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绝对值与相反数》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绝对值的概念,区分正数、负数和零的绝对值;理解相反数的概念,能准确找出任意有理数的相反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抽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规律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概念及其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正确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实物(如尺子、温度计)或图片辅助讲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练习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生活情境导入:展示一张气温变化图,说明某日气温从0°C升至5°C再降至-3°C的过程,提问:“如何描述这些温度点到0°C的.距离?”引出“绝对值”的概念。
二、新知讲授(约20分钟)
绝对值概念讲解
定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指不考虑其符号的大小,只取其大小的值。用符号“| |”表示,如|-3|=3,|3|=3,|0|=0。
几何解释:利用尺子等实物,展示数轴上点到原点的距离就是该点所代表数的绝对值,强调正数、负数和零的绝对值特点。
相反数概念讲解
定义:与一个数相加等于0的数,称为这个数的相反数。例如,3和-3互为相反数。
表示法:a的相反数记作-a,强调任何数都有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互动环节:请学生列举几组正数和负数及其相反数,教师在黑板上总结,加深印象。
三、例题分析与练习(约15分钟)
例题分析:选取几个典型例题,如求-4的绝对值和相反数,以及判断语句正误(如“-5的绝对值是5”,“2的相反数是-2”)。
分组练习:学生分小组完成练习题,包括识别数值的绝对值和相反数,以及简单应用题(如计算温差的绝对值)。
交流反馈:每组派代表分享解题思路,教师点评,纠正错误,强调解题技巧。
四、巩固提升(约10分钟)
实际应用:设计贴近生活的应用题,如计算海拔高度变化的绝对值,让学生体会绝对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思维拓展:提出问题“所有正数的绝对值是什么?所有负数呢?0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绝对值的普遍规律。
五、课堂小结(约5分钟)
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教师补充,强调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核心概念及应用。
强调数学学习中观察、归纳、验证的重要性。
一、课题介绍
本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
二、教材分析
(一)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反数》是中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在研究了负数的基础上,遵循过渡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既把小学所学的正数、零和初中的负数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又为学生以后顺利掌握绝对值的意义,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在以后将要学习的二次根式、方程、函数和相关学科等知识领域都有所渗透。因此,这节课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及本节的地位和作用,考虑初一年级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我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相反数的概念及应用。
2能力目标:让学生亲自体会得到相反数的定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发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相反数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事物之间对立、统一联系的辩证思想,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注重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及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因而确定重、难点为:
重点:理解相反数的定义及学会知识的运用。
难点:探究相反数定义的过程。
三、教法分析
“启发引导 突出问题 遵循原则 鼓励探索”将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本节课采用了启发、探讨式教学方法,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特点,以设疑提问的方式激励学生去思考,以小组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主动参与。
为了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本节课采用三角板、彩色粉笔、多媒体(或小黑板)辅助教学,使教学过程显得直观、形象。
四、学法指导
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类比推理方法,养成大胆参与,主动学习的习惯,变“学会”到“会学”,并使学生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比如说在开始讲授新课概念前我将在情境引入阶段复习上一节数轴,以数轴来结合讲解,写出几组数,如,3.5和-3.5,1和-1,2和-2,3和-3等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特点,引导总结得出相反数概念:只有正负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大家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小明和小军向相反的方向行走,他们各行走了3.5米,记小明的方向为正方向,小军的方向为正方向,那我们就可以在下面数轴上标出他们的位置。
(二)展示新知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画一条数轴,并结合数轴,与学生共同讨论出2和-2,3.5和-3.5具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得出:
(1)分别位于于原点两旁;(2)到原点距离相等;(3)只有符号不同。
2根据弗莱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特征之一,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得出的结论也是教育的一部分。这里我将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相反数的定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并延伸出设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中的一个为“a”,另一个为“-a”,那么,得出一般的,a和-a互为相反数。再观察数轴找出一个数的相反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最后得出规定:零的相反数是零。
再提出问题:判断正误:符号相反的两个数叫做相反数。教师做出简单的讲解。知识注重应用。因而,当这部分知识讲解完后,我将通过例题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例题讲解
例1填空
根据夸美纽斯的教学巩固性原则,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例题讲解后,通过请个别同学上黑板演算,其余同学在草稿本上完成练习的方式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对讲解内容作适当的补充提醒。这里我设置了练习题。
练习1连线
++3.5--11.2-++75
设计意图:练习1让同学们在下面思考,此题用连线来设计,一目了然,更达到了巩固知识的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定义的能力。同时总结得出:法则一:通常在一个数前面添上“+”号,即表示这个数本身;法则二:通常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表示原来那个数的相反数。
例2化简
(1)-(+10);(2)+(-0.15);(3)+(+3);(4)-(-20).
