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材分析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选自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绿色植物的一生》的开篇。此时,安排学生在已备种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选择一种自己最熟悉的被子植物种子进行探究实验,可以让学生在科学研究的亲身体验中,探究出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从知识结构上看,是对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内化;从智能培养上讲,是对实践能力的提升和打造,同时也是对科学研究的尝试和感悟。
本节教材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归纳、分析及表达、交流、合作能力,并理解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统一的观点。
学生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动手、热衷实验。但生活经验和阅历不够丰富,逻辑思维不够缜密,提出体温、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综合容易肤浅单一,不能触及实质。本实验是初中生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做好组织引导,巧妙地抛砖引玉,既要放心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实验,又要为学生能通过自由自在的探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助一臂之力。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通过设计、实施“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实验,尝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培养兴趣和能力。
知识和技能: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综合归纳、自主获得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知识。
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并逐步养成与人交流、分享协作的习惯;通过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树立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借助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辨证观点。
教材处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1、设计对照实验,进行有效探究,体验科学研究和自主学习的过程。
2、将设计的方案书面化,形成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理念
贯彻课改精神和《生物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每个学舌功能的科学素养”的核心理念,以宏扬学生独特个性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多维度构建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多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教学平台,促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探究方法,亲身感受合作学习和问题学习。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研究、逐步培养收集分析数据、交流表达等能力,训练提高观察的敏锐性、细致性及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体验成功、享受乐趣。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目标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课前准备一组对照实验,能让学生观察到种子萌发及未萌发的现象。观察教师提供的对照实验现象,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开始探究前的猜想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激发探究的兴趣
二、确定探究主题、制订探究方案在学生设计方案前提出建议,为学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做好参谋:1、建议学生设计一组对照实验,并以课前自己准备的那组对照实验为例,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对照实验,怎样设计对照实验。
2、建议学生参照课本有关发芽率的介绍,考虑实验中选种的依据和数量。
3、建议学生就实验内容、探究目的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材料用具、方法步骤、数据记录、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心得体会等方面完成实验报告。
4、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拓展思维,提出不同于其他小组的假设。
在学生设计方案时,巡回、参与、答疑、启发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猜想,提出一个假设,讨论设计能验证假设的探究实验方案,书面完成实验报告中实验内容、探究目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充分自主的空间里,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思维,尝试科学探究方法,懂得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作出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提升探究能力。
三、初步实施探究方案为学生初步实施探究方案提供蚕豆、花生等多种种子、小器皿(如一次性的小碗)、泥土、清水等材料用具。(尽可能齐全)根据实验方案,自选材料用具,开始初步实施。如果课堂上无法获得所需的材料用具,则在课后自行准备,再进行实施。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提高相关技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展示方案,交流共享选择具代表性的方案进行展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予以肯定,对方案中不完善的地方给予修改建议。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介绍经讨论完成的实验方案。培养学人所长,与人共享的意识,提高表达交流的能力。
五、探究过程的课外延续]对学生继续课外的探究提出明确的要求:
1、严格按照方案中设定的条件继续实验,直至种子长出真叶。
2、每天进行定时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现象。(记录内容可参照课本表格,最好自己设计更完善的表格,记录更加详细的内容。)
3、认真完成实验报告中数据记录、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心得体会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操作实践和观察植物生命的产生、发展的变化过程中,体验、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感悟、获得科学探究方法。
七、板书设计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小组成员:
探究目的: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材料用具:
方法步骤:

相关阅读

种子萌发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种子萌发”,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种子萌发
教学目的:
1、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2、了解有机物在种子萌发时的转化和利用。
3、了解种子休眠、寿命,以及选种、测定发芽率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原因。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图示:学生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
胚的基本结构:
引导学生说出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种皮、胚
胚根、胚芽、胚轴、子叶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作出计划4、实施计划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创设情境,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作出假设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
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使种子霉烂。
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根据情境作出什么样的假设?

