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七章三角形复习学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第七章三角形复习学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七章三角形复习学案
一、复习目标:
1、理解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
3、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4、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会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问题
二、复习重、难点:
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内角和公式,镶嵌。
难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的证明,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及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
三、复习内容:
知识回顾
1、三角形的定义:不在上的三条线段连接而成的平面图形。其表示方法是符号“△”后接着三个顶点字母。三角形是边数最少的多边形。
2、三角形的有关重要线段:
⑴三角形的三边:三角形的两边之和第三边;两边之差第三边;△ABC的三边a、b、c中已知a、b,求c的取值范围是:<c<;其中a表示边,所对的角是,b表示边,所对的角是,c表示边,所对的角是。
⑵三角形的高线、中线、角平分线:①三线都经过顶点;②都是;③除直角三角形的两条高线在三角形的两条边上,钝角三角形的两条高线在三角形,其他各线均在形内;④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三条高线均交于一点:锐角三角形的高交于三角形一点,直角三角形的高交于三角形的点,钝角三角形的高的延长线交于三角形一点。⑤三角形的一条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相等的小三角形;⑥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所分得的两个角。⑦有高就有度的角,三角形的各边与这边上的高的乘积相等,据此可以建立方程解题:如图4中有:ABCF=BC=;
分别画出任意三角形的三条线,并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示图中的数量关系。
3、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应用举例:,
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的应用举例:。
4、三角形有关的角:⑴内角和等于;
⑵外角:是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的夹角,外角和等于;⑶内外角关系: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三角形的外角与与之相邻的内角互为;
5、多边形:
⑴定义:是的几条线段连接而成的平面图形;其表示方法为:多边形ABCDE……应该按图形中的排列顺序书写字母。叫正多边形;
⑵对角线:多边形中不相邻的两个顶点之间的连线。n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有对角线,这些对角线把n边形分成了三角形,n边形共有条对角线;
⑶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正n边形的内角和还可以用×求得;所以可以据此建立方程求边数;
⑷多边形的外角和都等于,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度数可以通过
180°-360°÷n求得。
6、镶嵌:顶点之处各角之和为(条件之一),以下举例(主要是正多边形):
⑴能单一镶嵌的正多边有:;
⑵能组合镶嵌的两种正多边形有:。
巩固练习:
[一]认识三角形
1、图中共有()个三角形。
A:5B:6C:7D:8
2、如图,AE⊥BC,BF⊥AC,CD⊥AB,则△ABC中AC边上的高是哪条垂线段。()
A:AEB:CDC:BFD:AF
3、三角形一边上的高()。
A:必在三角形内部B:必在三角形的边上
C:必在三角形外部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4、能将三角形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的是()。
A:三角形的角平分线B:三角形的中线C:三角形的高线D:以上都不对
5、如图,AD是△ABC的中线,已知△ABD比△ACD的周长大6cm,则AB与AC的差为()。
A:2cmB:3cmC:6cmD:12cm
6、具备下列条件的三角形中,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A:∠A+∠B=∠CB:∠A=∠B=∠C
C:∠A=90°-∠BD:∠A-∠B=90°
7、一个三角形最多有个直角,有个钝角,有个锐角。
8、△ABC的周长是12cm,边长分别为a,b,c,且a=b+1,b=c+1,
则a=cm,b=cm,c=cm。
9、如图,AB∥CD,∠ABD、∠BDC的平分线交于E,
试判断△BED的形状?

[二]三角形的内、外角和定理及其推论的应用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
B:一个三角形中,一定有一个外角大于其中的一个内角
C: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大于60°
D:锐角三角形,任何两个内角的和均大于90°
2、一个三角形的外角恰好等于和它相邻的内角,则这个三角形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不能确定
3、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平分线相交所成的钝角是()。
A:120°B:135°C:150°D:165°
4、△中,,则
5、在△ABC中,∠A=100°,∠B-∠C=40°,则∠B=,∠C=。
6、如图,∠B=50°,∠C=60°,AD为△ABC的角平分线,求∠ADB的度数。
jAb88.Com