设计意图:对新课内容再次进行巩固,同时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双重符号简化的规律。
练习2化简
①-(-7);②-(+1.2);
③-(-(-a));④-(+(-a));⑤-(-(+a));⑥-(+(+a))。
答案:①7;②-1.2;③-a;④a;⑤a;⑥-a。
练习2是新内容的延伸,我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做,其余同学在草稿本上做,我再做详细讲解。
(四)课时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再次加深学生对相反数的理解,我将对相反数的定义、零的相反数是零、法则一和法则二等知识进行复习,并说明相反数的定义是结合数轴,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得到的,法则一和法则二是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归纳的方法而得到的。
(五)作业布置
1必做题:书的17页,习题第三题;
2思考-a是不是负数。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作业分必做题和思考题,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差异,加强作业的针对性,使不同的学生各得其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这节课的效果,因此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使整个板面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我将黑板分为四版,这样的排版使学生一目了然。
七、教学评价
本节课教学设计是依据课程标准以及学生认知水平来确定的,内容编排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层层展开,逐步深入。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达到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说出相反数的意义
2.使学生能求出已知数的相反数
3.使学生能根据相反数的意思进行化简
【学习过程】
【情景创设】
回忆上节课的情境,小明从学校出发沿东西大街走了0.5千米,在数轴上表示出他的位置。点A,点B即是小明到达的位置。
观察A,B两点位置及共到原点的距离,你有什么发现吗?
《数轴》专题练习
1.(4)班在一次联欢活动中,把全班分成5个队参加活动,游戏结束后,5个队的得分如下:
A队:-50分;B队:150分;C队:-300分;D队:0分;E队:100分.
(1)将5个队按由低分到高分的顺序排序;
(2)把每个队的得分标在数轴上,并标上代表该队的'字母;
(3)从数轴上看A队与B队相差多少分?C队与E队呢?
《2.4数轴》同步测试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个正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
B.任何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
C.一个负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
D.任何数的绝对值都不是负数
22017·海安县期中绝对值大于2且不大于5的整数有________个.
3某检修小组乘坐一辆汽车沿公路检修供电线路,约定前进为正,后退为负,他们从出发到收工返回时,走过的路程记录如下(单位:km):+5,-3,+7,-1,-4,+8,-12.求他们从出发到收工返回时,总共行驶的路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绝对值的概念及表示法。
(2)理解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能力目标:
(1)掌握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及有关的简单计算,(2)掌握绝对值等于某一正数的有理数的求法,探索绝对值的简单应用。
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绝对值的产生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绝对值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难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教学手段:
多媒体(powerpoint)教学与板书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有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用正、负数可以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而数轴使我们直观的感受到有理数中正、负数的区别和数在数轴上相应的位置。
乘城市中的出租车去逛商店是我们经常经历的事,其中的数量关系与我们所学的有理数、数轴有密切联系。例如有2位同学在书店购买书籍后回家,一位同学乘上甲出租车向东行驶10Km到达A处,另一位同学乘上乙出租车向西行驶10Km到达B处。
二、合作学习
把全班同学分4—5组分组讨论完成下面的三个问题
1:描述请大家用数轴来表示这一过程(记向东行驶的里程数为正)
2:思考两位同学付费额度是否一样?为什么?
3:结论付费额度与行驶方向有没有关系?
