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化学食物中的营养素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二化学食物中的营养素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主题2课题1食物中的营养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人为了维持生命活动必须摄取哪些营养素?了解各营养素放热组成、性质及其在人体消化过程中的生理作用
2、通过对“加碘食盐中碘元素的检测”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等能力。
3、通过学习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能客观的评价他们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
1、了解各营养素放热组成、性质及其在人体消化过程中的生理作用
2、通过对“加碘食盐中碘元素的检测”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等能力
【教学过程】:
【引入】:交流与研讨:下列各种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是什么?找出每种食物中含有的两种主要营养成分。
一、为什么要吃粮食(糖类)
同学讨论思考:
1.人为什么每天要吃粮食?
2.糖类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动手空间:模拟生物体中淀粉的酶水解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淀粉的酶水解。
1.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1克可溶性的淀粉,再加入5ml蒸馏水,搅拌均匀。
2.向第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唾液,搅拌3-4分钟,在40。C的温的水中放置15分钟:对第二支试管中的淀粉溶液不做任何处理。
3.向步骤2的两支试管中各加碘水数滴,对此观察两支试管中的现象有何不同。

结论:淀粉在唾液酶的催化下能发生水解,水解的产物为葡萄糖。
思考:咀嚼含淀粉的食物时会感到有甜味为什么?
油脂是人类的主要食物之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思考:厨房中常用的油脂有哪些?各种油脂的成分和人类的消耗量有什么不同?人类生命对油脂的需求有哪些?
二、不吃油脂行不行
1、油脂的存在:主要来源于动物脂肪、菜籽油、花生油、豆油、棉籽油等天然植物
2、油脂的分类:油和脂肪
3、油脂的定义:油脂是由多种高级脂肪酸与甘油生成的酯。
结构:

4、油脂结构中的R1、R2、R3的意义:
思考1.在我们摄取的食物中,油脂过多或过少可能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2.为什么提倡适当多吃植物油少吃动物油?
油脂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实质上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的水解过程。
三、人必须吃含蛋白质的食物吗
1、水解最终生成氨基酸a氨基酸通式
2、蛋白质盐析:蛋白质+无机盐溶液(NH4)2SO4或Na2SO4、→沉降+水→溶解
(分离提纯蛋白质)
3、变性: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甲醛、加热等,发生凝结失去活性。不可逆
4、8种必需氨基酸:在人体中不能合成,必须在食物中补给
5、含有蛋白质的食物:豆腐、鱼、鸡蛋、牛奶
四、维生素
1、维生素A:脂溶性维生素
缺少人易患夜盲症、干眼病等眼疾。摄入途径:胡萝卜等蔬菜和鱼肝油中
2、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水溶性维生素
活动探究: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

防止坏血病,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易被氧化,遇热易分解。摄入途径:新鲜蔬菜及水果中(猕猴桃、辣椒)
化学性质小结:
(1)还原性(将I2、Fe3+还原)
(2)加成反应(3)酯化反应
(4)遇热易分解
五、为什么不可一日无盐
思考:1.你知道烹调菜肴时为什么要加盐吗?
2.病人输液时为什么用生理盐水?