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水分、温度、空气
分析1、给种子萌发选择了哪几种环境?瓶子1:没水、适宜的温度、空气瓶子2: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瓶子3:适当的水分、寒冷的温度、空气
瓶子4: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没空气
分析对照组、实验组实验中作为对照实验的有瓶子1和瓶子2,瓶子2和瓶子3,瓶子2和瓶子4,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对照实验?1、变量是水,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2、变量是温度,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3、变量是空气,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小结:2号瓶子是用于作对比的,其条件都是满足种子萌发的,叫对照组。1,3,4号瓶子是用于实验不同的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叫实验组。
练习
书本P92:实验中,哪些组是实验组?哪些组是对照组?
结论: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外界条件;除了我们探究的外在条件,对种子本身有什么要求?1、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都不能萌发2、死亡的种子不能萌发。3、休眠的种子不能萌发。
小组讨论设想你是一个农民,从种子站买了一袋种子。要测定它的发芽率,如何?1、选怎样种子?2、选多少粒种子3、求发芽率的公式?4、实验次数?
小结:种子萌发的条件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还有阳光自身条件:活的胚
教学反思:
因为这节课需要学生把种子萌发的实验先在家里做过后再讲,这样学生有了体验后再做,效果会比较好,但很多学生没有做,这样就要先把实验过程讲解,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所以要抓紧时间,把重点、难点讲到对照组和实验组时,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需要多加点时间讲讲,因为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也比较清楚,而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概念因为第一次接触,感觉比较难。而后面的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学生易理解,因为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授课最后注意把本节课的内容帮学生做一个整理,让学生把整节课的内容充分回忆、理解,便于他们复习。

种子的萌发


章节:第四单元第一章课题:种子的萌发课型:复习课时:1课时
授课人:______________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掌握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环境条件。
2、掌握种子萌发的过程,并能指出种子结构与幼苗各部位的发育对应关系。
3、通过复习教材,分析并掌握种子萌发的原因。
复习重点和难点:
1、影响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外界环境条件。
2、种子萌发的过程以及种子结构与幼苗各部位的发育对应关系。
复习导学:复习课本内容,完成以下知识梳理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1.自身条件:种子本身必须具有______、有______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要的_______。
2.环境条件:种子萌发必需的环境条件包括适量的_____,充足的_____和适宜的______。
3.种子的休眠:有些种子自身和外界条件都具备,但成熟以后不能立即萌发,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睡眠”才能萌发,这种现象叫__________。种子具有休眠的特性,是植物长期_______的结果。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萌发过程:
(1)种子萌发时,吸水膨胀,种皮变软,____________逐渐增强,将贮藏在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内的营养物质逐步分解,转化成可以被细胞吸收利用的物质,输送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在种子萌发初期,____________生长最快,首先突破种皮向地生长,并发育成根。
(3)胚轴伸长,胚芽突破种皮____________生长,发育成茎和____________。最终种子的____________发育成了幼苗。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1)发芽率是指萌发的种子数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百分比。
(2)种子的发芽率只有超过____________,才能达到播种要求。

