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蜀鄙二僧”,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蜀鄙二僧
一、激趣导入并解题。
1.你们知道我们湖北省的简称吗?
2.你们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简称,能说说吗?
3.板书:蜀。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的简称吗?
4.就在这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继续完成板书:蜀鄙二僧
5.齐读课题,能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吗?
二、初读了解文章大意。
1.课文围绕着二僧讲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你们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读读课文吧。
学生自由读文,纠正字音。
谁想来读读。指名学生三人读。
谁能连起来读读。指名一人读。
2.这是一篇文言文,要想知道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们就要联系注释来好好地读读课文。
让学生联系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谁能来说说。指名一人说,相机解决字义和句义。
还有谁想说说?再指明一人说。
3.现在你们一定会比刚才读得更好,试试看!
学生自由读。
4.你们都明白了吗?那我来考考你们。
出示句子
之: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吾欲之南海,何如?
(3)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你:
(1)子何恃而往?
(2)孰为汝多知乎?
(3)尔安敢轻吾射!
能说说带点字的意思吗?
仔细观察这两组,你有什么发现吗?
5.是呀,我们在读文言文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这些地方啊!
来,自己再试试。
6.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这个故事?
指名说,教师完成板书。
三、细读悟文。
1.蜀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二人皆欲往南海,终贫者至,而富者未至,这是为什么?赶紧读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2.指名学生说。
出示句子:
吾一瓶一钵足矣。
(1)仔细读读这句话,你知道了些什么?
指名读
(3)你知道他要去的地方有多远吗?
出示句子: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1)指名读,从西蜀到南海有多远?指导朗读
(2)读到这儿,你想到什么?指导朗读
(3)可贫者却说“吾一瓶一钵足矣”
(4)你再读贫者的话,有什么想说得吗?指导朗读(5)是啊,从四川到南海要经历5省,这其中既有海拔4000多米,空气稀薄的高原,也有杳无人迹的原始森林,更有一望无垠的大海,贫者一人只身前往,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可贫者依然说。齐读贫者的话。
面对同样的路途,富者的态度如何呢?
出示句子: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1)为什么富者认为贫者去不了南海呢?
(2)贫者仅靠“一瓶一钵”,而富者呢?指名读(3)这句话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富者为去南海做了精心的准备?指导朗读
(4)可结果呢?
(5)将贫者的话和富者的话对比起来读读,你有什么想说得?
四、分角色朗读,明理。
1.对待同一件事,僧富者和僧贫者的态度截然不同,他们说话的语气也大不相同,请同桌2人分别来扮演富者和贫者,看看谁能读出他们当时的神情和语气。
2.学生自由练习。
3.指名2人读。听了他们的故事,你们有什么想对他们说得吗?
4.我想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想,行吗?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也,不为则易者亦难也!
5.作者听他们的故事也写下了自己的感受。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拓展。
1.听完这个故事使我想到前不久自己猜得一个谜语,你们想来猜猜吗?
2.口述谜语,学生猜谜。
2.26米,NBAchina——
1.60米,NBA——
3.1.60和NBA几乎毫不相关,但博格斯却做到了。NBA向来是巨人的王国,它吸引着无数天资优异、热爱篮球的少年,可成功者却寥寥无几,但身高仅仅只有1.60米的博格斯却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一个奇迹,他的成功鼓舞着我们。
4.听了这个故事,读了我们的课文,你们一定有许多想说得吧?那就赶快拿出笔,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5.学生写感受,并朗读自己的感受
6.我也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立志、勇行,事必成!

