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备课教案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发展历程: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出现。
(2)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的形成: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点:
(1)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
(2)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3)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4)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1)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2)战国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3)魏晋时期,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4)隋唐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许多优秀作品。
(5)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6)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三、京剧的出现
1、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2)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3)明朝时候,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5)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6)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2、代表人物: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课标要求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汉字、书画的发展演变脉络
2.理解京剧形成发展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碑帖、历史比较、欣赏图片、欣赏戏剧等方法,了解中国书画和戏剧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珍惜和弘扬古代优秀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京剧艺术的特色和成就
难点:理解中国书画和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
[课件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图案]
教师提问:北京奥运会为什么采取这样的设计图案?学生讨论。
教师指出:这是奥运会徽史上第一次汉字字形的引入。汉字是表意文字,是象征性的符号体系。汉字中的一笔一划,充满者对生活气氛的烘托和对生命意义的隐喻。由此引入新课。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
汉字源远流长。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渐渐演变成为汉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2、汉字演变的基本脉络
汉字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商周的甲骨文发展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教师可以一边介绍,一边借助课件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图片欣赏对比的方法给学生以直观印象。
3、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4、书法艺术
(1)、楷书
特点: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
发展:始于东汉。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结合课件展示楷书名家的代表作。
(2)、草书
特点: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虽难于辨识,实用性不大,却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发展: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魏晋以来盛行不衰,名家辈出。
代表人物: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3)、行书
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发展: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
代表作:王羲之等。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三、中国画的起源、演变及特点
教师:什么是中国画?特点?
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其绘画形式、艺术风格、表现技法都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1、远古的绘画艺术
起源: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祖先就在陶器上绘制图案。
代表作: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2、战国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
代表作:战国楚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以线条勾画物象,构图简洁而有序,平面感和装饰性极强,生动的气韵,简洁的笔墨,流畅的线条,表达出完美的意境,反映出画家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它们虽然不能叫卷轴画,但可以窥见当时的绘画水平,这时确立了中国绘画艺术以线条造型的民族风格形式。
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这一时期士族兴起,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他们文化修养很高,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有力地推动绘画艺术的提高。此时人物肖像画是主要的创作主题。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提出,要求绘画作品应重表现人物的风貌、气质。这和后来的绘画理论家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对当时绘画风格有很大的影响,也为中国画重气韵的特点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发展到晋、南北朝,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除人物,宗教题材外,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同时,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指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
代表作: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
4、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在继承魏晋以来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产生出许多画家和优秀作品。中国的绘画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从唐朝开始,由于是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再加上唐诗的伟大成就和影响,绘画重情趣求意境,追求一种“画中有诗”的意境,希望通过绘画来表达一种心境。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抒情性成为当时绘画的主流,文人画从此兴起。唐朝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开创了新纪元。唐代在隋代承前启后过渡的基础上,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代表作: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盛唐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此外,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5、两宋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适应民间需要,绘画成为商品。这些因素,使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各画种全面发展,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繁荣,盛极一时,其光辉璀璨,照耀百代。中期出现了以水墨写意为主体的文人画,讲求诗书画统一,注重笔墨情趣,是富有生命力的画派新支。体备众法,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是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特点。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代表作: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它描绘了北宋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的景象,作品充分展示了画家的写实功力,河流、物舍、舟船、城关、人群、虹桥、楼观、店铺、市街、驼队,等等,一切物象都刻画得入微传神。
