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在世界地图中找到日本的位置,并能举一反三推出确定国家位置的方法。

2、能说出日本的领土组成,并能在日本图中找到相应位置。

3、会通过计算人口密度,并能与世界人口密度的比较得出日本人多地少的特点。
4、能用读图分析的方法得出日本气候特点。

5、能说出日本是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联系实际,懂得防灾、减灾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6、能做到联系实际,同时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重在培养学生认识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主要灾害等地理内容的方法。

2、在学习中,以小组讨论,集众人智慧。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形式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
2、培养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征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课件,与学生进行研讨、图文并用的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2010年的世博会将在哪里举行?
学生:中国上海。
教师:那你们知道2005年的世博会在哪里举行的吗?
(展示日本爱知世博会的一组图片)

(由学生通过安排查找的相关资料作说明)

教师:请欣赏下面的自然风光图片,你能说出它是反映什么地方的自然景观吗?

(教师提示,学生回答。教师说明)

教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日本”吧。

展示日本国旗。

教师:日本意即东方“日出之国”。请同学们谈谈对日本的了解。

学生:富士山、樱花、地震、抗日战争……

教师:同学们对日本的了解可真不少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日本,更系统地学习它。
[新课讲授]

教师:你们掌握了认识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了吗?

学生:认识国家位置的一般方法:一般是由大范围至小范围,再到具体的周边环境。

展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

配以递进式的问题:

1、日本在世界哪一大洲?

2、日本在亚洲的什么方位?

3、日本的四周是什么地区?

4、日本在哪个大洋的包围下?

再展示“日本图”,配以“日本周围有哪些海域或国家?”等问题,让学生结合《世界地图册》中的图加以研究后回答。

学生:略。

教师点按鼠标,亚洲、俄罗斯、中国、朝鲜、韩国、太平洋、日本海的名称一一出现在屏幕的地图上。

“日本领土主要由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其中______面积最大。”

教师:对照《世界地图册》中的“日本”图,完成问题。
教师点按鼠标,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的名称一一出现在地图上。

展示日本图,配以问题:

1、日本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

2、这对日本哪些方面有利?

学生:日本的海岸线曲折。这促进了日本渔业、造船业、海洋运输业和与国外的联系。

显示日本的面积和人口数,给出人口密度的公式,配以日本拥挤的街道,人群的图片。

教师:人口密度是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地区人口多少、人口分布密集与稀疏的重要标志

请同学们计算一下日本的人口密度。

学生:日本每平方千米约有333人。

教师:与世界平均人口密度(40人/平方千米)比较,得出日本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国家之一。

展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岛——神户人工岛和大阪关西海上机场的图片。

(日本主要靠填海造陆解决用地紧缺的问题。)

板书:

一、东亚岛国、人多地少

播放“樱花”的景观图片。

教师:这是日本的国花,美丽芬芳,是在什么样的适宜气候条件下,才使得它漫山遍野成为日本的街头美景呢?

(不要求学生回答,只是为了引出气候的知识)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日本的气候。

展示日本冬夏季节的风向图。

教师:日本所在的海陆位置造就了它具有了这样的气候特点。

教师提示:日本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板书:

二、深受海洋影响的季风气候

展示有关富士山的图片及简单文字介绍。

教师: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是一座活火山。日本有火山200多座,其中活火山近80座。世界10%的活火山都集中在日本。火山爆发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但火山灰却是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火山在非活动期间,可以开辟为旅游胜地和地学科研基地。日本不仅多火山,还多地震。

教师:日本被称为“火山、地震的王国”。日本全国每年平均有1万多次地震,有感地震平均每天有4次,破坏性地震近百年来发生了100多次。日本频繁的地震带给日本的灾难是深重的,也提高了国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日本的建筑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而人们在地震发生时,都能够采取适当措施保护自己,这一点值得我们效仿。

板书:

三、多火山、地震

思考:日本是我国的邻邦,“文化无国界,天涯若比邻”,在我们领略完日本的秀美风光后,来共同了解日本东西交融的文化。

同学们能举出日本与我国在文化上相似的例子吗?