延伸阅读

高二化学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031


第三单元盐类的水解
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1、会写溶液中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关系式。
2、会比较溶液中各微粒浓度的大小。
【课前预习】1、阅读下列材料
(1)原子守恒(物料守恒)
在电解质溶液中,由于某些离子能够水解,离子种类增多,但这些离子所含某些原子的总数始终不变,符合原子守恒。如:NaHCO3溶液中c(Na+)∶n(C)=1∶1,则c(Na+)=c(HCO3-)+c(CO32-)+c(H2CO3)
K2S溶液中S2-、HS-都能水解,故S元素以S2-、HS-、H2S三种形式存在,它们之间之间有如下守恒关系:c(K+)=2[c(S2-)+c(HS-)+c(H2S)]
(2)电荷守恒
在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的电荷总数与阴离子的电荷总数相等,即溶液呈电中性。如NaHCO3溶液中有Na+、H+、HCO3-、CO32-、OH-,存在如下关系:n(Na+)+n(H+)=n(HCO3-)+2n(CO32-)+n(OH-),
推出c(Na+)+c(H+)=c(HCO3-)+c(OH-)+2c(CO32-)。
(3)质子守恒(水的电离守恒)
电解质溶液中,分子(或离子)得失质子(H+)的物质的量应相等。根据H2OH++OH-,由水电离出的c(H+)、c(OH-)始终是相等的,溶液中的H+或OH-虽与其他离子结合而以不同形式存在,但其总量相等,即质子守恒。如:在K2S溶液中,H2O电离出的OH-即存在如下关系:c(OH-)=c(H+)+c(HS-)+2c(H2S)。
2、写出碳酸钠、磷酸钠、醋酸、次氯酸钠中的三种守恒关系式。
【新课学习】板块一、单一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大小比较
【例1】:在0.1molL-1的CH3COOH溶液中,离子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练1】:在0.1molL-1的NH3H2O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c(NH3H2O)>c(OH-)>c(NH4+)>c(H+)B.c(NH4+)>c(NH3H2O)>c(OH-)>c(H+)
C.c(NH3H2O)>c(NH4+)=c(OH-)>c(H+)D.c(NH3H2O)>c(NH4+)>c(H+)>c(OH-
【例2】、在氯化铵溶液中,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c(Cl-)>c(NH4+)>c(H+)>c(OH-)B.c(NH4+)>c(Cl-)>c(H+)>c(OH-)
C.c(Cl-)=c(NH4+)>c(H+)=c(OH-)D.c(NH4+)=c(Cl-)>c(H+)>c(OH-)
【练2-1】、比较CH3COONa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练2-2】、比较Na2CO3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版块二: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
【例3】用物质的量都是0.1mol的CH3COOH和CH3COONa配制成1L混合溶液,已知其中c(CH3COO-)>c(Na+),对该混合溶液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c(OH-)>c(H+)B.c(CH3COOH)+c(CH3COO-)=0.2molL-1
C.c(CH3COOH)>c(CH3COO-)D.c(CH3COO-)+c(OH-)=0.2molL-1
【例4】把0.02mol/LCH3COOH溶液和0.01mol/L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则混合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c(CH3COO-)>c(Na+)B.c(CH3COOH)>c(CH3COO-)
C.2c(H+)=c(CH3COO-)-c(CH3COOH)D.c(CH3COOH)+c(CH3COO-)=0.01mol/L
【例5】PH=13的NH3H2O溶液和PH=1的HCl溶液等体积混合,各离子的浓度比较?

版块三:同浓度不同种溶液中同种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
【例6】同浓度的下列溶液中NH4+的浓度的由大到小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NH4HSO4②(NH4)2SO4③(NH4)2Fe(SO4)2④NH4HCO3⑤(NH4)2CO3

【练3】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①Na2CO3②NaHCO3③H2CO3④(NH4)2CO3
⑤NH4HCO3,按c(CO32-)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⑤④③②①B.③⑤②④①C.③②⑤④①D.③⑤④②①
【解题思路整理】

【巩固练习】1、物质的量浓度相同(0.1mol/L)的弱酸HX与NaX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错误的是()
A、c(Na+)+c(H+)=c(X-)+c(OH-)
B、若混合溶液呈酸性,则c(X-)c(Na+)c(HX)c(H+)c(OH-)
C、c(HX)+c(X-)=2c(Na+)
D、若混合溶液呈碱性,则c(Na+)c(HX)c(X-)c(OH-)c(H+)
2、常温下,把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与PH=3的醋酸溶液等体积混合,在所得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c(CH3COO-)c(Na+)c(H+)c(OH-)B、c(Na+)+c(H+)c(CH3COO-)+c(OH-)
C、c(CH3COO-)c(Na+)c(H+)=c(OH-)D、c(Na+)c(CH3COO-)c(OH-)c(H+)
3、在Na2S溶液中c(Na+)∶c(S2-)的比值2∶1(填“>”、“<”或“=”);若要使该比值变小,可加入的物质是()
A、适量NaOHB、适量盐酸C、适量KOHD、适量KHS溶液
4、将0.1mol/L的醋酸钠溶液20mL与0.1mol/L的盐酸10mL混合后,溶液显酸性,则溶液中有关微粒的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c(CH3COO-)c(Cl-)c(H+)c(CH3COOH)B、c(CH3COO-)c(Cl-)c(CH3COOH)c(H+)
C、c(CH3COO-)=c(Cl-)c(H+)c(CH3COOH)D、c(Na+)+c(H+)=c(CH3COO-)+c(Cl-)+c(OH-)
【课后反思】我的问题和收获

高二化学教案:《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化学教案:《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学习目标】

1、会区分强弱电解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溶液的酸碱性判断、PH的计算方法、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

3、盐类的水解及应用

4、难容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知识点1 弱电解质的电离

1、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弱电解质电离是_______的,用?表示。

如:CH3COOH______________??NH3·H2O_______________??