7、如图,∠A=85°,∠B=25°,∠C=35°,求∠BDC的度数。

8、如图,若AB∥CD,EF与AB、CD分别相交于E、F,EP⊥EF,∠EFD的平分线与EP相交于点P,且∠BEP=40°,求∠P的度数.
[三]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1、以下列线段为边不能组成等腰三角形的是()。
A:、、B:、、C:、、D:、、
2、现有两根木棒,它们的长度分别为40cm和50cm,若要钉成一个三角架,则在下列四根棒中应选取()。
A:10cm的木棒B:40cm的木棒C:90cm的木棒D:100cm的木棒
3、三条线段a=5,b=3,c为整数,从a、b、c为边组成的三角形共有().
A:3个B:5个C:无数多个D:无法确定
4、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25cm和12cm,那么它的第三边长为cm。
5、工人师傅在做完门框后.为防变形常常像图4中所示的那样上两条斜拉的木条(即图4中的AB,CD两根木条),这样做根据的数学道理是。
[四]多边形的内、外角和定理的综合应用
1、若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大小之比为1:2:3:4,则这四个内角的大小为。
2、如果六边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那么它的一个内角是。
3、在各个内角都相等的多边形中,一个外角等于一个内角的,则这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为度。
4、(n+1)边形的内角和比n边形的内角和大()。
A:180°B:360°C:n×180°D:n×360°
5、n边形的内角中,最多有()个锐角。
A:1个B:2个C:3个D:4个
6、设有一个凸多边形,除去一个内角以外的所有其他内角之和为2570°,则该内角为()。A:90°B:105°C:120°D:130°
6、若多边形内角和分别为下列度数时,试分别求出多边形的边数。
①1260°②2160°
7、已知n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之比为9:2,求n。
8、小华从点A出发向前走10m,向右转36°然后继续向前走10m,再向右转36°,他以同样的方法继续走下去,他能回到点A吗?若能,当他走回到点A时共走多少米?若不能,写出理由。

[五]用正多边形拼地板
1、用正三角形和正方形组合能够铺满地面,每个顶点周围有个正三角形和个正方形。
2、任意的三角形、也能铺满平面。
3、如图,平面镶嵌中的正多边形是。
4、下列正多边形地砖中不能铺满地面的正多边形是()。
A:正三角形B:正四边形C:正五边形D:正六边形
5、若铺满地面的瓷砖每一个顶点处由6块相同的正多边形组成,此时的正多边形只能是()。
A:正三角形B:正四边形C:正六边形D:正八边形

延伸阅读

全等三角形全章教案


课题:§11.1全等三角形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理解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能够准确辩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二)过程与方法:1、在图形变换以用操作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几何直觉。
2、在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形和实际操作中获得全等
三角形的体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和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情景导入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三角板
预习导航: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如何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出示投影片
:1.问题:你能
发现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美妙
的关系吗?
这两个图形是完全重合的.
2.那同学们能举出现实生活中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的例子吗003F

生:同一张底片洗出的同大小照片是能够完全重合的。
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形.
3.学生自己动手(同桌两名同学配合)
取一张纸,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三角板按在纸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来,纸样与三角板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4.获取概念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角、
对应边,以及有关的数学符号.
记作:△ABC≌△A’B’C’符号“≌”读作“全等于”
(注意强调书写时对应顶点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二).新知探究
利用投影片演示
1.活动:将△ABC沿直线BC平移得△DEF;将△ABC沿BC翻折180得到△DBC;将△ABC旋转180°得△AED.
2.议一议: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启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所以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这也是我们通过运动的方法寻求全等的一种策略.
3.观察与思考:
寻找甲图中两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它们的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引导学生从全等三角形可以完全重合出发找等量关系)
得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三)例题讲解
[例1]如图,△OCA≌△OBD,C和B,A和D是对应顶点,说出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和角.

1.分析:△OCA≌△OBD,说明这两个三角形可以重合,思考通过怎样变换可以使两三角形重合?
将△OCA翻折可以使△OCA与△OBD重合.因为C和B、A和D是对应顶点,所以C和B重合,A和D重合.
∠C=∠B;∠A=∠D;∠AOC=∠DOB.AC=DB;OA=OD;OC=OB.
2.总结: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经过一定的转换可以重合.一般是平移、翻转、旋转的方法.
[例2]如图,已知△ABE≌△ACD,∠ADE=∠AED,∠B=∠C,指出其他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1.分析:对应边和对应角只能从两个三角形中找,所以需将△ABE和△ACD从复杂的图形中分离出来.
2小结:找对应边和对应角的常用方法有:
(2)有公共角的,公共角是对应角.
(3)有对顶角的,对顶角是对应角一对最长的边是对应边,
一对最短的边是对应边.
(4)一对最大的角是对应角,一对最小的角是对应角
(5)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
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也是对应边.
(6)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
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点O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AOB绕O旋转180°,可以与△______重合,这说明△AOB≌△______.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是AO与_____,OB与_____,BA与______;对应角是∠AOB与________,∠OBA与________,∠BAO与________.
2、判断题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也相等。()
3)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4)周长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五).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全等的概念,发现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并且利用性质可以找到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这也是这节课
大家要重点掌握的.
找对应元素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从运动角度看
1.翻转法:找到中心线,沿中心线翻折后能相互重合,从而发现对应元素.
2.旋转法:三角形绕某一点旋转一定角度能与另一三角形重合,从而发现对应元素.
3.平移法:沿某一方向推移使两三角形重合来找对应元素.
(二)根据位置元素来推理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公共角是对应角.
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是对应角一对最长的边是对应边,
一对最短的边是对应边.
一对最大的角是对应角,一对最小的角是对应角
(六)作业
课本P4习题11.1、复习巩固1.2、综合运用3.
(七)板书设计
§11.1全等三角形
一、概念
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三、性质应用
例1:(运动角度看问题)
例2:(根据位置来推理)
四、小结:找对应元素的方法
运动法:翻折、旋转、平移.
位置法:对应角→对应边,对应边→对应角.
(八)教学反思:

特殊三角形


2.1等腰三角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2.通过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轴对称性质。
难点:通过操作,如何观察、分析、归纳得出等腰三角形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标出字母,问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ABC中,如果有两边AB=AC,那么它是等腰三角形。
2.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等腰三角形的形象?
二、新课
1.指出△ABC的腰、顶角、底角。
相等的两边AB、AC都叫做腰,另外一边BC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BAC,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ABC、∠ACB叫做底角。
2.实验。
现在请同学们做一张等腰三角形的半透明纸片,每个人的等腰三
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画出它的顶角平分线AD所在直线把纸片对折,如图(2)所示,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吗?请你尽可能多的写出结论。
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交流,可能得到的结论: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B=∠C
(3)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线。
3.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三、例题精讲
如图3,在△ABC中,AB=AC,D,
E分别是AB,AC上的点,
且AD=AE,AP是△ABC的角平分线,
点D,E关于AP对称吗?
DE与BC平行吗?请说明理由。

本题较难,可先由师生协同分析,
1.将等腰三角形ABC沿顶角平分线折叠时,线段AD与AE能重合吗?为什么?边AB与AC呢?
2.AD与AE重合,AB与AC重合,说明点D与点E,点B与点C分别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3.轴对称图形有什么性质?由此可推出AP与DE,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那么DE与BC呢?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解题过程。
四、练习巩固
P23练习1、2、
补充:
填空:在△ABC中,AB=AC,D在BC上,
1.如果AD⊥BC,那么∠BAD=∠______,BD=_______
2.如果∠BAD=∠CAD,那么AD⊥_____,BD=______
3.如果BD=CD,那么∠BAD=∠_______,AD⊥______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质。大家想一想,怎样用此性质来解决点与点,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说说你的想法。
五、动手探究
在平面内,分别用3根、5根、6根火柴棒首尾顺次相接,能搭成什么形状的三角形?通过尝试,完成下面表格。7根呢?8根呢?9根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火柴数356789…
示意图
形状

六、作业
P24作业题第1、2、3、4、5题。
课后反思:

2.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经历利用轴对称变换推导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加深对轴对称变换的认识.
◆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下列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3、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和作图.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在解题思路上需要作一些转换,例如例2,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可采用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与教师辅导相结合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一些等腰三角形,预习本节内容
教师:教学活动材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1.温故检测:叫做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
[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特殊情况是正三角形。对称轴是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2.悬念、引子、思考
将一把三角尺和一个重锤如图放置,就能检查一根横梁是否水平,你知道为什么吗?