精选阅读

《蜀鄙二僧》课堂实录


《蜀鄙二僧》课堂实录
师:全班响亮齐读“我的课堂我主宰,人人参与展风采”(幻灯片展示)。
(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师: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蜀鄙二僧》,谁帮老师将课题写到黑板上。
(学生纷纷举手,师请一位同学板书课题)
师:让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我们一般怎样学习?
生:诵读、译读、品读、说读。
师:这几种方法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
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增、删、留、换、调;读懂文本,读出语气;读出自己,思考感悟。
1、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译读(增、删、留、换、调)
3、品读(读懂文本,读出语气)
4、说读(读出自己,思考感悟)
【幻灯片展示,学生齐读一遍。】
师:本节课我们有由五个活动构成,请同学们先进行第一个活动,请看大屏幕。
活动一:诵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读后评一评。
【幻灯片展示,学生齐读一遍。】
师:请同学们先将文章齐读一遍,请注意老师的要求。
(生齐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己对照要求自己评一评。
生:有同学字读错了,“贫者语于富者”“语”应该读四声,不是三声,有同学将“子何恃而往”读成了“子何持而往”。
师:这里为什么“语”应该读四声呢?什么时候读三声呢?
生:这里“语”是告诉的意思,是动词,如作“语言”讲时就读三声。
生:我觉得本文读得太快,节奏没有读出来。
师:你能不能示范一遍呢?
生:可以
(生读,节奏感很强)
师:那我们再读一遍,这一次我们变变方式,男生读一句,女生读一句,中间要稍稍停顿一下,且段与段之间停顿稍长一点。
(生读)
(以上是第一个活动,同学们参与的很好,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活动,请看大屏幕)
活动二:译句接龙
请同学们按顺序一人译一句,译后稍停顿,其他同学随时纠正、补充。
译句方法:增、删、留、换、调
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幻灯片展示,学生齐读一遍。】
师:在这活动之前,老师还想问一下,同学们在预习时,在翻译方面有没有疑问,请有疑问的先提出来。
生1:“蜀之鄙有二僧”中的“鄙”,有的参考书认为是“边境上”,有的解释为“边远的地方”,请问究竟哪种解释更合理?
生2“其一贫”“其”如何理解?
生3:“吾一瓶一钵足矣”“足”字怎样理解?
(生解答)
师:下面我们开始“译句接龙”,从这一个同学开始向后(师指一个同学),一人一句。注意译后稍停顿,其他同学随时纠正、补充。
生1: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
生2: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如何?”
生(纠正):这里“何如”不仅仅要调顺序,还要换词语,因为“如何”用白话文来说是“怎么样”的意思。
生(补充):这里还要加些话,因为没有主语,我认为应译为“你认为怎么样?”
师:很好!接着来。
生3:富和尚说:“您靠什么去呢?”
生4:穷和尚说:“我靠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生5: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而顺江而下,还没有能够去成。您靠什么能去!”
师问:你怎么知道“买舟”是“雇船”,“而下”是“顺江而下”而不是“沿河而下”呢?
生答:“买舟”下面有注释。(师插话:你很聪明,知道看注释。)这里南海是普陀山,而从四川到普陀山,长江是唯一的一条水路。(师插话:你很了不起,知道从文意来推断。)
生6: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
生(补充):是将去南海的经历告诉了富和尚。
生7: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神色。
生8: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
师:你怎么知道“去”是“距离”的意思。
生:(齐答)学过,(师插话:哪里学过,把原话背出来。)在《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师:很好,学过的能学以致用,能联想以前的知识。但文中的“焉”好像没译呀?
生:这是语气词,不译。(师插话:这就是译句中“删”的原则)
生9: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生10: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师总结:第二个活动也很顺利,老师在上节课跟同学们讲的译句的原则上,再补充释词的原则。
释词方法:查看法;联想法;推断法。
【幻灯片展示,学生齐读一遍。】
下面我们进行第三步。
活动三:走进心灵
本文有四句对话,请同学们在四句对话中的每个“曰”字前,加一个表情态的词,并读读“曰”的内容。
【幻灯片展示,学生齐读一遍。】一人演穷和尚
师:请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三分钟。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读一读。先说第一句。
生:我认为这一句用不卑不亢的语气来读。(生读)
生:我认为这一句用彬彬有礼的语气来读。(生读)
生:我认为这一句用谦虚的语气来读。(生读)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读的不错,都讲“何如?”的征询意见的语气读出来了。现在老师想将“何如”改为“汝信乎?”你们认为怎么样?
生:不行,这样说有点狂妄,这不符合穷和尚的性格。
师:我赞同同学们的意见,那第二句怎样读呢?
生:我认为这一句用不相信的语气来读。(生读)
生:我认为这一句用轻蔑的语气来读。(生读)
师:同学们都将重音放在“何恃”上,强调了富和尚瞧不起穷和尚。品味的很到位,现在全班读一读。(全班齐读)
师:那下一句呢?
生:我认为这一句用自信的语气来读。(生读)
生:我认为这一句用坚定的语气来读。(生读)
师:你为什么要强调“足”字呢?
生:穷和尚虽然没钱,但人穷志坚。
师:最后一句谁来?
生:我认为这一句用狂妄的语气来读。(生读)
生:我认为这一句用嘲笑的语气来读。(生读)
生:我认为这一句用傲慢的语气来读。(生读)
师:这一句前半句语气和后半句一样吗?
生:我认为这一句前半句用傲慢的语气来读,后半句用嘲笑的语气来读。(生读)
生:我认为他的分析是对的,但没读出来,前半句重音应放在“犹”字上,后后半句重音应放在“子”字上,强调我都去不成,你就别谈了。(生读,但没读好。)
师:你再读一遍。(但还是没读好)。
师:谁来示范一下。(一生示范,读的很好)。
师:请全班学生将这一句齐读一遍。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将本文编为课本剧演一遍,小组内要分工,一人演穷和尚,一人演富和尚,一人当旁白,一人评价。请同学们准备3分钟。
活动四:角色扮演
以小组为单位,将本文编为课本剧。
【幻灯片展示,学生齐读一遍。】
(一小组展示课本剧)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
生:演时语气还不错,但表情还不够丰富。如瞧不起穷和尚时,可以白穷和尚一眼,眉毛向上扬一扬,表现傲慢时,要摇头晃脑。
生:演时还可以根据情形补充一些内容。
师:下面我们全班来演一演。我当旁白,男生演穷和尚,女生演富和尚。
(师生共同演课本剧)
师:现在同学们在理解上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质疑):本文应将穷和尚去南海的经历写一写,这样文章更真实。
生(回答):其实穷和尚将经历肯定详细的讲了一遍,不然,富和尚肯定不会相信他,更不会有惭色,只是本文不需要写出来。
师:为什么不需要写出来呢?
生:因为本文不是讲故事,而是在讲道理。
师:很好!本文是在讲道理。讲的是人要立志的道理(教师边讲边板书)
板书设计