然后请各组代表总结发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这两位同学由于乘车离开书店的距离一样,所以付费额度也是一样的,与行驶方向无关。说明在数轴上的A(+10)、B(—10)两点到原点(书店)的距离是一样的,都是10。同样数轴上+5和—5两点到原点的距离也是一样的。
我们把一个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注意是离开原点的距离)
如数轴上表示-5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5,所以—5的绝对值是5,记作;+5的绝对值也是5,记作。其实际意义是:数轴上+5这个点到原点的距离为5。(强调绝对值符号的书写格式)
三、课内练习
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1。60-10+10同时说出它们的几何意义。
2、说出下列各数的绝对值:-7-2。0501000
由上述两题可概括出:(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得出结论)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互为相反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注意一个数的绝对值不可能是负数,而是非负数。)
(一)典例分析
1、求绝对值等于4的数?
注:分析例题时尽量培养学生利用数轴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计算:
四、反馈练习
3、举一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说明解决有的问题只需考虑数的绝对值。(如港口的吞吐量;一位学生上学、放学一共所走过的路等)
4、填表:
相反数
绝对值
21
—0。75
5、画一条数轴,在数轴上分别标出绝对值是6,1。2,0的数
6、计算:
五、探究学习
1、某人因工作需要租出租车从A站出发,先向南行驶6Km至B处,后向北行驶10Km至C处,接着又向南行驶7Km至D处,最后又向北行驶2Km至E处。
请通过列式计算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这个人乘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2)这个人最后的目的地在离出发地的什么方向上,相隔多少千米?
2、写出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并把它们记在数轴上。
六、小结
一头牛耕耘在一块田地上,忙碌了一整天,表面上它在原地踏步,没有踏出这块土地,但我们说,它付出了艰辛和汗水,因为它所走过的距离之和,有时候我们是无法想象的。这就是今天所学的绝对值的意义所在。所以绝对值是不考虑方向意义时的一种数值表示。
七、布置作业
做作业本中相应的部分。
王勃
(唐代诗人)
王勃(约650年鈥斣?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鈥湷跆扑慕茆€潱醪慕苤住M醪杂状厦艉醚В荨毒商剖椤芳窃兀昙茨苄次恼拢谋柿鞒辉尬€溕裢€潯>潘晔保裂帐抛ⅰ逗菏椤罚鳌吨歌Α肥硪跃勒浯怼J晔保τ乃乜剖约暗冢谥俺⒗伞R蜃觥抖芳ο繁桓铣雠嫱醺V螅醪比暧卫腊褪裆酱ň拔铮醋髁舜罅渴摹7祷爻ぐ埠螅蟛沟秒街莶尉T诓尉紊希蛩缴惫倥伪槐帷I显辏?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勃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鈥溚跏先晔麾€澲唬砻髁送醪缒昃拖允境鼋艹龅奈难Р拍堋>潘晔保醪裂帐抛⒌摹逗菏椤泛螅戳恕吨歌Α肥恚赋鲅帐诺闹鞔砦笾Γ硐至送醪缒昃筒┭Ф嗖拧J晔保醪惚ダ懒J曛潦乃晔保醪娌茉诔ぐ惭б剑群笱傲恕吨芤住贰ⅰ痘频勰诰贰ⅰ赌丫返龋遭€溔帕字拢魈糜褙阎€澯兴?/p>
未冠而仕
龙朔三年(663年) 王勃回到家乡,写《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文章,寻找机会,积极入仕。麟德元年秋(664年), 王勃上书刘祥道,直陈政见,并表明自己积极用世的决心,深得刘祥道赞赏鈥湸松裢玻♀€濛氲露辏醪ü矢Τ2蛱聘咦谙住肚钏獭罚柘租€溗题€澮酝际私馍趺鳌G庠辏?66年),王勃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之后,才思泉涌,笔端生花,撰《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唐高宗见此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鈥溒娌牛娌牛掖筇破娌牛♀€澩醪奈拿参笳瘢胙罹肌⒙樟凇⒙姹鐾鹾铣柒€湷跆扑慕茆€潱⑼莆孜弧2] [3]
祸起《斗鸡赋》
王勃当上朝散郎后,经主考官的介绍,担任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圣颜不悦,读毕则怒而叹道:鈥溚岵牛岵牛《醵芳Γ醪砦┦浚唤腥敖耄吹棺飨模ü糯糜谡髡伲偷恼婊蛏帧⒔曳⒆镄械鹊奈氖椋衷谝仓刚蕉沸郧康呐校治恼隆#┯幸庑楣梗浯笫绿巳擞α⒓粗鸪鐾醺b€澨聘咦谌衔似庠谔舨爰洌彰鸪龀ぐ病S谑牵醪恢稹K咀抛约旱牟徘楹涂嘈木崭沾蛲ǖ氖送荆驼庋儆谝坏?/p>
