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3.学习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独学检测
1、结合新学案,完成字、词、句的积累(详见《新学案》P47)
(二)合作探究——问题生成与解决
1、第一则记录了孟子与、 的两次谈话。第二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有:



2、从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来看,第三则选文有着怎样的特点?
3、简要概括一、二、三两则的主旨(主要意思)。m.JAB88.COM

(三)拓展延伸——延伸巩固:
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2、孟子与齐王谈话中的两层铺垫在哪里?它的作用是什么?
3、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图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四)反思感悟——整理纠错
从本课,你学到了什么?(可从德育、智育、辩论技巧、写作技巧总结)

扩展阅读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n


课时教案总第03课时课题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教学目标(目的)识记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主要事件;从历史趋势和辩证观点评价。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齐桓公称霸;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难点:春秋战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客观辩证地评价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历史作用。备注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特别提示:本节概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与民族融合,应特别注意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历史趋势: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从分裂走向统一。教学过程:第五节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一.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历史的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和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二.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一)背景:平王东迁,王室衰微,逐渐成为各强大诸侯的附庸。

(二)目的: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民以及对它国的控制权。

(三)齐桓公称霸(公元前7世纪中前期)

1.齐桓公首成霸主的条件和过程:

(1)物质条件:齐国濒临大海,便鱼盐之利,国家富庶。

(2)政治和军事条件:管仲相齐,改革内政和军事制度。全国设置常备军,士兵按居住区域编制,经常在一起操练。管仲改革稳定了齐的统治秩序,有利于生产发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3)正确的策略:“尊王攘夷”,假尊周天子之名,以号令诸侯,目的是提高齐的地位,发展齐国势力。

注意:“尊王”就是要替周王讨伐不服从王命的诸侯国,如伐楚;“攘夷”就是打退周边各族的进攻。如助燕退戎、助卫挫狄。

(4)齐强大后,多次召集诸侯会盟,迫使许多诸侯跟随齐国作战。

2.齐桓公霸主地位正式确定的标志——葵丘会盟

周王派代表参加,说明其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

(四)晋楚争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公元前6世纪初)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文公发展生产,整顿政治、训练军队,成为当时北方强国;同时南方楚国势力发展到黄河流域。晋楚城濮之战,晋军诱敌深入战胜楚国(“退避三舍”)。此后,晋文公霸业确立。公元前6世纪初,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楚王问鼎”)。

(五)吴越争强(春秋晚期)

1.吴、越在长江下游和钱塘江流域。

2.越王勾践苦心砺志(“尝胆”史书有载,“卧薪”后人所加;《史记》记载:“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即尝胆。”),发展生产,训练士兵,重新强盛灭掉吴国。

春秋时期还有秦国秦穆公称霸西戎,宋襄公试图称霸中原等,所以春秋五霸只是一个泛称。

第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六)春秋争霸战争的性质和影响(怎样看待“春秋无义战”的说法?)

1.性质:“春秋无义战”是指春秋争霸战争都是非正义的,这种说法符合历史事实,是正确的。春秋争霸战争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满足奴隶主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私欲,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和痛苦。(性质上确实“无义战”)

注意:

分析战争性质主要看战争的目的,而战争的目的贯穿在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中。

2.影响:(主要看客观进步影响)战争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减少,大国扩展了疆域,区域性的统一实现,加强了集权性;争霸战争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争霸战争使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些都在客观上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影响上“无义战”太片面)

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1.背景: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诸侯国内卿大夫掌权),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格局。卿大夫取代国君,实质上是封建主阶级取代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2.战国七雄识记:

(1)方位: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和中原。

(2)都城:齐临淄赵邯郸燕蓟韩郑魏大梁楚郢秦咸阳。

3.主要兼并战争:(性质:封建兼并争霸战争;逐渐带有统一战争性质)