说明:首先这个三角形必须是等腰三角形,要不然
三角形就放不平.对于“为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
“不知道”,那就进入下一环节“合作学习,探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也有可能会回答“等腰三角
形三线合一”,因为不能排除有部分学生“预习过”
什么的.那就可以追问“等腰三角形三线为什么会
合一”,学生会说,就让他说,但不管会说,还是不会说,都要进入下一环节“合作学习,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是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利益.
二.交流互动,探求新知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合作学习:分三组教学活动材料
教学活动材料1:如图2-5,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D平分∠BAC,交BC于D,
(1)把这个等腰三角形剪下来,然后沿着顶角平分线对折,仔细观察重合的部分,并写出所发现的结论。
(2)你发现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教学活动材料2:如图2-5,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D平分∠BAC,交BC于D,
(1)根据我们已经获得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图2-5中等腰三角形ABC的对称轴是什么?△ABD各个顶点的对称点分别是什么?由此可见,将△ABD作关于直线AD的轴对称变换,所得的像是什么?
(2)根据轴对称变换的性质:轴对称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以及所有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3)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出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教学活动材料3:如图2-5,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D平分∠BAC,交BC于D,
(1)根据学过的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找出所有相等的线段和角
(2)你发现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发给学生活动材料,四人一组先合作学习,再交流讨论,经历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发现过程,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来清晰地、充分地讲出自己的发现,并加以引导,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归纳,最后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结论: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或“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2.多媒体演示:教师借助媒体的动态效果,介绍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和三角形一边上中线、高线及角平分线的相对位置,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解决节前图中的悬念,如果重锤经过三角尺斜边的中点,那么可以判定梁是水平的.你能说明理由吗?
(当重锤线经过三角尺斜边的中点时,重锤线与斜边上的高线叠合(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即斜边与重锤线垂直,所以斜边与梁是水平的.及时地解决问题,使学生懂得学习的价值.)
4.应用定理时的推理格式:
用几何语言表述为:
在△ABC中,如图,∵AB=AC∴∠B=∠C(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在△ABC中,如图
(1)∵AB=AC,∠1=∠2
∴AD⊥BC,BD=DC(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2)∵AB=AC,BD=DC
∴AD⊥BC,∠1=∠2
(3)∵AB=AC,AD⊥BC
∴BD=DC,∠1=∠2
5.例题学习
例1如图2-6,在△ABC中,AB=AC,∠A=50°,求∠B,∠C的度数.
解:在△ABC中,
∵AB=AC,
∴∠B=∠C(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A+∠B+∠C=180°,∠A=50°,
∴∠B=∠C=180°-∠A2=180°-50°2=65°.
练习1P36课内练习2
(例1和练习1是巩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条性质而配置的,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并完成解题过程,然后师生突出评述推理过程.)
例2已知线段a,h(如图2-7)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腰三角形ABC,使底边BC=a,BC边上的高线为h.

教学中可作如下启发:
(1)假设图形已经作出,如课本图2-8,BC长已知,可以先作出BC边,要作等腰三角形ABC,关键是要作出哪一个点?
(2)已知BC边上的高线的长度为h,你能作出BC边上的高线吗?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与中线有什么关系?由此能确定顶点A的位置吗?
(例2是运用尺规作等腰三角形,作法思路需要作一些分析转换,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在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练习2填空:
(1)在△ABC中,AB=AC,若∠A=40°则∠C=;若∠B=72°,则∠A=.
(2)在△ABC中,AB=AC,∠BAC=40°,M是BC的中点,那么∠AMC=,∠BAM=.
(3)如图,在△ABC中,AB=AC,∠DAC是△ABC的外角。
∠BAC=180°-∠B,∠B=12()
∠DAC=∠C

(4)如图,在△ABC中,AB=AC,外角∠DCA=100°,则∠B=度.
(以此来巩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强化能力.
探究1:已知在△ABC中,AB=AC,直线AE交BC于点D,O是AE上一动点但不与A重合,且OB=OC,试猜想AE与BC的关系,并说明你的猜想的理由.
猜想:AE⊥BC,BD=CD
∵AB=AC(已知)
OB=OC(已知)
AO=AO(公共边)
∴△ABO≌△ACO(SSS)
∴∠BAO=∠CAO
∴AE⊥BC,BD=CD(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中线,底边上高线与顶角平分线互相重合)
探究2: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大小关系。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D、CE分别是两底角的平分线。
猜想:BD=CE.
解:∵AB=AC(已知),
∴∠ABC=∠ACB(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BD、CE分别是两底角的平分线(已知)
∴∠DBC=12∠ABC,∠DCB=12∠ACB(角平分线的定义)
∴∠DBC=∠DCB,
在△DBC和△ECB中∠DBC=∠DCB,BC=CB(公共边),∠ABC=∠ACB,
∴△DBC≌△ECB(ASA)
∴BD=CE(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探究1需要学生根据数学语言画出几何图形,然后进行归纳、猜想、推理;探究2需要学生把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和几何图形,再进行归纳、猜想、推理,要求更高些;初衷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学生归纳、猜想、推理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上两例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选用)
四.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1.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和我们共享.
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老师或同学帮助.
(采用谈话式小结,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给学生一个梳理知识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知识整理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五.作业
1.作业本
2.预习2.3节内容

课后反思:

2.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教学目标〗
◆1、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证明过程.
◆2、通过定理的证明和应用,初步了解转化思想,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证明中添加辅助线的思想方法以及等腰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出示投影片(图形出示,内容教师讲解)。
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他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A点)为目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B点插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度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测得∠ACB为30度,这时,地质专家测得B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
同学们很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呢?这位专家的意思是AB=BC,也就是△ABC是等腰三角形,那么他是怎么知道△ABC是等腰三角形的呢?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板书课题)
(二)复习引入A
提问:
1、如图,在△ABC中,AB=AC,图中必有哪些角相等?为什么?
2、反过来,若∠B=∠C,一定有AB=AC吗?
BC
3、通过“纸制三角形实验”发现“等角对等边”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否真实可靠,必须从理论上加以证明。
4、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已知:ΔABC中,∠B=∠C.
求证:AB=AC.
(学生思考:定理的证明方法。按实验小组进行分组讨论,探讨证明的思路。然后由一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学生评论,由此引出多种证法,再由学生归纳作辅助线的方法,教师总结。)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A点引出.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ΔABC的平分线AD或作BC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
注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
(2)不能说“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两腰边相等”,因为还未判定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3)判定定理得到的结论是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边边和角角关系.
(三)例题教学
例1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他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A点)为目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B点插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度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测得∠ACB为30度,这时,地质专家测得B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这个方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例2如图,BD是等腰三角形ABC的底边AC上的高,DE∥BC,交AB于点E.判断ΔBDE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四)小组合作
练习(1)已知:OD平分∠AOB,ED∥OB,求证:EO=ED。
(2)已知:OD平分∠AOB,EO=ED。求证ED∥OB。
(3)已知:ED∥OB,EO=ED。求证:OD平分∠AOB。
归纳总结:该图形是有关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很常用的基本图形,上述练习说明在该图中“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这三者中若有两者必有第三,熟练这个结论,对解决含有这个基本图形的教复杂的题目是很有帮助的。
(五)探究活动
(1)已知:如图a,AB=AC,BD平分∠ABC,CD平分∠ACB,过D作EF∥BC交AB于E,交AC于F,则图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
(2)如图b,AB=AC,BF平分∠ABC交AC于F,CE平分∠ACB交AB于E,BF和BE交于点D,且EF∥BC,则图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BD平分∠ABC,CD平分∠ACB,过A作EF∥BC交CD延长线于E,交BD延长线于F,则图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自己画图)
(4)如图c,若将第(1)题中的AB=AC去掉,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会如何?还可证出哪些线段的和差关系?

(六)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小结)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辅助线
课后反思:
2.4等边三角形
〖教学目标〗
◆1、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2、体会等边三角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理解等边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的轴对称变换与旋转变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回顾等腰三角形定义、性质。
2、一般情况下腰与底有何关系?若三边相等又如何?
3、学生举例生活中的等边三角形(交通警告标志、台球桌上用于固定起始球放置的框)
二、新课教学:
1、等边三角形定义: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称正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的关系: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3、合作学习
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边长是3CM的等边三角形ABC
讨论:(1)在△ABC中,∠A、∠B、∠C存在什么关系?
(2)任选一个角(如∠A),作出它的角平分线,再作出该角所对的边的高线、中线,试问这些线有何特征?
(3)等边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这些对称轴有何特点?
(4)除了定义以外,什么条件下也可以得到等边三角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提示从角、边去考虑)
师生一起总结:
1、等边三角形的内角相等,且为60度
2、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的中线、高线和所对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3、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对称轴是每条边上的中线、高线或所对角的平分线所在直线
4、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1)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三、例题分析:
例1:如图,等边三角形ABC中,三条内角
平分线AD、BE、CF相交于点O。
(1)△AOB,△BOC,△AOC有何关系?并说明理由
(2)求∠AOB,∠BOC,∠AOC的度数,将△ABC
绕点O旋转,问要旋转多少度就能和原来的三角形重合(只要求说出一个旋转度数)?
解:(1)△AOB,△BOC,△AOC互相全等
∵AD、BE、CF是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
∴AD、BE、CF所在直线是等边△ABC的对称轴
∴△AOB与△AOC关于直线AD成轴对称
∴△AOB≌△AOC
同理△AOB≌△COB
∴△AOB≌△AOC≌△COB
思考:能否由全等判定得到这三个全等?
(2)∵△AOB≌△AOC≌△COB
∴∠AOB=∠BOC=∠AOC(全等三角新的对应角相等)
OA=OB=OC(根据什么?)
∵∠AOB+∠BOC+∠AOC=3600
∴∠AOB=∠BOC=∠AOC=3600=1200
∴△ABC绕点O旋转1200,就能和原来的三角形重合
四、练习巩固
1、课本P32课内练习1、2
2、课本P32作业题A组2、3
五、师生小结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3、等边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六、作业:作业本

