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李白诗四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李白诗四首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白诗四首”,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三课时赏析《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
一、导入新课:《梦游天姥吟留别》在描写美好境界不时穿插着对险境的描写,也许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美景与险象同在。《梦》中的赢洲确实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神仙境界,可是它却也是险象环生之所在,要不然,豪气冲天的李白为什么要“哭”。请大家读《哭晁卿衡》。
二赏析《哭晁卿衡》
1、基本解读:这首诗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主旨)
首句“日本晁卿辞帝都”以赋笔点出晁衡辞官返国。次句“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想到晁衡旅行之遥远和艰险。“征帆一片”形象传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树叶一样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谓险象环生。据《十州记》,蓬莱山对着东海东北岸,周遭五千里另有圆海绕山,圆海水黑,人称为冥海,无风之时尚且洪波万丈,人不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飞仙才能通过。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明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写晁衡之遇难。明月,是说晁衡高洁的人品如明月般皎洁。而晁衡之遇难,正如皓月沉于湛蓝的大海,所比自然贴切,带出末句无限惋惜和悲愁。末句“白云愁色满苍梧”抒发诗人的悲痛心情。晁衡遇难,在诗人眼中不仅是朋友们的悲痛,连天宇似乎也是愁眉不展:层层白茫茫的愁云笼罩在海上的苍梧山上,好似在悼念晁衡的仙去。此处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
2、声读,全班齐声朗读
3、意读,讨论如下问题:
1)、第一句给你留下的画面清晰吗?
明确:不清晰,这句采用了赋的手法,是直陈其事。
2)、第二句,给你留下的画面如何?
明确:清晰。如果要拍摄的话,需要乘直升机,获得一个俯视的图景:远征的船只像水中漂泊的一片小树叶,只有那片白帆让人发现船只只是在烟涛微茫的蓬莱仙岛一带缓缓绕行。
4、鉴赏要点:此诗表达了与日本友人晁衡之间跨越国别的真挚友情。
1)全诗格调清新,想象丰富,含蓄而又飘逸。诗人寄悲情于景物,又借景物以抒悲情。三四句中,“明月”既是自然景物,又可以看作是诗人采用了比喻手法来写好友的人品如明月一样清高皎洁。这样的友人遇难,正如明月沉海,让人该生多少痛楚!
2)拟人手法的运用。第四句中的“白云愁色”是拟人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这样,景中有情,情中寓景,抒情手法巧妙含蓄。
5、过渡性归纳评析:“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品德高洁的晁卿在海上遇难了,我为之伤心不已。但是如果就如此直白地说,那就不叫诗,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给我们心灵巨大的冲击力。好的诗句就应该这样震撼人的心灵,请大家读《丁都护歌》感受一下,看看哪句诗给你的冲击力最大。
三赏析《丁都护歌》
1.基本解读:首二句说自云阳乘舟北上,两岸商贾云集。把纤夫生活放在这商业网点稠密的背景上,与巨商富贾们的生活形成对照,造境便很典型。“吴牛”乃江淮间水牛,“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这里巧妙点出时令,说“吴牛喘月时”比直说盛夏酷暑具体形象,效果好得多。写时与写地,都不直截、呆板,而是配合写境传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叹息语意沉痛。“拖船”与“上征”照应,可见是逆水行舟,特别吃力,纤夫的形象就突现纸上。读者仿佛看见那褴褛的一群,挽着纤,喘着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颠地艰难地行进着……气候如此炎热,劳动强度如此大,渴,自然成为纤夫们最强烈的感觉。然而生活条件如何呢?渴极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水浊不可饮”呵!仅言“水浊”似不足令人注意,于是诗人用最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表现:“壶浆半成土”,这哪是人喝的水呢。只说“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可饮而饮之,控诉的力量尤为含蓄。纤夫生活条件恶劣岂止一端,而作者独取“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细节最具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足见天热水浅,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以下两句写纤夫的心境。但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称其为“都护歌”,不必指古辞,乃极言其声凄切哀怨,故口唱心悲,泪下如雨,这也照应了题面。以上八句就拖船之艰难、生活条件之恶劣、心境之哀伤一一写来,似已尽致。不料末四句却翻出更惊心的场面。“万人系磐石”,“系”一作“凿”,结合首句“云阳上征”的诗意看,概指采太湖石由运河北运。云阳地近太湖,而太湖石多孔穴,为建筑园林之材料,唐人已珍视。船夫为官吏役使,得把这些开采难尽的石头运往上游。“磐石”大且多,即有“万人”之力拖(“系”)之,亦断难达于江边(“江浒”)。此照应“拖船一何苦”句,极言行役之艰巨。“无由达”而竟须达之,更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为造成惊心动魄效果,作者更大书特书“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砀(广大貌)”三字形象的表明:这是采之不尽、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矣。
全诗层层深入,处处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篇首“云阳”二字预作伏笔,结尾以“磐石芒砀”点明劳役性质,把诗情推向极致,有点睛的奇效。通篇无刻琢痕迹,由于所取形象集中典型,写来自觉“落笔沉痛,含意深远”,实为“李诗之近杜者”(《唐宋诗醇》)。
2.声读,全班齐声朗读
3.意读,讨论如下问题:这首诗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请你用一句话描述。
明确:写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衣衫褴褛甚至赤身露体的纤夫,拖着载满各种石料的木船,喊着粗犷的号子,挪动着沉重的脚步逆水而上。
