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学设计41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七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学设计41”,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4.3.1角的度量(1)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7页至第13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理解角的概念,学会角的表示方法.
(2)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角度计算.
2.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的数学活动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增强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个角,会进行角度的换算是重点.
2.难点:角的表示、角度的换算是难点.
3.关键:学会观察图形是正确表示一个角的关键.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量角器、时钟、四棱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察时钟、四棱锥.
2.提出问题:
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棱锥相交的两条棱,都给我们什么样的平面图形的形象?请把它画出来.
学生活动:进行独立思考、画图,然后观看教师的演示过程.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一条射线OA绕端点O旋转到OB的位置,得到的平面图形──角.
板书:角.
二、新授
1.角的概念.
(1)提出问题:
从上面活动过程中,你能知道角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吗?
学生回答:两条射线.
(2)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如下图)
2.角的表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37页有关内容,了解角的表示方法.
教师活动:讲解角的不同表示方法,着重讲解一个顶点有多个角的表示方法.
请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图中的每个角.
学生活动:请一个学生板书练习,其余学生独立练习.
教师活动:巡视学生练习情况,给予评价,对多数同学作出肯定评价.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38页思考题,进行小组交流,获得问题结论.
教师活动:参与学生交流,并用多媒体演示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启发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并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评价.
答案:分别形成平角、周角.
3.角的度量.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8页内容,讲解角的度量方法及度、分、秒的换算.
板书:1周角=_____°,1平角=_____°,1°=____′,1′=____″.
学生活动:思考并完成上面的填空.
例:把一个周角7等分,每一份是多少度的角(精确到分)?
教师讲解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139页练习.
2.计算:(1)48°39′+67°41′;
(2)90°-78°19′40″;
(3)22°30′×8;(4)176°52′÷3.
此:此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过程中充分地进行小组交流以解决练习过程中的疑难,教师巡视过程中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以答疑解惑,并请学生板书后再讲评.
3.想一想:时钟在5点15分时,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师生互动:观察时钟在5点15分时,时针与分针所处位置,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先从时针在分针转动到15分时,分针转过的角度与时针转过的角度的关系,并请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76.5°.
四、课堂小结
师生互动,完成本节课的小结:
1.什么是角?组成角的图形是什么?如何表示一个角?
2.本节课还复习了平面、周角?怎样得到这两种角?
3.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它们是如何换算的?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144页习题4.3第1、2、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如下左图所示,把图中用数学表示的角,改用大写字母表示分别是________.
2.将上右图中的角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填入下表:
∠1∠3∠4
∠BCA∠ABC
3.()°=_____′=_____″;6000″=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4.在钟表上,1点30分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
A.150°B.165°C.135°D.120°
5.下列各角中,不可能是钝角的角是().
A.周角B.平角C.钝角D.直角
三、解答题.
6.计算:
(1)53°28′+47°32′;(2)17°50′-3°27′;
(3)15°24′×5;(4)31°42′÷5(精确到1″).
7.如下图,分别确定四个城市相应钟表上时针与分针所成角的度数.
8.想一想,做一做.
(1)用字母表示图中的每个城市.
(2)请用字母在下图分别表示以北京为中心的每两个城市之间的夹角.
答案:
一、1.∠ADE,∠BDE,∠CED,∠B,∠AED
2.∠2∠5∠BCE∠BAC∠BAD
3.7.5′450″100′()°
二、4.C5.D
三、6.(1)101°(2)14°23′(3)77°(4)6°20′24″
7.30°,0°,120°,90°8.略

相关推荐

七年级数学上册《角》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上册《角》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七年级数学上册《角》教学设计

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通过合作、讨论、动手画图、符号表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概念。从而感受数学源于生活,更好地理解角的意义,体现“人人学有价值数学”的新课程理念。整个教学设计流程突出以学定教,体现“设计问题化,过程活动化,活动练习化,练习要点化,要点目标化,目标课标化”的要求,将教学过程设计为有一定梯次的递进式活动序列,引导学生在从事数学活动中获得对角的理性认识。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在学习本章前,学生在前一学段和本章前一节已经了解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会用直尺画直线、射线、线段、角、三角形,能够用圆规画圆,会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和、差),能够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探索并掌握直线、线段的性质;知道线段中点的概念,能够运用几何语言表示线段中点,运用刻度尺找出已知线段的中点;知道两点间的距离概念,能够度量两点间的距离。小学所认识的角停留在感性层面,不需要规范描述和符号表示,并且所接触的图形都比较简单,进入初中后,对角的认识要求明显提高,不仅要在观察感知、画图确认的基础上,探寻角的概念的关键特征,还要能够用不同的表示方法规范表达,不仅要从旋转的角度进一步认识角的形成,而且还要从在此基础上认识平角、周角及其关系,进而明确角的度量,…这对于几何表达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尚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时,着力通过图形直观、动手实践和练习反馈强化对相关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知识背景分析

