战争重新回到线。

①凡尔登战役:年2月。德军出动了和飞艇,使用了。法军在总司令

的指挥下,顽强抵抗并收复大部分失地。德国的计划宣告失败。这是大战中

的一战。

②索姆河战役:年6月。英国首次使用了自己的新武器——。这次战役是一战中的战役,也是一场巨大的战。但双方仍未决出胜负。

③日德兰海战:这是一次大战期间的的一次海战,海军虽然损失大于德国舰队,但仍掌握着制海权。

★问题思考: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

2、这次大战欧洲有哪些重要战线?有哪些重大战役?

3、德国“速战速决”战略的主要制订者是谁?这一战略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4、为什么说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5、一战中开始大规模使用的新式武器主要有哪些?坦克在哪次战役中第一次使用?

6、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那么残酷?

7、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拓展延伸:

1、一战中的重大战役:

名称时间战线及主要参战国战争结局特征或意义

马恩河战役1914西线(英法PK德)德国撤退第一次大规模

“施里芬计划”破产

凡尔登战役1916

西线(法PK德)

法军站稳脚跟、德国兵力士气衰落具有决定意义(转折点)

时间最长

索姆河战役1916西线(英法PK德)未分胜负规模最大

日德兰海战1916西线(英PK德)德国损失小,英掌握制海权最大的一次海战

2、1916年是一战中关键性的一年:

(1)从双方企图看,交战双方都想在这一年给对方以致使命打击,赢得战争。

(2)从战争形势看,这一年发生了三次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和索姆河战役,战争变得更加激烈和残酷。

(3)从双方投入看,双方动用了大量兵力和最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和毒气弹。

(4)从战争结局看,交战双方特别是德国元气大伤,战争主动权开始向协约国一方转移。

★基础训练

1、促使“施里芬计划”破产的战役是

A.索姆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C.日德兰海战D.马恩河战役

2、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这主要是因为①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②法国军队站稳了脚跟③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宣告失败④是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3、英法联军发动索姆河战役的目的是

A.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B.支援日德兰海战

C.支援马恩河战役D.支援俄国

4、首次动用新式武器——坦克的战役是

A.马恩河战役B.索姆河战役C.日德兰海战D.凡尔登战役

5、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的重心有三次转移,其顺序是

A.南线→东线→西线B.东线→西线→东线

C.西线→东线→西线D.东线→南线→东线

6、下列战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凡尔登战役②索姆河战役③日德兰海战④马恩河战役

A.④①②③B.④①③②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

7、下列属于1916年发生在西线的战役是①马恩河战役②凡尔登战役③索姆河战役④俄军攻入东普鲁士A、①④B、③④C、①②D、②③

8、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的一年,这一年的主要特点是

A.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B.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

C.战役主要集中于西线D.同盟国控制制海权

9、19世纪末,科技进步成果运用到军事领域所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使战争更加残酷B.使人们对战争望而却步,制约了战争的发生

C.提高了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D.使战争突破地域限制,波及的范围更大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4年9月5日,英法军队转入反攻,展开了“马恩河战役”,双方投入兵力150余万人,轻炮6000多门,重炮600多门,战况十分激烈,伤亡惨重;法军13.3万人,德军21.6万人。经过马恩河战役,德军在西线的进攻被遏止,法军保住了巴黎。以后几个月,德军和英法军队都力图控制法比边境地区,德军尤其想占领从敦刻尔克到布伦的滨海地带,以切断英法来往的捷径,于是双方展开了“奔向海岸”的战斗,但是德军未达到目的。到年底,西线转入相持,各自挖壕对阵。1914年的战争,由于西线德军攻势的受挫,东线的迅速开辟,德国被迫分兵两线作战,因而,以速决战为其战略目标的“施里芬计划”彻底破产了,总参谋长小毛奇被革职,由法金汉取代。

材料二:1915年战争重心东移。德国鉴于在西线的失败,决定改变“施里芬计划”,把主力调往东线,企图击溃俄军,迫使俄军单独媾和,以解除东方的威胁。……1915年春,在伊普尔战役中,德国首次使用毒气,英法损失惨重。