训练巩固:
1、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是()
A.水、阳光、空气B.水、空气、适宜的温度
C.水、土壤、适宜的温度D.水、阳光、土壤
2、你知道菜豆种子是怎样萌发的吗?仔细观察右图你会发现,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是()
A.子叶B.胚根C.胚芽D.胚轴
3、被虫蛀咬过的种子一般都不能萌发成幼苗,其主要原因是()
A.种子感染了病毒,失去了发芽能力B.萌发的外界条件不适宜
C.种子的胚被虫蛀坏,失去了生命能力D.种皮被破坏,失去了保护作用
4、把煮熟的玉米种子放在有充足水分、充足空气和适宜温度的环境中,种子也不会萌发,这是因为()
A.胚不完整B.缺少营养物质C.处于休眠状态D.胚已死亡
5、早春播种以后,用“地膜覆盖”的方法可以促进早出苗的原因是()
A.防止害虫破坏B.防止鸟类取食种子
C.保湿、保温、有利于萌发D.种子萌发需要避光
6、一般情况下与种子萌发无关的条件是()
A.温度B.空气C.水分D.阳光
7、种子萌发是需要充足的空气,是由于种子不停地进行()
A.制造营养B.蒸发水分C.呼吸D.制造氧气
8、某生物实验小组的同学们进行小麦发芽实验,共用了250粒种子,其中没有发芽的种子共有10粒,该实验小组种子的发芽率是()
A.9%B.95%C.96%D.98%
9、春播时有许多要注意的事,例如:在华北豌豆要比棉花播种早,其主要原因是()
A.受温度控制B.受水分影响C.受光照的影响D.受地区的影响
10.小李对种子的萌发很感兴趣,于是就照着右图做了以下实验:将同种具有相同、较强活力的植物干种子分别置于①空气中,②水面可以接触空气的位置,③水中。关于这一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种子②的萌发力最强B.①、②两粒种子之间的对照条件是空气
C.②、③两粒种子之间的对照条件是水分
D.这个实验说明种子萌发需要空气、水分和温度
11.将浸泡后的玉米籽粒从中央纵向剖开,并在剖面上滴碘液,被染蓝的部位及物质是()
①胚根②种皮和果皮③胚乳④胚轴⑤淀粉⑥蛋白质
A.①⑤B.②⑥C.③⑤D.④⑥
12.一粒种子能够生长成一棵大树,从种子结构来说,主要是由于种子内有()
A.种皮保护着种子B、完整的胚C、子叶中有营养物质D、胚根扎根于土中
13.实验探究题: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杨明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在甲、乙、丙、丁四个培养皿内分别放等量的棉花,在棉花的上面都放入25粒豌豆种子,然后将它们放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如下表,请回答:
装置甲乙丙丁
场所日光下日光下黑暗中黑暗中
温度23℃23℃23℃23℃
棉花干湿状态潮湿(含一定水分)干燥潮湿(含一定水分)干燥
种子萌发数量230240
⑴根据杨明同学的实验设计,可以推测,本实验探究了和光照是否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⑵实验甲和乙对照,变量是,通过这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⑶根据实验甲和的实验结果判断,光照不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请说明理由。
⑷实验设计中,实验甲和不能形成对照,原因是有个变量。
⑸如空气充足,甲实验中有2粒种子没有萌发,其可能的原因是:
。。
(6)能否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

14.下图表示探究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实验装置,每个烧杯均放有等量的干燥种子(10粒),并提供相应环境条件。
(1)每个烧杯放入10粒种子而不是1粒种子,其目的是什么?

(2)C装置水较多且在水面上有油层,其作用是什么?

(3)在上述五个实验装置中,请找出一组对照实验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唯一变量是什么?

(4)如果只探究光照是否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应选择哪几个装置进行实验观察?

(5)你能预测哪些烧杯中的种子将在7天后发芽?
反思重建:

--种子的萌发



详细介绍:

植物种子的萌发(--DVNEWS_AD_BEGIN!--DVNEWS_AD_END<>课时)

第一课时(种子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观察种子结构并描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观察种子结构并描述

三、教学难点:

从实验中观察、找到相应的结构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内容。

(2)准备放大镜、小刀等用具。

2、教师准备

(1)准备浸软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

(2)准备大豆种子及玉米种子结构图。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种子属于植物的生殖器官。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种子萌发发育来的。那么,种子有些什么结构呢?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探究过程

(一)种子的结构

分发给每个学生浸软的种子(一粒大豆、一粒玉米)。

(1)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

(2)解剖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结合挂图比较大豆和玉米种子的各部分结构。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即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观察内部结构;指导学生解剖种子。对于大豆应剥去种皮后,从种脐相对的一侧轻轻分开两个豆瓣,再进行观察,对于玉米种子应在种子中央纵剖,仔细观察内部的结构。

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提示,激励学生动脑思考,踊跃回答。

问题:1、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包括哪些结构?

