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这节内容与第九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密切相关,同时充分体现了人体是一个有机体的统一整体,即:“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依赖于各个组织、器官、系统的相互协调和配合”。由于本节教学中涉及到一些七年级学生还不具备的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从而导致学生难于理解课文知识,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的物理知识以及制作一些教具,并设计好一些起“桥梁”作用的辅助活动和确立好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难点。

二、学情分析

关于呼吸,学生们好像很熟悉,但他们所理解的呼吸仅仅是肺的通气,是呼吸全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有必要让他们了解生物学上呼吸的含义,所以我通过引导学生谈什么是呼吸开始本节课,帮助学生树立呼吸全过程的概念。肺通气这一环节是重点,也是难点,比较难理解。通过自身体验和模型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步步深入,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肺的换气和组织气体交换部分,关键是让学生明白气体交换的原理,即气体的扩散作用。我通过喷洒香水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气体的扩散作用,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气体交换的方向,使问题迎刃而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解释呼吸运动实现肺通气的原因。
 (2)描述肺泡与血液之间,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
 (3)概述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4)了解呼吸的四个过程。

2、能力目标:

通过尝试和观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及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演示呼吸运动的模型、展示肺的换气和组织里气体交换过程的图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尝试制作呼吸运动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讨论和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在实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渗透安全自救知识的教育,树立健康生活理念。

四、教学重点

1、描述呼吸运动和肺通气的原理。m.JaB88.cOM

2、概述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全过程。

五、教学难点

1、呼吸运动和肺通气的原理。

2、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

3、“呼吸作用”与“呼吸”两者概念的区别。

六、教学准备

1、肺内及组织中气体交换挂图。

2、演示肋间肌舒缩引起肋骨和胸骨运动的模型,膈运动引起胸廓容积改变的模型。

3、香水。

4、学生准备:预习并尝试制作呼吸运动的模型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

图及目的

复习旧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呼吸

系统由两部分组成,谁来说说是哪两部分?

师:各有什么功能?

引入新课:

师:呼吸系统的主要作用是进行呼吸。

那么什么是呼吸呢?请大家根据自己平时的理解给呼吸下个定义。

师:(加重语气,放慢语速)到底什么是呼吸呢?

师生交流:呼吸的全过程包括肺通气肺的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气体交换四个环节。我们平时所说的呼吸仅仅是指肺通气。

1.呼吸运动和肺通气(板书)
师:请大家想一想:外界气体经呼吸道处理后是如何进入我们的肺内的呢?动力是什么?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胸廓(胸廓由胸骨、肋骨、胸椎、肋间肌和膈肌组成)。现在请同学们把手放在胸部两侧的肋骨上,深吸气,感受肋骨和胸廓的变化;深呼气,感受肋骨和胸廓的变化。
师:感受到什么变化了呢?

师: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就是呼吸运动。(进一步启发同学们思考,语速较慢)呼吸运动是怎样完成的?为什么通过呼吸运动会实现肺的通气呢?(稍停)下面我为同学们演示呼吸运动模型,请大家认真观察。

(1)演示肋间肌舒缩引起肋骨和胸骨运动的模型

(2)演示膈运动引起胸廓容积改变的模型

师:这两个呼吸运动模型的演示,反映了人体吸气(即外界气体进入肺)和呼气(即肺泡内的气体排出)的过程,谁能为大家总结一下?

师:这名同学总结得非常好。他指出肺随着胸廓扩大而扩张,说明他不仅观察仔细,而且语言表达也很严谨。也就是说胸廓的扩大导致肺被动扩张,肺容积增大。呼气时正好相反。

板书:

肋间肌、膈肌收缩→胸廓扩大→肺容积扩张→外界气体进入肺内

肋间肌、膈肌舒张→胸廓缩小→肺容积缩小→肺内气体排出体外

师:那么气体出入肺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呢?

归纳: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扩大,肺被动扩张,肺容积增大,使得肺内气压下降,小于外界的一个大气压,所以外界气体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肺,这就是吸气。当肺内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吸气动作即停止,呼气也一样。由此可见,气体出入肺的动力是肺内压与外界大气压的差。

提问:请会游泳的同学说说,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呢?

思考:有些女孩为了保持苗条的身材,把胸部束得很紧,这样做好吗?为什么?

2、肺换气

师:氧气进入肺泡后又是如何进入血液的呢?(从口袋里拿出香水喷了几下)大家闻到香气了吗?闻到的同学请举手。。。

师:从举手情况看,大家有没什么发现呢?