(1)齐魏争雄,互相削弱。

①桂陵之战(今河南长垣,围魏救赵);②马陵之战(今山东郯城,减灶计)。

(2)东方衰落,秦国独霸。长平之战(今山西高平,离间计,纸上谈兵)。

4.战国兼并战争的影响:

进一步加强了统一趋势;使人民遭受了更深重的灾难,人民更加渴望统一;各国国君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革政治。所以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改革运动兴起。

四.春秋战国时的民族融合

1.多民族:中原华夏族,四周少数民族

2.融合方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

3.意义: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补充资料

(1)田氏代齐:齐是西周封国之一,国君姓姜。贵族田氏为了控制姜齐取而代之,遂在国内实行改革。他先以“大斗贷出,小斗收进”等办法笼络人心;后又逐一消灭了其他贵族栾氏、高氏;最后,田和将姜齐最后一个国君迁到海边,给他一城池,终于夺取了政权。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承认田和为齐国国君,田氏遂据有齐国。

(2)三家分晋:战国初年,晋国原来的卿大夫中只剩下韩、赵、魏、智四家。公元前453年(周贞定王十六年),韩、赵、魏三家共同灭掉了智氏并三分其地,晋国国君实际上成为附庸。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天了承认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3)长平之战:公元前263年,秦攻占韩的南阳(今河南沁阳一带),使韩与上党郡隔绝。郡守冯亭以上党郡降赵,秦和赵遂为争夺上党郡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被困达三年之久,守将廉颇始终坚壁固守。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中秦反间之计,改用赵括为将。赵括空谈兵法,率大军盲目出击,秦将白起从两面包围赵军。围困46日后,赵军粮绝而降,赵括被射死,赵国实力从此一蹶不振。

春秋争霸的四个时期:(1)“周郑交质”时期(郑庄公——周桓王);(2)齐桓公称霸时期(标志——葵丘会盟,BC651);(3)晋楚争霸时期(城濮大战,BC632——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邲之战,BC613——楚庄王称霸中原);(4)吴越争霸时期。