教师小结:我们无论为人,还是做事都应该扬长避短,继承要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传统的精粹要发扬光大,外来的要注意取舍。

最后,让学生自己来谈谈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设计:让学生利用地图,分析日本、中国、蒙古地理位置的优势和不足。

教学反思:

这节课内容具有学习国家地理起始课的功能。教学中用了大量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等直观材料,使理性的知识感性化。这节课中对学生的学法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

在导入设计上,借由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引出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进而进入日本的新课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还很自然的过渡到日本的教学。自始至终拿日本与我国进行对比,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更重要的是了解了自己国家还有不足处,需要我们一代代国人的努力,共同发展,作为学生,应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将来投身祖国建设做准备。解决问题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独立思考,或是讨论完成。

在知识点的顺序上,有一定的改变,将“人口与民族”的内容融合到“日本的位置”,一并学习。在“领土组成”的内容后,加入“海岸线特点”学习,为后续课程有关“经济”的学习作铺垫。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视、广播的普及,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以小组设计介绍日本的某一方面的主体小报,在课堂上每讲到一个知识点,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资料来介绍日本,这样效果也许会更好。

2008年3月

相关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确定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分析东南亚位置的特殊性,特别是马六甲海峡位置的重要性;利用东南亚地形图分析东南亚的地形特征,认识主要的国家、河流,分析主要城市的分布与地形、河流的关系;明确东南亚的气候类型及特点,并分析这种气候对东南亚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

2.引导学生探究并认识河流与城市分布的联系、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位置与气候形成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日常消费习惯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而树立地理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念。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3.通过阅读“方便面对东南亚红猩猩的影响”材料,增强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的观念,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认识东南亚的华人文化,提高对东南亚的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东南亚的位置、地形及气候特点、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气候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

理解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东南亚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这部分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既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探究,又有人文地理中农业及旅游业等知识的拓展。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基础,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技能出发,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时政要闻、教材、地图册上的景观图片等教学资源,将地理学习设计成为一次拯救行动(地理考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考察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技能,以及地理归纳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地理信息间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地理,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地理教材、地图册、其他学习用具。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与马航失联相关的文字内容及图片,带学生回顾马航事件的影响。

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在老师的引领下,感受到东南亚的国家有一天可能会与自己产生联系,甚至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与整个世界息息相关,激起学生学习、认知东南亚地区相关地理知识的兴趣。

教师:机上载有239人,其中227人为乘客(包括两名婴儿),12人为机组成员。乘客中有中国大陆152人和1名婴儿,中国台湾1人,马来西亚38人,印尼12人,澳大利亚7人,美国4人,法国3人。此外机上还有新西兰、乌克兰、加拿大、俄罗斯、意大利、奥地利和荷兰人。同学们,当你看到“乘客中有中国大陆152人和1名婴儿,中国台湾1人”时,你想到什么?想要做什么?假如他们的生命还在,你愿意做拯救他们的上帝吗?怎么做?想要更多地了解马来西亚这个国家,找到那架载有154名同胞的飞机,让我们再来看看海上搜救地图,搜救范围更接近哪一个地理分区呢?

学生读图回答预设:东南亚。

教师:要想尽快搜救到那架飞机,我们有必要熟悉东南亚的一切信息,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任务开始东南亚的学习吧。

板书:东南亚

设计意图:以国际新闻为引子激情导趣,引发学生对马来西亚及东南亚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热爱祖国、认知世界的情感和使命感。

讲授新课

教师:那架飞机是在哪里起飞的呢?我们可以确定失联的飞机最后的活动区域就在东南亚。那里有怎样的自然环境?有多少国家?气候如何?等等。要想成功解救失联飞机上的同胞,我们要做许多准备工作。我们分成几个东南亚考察小组,大家分组做好营救准备,考察内容的全面与否、知识运用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我们的搜救工作。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小组加入。

出示小组: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小组加入。(在相应的学生姓名栏里写上自己的名字)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兴趣和特长分组,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活动一:考察准备(二步)

步骤1──推选小组长、制定考察方案,明确分工。

教师布置任务

(1)教师建议根据平时表现选择思考敏捷、敢于担当的同学做组长。

(2)引导学生根据考察的具体方向,制定考察方案,并准备相应资源。

(3)引导学生根据考察方案,设定不同的角色,分派具体任务。

(4)教师要求小组长口述考察方案及设计意图,其他小组给出评价。

学生完成任务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要求推选组长、制定考察方案并明确分工。

(2)小组长口述考察方案及设计意图。

(3)听取其他小组的考察方案,并给出评价及建议。

设计意图:磨刀不误砍柴工,此环节帮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树立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

步骤2──读取组内考察提示,完善自己的考察方案的具体内容

教师布置任务

(1)提供“考察提示”

(2)引导各小组根据考察方向,初步完善考察方案的具体内容。

(3)引导学生口述考查内容的调整情况及原因。

(4)要求其他小组认真听并积极评价。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认真参考考察内容提示,完善考察方案的具体内容。

(2)小组长口述考查内容调整情况及原因。

(3)认真听取其他小组的口述,并积极评价。

设计意图:制定考查内容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重要环节。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并积极参与讨论是终身学习、发展的必要能力。此环节的设置也是为了弥补学生只考察组内知识的单一性缺陷问题。