二次被贬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
魂归南海:
王勃因杀死官奴曹达,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畴,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这件事对王勃的打击,远远超过对自己的惩罚。王勃为人虽有放浪不羁的一面,但他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却以儒家的礼法为标尺。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父亲的内疚心情:鈥溔绮泻窝栽眨∪枨卓晌缴钜印3弦嘶疑矸酃牵孕痪浮b€︹€翊笕松涎庸矗对妆咭亍3鋈∥搴蕉倍赡虾!`岛酰〈瞬镆玻匏佑谔斓刂湟印b€澊又锌商寤岬缴砦⒆拥耐醪谛那苛业男呃⒑妥栽稹M醪鲇笤诩依锿A袅艘荒甓啵馐背⑿蓟指此木芍埃咽踊潞N吠荆挥薪邮堋K谏显辏?75年)的秋天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于八月中旬到达淮阴,又从淮阴到楚州,离开楚州,继续沿运河南下,入长江后折向西行,到了江宁,大约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已至交趾王福畴处,见到了他生活窘困的父亲。不久后,王勃便踏上归途。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
个人成就:
思想方面
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释、道多种文化因子。他直接继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济世,虽然在宦海中几沉几浮,但最终难以割舍的依然还是何时济世和如何济世。从人格精神来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远,勇于进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但同时也处事疏阔,缺少谋略。其次他还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视尘俗。王勃崇信佛教,认为佛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诗歌方面
王勃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具体来讲,送别诗或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鈥満D诖嬷海煅娜舯攘阝€澫辔棵悖饩晨簧ㄏП鹕死氲牡统疗ⅲ换蛴琶谰糙住⒁济悦桑纭督ひ乖滤捅稹菲涠€溌已塘唐觯稍孪蚰隙恕<偶爬胪ぱ冢酱艘购€潱杌娴氖且环览龅慕咴乱雇迹嬗琶烂悦桑萌诵淖恚换蛑卦谑惴⒆晕疑硎赖谋兄校纭侗鹧罚资⒉蛔乓馐阈聪П鹬椋鞘笔贝Υκ惴⒍宰约荷硎赖谋兄校酥础b€溠涛礅€澮庀笤谕醪捅鹗谐鱿制德始撸峭醪郧巴久嗣糟屠Щ蟮耐庠诒硐郑纭肚锶毡鹜醭な贰分锈€溡吧恚焦饬材貉题€潱镆傲衷谂ㄅǖ那镂碇校嗪剩洞Φ纳椒逶诔脸聊忽爸芯哿捕兀焦庖吧诤砟貉讨邢缘靡济悦桑泼嗡苹谩O嗨际蚴惴⒘饲Ю镏忸靠偷那楦校核寄罴蚁纾衬钋子眩舜焊谢常纭额看骸罚蛲ü淳笆惴⑸畛恋乃枷缰椤T傲稚剿刃淳吧⒋噶毒ぃ质趁篮茫渎纭督夹恕贰M保诿栊词址ā⑹晨氐确矫妫纸辛诵碌某⑹裕⑷〉孟灾囊帐跣ЧT队紊剿唤龀浞终瓜至似嫦兆忱龅娜胧裢局蟹绻猓乙蚯阕⒘擞艋认陨畛帘梗自躺詈瘛?/p>
辞赋方面
王勃赋是初唐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初唐赋体的繁荣。王勃的骈文继承了徐陵、庾信的骈文艺术风格(对仗精工、自然而妥帖;音韵谐美,无论押韵还是句内宫商均有意追求合律;用事贴切,做到典事内容与表达内容的谐调;熟用隔对,把四六句型作为主要句型运用,并巧用长短句的交错变化,同时注以散行之气,使文章于凝炼中见流畅),但又注以清新之风、振以疏荡之气,于是使骈文变繁缛为清丽,变滞涩为流畅,创造出气象高华、神韵灵动的时代风格,使骈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与初唐同时代的其他文人相比,王勃极善于在赋中抒发情感,表白心志,表现人品。具体表现为:他在赋中表露出急于人世的心理。当理想受挫、仕途失意时,他则在赋中表现了自己崇高的品质、美好的人格,抒发了心中的忧郁愤懑、磊落不平之气。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对功名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如《春思赋》和《采莲赋》。王勃赋可认为是其心理路程的真实反映,是对理想和功业执著追求的见证。王勃的游宴序寓性情于游宴、具有绘画美、充满豪放壮大气势,如《游山庙序》;赠序则视野开阔、谚足高远、情景交融,文中充满真情实感,如《秋日饯别序》。王勃在辞赋文章写作手法上很少使用比喻手法,但他善于议论,哲理深刻,如《滕王阁序》中鈥溙旄叩劐模跤钪嬷耷睿恍司”矗队橹惺b€澤朴谑闱椋⑶樯睿纭断娜罩罟胺檬颉分锈€溙斓夭蝗剩旎蘖ΑJ谄鸵杂挠枪路咧裕髌鸵怨⒔椴黄街b€澤朴诿栊矗蜗蟊普妫纭陡行朔钏屯跎俑颉分锈€溒鸵淮煞颍暮D凶樱澜蠡捍庵伲滦浞Р茫冒彩榫怼b€澤朴谠擞玫萁湍娼泳涫剑纭对街萦佬死蠲鞲拖羧蛊胫菪颉分锈€溈龊跗钔居诎资茁ㄒ资追橇俦鹬铮秽灯缏酚谒纾缙袼凸橹兀?/p>