6、元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这一时期文人画开始占据画坛的主导地位。所以适合于表现文人画家意识的山水画和枯木竹石、梅、兰以及墨笔花鸟大量涌现,人物故事画的相对减少。随着文人画的繁荣,绘画作品中诗、书、画进一步密切结合而且成为普遍的风尚。这加强了中国画的文学趣味,更好地体现了中国画的民族特色。同时,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中,特别强调了笔墨技巧的运用,讲究绘画作品要具书法韵味,将书法融入画法之中,在笔墨技巧上起了新的变化,使水墨写意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要求绘画体现书法性用笔,反对刻意求工、求似,主张神似,逸为上。追求作品的古意和“士气”,重视画家主观意兴和思想感情抒发。中国画在明代产生了许多流派,各派又在创作和理论上自成体系。清代的绘画艺术,继续着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的创作以及水墨写意画盛行。更多的画家在文人画创作思想影响下,追求笔墨情趣,很多画家钟爱梅、兰、竹、菊等题材和泼墨大写意手法,他们的艺术对近现代花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代表作: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
三、京剧的出现
1、京剧的形成
清代开始,地方戏曲日趋繁盛,一批大型地方戏曲趋于定型和成熟。这些地方戏曲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和风格。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在安徽一带很有名气的“三庆”徽戏班,来到北京演出。徽戏在北京经常和其他剧种同台演出,注意吸收和借鉴他们的长处。尤其是与以唱二黄调和西皮调为主的汉戏的合演,逐渐形成了二黄与西皮的合流,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后来徽剧又吸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逐渐形成以“皮黄”为主要声腔的京剧。到1840年左右,京剧的唱腔、念白、剧本和表演已经成熟,尤其是出现了以演“京戏”为主的一批演员,他们不再以徽戏、汉戏为名,而以演“京戏”自居。从此,诞生了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
2、京剧的发展
早期的京剧以迷人的唱腔、丰富的剧目、精彩的表演和京腔京味吸引了观众,使京城出现了京剧热。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已经被京城市民承认,成为人们最喜爱的舞台艺术。并涌现出著名的“同光十三绝”。
3、京剧走向世界
京剧来源于地方戏,有着南北方许多剧种的优点,所以很容易地被各地观众所接受。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京剧迎来了它的繁荣期。京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风靡全国,被誉为“国剧”。20世纪以来,京剧在不断革新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流派纷呈,新剧迭出,走向世界,达到了艺术上的顶峰时期,创造了中国戏曲史上令人振奋的辉煌。
4、京剧表演特色
京胡、二胡、笛子、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鼓、板、大锣等打击乐器伴奏;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化妆都有一定的谱式;唱、念、做、打有机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表演有程式性和虚拟性,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小结:运用知识网络概括本课基础知识
拓展:
中国文人画的精髓在于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宋代画院考试中曾出现过以下题目:踏花归去马蹄香、竹锁桥边卖酒家、嫩绿枝头红一点。结合文人画追求意境的特点,请你来构思,什么样的画面设计在当时会获得考试的好名次?
戏曲欣赏
在介绍完相关知识点后,教师可选取中国各地著名的戏曲剧种进行播放,指导学生进行欣赏,展现艺术本身的魅力,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识记:汉字的起源及发展脉络,书法艺术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中国画的发展脉络及基本特征;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艺术特点以及艺术家代表;(2)理解:书画同源和京剧形成发展的原因;(3)通过了解汉字书画的发展历程特点,初步学习欣赏书画艺术。(4)通过对京剧艺术的了解,学会欣赏京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碑帖、历史比较、欣赏图片、欣赏戏剧等方法,了解中国书画和戏剧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体会国粹京剧的魅力;(2)汉字书画及京剧都是祖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我们要珍惜和弘扬古代优秀文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难点:理解中国书画和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书画同源)
学法指导
1.绘画艺术和当时社会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由当时政治经济条件决定的。例如宋朝时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增加,文化需求扩大,风俗画开始流行;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画家们多画残山剩水寄托抑郁心情。
2.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构筑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了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过程
一.书法艺术的演变过程
1.汉字
(1)演变:
①起源: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起源于“图画文字”。
②成熟: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③演变: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
(2)特点: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
(1)阶段特征:
①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
②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从此,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2)主要代表:
①楷书:特点: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
发展: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唐代楷书步入盛世。
代表:魏晋的钟繇、王羲之,唐朝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②草书:特点: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发展: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
代表: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