战国兼并的四个时期:(1)魏国独霸中原时期(魏文侯——李悝变法,国势大增);(2)魏齐争霸时期(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齐国称霸中原);(3)秦齐互帝时期(秦孝公——商鞅变法,由弱变强;秦昭王——“远交近攻”,双雄对峙);(4)秦国独霸时期(长平之战,BC260——秦国独强)。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教学目标]
通过几处文字的品读理解来学习叙议结合、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并在以小见大的理解过程中,感受蔡先生的人格魅力。并且,理解蔡先生的言行和精神境界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写人的手法,这是本文的一特色;难点在如何感受到那种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
[文本分析和教学设想]
本文的目标不是简单地明白叙议结合、以小见大,而是如何以小见大,议论与叙述有何关联。
对文章的理解如下:
本文有两个大的部分组成,一是“春风化雨”,二是“”兼容并包。
第一部分记叙了三件事,以第一件最为简略模糊,非身临其境,无以体会。可暂且放过。
后两件事反映出的蔡先生的人格魅力,欲理解之,有数途径焉。
一是品读作者强调的语言(3-4节),进入当时的场景。
如“没有…没有”,凡七处(其中2处在第5节,此点重复与《世间最美的坟墓》相似)。以见其平实,并见其本色。理解了这一点,则第一件事便可明了,处校长室风范若此,则处过道之中,必然益加蔼然慈祥,不言自明,此谓“不言之教”。
又如“亲切”,凡两处。此对普通一学子的态度。再加以自然流转的语言动作,见其蔼然之外的“办事从容不迫,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
二是品读当时人们的反应(第7节)。
“一进”“呼的一声”“都站了起来”“整齐”“都怀着自发的敬仰之心,不约而同地一起站起来了”。此正人格的感染所致,此处是以结果写原因。
三是品读蔡先生的发言(第7节)。
讲笑话以及谈希望,既见其风趣,又见其诚恳。同时,所谈希望,十分切合“大教育家”的身份,与人格和精神上的“不言之教”形成“实践行为”上的呼应。---------“最大的教育家”是绝对不可以忽视的,这既是作者的评价,也是作者感受后得到的必然的结论。我们感受他的人格,也必然应会得到这样的结论。
四,以上三途径是就文本而言,另有一途径也足以帮助我们体会蔡先生的魅力,就是比较的方法。如与我们平时接触的人物进行比较,尤其是与有地位的人的比较,行为的不同,即是人格精神的不同。这是对文本拓展的部分,可以参考,也可以不采用。但比较的方法确实是很好的方法,蔡先生的人格正是在比较里得到的,也一定可以在比较中使人印象深刻。
“兼容并包”部分必须围绕“大教育家”这个基点。同时又必须记得是在“贞下起元”的大背景下,如此的“兼容并包”更见其伟大的人格。
此一部分比较详尽,可以略读而详评。略读如下:
一是理清“兼容并包”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措施为:①从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开始的为学术而学术,就是不论一个人的政治派别和政治意见,只要他在某一个专业上有贡献,有地位,就请他来开课,担任教师。
②对老、中、青的兼容并包。
二是明白“兼容并包”带来的影响。
①使北大成为全国的最高学府,在北大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并成为全国这种局面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②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详评如下:
一,蔡先生所处是什么时代,是什么政府。
二,陈独秀持何种主张,与当时的政府有何对立之处。能否举出兼容并包在当时北大的实际表现,比如长辫子的守旧分子和激进的民主者。
三,新文化运动有何影响,有什么意义。
四,蔡先生其后的北大校长以及北大的学生都受到了这样的感染和影响,以后的北大是个什么样子。
五,现在的北大是个什么样子。
最后理解“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的关系。
这两者都是出自“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
非极高明,不能有大胸怀,无有大胸怀,如何“兼容”,如何“并包”,如何开启新文化运动;又如何以尊贵地位(在蔡的不以为官正是其精神所致)春风化雨;无大胸怀,所谓的春风化雨只是表象,亦不真诚矣。
有“道中庸”,则亲切蔼然与众人同,则不言之教于无形中、于平常中。有“道中庸”,则各种人才、各种派别方可汇为一体。
以上两者是一种境界的两种表现,前者是不言之教,后者是实际践行。前者是待人接物,后者是办学运动。
要之,如此,真可谓“大教育家”,如此之后的比较,知道确实是“最大的教育家”。
以上分析很罗嗦,却是出自真我的阅读感受。以下过程设计,则简略一些。
[教学过程]