(2)多元弱酸分步电离,以第一步电离为主。如H2S的电离方程式为H2S______________

(3)多元弱碱用一步电离来表示:如Fe(OH)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离平衡的特征:弱、等、动、定、变

3、电离平衡常数

(1)定义: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电离平衡时,弱电解质电离形成的各种离子的______________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的________之比是一个常数,用符号___表示

(2)电离常数表示方法:对于AB???A++B-,K=___________________

(3)意义:表示弱电解质的电离能力。一定温度下,K越大,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______。

(4)影响因素:K只与_____有关,对同一电解质,温度升高,K_____。

4、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1)内因 : 电解质本身的性质决定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

(2)外因:

a温度:由于电离过程吸热,温度改变,平衡移动,升温促进电离,平衡_____移动

b浓度:电解质浓度降低(加水稀释),电离平衡_____移动,电离程度____;电解质浓度增大(加电解质),电离平衡____移动,电离程度____;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小,电离程度越大

c同离子效应:加入含弱电解质离子的强电解质,抑制电离,电离平衡_____移动

d反应的离子:加入能与电解质电离出的离子反应的离子,促进电离,电离平衡_____移动

【例题1】已知0.1 mol·L-1的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要使溶液中c(H+)/c(CH3COOH)的值增大,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加少量烧碱溶液B.升高温度 C.加少量冰醋酸 D.加水

【例题2】1、现有①硫酸铜晶体、②碳酸钙固体、③纯磷酸、④硫化氢、⑤三氧化硫、⑥金属镁、⑦石墨、⑧固态苛性钾、⑨氨水、⑩熟石灰固体,其中(1)属于强电解质的是________ (填序号,下同);

(2)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3)属于非电解质的 ;

(4)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的是 (5)能导电的是

知识点2 水的离子积 溶液的酸碱性

1、水的离子积

a、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常温下:Kw=________________,此时c(H+)=

c(O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影响因素:Kw只受________影响,温度越高,Kw________

c、适用范围:Kw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稀的解质水溶液

2、溶液的酸碱性与c(H+)、c(OH-)的关系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溶液酸碱性

任意温度c(H+)与c(H+)的关系

c(H+)的范围(mol/L)(25℃)

pH范围(25℃)

中性溶液

c(OH-)___c(H+)

c(H+)___1.0×10-7

__7

酸性溶液

c(OH-)___c(H+)

c(H+)___1.0×10-7

__7

碱性溶液

c(OH-)___c(H+)

c(H+)___1.0×10-7

__7

【例题3】25 ℃时,0.01 mol·L-1的H2SO4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是()

A.0.01 mol·L-1B.0.02 mol·L-1C.1×10-12 mol·L-1D.5×10-13 mol·L-1

【例题4】下列溶液一定显碱性的是()

A.溶液中c(OH-)>c(H+)B.溶液中含有OH-C.滴加甲基橙后溶液显红色D.滴加甲基橙后溶液显黄色

知识点3 PH的计算

1.计算方法

pH=_______________,求pH的关键是求溶液中的c(H+)。

2、强酸强碱溶液混合后pH的计算

溶液类型

相关计算

两种强酸混合

强酸c2:c2(H+)(强酸c1:c1(H+))→c(H+)混=V1+V2(c(H+)1V1+c(H+)2V2)→pH

两种强碱混合

强碱c2:c2(OH-)(强碱c1:c1(OH-))→c(OH-)混=V1+V2(c1(OH-)V1+c2(OH-)V2)→c(H+)=c(OH-)混(Kw)→pH