活动二:学生分组考察东南亚

教师布置任务

(1)教师出示“金点子”口袋

(2)学生根据“活动一”中完善的考察方案和内容,按照分工开始小组合作考察。

(3)考察过程中要注意做好记录。

(4)准备考察结束后的小组汇报。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组内按照完善的考察方案开始考察。

(2)做好记录,准备小组交流汇报。

活动三:全面考虑问题,寻找组间联系

教师布置任务

(1)整理好自己组内考察结果。

(2)根据事物间的联系,特别是地理信息间的相互影响,找出与自己考察内容相联系的地理信息组,并说明有什么联系,地理信息间相互影响的结果是什么?

(3)找出联系,准备交流汇报时一起汇报。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整理组内考察结果。

(2)找出与自己组考查内容相联系的知识点,探究相互联系。

(3)准备汇报。

设计意图:教学中采用学生分组探究的方法,能够激发同学们的探究兴趣,探究的指向性较强,有利于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往往会导致地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得不到深入探究,而且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够全面。教学中“活动三”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为了引导学生重视地理信息间的相互联系,使学习的知识更加全面。

活动四:课堂展示组内考察结果,组间相互评价、学习

步骤1:汇报、巩固、评价

教师布置任务

(1)出示汇报要求:①将本组考察结果准确描述,并带领大家理解、巩固你们的考察结果(引用金点子口袋内的信息);②本组考察内容与哪一组内容有联系?有什么联系?

(2)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准确地汇报考察结果,并引导大家做好知识巩固。

(3)及时评价小组的合作考察情况。

(4)引导学生组间互相评价、学习。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认真汇报考察结果和知识间的联系。

(2)采取一定的方法带领大家巩固考察结果。

(3)认真听取汇报,积极评价、学习。

步骤2:教师点拨、总结

课堂小结

在东南亚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阅读了教材、地形图、景观图片、时政图片等资料,通过小组合作,我们不仅学习了东南亚的位置、地形、气候、城市分布、农业特点以及旅游资源等的基础知识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更重要的是我们掌握了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式、方法,也就是世界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和思路。

六、教学反思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对世界地理中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以及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悟,对于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在前面的学习中也有所接触。与七年级上学期世界地理总论中基础知识的学习相比,在这学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中,更应重视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的培养,培养自己敢于设计学习思路、然后积极主动探索的学习品质。因此,课上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学习方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展开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课堂上的重要任务就是利用地形图、景观图等多种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同时通过这些相应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学会合理使用多元化的资源进行探索、学习。如果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能够做到游刃有余,那么在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就会逐渐养成自主或合作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素养,为后续的地理学习积累宝贵的学习经验。

七年级地理法国教学设计


课题

法国

1、知识与技能:法国的地理位置,法国的气候类型和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学,教师指导。

3、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我国与法国的对比,从法国的发展中找到我国发展的有效途径。

重难点

法国的地势特点。

法国的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步骤

师生活动

复备

1、

导课

激情

2、

自主

学习

(由科代表组织本组成员根据学习提纲完成)

.同学们你了解法国的哪些历史和文化?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法国的历史人物,名胜古迹,经济发展状况等。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材的活动练习和以下预习练习:

1.法国的轮廓有什么特点?

2.法国濒临的海,海湾,海峡以及陆地上的邻国?

3.通过图分析法国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的地理纬度?看法过大部分属于那个纬度区?

4.找到法国的中央高原,巴黎盆地,阿尔卑斯山脉看法国的地势特征?

5.找到法国的重要的河流,塞纳河,卢瓦尔河,罗讷河。

6.法国的第一大城市巴黎,法国的最大的海港马赛,法国的第三大城市,法国的纺织工业中心里昂。

法国的轮廓象正六边形,三边临海,三边临陆地。

法国的南部面临地中海,西边临比斯开湾,背面临拉芒什海峡,陆地上的邻国众多,例如: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意大利,摩纳哥,安道尔,西班牙。