由于本文涉及到的内容,所以预习就比较重要。(如有比较好的资料,请大家共享吧,我暂时提不出具体的文章,网上可查到蔡元培传记,但一般是购买信息,其他有可靠来源的资料有点短缺,记得在六中的时候读过一本各种人物回忆性的书,也想不到名字了。网上查阅到的最好有出处,不至于弄假当真。)
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查找阅读蔡先生的生平事迹,尤其是他在北大校长任上的作为。
2、查找阅读其他人回忆蔡先生的文章。(前2点重点在春风化雨的人格影响)
3、查找阅读蔡先生做北大校长时的中国历史概况。
4、查找阅读蔡先生主持下的北大是个什么样子。
5、如果可能的话,再看一下现在的北大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后3点重点在兼容并包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第一教时
一、导入: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他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二是革命。但最重要的是教育。从他开始,中国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在他逝世之后,国民党教育部的诔词中有“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只!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
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能为另个兵戎相见的政党所共同推崇,恰说明了蔡先生有个超越政党见解的巨大人格。
那么,他的人格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又来自哪里呢?我们一起阅读一下哲学家冯友兰的纪念文章《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二、文本阅读与理解
1、冯友兰是如何评价蔡元培先生的?
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
2、朗读文章,思考,文章在结构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写蔡先生的春风化雨,一部分是写他的兼容并包。
追问:思考这两部分和“最大的教育家”有何联系?
(先不讨论,只留为思考的问题。)
3、作者通过哪几件事情来写“春风化雨”,概括一下。
略。(非常简单,可自我概括,也可见教学参考)
4、作者在论述第二件事时,写到了自己的感受,把感受的话语画出来朗读一下。
“一介寒儒,书生本色,办事从容不迫,虽在事务之中,而有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
5、作者通过哪些文字写出了这样一种气象?我们从何处可以感受得到?
参考:两个“虚掩”,四处“没有”的句子,见其书生本色。
两个“亲切”,一问一交代,见其蔼然风范。
以校长身份,而能淡然处事,不慕浮华,以学生事为事,见其超乎事务,萧然物外。
[课堂口语表达或者是短时间的写作]根据这一见面的场景,能否补充一下第一件事所叙述的见面场景,用描写的方法,写出那种“气象”。
6、第5节的文字有何作用,是否在表现作者的见识和胆略?
意在反衬蔡先生的境界,“不做官”,办教育。正是本色和精神。
7、作者在叙述第三件事时,是如何表现蔡先生的“春风化雨”的?
参考:
①“仍然”“一个人”都与前文呼应,两个“没有”、“不惊动”,都是不言之教,在呼应上,正表现了“吾道一以贯之”的精神。
②学生的反应上,“一进”了会场的门“呼的一声”“都站了起来”“整齐”“都怀着自发的敬仰之心,不约而同地一起站起来了”。此正人格的感染所致,此处是以结果写原因,或者说是衬托。从学生的态度正可看出蔡先生的人格魅力之大。
③讲笑话以及谈希望,既见其风趣,又见其诚恳。同时,所谈希望,十分切合“大教育家”的身份,与人格和精神上的“不言之教”形成“实践行为”上的呼应。
8、[口语表达或者写作]就我们所见所闻,你是否有过相似的经历与感受,又有无相反的经历与感受?
可以尝试着平和的语气来描写叙述一下。(如果是相反的,可以在文字上和本文形成对比。)
参考:学生生活中应有这样的体验,我说的主要是相反的。可以在对比中感受蔡先生的魅力影响。例子不具体举了,得罪领导还了得,哈哈。
9、冯友兰作为一位哲学家,对“春风化雨”所体现出的精神境界从哲学的层面做了概括为“极高明而道中庸”。那么,联系程明道的诗和元培先生的言行来看,这一成语如何理解呢?
参考: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自得和与人同。可以联系他的蔼然慈祥和诚恳。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通与入。可与其对留学生的期望见出。(如欲深入理解,则必须联系他的生平志向和业绩。就本文则必须分析下一部分)
三、总结
蔡先生的“极高明”究竟还有哪些体现呢,请听下回分解。
同学们回去后可以看一下这样一则材料《世上已无蔡元培》。这篇文章可以到网上查阅,如有条件可以打印出来。

