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考物理第一轮能力提升复习: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考物理第一轮能力提升复习: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三课时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教学要求】
1.理解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不要求求解加速度不同的连接体问题,不要求处理非惯性系的运动问题)
【知识再现】
一、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步骤
a、确定研究对象;
b、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与运动情况;
c、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将力与加速度作正交分解;
d、沿各坐标轴方向列出动力学方程,进而求解。
二、利用牛顿定律分析解决问题时,要注意:
1、选取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有时将物体隔离,受力分析容易理解,能求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有时将系统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受力分析.主要用于分析系统外对系统内物体的作用力.
2、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坐标系,这样会对建立方程和求解带来方便一般情况下选取一个坐标轴与加速度一致的方向来建立坐标系.有些时候需要分解加速度(a2=ax2+ay2)列方程计算较简便.总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建立坐标系.
3、要注意加速度与合外力的瞬时对应关系.在不同的时间段,可能有不同的受力情况,也就有不同的运动性质.如加速度减小的减速运动、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等.
知识点一超重和失重
1、当系统的加速度竖直向上时(向上加速运动或向下减速运动)发生“超重”现象,超出的部分是ma;当系统的加速度竖直向下时(向下加速运动或向上减速运动)发生“失重”现象,失去的部分是ma;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是g时(自由落体运动或处于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飞船里)发生“完全失重”现象。
2、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到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向下的压强等。
【应用1】(启东08届高三调研测试)某同学把一体重秤放在电梯的地板上,他站在体重秤上随电梯运动并观察体重秤示数的变化情况。下表记录了几个特定时刻体重秤的示数。(表内时间不表示先后顺序)
时间t0t1t2t3
体重秤示数/kg45.050.040.045.0
若已知t0时刻电梯静止,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1和t2时刻该同学的质量并没有变化,但所受重力发生变化;
B、t1和t2时刻电梯的加速度方向一定相反;
C、t1和t2时刻电梯的加速度大小相等,运动方向不一定相反;
D、t3时刻电梯可能向上运动
导示:选择A。由表格中数据可以分析,t1时刻电梯处于超重状态,加速度方向向上;t2时刻电梯处于失重状态,加速度方向向下;不管物体处于失重还是超重状态,物体本身的重力并没有改变,而是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不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
类型一连接体问题
在连接体问题中,如果不要求知道各个运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并且各个物体具有大小和方向都相同的加速度,就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当成一个质点)分析受到的外力和运动情况,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或其他未知量);
如果需知道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就需要把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将内力转化为外力,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并分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隔离法和整体法是互相依存,互相补充的,两种方法互相配合交替应用,常能更有效地解决有关连接体的问题。
【例1】(启东08届高三调研测试)如图所示,固定在水平面上的斜面倾角θ=37°,长方体木块A的MN面上钉着一颗小钉子,质量m=1.5kg的小球B通过一细线与小钉子相连接,细线与斜面垂直,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0.现将木块由静止释放,木块将沿斜面下滑.求在木块下滑的过程中小球对木块MN面的压力.(取g=10m/s2,sin37°=0.6,cos37°=0.8)
导示:由于木块与斜面间有摩擦力的作用,所以小球B与木块间有压力的作用,并且它们以共同的加速度a沿斜面向下运动.将小球和木块看作一个整体,设木块的质量为M,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代入数据得
选小球为研究对象,设MN对小球作用力为N,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代入数据得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小球对MN面的压力大小为6.0N,方向沿斜面向下。
本题的关键是灵活选用整体法和隔离法。

类型二临界问题
【例2】(徐州市08届高三摸底考试)物体A的质量M=1kg,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平板车B的质量为m=0.5kg、长L=1m。某时刻A以v0=4m/s向右的初速度滑上木板B的上表面,在A滑上B的同时,给B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拉力。忽略物体A的大小,已知A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0.2,取重力加速度g=10m/s2.试求:
(1)若F=5N,物体A在小车上运动时相对小车滑行的最大距离;
(2)如果要使A不至于从B上滑落,拉力F大小应满足的条件。
导示:(1)物体A滑上木板B以后,作匀减速运动,有mg=maA……①得aA=g=2m/s2
木板B作加速运动,有F+mg=MaB,……②
得:aB=14m/s2
两者速度相同时,有V0-aAt=aBt,得:t=0.25s
A滑行距离:SA=V0t-aAt2/2=15/16m
B滑行距离:SB=aBt2/2=7/16m
最大距离:△s=SA-SB=0.5m
(2)物体A不滑落的临界条件是A到达B的右端时,A、B具有共同的速度v1,则:
………③
又:……………④
由、③、④式,可得:aB=6m/s2
再代入②式得:F=m2aB—m1g=1N
若F<1N,则A滑到B的右端时,速度仍大于B的速度,于是将从B上滑落,所以F必须大于等于1N。
当F较大时,在A到达B的右端之前,就与B具有相同的速度,之后,A必须相对B静止,才不会从B的左端滑落。即有:F=(m+m)a,m1g=m1a
所以:F=3N
若F大于3N,A就会相对B向左滑下。
综上所述,力F应满足的条件是:1N≤F≤3N