③行书: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代表:东晋的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明朝文征明等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遵循一定章法的独特艺术。汉字书法是线的艺术,它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和表达出各种形体、感情和气势。书法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形体美、动态美和意境美,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下列四幅图片中所示的文字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③②④B.②③④①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
答案B
解析怀素是唐朝书法家,甲骨文出现在商朝,秦始皇时期采用的是小篆,王羲之生活在东晋。
二.中国绘画的发展
1.先秦时期
(1)远古:彩陶画《鹤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2.秦汉时期
(1)特点:中国画又称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2)秦汉以后的历代画家们,用笔、墨和矿物颜料,在纸、绢等材料上创作出大量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
3.魏晋时期
(1)特点:士大夫画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2)代表:东晋画家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
4.隋唐时期
(1)特点:在继承前代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2)代表: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这一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更是盛极一时。
5.两宋时期
(1)特点: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2)代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6.元明清时期
(1)特点: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2)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对“书画同源”的理解
(1)“书画同源”是中国传统书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①指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通之处。②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的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后者曾经成为文人画兴起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2)中国古代的甲骨文、金文中保存有大量的图画文字,这些文字具有一定的绘画因素和广泛的表现范围。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反映出人对自身和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人的绘画意识的发展。随着图画文字由图案化的形象符号逐渐演变为由线条构成的文字,人们也提高了对于线条自身表现力的认识,并逐渐发展运用毛笔的技巧,形成了独立的书法艺术。而运用毛笔的线条来描绘图像,也正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特点。
(3)书画的区分来自目的不同。文字的作用在于传意,绘画的作用在于见形。宋元以后文人画家由于对笔墨的重视,又从新的角度强调了“书画同源”的观点,其用意在于强调绘画用笔本身独立的形式、趣味和审美意义。例如,元代书画家赵孟在题《枯木竹石图》中说:“石如飞白木如箍,写竹还应八分通,若还有人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汉字起源于()
A.数字B.标记C.图画D.生产工具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和理解能力。原始汉字与绘画是密不可分的,是通过图画表达出来,是象形文字。
三.全面认识京剧
1.戏曲的演变
(1)起源:中国戏曲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优伶。
(3)元代: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4)明朝: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2.京剧的出现
(1)背景
①清朝前期:北京戏曲舞台非常活跃,昆曲和各种地方戏曲,同城争辉。
②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
③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京剧。
(2)发展
①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②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各地。
③民国以来逐渐走向世界。
3.地方戏曲
秦腔、越剧、川剧、粤剧、黄梅戏等。
京剧的主要艺术特色
(1)虚拟化:中国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虚无的重视。戏曲表演受限于舞台,表现手法上体现虚拟性或写意性,超越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具体表现在舞台布置、人物化妆、人物服饰和舞台行动等方面。
(2)综合性:京剧中包含着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与内容,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都有所体现,并且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
(3)脸谱化:京剧依据人物性别、年龄和身份、职业,更主要的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各行当,并根据不同的脸谱勾画,区分人物的忠、奸、善、恶,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
(4)故事性:京剧大多以历史故事为依托进行编演,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并赋予其深刻的寓意,起到一定的教育或启迪的作用。?
(5)程式化:京剧表演的过程和形式都已形成许多规范化、固定化的东西,即所谓程式。
下列有关京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京剧是中国成就最高的戏剧形式
B.京剧的形成体现了我国戏剧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
C.京剧是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因此称京剧
D.京剧的形成、发展与满族统治者的喜好、支持密不可分
答案C
解析京剧是徽剧、汉剧在京城合流,吸取了昆曲、梆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字韵上受京城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而形成的。
本课测评:
一、选择题
1.我国史学工作者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批甲骨文以前的刻符和早期文字,如:半坡陶文、大汶口文字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国家形成的标志B.已经全部得到识读
C.与以后成熟的文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D.具有相通性,起到了加强各地联系的作用
2.如果有人想师从名家练习行书,你认为最好的字帖是()
A.《兰亭序》B.《颜氏家庙碑》
C.《自叙帖》D.泰山石刻
3.阅读教材48页第二幅插图,它体现了()
A.文人情趣B.民间风情C.质朴与浪漫D.王朝鼎盛气象
4.下列连线,不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B.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风图》
C.唐朝时期──宗教画──《送子天王图》
D.北宋时期──风俗画──《洛神赋图》
5.歌曲《说唱脸谱》中唱到:“蓝脸的窦尔敦盗玉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所述的是哪一种戏曲?()
A.南戏B.杂剧C.京剧D.昆曲
6.《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书画艺术上的巅峰之作,千百年来一直是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竞相争夺的至宝,普通百姓根本就无缘一睹真容,现藏于故宫。该画(部分)见下图,说法正确的是()
A.吸收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B.以文人画为特色,讲究借物抒情,追求意趣
C.以风俗画为亮点,描绘北宋京城的繁华
D.题材广泛,场面宏大反映了唐朝时的盛景
7.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
A.由大到小B.由繁到简C.由象形到会意D.由图画到符号
8.下列是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吉祥物福娃。这种画风继承了中国画的哪种风格?