(这则材料仅供对比和参考用。如有更好文章,请大家补充啊。)
第二教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感受理解了蔡先生的“春风化雨”,这节课我们再来理解他的“兼容并包”。
大家阅读一下,第10——22节。
二、文本阅读与理解
1、概括一下“兼容并包”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从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开始的为学术而学术,就是不论一个人的政治派别和政治意见,只要他在某一个专业上有贡献,有地位,就请他来开课,担任教师。
②对老、中、青的兼容并包。
大家都阅读过关于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做校长期间的资料,能否举例来说明。
2、“兼容并包”给北京大学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和影响。
①使北大成为全国的最高学府。在北大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并成为全国这种局面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②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3、思考讨论:
(1)蔡先生所处是什么时代,是什么政府。(专制与落后)
(2)陈独秀持何种主张,与当时的政府有何对立之处。(民主与科学)能否举出兼容并包在当时北大的实际表现。
(3)新文化运动有何影响,有什么意义。(五四运动是一个高潮,其后的影响也很深远。民主科学自由在今天仍然是我们不断追求的一种理想目标。)
(4)蔡先生其后的北大校长以及北大的学生都受到了这样的感染和影响,以后的北大是个什么样子。(大师层出)
(5)现在的北大是个什么样子,与当时的北大相比,有什么不同。(没有大师,没有声音)
4、通过讨论,我们更明白这样的“兼容并包”实际上是一种高远的目光与见识,是一种不同流俗,超然物外的“极高明”。还是一种坚韧的斗志的表现。
4、那么这样一种气势磅礴的“兼容并包”和先前的那种细腻婉转的“春风化雨”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参考:
这两者都是出自“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
非极高明,不能有大胸怀,无有大胸怀,如何“兼容”,如何“并包”,如何开启新文化运动;又如何以尊贵地位(在蔡的不以为官正是其精神所致)春风化雨;无大胸怀,所谓的春风化雨只是表象,亦不真诚矣。
有“道中庸”,则亲切蔼然与众人同,则不言之教于无形中、于平常中。有“道中庸”,则各种人才、各种派别方可汇为一体。
以上两者是一种境界的两种表现,前者是不言之教,后者是实际践行。前者是待人接物,后者是办学运动。
三、总结
最后我们便可以明白,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的蔡元培真正是“最大”的“”教育家,他的心、身全都在体现这一点。这是他一生的事业,也是他一生的功业。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大师已矣,不恨古人不见我,恨我辈晚生一百年。(哈哈,我生于1980年,晚生112年,言整数耳。此一总结顺理成章,只为参考。)
四、作业
单元学习活动之三
以《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为例,学习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篇800字的写人记事散文,题目自拟。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案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几处文字的品读理解来学习叙议结合、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并在以小见大的理解过程中,感受蔡先生的人格魅力。并且,理解蔡先生的言行和精神境界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写人的手法,这是本文的一特色;难点在如何感受到那种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
[文本分析和教学设想]
本文的目标不是简单地明白叙议结合、以小见大,而是如何以小见大,议论与叙述有何关联。
对文章的理解如下:
本文有两个大的部分组成,一是“春风化雨”,二是“”兼容并包。
第一部分记叙了三件事,以第一件最为简略模糊,非身临其境,无以体会。可暂且放过。
后两件事反映出的蔡先生的人格魅力,欲理解之,有数途径焉。
一是品读作者强调的语言(3-4节),进入当时的场景。
如“没有…没有”,凡七处(其中2处在第5节,此点重复与《世间最美的坟墓》相似)。以见其平实,并见其本色。理解了这一点,则第一件事便可明了,处校长室风范若此,则处过道之中,必然益加蔼然慈祥,不言自明,此谓“不言之教”。
又如“亲切”,凡两处。此对普通一学子的态度。再加以自然流转的语言动作,见其蔼然之外的“办事从容不迫,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
二是品读当时人们的反应(第7节)。
“一进”“呼的一声”“都站了起来”“整齐”“都怀着自发的敬仰之心,不约而同地一起站起来了”。此正人格的感染所致,此处是以结果写原因。