类型三联系实际问题
【例3】(如东、启东200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联合测试)一中学生为即将发射的“神州七号”载人飞船设计了一个可测定竖直方向加速度的装置,其原理可简化如图,拴在竖直弹簧上的重物与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连接,该装置在地面上静止时其电压表的指针指在表盘中央的零刻度处,在零刻度的两侧分别标上对应的正、负加速度值,当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时电压表的示数为正.这个装置在“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发射、运行和回收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飞船在竖直减速上升的过程中,处于失重状态,电压表的示数为负
B.飞船在竖直减速返回地面的过程中,处于超重状态,电压表的示数为正
C.飞船在圆轨道上运行时,电压表的示数为零
D.飞船在圆轨道上运行时,电压表的示数为负
导示:选择ABD。当飞船减速上升时,其加速度向下,所以电压表的示数为负;飞船在竖直减速返回地面的过程中,其加速度向上,电压表的示数为正;飞船在圆轨道上运行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加速度向下,电压表的示数为负。

1.(08届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下列实例属于超重现象的是()
A.汽车驶过拱形桥顶端
B.荡秋千的小孩通过最低点
C.跳水运动员被跳板弹起,离开跳板向上运动
D.火箭点火后加速升空

2.(08届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如图甲所示,在弹性限度内,将盘下拉至某处后释放,盘中物体随盘一起做简谐振动,从放手开始计时,图乙中能正确反映物体对盘的压力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3.(全国大联考0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一根质量分布均匀的长绳AB,在水平外力F的作用下,沿光滑水平面做直线运动,如图甲所示.绳内距A端x处的张力T与x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由图可知()
A.水平外力F=6N
B.绳子的质量m=3kg
C.绳子的长度l=2m
D.绳子的加速度a=2m/s2

4、(启东08届高三调研测试)质量为M=10kg的B板上表面上方,存在一定厚度的相互作用区域,如图中划虚线的部分,当质量为m=1kg的物块P进入相互作用区时,B板便有竖直向上的恒力f=kmg(k=51)作用于物块P,使其刚好不与B板的上表面接触;在水平方向,物块P与B板间没有相互作用力.已知物块P开始自由下落的时刻,B板向右运动的速度为VBo=10m/s.物块P从开始下落到刚到达相互作用区所经历的时间为t0=2.0s.设B板足够长,B板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02,为保证物块P总能落入B板上方的相互作用区,问:
(1)物块P从起始位置下落到刚好与B板不接触的时间t;
(2)物块B在上述时间t内速度的改变量△v;
(3)当B板刚好停止运动时,物块P已经回到过初始位置几次?(g=10m/s2)

答案:1、BD2、A3、AC
4、(1)2.04s(2)Δv=0.4488m/s(3)11次

相关推荐

高考物理第一轮能力提升复习


第六课时单元知识整合
悄悄告诉你: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③│F1-F2│≤F≤│F1+F2│;④F合=0(或a=0),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⑤明确力的作用效果。

一、关于力与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1.从力的概念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来认识力,从力的作用效果来研究力.
2.准确把握三种不同性质力的产生条件并结合物体运动状态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3.按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的顺序进行受力分析,防止“漏”力,找施力物体,防止“添”力。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方法
1.力的合成与分解遵从的是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知识点无论在静力学还是在动力学的应用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考中往往将其与一些数学方法,如几何法、图象法、函数法等结合在一起使用.
2.力的正交分解是在物体受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的情况下求合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分解”的目的是为了更方便地“合成”.正交分解的优点就在于避免了对多个力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多次进行合成,分解后只要处理一条直线上的力的合成问题就可以了.
三、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的基本方法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一般解题思路
(1)确定研究对象,即处于平衡的物体;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画好受力图;
(3)建立平衡方程;
(4)求解未知物理量,其中正确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2.平衡问题中确定研究对象的方法是“整体法”与“隔离法”。
3.共点力平衡的几种常用解法:
(1)力的合成与分解法
(2)正交分解法
(3)相似三角形法
(4)三力汇交原理

