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语文必修《声声慢寻寻觅觅》复习学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语文必修《声声慢寻寻觅觅》复习学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二语文必修《声声慢寻寻觅觅》复习学案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翻译: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简介: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具体写作时间待考。有人认为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有人则认为是中年时期所作。

字词:

⑴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⑵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⑶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⑷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⑸怎敌他:对付,抵挡。晚:一本作“晓”。

⑹损:表示程度极高。

⑺堪:可。

⑻着:亦写作“着”。

⑼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

⑽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⑾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⑿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李清照,号_________,宋代_________派着名女词人。

2.李清照的词集名_________。

3.李清照《声声慢》在语言上的特点是善用_________。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宋代着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集是()

A.《乐章集》B.《漱玉词》C.《花间集》D.《稼轩长短句》

2、李清照的《声声慢》是一首()

A.婉约词B.豪放词C.抒情词D.清旷词

3、李清照的词被誊为()

A.稼轩体B.半山体C.易安体D.漱玉体

4.李清照生活的年代是()

A.南唐B.北宋C.南宋D.北宋南宋交替之际

5.李清照《声声慢》一词最突出的语言技巧是()

A.夸张B.拟人C.叠字D.比喻

6.《声声慢》一词所写的景物的季节特征是()

A.初秋B.深秋C.初春D.暮春

三、多项选择题:

1.《声声慢》一词的艺术特色是()

A.运用白描手法写景抒情B.创造性地运用叠字

C.借景抒情,寓情于景D.语言浅近,意境深远

2.在《声声慢》中,李清照主要通过以下哪些残秋景物抒发愁情()

A.急风B.过雁C.黄花D.梧桐细雨E.江水

3、“雁过也,正伤心”一句中,“雁过”所引发的作者的情绪有()

A.秋愁B.故乡之思C.离别之苦

D.往昔夫妻伉俪生活之思E.羁旅行役之苦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表现愁情()

A.动作神态B.环境感受C.心境意绪D.生活场景

5、《声声慢》中的“黄花”具有的意义是()

A.实写菊花B.以花自喻

C.寄托身世之感D.象征自己晚年的孤苦无依

E.抒发盛衰之感

四、词语解释题:

1.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乍:将息:

2.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损:堪: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了得:

答案:

一、填空题:

1.易安居士;婉约2.《漱玉词》3.叠字4.凄凄惨惨戚戚5.点点滴滴

二、单项选择题:

1.B2.A3.C4.D5.C6.B

三、多项选择题:

1.BCD2.ABCD3.ABCD4.ABC5.BCE

四、词语解释题:

1.乍:刚;将息:保养休息2.损:凋零;堪:能3.次第:情景,光景;了得:概括

延伸阅读

《声声慢》复习学案


《声声慢》复习学案

一、教材分析:
《声声慢》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宋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词的能力。欣赏词要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且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项教学诗歌,教师已经比较系统地讲授了形象与意象的概念、特点,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但高中阶段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故本课教学可以让学生借助想象入情入境,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将前后期作品进行比较,真正和作者产生共鸣,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的理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三、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了解作者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进一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
2、立足诗歌形象,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3、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作品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重审美体验,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重点:
捕捉意象,品味词作语言,体会词作蕴涵的词人深沉的情感。
五、教学难点:
1、赏析开篇14个叠字的妙用。
2、体会作者因国破家亡而孀居沦落的的凄苦心境。
六、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讲练结合法
七、教学时间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课件显示《如梦令》插图)首先请大家看到大屏幕。画中的女子端坐在小
舟上,小舟停泊在一片藕花深处,不远处有鸥鹭惊飞。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到这幅画,你们会想起怎样的诗句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不错,正是李清照的《如梦令》,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作者。
二、自主预习检查:
关于李清照的作者简介及作品风格介绍(此部分由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资料讲述)(可以采用一人讲述,多人补充的方式)
 接导语:通过各位同学的讲述,我们了解了李清照的生平和前后期的作品风格,那么,这首《如梦令》应该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呢?(前期)不错,它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的情景。这首词让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清照,走入她的作品《声声慢》,一起来体味她的另一种心情。
三、走进文本、品读鉴赏
(一)诵读感知,读出情感。
1、音读。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它能让我们与作者产生共鸣,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全文。
全班齐读,把握字词的正确读音,如戚戚、乍暖还寒等。读的时候要缓慢、低沉。
请同学们听课文范读,并在心中默读,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红色词语的涵义,感受词作的音乐美。
(课件播放女声配乐朗诵)
 2、意读。听过刚才的配乐朗诵,我们感受了词作的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再读全词,并思考:请用一个字来概括本词所抒发的情感,同时找出词作中直接抒情的词句。
(板书:直接抒情:首句词眼:“愁”)
(二)品读叠词,赏析入愁。
首句直接抒情,能否把它改成“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冷冷清清”?或者“寻觅、冷清、凄惨”呢?
提示:可以读一读进行比较、品味。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
①作者在寻觅什么?——往昔快乐的生活,并不是生来久如此孤独愁苦,她也有过快乐生活,如《如梦令》:春游、饮酒。
②那么寻觅的结果如何?——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什么要寻觅?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追忆往昔生活?说说你的生活体验。
③这些叠词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不可以,从动作(若有所失)→身体、环境(寂寞冷清)→感受、心理(凄苦无告)
④可以改成单字吗?——不可以,叠词使感情更深厚。
在其他的诗词或者文章有这种叠词吗?想一想,你认为使用叠词的好处是什么?
(学生展示交流)(课件再展示)
如: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
2、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叠词的好处:
1.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2.起强调作用。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
教师明确:起句不寻常,连用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这14个叠字是李清照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真可谓“前无古人”,当然“后有来者”,比如我们以上举的这些例子等等。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在齿舌音间来回反复吟唱,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
同时,这是一种凄凉的美,这14个叠字彪炳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成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内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
(三)捕捉意象,品读愁情:
为写“愁”情,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你能结合相关意象的其他诗句来说说该意象的内涵吗?(课件展示)
提示:你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问题:我选赏的是“”(词句)中的“”(意象),它在古典诗歌中往往代表(意象内涵),如在《》(作品名称)中的“”(含有选赏意象的诗句)。该意象在本词中的作用是。
请先独立思考,有困难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展示交流)
(文中这些意象的选取正是词作间接抒情的体现,从意象出发感知意境正是鉴赏诗歌能力的体现)
课件展示:意象—意境—情感。
教师明确: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意象有: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这些意象与天有关,如乍暖还寒时候、黄昏、秋天(黄花)晚、风、细雨;与地相关,如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雁、窗儿;更与人——作者息息相关。处处生愁,物物助愁,景景牵愁,作者为我们筑造了一个“愁”的世界!
(板书间接抒情:意象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
意境哀婉凄凉)
(四)知人论世,深味结愁
当李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合课前预习的“背景知识”,想一想,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为何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的?
教师引入背景资料:
李清照大事记
1103年: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年: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知人论世,揭示情感主旨,深味词作蕴含的词人身世之愁和家国之愁。)
教师明确:由亡国到丧夫,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你们愿意这其中的哪一件发生在身上吗?但它们都一连串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晚景凄凉,没有子息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也没有记录。了解这些史实之后,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的愁是闲愁、闺愁,那后期是什么愁呢?
板书: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四、反刍总结:
1、情读:全班配乐分角色深情齐诵《声声慢》,把对女词人感情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去。
女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女合: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男合: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女合: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男合: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女独: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自己先评价、生生之间再评价,最后教师总结)
2、教师小结:“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今天,我们通过吟咏语言、品味形象、咀嚼情味,看到了中华诗词大花园中站立于秋风黄花中的一位美丽、才华横溢却又孤独异常的女子,读懂她的孤独,是她的慰藉,更是我们的幸运和幸福!
五、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一剪梅》,比较李清照南渡前后不同的愁思。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
1、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红润的荷花正在凋谢,只剩下一镂残香。玉簟,簟是竹席子,因其清凉光滑,故称玉簟。这“玉”字给人一种温度感和触觉感,与红藕之“红”也产生色彩上的对照和联想。这里点出凉秋季节。
2、雁字:群雁飞行时,常常排列成“人”字或“一”字,故称雁字。大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飞。秋天正是“雁字回时”。相传大雁能为人传书。词中出现雁的意象,同时也暗含渴望收到丈夫来信的心情。
3、花自飘零水自流:花在独自孤寂的自飘自落,水在独自孤寂的自流自逝。它们无法违背自然界规律,又有谁去关心它们的命运,去怜惜它们呢?这句话貌似平淡,实际有很深的感伤和寄寓,含有对一天天飘逝的青春和美好的年华的依依怀恋之情。
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分离的双方都在为同样一种相思而愁苦。
5、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即使眉头刚刚舒展,却又涌上心头。言相思之情的深挚难排,真是“无计可消除”。
探究问题:
1、红藕香残玉簟秋”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怎样的情感基调?
2、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试作简要赏析。
(此部分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进一步的体味李清照的作品风格。)
六、语文素养拓展:
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核心,而仿写训练正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本单元已有7课的词作学习体验,学生们已有初步鉴赏词作的审美能力。故在本课预习阶段,本人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仿写作业,仿照《声声慢》的格式,自加题目,注意意象选择及用韵平仄,试着完成仿写要求。从班级整体来看,学生仿写热情很高,部分学生的习作虽不成熟,但仍有可取之处。
1、在课堂上展示如下两位学生的习作:
生1:《声声慢·潇湘》:
年年岁岁,朝朝暮暮,丝丝泪泪涟涟。夜半垂泪之际,独候熹微。一字一句誓言,怎抵那风雨霏霏。子规啼,独伤悲,已是春残花逝。满园落红飘零,陷沟渠,此时有谁堪怜?病卧帐中,梦啼何来安睡?孤魂难逢雁归,无处寻,梦萦魂牵。路漫漫,哽咽回首恨秋悲。
生2:《声声慢·念故友》:
孤孤单单,幽幽怨怨,痴痴心心念念。千峰万仞之间,枯绝肠断。知己推杯换盏,愿为我,时光不散。长亭外,古道边,且以情深眷恋。西窗败柳寒蝉,漫惆怅,如今故人谁在?望穿秋水,何处渺渺人烟?黄花伴醉秋风,至黎明,萧萧瑟瑟。秋已重,请添衣,故友梦中遥看。
2、全班试着齐背《声声慢》。
(七)布置作业:
也许你还有很多话要跟李清照说,也许是共鸣的话,也许宽慰的话。那就写下来,献给这位风华绝代的女词人。请大家以《写给李清照》为题,写几句知心话给这位绝世才女吧。
附:板书设计:
《声声慢》
李清照
直接抒情:首句间接抒情:意象→意境
淡酒
词眼:愁晚风
↓归雁哀婉凄凉
亡国之痛黄花
孀居之悲梧桐
沦落之苦细雨