客观条件结果道理
贫一瓶一钵至
二僧}人要立志
富欲买舟而下不能至
师: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要感谢文中的贫者、富者还有作者。假如他们穿越时空隧道,站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有什么对他们说的吗?
活动五:思想碰撞
请同学们用“——,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对文中的贫者、富者或作者说一两句感悟的话。
【幻灯片展示】
生:我想对富和尚说:“一个人最重要的师要有志向,当然我承认你有志向,但还要有行动。”
(师插话:对!心动不如行动)
生:我想对富和尚说:“你不能总是准备,要有闯劲。”(师评:说的多好啊!弱者总在等待机会,而强者总在创造机会。)
生:我想对穷和尚说:“感谢你,你让我明白了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长路漫漫,路就在自己的脚下。”
生:我想对作者说:“你让我明白一个人成功,要有志向,还要有行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
师:老师也想说说:
老师对同学们说:
今由蜀鄙之僧观之天下事本无难易之分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人之为学亦无难易之分学之则难者亦易不学则易者亦难人之立志万事可成如使吾辈之人皆为有志之人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前途未可量也诚如此乃吾辈之幸国家之幸
【幻灯片展示】
师:请同学们准备一下,将老师的话读一遍。
生:(齐读,读的像拗口令)
师:请同学们再读。(再次用幻灯片展示,但将刚才的话划分了一下节奏)
师:语言讲究语感,从刚才读的情况来看,同学们课后还是要多读文言文,积淀语感。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八年级下册语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大意。

2.吟咏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志趣与胸怀。

预习作业:

1.查作者和写作背景。

2.疏通诗意。

3.熟读全诗,读准字音与节奏。

4.提出一至三个疑问。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过送别他人的经历吗?是否会将送别的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呢?

生自由发言

预设:有过这样的经历并且会用文字记录下来。

引导:这样的习惯很好。古代的文人墨客大都喜欢将“送别”作为题材,以诗词歌赋等形式来展现自己送别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与诗人王勃同行,感受他情绪的起伏变化,感悟他的志趣与胸怀!