文学主张:
王勃的文学主张表现为鈥溋⒀约锯€澋拇醋魉枷搿?鈥溛恼戮笠碘€澋慕袒δ埽醪淖髌吩虺氏殖鲡€湼咔樽乘尖€澯脞€溞郾势娌赔€澫嘟岷系男圩趁馈⑩€溒柙坪海中缢€澋姆绺袢∠蚣捌溻€湼行蛟登椋抢爰纳外€澋谋硐址绞健T斐烧庵殖逋坏脑蚴峭醪奈难枷胨淙恢苯蛹坛衅渥娓竿跬ǖ墓鄣悖奈难Т醋髟蜃裱宋难Х⒄沟目凸酃媛伞9]
主要作品:
王勃的诗现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现存90多篇,现存《王子安集》16卷、《汉书指瑕》10卷、《周易发挥》5卷,《次论语》10卷,《舟中纂序》5卷、《千岁历》、《平台钞略》(一作《平台秘略》)10篇、《合论》10篇。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己亥杂诗》导学案2》,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古诗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己亥杂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主旨和意蕴。
2.发挥想像,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
3.学习诗歌精巧的构思和新奇的比喻,提高对古诗的解读能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交流展示】
1、你还知道哪一些送别的古诗词?
2、了解作者及背景
王勃(650~676年),唐代诗人,字子安。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他的《滕王阁序》在唐代就已脍炙人口,其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为历来论者所激赏。
【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试划分节奏。
2.你从诗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探究】
1、理解诗意,感受诗境
请根据书下的注释,分组讨论,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歌所表现的意境。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全诗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与君离别意”)
3、作者与友人惜别的这种感情与我们熟悉的离别之情有什么不一样吗?
这首诗一改以往送别诗中的悲苦缠绵,显得乐观、旷达。
4、这种乐观、旷达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用“同是宦游人”来宽慰友人,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这两句应该怎么来读呢?(前一句读得意味绵长,令人回味;后一句读出一种释然、宽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最能体现作者的乐观、旷达。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在王勃诗前,三国时魏的曹植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赠白马王彪》),在王勃诗后,唐代的张九龄有“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送韦城李少府》)。三人的诗句构思大体相似,但历来普遍认为王勃的诗句更显气象阔大,志趣高远,成为千古流传的不休名句。那么,这句诗在读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出怎样的感情呢?(语调上扬,语气豪壮,表现出旷达的胸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生试读。
尾联诗人用“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劝慰友人不要像少男少女一样儿女情长,以泪洗面,也是乐观、旷达的体现。这两句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语气幽默,暗含深情。)
【朗读背诵】
《己亥杂诗》
【自主学习】
1、朗读,理解诗意
2、走近诗人,了解写作背景
龚自珍(1792-1841),清末启蒙思想家、文学家。
【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试划分节奏。
2、你从诗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离愁,失落,矢志奉献等)
3、理解诗意,感受诗境
请根据书下的注释,分组讨论,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歌所表现的意境。
【讨论探究】
1.诗人离京时的感受集中在哪个词语上?(“离愁”)这种离愁包含了什么愁思?