材料三:1916年,对于交战双方来说,都是关键性的一年。双方都力图打破僵局,决一胜负。1915年东线的战事表明,俄军不堪一击,但其幅员广大,德军不敢贸然深入,便决定在西线寻找英、法主力决战。鉴于凡尔登是法国著名的军事要塞,有公路直通巴黎,是法国全部防线的凸出部分,军事上的支撑点。因此,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选择了凡尔登为德军1916年进攻的主要目标,调集27万兵力,1000门大炮,由皇太子亲自率领,并声称德皇将于2月底在凡尔登广场阅兵。法军在凡尔登只有10万守军,270门各式大炮。2月21日至25日,德军以大量的炮弹、毒气弹向凡尔登倾泻,法军第一道防线全被硝烟弥漫,战壕彻底被摧毁,附近森林全部烧光,继之两军展开肉搏战,法军殊死抵抗,伤亡惨重,终于第一道防线失守,与后方的交通线也被切断。……战斗一直持续到12月。德法两军各伤亡40人万左右,故这场血战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由于德军攻占凡尔登的战略目标未实现,法金汉被革去总参谋长职务,由兴登堡取代。凡尔登战役是德国进攻的高峰,因此,它的失败也就成了一个转折点;此后,德奥方面每况愈下。——以上均摘自《新编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恩河战役的影响。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凡尔登战役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一战战局的演变及战场重心的转移过程。

答案:

1、D2、B3、A4、B5、C6、B7、D8、B9、B

10、(1)遏制了德军在西线的进攻,宣告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的破产,使西线转入相持阶段。

(2)法军站稳了脚跟,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德国进攻凡尔登的失败成为一个转折点,此后德奥逐渐转入防御阶段,协约国军队逐步取得了战略优势。

(3)战局的演变:1914年西线双方转入阵地战,进入相持阶段;1915~1916年战争的主动

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战场重心转移;1914年:西线;1915年:东线;1916年重新回到西

线。

专题一第三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一、纲标研读

1、课标内容: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2、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了解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等史实;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

发展要求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说明可从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因素认识同盟国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原因。

二、基础知识梳理

1、一战的爆发:年7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大战全面爆发。

2、交战双方:两大军事同盟

3、三条战线:、、。

4、一战过程(旷日持久的战争)

1)1914年

2)1915年

3)1916年

4)1917年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①美国参战

原因:德国“”导致美国船重大损失

保证国获胜以保障巨额贷款能够归还

捞取品和获取战后

影响:大大增强协约国的使战局朝着有利于协约国方向发展

一战进入全球规模阶段

政策变化:政策到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

②中国的参战

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中国劳工在洲服役

5)1918年

协约国阵营的变化:俄国退出一战:十月革命的爆发,政府被推翻,1918年签定《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

同盟国集团的失败

标志:年11月11国被迫签署停战协定

原因

⑴经济:协约国集团在资源和资源方面都占优势,同盟国集团处于势。

⑵军事:同盟国集团上的失误(施里芬计划破产,德被拖入作战和战)

⑶内部统治:同盟国集团内部矛盾的加剧比协约国更为明显,内部统治更加不稳定。如①奥匈帝国瓦解,解放运动兴起。②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推翻了。

⑷国际力量对比:倒戈、和其他国家的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三、例题精选

1.一战期间,美国对一战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保持“中立”到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①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密切②“无限制的潜艇战”给美国造成重大损失③美国爱好和平④谋取战后霸权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结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的是A.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B.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

C.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

3.它是英军在一战中首次使用的新式武器,号称“陆战之王”,请问这种新式武器采用当时最新的科技成果有①煤炭的广泛使用②内燃机的发明与制造③炼钢技术的突破④石油的广泛运用⑤蒸汽机的改进与运用⑥炼铁技术的进步A.①②③B.①③⑥C.②③④

4.一战中,对1918年战争形势的分析,正确的是:

A、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双方转入阵地战B、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

C、协约国发动大规模进攻,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线D、德国开始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5.19世纪末,当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初步形成后,英国并没有急于加入某一集团,而是继续奉行“光荣孤立”政策,其主要原因是:

A、英国不想参与大国间的争霸斗争B、英国已完全丧失“海上霸主”的地位

C、不受条约约束,以便趁机在各地扩张D、利用两大集团的对立,使其相互牵制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我们处理外国事务的最重要原则,就是在与它们发展商务关系时,尽量避免涉及政治。我们已订的条约,必须忠实履行。但以此为限,不再增加。

欧洲有一套基本利益,它对于我们毫无或甚少关系。欧洲经常发生争执,其原因基本上与我们毫不相干。所以,如果我们卷进欧洲事务,与他们的政治兴衰人为地联系在一起,或与他们友好而结成同盟,或与他们敌对而发生冲突,都是不明智的。

……我们真正的政策,乃是避免同任何外国订立永久的同盟。——1796年华盛顿

(1)材料一中华盛顿提出的美国外交原则是什么?华盛顿发表这一演说时,欧洲正在发生的“争执”是什么?(4分)

材料二1914年8月19日,(威尔逊)在向美国人民发出的讲话中声称:“我要冒昧地向你们提出一个严重警告,不要出于党派意见,不要因为热烈地偏袒某一方,而作出最强烈、最巧妙、最根本地破坏中立的行为。在这些即将考验人们灵魂的日子里,美国必须不但在名义而且在事实上做到保持中立。”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政府对当时欧洲爆发的战争采取了什么政策,试说明美国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3分)