类型一整体法和隔离法的应用
【例1】三根不可伸长的相同的轻绳,一端系在半径为r0的环1上,彼此间距相等,绳穿过半径为r0的第3个圆环,另一端用同样方式系在半径为2r0的圆环2(如图)环1固定在水平面上,整个系统处于平衡。试求第2个环中心与第3个环中心之距离。(三个环都是用同种金属丝制作的,摩擦不计)
导示:由于对称性,每根绳子上的张力大小相等,设为T。设1、3两环的质量为m,则2环的质量为2m。
对2、3两环整体有:2mg+mg=3T;
对环2有:2mg=3Tsinθ
解得:
所以,2、3两环中心距离d=

【例2】(山西省实验中学0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一个底面粗糙,质量为m的劈放在水平面上,劈的斜面光滑且倾角为30o,如图所示。现用一端固定的轻绳系一质量也为m的小球,绳与斜面夹角为30o。
(1)当劈静止时绳子的张力及小球对斜面的压力各为多大?
(2)若地面对劈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地面对劈的支持力的K倍,为使整个系统静止,K值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导示:(1)对小球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
根据根据平衡条件得:

解得:;
(2)对小球和斜面系统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根据根据平衡条件得有:

由摩擦力公式得:
系统处于静止,则
所以,

类型二空间力的分析
对于空间力,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受力情况,把空间力转化为平面力进行处理。
【例3】如图所示,长方形斜面倾角为37°,其长为0.8m,宽为0.6m,一重为25N的木块原先在斜面上部,它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6,要使木块沿对角线AC方向匀速下滑,需对它施以平行于斜面多大的力F?(已知sin37°=0.6,cos37°=0.8)
导示:从垂直斜面方向看,木块在斜面平面内的受力情况如图所示,F只有垂直AC时木块才能受力平衡,
所以,F=(mgsin37°)sin37°=9N。

类型三规律探究题分析
【例4】.当物体从高空下落时,所受阻力会随物体的速度增大而增大,因此经过下落一段距离后将匀速下落,这个速度称为此物体下落的收尾速度。研究发现,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球形物体的收尾速度仅与球的半径和质量有关.下表是某次研究的实验数据:
小球编号ABCDE
小球的半径(×10-3m)0.50.51.522.5
小球的质量(×10-6kg)254540100
小球的收尾速度(m/s)1640402032
(1)根据表中的数据,求出B球与C球在达到终极速度时所受阻力之比.
(2)根据表中的数据,归纳出球型物体所受阻力f与球的速度大小及球的半径的关系(写出有关表达式、并求出比例系数).
(3)现将C号和D号小球用轻质细线连接,若它们在下落时所受阻力与单独下落时的规律相同.让它们同时从足够高的同一高度下落,试求出它们的收尾速度;并判断它们落地的顺序(不需要写出判断理由).
导示:(1)球在达到终极速度时为平衡状态,有:
f=mg①
则fB:fC=mB:mC②
带入数据得fB:fC=1:9③
(2)由表中A、B球的有关数据可得,阻力与速度成正比;即④
由表中B、C球有关数据可得,阻力与球的半径的平方成正比,即⑤
得⑥
k=4.9Ns/m3(或k=5Ns/m3)⑦
(3)将C号和D号小球用细线连接后,其收尾速度应满足mCg+mDg=fC+fD⑧
即mCg+mDg=kv(rC2+rD2)⑨
代入数据得v=27.2m/s⑩
比较C号和D号小球的质量和半径,可判断C球先落地。

1.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来拉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A,逐渐增加拉力,直到木块运动为止,这一探究性的实验是用来说明()
A.静摩擦力大小不是一个固定的值
B.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限度
C.动摩擦因数与接触面的材料及粗糙程度有关
D.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