中央高原位于法国的南部,巴黎盆地位于法国的西北部,从地形分布上和分层社色图中可以看出法国的地势特点,东南高西北低。

根据课前预习,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法国。

1、在图3—27上找到法国,看看其国土轮廓有什么特点。

2、读出法国最北端和最南端大致的度数。

步骤

师生活动

复备

3、

激情

互动

4、

魅力

精讲

5、

拓展

应用

6、

生成

创新

法国的塞纳河从东南流向西北,注入拉芒什海峡,巴黎,里昂,马赛三个城市的共同的地理位置特点是沿河分布或者沿海分布。

学生阅读教材两个段落看一下法国的主要的气候类型以及分布状况,法国大西洋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在此了解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规律,40-60度大陆的西岸,冬无严寒,下无酷暑,降水均匀,基本上没有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发展十分有力,法国的地形平坦,平原和丘陵占全国面积的4/5北部的巴黎盆地成为法国的小麦的主要产区,法国也成为欧洲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法国的农业生产还具有便利的灌溉条件,河流汇总多,水量丰富,季节变化小。这些都能通过学生的知识扩展得到。

法国的另外一种气候――地中海气候,教材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到地中海气候类型,地中海的沿岸地区,夏季气温高,降水少,植物生长旺盛。在此有必要让学生再次记忆地中海气候的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雨热不同期。在了解气候类型的基础上再看地中海沿岸的葡萄种植,可以给学生出示几幅图片,进而了解法国的葡萄酒。

法国的资源丰富,煤铁储藏量大,汽车飞机制造让学生了解,法国的核电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法国的旅游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了解法国的旅游资源。

法国法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找出巴黎盆地和中央高原,归纳法国地势的基本特征。

找出法国的气候类型,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介绍法国的旅游业

7、

课堂

检测

法国的轮廓形状——

法国的气候——和————哥具有什么特点?

法国的首都————坐落在————河畔。

法国的地势特点——

法国有那些旅游资源?

从什么地方反映法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河旅游大国?

七年级地理上册《日本》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日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

1、通过对日本地理位置、领土组成、人口的认识,知道日本是个地狭人稠的国家。

2、了解日本在开发自然和保护环境方面的可取之处。

3、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了解日本文化特色及与中国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

1、了解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学会分析自然现象的主要成因。

2、认识日本工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学会列举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感目标):

1、通过对日本地狭人稠的岛国经济的学习,正确认识经济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关系,树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

2、通过对日本文化发展的认识,加深对文化特色含义的理解,培养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3、通过收集日本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资料,培养探索精神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国家地理部分的第一节,全节共分3个小标题,由“地狭人稠”、“岛国经济”、“文化交流”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使学生能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

本节教材首先讲述日本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地形多山、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地壳不稳定、火山地震活动频繁等知识,并注意了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和自然条件与经济活动的联系。让学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文化特点,让学生通过对日本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

关于日本的经济突出三个特点:一是日本自然环境的特点对农业、渔业生产的影响;二是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对工业发展、分布和对外贸易等经济特点的影响;三是日本工业布局的特点,集中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克服能源不足的弱势,发展经济的典型实例。

关于日本文化特点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并与本国国情密切结合,展现民族特性,形成鲜明的特色。

本节教材的补充资料主要包括地图、统计图表、景观图和文字四大部分。作为“第二地理语言”的地图,分别说明日本的地形和组成、日本的矿产资源进口贸易、日本的工业部门及工业分布、日本港口的分布较全面地对日本各地理要素进行了定位,从扩展知识面的角度展示了日本的风光、文化、建筑和经济;文字部分为我们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经济状况提供了资料。补充部分与课文互为照应,相得益彰。

教学提纲(板书):

一、地狭人稠

1、位置及领土组成

2、多山的地形、火山地震频繁

3、海岸线曲折多港湾

4、温湿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多台风

二、岛国经济

1、农业经济特点

2、工业发达

3、主要工业带

4、矿产资源匮乏

5、对外贸易

三、文化交流

1、文化特点

2、文化发展

教学重点:

1、日本地理位置、领土组成、主要的自然环境特征;

2、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特点;

3、日本的文化特色。

教学难点:

1、在地图上落实日本地理位置、领土组成、主要工业城市;

2、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成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教法:读图导析法。

学法:读图导学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实景图片—日本有代表性的山峰富士山和漫山遍野的国花樱花,让学生观察猜想,这是哪个国家的代表事物?

2、新课教学:

(一)地狭人稠

(1)关于日本地理位置、领土组成、主要的自然环境特征:可根据教材P61图C,学生通过读图掌握日本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大岛屿组成,通过比较,了解到本州是最大的岛屿。可由学生用颜色笔在地图上勾画或让学生上讲台指示挂图找地名,也可用多媒体点击出要找的地名以加深学生印象。通过日本的陆地面积和人口,算出人口密度约为336人/平方千米,中国人口密度约为135人/平方千米外,日本人口密度约为中国人口密度的2·5倍,从而得出“地狭人稠”的认识。