二、预习交流

(一)课文朗读

1.两人一组互相听读全诗,注意为对方纠正字音与节奏。

2.两人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以举手提问,全班交流解决。

3.请生展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与节奏。

①一生单读(生评价)

②全班齐读

(二)说说诗意

请四位同学每人一句说一说大概意思。

全诗大概意思:三秦大地拱卫着雄伟的京城,从这儿遥望风烟迷蒙的蜀川。想到了我同你即将分别的离情别意啊,我们都是离开家乡在外做官的人。四海之内存在知己,即使是天各一方也像近邻一样。我们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像小儿女般哭哭滴滴的把手帕都给沾湿了。

三、品诗悟情

引导:跨过刚刚的两道门槛,我们终于可以与诗人同行,走进他的内心了!

1.读全诗,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引导:题目(解题)、“离别”、“在歧路”以及书下注释。

2.王勃在哪儿送别有人呢?你是如何知道的?

引导:送别之地是长安。可以从首联及书下注释得知。(读首联)

3.王勃在长安送别友人到蜀川赴任。从地理角度看,两地相隔千里。诗人在此用一个什么字将这相隔千里的两地联系了起来?“望”字。

诗人为什么要“望”呢?

引导:好友此去赴任之地,路途遥远(风烟犹言路途遥远、艰辛。),不知前路如何,他内心有一份不舍与惜别,有一份淡淡的惆怅与离别之情。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与其说诗人是用眼睛在望,不如说诗人是用心在望啊!

4.试读首联,想想该如何处理语气语调、重音等,才能读出这份淡淡的离别之情。

①请一生读,并说说自己是如何处理这一联的朗读的。(生评价并再请一生读)

②全班齐读,试着读出这份情感。

板书:不舍

离别

5.作为人类生命历程中共有的情感体验,别离是古今诗词歌咏的一个重要主题。大家来读一下我们知晓的一些有关别离的古诗句。

出示:全班齐读一遍。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面对离别,人们通常充满了不舍的深情,进而生发出悲苦凄楚之态。那么,诗人王勃的送别之情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他的情感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变化。

带着思考读全诗。

①你从哪里读出诗人的情感发生了变化?请结合具体诗句来说一说。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我们可以从颔联、颈联和尾联中读出这种情感的变化。先讲哪一句,视课堂学生回答情况而定。)

预设:

同是宦游人

诗人对友人说道:“我们都是离开家乡外出做官的人啊!”相同的身份,使得诗人更能理解友人的心情。同时,他也是在劝慰友人不要伤感,因为他俩这次分别也是客中之别,只是宦游之路上的又一次离别而已。可以说,这时诗人的感情已经由最初的淡淡的惆怅与不舍,转为释然!

试着读颔联,想想该如何处理朗读才能读出这份情感。

请生展示读,生评价,全班齐读。

女生读前半句“与君离别意”(读出一份不舍之情),男神读后半句“同是宦游人”(读出一份释然之情)。

板书:不舍释然

离别宦游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诗人对友人说道:“四海之内存在知己,即使天各一方也像近邻一样。”正所谓天涯咫尺,只要我们心中有彼此,这份友情是不受时空限制的。这里诗人用“四海”和“天涯”极言距离之远,但即使如此遥远的距离,知己也依然存在,而且就好像在身边一样。此句,我们感受到诗人面对离别,此时他心中的那份淡淡的惆怅已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份豪迈乐观的情感!

试着读颈联,想想该如何处理朗读才能读出这份情感。

引导:高昂的调子,重读“存知己”、“若比邻”,以此强调突出语意!

请生读,生点评。

师生合作读,要求:老师读“海内”和“天涯”,学生紧跟着读剩余的内容。

板书:不舍释然豪迈

离别宦游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人对友人说道:“我俩不要在岔路口,像小儿女般哭哭啼啼的把手巾都沾湿了。”面对离别,我们会有不舍,甚至会流下伤心的眼泪。但是诗人在此劝慰友人不要哭泣。这是尾联,就像一曲终了之时,此时诗人的内心面对离别之情,是相对平静的。