师:这就是气体的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气体扩散现象?

师:非常好!这两个事例都能说明气体的扩散作用,肺的换气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也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那么气体扩散的方向是怎样的呢?经过气体交换,血液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板书:

方式:气体扩散

结果:静脉血→动脉血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师:气体在血液中是怎样被运输的呢?大家还记得在观察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的演示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的血块的表层和内层各是什么颜色吧?能说说原因吗?

师:表达非常清楚。根据以上知识,你知道氧气进入血液后,是怎样被血液运输的吗?

师:对,氧气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大部分二氧化碳则在血浆中运输。这些氧气最终会被运到哪里去呢?

师:分析得不错。在组织细胞处,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又要进行气体交换,我们称为组织气体交换。同肺泡气体交换一样,组织气体交换也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参照肺泡气体交换,分析组织气体交换的方向和结果。

板书:4、组织气体交换

方式:气体扩散

结果:动脉血→静脉血

归纳总结

思考:为什么剧烈运动后呼吸频率和脉搏都会加快呢?

知识运用:(1)溺水而死是呼吸的哪个环节发生了障碍呢?对溺水的人你知道该如何急救吗?

(2)煤气中毒又是怎么回事呢?,可能是哪些环节出了问题?如果你遇到了一位煤气中毒患者,你将怎么做呢?

生:呼吸道和肺。

生: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场所,呼吸道是

气体出入肺的通道,同时对吸入的气体起到

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1:呼吸就是外界气体进入肺,肺内的气体排出来。
生2:呼气和吸气加起来就是呼吸。

学生思考

学生手放在肋骨上,深吸气和深呼气。

生:深吸气时肋骨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呼气时,肋骨向里运动,胸廓缩小。

学生认真观察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肋间肌收缩→肋骨上提并外展→胸骨上移→胸廓横径加大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纵径加长→胸廓扩大→肺容积扩张→外界气体进入肺内

生: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体积增大,外界空气进入肺内;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肺内气体呼出体外。所以说,通过呼吸运动完成了肺通气。

学生讨论

会游泳的学生踊跃回答

生1:感觉胸闷

生2:有压力

。。。。。。

学生依次举手

生1:前排的先闻到香味

生2:靠近讲台的地方香味最浓。。。

生1:放学一进家门,能闻到饭菜的香味

生2:去上厕所,还没进去就能闻到一股臭味。(学生笑。。。)

学生边看图边讨论交流:新鲜空气被吸入肺后,肺泡中的氧气含量高于血液里的氧气含量,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肺泡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结果,使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生:表层呈现鲜红色,内层呈现暗红色。

生:血块的表层获得的氧多,血红蛋白与氧结合,使其呈现鲜红色;血块的内层由于氧的含量少,血红蛋白与氧分离,因而呈现暗红色。

生:也是与血红蛋白相结合。

生:组织细胞。因为人体的每个细胞都能够利用氧气将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生:组织细胞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使细胞内的氧含量远远低于血液中的氧含量,而二氧化碳含量远远高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因此,氧气由血液扩散到组织细胞,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扩散到血液。经过组织气体交换,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由学生完成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

巩固旧知,

复习导入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走

出平常所说“呼吸”的误区,帮助学生树立呼吸全过程的

概念

通过亲身体验感受胸廓变化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能运用所学知分析一些生活现象,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联系前一章所学知识应用到本节

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和判断,渗透安全自救知识教育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

(一)呼吸运动和肺通气

1、呼吸运动

肋间肌、膈肌收缩→胸廓扩大→肺容积扩张→外界气体进入肺内

肋间肌、膈肌舒张→胸廓缩小→肺容积缩小→肺内气体排出体外

2、肺通气:外界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完成。

(二)肺换气:

方式:气体扩散

结果:静脉血→动脉血

(三)气体在血液中运输

(四)组织气体交换:

方式:气体扩散

结果:动脉血→静脉血

延伸阅读

七年级生物人体的营养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生物人体的营养”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八章人体的营养
一、
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六大类。
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能提供能量,它们被称为“三大产热营养素”,提供能量最多的是脂肪;贮能的是脂肪;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是水、基本物质是蛋白质。无机盐是调节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的重要原料。
2、检测蛋白质用双缩尿试剂,呈现紫色反应;检测维生素C用吲哚酚试剂,呈现褪色反应。
3、糖的主要来源是谷类和薯类,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瘦肉、鱼、奶、蛋和豆类,脂肪的主要来源是肉类、花生、芝麻和植物油。植物性食物不含维生素A,但含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动物性食物含维生素A。
4、夜盲症—--缺维生素A;坏血病—--缺维生素C;脚气病—--缺维生素B1;口角炎、皮炎—--缺维生素B2;佝偻病—--缺维生素D和钙
6、人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消化器官。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作用是把食物的大块脂肪变成微小颗粒,从而增加了脂肪颗粒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肠液和胰液消化液含最多种类酶。消化管的功能是:容纳、磨碎、搅拌和运输食物。
7、消化: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指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通过消化管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8、需要经消化才能吸收的物质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各自的起始消化部位在口腔、胃、小肠。经消化后能被吸收的物质有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淀粉遇碘会变蓝。不用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质有:水、无机盐、维生素。
淀粉在口腔内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在胃内初步分解,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在小肠内先通过胆汁的乳化作用,最终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9、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1)消化道中最长一段,环行皱襞、小肠绒毛可增大消化和吸收的面积2)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3)含消化液肠液、胰液、胆汁,可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
消化液唾液胃液肠液胰液胆汁
消化液排出入的器官口腔胃小肠小肠小肠
消化液所含的消化酶唾液淀粉酶蛋白酶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酶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酶不含消化酶
10、消化管的各部分的吸收功能
口腔、咽、食管:无吸收养分的功能胃:部分的水和酒精
小肠:绝大部分的营养物质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的维生素
11、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都属于营养失调,造成营养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12、青少年应多吃含蛋白质和钙丰富的食物。