离开生活多年的京城,就要离别亲朋好友,离开官场,也就意味着政治生涯的终结。这里的“离愁”不仅指离愁别绪,还有报国无门的忧虑、苦闷和失落感。
2、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离愁”的?
用“浩荡”来修饰“离愁”,“浩荡”原指广大无边,这里形容愁思无穷无尽。
2.“吟鞭东指即天涯”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其中既有离开京城,也许永不会回来,如在天涯的孤寂悲凉,又有脱离樊笼的豪放洒脱。
3、一、二两句应该怎样读?
前一句低缓沉痛,后一句在悲凉中透出豪放的感情。(学生试读)。
4、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以落花自比。它将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发挥作用。这表达了诗人对新生命的礼赞,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表现了他甘愿为国为民奉献一切的崇高品质。
5、初一时我们曾学过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里面也写到了落花,大家还记得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同是以落花自比,陆游词和龚自珍的诗有何不同?
陆游笔下的落花寂寞凄凉,低沉孤高,而龚自珍笔下的落花却有着积极的
【朗读背诵】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两首诗。
2.试比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风格。
板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送别之地)——————五津(赴任之处)
落红护花——关心国家命运,为国为民奉献一切——以花自喻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己亥杂诗)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一、导入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从第三单元课文中节选的几句话,回顾单元主题“至爱亲情”,引入本节课主题:友情和对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常识,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怀,领悟诗歌的意境。
3.感受对友人和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三、学法指导: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划分两首诗的节奏)
四、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朗诵:①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诵;②听朗读录音
2.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溺水而死。名作《滕王阁序》。
3.简介创作背景:结合课本注释①
4.翻译诗句,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请说说:①作者在诗歌中都写了哪些内容呢?
②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之间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联:点明送别地点,赴任之处(借代、对仗)
颔联:别中之别,送别尤其可悲
颈联:主旨。不必伤别(议论)
尾联:再次劝慰(幽默口吻
5.比较理解:
①.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②.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明确:王诗更气象阔大,志趣高远。
6.独特风格
意境旷达,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凉,在别离的伤感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情。
五、学习《己亥杂诗》
1.朗诵:①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诵;②听朗读录音
2.作者及背景
诗人龚自珍是清末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处在封建社会快要崩溃的时代,洞悉清朝朝廷的腐朽昏庸,也警惕外国列强的侵略野心,因而渴望改革。
于是他写了许多诗文,提了很多办法,然而人微言轻,不被重视,48岁那年,被迫辞官离开京城,飘然南归。在旅途中陆陆续续写了315首绝句,后人评说——这就是他一生的回忆录。
3.译文欣赏,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①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哪些感情?
②你觉得哪种感情更占上风?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明确:前两句:辞官离京(抒情、叙事)
后两句:以落红自喻,阐明心志。(借代、比喻、议论)
感情:离别忧伤——回归喜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4.主题意义:
①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
②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③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六、中考链接:(两种题型:选择题与名句赏析)
1.对《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2.对《己亥杂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③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3.名句赏析:
提示:翻译——修辞(表达方式、写作特点等)——作者感情——影响(任选一句作赏析)
七、拓展练习: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
示例: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老师寄语: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生活中我们常常有离别,因为我们的理想在远方,我们要抛开儿女情长,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有一种爱是至高无上的,那就是对国家对民族的爱,有一种理想是不可超越的,那就是用生命践行自己对国家忠贞的理想。我们的耳畔似乎还响起了龚自珍的另一句名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期盼大家早日成为他心中的人才,报效祖国。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己亥杂诗)教学设计2”,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己亥杂诗》
龚自珍
1、作者简介。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在归途中写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
2、朗读《己亥杂诗》。
3、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思考题
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1)、离别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
5.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虽辞官归乡,仍心系报国。)
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思: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6.古代诗人描写落花
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
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有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仍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7.朗读并背诵诗歌。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己亥杂诗)教案教学设计4》,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己亥杂诗(龚自珍)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歌常识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怀,领悟诗歌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对友人和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对友人和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教学法】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
【课时】1课时
【合作·探究·展示】
一、导入新课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从第三单元课文中节选的几句话,回顾单元主题“至爱亲情”,引入本节课主题:友情和对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朗诵:①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诵;②听朗读录音
2.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溺水而死。名作《滕王阁序》。
3.简介创作背景:结合课本注释①
4.翻译诗句,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请说说:①作者在诗歌中都写了哪些内容呢?