A.战国帛画人物肖像画风格B.秦汉工笔重彩
C.隋唐山水画的风格D.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的写意画风格
9.京剧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戏曲已经成为城乡人民的文化需求B.文化专制导致了戏剧的繁荣
C.地方戏曲日益繁荣D.安徽、湖北艺人的长期努力
10.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15分)
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状字,经历了约7000年的发展,至今仍充满活力。下图以“虎”、“象”、“鹿”、“鸟”四字为例,分别展现了“汉字七体”的风采: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A、B、C、D分别指的是哪几种字体?(4分)
(2)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什么时期?其产生的条件有哪些(3分)
(3)分析出中国印本身所含的三种历史信息。(3分)
(4)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名字叫什么?象征了什么?据你推测它属于什么画种?(5分)
参考答案:
1.B.A项不成立,因为这些图画文字远远早于国家的产生;C项与史实不符,迄今为止,史学家还不能全部识读这些符号(部分的识读恰恰证明了B项的正确性);D项迷惑性最大,但是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生活相对隔绝,区域交流几乎不存在。故答案为B。
2.A.题干要求是“行书”中“最好的”字帖,所以选A,《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故答案为A。
3.A.本图是元朝王冕的《墨梅图》,是这一时期文人写意画中的代表。问人写意画,追求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故答案为A。
4.D.本题考查中国绘画的发展历史,属于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北宋时期,风俗画成为一大亮点,杰出的代表作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洛神赋图》是魏晋时期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传世佳作。故答案为D。
5.C.材料所反映的是京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化装谱式。故答案为C。
6.C.《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的绘画代表作品,属于风俗画。A项是隋唐时期绘画发展的特点;B项是元明清时期的绘画特点;D项中的时间“唐朝”错误。故答案为C。
7.B.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中国汉字的发展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故答案为B。
8.D.回答本题,注意从画风上观察,认清吉祥物五福娃绘画的思想性、艺术性。战国人物帛画讲求造型准确、线条流畅;秦汉工笔画讲求色彩绚丽,线条流畅;这幅图不属于山水画。故答案为D。
9.B.本题考查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文化是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B项本身表述错误,文化专制只能压制戏剧的发展。故答案为B。
10.解析:第(1)问读图结合中国各种字体的特点即可得出正确结论。第(2)问只要掌握了汉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的原因就不难作答;第(3)问考查从图片材料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中国印将汉字“京”人格化,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同时又是篆刻作品,包含了中国的汉字、书法艺术、篆刻艺术三种历史信息,所以需要从汉字与书法方面考虑,第(4)问可以结合时事知识,“福娃”正是把我们中国人对于举办奥运会和社会发展的喜悦之情表达出来,属于民间风俗画。
答案:(1)A-甲骨文B-小篆C-草书D-行书(4分)
(2)魏晋南北朝时期。首先,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为个性化的艺术创造准备了材料;其次,这一时期,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最后,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也为这一时期书法的产生和创新提供了条件。(3分)
(3)中国的汉字、中国的书法艺术、中国的篆刻艺术。
(4)福娃。繁荣与收获;欢乐;奥林匹克圣火;绿色奥运;春天和喜悦。民间风情画
教学目标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教学要求
汉字与中国书画
中国的戏剧艺术
(1)了解汉字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
(2)了解古代中国的文人画
(3)了解京剧的产生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说明元杂剧、京剧等剧种的艺术成就
感受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和祖国戏剧文化遗产的魅力,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继承发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1