三是品读蔡先生的发言(第7节)。
讲笑话以及谈希望,既见其风趣,又见其诚恳。同时,所谈希望,十分切合“大教育家”的身份,与人格和精神上的“不言之教”形成“实践行为”上的呼应。---------“最大的教育家”是绝对不可以忽视的,这既是作者的评价,也是作者感受后得到的必然的结论。我们感受他的人格,也必然应会得到这样的结论。
四,以上三途径是就文本而言,另有一途径也足以帮助我们体会蔡先生的魅力,就是比较的方法。如与我们平时接触的人物进行比较,尤其是与有地位的人的比较,行为的不同,即是人格精神的不同。这是对文本拓展的部分,可以参考,也可以不采用。但比较的方法确实是很好的方法,蔡先生的人格正是在比较里得到的,也一定可以在比较中使人印象深刻。
“兼容并包”部分必须围绕“大教育家”这个基点。同时又必须记得是在“贞下起元”的大背景下,如此的“兼容并包”更见其伟大的人格。
此一部分比较详尽,可以略读而详评。略读如下:
一是理清“兼容并包”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措施为:①从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开始的为学术而学术,就是不论一个人的政治派别和政治意见,只要他在某一个专业上有贡献,有地位,就请他来开课,担任教师。
②对老、中、青的兼容并包。
二是明白“兼容并包”带来的影响。
①使北大成为全国的最高学府,在北大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并成为全国这种局面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②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详评如下:
一,蔡先生所处是什么时代,是什么政府。
二,陈独秀持何种主张,与当时的政府有何对立之处。能否举出兼容并包在当时北大的实际表现,比如长辫子的守旧分子和激进的民主者。
三,新文化运动有何影响,有什么意义。
四,蔡先生其后的北大校长以及北大的学生都受到了这样的感染和影响,以后的北大是个什么样子。
五,现在的北大是个什么样子。
最后理解“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的关系。
这两者都是出自“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
非极高明,不能有大胸怀,无有大胸怀,如何“兼容”,如何“并包”,如何开启新文化运动;又如何以尊贵地位(在蔡的不以为官正是其精神所致)春风化雨;无大胸怀,所谓的春风化雨只是表象,亦不真诚矣。
有“道中庸”,则亲切蔼然与众人同,则不言之教于无形中、于平常中。有“道中庸”,则各种人才、各种派别方可汇为一体。
以上两者是一种境界的两种表现,前者是不言之教,后者是实际践行。前者是待人接物,后者是办学运动。
要之,如此,真可谓“大教育家”,如此之后的比较,知道确实是“最大的教育家”。
以上分析很罗嗦,却是出自真我的阅读感受。以下过程设计,则简略一些。
[教学过程]
由于本文涉及到的内容,所以预习就比较重要。(如有比较好的资料,请大家共享吧,我暂时提不出具体的文章,网上可查到蔡元培传记,但一般是购买信息,其他有可靠来源的资料有点短缺,记得在六中的时候读过一本各种人物回忆性的书,也想不到名字了。网上查阅到的最好有出处,不至于弄假当真。)
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查找阅读蔡先生的生平事迹,尤其是他在北大校长任上的作为。
2、查找阅读其他人回忆蔡先生的文章。(前2点重点在春风化雨的人格影响)
3、查找阅读蔡先生做北大校长时的中国历史概况。
4、查找阅读蔡先生主持下的北大是个什么样子。
5、如果可能的话,再看一下现在的北大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后3点重点在兼容并包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第一教时
一、导入: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他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二是革命。但最重要的是教育。从他开始,中国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在他逝世之后,国民党教育部的诔词中有“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只!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
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能为另个兵戎相见的政党所共同推崇,恰说明了蔡先生有个超越政党见解的巨大人格。
那么,他的人格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又来自哪里呢?我们一起阅读一下哲学家冯友兰的纪念文章《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二、文本阅读与理解
1、冯友兰是如何评价蔡元培先生的?
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
2、朗读文章,思考,文章在结构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写蔡先生的春风化雨,一部分是写他的兼容并包。
追问:思考这两部分和“最大的教育家”有何联系?