试着读颈联,想想该如何处理朗读才能读出这份情感。

引导:语气舒缓,“无为”重读,可以适当拉长语调。

请生展示读,全班齐读。

板书:不舍释然豪迈平静

离别宦游比邻无为

引导:我们不难发现,诗人面对送别,也怀揣一份离别的不舍情意。但是他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情感始终深陷愁苦缠绵之中而难以自拔。当然,诗人也没有在诗歌中违背情理地去刻意掩饰离愁别绪,而是在跌宕的文情中生动地体现了情感的变化。

7.诗人的这首送别诗一扫以往送别诗的悲苦缠绵之态,总体的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的。对此,在预习时就有同学关于此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出示:学生质疑

为什么这首诗中诗人面对离别,他的情感是乐观积极的?——杨瞻萁

诗人面对分别,为什么如此想得开?——张进一

为什么王勃的离别之情不像一般人那样凄楚悲苦?——徐蒋玲

引导:面对这三位同学的疑问,老师不禁想到了之前教授古诗词时告知大家深入探究文本背后所隐含的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的方法——是什么?每每学习一篇新课文,老师总要大家查一查作者和写作背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解读文本的一个方法——知人论世!

关于诗人王勃,其实诗中已经告知了我们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他的身份——宦游人!

板书:宦游人

出示:

宦,做官入仕。宦游指封建文人外出求官或做官。他们往往都要抛下自己的父母妻儿,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回不了家。有些已经做了官的,因为犯了错误遭到贬谪,到偏远荒凉的地方去做官。

“宦游”现象造就了中国的送别诗文化,它们大都有着哀怨凄苦这一共同的情感特点。因为离别就意味着将生命交付于茫茫未知的未来,意味着远离亲朋好友,漂泊异乡。

同样是“宦游人”身份的王勃,为何面对离别却如此乐观积极呢?

出示:

诗之基,其人之胸襟也。

——(清)叶燮《原诗》

引导:清代诗学理论家叶燮在《原诗》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诗之基,其人之胸襟也。”也就是说诗歌的根基,是作者的胸襟抱负。诗情源于性情,可以说,诗歌作品是创作主体思想感情和人生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和反映。诗人王勃有怎样的人生价值取向呢?

出示: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自幼聪敏好学,被称为神童。

龙朔三年(663年)王勃回到家乡,写《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文章,寻找机会,积极入仕。

麟德元年秋(664年),王勃上书刘祥道,直陈政见,并表明自己积极用世的决心。

麟德二年,王勃通过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借献“颂”以图仕进之意甚明。

乾封元年(666年),王勃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据史料记载,王勃写作此诗时是20岁左右。

读了以上资料,你现在能理解王勃面对离别是为何会有这种积极乐观的情感了吗?

小组交流一下。请生发言。

引导:他是一个积极入仕的人,渴望建功立业,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的心中有大志向,他知道在宦游之路上离别将是常态!既然不能改变这一现实,那就坦然面对,因此,面对同样是宦游人身份的好友,面对同样在仕途上有所追求的友人,他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来劝慰对方,其实,也是在劝慰自己!心有大志,不会深陷儿女情长中而无以自拔!这正体现了诗人非同于普通人的一种高远的志趣和旷达乐观的胸怀!

板书:宦游人离别意:存知己若比邻

(积极入仕)(旷达乐观)

让我们带着这份理解,再次读整首诗,试着读出诗人情感的变化,读出诗人心中的这份旷达与乐观!

四、作业布置

1.熟背全诗。

2.阅读王勃的另外两首送别诗《别薛华》和《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进一步全面了解诗人。

一 二 短文二篇


一 二 短文二篇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了解她取得的伟大成就。

2.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3.了解悼词这种文章体裁的特点。

4.学习思考伟人对待事业和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在阅读中品味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力量。

2.学习居里夫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居里夫人把科学研究当成一种梦想放弃个人利益的人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起世界上有名的科学家,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如数家珍地说出很多,因为这些科学家奋斗的故事和精神给我们以启示和鼓舞。那么你们知道哪位科学家一人获得过物理、化学两个领域的诺贝尔奖吗?她就是居里夫人。一位女科学家能有这样令人瞩目的成绩,不能不让我们钦佩。那么,是什么让她有如此大的作为呢?下面让我们来欣赏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相信你会从中找到答案。