强酸强碱混合

恰好完全反应

显中性,常温下pH=7

酸过量

先求c(H+)混=V酸+V碱(c(H+)酸V酸-c(OH-)碱V碱)→pH

碱过量

先求c(OH-)混=V碱+V酸(c(OH-)碱V碱-c(H+)酸V酸)→c(H+)混=c(OH-)混(Kw)→pH

3、稀释后溶液pH的变化规律

(1)对于强酸溶液(pH=a)每稀释10n倍,pH增大___个单位,即pH=a+n(a+n

(2)对于强碱溶液(pH=b)每稀释10n倍,pH减小___个单位,即pH=b-n(b-n>7)。

(3)对于弱酸溶液(pH=a)每稀释10n倍,pH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即对于pH相同的强酸与弱酸稀释相同倍数,强酸pH变化的程度大)。

(4)对于弱碱溶液(pH=b)每稀释10n倍,pH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即对于pH相同的强碱与弱碱稀释相同倍数,强碱pH变化的程度大)

【例题5】常温下,下列关于溶液稀释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pH=3的醋酸溶液稀释100倍,pH=5

B.pH=4的H2SO4溶液加水稀释100倍,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1×10-6mol/L

C.将1 L 0.1 mol/L的Ba(OH)2溶液稀释为2 L,pH=13

D.pH=8的NaOH溶液稀释100倍,其pH=6

【例题6】pH=10和pH=12的两种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pH为________

知识点4 酸碱中和滴定

1、操作(以标准盐酸滴定待测NaOH溶液为例)

(1)准备工作

①滴定管的检漏。

②洗涤:分别取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各一支,用蒸馏水洗涤2~3次,再用标准酸液和待测碱液各润洗2~3次,润洗液必须从滴定管下端排出。

③装液:向碱式滴定管中装入待测NaOH溶液

④赶气泡

⑤调液面:将液面调至_______________

⑥记读数。

(2)滴定操作:放出一定体积NaOH溶液于洗净的锥形瓶中,在锥形瓶的待测溶液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开始滴定。左手控制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两眼注视锥形瓶内溶液______。

①滴定速率:先快后慢,逐滴加入,不能____________。

②终点的判断:当滴入最后一滴,刚好使指示剂______,且半分钟内_______,即到终点,读数并记录。

(3)数据处理:为减小误差,滴定时,要求重复实验2~3次,求_________。

2.常见误差分析

可能情况

导致c(待)=V(待)(c(标)·V(标))

未用标准液润洗滴定管

未用待测液润洗移液管或所用的滴定管

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

洗涤后锥形瓶未干燥

标准液漏滴在锥形瓶外一滴

待测液溅出锥形瓶外一滴

将移液管下部的残留液吹入锥形瓶

滴前有气泡,滴后无气泡

滴前无气泡,滴后有气泡

滴前仰视,滴后平视

滴前平视,滴后仰视

滴前仰视,滴后俯视

达终点后,滴定管尖嘴处悬一滴标准液

【例题7】.实验室中有一未知浓度的稀盐酸,某学生测定盐酸浓度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请完成下列填空:

(1)配制100 mL 0.10 mol·L-1 NaOH标准溶液。

①主要操作步骤:计算→称量→溶解→(冷却后)→_________→洗涤(并将洗涤液移入容量瓶)→________→_______→将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中,贴上标签。

②称量________g氢氧化钠固体所需仪器有:天平(带砝码、镊子)、________、________。

(2)取20.00 mL待测盐酸放入锥形瓶中,并滴加2~3滴酚酞作指示剂,用自己配制的标准NaOH溶液进行滴定。重复上述滴定操作2~3次,记录数据如下:

实验编号

NaOH溶液的浓度(mol/L)

滴定完成时,NaOH溶液滴入的体积(mL)

待测盐酸的体积(mL)

1

0.10

22.64

20.00

2

0.10

22.72

20.00

3

0.10

22.80

20.00

①滴定达到终点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上述数据,可计算出该盐酸的浓度约为________(保留2位有效数字)。