二、
一、自主决策题(每题2分,共50分)
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在下表的相应空格中。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
题号2122232425
答案
1、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中,构成身体细胞的基本物质是
A.糖类B.蛋白质C.脂肪D.维生素
2、淀粉、蛋白质、脂肪被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分别是
A.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B.甘油和脂肪酸、氨基酸、葡萄糖
C.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氨基酸D.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
3、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是
A.口腔B.胃C.大肠D.小肠
4、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无关
A.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B.小肠长约5—6米
C.小肠内有多种消化酶D.小肠内表面有小肠绒毛
5、能促进人体对钙磷的吸收和骨骼的发育的是
A.维生素AB.维生素B1C.维生素CD.维生素D
6、多吃蔬菜和水果有助于预防
A.夜盲症B.坏血病C.脚气病D.骨质疏松症
7、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应多吃下列哪一组食物
A.含蛋白质和钙、磷多的B.甜食C.含脂肪成分多的D.谷类
8、以下结构中不是小肠与消化食物功能相适应的是
A.小肠有5—6米长B.小肠内壁有许多环形皱襞
C.小肠纯毛内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D.皱襞上有很多小肠绒毛
9、即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又不为人体提供能量的营养物质是
A.蛋白质B.水C.糖类D.维生素
10、不经过消化就能被吸收的物质是
A.水B.脂肪C.蛋白质D.淀粉
11、对淀粉、蛋白质、脂肪都有消化作用的消化液的是
A.唾液B.胃液C.胆汁D.胰液
12、下列不符合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要求的是
A.食物多样性不挑食B.不暴饮暴食,按时进餐
C.饭后剧烈运动,以助消化D.讲究食物营养成分和搭配
13、人体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于食物中的:
A.糖类B.脂肪C.维生素D.蛋白质
14、儿童缺钙会出现
A.骨痛B.佝偻病C.骨质疏松症D.地方性甲状腺肿
15、下列做法中,未注意食品安全的是
A.生产绿色食品B.用清水浸泡、冲洗水果蔬菜
C.吃发芽的马铃薯 D.买肉时看肉是否是检疫合格的
16、在盛有一定量植物油的试管内,加入一组配制消化液,充分振荡后置于
37℃温水中,约1小时后,试管植物油不见了,则这组配制的消化液可能是
A.胰液、肠液、胆汁B.唾液、胃液、肠液
C.胃液和胆汁D.胰液和肠液
17、一次饮食后,在血液中最先出现的食物的营养成分是
A.麦芽糖B.葡萄糖C.维生素DD.无机盐
18、人体缺乏维生素B1时,容易患的病是:()
A.脚气病B.坏血病C.佝偻病D.脚癣病
19、某人因饥饿而感到头晕,你认为应补充以下哪类食物使他尽快恢复
A.炒鸡蛋B.烧牛肉C.花生米D.面包
20、和尚食素,但很少有患夜盲症的,这是因为
A.维生素A可以由其他物质代替B.植物性食物也会有维生素A
C.新鲜水果中也含有维生素A
D.有些植物性食物内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转变为维生素A
21、医生从李为的消化道中取出少量液体,经化验,含有麦芽糖、淀粉、蛋白质、
脂肪、酒精、无机盐、维生素及盐酸等,请问该液体最有可能是医生从李为
消化道中的哪一部分取出来的
A.胃B.口腔C.小肠D.大肠上部
22、用吲哚酚试剂检测某营养液,其液体发生退色反应的是
A.蛋白质B.葡萄糖C.维生素CD.脂肪
23、时常发生“腿肚子抽筋”,可能是血液中缺乏
A.铁B.钙C.碘D.锌
24、只有吸收功能而没有消化功能的结构是
A.食管B.胃C.小肠D.大肠
25、胃的主要功能是
A.消化食物B.暂存食物C.运送食物D.吸收食物
二、想一想题(每空1分,共14分)
26、请你诊断:缺少维生素,人体易得坏血病;缺少含维生素__,儿童易患佝偻病,缺少维生素______,儿童易患脚气病;如果食物中缺维生素_会患夜盲症。
27、人体消化系统中能分泌胆汁的器官是。能暂时贮存食物,并且进行初步消化的器官是。消化道中既无消化功能又没有吸收功能的器官是。
28、缺乏某些无机盐会使人得病。张明七岁了,患佝偻病,就是由于缺__________引起;刘海经常头晕、脸色苍白、四肢无力,到医院检查,结论是贫血,他可以通过补充蛋白质和含__________的无机盐来治疗。
29、在观察家兔小肠绒毛的实验中,用放大镜观察小肠的内表面,可以看到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的__________,其表面有许多;其上还具有许多__________,这样可以增大小肠的内表面积。
30、细嚼馒头有甜味,这是由于___________的缘故;患肝炎的病人怕吃油腻食物,是因为___________分泌不足,从而影响脂肪的消化。
三、提高拓展题(每空1分,共20分)
31、右图是李明同学观察到的小肠绒毛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各部分名称: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
(2)[2]的壁和[1]和[7]仅由___________层上皮细胞构成,
这样的结构有利于____。
(3)[3]是由小肠壁向内凹陷而形成的腺体,能分泌__________。
32、左图为消化系统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同时也是主要的吸收部位,几乎全部的都在这里吸收。其中水、无机盐、维生素、、
、等被吸收。
(2)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
(3)能暂时贮存食物,并且进行初步消化的器官
是[]。
(4)粪便形成的部位是[]。
(5)能分泌消化酶的是[]。
33、下表是部分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情况。请据该表回答有关问题。
食物名称重量(克)蛋白质(克)脂肪(克)糖类(克)
稻米1007.70.676.8
牛肉10018.113.40
黄豆10035.116.018.6
(1)稻米属于__________食物,这类食物中含__________多些。
(2)牛肉属于肉类食物,这类食物中含______________多些。
(3)牛奶属于奶和奶制品类食物,这类食物中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较多。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16分)
34、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在这2支试管中各加入淀粉糊2mL,再向A试管中加2mL清水,向B试管中加2mL唾液,再向2支试管中滴入1滴碘液:本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本实验中__________是实验组,__________是对照组。两组加的清水或唾液都是2mL,这是因为要遵循__________原则。A组的现象是__________,B组的现象是__________。本实验还应注意的问题:将两试管混合物充分振荡后放入__________℃的温水中,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自主决策题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BADCCBACDA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DCABCABADD
题号2122232425
答案BCBDB
二、想一想题
26、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B1维生素A
27、肝脏胃小肠
28、钙铁
29、皱襞小肠绒毛微绒毛
30、唾液淀粉酶胆汁
三、提高拓展题
31、(1)毛细血管小肠绒毛小静脉(2)一吸收营养物质(3)肠液
32、(1)小肠营养物质氨基酸葡萄糖脂肪酸甘油
(2)[4]肝脏(3)[3]胃(4)[8]大肠(5)[7]胰腺
33、(1)谷类糖类(2)蛋白质、脂肪(3)蛋白质、糖类、脂肪
四、实验探究题
34、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BA等量呈蓝色蓝色慢慢消失37保持证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是人教版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内容。本章不分节,章标题为“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人体排出废物的途径主要有三种: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和水分;通过皮肤中的汗腺排出少量的水分、尿素和无机盐。第二种途径在第三章《人体的呼吸》中已介绍过,本章介绍第一种和第三种途径。依据课程标准,本章主要讲解了泌尿系统的组成,尿液的形成和尿的排出三个问题。从知识内容的逻辑性和人体生理活动的顺序看,本章是前四章内容的自然延续。

