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23课《马说》学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23课《马说》学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23课《马说》学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困惑感悟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探究活动(一):预习课文

1给加点字注音。

祗()骈()尽粟()一石()槽枥()()

2.走进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马说》解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题。”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4.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上相近。它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5.背景见情景导入

6.原文感受: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7.译文: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探究活动(二):疏通课文

1.第一段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本名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马。

:只是。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意思是不以千里著称,指马的千里之才被埋没了。

2.第二段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吃一顿。

:有时。

:通“饲”,喂。

: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犹,尚且。

3.第三段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鞭打马。策,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道,正确的方法。

: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

:通晓它的意思。

:面对。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探究活动(三):分析课文

1.分段探究

第一段

1、结合课文注释,翻译第一段

2、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8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8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第二段

1、结合课文注释,翻译第二段

2、第二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8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3、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8“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第三段

1、结合课文注释,翻译第三段

2、第三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8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3、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8“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4、本段中哪些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8“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2.特点探究

特点一:“也”字的运用

第一段末“也”

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末“也”

反问,有愤怒、谴责的强烈语气。

第三段末“也”

即有痛切,又有对无知的饲马者的嘲讽。

特点二:否定的运用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问题综合探究

1、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层层深入

论证论点的?

试对课文作详细分析

2、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

各比喻什么?

千里马寓指有才能的人。

伯乐寓指识才的明君

说天下无马的人寓指封建守旧者。

3、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实际

含义是什么?

三.总结知识拓展提高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那些知识?

2.达标检测: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披露。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

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命运,文章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手法,反复论述,层层深入,耐人寻味。

背诵课文并翻译全文

3.中考试题选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2000年嘉兴市、舟山市、丽水市、台州市)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

B.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鞭打

C.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D.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不识千里马啊!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

4.拓展阅读

马价十倍《战国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作业质量:_____________检测评价: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

评语:

相关推荐

马说


马说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九上《马说》导学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九上《马说》导学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马说
1、知识与能力:读准字音,积累通假字;读懂大意,积累重点实词,并能翻译全文。
2、学习与方法:诵读法、加注法
3、情感与价值:揣摩本文托物所寓之意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要点]
1、读准字音,积累通假字
2、读懂文意,积累重点实词,翻译全文
3、理解作者托物所寓之意
[自学指导]
自主预习、交流质疑、合作讨论
[自学成果展示]
1、解题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大多一事一议,借一件事或一种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托物寓意。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马说》一文大约作于唐元贞十一年到十六元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是不顺,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但志不得道,于是他便相继投靠在宣武节度使和武陵节度使的幕下。他认为自己的遭遇是很不幸的,于是他郁郁不乐,便有了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3、积累通假字
抢答: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出本字及意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才美不外见。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⑤其真无马邪?
4、检测朗读
①第一段女生推荐一名代表朗读。
②第二段男生推荐一名代表朗读。
③第三段全班齐读。
④指出不足之处或特别优秀的地方。
[合作探究]
1、质疑,将预习过程中没弄懂意思的字词句提出来,寻求帮助。
规则:①小组内派一名代表将组内无法解决的重点实词和难句板书在黑板上;②第一、二小组相互命题,第三、四小组相互命题;第五、六小组相互命题;③如果被抽查的同学回答正确或第二名同学补充纠正了,就为本大组加分,否则就为抽查组加分。
2、齐读全文,边读边想每句话的大意。
3、第一段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是,有此遭遇的原因是。
4、第二段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是,有此遭遇的原因是。
5、第三段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具体表现在。
6、明其寓意。
①题目为“马说”,作者想借马表达一种什么情感?
②文中的千里马比喻,伯乐比喻,食马者比喻。
③小结文章寓意。
[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千里马”,没有“伯乐”常识,你会怎么做?
2、假如你是“伯乐”,你怎么发现“千里马”?
3、当今社会,“千里马”一定要遇上“伯乐”吗?
4、对联:无志难成千里马。
[知识梳理]
1、读准字音,积累了通假字。
2、弄懂文意,积累主要实词的意义。
3、理解作者情感,理解寓意。
[反馈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食马者()祗辱于()
榜()()一食或尽粟一石()()
2、解释加点的字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驰也。()()
翻译句子

语文导学案《马说》《送东阳马生序》


语文导学案(49)

年级:初二主备:审核:时间:2009、4、16

课题:复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课时:一课时

复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会翻译重点句子。

3、体会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故虽有名马(2)骈死于槽枥之间

(3)才美不外见(4)策之不以其道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执策而临之( )

(7)一食或尽粟一石()﹝8﹞安求其能千里也()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文中第一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句子是,

4、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具体表现:

思想感情:

5、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脱颖而出吗?

6、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7、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二)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介:披上战甲。②褫(chǐ):解除。(节选自岳飞《论马》)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比行百余里()

9.翻译下列句子。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10.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11.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甲)送东阳马生序(略)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从致书以观专心致志B.益慕圣贤之道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得患失D.未尝稍辞色义正辞严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录毕,走送之走:跑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叩: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汤:热水D.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3.下列黑体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烨然若神人B.腰白玉之环

判若两人腰缠万贯

C.右备容臭D.主人日再食

臭气相投再接再厉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录毕,走送之()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③媵人持汤沃灌()④左佩刀,右备容臭()

⑤余幼时即嗜学()⑥录毕,走送之()

⑦媵人持汤沃灌()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以是人多以书假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6.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

答:

7.从第一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

(2);

(3)。

8、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①②③

9、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与“”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

10、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1.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

12.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13.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

14.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15.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6.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②

[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⑤[闾里]乡里。⑥[士人家]读书人家。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⑧[文字]文章。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无从致书以观

③弗之怠④家贫无资

18.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只需填序号)

假①借。②宽容。③如果,假如。④非正式的。

19.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B.手指/不可屈伸

C.欧阳/公四岁而孤D.多诵古人/篇章

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21.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1)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你认为[甲]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呢?()(只需填序号)

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

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

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2)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乙]段内容谈谈。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⑴从师读()⑵以袜实米()⑶负以致师()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3.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786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