(先不讨论,只留为思考的问题。)
3、作者通过哪几件事情来写“春风化雨”,概括一下。
略。(非常简单,可自我概括,也可见教学参考)
4、作者在论述第二件事时,写到了自己的感受,把感受的话语画出来朗读一下。
“一介寒儒,书生本色,办事从容不迫,虽在事务之中,而有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
5、作者通过哪些文字写出了这样一种气象?我们从何处可以感受得到?
参考:两个“虚掩”,四处“没有”的句子,见其书生本色。
两个“亲切”,一问一交代,见其蔼然风范。
以校长身份,而能淡然处事,不慕浮华,以学生事为事,见其超乎事务,萧然物外。
[课堂口语表达或者是短时间的写作]根据这一见面的场景,能否补充一下第一件事所叙述的见面场景,用描写的方法,写出那种“气象”。
6、第5节的文字有何作用,是否在表现作者的见识和胆略?
意在反衬蔡先生的境界,“不做官”,办教育。正是本色和精神。
7、作者在叙述第三件事时,是如何表现蔡先生的“春风化雨”的?
参考:
①“仍然”“一个人”都与前文呼应,两个“没有”、“不惊动”,都是不言之教,在呼应上,正表现了“吾道一以贯之”的精神。
②学生的反应上,“一进”了会场的门“呼的一声”“都站了起来”“整齐”“都怀着自发的敬仰之心,不约而同地一起站起来了”。此正人格的感染所致,此处是以结果写原因,或者说是衬托。从学生的态度正可看出蔡先生的人格魅力之大。
③讲笑话以及谈希望,既见其风趣,又见其诚恳。同时,所谈希望,十分切合“大教育家”的身份,与人格和精神上的“不言之教”形成“实践行为”上的呼应。
8、[口语表达或者写作]就我们所见所闻,你是否有过相似的经历与感受,又有无相反的经历与感受?
可以尝试着平和的语气来描写叙述一下。(如果是相反的,可以在文字上和本文形成对比。)
参考:学生生活中应有这样的体验,我说的主要是相反的。可以在对比中感受蔡先生的魅力影响。例子不具体举了,得罪领导还了得,哈哈。
9、冯友兰作为一位哲学家,对“春风化雨”所体现出的精神境界从哲学的层面做了概括为“极高明而道中庸”。那么,联系程明道的诗和元培先生的言行来看,这一成语如何理解呢?
参考: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自得和与人同。可以联系他的蔼然慈祥和诚恳。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通与入。可与其对留学生的期望见出。(如欲深入理解,则必须联系他的生平志向和业绩。就本文则必须分析下一部分)
三、总结
蔡先生的“极高明”究竟还有哪些体现呢,请听下回分解。
同学们回去后可以看一下这样一则材料《世上已无蔡元培》。这篇文章可以到网上查阅,如有条件可以打印出来。
(这则材料仅供对比和参考用。如有更好文章,请大家补充啊。)
第二教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感受理解了蔡先生的“春风化雨”,这节课我们再来理解他的“兼容并包”。
大家阅读一下,第10——22节。
二、文本阅读与理解
1、概括一下“兼容并包”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从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开始的为学术而学术,就是不论一个人的政治派别和政治意见,只要他在某一个专业上有贡献,有地位,就请他来开课,担任教师。
②对老、中、青的兼容并包。
大家都阅读过关于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做校长期间的资料,能否举例来说明。
2、“兼容并包”给北京大学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和影响。
①使北大成为全国的最高学府。在北大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并成为全国这种局面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②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3、思考讨论:
(1)蔡先生所处是什么时代,是什么政府。(专制与落后)
(2)陈独秀持何种主张,与当时的政府有何对立之处。(民主与科学)能否举出兼容并包在当时北大的实际表现。
(3)新文化运动有何影响,有什么意义。(五四运动是一个高潮,其后的影响也很深远。民主科学自由在今天仍然是我们不断追求的一种理想目标。)
(4)蔡先生其后的北大校长以及北大的学生都受到了这样的感染和影响,以后的北大是个什么样子。(大师层出)
(5)现在的北大是个什么样子,与当时的北大相比,有什么不同。(没有大师,没有声音)
4、通过讨论,我们更明白这样的“兼容并包”实际上是一种高远的目光与见识,是一种不同流俗,超然物外的“极高明”。还是一种坚韧的斗志的表现。
4、那么这样一种气势磅礴的“兼容并包”和先前的那种细腻婉转的“春风化雨”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参考:
这两者都是出自“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
非极高明,不能有大胸怀,无有大胸怀,如何“兼容”,如何“并包”,如何开启新文化运动;又如何以尊贵地位(在蔡的不以为官正是其精神所致)春风化雨;无大胸怀,所谓的春风化雨只是表象,亦不真诚矣。
有“道中庸”,则亲切蔼然与众人同,则不言之教于无形中、于平常中。有“道中庸”,则各种人才、各种派别方可汇为一体。
以上两者是一种境界的两种表现,前者是不言之教,后者是实际践行。前者是待人接物,后者是办学运动。
三、总结