课后反思:

2.5直角三角形(1)
〖教学目标〗
◆1、体验直角三角形应用的广泛性,进一步认识直角三角形.
◆2、学会用符号和字母表示直角三角形.
◆3、经历“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的探讨,掌握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的性质.
◆4、会用“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个判定方法判定直角三角形.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的性质及其应用在以后的几何学习中将得到广泛的应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本节例2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推理表述较长,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三角形内角和.
2.等腰三角形及相关概念。
3.小学已学习的直角三角形知识。(直角三角形及相关概念-直角边、斜边等)
学生口答后引入课题。(板书课题:2.5直角三角形)
二、新课教学:
1.由复习得出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板书:有一个角是直角和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表示方法:Rt⊿.
由书本图例,让学生体验直角三角形应用的广泛性。(让学生举例说明直角三角形应用)
2.合作学习:
(1)直角三角形的内角有什么特点?
(2)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学生讨论后,小结得出:
(板书)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反过来,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结论解释,与判定、性质相联系。
3.例题教学:
例1如图,CD是Rt⊿ABC斜边上的高.请找出图中各对互余的角.
解:∵⊿ABC是Rt⊿.
∴∠A+∠B=90°
∵CD⊥AB(已知)
∴⊿ACD,⊿BCD是Rt⊿.
∴∠A+ACD=90°,∠B+∠BCD=90°.
∵∠ACB=Rt∠,
∴∠ACD+∠BCD=90°.
∴图中一共有4对互余的角,分别是∠A与∠B;∠A与∠ACD,
∠B与∠BCD∠ACD与∠BCD.
例题小结:得到两角互余的途径.
学生操作探索:这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给学生相应的提示:探索的内容)
由学生操作探索引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并对概念作出必要的解释.
(板书)一般地,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叫做等腰直角三角形。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都等于45°(为什么?)由学生口答完成。
例2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D是斜边BC上的高,则AD=BD=CD.请说明理由。
仿书本例题解答.
例题小结.
变式:
(1)已知,如例2图,AD=BD=CD,AD是斜边BC上的高,则AB=AC.请说明理由.
(2)已知,如例2图,AD=BD=CD,∠B=45°,则⊿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三、练习:见书本第35页。
四、总结回顾:
1、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应用的广泛性.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直角三角形性质中的一条)
3、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判定的一种方法)
4、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及其相关性质。
5、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通过比较理解掌握相应的几何知识。
五、作业:
见书本第35页作业题。

课后反思:

2.5直角三角形(2)
〖教学目标〗
◆1、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性质,并能灵活应用.
◆2、领会直角三角形中常规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是初中几何部分比较重要的内容,是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过渡之后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一个新的起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这一性质无论在几何计算中还是在相关的推理论证中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性质的灵活应用.
◆教学难点:在直角三角形中如何正确添加辅助线.
〖教学过程〗
1、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学生实验:每个学生任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并画出斜边上的中线,然后利用圆规比较中线与斜边的一半的长短。
教师提问:让学生猜测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一半的大小关系。
教师板书性质后可以演示一下教师预先准备好的证明过程给学生看,但不要求学生掌握。
课堂练习ⅰ:
(1)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及其中线之和为6,那么该三角形的斜边长为﹍﹍﹍﹍。
(2)已知,在Rt△ABC中,BD为斜边AC上的中线,若∠A=35°,那么∠DBC=﹍﹍﹍﹍。
2、直角三角形性质应用举例
例如图2-18,一名滑雪运动员沿着倾斜角为30°的斜边,中A滑行至B。
已知AB=200m,问这名滑雪运动员的高度下降了多少m?