2.如图所示,位于水平桌面上的物块P,由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与物块Q相连,从滑轮到P和到Q的两段绳都是水平的.已知Q与P之间以及P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都是,两物块的质量都是m,滑轮的质量、滑轮轴上的摩擦都不计.若用一水平向右的力F拉P使它做匀速运动,则F的大小为()
A.4mgB.3mg
C.2mgD.mg
3.(常州中学08届高三第二阶段调研)图中a、b是两个位于固定斜面上的正方形物块,它们的质量相等。F是沿水平方向作用于a上的外力。已知a、b的接触面,a、b与斜面的接触面都是光滑的。正确的说法是()
A.a、b一定沿斜面向上运动
B.a对b的作用力沿水平方向
C.a、b对斜面的正压力相等
D.a受到的合力沿水平方向的分力等于b受到的合力沿水平方向的分力

4.用手握重为1N的瓶子,握力为20N,使其在竖直方向处于静止状态,则手与瓶子间的摩擦力为____N,如握力增至40N,则手与瓶子间的摩擦力为______N。

5.如右图所示,一千斤顶结构图,竖直杆固定在圆孔O中,只能上下移动,杆下端以滚轮与光滑斜面接触,斜面倾角θ=30°,物体质量为200吨,杆的质量及各处摩擦均不计,问水平力F至少为多大才能使物块向上运动.(g=10m/s2)。

答案:1。AB2。A3。D4。1,1
5。

高考物理第一轮单元知识点专题复习:牛顿第二定律应用


第六课时:牛顿第二定律应用(二)
【题型探究】
一、传送带问题。
【例1】如图所示,物体与水平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0,皮带轮之间的距离为12.0m,当皮带静止不动,物体以v0=8.0m/s的初速度从A向B运动,求离开皮带的速度与在皮带上的滑行时间。(g=10m/s2)

变式1.如图所示,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滑入粗糙的传送带,若传送带静止不动,物体滑出传送带并下落在P点。试讨论:传送带逆时针转动与顺时针转动物体的落地点与P点的关系。

变式2.如图所示,传送带与水平面夹角α=37°,在传送带的A端轻轻地放一小物体,若已知传送带与物体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0,传送带A到B端的距离S=16m,则在下列几种情况下物体从A端运动到B端所需的时间。(g=10m/s2)
①传送带静止不动;
②主动轮A做顺时针转动,使传送带以v=10m/s的速度运行;
③主动轮A做逆时针转动,使传送带以v=10m/s的速度运行。

二、弹簧问题
(20xx年全国卷1)15.如右图,轻弹簧上端与一质量为m的木块1相连,下端与另一质量为M的木块2相连,整个系统置于水平放置的光滑木板上,并处于静止状态。现将木板沿水平方向突然抽出,设抽出后的瞬间,木块1、2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有
A.,B.,
C.,D.,
【答案】C
【解析】在抽出木板的瞬时,弹簧对1的支持力和对2的压力并未改变。对1物体受重力和支持力,mg=F,a1=0.对2物体受重力和压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命题意图与考点定位】本题属于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瞬时加速度问题,关键是区分瞬时力与延时力。
【例2】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有两个用轻质弹簧相连接的物
块A、B.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A、mB,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C为一固定挡板,系统
处于静止状态.现开始用一恒力F沿斜面方向拉物块A使之向上运动,求物块B刚要离开C时物块A的加速度a和从开始到此时物块A的位移d.(重力加速度为g)