教师可展示东晋王羲之的楷书、行书、草书作品的图片,请学生在答出是哪一位书法家的基础上谈谈这几幅书法作品的特点,教师则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 除了书法艺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又具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新课导入●2
教师可展示学生的书法或绘画作品,请学生进行点评,并在此基础上谈谈中国书画艺术的特点,教师则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 为什么中国书画会具备这些特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基础达标
1. (2014年扬州模拟卷)秦始皇曾经在东巡中立了六块碑刻,右图为其中之一的《泰山石刻》,据传为当时大臣李斯所书。它的字体应是 (B)
A. 甲骨文
B. 篆书
C. 行书
D. 楷书
解析 碑刻字体为篆书。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由李斯、赵高撰写的小篆成为全国统一文体。
2. (2014年镇江模拟卷)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李白的这首诗赞颂的是 (C)
解析 从李白的诗句看,该字体书写狂放、随意、纵情、潇洒,应为草书。A项为行书,B项为篆书,D项为楷书,C项为草书,C项正确。
3. 余秋雨说:“中华文明的长寿秘密是汉字。”下列关于中国汉字与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D)
A. 汉字起源于甲骨文
B. 汉字在秦汉时期形成完整体系
C. 汉字的演变趋势是由简到繁
D. 书法艺术分为自发、自觉两个阶段
解析 汉字起源于“图画文字”,在商朝形成完整体系,其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4. (2014年无锡模拟卷)由刘德华、佟大为、张静初、林志玲主演的时尚动作片《富春山居图》,高票房低口碑,引发全民吐槽。与影片同名的《富春山居图》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由元朝的书画家黄公望所绘。该画反映出 (B)
A. 商品经济的繁荣
B. 文人画的盛行
C. 书法艺术重视法度
D. 市民文艺占据我国艺术主流
解析 该画高雅脱俗,借景抒情,意境深远,具有神韵意趣,画面上可见绘画、篆刻、书法等,符合文人画的特点。
5. 明代徐渭有一首题画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据此可见该配诗画作是 (C)
A. 山水画,重视写实
B. 风俗画,刻画习俗
C. 文人画,重视写意
D. 人物画,形神兼备
解析 该诗为作者《墨葡萄图》上的题诗,作者本身是写意画画家,《墨葡萄图》是写意画的精品,题诗的字里行间也表达出作者较强的个性。
6. (201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卷)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文化需求不断扩大。下列文学作品中因应这一时期文化需求而出现的是 (C)
解析 注意题目时间是“宋元时期”,即可排除A、B、D三项,A、B项是先秦时期的,D项是清代的。还要注意“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文化需求”是当时经济生活时代特征的突出表现,元杂剧的兴盛正是这些时代特征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
7. (2014年徐州模拟卷)“它包含了乐队伴奏、歌唱和舞蹈。舞台布景被各种不同的常规姿势和程式化动作取代,……女性角色也由男性来扮演。”此段文字可以用来描述我国古代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产生于下列哪一时期 (D)
A. 西汉 B. 唐朝 C. 北宋 D. 清朝
解析 此段文字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艺术形式——京剧。乾隆末年,徽剧进京,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徽汉合流”,融合兼收,形成新的剧种;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清末民初,成为全国流行剧种。
8.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下列图片,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 (D)
A. 古代舞蹈艺术的演变
B. 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C. 古代市民生活的演变
D. 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
解析 题干中的关键词是“杂剧”、“京剧”,这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
9. (判断正误)(201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卷)下图是一幅文人画。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表现文人个性,追求神韵意境。 (A)
解析 本图的作者是清代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郑板桥),作者本身是文人画画家的著名代表,从画面的图像到材料的介绍都符合文人画的特点。