②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之间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联:点明送别地点,赴任之处(借代、对仗)
颔联:别中之别,送别尤其可悲
颈联:主旨。不必伤别(议论)
尾联:再次劝慰(幽默口吻)
5.比较理解:
①.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②.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明确:王诗更气象阔大,志趣高远。
6.独特风格
意境旷达,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凉,在别离的伤感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情。
三、学习《己亥杂诗》
1.朗诵:①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诵;②听朗读录音
2.作者及背景
诗人龚自珍是清末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处在封建社会快要崩溃的时代,洞悉清朝朝廷的腐朽昏庸,也警惕外国列强的侵略野心,因而渴望改革。
于是他写了许多诗文,提了很多办法,然而人微言轻,不被重视,48岁那年,被迫辞官离开京城,飘然南归。在旅途中陆陆续续写了315首绝句,后人评说——这就是他一生的回忆录。
3.译文欣赏,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①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哪些感情?
②你觉得哪种感情更占上风?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明确:前两句:辞官离京(抒情、叙事)
后两句:以落红自喻,阐明心志。(借代、比喻、议论)
感情:离别忧伤——回归喜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4.主题意义:
①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
②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③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四、中考链接:(两种题型:选择题与名句赏析)
1.对《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2.对《己亥杂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③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3.名句赏析:
提示:翻译——修辞(表达方式、写作特点等)——作者感情——影响(任选一句作赏析)
五、拓展练习: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
示例: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老师寄语: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生活中我们常常有离别,因为我们的理想在远方,我们要抛开儿女情长,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有一种爱是至高无上的,那就是对国家对民族的爱,有一种理想是不可超越的,那就是用生命践行自己对国家忠贞的理想。我们的耳畔似乎还响起了龚自珍的另一句名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期盼大家早日成为他心中的人才,报效祖国。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己亥杂诗)导学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学习目标】
1.熟练背诵、准确默写二首古诗。
2.理解诗歌描写的意境,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3.鉴赏二首古诗中的佳词妙句。
【重点难点】
1.熟练背诵、准确默写二首古诗。
2.理解诗歌描写的意境,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3.鉴赏二首古诗中的佳词妙句。
【自主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城阙()宦游()歧路()浩荡()()
2.填空。
⑴王勃,唐代诗人,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也与齐名,齐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⑵龚自珍,清代家、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被柳亚子誉为。著有,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城阙辅三秦
⑵天涯若比邻
⑶吟鞭东指即天涯
⑷落红不是无情物
4.古诗文默写。
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是:
,。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的诗句是:
,。
③《己亥杂诗》中表现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
。
【自主合作探究】
5.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6.①《己亥杂诗》这首诗前两句抒发了,而后两句却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
②请你说说对三、四句诗的理解。
【反馈检测】
7.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6分)
①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②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8.对《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习题。(7分)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①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2分)
②请你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略作赏析。(2分)
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3分)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含义,理解诗句的内容。
2.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3.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王勃(650—675),字子安,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一生短暂坎坷。有《王子安集》传世。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著有《龚定庵全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城阙(què)宦游人(huàn)吟鞭(yín)歧路(qí)己亥(hài)
3.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城阙:这里指唐朝的京城长安。
宦游:出外做官。
无为:不要。
落红:落花。
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
海内:指四海之内。古人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歧路:岔路。
吟鞭:诗人的马鞭。
4.通读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文章来源://m.jab88.com/j/1568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