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分析:书上分析。
教师板演解题过程:
解:如图作Rt△ABC的斜边上的中线CD,则CD=AD=1/2AB=1/2×200=100(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B=30°(已知)
∴∠A=90°-∠B=90°-30°
(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DCA=∠A=60°(等边对等角)
∴∠ADC=180°-∠DCA-∠A=180°-60°-60°=6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ABC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AC=AD=100
答:这名滑雪运动员的高度下降了100m。
讲完后教师归纳一下“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是30°,则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让学生注意书写的规范。
课堂练习ⅱ:
P37、课内练习
3、师生小结
今天学习的直角三角形性质也是以后在直角三角形中一条常用的辅助线。
4、布置作业
书上作业题1、2、3、4、5

课后反思:

2.6探索勾股定理(1)
〖教学目标〗
◆1、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2、掌握勾股定理.
◆3、学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的重点是勾股定理.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采用了面积法,这是学生从未体验的,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向学生展示国际数学大会(ICM--2002)的会标图徽,并简要介绍其设计思路,从而激发学生勾股定理的兴趣。可以首次提出勾股定理。
(二)、做一做
通过学生主动合作学习来发现勾股定理。
(1)、让学生尽量准确地作出三个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3cm和4cm,6cm和8cm,5cm和12cm,并根据测量结果,完成下列表格:
abc
34
68
512
(三)、议一议
1、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在图象交流的基础上,老师板书: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和b,斜边为c,那么。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直角边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2、分别以9cm和12cm为直角边长作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长度,请同学们两人一组讨论,三边关系符合勾股定理吗?
(四)、想一想
已知直角三角形ABC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长为c,画一个边长为c的正方形,将4个这样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按下图放置。教师提出3个问题:

(1)、中间小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分别为多少?(用a,b表示)
(2)、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看成哪几个图形面积相加得到?
(3)、据(2)可以写出怎样一个关系式?
化简后便验证了勾股定理。可以启发学生其他的验证方法。
(五)用一用
通过例题的讲练使学生体验勾股定理应用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例1、已知△ABC中,∠C=90°,AB=c,BC=a,AC=b,
(1)如果求c;
(2)如果求b;
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个基本训练,但教师应强调解题过程的规范表述。
例2、如图,是一个长方形零件,根据所给尺寸(单位:mm),求两孔中心A、B之间的距离。
首先,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构造出含所求线段的直角三角形,从而应用勾股定理求解。
其次,应强调,构造新图形的过程及主要的推理过程都应书写完整。
(六)、练一练
1、已知△ABC中,∠C=90°,AB=c,BC=a,AC=b,
(3)如果求c;
(4)如果求b;
(5)如果求a,b;
2、用刻度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使它的长度为cm。
(七)、小结
1、至少了解一种勾股定理的验证方法;
2、除了掌握勾股定理外,还应初步学会构造直角三角形,以便应用勾股定理。
(八)、布置作业(见作业本2.6)
课后反思:
2.6勾股定理的逆定理(2)
〖教学目标〗
◆1、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内容及应用.
◆2、会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判断直角三角形.
◆3、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和求知欲.
◆4、通过研究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教学的难点是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已知三边的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性学习.
〖教学用具〗三角板,圆规,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首先回顾上节课内容: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体现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里老师有一个感兴趣的问题有待于解决,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把这个定理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边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
大家一起来分组做个实验,第一组的同学在本子上画一个边长为3cm,4cm,5cm的三角形,第二组的同学每人画一个边长为5cm,12cm,13cm的三角形,第三组的同学每人画一个边长为8cm,15cm,17cm的三角形,第四组的同学拿着三角板或量角器分别到一,二,三组来抽查,看看他们画出的三角形大概是什么形状呢?能不能得出一个公认的结论呢?
(二)实验讨论,新课教学
通过实验大家得出结论了吗?(当第四组的同学量时,其他同学也看到了并得出自己的结论)现在大家讨论半分钟,每组派一个代表说出你们的结论,看看结论一致吗?哪一组概括得更准确?
1.归纳结论: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中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结论的应用:
知道这个结论有什么作用吗?(有些同学是知道的)显然如果给出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我们可通过计算两边的平方和,第三边的平方,通过判断他们是否相等来看这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如以6,8,10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
解:
以6,8,10为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那么做这种题目时有没有规律,是不是盲目计算呢?
如三边为5,6,7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分析:我们先用中的哪一个与第三边的平方比较呢?有的同学已经想好了,总是用较短的两边的平方和,与最长的那个边的平方比较。我们来试几道题
3.例题
例3根据下列条件,分别判断a,b,c为边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1)a=7,b=24,c=25;(2)a=,b=1,c=
解:(1)
以7,24,25为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
以为边的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
例4已知的三边分别为a,b,c且a=,b=2mn,c=(mn,m,n是正整数),是直角三角形吗?说明理由。
分析:先来判断a,b,c三边哪条最长,可以代m,n为满足条件的特殊值来试,m=5,n=4.则a=9,b=40,c=41,c最大。
解:
是直角三角形
注意事项:
(1)书写时千万别写成是直角三角形。这里你弄错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条件和结论。
(2)分清何时利用勾股定理,何时利用其逆定理
4.巩固练习
教科书43页,课内练习1,作业题1各选做一些,课内练习2等