高二语文下册《声声慢》教学反思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下册《声声慢》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语文下册《声声慢》教学反思

《声声慢》是高二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中的一篇课文,是李清照晚年的重要代表作,也是一篇词情凄清,催人泪下的千古名篇。李清照通过这首词不仅写出了词人的情感历程,也是写出了暗含在她心中的时代苦难。感情深婉细密,耐人寻思、品读。所以为了让学生能真正感染到那种愁情,我把《声声慢》的教学重点定位为:通过朗诵,让学生品味这首词的情感;通过理解词中常用意象,把握作者愁情。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首先,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体会这首词的情感;

接着,在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真正走向《声声慢》的更深处。此处是本课的重要环节,通过鉴赏学生感悟最深的句子来实现。

然后分析愁的内涵,加深学生对李清照的“愁”的理解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总结概况词的抒情方式,学会借助意象来传情达意。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但是自我反省,还有很多不足:

1、课堂时间控制不好。教学环节是精心设计的,但因为上课时有点紧张,有疏漏。在读的环节花费时间过长,使得一小节课过去了还没有进入正题,进而导致后面的意象分析时间太赶。

2、在语言表述上不够准确。如将这首字词的字面意思不难理解说成了内容不难理解,给学生造成错觉。

3、在学生回答时,我对于学生的一些回答点拨的不够到位,例如有学生提到了叠词,可我仅仅只是从内容上进行引导,忽略了这一手法的效果分析。

4、课堂上我的反应不够灵敏,应对学生的回答语言显贫乏,单一,对学生的个性品读,不能给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只泛泛而谈,做不到一针见血。同时不能抓住学生回答中的关键点,生成问题,缺少启发。

5、课堂容量太小,效率不高。整堂课能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太少,缺少鉴赏技巧的方法指导,对于学生能力提升没有多大帮助。