2、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在结构上有何区别?

3、哪些结构和种子的萌发有关?

4、种子的重要部分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种子的结构

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些其它植物的种子并观察其结构

课后反思

本教案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

2、能力目标:学生设计探究实验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设计探究过程及对照实验

三、教学难点:

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和活动。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1)预习本课内容

(2)准备未发芽的种子若干

2、教师准备:(1)种子萌发过程的多媒体课件。

(2)预先种植的几组的对照实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棵:

一粒小小的种子萌发后为什么能发育成一株新的植物体?种子是怎样萌发的?种子萌发时需要什么条件?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探究过程:

(二)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1)学生结合实际提出“影响大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

(2)学生4人一组通过交流讨论提出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的假设。

(3)每组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条件进行探究实验。

(4)分发给每组2~4;粒优良大豆种子。

(5)各组自己准备材料用具,如培养皿、吸水纸、标签、清水等。

(6)填观察记录表,如下表:

1

2

3

4

5

6

处理方式

探究的条件

空气

温度

预期效果

实验结果

教师:做实验前,指导学生将种子分成两等份,设置对照实验,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每天定时观察、记录,每天把实验现象及时反馈给教师。

(三)子萌发的过程

学生:看关于种子萌发过程的多媒体课件,观察种子的个部分结构的发育状况,回答问题:

(1)种子的哪一部分结构先发育?

(2)胚根、胚轴、胚芽各发育成了新植株的哪一部分?

(3)子叶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通过回答以上问题,学生对种子的个部分结构的功能有了更深得了解,从种子萌发过程的动画中,学生对种子萌发的过程有了形象、直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补充、总结种子萌发的过程。

三、课堂小结

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种子萌发的过程。

作业

课后回家利用两个花盆,用沙子栽培两株植物,一株只浇水,另一株除了浇水外,还施加少量的氮肥,定时观察和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

课后反思

本教案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设计出探究性实验,从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和同学间的协作精神。

植物根的生长(2课时)

第一课时(根尖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别植物根尖的基本结构及相关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验操作、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识别植物根系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三、教学难点:

1、描述根尖各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观察教科书中的图5-3。

(2)课前培养:利用培养皿培养小麦(大麦)种子,使其长出树条幼根。上课前一天,将幼根朝上放置,盖上培养皿盖(培养皿内保持较适宜温度),使根毛大量长出。

2、教师准备

(1)根据教科书,准备观察“根尖的结构”的材料用具。不同之处:一是准备小麦(大麦)种子萌发后的根尖,以备用肉眼或者放大镜观察。二是用压片法制作临时装片(用紫药水染色可观察到根尖各部分细胞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资料:

1、人曾对一年生苹果树苗的根系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其分支总数达50000条之多,而树干分支不过10条,也就是说根的分支能力是地上部分的数千倍。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产生疑问并自己提出问题,根的生长速度为什么这么快?根的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根毛这么多?等等。以此引发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提出问题,并作出最贴近问题答案的假设,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科学探究的方法,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过程

(四)观察“根尖模式图”,掌握根尖的基本结构。

(五)实验方案

1、用肉眼、放大镜观察根尖,直观感受根尖各部分的外观形态。]

2、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临时装片,再观察根尖的永久装片,再对比“根尖模式图”,总结根尖的基本结构。

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结构时,要求学生从尖端向上依次观察,教师巡回指导,指出观察的方法和观察的角度等。组织学生讨论,通过问题讨论,总结出根尖的结构,随观察的次序提出问题: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的细胞的体积大小,排列和形态是怎样的?你还观察到哪些结构?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内容。理清思路:根尖的结构