4.过渡性归纳评析:这种不可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又说得如此的恰到好处,便是形成了李白诗歌一个风格,称之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一语言风格,在《越女词其五(其三)》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下面我们来读这首首。
四赏析《越女词》
1.写作背景简介:《越女词》是李白在越地所写。谢灵运有《东阳溪中问答》诗,应是此五首诗之所本。谢诗:“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为?月就云中堕。”
2.基本解读: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棹”、“入”二词入神之笔。“棹”指摇船的动作。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人”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风格清新自然,体现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风。
3.声读,全班齐声朗读
4.意读,联系课后练习三,展示如下: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多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最显著的特色。请从本课中找出相关的例子。
明确: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色就是指诗歌语言清新而自然,也就是说语言给人的感觉很别致有情趣,但又没有刻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而又感人至深。比如《越女词》对采莲女状写,就是一幅很清新的人物素描,诗人善于抓住人物几个传神的动作细节“棹歌”“笑入”“佯羞”,再通过“莲”“荷”等物景作背景,寥寥数笔,既没有比喻比拟,也没有夸张对比,一个活泼可爱充满生命活力的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语言的别致就在于能抓住描写对象特别之处来下笔的。所谓“特别”,就是看似有些“矛盾”的细节,比如“越女”,既然“回”了,为什么还要把“歌”声“笑”声留下?既然又是“歌”来又是“笑”,那为什么又“不出来”呢?这岂不就是“佯羞”吗?这样写来,就如“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四、作业:回味李白的诗歌风格。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2课李白诗四首”,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2课李白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2、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3、反复诵读四首诗,理清李白诗歌中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魅力。
4、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难点】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导入新课: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2.作者简介: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1)、读书时期[25岁以前]通读百家习剑任侠求仙访道思想复杂
2)、第一次漫游[25──42]辞亲远游酒隐安陆十年活动名动京师
3)、长安三年[42──45]应昭入京供奉翰林得罪权贵自请放还
4)、第二次漫游[45──55]客居梁园喜逢高杜漫游寻仙忧心国事
5)、战乱时期[55──62]避居庐山流放夜郎奉节遇赦病卒当涂
3、作品背景: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读出感情基调。——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明确: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明确: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3、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入梦缘由(梦前)心驰神往
(二)、梦游幻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 壮美奇绝→游梦历程(梦中)迷离恍忽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 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 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 蔑视权贵 反抗现实→梦醒嗟叹(梦后)惆怅感怀
思路:不满现实→梦游→反抗现实[主旨]: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四、课时小结: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⑵整理文言字词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初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
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李白的代表作品。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教学建议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既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又兼各家之所长,他既以“豪放飘逸”而成为唐诗中不可企及的典范,又兼有旷达、潇洒、清新、俊逸之美。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我们应该让学生初步了解李白诗美的典范性特征。豪迈奔放,谓之豪放。李白诗歌的豪放特点,既表现在作为诗人的主体特点,也表现在作为描写对象的客体特点。就抒情主体而言,表现在诗的风格上往往具有: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像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描写的对象而言,则是: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诗歌中的飘逸是指其风格的:体气轻扬,志向凌云,形影飘忽,磊落不群,风姿洒脱,神情闲逸。但是李白的飘逸决不是弃世,更不是玩世,他的飘飘欲仙是不摒弃尘俗的,是一种玩味人生的手段而已。李白性格中的狂傲,是指狂荡不羁,倜傥不群,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不是疯狂、癫狂,是指不畏权贵,不随流俗,一身傲骨,浑身正气。为此,我们建议: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李白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教师主要应引导学生体会此诗的“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以及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感慨。对此诗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解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多元解读,但持论必须有据。