最后我们便可以明白,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的蔡元培真正是“最大”的“”教育家,他的心、身全都在体现这一点。这是他一生的事业,也是他一生的功业。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大师已矣,不恨古人不见我,恨我辈晚生一百年。(哈哈,我生于1980年,晚生112年,言整数耳。此一总结顺理成章,只为参考。)
四、作业
单元学习活动之三
以《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为例,学习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篇800字的写人记事散文,题目自拟。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
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贝多芬。
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2.介绍乔治桑。
(师生共同回忆。)
乔治桑(1804~1876),法国小说家。她一生写了100卷以上的文艺作品,20卷的回忆录《我的一生》以及大量书简和政论文章。她的小说创作大致可分四个阶段:早期作品被称为激情小说,代表作有《印第安娜》《瓦朗蒂娜》《莱莉亚》等,都描写爱情上不幸的女性,对生活感到失望,不懈地追求独立与自由,充满了青春的热情与反抗的意志。第二阶段作品为空想社会主义小说,代表作有《木工小史》《康苏爱萝》《安吉堡的磨工》等。在这些作品里,她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妇女的命运问题,尽管没能明确地指出解放的道路,但作品毕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罪恶,攻击了资本主义的财产制度和婚姻制度,进而提出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第三阶段作品为田园小说,代表作有《魔沼》《弃儿弗朗索瓦》《小法岱特》。乔治桑的田园小说以抒情见长,善于描绘大自然绮丽的风光,渲染农村的静谧气氛,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第四阶段作品为传奇小说,代表作有《金色树林的美男子》。她的作品描绘细腻,文字清丽流畅,风格委婉亲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介绍“田园交响乐”。
《田园交响乐》是音乐巨人贝多芬在他双耳完全失聪的情况下写成的。贝多芬不仅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并且热爱大自然。他曾经对朋友说过:“周围树上的金翅鸟、鹑鸟、夜莺和杜鹃是和我在一起作曲的。”可见他是在用心灵感受田园、感受自然、感受乡村生活。这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
《田园交响乐》是贝多芬交响乐中惟一的标题音乐。标题音乐通常具有故事性、情节性,表现文学概念或绘画场面。贝多芬怕人误解他的作品,明确地说:“《田园》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
4.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5.联系课文,学生闭眼听田园交响乐。
6.学生交流听音乐的感受。
7.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本文是乔治桑对这部伟大音乐作品的诠释与解读。她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独特感悟,用清丽流畅的文字,细腻传神地描绘出了贝多芬的乐思: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是创造生命的根基,人在自然里可以获得对人生的感悟。大自然的安谧寂静能让人进行深刻的思考,并集中内心力量去追求人生的理想境界。
可以这样说,这是文学与音乐艺术大师心灵的碰撞与交流。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把听觉上的东西化为视觉上的感受的?
明确:通感的运用;意蕴深厚的意象。
(师生共同找出子在课文中的相应文字。)
2.作者为什么能把听觉上的东西化为视觉上的感受?
明确:(1)联想和想象;(2)人生感悟。
3.语言特色。
明确:(1)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如通感;(2)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乔治桑独特的抒情方式,极富表现力。
4.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该听什么样的音乐?如何去听?

四、作业
听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下自己的感悟。

附:板书设计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
乔治桑
听觉视觉
通感意象
倾诉式语言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594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