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单元第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前一学段对角初步感知和本学段所获得对直线、射线线段规范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重点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引入角的概念的必要性,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角的概念、学会角的表示法,掌握角的度量、比较、计算方法;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能够熟练地运用图形和符号语言表示叫的平分线,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能够进行有关计算;探究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能够运用其进行简单说理。本单元共5课时,本节是第一课时,重点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物体具有角的形象,更好的认识角这一基本的平面图形。知道角的两种描述方法,知道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及其数量关系,理解角的进位制,会进行各位制之间的互换,认识三角板上的角度数。

教科书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标要求,首先通过钟表、棱锥、三角板等学生熟悉的实例引入角的概念,给出角的描述性定义,接着通过一个思考栏目引导学生认识角的形成性概念,感知平角、周角的概念,进而得出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方法,最后给出角的画法,这样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经历“直观感知——画图确认——符号表达——抽象概括”的过程,而且有助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角是最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和线段、射线构成平面几何的基础,在后续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的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位置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特征是三角函数学习的基础,在三角函数学习中还会进一步体验和提升。

知识与技能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理解角的概念,学会角的表示方法。知道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及其数量关系,理解角的进位制,初步学会各位制之间的互换,认识三角板上的角度数。初步学会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角的有关概念的形成与运用过程,提高识图能力,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探索平角、周角的概念,获得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的数学活动过程,感受角的广泛运用,进一步发展数学运用意识、激发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理解角的概念,会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个角,理解角的进位制,初步学会各位制之间的互换,初步掌握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角的有关概念和角的表示。

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法

学法指导

自学法、发现法、练习法、合作学习。

教学资源

借助PPT软件展示引例及变式训练题组,增大课堂容量,吸引学生眼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评价

1、评价量规:随堂提问、练习反馈、作业反馈

2、评价策略:坚持“及时评价与激励评价相结合,定量化评价与定性化评价相统一”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概括引领、激励测进式点评有机结合,既有即兴评价,又有概要性评价;既有学生的自评,又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评,力求在评价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其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活动流程

活动内容及目的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5分)

通过图片的展示为新知识的探究做好铺垫。提出挑战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活动二:诱导尝试,探究新知(13-15分)

通过学生学习和探究掌握角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活动三:变式训练,巩固新知(13-15分)

反馈练习,加深对角的概念与表示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活动四:全课小结,内化新知(3-5分)

回顾本节课知识,将所学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

活动五:推荐作业,延展新知(3-5分)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程序

问题与情境

师生互动

媒体使用与教学评价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课件展示与角有关的图片(案),引导学生观察欣赏的同时],以上图案中除了射线、线段外,还有那些基本图形?这些图形有哪些性质?能否用表示线段、射线等方法表示它们呢?这就是本节要研究的能容(揭示并板书课题)

【教师活动】

(1)课件展示与角有关的图片(案),相机提出问题1。

(2)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揭示并板书课题。

(3)关注并适时评价学生的表现。

【学生活动】

(1)结合问题,观察图形尝试回答。

(2)同桌相互交流个人意见。

(3)独立尝试解决问题,并交流共享。

【媒体使用】

出示问题1、2、3。

【设计意图】

问题1、2、3旨在揭示课题;帮助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其求知欲。

活动二诱导尝试,探究新知

(一)尝试自学

问题2:自学教科书132页“思考”以上的内容,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角是怎样构成的?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吗?

(2)结合角的概念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角?并说明理由。

(1)

(2)

(3)

(4)

(3)生活中有许多与角有关的实例,观察下图,你能指出图中的角吗?

(4)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图形吗?

(二)实践探究,思考解答:

问题3:两人一组,先将一根细铁丝放在本子上,沿细铁丝所示方向画线,然后固定细铁丝一端,并将其旋转到任意位置,再用前面的方法画线,观察所画的图形是什么图形?你们能并根据该图形的形成过程描述角吗?

问题4:按照(1)的方法继续旋转细铁丝,则它与起始位置的射线所形成的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你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当细铁丝旋转到与起始位置射线成一条直线时,所形成的角有什么特点?当细铁丝旋转到与起始位置射线重合时呢?