作业:课后找到其它几种根进行观察找到根的四个区

课后反思:本案例力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学生对所探究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中心和主体,以达到新的《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目的。

第二课时(根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描述根生长的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和为社会服务的观念和热爱祖国的良好素养

二、教学重点:

探究根的生长部位,描述根生长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探究根的生长部位实验。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查询书籍、录象、网站,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水土保持方面的资料。

2、教师准备:(1)准备教科书第61页探究“根的生长部位”的实验材料用具(如长出2cm幼根的红豆的幼苗)。

(2)查询书籍、网站、录象,搜集一些有关根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作用和水土保持方面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株黑麦平均每天长出11490万条根毛,每天伸长80km多,从萌发到抽穗,约有150亿条根毛。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产生疑问并自己提出问题,根的生长速度为什么这么快?根的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根毛这么多?等等。以此引发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提出问题,并作出最贴近问题答案的假设,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科学探究的方法,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活动:

实验方案:学生4人一组进行实验。

1、用放大镜观察根尖(长出2cm的红豆根),说出伸长区的外形特点。

2、提出探究问题:根尖什么部位生长最快?观察前一天切去根尖的根是否生长?想一想为什么?

取一株根长约2cm的红豆苗,给幼根的各部位作标记,测量长度,认真培养,待生长24h后再作对比。

教师巡回指导,随时提示根尖所作标记的部位、长度和距离,应注意的事项等/组织学生讨论:标记做几条合适?如果画不上标记,应怎样处理?做标记是应注意哪些方面?这个实验证实了什么?什么部位能迅速伸长而使根的长度不断增长?进而总结出根生长的主要原因。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移栽植物时一般要带土?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什么?联系实际,举例说说根的经济价值。

三、课堂小结:根生长的原因——根各部分的功能

作业

请学生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现状,谈一谈植物对黄土高原的保护作用,怎样才能重现黄土高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色?

课后反思

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因渴望了解而产生探究的心理意识,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使学生在探究中感悟,促使他们成就感和自豪感的产生,并转化成为探究的动力。

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2课时)

第一课时(植物生长需要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分及其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分及其原因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3)查询书籍、网站、录象,搜集植物生长需要水方面的资料。

2、教师准备

(1)根据教科书,准备实验“外界溶液浓度影响根细胞的吸水”的材料用具。

(2)准备进一步探究的实验:两个新鲜萝卜,中央挖两个同样大小的洞,分别加入盐水、清水。

(3)制作“根毛细胞从土壤溶液中吸水”的剪贴图。

(4)查询书籍、网站、录象,搜集一些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方面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请同学们分析这句话的意义,得出水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再提问吸收水是什么,导入新课,接着复习根的结构,引导学生回忆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和原因。

二、探究过程

(一)外界溶液浓度影响根细胞的吸水

学生4人一组。

1、准备的幼苗放入盐水中,置于光下,观察其现象。(出现萎蔫现象)

2、将幼苗迅速放入自来水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其现象。(茎和叶重新伸展开来,幼苗恢复正常)

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①描述现象。②幼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③盐水和蒸馏水相比有什么区别?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外界溶液浓度直接影响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由③得出溶液的含义,接着指出水中溶解的盐的多少,可以用浓度的高低来表示。④自来水是溶液吗?(教师指出自来水中溶有极少的无机盐,所以是溶液。)

教师补充:在此实验中,清水和盐水存在于植物细胞的周围,所以称为“外界溶液”,盐水和清水哪一种浓度高?然后出示成熟的植物细胞图,引导学生从切西瓜流出西瓜汁的现象,回忆液泡及细胞液的知识。