③排去碱式滴定管中气泡的方法应采用操作(如下图所示)中的________,然后轻轻挤压玻璃球使尖嘴部分充满碱液。

④上述实验中,下列操作(其他操作正确)会造成测定结果偏高的有________。

A.滴定至终点时俯视读数 B.酸式滴定管使用前,水洗后未用待测盐酸润洗

C.锥形瓶水洗后未干燥 D.碱式滴定管尖端部分有气泡,滴定后消失

知识点5 盐类的水解

1、盐类的水解规律

(1)正盐

盐的类型

是否水解

溶液的pH

强酸弱碱盐

水解

pH

强碱弱酸盐

水解

pH>7

强酸强碱盐

不水解

pH=7

a盐对应的酸(或碱)越弱,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碱性(或酸性)越强。如相同浓度的Na2CO3和CH3COONa溶液的pH前者_____后者。

b同种水解离子浓度越大,溶液的酸性或碱性越强,如同浓度的氯化铵和硫酸铵溶液,________溶液酸性强。

c相同条件下,水解程度:正盐>酸式盐。Na2CO3>NaHCO3

(2)酸式盐

多元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既_____又_______,溶液酸碱性取决于酸式酸根离子的_____程度和______程度的相对大小。

a水解>电离,溶液显____性,NaHCO3、NaHS、Na2HPO4

b电离>水解,溶液显____性,NaHSO4、NaH2PO4

多元强酸的酸式盐,酸式酸根离子只电离不水解,溶液显___性,NaHSO4

(3)双水解反应

弱酸弱碱盐在水溶液中会发生双水解反应

a、NH4+与CO32-、HCO3-、S2-等会发生不完全双水解,会相互促进。

b、完全双水解,Al3+与CO32-、HCO3-、S2-、HS-、AlO2-

因素

对盐类水解程度的影响

内因

组成盐的酸或碱越弱,水解程度越____

外界条件

温度

升高温度能够____水解

浓度

盐溶液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____

外加酸碱

水解显酸性的盐溶液,加碱会_____水解,加酸会_____水解,反之亦然

外加盐

加入与盐的水解性质相反的盐会____盐的水解

高二化学《化学电源》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二化学《化学电源》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高二化学《化学电源》教案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教材的第一章着重研究了化学能与热能的关系,本章则着重研究化学能与电能的关系,均属于热力学研究的范畴。通过以前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化学反应的自发性、以及原电池的原理等理论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理论知识准备。化学电池是依据原电池原理开发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广阔的应用范围的技术产品。本节的教学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延伸和拓展,将抽象的理论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感性体验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深入认识化学电池。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电池工业的进步,各种新型的电池层出不穷。教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类电池,如生活中最常用的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二次电池(铅蓄电池)、和在未来有着美好应用前景燃料电池。简介了电池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性能和适用范围,引出了“活性物质”,比能量,比功率自放电率,记忆效应,等概念。同时向学生渗透绿色环保的意识。

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电池,对他们的性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计划采取由学生分组进行课前准备,各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就某一类电池的结构,性能,反应原理,应用范围,优缺点进行分析归纳,并指派一位同学进行发言,其他同学对其发言进行评价。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做好引导,协调,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主体。

教学重点: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性能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化学电池的反应原理

二.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本节教材内容,并组成学习小组分别搜集有关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材料。将各类电池的结构特点、反应原理、性能、以及适用范围进行归纳总结。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合作精神。

【导入新课】

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的知识。我们知道化学能可以直接的转化为热能、电能等其他的能量形式,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的“原电池”就是将化学物质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下面我们一起回顾有关原电池的知识。

【复习回顾】

1.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构成前提:有一个能够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构成条件:有两个活性不同的电极

有电解质溶液

构成了闭合回路

2.原电池的原理(以Cu-Zn原电池为例)

负极:Zn–2e-=Zn2+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2H++2e-=H2发生还原反应

【过渡】

原电池装置尽管能够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但是能量转化效率太低,而且缺乏实用性。我们现在使用的各种化学电池都是科技人员在原电池这一理论模型的基础之上,在不断的实践中应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和技术设计出的具有更高的能量转化效率、供能稳定可靠、电容量大、工作寿命长、使用维护方便的各种实用电池。各种化学电池的性能也不尽相同,如何判断一种电池性能是否优劣下面我们请各组发言同学上台为大家介绍常见的各类电池。同学们注意对比不同电池的结构、性能、反应原理、和使用范围。

【学生活动】

1学生代表上台介绍一种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的基本构造、反应原理、以及主要的性能、使用范围,应用前景等方面的知识。