问题5:可以这样认为吗?为什么?

(1)平角是一条直线(2)周角就是一条射线

(三)角的表示

问题6:射线可以用表示端点和射线上任意一点的大写字母表示?如何表示角呢?请自学教科书有关角的表示,尝试解答下列问题:

(1)角的表示方法有哪几种?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下图中的角吗?

(1)

(2)

(3)

(2)填空

记作:________或________

或______

记作______

记作_______

(3)下图中共有几个角?分别把它们表示出来。

(四)角的度量和角度制

问题7:自学教科书133页内容,尝试解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1°的角?度、分、秒之间是怎样换算的?

(2)1周角等于多少度?1平角呢?平角与周角的关系是怎样的?

(3)什么是角度制,你会表示角的大小吗?

【示演操作】角的度量方法,并强调:1)对点——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2)对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通常情况下与处于水平位置)重合;读数——读出角的另一边与量角器叠合位置的数字(顺时针方向读外圈数,逆时针方向读内圈数)

【即兴演练】(1)用量角器量出一副三角板各角的度数;(2)任意画一个角,用适当地方法表示后,再用量角器量出它的度数(同桌交换度量检查),结合自己的实践归纳度量角时应注意事项

【教师活动】

(一)1、出示自学提纲,组织学生自学,重点关注学困生表现。

2、检查自学情况,讲评角的有关概念,并同步板书。

3、及时评价学生表现。

(二)1、根据学生活动进程依次出示问题3-6,根据学生口述,投影出示问题的解决过程,重点关注全体学生对角的表示掌握情况,必要时进行适当地提醒。

2、相机板书角的形成性概念及平角周角概念,强调平角、周角与直线、射线的异同。

(三)1、出示自学提纲,组织学生自学,重点关注学困生表现。

2、检查自学情,发动学生评价矫正问题完成过程,引导学生归纳角的表示方法,并加以板书。

(四)处理方法同(三),即兴演练采用分组练习的方法,其中演练(1)同桌每人负责度量一个三角板,(2)按要求完成。

【学生活动】

1、学生感知,并与教师互动完成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

3、探获交流解决问题。

4、讨论问题5结论的文字表述,一名学生口述,其余学生参与纠正补充。

5、小组互动完成问题6、7。小组组长负责向学困生讲解及互助。

【媒体使用】

依次出示角的相关概念及问题3、4、5,结合学生活动展示问题3、4解决过程。

【设计意图】

角的两种描述中都隐含了组成角的重要元素,即两条射线见的相对位置关系,通过角的组成探究,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角与“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的重要区别。

通过问题6的探究,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表示方法在具体的应用中运用。

用旋转的方式描述角,不仅对以后叫的概念的扩展有用,而且能更好地帮组学生理解平角、周角的概念。

活动三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题组一

1、选择题:

1.下列语句错误的是()

A.两条直线相交,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B.两条有公共端点的线段组成的图形叫角

C.两条有公共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角

D.从同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角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角是周角的2倍

B.周角是平角的2倍

C.1平角的是1°

D.1周角的是1°

题组二

3、如图,棱锥表面上有几个角,请把它们表示出来?

4.如图,以O为顶点的角有几个,请分别把它们读出来。

D

CO

B

O

A

【课外思考】怎样比较4题中角的大小?

【教师活动】

(1)出示题组一,提出答题要求,根据学生回答,适时评价学生的表现,用PPT展示确认,强调注意解答过程。

(2)出示题组二,处理同(1)。

【学生活动】

(1)口答题组一运算过程,口述法则。

(关注学困生举手,并给机会)

(2)独立完成题组二3,关注并评价同伴表现。小组组长

(3)尝试完成题组二4,两人板演,集体评价,关注注意事项。

【媒体使用】

(出示题组一、二及其答案;(2)展示题及解答过程。

【设计意图】

多媒体的使用有利于节时增效,吸引学生眼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活动四全课小结,内化新知

(1)自主小结:①对自己——谈本节课有哪些收获?②对同伴——谈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应注意什么?③对老师——谈本节课学习中还有哪些疑惑?