其实,本堂课我自己是不太满意的,但也让我思考了很多:语文教学还是要读透文本,对于一篇课文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要努力提高自身素养;语文教学其实不必局限于单篇教学,像这篇《声声慢》,其实可以尝试着将它和《一剪梅》进行比较阅读,这样更能加强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品味鉴赏诗歌语言时可以采用替换词语的方法。例如,淡酒换成浓酒,细雨换成滂沱大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换成“惨惨凄凄,清清冷冷,觅觅寻寻”等,在替换比较中更容易使学生发现语言应用的差异性,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高效课堂”说来易,做到难,可以说“细节决定效率”,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认真考虑每一个目标的设定、每一个环节的安排、每一个问题投放是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契合学情、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等。毕竟衡量课堂效率的标准不是我们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

高二语文下册《醉花阴》《声声慢》复习学案


高二语文下册《醉花阴》《声声慢》复习学案

【原文欣赏】《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翻译:

《醉花阴》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烦恼白天太长,香料在金兽香炉中烧尽了。又到重阳佳节,洁白的玉枕,轻薄的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别说不忧愁,西风卷起珠帘,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声声慢》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诚明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够说尽!

简介:

醉花阴,词牌名,又名“醉春风”“醉花去”。以毛滂《醉花阴·孙守席上次会宗韵》为正体,双调五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韵。无变体。代表作品有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辛弃疾《醉花阴·黄花谩说年年好》等。

声声慢,词牌名。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双调,上片十句,押四平韵,四十九字;下片九句,押四平韵,四十八字,共九十七字。又有仄韵体(一般押入声)。用“仙吕调”。

背景:

《李清照词两首》作者是李清照,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字词:

云:《古今词统》等作“雰”,《全芳备祖》作:“阴”。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薰香名。又称龙脑,即冰片。消:一本作“销”,《花草粹编》等作“喷”。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周易》以“九”为阳数,日月皆值阳数,并且相重,故名。这是个古老的节日。南梁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朔气绕相风,献寿重阳节。”

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宋周邦彦《浣溪沙》:“薄薄纱橱望似空,簟纹如水浸芙蓉。”橱,《彤管遗篇》等作“窗”。

凉:《全芳备祖》等作“秋”。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为古今艳称之名句,故“东篱”亦成为诗人惯用之咏菊典故。唐无可《菊》:“东篱摇落后,密艳被寒吹。夹雨惊新拆,经霜忽尽开。”

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里用其意。

消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消:一作“销”。

西风:秋风。

比:《花草粹编》等作“似”。黄花:指菊花。《礼记·月令》:“鞠有黄华”。鞠,本用菊。唐王绩《九月九日》:“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练习题:

1、阅读《醉花阴》,回答问题。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渲染了怎样的环境氛围?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作者为何特别提到重阳佳节?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

3)古人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4)词人运用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

1)天空浓云密布又有薄雾笼罩,瑞脑香的烟雾从兽形的香炉上袅袅升起。“薄雾浓云”:渲染了一种阴沉忧郁的氛围。“愁永昼”极言白昼漫长没有尽头——这是因为孤单寂寞,内心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瑞脑销金兽”作者静静地看着袅袅烟雾从金兽炉上慢慢升起——百无聊赖。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佳节又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佳节时本应夫妻团圆,而如今却自己孤身一人,独对良辰美景虚度光阴。“又”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凉”不但写出了秋气的萧瑟,更反映出诗人心境的凄冷。凉意表面上是因为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深层次原因是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3)黄色的菊花外形淡雅、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贴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与丈夫分别而产生的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而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精神气质。以花喻人,花人相映,人如花,花似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4)景物: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酒、帘、西风、黄花;本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知人论世)
2、结合词句,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方面解读词人愁情。
3、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品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分组品读】
提示:1、抓住词中抒情性的句子来品读
2、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3、抓住词中描绘的画面来品读
4、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5、可对比前期的作品来读
【听读思考】
1.请用一个字概括本文的内容

2.词中哪一句最能表现词人的心绪?

二:【解读愁情】

1.找出直接表现词人别样愁情的句子并做赏析

2.为了写“愁”,为了表达这种愁苦凄凉悲戚之感,词人主选了哪些意象?3.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个意象,举出本首词中含有这一意象的句子并分析词人是怎样借助这一意象表达愁情的。(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

三【自主表达】统观全文,词人是如何表现“愁”的?谈谈你的认识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594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