2其他同学就其发言进行评价、交流、提出问题,发言同学及其合作小组成员负责解答。教师进行引导

【教师小结】教师就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进行小结

碱性锌锰电池比酸性碱性锌锰电池存放时间较长,电压稳定。

电极反应:

负极:Zn(s)+2OH-(aq)-2e-=Zn(OH)2(S)

正极:2MnO2(s)+2H2O(l)+2e-=2MnOOH(s)+2OH-(aq)

总反应:Zn(s)+2MnO2(s)+2H2O(l)=2MnOOH(s)+Zn(OH)2(S)

【学生活动】

1学生代表上台介绍一到两种二次电池(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的基本构造、反应原理、以及主要的性能、使用范围,应用前景等方面的知识。

2其他同学就其发言进行评价、交流、提出问题,发言同学及其合作小组成员负责解答。教师进行引导

【教师小结】教师就二次电池(铅蓄电池)进行小结

铅蓄电池在所有二次电池中可充电次数最多,电压稳定,使用方便,安全可靠,价格低廉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铅蓄电池的主要缺点是“比能量”低,笨重,废弃后会污染环境。

电极反应:(放电时)可以自发进行

负极:Pb(s)+SO42-(aq)-2e-=PbSO4(s)

正极:PbO2(s)+4H+(aq)+SO42-(aq)+2e-=PbSO4(s)+2H2O(l)

总反应:Pb(s)+PbO2(s)+2H2SO4(aq)=2PbSO4(s)+2H2O(l)

电极反应:(充电时)不能自发进行

阴极:PbSO4(s)+2e-=Pb(s)+SO42-(aq)

阳极:PbSO4(s)+2H2O(l)-2e-=PbO2(s)+4H+(aq)+SO42-(aq)

总反应:2PbSO4(s)+2H2O(l)=Pb(s)+PbO2(s)+2H2SO4(aq)

【学生活动】

1学生代表上台介绍一到两种燃料电池(氢氧燃料电池,甲醇燃料电池)的基本构造、反应原理、以及主要的性能、使用范围,应用前景等方面的知识。

2其他同学就其发言进行评价、交流、提出问题,发言同学及其合作小组成员负责解答。教师进行引导

【教师小结】教师就燃料电池(氢氧燃料电池)进行小结

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超过80%,远高于普通的燃烧反应,而且排放的废弃物也很少,有利于节能减排。燃料电池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电极反应:

负极:2H2-4e-=4H+

正极:O2+4H++4e-=2H2O

总反应:2H2+O2=2H2O

【学生讨论】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使用电池?

你设想未来的电池应该具有那些特点?

【教师总结】

【布置作业】

高二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高二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了解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⑵了解生长素发现过程及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能力目标
⑴初步掌握科学研究一般遵循的思维方式和步骤,及经典实验分析方法
⑵初步学会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
情感目标
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学情分析
本节课以探究植物向光性现象作为引导,通过让学生分析达尔文、詹森、温特几位科学家的经典探究实验,逐层推进、环环相扣介绍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非常适合在教学中是培养学生分析探究能力和评价实验能力。经过一学期必修一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分析、设计实验基本原则和方法。因此将讲述课转化为教师引导下的小组合作下的启发探究课,必将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重点
通过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体会和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思维方式和步骤。
教学难点
⑴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和分布。⑵实验设计的科学严谨分析。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研讨式学习、课件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课件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PPT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思想
1.回顾前面内容
动物主要通过哪些方式调节生命活动?
2.引入新课:
(1)植物生命活动是否需要调节,又是如何调节的?
(2)PPT展示“问题探讨”植物向光性图片
提问:
①这些植株生长方向有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会这样生长?对它们有什么好处?
回顾:神经——体液——免疫
明确学习重点。
学生思考作答
向光生长:向光特性,适应性
温故
导入新课
植物向光性的探究历程
1.达尔文实验
阅读课本小资料:胚芽鞘相关知识
PPT展示实验过程及方法
展示实验一:①单侧光照射向光弯曲
※补充实验:均匀光照射直立生长
提问:由此得出结论是什么?
PPT展示实验二:
②去掉尖端不生长不弯曲
提问:①②对照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或观点?
进一步提问,与尖端以下有关系吗?需要继续研究吗?
PPT展示实验三:③尖端套锡箔小帽
①③与实验一对比,得出什么结论?
PPT展示实验四:④锡箔纸包住尖端以下
①④对照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或观点?
①③④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达尔文这种设计体现了实验设计的哪些原则?
提出假设: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补充(副板书):
阅读教材P47“相关信息”了解金丝雀虉草及胚芽鞘知识。
提示:看到现象、提出问题
独立思考,同桌间讨论作答。
归纳结论一:单侧光照射对向光生长很重要
自主合作思考讨论
归纳结论二:胚芽鞘能向光弯曲与尖端有关
独立思考,同桌间讨论作答。
归纳结论三:单侧光照到尖端才表现胚芽鞘能向光弯曲。
归纳结论四:
感光部位在尖端。
※对照、单一变量
让学生从更高层次概括: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外因引起内因起变化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独立思考、分析推理能力。