10. (判断正误)(2014年徐州模拟卷)清道光年间,两种地方戏曲的艺人在北京搭班演出,以西皮、二黄唱腔为主,互相融合,并吸收其他戏曲声腔的长处,对京剧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这两种地方戏曲是昆曲、徽调。 (B)
解析 对京剧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个地方戏曲是徽剧和汉剧,没有昆曲。
巩固提升
一、 选择题
1. (冲A)(2013年高考江苏卷)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面表格,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D)
A. 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 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 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 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A、B、C三项明显与题干或史实不符,从甲骨文和楷体对照的画面比较中可以看出D项正确。
2. (2014年苏州模拟卷)有学者将中国书法艺术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下列作品中,把书法的这一特点发挥到极致的是 (D)
解析 以上材料是对草书的赞誉。A项是篆书;B项是楷书;C项是行书;D项是草书。D项正确。
3. 下面是宋朝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题的一幅名画。该画反映了宋代绘画注重 (C)
A. 山水景物 B. 真实情景
C. 情趣意境 D. 花鸟虫鱼
解析 该图构图和题诗都显得志趣高雅,意境幽远,从画面和题诗可以看出这是一幅文人画。
4. 新安画派在17世纪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囊括了当时在徽州区域(古称新安,今黄山市一带)的画家群和寓居外地的主要徽籍画家,他们善用笔墨,借景抒情,表达自己超脱世俗的气度,绘画风格趋于枯淡幽冷。综观其作品的表现方法应隶属于 (C)
A. 山水画 B. 风俗画
C. 文人画 D. 工笔画
解析 从材料所述的“借景抒情”、“超脱世俗”、“枯淡幽冷”等词语,可以看出是对文人画或写意画的描述。
5. (2014年连云港模拟卷)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展示出如下图卷,试图再现当年京剧名伶的风采。历史上与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直接相关的是 (A)
A. 徽剧 B. 秦腔
C. 越剧 D. 黄梅戏
解析 京剧是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而形成的新剧种,徽剧与京剧的形成有直接关系。
6. 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有一副对联写道:“三五步千山万水,六七人百万雄兵。”这是戏曲表演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体现了戏曲表演的 (C)
A. 真实性 B. 通俗性 C. 虚拟性 D. 优美性
解析 “三五步千山万水,六七人百万雄兵”可以看出戏曲表演的虚拟性、夸张性。
二、 非选择题
7. 某位同学对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非常感兴趣,在学校资料室搜集了相关的资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以后士风颓靡,诸多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迷恋于戏曲。明人陈琬的《旷园杂记》里说,嘉靖时(1525年)有一位解元周诗,当乡试发榜时,别人都争去省门看榜,他却在戏园里演戏,“门外呼周解元声百沸,周若弗闻,歌竟,下场始归”。
材料二 戏曲通过参与祭祀社火等民俗活动,成为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载体。清人焦循说“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为矣”,是对当时平民戏剧生活的生动写照。
材料三 清代入主中原近百年,至康乾时期,社会安定,工商业发展,生产力提高,北京作为全国的统治中心,更是豪商云集,富甲天下。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戏曲活动提供了物质保证。民间的戏剧创作和演出非常繁荣,上流社会亦对戏剧趋之若鹜。民间对戏剧的热衷,必然对皇室产生影响。康熙时期,宫中已设立了管理音乐戏曲的机构。乾隆皇帝以他深谙诗韵、偏好音律的文化修养对戏剧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从此宫中戏剧活动进入了高峰。
材料四 京剧被称为“国剧”、“国粹”,逐渐走向世界,被世界所认可。但有人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任其衰亡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是原汁原味的国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该原封不动加以保存。
(1) 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繁荣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三,归纳京剧形成的背景和简要过程。
(3) 结合材料四,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京剧艺术?为什么?