二、学情分析

1、尿的形成和排出学生十分熟悉,但对肾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尿在肾脏中的形成过程,比较抽象,学生了解的较少。

2、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对于部分学生理解是有困难的,因此需借用自制模型、示意图及多媒体手段,以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3.1知识目标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认同肾脏的结构是与它的功能相适应的。

3.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分析相关视频资料,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图表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信息分析和科学推测能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理解尿的形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从而养成关爱他人,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意

六、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呈现

播放视频,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图片及文字。

2004年的一天,上海中山医院做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手术,山东汉子田世国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身患尿毒症的母亲,为了让母亲顺利完成手术,儿子还精心设计了一个“骗局”,老母亲一直都不知道捐肾的“大善人”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尿毒症患者为什么要换肾,肾脏有什么功能?你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泌尿系统的神秘世界,共同揭示它的神秘面纱吧。

学习模块一:排泄的概念和途径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说出排泄的概念和途径。启发学生说出废物(尿素、二氧化碳、多余的水分、无机盐)和废物(粪便)的来源区别,从而更深刻理解排泄概念。

学习模块二:泌尿系统的组成

将学生分组,分发给各组已经解剖的新鲜猪的肾脏和相关工具,实施教材上“观察与思考”活动,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分析进出肾脏的液体情况,推测肾脏的功能及尿液的来源。之后观察泌尿系统模型及教材泌尿系统示意图。

讨论:(1)观察肾脏颜色,思考为什么?

(2)与每个肾脏相连的管道有哪些?血液是怎样流入肾脏,又是怎样流出肾脏的?

(3)推测尿液来源于什么物质?

(4)泌尿系统有哪些器官组成,各有什么样的功能?

从外观观察肾脏有哪些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如果想了解肾脏微观结构,借助什么仪器呢?课件展示光学显微镜和电镜下的肾脏解剖照片及肾单位模式图。从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出,肾脏是有许多相似的单位组成,这样的单位称为肾单位。

学习模块三:肾单位的结构

课件展示肾单位的示意图,同时出示自制肾单位模型,通过讨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并描述肾单位的结构,分析肾单位的结构特点及血液在肾单位中的流动路径。

(1)肾单位包括哪几部分,其各自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2)中间红色似球状的结构是什么?

(3)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分别流什么血?

(4)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有什么不同?

(5)进出肾小球两端的血管为什么都是小动脉?

学生理解难点:入球小动脉逐渐分支形成肾小球毛细血管球,学生易于理解,但是对于出球小动脉,学生大多认为是“出球小静脉”。

解决策略:给学生打个比方:比如说学校是一肾脏,门口传达室比喻为肾小球,某人行走路线代表血液流动方向。一人从港中西门进去,之后进入传达室,再从传达室出来继续往校园里走,总体方向是往校园里走。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简单多了。

(6)肾小球下面是肾小囊,肾小囊是肾小管末端膨大形成的。

出球小动脉又是如何变化的?

(7)观察肾单位示意图,说出血液在肾单位里如何流动的?

引导学生预测:尿液在哪里如何开始形成的?肾单位有哪些结构特点适于形成尿液?

学习模块四:尿液的形成过程

组织学生讨论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对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及尿液成分的比较,推测出肾小球、肾小囊内壁和肾小管的作用;尝试概述尿液形成的过程。

屏幕展示资料分析:

主要成分

血浆中

(克/100毫升)

肾小囊中

(克/100毫升)

尿液中

(克/100毫升)

90

98

96

蛋白尿

8

0.03

0

葡萄糖

0.1

0.1

0

无机盐

0.72

0.72

0.1

尿素

0.03

0.03

1.8

讨论:(1)尿液和血浆的成分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

(2)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变化,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3)在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认知血液到原尿,原尿到尿液成分发生变化,并提出大胆的猜想,肾单位中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具有滤过作用,而肾小管具有重吸收的作用,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滤过的物质主要是水、无机盐、尿素和葡萄糖,而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可将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重新吸收进入血液,余下的部分无机盐、尿素、水等形成尿液。

播放尿液形成视频,并适时讲解。

(1)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哪些成分由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过滤到肾小囊腔中?