变式:如图示,倾角30°的光滑斜面上,并排放着质量分别是mA=10kg和mB=2kg的A、B两物块,一个劲度系数k=400N/m的轻弹簧一端与物块B相连,另一端与固定挡板相连,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对A施加一沿斜面向上的力F,使物块A沿斜面向上作匀加速运动,已知力F在前0.2s内为变力,0.2s后为恒力,g取10m/s2,求F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三、图象问题
【例3】质量为m=20kg的物体,在大小恒定的水平外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做直线运动。(0~2)s内F与运动方向相反,(2~4)s内F与运动方向相同,物体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g取10m/s2。求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训练:人和雪橇的总质量为75kg,沿倾角θ=37°且足够长的斜坡向下运动,已知雪橇所受的空气阻力与速度成正比,比例系数k未知,从某时刻开始计时,测得雪橇运动的v-t图象如图中的曲线AD所示,图中AB是曲线在A点的切线,切线上一点B的坐标为(4,15),CD是曲线AD的渐近线,g取10m/s2,试回答和求解:
⑴雪橇在下滑过程中,开始做什么运动,最后做什么运动?
⑵当雪橇的速度为5m/s时,雪橇的加速度为多大?
⑶雪橇与斜坡间的动摩擦因数μ多大?
【同步训练】
1.如图4.6-7甲所示,某人正通过定滑轮将质量为m的货物提升到高处。滑轮的质量和摩擦均不计,货物获得的加速度为a与绳子对货物竖直向上的拉力T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4.6-7乙所示,由图可以判断()
A.图线与纵轴的交点M的值aM=-g
B.图线与横轴的交点N的值TN=mg
C.图线的斜率等于物体的质量m
D.图线的斜率等于物体质量的倒数
2.如图,物体B经一轻质弹簧与下方地面上的物体A相连,A、B都处于静止状态。用力把B往下压到某一位置,释放后,它恰好能使A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如果仅改变A或B的质量,再用力把B往下压到同一位置后释放,要使A能离开地面,下列做法可行的是(BD)
A.仅增加B的质量B.仅减小B的质量
C.仅增加A的质量D.仅减小A的质量
3.如图所示,足够长的传送带与水平面夹角为θ,以速度v0逆时针匀速转动.在传送带的上端轻轻放置一个质量为m的小木块,小木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tanθ,则图中能客观地反映小木块的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4.如图甲示,质量分别为m1=1kg和m2=2kg的AB两物块并排放在光滑水平面上,若对A、B分别施加大小随时间变化的水平外力F1和F2若F1=(9-2t)N,F2=(3+2t)N,则
(1)经多少时间t0两物块开始分离?
(2)在同一坐标乙中画出两物块的加速度a1和a2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3)速度的定义为v=ΔS/Δt,“v-t”图线下的“面积”在数值上等于位移ΔS;加速度的定义为a=Δv/Δt,则“a-t”图线下的“面积”在数值上应等于什么?
(4)试计算A、B两物块分离后2s的速度各多大?