课内练习2分析:
先求BC2+AC2=Ⅰ+Ⅱ+Ⅳ+Ⅴ+Ⅶ
AB2=Ⅰ+Ⅲ+Ⅳ+Ⅵ+Ⅷ
我们由已知Ⅱ+Ⅴ+Ⅶ=Ⅲ+Ⅵ+Ⅷ
显然BC2+AC2=AB2

(三)课堂小结:
1.勾股定理逆定理。
2.勾股定理逆定理的作用:利用三边关系判断三角形形状。
3.通过以上学习要有意识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作业:
教科书44页1题:(2),(5);2题;3题;4题。
(五)补充练习:
如下图中分别以三边a,b,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正三角形,为直径作半圆,若S1+S2=S3成立,则是直角三角形吗?

课后反思:
2.7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掌握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HL).
◆3、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方法“HL”.
◆教学难点:直角三角形判定方法的说理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一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高裁剪,让同学们观察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二、合作学习:
(1)回顾: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已经有哪些方法?
(2)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何会全等,教师可启发引导学生一起利用画图,叠合方法探索说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可充分让学生想象。不限定方法。
教师归纳出方法后,要学生注意两点:1“HL”是仅适用于Rt△的特殊方法。
2应用“HL”时,虽只有两个条件,但必须先有两个Rt△的条件
(3)教师引导、学生练习P47
三、应用新知,巩固概念
例题讲评
例:已知:P是∠AOB内一点,PD⊥OA,PE⊥OB,D,E分别是垂足,且PD=PE,则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请说明理由。
分析:引导猜想可能存在的Rt△;构造两个全等的Rt△;要说明P在∠AOB的平分线上,只要说明∠DOP=∠EOP
小结:角平分线的又一个性质:(判定一个点是否在一个角的平分线上的方法)
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四、学生练习,巩固提高
练一练:P481.2.P493
五、小结回顾,反思提高
(1)本节内容学的是什么?你认为学习本节内容应注意些什么?
(2)学习本节内容你有哪些体会?
(3)你认为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勾股定理)
(4)你现在知道的有关角平分线的知识有哪些?
六、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全等三角形(二)学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课前完成预习案,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基本题型,时间不超过15分钟。
2.组内探究、合作学习完成《课内探究》不超过20分钟。
3.小组长在课上合作探究环节要在组内起引领示范作用,控制讨论节奏。
4.人人参与,合作学习,人人都有收获,人人都有进步。
5.带﹡的题要多动脑筋,展示你的能力。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运用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
3.会用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及他们的对应元素,培养大家的符号意识。
二、重点难点: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关的计算及证明等问题。
三、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
(一)、自主预习课本2—3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能够______________的图形就是全等图形,两个全等图形的_________和________完全相同。
2、一个图形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所得的图形与原图形。
3、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在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重合的边叫做,重合的角叫做。“全等”用“”表示,读作。
4、如图所示,△OCA≌△OBD,
对应顶点有:点___和点___,点___和点___,点___和点___;
对应角有:____和____,_____和_____,_____和_____;
对应边有:____和____,____和____,_____和_____.

5、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相等,相等。
(二)、练一练
1.如图,△ABC≌△CDA,AB和CD,BC和DA是对应边。写出其他对应边及对应角。

2如图,△ABN≌△ACM,∠B和∠C是对应角,AB与AC是对应边。写出其他对应边及对应角。

(三)、我的疑惑
《课内探究》
1.如图△EFG≌△NMH,∠F和∠M是对应角.在△EFG中,FG是最长边.
在△NMH中,MH是最长边.EF=2.1㎝,EH=1.1㎝,HN=3.3㎝.
(1)写出其他对应边及对应角.
(2)求线段MN及线段HG的长.

2.如图,△ABC≌△DEC,CA和CD,CB和CE是对应边.∠ACD和∠BCE相等吗?
为什么?

3.本节课小结(我的收获)
(1)知识方面:

(2)学习方法方面:

《课后训练》
1.如图所示,若△OAD≌△OBC,∠O=65°,∠C=20°,则∠OAD=.

第1题图第2题图

2.如图,若△ABC≌△DEF,回答下列问题:
(1)若△ABC的周长为17cm,BC=6cm,DE=5cm,则DF=cm
(2)若∠A=50°,∠E=75°,则∠B=
3.如图,△AOB≌△COD,那么∠ABD与∠CDB相等吗?为什么?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200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