(2)当肾小囊中的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哪些成分全部或部分被肾小管重新吸收送回血液?

再次课件展示尿液形成示意图,师生共同梳理尿液的形成过程。

学习模块五:废物排泄的途径和意义

引导学生再次观察泌尿系统模型,通过思考以下问题,概述排尿的途径和意义。强调尿液是废物,里面有大量细菌,可泄不可忍,经常性憋尿会引起尿道炎、膀胱炎甚至慢性肾炎,所以有了尿意后要及时排尿。

(1)尿液的排出途径依次是什么?

(2)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但尿的排出却是间歇的,这是为什么?

(3)你知道哪些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呢?如果经常性憋尿,会对健康造成什么危害?

(4)排尿有什么样的意义?

(5)如果肾功能衰竭无法正常工作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如何治疗呢?指导学生阅读“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了解透析的原理。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治疗尿毒症患者呢?再次展示“捐肾救母”的图片,引出器官移植。出示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肾脏移植目前存在的情况:高昂费用,配型必须一致,肾源极其短缺,导致许多尿毒症患者等不到合适的肾源。

展望生物学发展前景:课件展示我国科学家裴端卿带领他的团队用人尿液中健康的细胞培育出人牙齿的图片,指出用自身细胞培育出和自己配型完全一致的器官有望实现。

七、课堂检测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按照学校提出的构建“阳光高效”课堂为目标,整个教学分目标展示、自主探究、精心点拨、课堂检测四个环节进行,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设计理念,特别是通过视频“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入了生物科学的科学性质和教育性质,有机渗透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采用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视频、动画、模型展示,引导学生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地观察,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在学生充分“自学→质疑→探究→释疑”的基础上,教师不断引导,归纳,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总结人体废物的排出,引出生活实践中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使本节课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阅读“科学.技术.社会”和最前沿生物学研究成果展示,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更大的兴趣和动力。

七年级生物上册《单细胞生物》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上册《单细胞生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2.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进一步强化显微镜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与人类关系密切。

2.教学难点

(1)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2)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

三、课前准备

草履虫培养液、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棉花、吸水纸、放大镜、镊子。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牛和蚊子的对话。牛:讨厌的蚊子你别碰我,我刚用清澈的河水洗得干干净净的。蚊子:哼,你以为河里的清水就真的干净吗?那里面有很多比我还小的生物呢!

(二)学生质疑

牛和蚊子谁说得对呢?水中有没有微小的生物呢?这些生物是怎样生活的?

(三)作出假设

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作出假设,大家都一致认为水中有微小的生物。这些生物能独立生活。

(四)探究实验

在你们实验桌上的盘子中的载玻片上也有一滴水,这是我们取自清澈的河水,再经过培养后得到的水。请问它干净吗?

学生可能什么也没看到,说明肉眼的观察是有限的,可以借助显微镜来进一步观察。

认真观看图片,对实验桌盘子中载玻片上的水进行观察,仔细观看水滴并回答问题。(生:一部分学生没有观察到草履虫,回答干净,一部分学生观察到了草履虫,回答不干净。)

学生探究活动一:制作装片,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1.制作装片:草履虫子培养液里游动的速度快,不容易找到,制作载玻片是一定要放上几丝棉花。

2.用显微镜观察:观察你所看到的生物的外形,一定要有耐心。为了观察清楚,可以选择运动相对缓慢的草履虫来观察。

3.教师利用投影适时地播放实验注意事项。学生最终看到草履虫的外形及运动状态。

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了解草履虫的外形特征,并注意草履虫具有运动这一生物的生命活动。

学生探究活动二:草履虫的结构与功能

1.阅读教材提供的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

2.用多媒体展示草履虫的内部结构图,学生填写各部分名称及讲述功能。

3.自学检测:学生在一体机上完成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填图及连线题。

理解单细胞生物的概念

1.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动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请仔细观察对比这两幅图,同学们思考动物细胞的结构与草履虫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草履虫是一个细胞构成的,并且草履虫又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我们把这样的生物叫做单细胞生物。

学生活动三: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单细胞生物与人类关系的图片和文字,学生观看分析单细胞生物和人类的关系。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草履虫的例子了解了单细胞生物的生活,你通过自己的观察都学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在课下亲自制作草履虫结构模型。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009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