高考物理第一轮专题考点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常用的方法复习教案


20xx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学案: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专题三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常用的方法
【考点透析】
一、本专题考点: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物理问题。
二、理解和掌握内容
1.合成法〈平行四边形法则〉:若物体只受两力作用而产生加速度时,应用力的合成法分析计算较简单.解题时要准确做出力的平行四边形,若合成中有直角关系,要善于充分利用直角三角形有关知识分析计算.
2.正交分解法:当物体受两个以上力作用而产生加速度时,常用正交分解法分析求解.多数情况下常把力正交分解在加速度方向(如取x轴)和垂直于加速度的方向上(如取y轴),则有∑Fx=ma,∑Fy=0.特殊情况下,若有众多的力(特别是未知力)集中在两个垂直方向上,可以取相应的两个方向为分解轴,而将加速度分解到两个轴上,即∑Fx=max,∑Fy=may.
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解题步骤.①确定研究对象.②分析受力作受力示意图.③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合成,或用正交分解法把各力沿xy轴分解.④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⑤统一单位求解.
4.难点释疑:如图3-16在密封的盒子内装有质量为m的光滑金属球.球刚好能在盒子中自由移动.若将盒竖直上抛,则运动过程中请思考:
一、若有空气阻力则上升和下降时,球对盒的哪壁有压力?
(2)若无空气阻力则上升和下降时,球对盒的哪壁有压力?
思路点拨:对整体分析,向上和向下运动时整体受力分别如图甲乙所示.由此可知,若有空气阻力向上运动时加速度ag,,下降时ag,无空气阻力时,无论上下运动加速度a=g.
设球受到盒的作用力为N,取向下为正方向则:
mg+N=ma,
N=m(a-g)
有阻力:上升时,ag,N0,球对盒的上壁有压力.
下降时,ag,N0,球对盒的下壁有压力.
由于无空气阻力时无论上下运动加速度a=g,故N=0,即球对盒的上下壁均无压力.
牛顿第二定律为矢量定律,应特别注意各力方向及加速度a方向在定律表达式中体现.充分理解“合外力的方向既是加速度方向”的深刻含义.特别是未知力的方向不确切时,处理好矢量关系,建立正确的矢量表达式尤为重要.
【例题精析】
例1如图3-17所示木箱中有一倾角为θ的斜面,斜面上放一质量为m的物体.斜面与物体间摩擦系数为,当木箱以加速度a水平向左运动时,斜面与物体相对静止.求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N和摩擦力f.
分析与解答:解法1.对m作受力分析,沿水平、竖直分别取x轴和y轴,如图甲所示.
依牛顿第二定律有:
∑Fx=Nsinθ-fcosθ=ma①
∑Fy=Ncosθ+fsinθ-mg=0.②
由①②可得N=mgcosθ+masinθ
f=mgsinθ-macosθ
解法2.对m作受力分析,平行于斜面、垂直于斜面分别取x轴和y轴.如图乙所示: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Fx=mgsinθ-f=macosθ―――③
∑Fy=N-mgcosθ=masinθ――④
由③④可得N=mgcosθ+masinθ
f=mgsinθ-macosθ
由两种解法比较可知,合理巧妙选取坐标轴,可以减少矢量(特别是未知矢量)的分解,给解题带来极大方便.本题两未知矢量N、f相互垂直,解法1中沿水平、竖直分别取x轴和y轴,最后要处理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二中以N、f所在直线取x轴和y轴,最后处理一元一次方程就得到了结果.
思考与拓宽:让木箱以加速度a向上加速,M与斜面相对静止,求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N和摩擦力f.(如何建立坐标轴更合理、简捷?)
一、如图3-18所示一倾角为θ的斜面上放一木块,木块上固定一支架,支架末端用丝线挂一小球.木块、小球沿斜面向下共同滑动.若丝线①竖直②与斜面垂直③水平时,求上述三种情况下,木块下滑的加速度.
解:由题意可知,小球与木块的加速度相同.三种情况下分析小球受力分别为如图abc所示:
一、如图a,T1与G均竖直,故不可能产生斜向加速度,木块匀速运动.
(2)如图b,T2与G的合力必沿斜面,由三角形关系可知F合=mgsinθ,a=F合/m=gsinθ.即木箱的加速度沿斜面向下,大小为gsinθ.
(3)如图c,T与G的合力必沿斜面,由三角形关系可知F合=mg/sinθ,a=F合/m=g/sinθ.即木箱的加速度沿斜面向下,大小为g/sinθ.
当物体仅受两力作用时,使用力的合成法则,配合有关几何知识解题非常简捷.应用时特别注意F合与a的对应性.
思考与拓宽:
请大家思考:在满足什么条件下木块可作上述三种运动?(如:斜面与木块的摩擦系数如何?或需加多大的沿斜面方向的拉力等)
【能力提升】
Ⅰ知识与技能
一、如图3-19所示,O、A、B、C、D五点在同一圆周上.OA、OB、OC、OD是四条光滑的弦,一小物体分别由O开始沿各弦下滑到A、B、C、D所用时间分别为tA、tB、tC、tD则()
A.tAtBtCtDB.tAtBtCtD
C.tA=tB=tC=tDD.无法确定.
2.如图3-20所示,几个倾角不同的光滑斜面有相同的底边.一小物体分别从各斜面顶端下滑到底端A,关于所用时间,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倾角越大时间越短B.倾角越小时间越短
C.倾角为45°时所用时间最短D.无法确定.

3.如图3-21甲所示,一物体位于斜面上,若再在物体上①放一物体m’,如图乙所示.②加一竖直向下的力F=m’g,如图丙所示.③加一垂直斜面向下的力F=m’g,如图丁,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一、若甲中物体静止,则乙丙丁中物体仍静止
B.若甲中物体向下加速,则乙丙丁中物体加速度不变
C.若甲中物体向下加速,则乙中物体加速度不变,丙中物体加速度变大,丁中物体加速度减小.
一、若甲中物体向下匀速,则乙丙中物体仍匀速,丁中物体减速.
4.一单摆悬挂于小车的支架上,随小车沿斜面下滑,如图3-22.图中位置①竖直,位置②与斜面垂直,位置③水平,则()
一、若斜面光滑,拉线与③重合
B.若斜面光滑,拉线与①重合
C.若斜面粗糙且摩擦力小于下滑力拉线位于①②之间
一、若斜面粗糙且摩擦力大于下滑力拉线位于②③之间