(2)多山的地形、火山地震频繁:在七年级上册的“六大板块示意图”上找出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找出日本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的位置。可采用多媒体动画形象地描绘出“板块推移—多火山地震—山地隆起”的过程。阅读资料“富士山”,加强学生印象,补充日本国的两个别称:“地震国”和“世界火山博物馆”。最后在图上找出日本最大的平原:关东平原。需说明的是:日本多山的地形和狭窄的平原为其短小湍急河流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引导学生由此推断出日本的水能资源丰富。

(3)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可根据教材P61图C,学生通过读图掌握日本主要港口—横滨和神户。

(4)温湿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多台风:可用纬度相近的东京和北京的气温、降水资料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东京冬季较温和,夏季较凉爽,气温年较差较小,降水量较丰沛且季节分配较均匀。因此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在教法上,可向学生出示统计数据并让学生计算气温年较差,计算两地年降水量差。或者投影自行设计的东京和北京的降水柱状图和气温曲线图并辅之以学生读图—计算—得出结论。最后补充说明:在此气候条件下,森林资源丰富,漫山遍野的樱花是日本的国花。

(二)岛国经济

(1)关于日本农业经济特点:可以联系日本的地形特点进行,直接分析农业基本情况—地少人多,精耕细作,现代化程度高,粮食单产高。

(2)工业发达:讲述日本的工业时可先由学生列举所见到的日本生产的电子、家用电器、汽车等产品或品牌,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结合图E、F日本主要工业产品占世界市场比例和世界排名,强调其工业产品占世界市场的比例和世界排名,强调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

(3)矿产资源匮乏:国内铁矿、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非常贫乏,工业原料、燃料非常缺乏,大量原材料需要从国外进口。进一步说明日本发展工业和经济的不利因素,加强学生的疑惑感,激发求知欲。附日本主要工业原料进口量占原料需求总量的所占百分比。由学生探讨日本经济发达的有利条件,采取小组讨论、综合得出:岛国多港湾,海运便利。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高;管理效率高。强调自然地理因素对日本经济的影响。点明日本“进口一加工一出口”型经济类型及贸易对象。

(4)主要工业带:可根据教材P63图G,总结日本工业布局的特点,集中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分析日本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克服能源不足的弱势,发展经济的典型实例。

(5)对外贸易:发达,贸易伙伴—美国、中国大陆、韩国、中国台湾等。两大贸易港口—横滨和神户。

(三)文化交流

(1)文化特点:可参照我国隋唐时历史,如鉴真东渡、派遣唐使等,表明日本文化受我国文化影响大,也可适当说明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和意义。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并与本国国情密切结合,展现民族特性,形成鲜明的特色。

(2)文化发展:日本的本土文化在世界上非常有影响。

本节重点图表指导:

1、图C:日本的地理位置及四大岛组成;日本多山的地形;日本港口城市分布特征和原因。

2、图E:日本进口矿产品的国家和地区;工业产品占世界市场的比例;分析日本经济发达的原因。

3、图F:日本矿产品严重缺乏的国情特点。

4、图G:由日本的进出口贸易分析其港口一城市一工业区的分布特点,了解日本天然港湾与其经济发达的关系。

5、景观图对课文或补充资料加以说明,让学生对日本自然风光、文化经济等方面有直观的印象。

本节教材组织学生活动,重点突出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从不同的角度学会研究日本某一方面的问题。活动安排如下:

1、课前活动:组织学生在交通流量大的路口或停车场统计日本产车辆,详细记录车体徽标。

组织学生到商店(电器柜)统计日本生产的家用电器,详细记录电器徽标或商标品牌。

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有抗日战争内容的纪念馆,讲述抗日英雄事迹。

请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或老同志讲故事。

课前齐唱《放牛娃王二小》,设问:这首歌讲述什么时候的事?以上方案,让学生体会到日本现在与中国经济、贸易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2、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填图游戏或比赛,内容主要是四大岛屿、富士山、关东平原、东京、其他较大城市、著名港口等。

组织小组讨论—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

具备条件的老师可穿日本民族服装(和服)来上课。

会日语的老师可用日本语言引人新课。以上方案可让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得法,可得到较好的课堂效果。通过创设情景引人新课,有利于调动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热情,活跃课堂气氛。

3、课后活动:

收集日本城市风光照片、明信片,举行班级或年级展览。学生可从画报、图册、邮票、互联网等多渠道收集,而后整理展出。

观看日本国家地理概况录像。

教后反思:

本课让学生了解了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工业、经济、文化等特点,让学生通过对日本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通过对日本地狭人稠的岛国经济的学习,让学生正确认识经济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关系,树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通过对日本文化发展的认识,加深对文化特色含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通过收集日本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资料,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本节课起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3829.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