2.《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是李白狂放风神的典型写照,教师在指导学生吟诵的同时,应仔细品味其中的复杂情感。
3.《送友人》是李白送别诗的代表作之一,充满了诗情画意,形象鲜明活泼,语言清新自然,学生可以借助注解读懂此诗。教师主要应抓住诗歌中形成对比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中那种豪迈而不哀伤的情感基调。
4.《将进酒》是李白咏酒的名篇,也最能代表诗人的人格个性和艺术品格。诗人以其特有的夸张的手法,使此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由于有诗人的心中充实而深厚的内在感情在驾驭着,所以诗人酒后的豪言壮语并不显得空洞浮夸。对这样的乐府歌行,教师应尽量让学生从反复的诵读中体悟诗人的思想情感及其艺术魅力。
学习指导
【“品读与探讨”指导】
1.最能展示李白这首诗歌奇妙瑰丽诗境的是描写梦境的那一段(从“我欲因之梦吴越”至“倪惊起而长嗟”):飞渡镜湖,湖月照影,谢公宿处,渌水荡漾,猿猴啼鸣,半壁海日,空中天鸡,于岩万转,迷花倚石,熊咆龙吟,层巅惊栗,云青青,水澹澹,好一派使人迷往且又使人惊骇,亦真亦幻的奇妙境界。如果说前面仅仅是诗境的奇异的话,那么接下来则是转入了光怪陆离,梦境也随之进入到高潮。暮色幽深,丘峦崩摧,訇然中开,青冥浩荡,金台银台,日月照耀,霓为衣,风为马,纷纷云君,虎鼓瑟,鸾回车,真可谓目不暇接、惊心炫目的瑰丽世界。
2.杂言和七言乐府歌行以及楚辞句式的使用对表达这种诗歌境界能起到错综参差,节奏徐疾多变,奔放而不流易的效果。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说:“读李诗者当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
3.诗中的月、影、我是“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的“朋友”关系。但诗人却是认真的,希望“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因此月亮是知友,是良伴,可以随意约请。明月伴他饮、伴他歌、伴他舞,把明月、身影当同伴邀请,分明是孤单的却又如此热闹,这不是癫狂的形象,而是深刻地揭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极奇妙的想像和极孤独的感觉相辅相成。社会人生中找不到“有情游”,这“无情游”的珍贵,更衬托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1.《送友人》一诗充满了诗情画意,情意缠绵,动人肺腑。这一艺术效果的取得,在于诗人成功地使用了对比手法。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青山”对“白水”,“横”对“绕”,“北郭”对“东城”。青山有情,横亘于北郭,似在挽留友人。白水有意,环绕东城,不肯遽去。两相对比,尽显朋友分别之情。青山白水,如此佳景,又与下文的“孤蓬万里”相对比,凸显朋友情谊的美好。又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漂浮不定,比喻游子的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与落日依依的故人之情形成对比,更显朋友相聚的珍贵。“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人与马相对比,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2.此题的回答可以因人而异,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用两个长的排比句造成了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用黄河的伟大与永恒突出了生命的渺小与脆弱,但出以如此豪放而有气势的诗句,就便人不感到纤弱和伤感,而只会把它当成是巨人的感伤,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在诗人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就当纵情欢乐。诗人虽然短暂地得意过,但那只是一场幻影,有的是失望与愤慨。同时这也不是意气的消沉,而是乐观好强地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必有用”是何等地自信!因此,在诗人看来,这正是畅快痛饮的时候。骨子里的豪情溢于言表。
如:“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是酒后的狂言,也是酒后的真言;是诗人的豪放,更是诗人的愤激。
如:“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是诗人的豪情,也是他的愤慨之语。接着举出陈王来印证“古来圣贤皆寂寞”,借古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如:“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诗人的狂放豪气尽显于这典裘当马的豪饮中。
【“积累与应用”指导】
1.略。
2.
李白写月亮的诗歌很多,学生也已经学习了不少,教师可以选取学生熟悉的几篇进行讲解。这里节选张天健《论李白诗歌月亮意象》(见《中国李白研究》,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一文,供教师们参考。
李白的月亮意象充分展示了他在诗歌领域无所不可的艺术表现才能。他在组象领域的表现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将月亮作为最羌的物象;一是作为最亲近的物象。由此而构建意象,其主要倾向的表现方式如下。
(1)望月:这是人们最习常的对月亮的组象方式。李白的明月诗首推《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因月而思,因思而望。故乡,明月;明月,故乡。诗是明白的,也是深沉的;是最容易理解的,又是体味不尽的。如此自然连在一起,透过望月,捕捉诗心,组合意象。诗人没有说出的比他已经说出的要多得多,月亮是属于游子的,游于是属于故乡的,故乡是属于情感的,情感是属于诗的。无言的信息在俯仰之间,顿成绝唱。
他的另一首望月名篇是《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怨深,夜深;帘内,帘外。就这么单纯,去表现极不单纯。似人怜月,似月怜人。诗不见姿容,不写心里,诗人冷静得像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见意,引人进入诗最幽僻处。长夜寂寥,她在阶下久久伫立。她是在想什么?或许什么也没有想。夜露清冷侵入罗袜,她才醒悟回屋,放下水晶帘,又未回内房,只是痴痴凝望帘外的秋月。是谁使她这样?一个望月细节,使诗情无限辽阔,无限幽深。真可谓情在景中,神传象外。
(以下略)
参考资料
略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163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