5.如图3-23,电梯与地面成30,质量为m的人站在电梯上,人对电梯的压力为其重力的1.2倍,则人受电梯的摩擦力f大小为()
A.f=mg/5B.f=3mg/5C.f=2mg/5D.f=3mg/5
6.如图3-24,质量为20kg的物体水平向右运动,物体与水平面的摩擦系数为0.2,与此同时物体还受到一水平向左的力F作用.F=5N,此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m/s2,方向为.
Ⅱ能力与素质
7.汽车司机常在后视镜上吊小工艺品来点缀车内环境,利用它可以估算汽车启动或急刹车时的加速度,若汽车刹车时,小工艺品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为θ,则汽车加速度大小为.
8.1999年10月1日晚上,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焰火晚会.花炮的升空高度为100m,并在最高点爆炸.花炮的质量为2Kg,在炮筒中运动时间为0.02s,则火药对花炮的平均推力约为.
9.风洞实验室可产生水平方向大小可调节的风力.现将一套有小球的细杆放入风洞实验室.小球的直径略大于杆的直径.如图3-26.
①水平固定时,调节风力大小使球在杆上匀速运动,此时风力为重力的0.5倍,求小球与杆的摩擦系数.
②保持风力不变,将杆与水平夹角调至37°,则球从静止开始在杆上下滑距离S时所用时间为多少?
【拓展研究】
1.实验室是通过调节风力大小来保持恒定推力的,若风洞实验室产生的风速是恒定不变的,那么对运动物体还能保持风力不变吗?答案是否定的,不能.如图3—27所示,设杆光滑,开始时小球在风力的推动下,沿杆向左加速,当小球的速度逐渐增大时,风与小球的相对速度减小,这时风力减弱,当小球的速度等于风速时,对运动小球的风力将消失,但对其它固定不动物体的风力仍存在.因而我们要理解第10题题设条件中“风力不变”的含义,不能误认为“风速不变”.风速不变时,风对变速运动的风力不是恒力.
2.鸵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鸟.有人说,如果鸵鸟能长出一副与身体大小成比例的翅膀,就能飞起来.是不是这样呢?生物学统计的结论得出:飞翔的必要条件是空气的上举力F至少与体重G=mg平衡.鸟煽动翅膀,获得上举力的大小可以表示为F=cSv2,式中S为翅膀展开后的面积,v为鸟的飞行速度,而c是一个比例常数.我们作一个简单的几何相似形假设:设鸟的几何线度为L,那么其质量m∝L3,而翅膀面积S∝L2,已知小燕子的最小飞行速度是5.5m/s,鸵鸟的最大奔跑速度为11.5m/s,又测得鸵鸟的体长是小燕子的25倍,那么鸵鸟真的长出一副与身体大小成比例的翅膀后能飞起来吗?

专题三:1.C2.C3.B4.C5.D6.2.25,左7.gtanθ8.4472N9.①μ=0.5②t=8S3g
拓展研究答案:2.不能

高考物理第一轮能力提升复习:运动的描述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近年来,高考对本单元考查的重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应用及v-t图象。
2.对本单元知识的考查既有单独命题,也有与牛顿运动定律、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电磁感应现象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综合试题中的一个知识点加以体现。
3.在今后的高考中,有关加速度、瞬时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应用及v-t图象等仍然是命题热点。试题内容与现实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的结合将更加紧密,涉及的内容也更广泛。

第一课时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要求】
1.理解质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
2.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s-t图像和v—t图像,并用它们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知识再现】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有质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2、位移:位移是矢量,位移大小是初位置与末位置之间的距离;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注意:位移与路程的区别。
3、速度: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v=s/t,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为这段时间位移的方向
注意:平均速度的大小与平均速率的区别。
○2瞬时速度: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为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注意:时刻与一段时间的区别。
4、加速度: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a=△v/t。
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方向一致(不一定与速度方向一致),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注意:加速度与速度没有直接联系。
5.匀速直线运动:v=s/t,即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相等,它是速度为恒矢量、加速度为零的直线运动。

知识点一关于位移和路程的关系
(1)位移是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用来表示位置的变化,与路径无关;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与路径有关。
(2)位移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个矢量;路程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一个标量。
(3)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只有在质点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应用1】我们假想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甲、乙两运动员将分别参加在主体育场举行的400m和l00m田径决赛,且两个都是在最内侧跑道完成了比赛,则两人在各自的比赛过程中通过的位移大小S甲、S乙和通过的路程大小S甲′、S乙′之间的关系是()
A.S甲>S乙,S甲′<S乙′
B.S甲<S乙,S甲′>S乙′
C.S甲>S乙,S甲′>S乙′
D.S甲<S乙,S甲′<S乙′
导示:根据题意知道,甲参加了400m决赛,刚好绕场一周,他的位移是0,通过的路程为400m;乙参加了100m决赛,他运动的路线是直线,因此,他通过的位移大小和路程都是100m。故选B