二、朗读课文。

更正字音,掌握重点词语。

坚韧不拔 问心无愧 专心致志 天赋 侵扰 渲染 纯粹 获益匪浅 逆来顺受 毫不妥协 痴迷 琐事 鞭策 奢望 猝然 报酬 闲暇 眺望 呵责 蹂躏 崭新

三、了解作者。

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原名玛丽亚·斯可罗多夫斯卡。巴黎大学理学博士。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就贝可勒尔在当时首先发现的放射性现象进行研究,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1906年,居里逝世后,她继续研究放射性物质,获得成功,并著有《放射性通论》《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等,推动了原子核科学的发展。因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工作,和居里、贝可勒尔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奖,后又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是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时还被其他15个国家聘为科学院院士。她共接受过7个国家24次奖金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1934年7月4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与世长辞了,但她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四、分析课文。

1.初读之后谈谈你理解的居里夫人的信念包括哪些因素。

(1)坚韧不拔的精神。

(2)致力于科学的研究,及对科学的痴迷。

(3)固执、勤奋的工作。

(4)对生活的热爱。

2.你觉得居里夫人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居里夫人是一个有远大的人生目标,意志坚定的人,她刻苦勤奋,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退缩。她的品格还表现在她的公正无私,淡泊名利,从没想过以科学研究去换取个人的荣誉和利益。

3.文章第2段居里夫人举“蚕结茧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是为了说明自己一旦确定了奋斗的目标,就会像蚕一样固执勤奋地工作。用这个例子来比喻自己对事业的执著,更生动地说明了自己的奋斗历程。

4.你知道居里夫人的科学研究对于人类的意义吗?

她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

5.居里夫人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里能看出来?你对此看法如何?

居里夫人热爱生活,但从不将生活复杂化,她崇尚简单,追求安静,这样就不会为生活所累。她也善于欣赏生活,例如她会欣赏诸如栽花、植树、建筑、诵诗、眺望星辰等琐事。应该说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也恰是她进行科学研究的动力。

五、总结。

我们的生活中能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是我们的幸运,我们更应该从她的身上汲取优秀的品质,向她学习,从小为自己确立一个奋斗目标,并不断地为之奋斗。

板书设计:

我的信念

玛丽·居里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像居里夫人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一定会赢得全世界人民的赞誉。是的,在她去世一年以后,纽约罗里奇博物馆为纪念居里夫人对世界的贡献举行了追悼会,会上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发表了演讲,对居里夫人致以极高的评价。我们来看一看被称之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的爱因斯坦是怎样评价居里夫人的。

二、朗读课文。

充满激情地朗读课文,提炼出文章的中心。

中心内容:爱因斯坦认为居里夫人对于人类的意义不仅是科学上的贡献,在道德品质方面她对时代和历史的进程则更有意义。

三、了解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1879—1955)是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物理学革命的旗手。在任工程师的叔父等人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地受到科学和哲学的启蒙。在瑞士专利局从事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鉴定工作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学研究,于1905年在物理学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1908年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从此他才有缘进入学术机构工作。他经过8年艰苦的探索,于1915年最后建成了广义相对论。1939年他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在匈牙利物理学家L.西拉德推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在日本两个城市上空投掷原子弹,爱因斯坦对此强烈不满。战后,为开展反对核战争的和平运动和反对美国国内法西斯威胁,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55年4月18日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普林斯顿。

四、分析课文。

1.爱因斯坦认为居里夫人有哪些伟大的人格?

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

2.爱因斯坦认为居里夫人能取得伟大的科学功绩的原因是什么?

大胆的直觉、对工作的热忱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3.作者评价“第一流人物”的标准是什么?

道德品质比才智、成就更重要。

4.如何理解短文的结尾段“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强调学习居里夫人的品德和热忱,在推动时代和历史进程中发挥作用。也说明在欧洲一些知识分子中间还存在着道德品质不过关的人。作者这样说也是在呼吁人们能以居里夫人为楷模。

五、小结。

通过这一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从爱因斯坦的赞誉中更进一步了解了居里夫人高尚的品质。同时,学习本课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百行德为先,一个科学家留给人类的贡献除了他的研究更有他的品质,所以,向居里夫人这样的有德之士学习,我们应该从道德上规范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板书设计:

悼念玛丽·居里

爱因斯坦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834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