材料三威尔逊总统向与会议员宣读了他的《战争咨文》:“我们很高兴为世界的最终和平和各民族的解放而战。”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威尔逊《战争咨文》发表的时间,并分析美国参加世界大战的原因。(7分)

第3节参考答案

1-5ACCCD

6

(1)外交原则:孤立主义(2分)欧洲的争执:欧洲国家组成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2分)

(2)中立政策。(1分)避免过早卷入战争,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和物资渔利。(2分)

(3)1917年(1分)原因: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联系加强,尤其是借给协约国巨额贷款,希望协约国取胜;(2分)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侵害美国利益;(2分)参战可以使美国捞取战利品,并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2分)

专题一第四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一、纲标研读

1、课标内容: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2、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后果,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感悟追求和平、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

发展要求

说明“空前规模的帝国主义战争”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二、基础知识梳理

一)大战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

二)催生了新世界(导致世界格局变化)

(欧洲相对衰落;和日本崛起;建立国际联盟;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亚非拉运动掀起新高潮)

1、对欧洲的影响:相对衰落,带来了深刻的和危机。

⑴经济危机:①失去了大量海外;②工业遭严重破坏;③在世界上的财政金融地位急剧下降,对世界经济的力不断减弱。

⑵政治危机:①一战摧毁了四大帝国;②俄国十月革命,激励了欧洲;③苏俄(苏维埃政权)成为欧洲政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⑶精神危机: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对民主、自由、平等观念产生怀疑,充满了幻灭和危机感。

⑷国际地位: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2、对美日的影响:迅速崛起,挑战欧洲主导的国际格局

⑴美国:①战后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和最大的输出国;②战后美国对国际事务的越来越大。

⑵日本:①日本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国变成国。

3、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响:推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⑴原因:①一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的;

②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得到发展;③俄国的鼓舞

⑵表现:中国的运动;印度的运动;土耳其凯末尔资产阶级革命

4、建立了战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

三)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

1、摧毁了德、俄、奥匈、奥斯曼四大帝国,促成了新型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出现;

2、一战成为一系列发展的催化剂。如:①进入实用阶段②取代

③技术的发展④促进了的革新

3、客观上有助于提高的地位

①妇女活动范围扩大,社会作用随之增强②妇女陆续取得了权

4、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政府加强了对的干预。如:①干预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②负责分配政府订单③控制原材料的供应④协调各种经济关系⑤垄断对外贸易

5、一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①思潮盛行一时,要求、反对战争的运动高涨②思想和观念兴起

三、例题精选

1.1918年,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在目睹当时的状况后,出版了《西方的没落》这本名著。就当时的历史而言,这个“西方”是指A.美国B.法国C.德国D.英国

2.“一战”对欧洲带来的影响有①丧失了大量的海外投资②在世界上的财政金融地位急剧下降③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④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A.①③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3.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彼得格勒发出的冲击力,传到了一切工厂和矿山,引起了王国政府的严重不安。”这种“不安”的原因是:A、苏俄退出战争,削弱协约国力量B、《布列斯特和约》签订有利于德国集中进攻西线C、俄国革命引发英国工人运动高涨D、俄国与英国争夺巴尔干地区

4.一本史学著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

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和约》包括一项条款,这项条款明确指出这场战争是“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起的。这一“战争罪行”的条款不仅仅具有学术价值,因为它还被协约国用来向它们证明战败的同盟国提出支付赔款的要求是有道理的。结果,它引起了一场激烈、持久的争论;这场争论不仅导致了数以千计的文章和著作发表,还导致了一批批、总计达6万多份文件的出版;所有这些都促成双方继续争论谁应对战争负责。

(1)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从战争爆发的背景的角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起的”说法是否得当,并请指出当初某些人宣扬这一说法学术以外的目的。(8分)

材料二战争是人类不断反思的问题。英国画家尼维森以一战为题材的作品《光荣之路》,阴暗的背景下画面上是尸体、漂落的帽子……

(2)作品取名《光荣之路》有何寓意?一战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怎样的精神创伤?(6分)

第四节参考答案

1-4CDCD

1)这种说法并不得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共同促成的。(2分)

从战争爆发的背景看: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完成工业革命以后,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变得空前激烈②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随着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4分)

学术以外的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用作向战败的同盟国索赔的理由(2分)

(2)讽刺了统治阶级所鼓吹的“光荣”是对人们的欺骗,带来的是死亡和灾难。(2分)

创伤: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对民主、平等、自由等观念产生了怀疑,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4分)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390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