位移与初、末位置有关与运动路线无关,而路程与运动路线有关。

知识点二关于速度v、速度变化△v、加速度a的理解
【应用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速度为0,而加速度却不一定等于0
B.物体的速度变化量很大,而加速度却可能较小
C.物体的加速度不变,它一定做直线运动
D.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速度是不变的
导示:速度是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而加速度是对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所以速度为零时,加速度可能不为零,例如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开始时,速度为零,而加速度为g不是零,A正确。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变化△v与加速度a和t两个因素有关,加速度较小时,如果时间很长,速度变化量可能很大,B正确。物体加速度不变且与初速度方向不一致时,做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C不正确。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与切线方向一致,方向不断变化,速度矢量发生变化,D不正确。选A、B.

类型一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例1】(广州市07届高三X科统考卷)观察图一中烟囱冒出的烟和车上的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导示:由烟囱冒出的烟可知风向左刮,根据车上的小旗的方向可以分析,乙一定向左运动,而甲车运动有三种可能性:可能向左运动(速度比风速小);可能静止;可能向右运动。故D正确。

类型二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平均速率的比较
【例2】游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十分普及,游泳可以健身、陶冶情操,北京体育大学青年教师张健第一个不借漂浮物而横渡渤海海峡,创造了男子横渡渤海海峡最长距离的世界纪录,为我国争得荣誉,2000年8月8日8时整,张健从旅顺老铁山南岬角准时下水,于8月10日22时抵达蓬莱阁东沙滩,游程123.58km,直线距离109km,根据上述材料,试求:
(1)在这次横渡中,张健游泳的平均速度v和每游100m约需的时间t分别为多少?(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在这次横渡中,张健游泳的平均速率又是多少?
导示:由题意知,张健游泳的时间
t=62h=2.232×105s;
则平均速度v=109×103/2.232×105=0.49m/s;
而平均速率v’=123.58×103/2.232×105=0.55m/s
故每游100m约需的时间t=100/0.55=1.8×102s.
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张健游过100m的速率可以认为近似等于平均速率。

类型三有关匀速运动的实际问题分析
【例3】某高速公路单向有两条车道,两条车道的最高限速分别为120km/h和l00km/h按规定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最小间距(m)应为车速(km/h)数的2倍,即限速为100km/h的车道,前后车距至少应为200m,求:
(1)两条车道中限定的车流量(每小时通过某一位置的车辆总数)之比.
(2)若此高速公路总长为80km,则车流量达最大允许值时,全路(考虑双向共四条车道)拥有的车辆总数.
导示:(1)按题设条件知,两个车道上前后两辆车通过同一点最少用时为:
200m100km/h=240m120km/h=2×10-3h,
所以一个小时通过某一位置的车辆总数为12×10-3=500,两个车道上车流量相同,即比值为1:1。
(2)100km/h的车道上拥有车辆总数为:80km200m=400辆
120km/h的车道上拥有车辆总数为:80km240m=333辆
全路(四条车道)拥有车辆总数为:(400+333)×2=1466辆

1.下列加点的物体或人可以看作质点的是(B)A.研究一列火车通过某一路标所用的时间
B.比较两列火车运动的快慢
C.研究乒乓球的弧圈技术
D.研究自由体操运动员在空中翻滚的动作

2.(无锡市08届高三基础测试)如图是一辆汽车做直线运动的s-t图象,对线段OA、AB、BC、CD所表示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
A.OA段运动最快
B.AB段静止
C.CD段表示的运动方向与初始运动方向相反
D.运动4h汽车的位移大小为30km

3.(2007高考理综北京卷)18.图示为高速摄影机拍摄到的子弹穿透苹果瞬间的照片。该照片经放大后分辨出,在曝光时间内,子弹影象前后错开的距离约为子弹长度的1%~2%。已知子弹飞行速度约为500m/s,由此可估算出这幅照片的曝光时间最接近(B)
A.10-3sB.10-6s
C.10-9sD.10-12s

4.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是2m/s2,它意味着(B)
A.物体在任一秒末的速度是该秒初的两倍
B.物体在任一秒末的速度比该秒初的速度大2m/s
C.物体在第一秒末的速度为2m/s
D.物体任一秒初速度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2m/s
5.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00s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0s再次听到回声.已知声速为340m/s,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多少??

答案:1.B2.BC3.B4.B5.425m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083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