(2)教师概括小结,重点强调(板书):两个概念;两种方法(表示、度量);三个步骤(度量角的步骤);四点注意[a、表示角不能漏写符号;b、用一个字母或符号表示只能表示单独的角;c、规范角的度量,即对(读)要对(准)准;d、角的进位制]

1)角的概念(两种概念);

2)角的表示。a)三字法(表示顶点的字母居中);b)数字法(一画画线,二表示);c)

3)角的度量:对点、对线、度数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自主小结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小结,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表现,包括知识掌握情况、情绪状况等。

【学生活动】

按要求,进行自主小结,注意倾听同伴意见,反思梳整存在问题。鼓励学困生发言,师生互助完成。

【媒体使用】(略)

【设计意图】

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在交流中共享,在反思中提升。

活动五推荐作业,深化新知

必做题1、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

2、习题1

选做题:1.一天24小时中,时钟的时针与分针共组成多少次平角?多少次周角?

2.某火车站的钟楼上装有一电子报时钟,在

钟面的边界上,每分钟的刻度处都装有一只

小彩灯。晚上九时三十五二十秒时,时针与

分针所夹的角α内装有多少只小彩灯。3.画直线AB,在AB上任取一点O,画射线OC、OD,这时图中共有几个小于平角的角?分别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出来。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作业题

【学生活动】按照要求自主完成作业。

学困生只完成必做题。教师在课后重点检查辅导,做到面批面改,及时辅导。

【媒体使用】

【设计意图】随时搜集掌握评定学生尝试学习效果,及时回授评定的结果,以便有针对性地组织质疑和讲解,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补救知识或方法方面的漏洞。为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作业层推荐、分类要求。

板板书设计

课题

一、角的概念

二、角的表示

三、角的度量

屏幕

【设计意图】

看自然,写方便,

展思路,显重点。

学生练习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体会度量角的大小需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
2.在操作探索中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初步建立1度和几度角的表象,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尝试、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能力。
4.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探索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发现数学规律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认识量角器,以及用量角器量角。
难点: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课件、量角器、直尺。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角,那么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师: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探究新知
1.认识量角器。
课件出示量角器图片。
师:量角器将这个半圆形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引导学生得出量角器将这个半圆形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的大小就是1度。度是角的计量单位,1度还有个简洁的写法,记作1°。
学生观察1°的角,并体验1°的角。
2.尝试量角。(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主题图)
让学生自主探究:估一估角1的大小。尝试测量角1的度数。把量角的方法讲给同桌听。比一比,谁说得更完整。(先估,后量)
通过学生间的互相补充,逐步完善量角的方法。
练习:先估一估角2的度数,再来量一量。
学生说出自己读度数的方法,突出内圈刻度与外圈刻度的作用。
3.总结量角的步骤。
(1)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
(板书:点点重合)
(2)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板书:线边重合)
(3)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板书:读准度数)
(4)与零刻度线重合的一条边指向哪个圈的0°,就读那个圈的刻度。
(板书:从0开始)
三、巩固应用
1.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量角器上分别找到相应的刻度,观察它们的大小,注意刻度是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读出度数,然后小组检查。
2.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学生会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无关。
3.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3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并分别记下各个角的度数。教师指名汇报各个角的度数,集体订正,要求测量不准确的学生重新测量一次。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4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体会度量角的大小需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
2.在操作探索中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初步建立1度和几度角的表象,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尝试、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能力。
4.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探索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发现数学规律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认识量角器,以及用量角器量角。
难点: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课件、量角器、直尺。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角,那么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师: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探究新知
1.认识量角器。
课件出示量角器图片。
师:量角器将这个半圆形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引导学生得出量角器将这个半圆形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的大小就是1度。度是角的计量单位,1度还有个简洁的写法,记作1°。
学生观察1°的角,并体验1°的角。
2.尝试量角。(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主题图)
让学生自主探究:估一估角1的大小。尝试测量角1的度数。把量角的方法讲给同桌听。比一比,谁说得更完整。(先估,后量)
通过学生间的互相补充,逐步完善量角的方法。
练习:先估一估角2的度数,再来量一量。
学生说出自己读度数的方法,突出内圈刻度与外圈刻度的作用。
3.总结量角的步骤。
(1)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
(板书:点点重合)
(2)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板书:线边重合)
(3)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板书:读准度数)
(4)与零刻度线重合的一条边指向哪个圈的0°,就读那个圈的刻度。
(板书:从0开始)
三、巩固应用
1.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量角器上分别找到相应的刻度,观察它们的大小,注意刻度是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读出度数,然后小组检查。
2.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学生会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无关。
3.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3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并分别记下各个角的度数。教师指名汇报各个角的度数,集体订正,要求测量不准确的学生重新测量一次。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149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