学习对照分析,体验对照原则
体会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
引导:请同学们思考“影响”是什么?是尖端结构本身,还是尖端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
2.詹森实验
教师提问:
※詹森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是什么?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课本图3-2符合单一变量、对照原则吗?实验需要改进吗?
※如何排除琼脂快本身的影响?
学生自我学习并描述实验过程与方法
学生分步思考
推理实验思想渗透
引导:怎样证明是化学物质的作用而不是尖端本身呢?
3.拜尔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问):
①观察到什么现象?获取了哪些信息?预测一下,如果放在光下结果会怎样?
②为什么放在黑暗环境中进行?
③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④还可以如何改进实验,使结果更具说服力
⑤该结论对达尔文推想有没有影响?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实验过程及方法
组内讨论2min,作答。
结论:
※设计实验排除琼脂快的影响
①胚芽鞘向放置尖端相对的一侧弯曲(化学物质、向下传递、分布不均)
②排除单侧光对实验的干扰;某种物质是尖端产生的,可能与单侧光照射刺激无关。
③“影响”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分布不均是向光性的原因。
④否定达尔文的推论: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尖端产生某种刺激。(有无光照都可产生)

初步学会分析和评价实验,养成质疑精神
引导:怎样证明这种化学物质的存在呢?
4.温特实验
①课本实验符合基本原则吗?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
②与拜耳实验相比,该实验有什么巧妙之处?
③结论是什么?
④你认为这种物质在哪里合成?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并简述实验过程及方法
小组间讨论3min,然后作答。
①不,缺乏对照组
②提取了“影响”,排除了尖端的影响。
③化学确实物质存在。
④尖端、下面一段(伸长区)
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体验单一变量对照原则。
引导:这种造成植物向光性的物质倒底是什么?
5.郭葛等人实验
通过演示文稿展示向光弯曲形成的原因。
①生长素是什么物质?有类似效应的物质?
②尝试解释胚芽鞘向光性形成的原因。
③什么是植物激素?含量多吗?作用大吗?
自读教材P47-48楷体字以上,回答几个问题。
①吲哚乙酸(IAA);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
②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快;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少,生长慢。
③植物体内产生,作用与生长发育的有机物;微量;显著。
自学能力、获取有效信息能力。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①生长素合成部位是?原料是?
②生长素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哪些部位?
③运输方式有哪几种?
④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什么样的特点?
⑤完成后面的讨论。
分析演示实验设计方法。
自读教材P48下面到结束,完成问题。
①幼嫩部位:幼芽、幼叶、发育着的种子;色氨酸
②生长旺盛部位:胚芽鞘、芽、根尖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着的种子、果实
③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
④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自学能力。
培养质疑、分析、评价能力;严谨治学态度。
小结
1、简单分析生长素发现实验过程中的经典实验
2、通过实验探究得到以下结论: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总结归纳。
探究无止境;培养观察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科学研究遵循的一般步骤
(1)发现问题;
(2)收集与此问题相关资料(通过观察、测量等);
(3)筛选相关资料寻找理想的联系和规律;
(4)提出假设(一个总结)此假设应能够解释已有的资料并对进一步需要研究问题提出建设;
(5)严格验证假设;
(6)根据新发现对假设进行证实、修订或否定
以此构建科学研究的思维模型,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课后作业
1.设计实验证明单侧光照射时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发生在胚芽鞘尖端
2.设计实验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240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