解析 该题应该属于小切口的试题。时间范围是“明清”,内容范围是“戏曲”。第一问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归纳(分析)“原因”。第二问是两个小问题,即“背景”和“过程”。第三问谈个人“观点”及“理由”,具有开放性。
答案 (1) 士大夫的推动;戏曲的平民化。 (2) 背景:商品经济繁荣,城市文化生活的需要,统治者的喜好和重视。 过程:徽班进京,徽汉合流,京剧逐渐形成。 (3) 这两种观点都不合适。作为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社会对京剧应当爱惜和保护;京剧应当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好地适应时代的潮流。
史料研读
1. 仓颉造字
材料一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①,百工以乂②,万品以察。
——许慎《说文解字·叙》
材料二 古文者,仓颉所造也,仰视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赞曰: 邈邈仓山,轩辕之始,创制文字,代彼绳理。灿若星辰,郁为纲纪,千龄万类,如掌斯视。生人感德,莫斯之美,神章灵篇,自兹而起。
——张怀瓘《书断》
【解读】 许慎(58—147)是东汉时期的经学家和文字学家,他编撰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叙》则是一篇研究先秦两汉文字学和书法史的珍贵文献。材料一记叙了仓颉造字的过程: 黄帝的史官仓颉旁观鸟兽鱼虫之迹,恍然悟出这不是花纹,而是文字,有意义可通,于是创造了文字,从此,万事万物有了名称,有了符号,文明大大向前迈进。
《书断》是唐代有名的书法品评,是最有名的品藻书论。作者张怀瓘是唐开元年间著名的书法理论家。该书分三卷,把始自黄帝终于唐代卢藏用这三千两百余年的书法发展,进行书体源流上的分析与书品优劣上的评价。《书断》影响深远,成了后代书法家、鉴赏家、书论家案头之书。材料二高度赞扬了仓颉造字的功绩。仓颉仰视天上奎星圆曲的形状,低头旁观鸟兽虫鱼的踪迹,把它们的长处结合起来创作了文字,仓颉造字的功绩,可以说是与日月同辉。
【注释】 ① 书契: 文字;② 乂: 治理。
2. 吴道子与《送子天王图》
【解读】 吴道子(约686—760前后),又名道玄,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少孤贫,曾从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未成而罢;改习绘画,年未二十,已有成就。他是盛唐杰出的画家。吴道子擅画佛教人物、山水。远师张僧繇,近师太宗时的宗教画家张孝师,并把传统中原画与西域画风融而为一,自成面貌。平生曾画壁三百余堵。他的绘画,形象生动而富于感染力。其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天衣飞扬,满壁飞动”,使色服从于形象的塑造,“朱粉厚薄皆见骨高下,而肉陷起处”,还创造了一种淡着色法,“其傅采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被称为吴装。吴道子已无真迹流传,作为他作品的摹本《送子天王画》《搜山图》《观音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的艺术风格。
《送子天王图》是描写释迦牟尼降生为净饭王子的故事。在吴道子的笔下,画面上的一切都已被民族化、世俗化了。全图围绕一个婴儿的降生,将圣主的威严和神仙的谦和、天女的安详和金刚的暴烈、送子天神的风风火火与接子皇帝的庄重慢步进行了对比,使天上与人间、动与静、缓与速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展现出一幅令人炫目惊心的画卷。在艺术手法上画作以白描为主稍施淡彩,线形两头细中间粗,遒劲顿挫,富于运动感。此为宋人摹本。
3. 同光名伶十三绝
【解读】 清代画家沈蓉圃先生,根据同治、光绪年间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十三位技艺精湛的演员,绘制了一幅彩色戏装人物像,名为“同光名伶十三绝”。
这十三位著名演员所扮演的角色是:
前排从左至右: 一、 张胜奎,老生,《一捧雪》中扮演莫成。二、 刘赶三,丑,《探亲家》中扮演乡婆。三、程长庚,老生,《群英会》中扮演鲁肃。四、时小福,旦,《桑园会》中扮演罗敷女。五、卢胜奎,老生,《战北原》中扮演诸葛亮。六、谭鑫培,武生,《恶虎村》中扮演黄天霸。
后排从左至右: 七、郝兰田,老旦,《行路训子》中扮演康氏。八、梅巧玲,旦,《雁门关》中扮演萧太后。九、余紫云,旦,《彩楼配》中扮演王宝钏。十、徐小香,小生,《群英会》中扮演周瑜。十一、杨鸣玉,丑,《思志诚》中扮演闵天亮。十二、 朱莲芬,旦,《琴挑》中扮演陈妙常。十三、杨月楼,老生,《四郎探母》中扮演杨延辉。
以上这十三位著名演员,除杨鸣玉和朱莲芬以演昆曲为主外,其他十一位都是京剧的表演名家。他们的艺术造诣很深,可以说是当时各种不同角色的代表人物;在不同程度上对京剧的创造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因而也是京剧艺术的奠基者和创始人。
资料卡片
1. 古今一脉相承的汉字
汉字源远流长。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世界上另外几种最古老的文字,如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中美洲印第安族玛雅人创造的象形文字,都已经成为死文字,不再使用。汉字从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字,一直到今天的现代文字,尽管在形体上、读音上或字义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性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现代汉字和古代汉字一脉相承,现代汉字是从古代汉字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
2. 顾恺之
顾恺之(346—407),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市)人。东晋大画家。他认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画人物之所以难,不仅难在不容易掌握人的形象特征,而且更难在不容易表现人的精神面貌。这对我们理解顾恺之“传神写照”的绘画理论很有帮助。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眉目足以传情,明确地把人的精神、情感规定为艺术的表现对象,并将其置于突出地位,是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的一大贡献。然而,顾恺之并不认为只有眼睛才能传神,他画裴叔则,将其面颊上的三根毫毛画出来,使观者立刻感到“有如神明,殊胜未安时”。这就是说,画家要观察表现对象,将表现对象的特征真实地再现出来。“传神写照”的绘画理论,意味着鼓励画家通过探索,来表现人生超脱、永恒的精神境界。这种绘画理论与魏晋人物品藻和诗文评价的注重神韵是相通的。以风姿神貌的品评替代先前纯理性重道德伦理的评价,这使顾恺之的画论有了更为重要的审美意义。
3. 《墨梅图》