提问:细胞液是溶液吗》为什么?请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

(二)根吸水、失水的原理

学生4人一组,取两个新鲜萝卜,中央挖两个同样大小的洞,分别注入清水和盐水,并使液面等高,过一段时间后,观察清水、盐水液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①液面是否有变化?怎么变的?②为什么会出现此现象?经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用学生拔河的活动来说明在盐水中植物细胞失水的道理,用学生的人数多少表示溶液浓度的高低,人多力量大,绳子就向人多的方向移动。这时教师马上指出:绳子移动的方向是不是代表了水移动的方向,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出水流动的方向,是从浓度低向浓度高,结果水分从细胞内流向细胞外,细胞就失水。使学生理解细胞失水的原因是:细胞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让学生自己概括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拓展学生知识面。

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白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在生活中很容易看到,也是可以用其原理来理解的。

讨论回答:①糖拌西红柿后,盘中有何现象,为什么?②家中腌咸菜的缸内,过一段时间后,缸内的水面有何变化?③为什么发蔫的青菜放在清水中会硬挺起来?

(三)根毛吸水的道理

学生4人一组。

①出示“根毛细胞从土壤溶液中吸水”剪贴图;②根据剪贴图和教科书第54页第一段文字,总结出根毛吸水的道理。

教师补充:提出问题:①一般情况下,根毛吸水还是失水?②吸水的条件是什么?③水分如何进入液泡中?

设疑:什么情况下根会失水?烧苗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补救?盐碱地为何长不好庄稼?

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请思路: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根毛吸水的道理——合理灌溉。

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了解根毛吸水、失水的道理。谈一谈合理灌溉、合理施肥在农业中的作用。

课后反思: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联系实际,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来验证原理。

第二课时(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知道三种无机盐(氮、磷、钾)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和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实验总结出三种无机盐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提前一段时间做课本第65页的实验“含氮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

(2)前3~4周,每组分别在甲、乙、丙、丁四个瓶内用小石子培育幼苗(各组采用不同的材料,如玉米、小麦、蚕豆等),供给甲瓶不缺肥料的营养液,乙瓶缺氮的营养液,丙瓶缺磷的营养液,丁瓶缺钾的营养液,让学生每天进行观察,做好记录,包括:测量幼苗的高度,记录幼苗的高度,记录幼苗的颜色、茎叶的生长情况等。

2、教师准备:

(1)前3~4周分别在甲、乙、丙、丁四个瓶内用小石子培育幼苗,供给甲瓶不缺肥料的营养液,乙瓶缺氮的营养液,丙瓶缺磷的营养液,丁瓶缺钾的营养液

(2)查询书籍、网站、录象,搜集一些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方面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根的结构,根的吸水导入无机盐的作用接着以农谚“收多收少在于肥”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再提问无机盐(即盐)有什么作用,导入新课,

二、探究过程:

1、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植物的根不仅能吸收水,还能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农田里的庄稼和其他植物为什么需要无机盐?又需要哪些无机盐?

学生4人一组。

1、观察课前培养的两株植物,对其生长趋势进行比较。

2、浇自来水和既浇水又浇含氮的无机盐,植物长势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再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吸收什么形式的无机盐?明确根吸收的是溶于水中的无机盐,并提出:植物除了需要含氮的无机盐,还需要含什么的无机盐?它们对植物的生长有何作用?如果缺少有何症状?

2、关于氮、磷、钾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学生4人一组。

1、每组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幼苗,并出示实验记录:

2、根据实验记录以甲瓶为对照,比较甲、乙、丙、丁瓶内的幼苗的生长情况,有何异常?

从而逆向推理出氮、磷、钾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再根据其作用引导学生考虑在种植哪些植物时需要多施含此种无机盐的肥料。

接着,教师介绍这种无机盐含量较多的肥料名称。

最后,教师将各组缺少某一种无机盐的幼苗参混后,随机抽出几棵幼苗,让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给幼苗诊断,鉴别幼苗的原因。

三、课堂小结:植物生长需要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合理施肥。

作业:课后回家调查自家周围的农作物,了解一下是缺哪种无机盐

课后反思: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联系实际,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来验证原理。


生物教案-种子的萌发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340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