王冕的《墨梅图》传世不止一幅。教材选用的《墨梅图》画的是横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穿插有致;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画上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画相配,表露出画家淡泊名利、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第三单元 单元归纳与整合
网络构建
历史分期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历史要旨
中国古代科技初步发展;《诗经》《离骚》分别奠定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汉字与绘画取得重大成就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造;汉赋的涌现;书法、绘画取得较大发展
封建社会日趋鼎盛,科技、文学、书法、绘画全面发展
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四大发明进入成熟阶段并逐渐外传;词进入繁盛时期;风俗画是最大亮点;元杂剧标志戏曲成熟
古代科技进入总结时期,涌现出一些总结性巨著;小说创作蓬勃发展;书法、绘画继续发展;京剧形成
历史特征
1.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代表性成就,是中华文明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与农业息息相关
3.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状况紧密联系,不同时期的文艺成就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
单元整合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丰富多彩,辉煌灿烂;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成果绚丽多姿,异彩纷呈。
1.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世界,异彩纷呈。最具有代表意义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后,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数学、天文、历法、农学等领域科技的发展,则推动了古代农业文明的进步。同时,中国古代医药学亦相当发达,中医中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2.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博大精深,缤纷多彩。文学方面,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成为不同时期的文学主流,推动了古代文学的发展。艺术方面,以书法、绘画和戏曲等领域的成就最为突出。其中,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早在商朝就已形成完整的体系。书法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积累,到魏晋时期,发展成为一门艺术。绘画则与文字相伴而生,注重写意传神。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繁多,京剧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能力提升
1. 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及其原因
(1) 区别
中国古代科技
西方近代科技
注重经验总结
注重实验验证
注重综合性
注重理论分析
主要服务于农业
主要服务于工商业
中国
西方
经济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分散性与封闭性,使科技发展缺少动力
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对科技提出更高的要求,成为科技发展的巨大动力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与制度保障
对外
海禁与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
殖民扩张,开拓海外市场,推动科技进步
思想
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带动思想解放,面向现世、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2.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
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民族交往给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的文学艺术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从而显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1) 先秦时期: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日益瓦解,封建制度逐渐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发展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局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2) 秦汉时期: 西汉儒学独尊,文化由此得到迅速发展,文学艺术各放异彩。(3) 魏晋南北朝时期: 反省东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形成士人群体,书法、绘画发展较快。(4) 隋唐时期: 唐代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多元,科举取士,一片盛世气象。文学艺术全面辉煌,产生了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5) 宋元时期: 宋代统治者重文,商品经济和城市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6) 明清时期: 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八股取士,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与文艺作品。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538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